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

2024-04-16

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精选11篇)

篇1: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局和镇党委政府的中心目标任务,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法律援助”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和能力;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以优异成绩完成各项任务。

二、工作目标

1、加大人民调解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在预防群体性纠纷和防止矛盾激化方面的作用,形成大调解格局,使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98%以上,对于不能调解的,告知当事人解决途径,坚持做到有求必应。

2、采取多种形式,结合法制宣传日和“法律六进”活动,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广度,做好不同时期的法制宣传工作,坚决不走形式,不走过常同时提前谋划,提前准备,为“xx”普法检查做好准备。

3、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矫正对象安置帮教率达到100%,重新犯罪率控制在零;规范,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管理,杜绝脱管漏管,今年,我们将在去年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教育,尤其是将社区矫正人员分类进行集中教育,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能切合各类人员所犯罪刑的产生原因,对生活的`影响,以及重新犯罪的可能,保证社区矫正能在矫正人员解矫后有一个长远的效果。

4、提高法律援助力量,保证法律援助质量,保证在第三季度结束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5、信息化应用。确保各项日常工作的网络化管理,规范、及时。除安排专人负责每月的信息上报外,鼓励大家踊跃参与,多总结,多思考,多动手,尽量是自己的原创作品,少一些摘抄内容,更不能有简单的复制粘贴。把信息宣传作为一项工作来抓,而不单单是一种宣传手段。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队伍管理,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首先是加强学习,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尤其是目前所内法律援助工作缺乏经验,办案能力提高是学习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学习局规章制度。定期带领大家学习各项制度,温习各项工作流程,以制度和程序规范所内管理和业务开展。再次是思想建设,让所内人员时刻保持一名司法干警的良好形象,廉洁自律,注意与群众和相关人员交流时的言行,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好办公场所的卫生清洁。

(二)加强业务管理

1、所内人员针对各自的工作分工,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季度计划,年度计划要求能够宏观全局,把握工作进度,短期计划要求细致,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每季度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自我评析,能看到优点,找到差距。

2、具体业务改进。

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管理方面:制定了《镇人民调解工作指导方案》,已经与镇主要领导沟通,加强调解员管理,明确责任,奖罚同步,将各自调委会的任务纳入村居年度考核,作为年底评先评优的标准之一。充分发挥村居调委会作用,规范调解程序与卷宗整理。将联合镇信访办、综治办对全镇调解员将调解程序与卷宗的规范填写作一次培训,计划在春节后的两周内举行。

法律宣传方面,今年将采取发放宣传材料、有奖竞答、模拟法庭与咨询会等多种形式,根据受众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

社区矫正方面,主要是加大走访频率,分类管理。不再实行一锅炖的集中教育形式,每月报道教育,分类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与相关法律规定的解读。社区服务,也将扩大服务范围与内容,计划除了在机关和敬老院打扫卫生外,还将联系学校,在周末进校园进行打扫卫生和绿化维护。

法律援助方面,提高诉讼类援助案件比例。鉴于目前实际情况,主要是边学边办理,有案件后,与局里联系,还希望局里领导支持,能带着我们去办理一些案件,一便我们能更快的提高办案能力。

(三)今年会和镇领导多沟通,多汇报,多请示,争取镇领导对司法所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篇2: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

1、深化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法治城市创建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工作。我区要在健全机构、制定方案、落实责任、打牢基础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安排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谋划、全面推进我区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工作。要以创建考核目标为标准,全面落实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要深入动员、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热情;要突出重点、填补盲点,切实提高宣传实效性;要不断创新、打造亮点,积极寻求工作突破口,为提升XX的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迎接“五五”普法检查验收。今年是“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年,是对我区五年来普法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资料、查缺补漏,做好检查验收准备工作。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检查验收方案和措施,进行动员部署;要对照验收标准认真自查、整改,特别是要对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情况等国家基本法律、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与民生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情况,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五类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情况,“法律六进”活动开展情况,依法治理工作尤其是法治城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要认真总结、发现、宣传“五五” 普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工作亮点,为下一个五年普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要做好汇报、接受实地考察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我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顺利进行。

