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不模式

2024-04-21

课改不模式(精选6篇)

篇1:课改不模式

咬定课改不放松,立根原在拼搏中

——陕县二高的复兴之路

陕县第二高级中学

2013年12月

咬定课改不放松,立根原在拼搏中

——陕县二高的复兴之路

深冬的清晨,天寒地冻,四下寂静,黝黑的天幕上几颗寒星照耀着还在熟睡中的县东古镇观音堂。突然,镇中心响起了嘹亮的起床号,紧接着,雄壮有力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直冲云霄。一队队朝气蓬勃的学生挺着自信的胸膛,迈着坚实的脚步,踏破寒冬的寂静,迎来崭新的黎明。这里就是县东名校——陕县第二高级中学。

陕县二高的前身是陕县老一中,曾经名扬陕州大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乡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县教育格局的巨大调整,陕县二高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学生数量锐减,大批优生流失,教师不断外调,经费日趋紧张,教学设施陈旧,教育质量徘徊不前,仿佛一夜之间整个校园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几千名师生痛苦思索,翘首远望,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重重困难,二高人没有气馁,没有退却,他们发扬了老一中精诚团结、乐观坚强、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他们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吹响了绝地反击的响亮号角。以秦金朝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经过深入探讨、科学论证,确立了“精神立校,科研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名校”的办学宗旨,制定了“一年有起色,两年上台阶,三年创辉煌”的发展规划,设计了一条“走出低谷,走向复兴”的光明大道。他们带领骨干教师,赴永威,上衡水,进卢氏,到漯河,深入各地先进学校,认真学习成功经验,积极响应县教体局提出的“改革教学,提升质量”的明确指示,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紧锣密鼓,雷厉风行,迅速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

其主要措施为:

一、改变行为习惯,树立高效意识。

走进二高校园,树立在教学楼前的一块标语牌格外醒目,那就是学校大力倡导并严格贯彻的“二十字方针”:快速出寝室,跑步进教室,行动军事化,办事高效率。校园内不见闲庭信步,只见步履匆匆;教室里不闻谈笑嬉戏,只闻书声朗朗。早操,三分钟集合完毕,快速整齐。用餐,20分钟全部结束,井然有序,甚至大部分学生在排队时还紧盯着知识积累本。许多教师顾不上回家,和学生一起匆匆对付几口,又匆匆奔赴工作岗位。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生命。

二、打破传统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在反思、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二高人深刻认识到,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异常低效,是在“毁人不倦”,必须坚决摒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改进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全力构建高效课堂,他们敢想敢做,重拳频出。

1、统一、规范使用导学案。教室内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开发学习能力”……使用导学案正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导学案上明确显示以下教学环节:预习检测—目标展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课堂练习—达标测试,教师站到了幕后,学生站到了台前。因为有了充足的发挥空间,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争着来回答,抢着去展示,课堂不再是沉寂的水潭,而成了畅游的海洋。

2、大力开展小组合作。教室的后墙上赫然张贴着学习小组成员名单和每周考核评比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奋斗组、奋发组、奋勇组、奋进组;火力全开组、青春飞扬组、力争上游组……每个名字都传递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小组分工明确,有组织策划、发言代表、学习尖兵和帮扶对象,并且不固定,每科一换,轮流展示。小组之间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比学赶超,激情似火。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各小组的考核评比,每周一公布,每月一汇总,排名靠前和进步明显的小组可以登上校园内的龙虎榜,那一刻真是龙腾虎跃,喜上眉梢。

3、坚决落实课堂检测。每节课的后15分钟,校园广播就会播放课堂检测的提示音,任课教师必须立即开始检测。检测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难易适中,数量适当。教师检查组长,组长检查组员,简洁高效。不过关的学生被定为该天的辅导对象,要进行二次检测。教务处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课堂检测效果占据50%的分值。这样,教师和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行教与学,课堂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