二、服务城乡统筹,认真做好六项业务工作

3、注重法制宣传。一是要加强重点法律法规的宣传。突出宣传刑法、民法等基本法。重点宣传《工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从加强我区政法队伍建设出发,深入宣传《警察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二是要强化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组织新提任领导干部法制理论知识考试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完善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将农民工法制教育纳入区劳动就业部门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农民工的培训内容,在农民工集中的社区和各类企业建立法制夜校,定期举办法制讲座。三是深入推进“法律六进”主题活动。结合实际,针对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等的不同特点,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或一类对象,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根据不同的对象,编写通俗易懂的普法读本,免费发放。总结推广各街道、各部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对“法律六进”活动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促进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4、着力人民调解。要坚持调解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优化发展人民调解员队伍,广泛吸纳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政策法律水平、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成员担任人民调解员,不断调整、充实、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切实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要拓宽人民调解工作领域,重点关注由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引发的热点问题,着力化解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事故、物业管理等疑难纠纷;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努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三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

篇3: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

司法工作室是司法行政向基层发展延伸的重要载体, 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4年初部署该项工作以来, 南开区司法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力推行基层司法行政法律服务, 通过建立社区司法工作室,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全力搭建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平台, 构建覆盖全区的司法行政服务网络, 直接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社区司法工作室设有人民调解庭、司法工作办公室。工作内容包括: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社区矫正人员监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律宣传等。同时将全社区划分为着干网格, 实行网格化管理, 每个网格都确定信息员、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社区律师, 实现了司法行政工作在社区的延伸。通过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会稳控等工作职能延伸到基层, 形成零距离司法为民服务体系, 为社区群众及时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篇4: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社区矫正;司法平衡;现实考量;问题研究

犯罪惩罚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惩罚犯罪,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非监禁刑,在20世纪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我国刑事法律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也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开始采用社区矫正的方式。社区矫正使得刑罚不仅是惩罚犯罪的工具,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改造的功能,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和学界的好评。我国的社区矫正才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概念界定

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语,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社区矫正顾名思义,是在社区中完成对特定犯罪分子的刑罚执行活动,它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与监禁矫正相对,是指通过不使罪犯与社会相隔离的方式,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国外常见的社区矫正方式或者场所主要有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发展变迁

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个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此可见,我国是在司法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开始实行社区矫正制度,并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通过立法的手段予以确立的。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是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會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确立的,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成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具体操作的法律依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完善。

三、社区矫正制度的司法平衡

从我国目前社区矫正的实用条件来看,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主要涉及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判处管制或者缓刑的罪犯,很大程度上,其社会危害性有别于其他严重刑事犯罪,但是又高于一般的民事纠纷,是否给与刑事惩罚,还是按照普通民事纠纷予以处理,是我国基层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司法平衡问题。具体判处缓刑还是实刑,对于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和被害人的救济等二者的均衡,都是法官在量刑时的考验。从一般老百姓的理解,社区矫正就是在家里,没有坐牢,没受处罚,虽然从法律的角度是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没有普法宣传,具体的社区矫正措施的实际执行,则很难消除社区矫正的刑罚的执行误解。尤其是对于从刑事角度老看来看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但是民事矛盾激化的案件,是民意与司法的平衡尤为重要。在社区矫正蕴涵的惩罚性和恢复性二元功能中,如果选择不当,就可能导致刑罚和社区矫正的失衡,进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四、社区矫正制度的现实考量

刑法修正案(八)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结合罪犯的具体犯罪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对于贪污受贿等职务型犯罪,如判处刑罚,失去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基本无重新犯罪的机会,一般采取比较宽泛的管理手段就可以了;而对于犯罪主观恶性强的暴力型人身犯罪,相对来说社会危害性较大,应该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立与运行才刚刚起步,对于具体如何解决社区矫正罪犯的现实问题,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比如罪犯的就业问题、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等,是目前社区矫正机构在安置帮教方面面临的重要难题。部分犯罪分子自身文化水平低,再在就业能力差,犯罪后很难再就业或者自主创业,而社区矫正机构本身没有太多的经费支持和就业信息来源,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需要召开相关会议、开展业务培训、社区矫正工作者招聘、制作档案台账、组织社区矫正对象活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安置帮教等,自身运行经费就很紧张,很难顾及所有有困难的矫正对象,但是如果不妥善解决社会矫正罪犯的基本工作生活问题,则很难最终实现矫正的目标。此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社区罪犯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难题,是目前社区矫正机构面临的又一挑战。

五、结语

自2003年社区矫正制度试点至今,我国的刑罚观念和刑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社区矫正的立法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刑罚结构的合理化。虽然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在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效,但还是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今后应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D].西南政法大学,2008

[2]刘斌.社区矫正立法原则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陈瑶琳.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王伟.社区矫正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5]王燕飞.我国社区矫正性质的新思考——以最近刑法、刑诉法修改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04)

[6]余红格.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以安宁市社区矫正实践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欧阳天昊(1995.05~),男,新疆阿克陶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篇5:社区司法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全面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发展地方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题,推动“六五”普法开局发展,认真开展各项司法行政业务,大力推进创建“平安社区”进程,为我社区的平安建设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二、工作任务

(一)抓普法,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1、20--年是“六五”普法的开局之年,是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关键的一年。法制宣传工作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改革发展的法治氛围。

2、深入开展法律“八进”活动,丰富普法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律宣传方式,扩大学生、群众学法宣传面,社区内法律常识普法率达97%以上,做到普法宣传达标。

3、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今年我们将以橱窗、横幅、标牌、标语等媒体为主渠道,法制宣传咨询台为依托,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社会法制宣传模式,突破就普法而普法的浅层次运作,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社区调委会的工作力度,加强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坚持重大纠纷快报制度和社情分析制度,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从行政执法的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确保年内无上访、集访,矛盾纠纷调解率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实效。坚持和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援助。

(三)落实各项帮教安置、社区矫正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大刑释解教人员回归衔接和管理力度,定期召开例会,明确职责,各项工作做到有安排、有措施、有检查、有结果,及时向上汇报情况。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减少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2、引入“社区矫正”管理模式,采取“社居委、派出所、家庭、单位”,“四位一体”的监管措施,加强青少年教育和管理,防止青少年犯罪;做好“五种人”监控和教育工作。

(四)司法档案管理工作

篇6:社区司法工作总结

在调解矛盾纠纷中,我们做到情、理、法结合,动之以情,明之以理,晓之以法,严格遵守调解程序,注意选择调解方式。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程序,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今年在小区改造中,居民不同意拆除车棚,纠纷比较多,我们运用所学到的调解知识为他们调解纠纷,进行亲情教育,以情感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以德服人,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以法服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为进一步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我们鹿源春社区调委会把“两劳”回归人员的帮教工作,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调委会成立了“两劳”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回访考察制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并逐个落实了帮教责任人,辖区的重点人员,社区民警和调解员去他家与他们谈话,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希望他们改过自新,通过就业和劳动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篇7:社区司法工作活动方案

二、实施集中上党课行动。局党委书记在庆祝建党97周年会议上为全局党员干部职工集中上一次党课。“七一”前后,每个党支部都应安排1次专题党课,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为所在支部党员群众讲1次以上党课,确保每名党员参加1次以上专题学习。

三、组织开展“两优一先”推选表彰活动。“七一”前,局机关推荐省“万名好党员”“千名好支书”、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市直机关工委“两优一先”若干名。开展局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详见附件1、2),并以适当形式进行表彰,激励广大党员对标争先、比学赶超,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组织开展“红七月·服务月”活动。各基层党委要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发挥特长,深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月前后,要围绕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大拆大整”、乡村振兴、营商环境、“两线三片”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群众活动,将红色服务活动引向深入。