三、狠抓四清落实,提倡高效学习。

1、堂清。堂清即为课堂检测,由任课教师负责考评并登记,堂清不过关的学生被定为日清对象。

2、日清。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日清对象进行辅导交流和二次检测,直至全部过关。年级处负责检查督导,教务处利用晚自习抽查每个年级的两个班,确保每个学生顺利过关。

3、周清。每周五的下午为周清时间,检查内容为本周所学知识,并且在周三前公布于教室。检查方式多样化,学生自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有笔试,也有口答。不过关的学生在周日晚上接受第二次检查。年级处负责组织协调,教务处在周一下午抽查每个年级的50名学生。

4、月清。在每月进行一次考试的基础上,推行“滚雪球式”的知识积累,即不仅检查本月所学知识,同时衔接以前所学知识,促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月清成绩纳入过程管理,作为师生当月考评的重要依据。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总结,四清落实得到巩固推广,优化改进,已经成为陕县二高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道有力保障。

四、深化教研教改,打造高效团队。

教师是教改的具体实施者,教改的成败决定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陕县二高主要通过“三常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

1、研课磨课常态化

一是以落实教研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和 “主备共备制度”为抓手,以每周观课评课、人人上好研讨课、同课异构赛讲等活动为途径,使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研讨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力促全员“研课”,找不足,学长处,促实践,上水平。二是开放教学“磨课”,利用兄弟学校来我校观课交流的机会,实行全员“推门听课”制度,每节课都在“练兵”,提高“实战”水平。三是精心研磨教学设计(“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制订了集体研究备课的制度和流程,主备教师提出备课和两单设计思路,备课组成员重点围绕学情分析、教材特点,集体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两单内容,设计出符合学情、操作性强的导学案和两单,共同研讨、精雕细刻,把备过程、备学生、备方法、备拓展、备时间的“五备”要求落实在多元研讨备课之中。

2、教学反思常态化

“反思三年成名师”。陕县二高坚持“反思即成长”,出台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交流制度》,要求教师开展导学案复备反思、同课异构同伴反思、课后即时反思和每周教学反思,教务处及时检查、通报、评优。把关于课堂的体会、学习延伸到网络,每名教师每周至少上传一篇教学反思到学校网站,拓宽了反思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反思交流的质量,构建了及时互动的“高效课堂”开放交流体系,大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反思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在,全校累计上传反思已超过3000多篇,其中不乏有深度、有见解的精品。浏览日志、发表反思、网上学习已成为深受老师们欢迎的常态化交流形式,收效良好。

3、课题研究常态化

确立了以“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为主课题,以“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德育新途径研究”、“语、数、英等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为子课题,以“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为小课题的研究目标。把课题研究任务细分到每个教研组、每个集研组、每个教师身上。每期给每位教师配发校本研训手册和成长档案盒,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做好记载和资料积累,促使实践向理论的升华。

以落实“中心发言人”校本教研制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抓手,以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教研活动、集研活动为途径,强调“问题即是课题、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的研究观点,以课题研究促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论证研究课题,促使教师实现理论、实践水平的双提高。本学年,要求校级课题每位教师一个,县级课题每个教研组一个,市级课题每个学科一个。

五、改进考评机制,实现高效管理。

1、强力抓好工作制度落实

工作的收效关键在于落实的力度。我校先后制订了《理论学习制度》、《观课、评课、导课制度》、《集体备课课制度》等20余种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制度落实,实现精细管理,做到优化细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精细管理抓落实”活动,强力狠抓、确保实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听课及反思制度的落实,采取课后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二是坚持每天日清抽查、每周周清抽查。教务处每天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各年级进行日清抽查,每级抽两个班,每班抽1-2学科,每周一下午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抽查周清情况,每班随机抽5名学生,每个学生抽2各学科,并公布通报检查情况。三是每月进行教学统查。把导学案设计、二次复备、教后记、听课评价作为教学检查的重点,并在教师会上对统查结果进行通报,存在问题由教务处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四是将管理人员的值班检查、教师的值周检查与学生的值周检查、小组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查、教师查、班级查、小组查的交叉式、立体式检查网络合无缝隙管理。五是夯实管理责任,做到各类检查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并且纳入班级和教师的考评序列。