五、普遍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建国前老党员。“七一”前后,要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开展走访慰问,重点帮扶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党员。

篇8: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意见》。新区司法局起草的《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办法》已走在全市前列, 要尽快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 把市委、市政府要求尽快落地, 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落实到位。

二是要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滨海新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新区司法局要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 在机构设置、体制机制、经费保障、队建制建设等方面创新引领、大胆尝试。

篇9:社区司法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06—03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项发端于西方并波及全球的司法改革运动,其对世界各国刑事司法体制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目前,我国具有恢复性司法色彩的措施和方案已经在司法流程中的公、检、法三个阶段开始了探索[1]。但其在刑罚执行阶段的运用却基本上被忽略了。刑罚执行在整个刑事法律体系中意义重大,如果刑罚执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定罪如何准确、量刑多么恰当、审判程序多么规范都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必须对刑罚执行给予充分的重视[2]。由于试点的时间不长,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在许多方面都有待提升。“对恢复任务的实现,已成为在世界范围内社区矫正任务中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3]在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理念与制度,既必要,又可行,极具探索价值。

一、恢复性司法引入我国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于2002年通过的《在刑事案件中采用恢复性司法的基本原则的宣言》,对“恢复性司法方案”、“恢复性程序”、“恢复性结果”和“当事方”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比较权威的界定:“恢复性司法方案”是采用恢复性程序并寻求实现恢复性结果的任何方案。“恢复性程序”则是通常在调解人帮助下,被害人和犯罪人及受犯罪影响的任何其他个人或社区成员共同积极参与解决由犯罪造成的问题的程序,可能包括调解、调和、会商和共同定罪。“恢复性结果”系由恢复性程序而达成的协议,包括旨在满足当事方的个别和共同需要和履行其责任并实现被害人和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的补偿、归还、社区服务等对策和方案。“当事方”为被害人、犯罪人和可能参与恢复性程序的受到犯罪影响的其他任何个人或社区成员,而“调解人”即为公平、公正地促进当事方参与恢复性程序的人[4]。

恢复性司法之目标和功能都归结在“恢复”一词之中。“恢复”之于被害人,是从犯罪影响中获得痊愈;“恢复”之于犯罪人,是通过懊悔、赔偿和改正行为使其承担责任、回归社会;“恢复”之于社区,是弥合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使社区趋于安宁稳定。将恢复性司法引入我国社区矫正,其必要性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保护被害人利益,帮助其从犯罪影响中获得痊愈

在近现代刑事司法的历史进程中,人权保障首先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的人权保障。无罪推定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沉默权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都是围绕着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进行的,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加强[5]。但是,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体而言,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制度对被害人的尊重和关注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刑事执行领域,则尤为薄弱。

按照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犯罪本质上是对被害人和人际关系的侵害,国家并不是现实的被害者,最多只能是抽象意义上的被害者。这种对犯罪认识的视角转换,使得被害人获得了参与司法过程的机会甚至可能在整个司法进程中居主导地位。将恢复性司法引入社区矫正,意味着被害人将与犯罪人一样,成为社区矫正工作关注的对象;意味着被害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广泛参与。这将有助于补偿、恢复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被害人走出犯罪的阴影。首先,在社区矫正的决定和变更中让被害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协商、交涉、说服和争辩,使其切实感受到程序的公正,即使结果与其期望有距离,被害人在心理上也更可能认同和接受这种结果。正如美国学者贝勒斯所言:“人们至少有理由期望,在作出关系他们的判决之前,法院听取其意见,即他们拥有发言权。某人被允许参与诉讼也表明别人尊重他,即他受到了重視。”[6]其次,被害人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参与,会认识到社区矫正并不是片面地放纵服刑人。犯罪人虽然在社区,但仍然是在服刑,要接受惩罚与改造,如果再次危及被害人和社会,会依法受到制裁,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收监执行。这对被害人来说,会有很大的精神抚慰和心理平衡作用。再次,恢复性司法鼓励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被害人通过当面最直接的诉说,使愤懑的情绪得以宣泄,报应观念得以疏导,从而防止被害方向加害方的转换。最重要的,恢复性司法促使服刑人员对被害人的物质赔偿和精神补偿得以实现,这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被害人得到恢复。

(二)有利于转化社区服刑人员,促进其悔过自新

在社区矫正中引入恢复性司法,会使服刑人更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犯罪的危害和责任,增强服刑人接受教育、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和被害人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服刑人员直接面对被害人的伤痛,有利于其通过换位思考,产生自我悔恨的负罪感,进而发自内心地积极改造并补偿被害人的损失。例如:1974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基陈纳市有两个年轻人实施了一系列破坏行为,他们打破窗户,刺破轮胎,损坏教堂、商店和汽车,共损坏了22个被害人的财产。在法庭上,他们承认了被指控的罪行,但后来却没有将法院判决的赔偿金交到法院。在当地缓刑机关和宗教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名犯罪人与22名被害人分别进行了会面。通过会面,两人从被害人的陈述中切实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害和不便,6个月后,两人交清了全部赔偿金。这一事例表明了通过加强被害人与犯罪人的沟通,可以促使犯罪人认罪悔罪[7]。

(三)有利于重建社区和谐与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本源和基础。在刑事司法中,如果仅仅是犯罪人得到惩罚,而被害人的伤痛并未得到抚慰、损失并未得到补偿,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仍然处于严重的敌对、仇视状态,这将成为威胁社区和谐稳定的隐患。恢复性司法关注的焦点是损害在多大程度上被修复和关系是否恢复正常,而不是有多少犯罪人被惩罚或多严厉的刑罚被运用,其意旨在于化解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使国家、犯罪人、被害人和社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恢复性司法,包含着将受损害的社会关系尽可能予以恢复、使社区趋于安宁稳定的内容,这无疑会使社区矫正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的价值契合性

恢复性司法契合了社区矫正的主导价值追求,这为其在社区矫正中的引入奠定了价值基础。

(一)两者都力求减缓监禁刑的负面影响,体现了行刑社会化需求

封闭的监狱与开放的社会、监狱化与再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监禁刑本身难以解决的悖论,“将一个人置于监狱加以训练,以期能适应民主社会生活,此事犹如将人送上月球,以学习适应地球生活方式般之荒谬。”[8]此话或许显得极端,但却无疑包含着真知灼见。正是缘于此,以行刑社会化、非监禁化为特征的非监禁刑已逐渐取代监禁刑,成为各国刑罚制度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两者在减少监禁、追求行刑社会化方面是一致的。社区矫正将罪犯置于社区。恢复性司法通过和解协议避免或减少使用监禁刑。两者都能淡化犯罪的标签效应,防止或减少监狱“交叉感染”等不良影响,有利于犯罪人顺利实现再社会化。

(二)两者都闪耀着人性关怀的光辉,彰显着刑罚人道主义价值

刑罚人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使罪犯的人格得到改造并健康发展,实现其作为人的价值。社区矫正充满着人性关怀的色彩,社区矫正将服刑人置于社区环境中,保持其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使其在不丧失工作和受教育机会、基本无损其尊严的情况下,缓解与社会的对立情绪。在注重监管的同时,更多地加入了教育与帮扶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使罪犯的人格得到改造并健康发展,实现其作为人的价值。相较于监禁矫正,社区矫正对罪犯权利的剥夺和妨碍明显减少,为罪犯在衣食、居住、医疗、卫生、婚恋、就业等方面,提供了监禁矫正所难以企及的基本前提和可能途径。由于犯罪人没有被拘禁,可以基本正常地工作、生活,使得犯罪人的配偶及其所赡养的老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等家庭成员的情感需要、经济依靠等不会受到监禁刑那样严重的影响,从而缩小打击面。在恢复性司法过程中,犯罪人可充分表达对犯罪行为的忏悔,承认过错并通过赔偿协议的达成与履行,争取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和宽容,从而受到尽可能少的刑罚处罚,更好地融入社会、改过自新。对于受害者来说,恢复性司法使受害者尽可能得到加害人的补偿和忏悔。这会帮助受害人获得情感上、心理上的满足,降低再度被害的恐惧感,消泯仇恨与报复之心。对于社区来说,恢复性司法吸收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使社区受到影响的民众见证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增加社区对犯罪的认知和反应能力,提高社区安全感和集体行动能力,从而有利于社区的安宁和成员间健康人际关系的维护。