2、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须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才会做到导向明确、有的放矢。一是提出了课堂高效行为十条标准: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二是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上,构建了“二维十一要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从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导学情况两个维度,学生学习情况从主体、兴趣、交往、思考、生成五个要素,教师导学情况从目标、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六个要素进行全方位评价,激励师生从二维度、十一要素中找方向,建构自己的高效课堂。三是在学生评价上,以“五星”评价为基准,制订了《学生多元评价制度》《合作小组评价细则》《学生课堂评价细则》,实施了具体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评价表记载办法,即时记载学生每周反思、每节课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汇总结果作为自主学习星、合作互助星、展示创新星、训练评价星、质量优异星等五星学生和学习小组的评选依据。全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评价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促使学生能够全员、投入地参与到高效学习之中。

“历经风雪彻骨寒,迎来花开艳阳春。”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奋勇拼搏,陕县二高终于挺过难关,步入正轨,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校面貌蒸蒸日上。2012年,该校的李惠萍同学以617分勇夺全县中招桂冠。2013年,贾寒冰、李玲玉两位同学在中招考试中突破600分大关,取得全县第二和第五名的优异成绩。在全省物理竞赛中,王苏杭、韩君瑞同学荣获一等奖,在全市八年级综合素质竞赛中。李啸林、刘江海等5名同学荣获一等奖,董丽娟、崔莲莲等16名同学荣获二等奖。荣军涛老师获得全省说课比赛特等奖,靳玉华老师成为全县教学名师……一系列的骄人成绩和辉煌荣誉温暖了二高人压抑许久的心灵,照亮了陕县二高光辉灿烂的复兴之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困难面前,二高人不卑不屈,在成绩面前,他们不骄不躁。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弘扬者昂扬的斗志,追求着更为远大的目标。我们坚信,陕县二高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宽阔,陕县二高的明天定会越来越美好。

陕县第二高级中学 2013年12月

篇2:课改不模式

秋季,贵州省部分实验区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一下子进入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作为一名投身课改,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三年相知相识相熟的历程,对于新课改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一、对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困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观当然会使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对教师来说,谈何容易?

1、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核心,把知识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势必会触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于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虽然教师因势利导,但学生对知识进行富有个性的理解,也还会出现错误认识的。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学习自觉性不强,知识积累不多,生活阅历不丰富,让他能在学习(尤其是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去学、去问、去思考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还要他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探究,更是难上加难,往往“合作学习小组探究”成了许多老师在公开课上的一块半透明的遮羞布,美其名曰“合作”,实际上是些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上的精彩表演,要不就是“反过脸去,转过身来”的逢场作戏……让听课的同行直摇头,小孩子哪有那么自觉和聪慧啊!说实在的,三年的课改实验下来,我觉得自己很是迷糊。

2、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一母生九子,九子九条心,何况一个班上四五十人,多的六七十人呢?一堂课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能机械训练,不能死记硬背,对于自觉性强的孩子我们不必担心,可是一个班上有多少学生是“响鼓”?不需重锤来敲呢?应试教育尚只能“普照”大多数,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改要关注到每个个体,可能吗?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心知肚明。就以课堂教学来说吧,教师要如何来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完成教学内容的关系呢?比如有教师反映:过去是由教师讲授知识点,讲完后学生马上练习模仿,现在要求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而原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却无法在本节课中达成。许多课改实验的教师都深有感触:“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较以前浓了,然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课越来越难上,有时连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

3、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下,我们的一线改革者在实践操作中却缺少必要的支持和培训。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单靠个人对理念的理解,仅凭一股冲劲,没有科学的实践指导方法,由于教师个性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的不同,而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最后的结局就成了教师孤军奋战,难达“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因此,在渗透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前,必需先建立对教师必要支持的有效机制,在培训中实践,在实践中培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在实践中,先教会孩子们“怎样去与人交流,把自己的知与不知与人分享”,而不应该盲目的进行“一步到位的课改”。