(三)两者都能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刑事司法效益

与正义、自由、秩序一样,效益也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司法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都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司法体系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益,是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社区矫正可以节省用来建造监狱和运行监狱的费用,可以节省向监狱犯人提供食宿、医疗等方面的费用等等。由于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罪犯的总量是一定的,因此发展社区矫正,扩大在社区服刑的罪犯所占的比例,就会缩小被监禁的罪犯比例,从而缓解监狱拥挤。这有利于提高监狱管理水平和监禁矫正质量,使社会行刑资源通过更加合理的配置而实现效益的提高。从世界其他国家来看,恢复性司法的复兴有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即司法资源处于不堪重负情形。恢复性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司法资源紧缺问题。国外对于恢复性司法的实证研究显示,恢复性司法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从被害人和犯罪人对这种程序结果的满意率,到赔偿的完成率、犯罪人的重新犯罪率,再到司法成本的计算等等方面,恢复性司法都显现了明显的效益价值。根据马歇尔的比较,“刑事案件通过调解方式来解决,每一个案件的成本在150美元至300美元之间浮动。而根据1996年的统计,普通的公诉案件的成本平均每个案件要2500美元左右。”[9]

三、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初步设想

广义上来说,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恢复性司法,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在社区矫正的适用决定中的引入和在社区矫正的执行中的引入。狭义上来说,则仅指后者。由于在概念的界定上,我国目前将社区矫正定性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加之已有的學术讨论基本上都将视角集中于行刑阶段以前;因此,笔者主要从狭义的角度讨论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引入问题。

恢复性司法既是一种理念和目标,又是一种程序和方法,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引入应当是全方位、渗透式的。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接收到解除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引入恢复性司法,就是要把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在接收工作中融入恢复性司法内容

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报到登记,谈话教育,相关文书的接收、签署、宣告等,是接收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该阶段引入恢复性司法,可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邀请被害人或其亲属参加接收仪式。这样做保证了被害人的知悉权,使其明了犯罪人虽身在狱外,但仍然处于服刑状态,消除其认为犯罪人逍遥法外的误解。第二,在谈话训诫和签署的相关文书中增加维护被害人利益等恢复性内容。在接收阶段,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要对服刑人员进行谈话训诫,还要签署、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监护帮教协议、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文书。在这些谈话和文书中,根据情况,可以加上不得威胁、报复被害人及赔礼道歉、积极赔偿等恢复性内容。

(二)制定恢复性矫正方案

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矫正方案。制定“恢复性矫正方案”,不是另行单独制定一个新的矫正方案,而是在常规的矫正方案中增加恢复性内容。矫正方案的“恢复性”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分析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和问题中加入恢复性情况的分析。犯罪人与被害人关系如何?原判决有没有民事赔偿的内容?执行得怎么样?犯罪对社区造成了什么影响?影响恢复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第二,拟定恢复性目标。将恢复作为矫正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上述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设想预期达到的恢复效果。第三,制定恢复性矫正措施。包括以恢复为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和举措。如道歉、和解、调解、赔偿等等。

(三)在完成社区矫正的三大任务过程中谋求恢复目标的实现

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是社区矫正的“三大任务”。恢复目标完全可以贯穿到三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监督管理方面,在日常报告制度中可以要求服刑人员在定期报告中增加恢复情况的报告;在走访考察制度中可以增加恢复情况的调查;在监护制度中可以要求监护人对服刑人与被害人的交往情况进行监督与报告等等。教育矫正方面,从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到解矫教育,均可进行恢复性教育;服刑人员的公益劳动,在被害人同意、有利于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安排服刑人员为被害人(尤其是身体受到伤害的被害人)提供补偿性劳动。服刑人员存在影响恢复的心理问题的,可以进行相关心理咨询与矫治等等。帮困扶助方面,对社区服刑人员在就业、低保、培训等方面进行帮助,对于服刑人员本身的恢复和对被害人的补偿以及社区的安宁,都有益处。

(四)将恢复情况列为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工作,在规范和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积极性、强化教育矫正的效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试点工作过程中,各试点地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在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已经有不少地方的考核奖惩工作涉及了恢復性内容,如《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第35条规定:威胁、侮辱、报复受害人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或撤销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其他一些地方也有相同或类似的规定。但遗憾的是,这些考核奖惩制度或办法对于恢复性的体现都仅限于此。建议在奖、扣分的日常考核及表扬、警告等最经常性的奖惩制度中增加恢复性内容,如将按期赔偿被害人列为可表扬行为之一,将不按期赔偿被害人列为警告行为之一;在社区矫正积极分子的评定中征求被害人和社区相关人员的意见;将被害人的安全及恢复程度列为社区服刑人员分级处遇的确定、变更依据之一等等。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恢复性少年司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前景[J].社会科学,2007,(8).

[2]朱沅沅.恢复性司法在我国宜适用行刑阶段[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4).

[3]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4.

[4]贾宇.社区矫正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59—60.

[5]张云云,冯亚景.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论纲[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6).

[6]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原则的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35.

[7]张建升.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新理念[J].人民检察,2004,(2).

[8]张平吴.犯罪学与刑事政策[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99:727.

[9]Tony F.Marshall, Restorative Justice: an Overview[EB/OL], [2004—12—12]http://www.homeoffice.gov.uk/rds/pdfs/occ—re—

sjus.pdf.

篇10:精选社区司法工作总结

( 一)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龙头,全面推进依法治街进程

今年是“四五”普法的第四年,也是关键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普法、依法治理这个“龙头”,锁定“四五”普法对象,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完善普法网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形成全民普法的大好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年初,及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召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年的普法工作,明确了今年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工作要求。 2、理清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配备各种普法教材,组织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普法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并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学习了《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婚姻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了巩固普法成果,我们还组织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考试,参考率100%,合格率达100%,优秀率88.9%。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居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加强,认识了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也加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执政的法制观念。 3、开展主题活动,深化普法效果。

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宣传画等多种方法,大力开展宪法以及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直接指导意义和密切关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提高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6.26”禁毒宣传日等活动之际,在主要街道以各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并向提出问题的群众给予解答,深化普法效果。我们张贴了禁毒横幅1幅,黑板报1栏,张贴各类宣传标语112张,发放各种宣传资料760份。通过宣传,在居民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展法律服务下社区活动。

社区一直和广杰律师事务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事务所的律师帮助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使居民对社区更加信任和支持。

(二)深入开展以“防激化”为重点的人民调解工作,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做好行政复议、申诉、信访等合法解决纠纷方法的宣传工作,使群众能够了解、掌握和选择正确的诉求表达方式,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上访、进京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作出贡献。社区成立了由包括社区民警在内15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居民信息员11人。社区在今年共接受居民纠纷40起,其中邻里纠纷19起,家庭纠纷6起,婚姻纠纷2起,其他纠纷13起。成功调解38起,调解排查率100%,调成率95%。

篇11:2015年社区司法工作总结

(一)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龙头,全面推进依法治街进程今年是“四五”普法的第四年,也是关键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普法、依法治理这个“龙头”,锁定“四五”普法对象,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完善普法网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形成全民普法的大好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年初,及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召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年的普法工作,明确了今年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工作要求。

2、理清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根据上级要求,配备各种普法教材,组织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普法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并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学习了《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婚姻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了巩固普法成果,我们还组织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考试,参考率100%,合格率达100%,优秀率88.9%。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居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加强,认识了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也加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执政的法制观念。

3、开展主题活动,深化普法效果。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宣传画等多种方法,大力开展宪法以及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直接指导意义和密切关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提高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6.26”禁毒宣传日等活动之际,在主要街道以各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并向提出问题的群众给予解答,深化普法效果。我们张贴了禁毒横幅1幅,黑板报1栏,张贴各类宣传标语112张,发放各种宣传资料760份。通过宣传,在居民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展法律服务下社区活动。社区一直和广杰律师事务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事务所的律师帮助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使居民对社区更加信任和支持。

(二)深入开展以“防激化”为重点的人民调解工作,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做好行政复议、申诉、信访等合法解决纠纷方法的宣传工作,使群众能够了解、掌握和选择正确的诉求表达方式,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上访、进京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作出贡献。社区成立了由包括社区民警在内15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居民信息员11人。社区在今年共接受居民纠纷40起,其中邻里纠纷19起,家庭纠纷6起,婚姻纠纷2起,其他纠纷13起。成功调解38起,调解排查率100%,调成率95%。如:xx年4月20日上午,xx路二区5-4-5号居民xxx来社区反映,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受到垃圾气味的污染,请求我们与他去铁道集贸市场调解。我们与他到铁道集贸市场核实,看到市场的集中垃圾箱烧垃圾冒出的浓烟及发出的臭味确实影响了周边的居民楼。我们找到市场管理主任,向他说明居民反映的情况,经我们调解,市场方面同意在垃圾箱上加个盖,挡一层塑料布,xxx表示接受,并理解市场方面存在的困难。又如:xx区22号居民xxx到我社区反映,因他家房子的地基漏水,他想在自家的宅基地旁砌砖巩固地基,但其屋后的邻居9-9号的xxx不让,并与他儿子发生争吵,有可能会引起武力争斗,请求社区出面调解。我们立即到现场了解情况。原来两家仅隔一米之距,9-9号xxx认为22号xxx这样做是霸占地方,再加上他儿子也出口伤人,她气不过,所以才吵了起来。我们把当事人都叫到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不再吵了,双方各让一步,仍旧维持了良好的邻里关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及时的调解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避免了民间矛盾进一步激化,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三)以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目标,努力探索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

1、做好帮教对象的排查工作。今年年初,我们对辖区内刑释解教人员及吸毒人员情况进行了全面核对排查,通过建立花名册、核查安置帮教情况,建立完善了刑释解教人员以及吸毒人员的档案共9份,全面掌握了安置帮教工作现状,为落实安置帮教工作措施奠定了基础。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安置帮教工作。我们实行“三定”制度,即定帮教对象、定帮教小组、定帮教措施。帮教小组对这些刑释解教人员和吸毒人员定期回访和帮教,使他们感受到了社区这一组织的温暖,并没有因为自己曾犯过错误而被抛弃。对帮教对象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大多数人在思想上有了大的转变,能逐渐的重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如xx二区27-3-5号的xx原是一名吸毒人员,在我们的帮教下,她不仅远离了毒品,而且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参加了技能培训,现在在辖区内开了一家美容院,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了。目前,我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生活状况良好,共有5人重新就业,有效地预防了重新犯罪。

二、存在问题

xx年,我社区认真履行了各项工作职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法律服务在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安置帮教工作手段单一,尤其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和就业安置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三是一些工作措施还没有真正到位,一些工作与形势发展还很不适应,如法援的机构、经费等问题都急待解决。

三、明年的工作安排:

1、制定“四五”普法工作计划,进一步落实“四五”普法工作规划。

2、加强少年的法制教育,继续联系社区民警定期给学生上法制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坚持和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援助。

4、通过大力宣传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使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攒钱计划下一篇:店头镇全年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