二、对“怎么改”的困惑

什么是“新课改”?改什么? 笔者认为教育教学工作,不管怎么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是切合实际,应该处理好对传统教法的继承和革新的问题。如城乡之间的教育是存在差距的,我们这些真正落实课改的一线执行者, 是否该因地制宜的在课改的要求下,选择如何高效,快捷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目的呢?我认为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笔者细心拜读和研究了许多关于新课改的文章,专家们把新课改描绘得“天花乱坠”,把过去的教育抨击得“一无是处”。过去的教育确实存在弊端,可是,把新课改说成“花朵”一样,是否又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了一个极端呢?好像参与了新课改、用了新教材,学生就能有“新发展”。而到了考试时,却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考查的,所以在转了一圈以后又回来,穿新鞋走老路,旧的要打破,新的却出不来,所以很多教师被迫违心的回到了应试的老路上。既要落实新理念,又要考好试,二条腿走路,结果不伦不类。时至今天,关心课改的新理念是什么的教师还是不多,而教学实践中为了应试的教师却不见减少。课改的理念就如一座空中楼阁,我们又回到了老一套上。这让人很是痛苦,很是失望,很是迷茫,不禁要问:课改,该改什么?从哪改起?

三、对评价的困惑

正确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具有导向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此次课改的重要内容。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有教师认为,搞课改,再用试卷来考学生与现行的评价制度相悖,其实,考试和课改并不相冲突,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测试是不能少的。光靠平时作业完成数量质量、课堂表现、以及某些学习记录是检验不出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的。但是考试内容的拟定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和当地学生实际,评分要考虑是否符合现行的评价制度,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等级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分数。无论新的课程评价怎样改革,我们还是应该发挥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在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考试评价等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学生评价过程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学生的测验和考试成绩等,但一所校内每位教师评价的标准,收集的材料,记录的内容、过程等都不尽相同,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更不用说校与校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尺度了,而且,不管评价的过程做得怎么详实,成长记录袋做得多么的好看,但教师操作的结果还是把重中之重押到了分数上,重在期末上,重在结果上!再坚持分数定终身的评价,教育是看不到美好明天的!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对此已感到无比的困惑。更有让一线教师头疼的是新的课程改革尽管已经执行了近3年,但我们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却还存在太多弊端,譬如:考试内容过于注重书本,而拓展延伸又不切实际,首先: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外延太肤浅,生活中不会学语文用语文,因此试卷上出现的书本外的语文知识多数完成不了;其次,学校以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和测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因此造成为“高分”而“考试”现象;还有,就分数评三好学生和给学生定等级,使得学生和家长及社会不得不犯“成绩说话”“分数上见真知”的错误。

四、困惑后的思考

课改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教育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希望,就是祖国的未来,不可以有丝毫的浮躁,存丝毫的侥幸。作为一个身处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真心的希望: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使课改得以顺利进行;强化教学评价改革、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和修改学生评价体系,让课改工作落到实处。

课改犹如一朵带刺的玫瑰,笔者作为一位身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深情地说:课改,爱你不容易!

凯里十小学 于月红

6月18日

作者邮箱: yyh0627@163.com

篇3:课改有风险,不课改有危险

毫无疑问, 考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需要的。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 是了解和评估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而在中国, 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被异化了。教育和考试的关系被颠倒过来, 考试成为教育的目的, 教育则变成为考试服务的手段。

这种异化表现在, 当前大多数高中学校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恶性竞争而不能自拔。对分数的崇拜代替了对真理的追求, 对应试技巧的热衷取代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拼时间、拼体力、加班加点、题海战术, 成为学校竞争制胜的法宝。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提出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做题和考试。

当前, 以高考的存在为借口, 把素质教育当作负担, 拒绝进行课改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依然存在。然而, 众多取得课改成功的高中学校的经验已经证明, 在当前客观现实下, 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大有可为!

诚然, 在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已经成为习惯和常态的情形下, 要单独进行课改无疑会冒一定的风险。然而, 正如最近中国流行的那句话所说的:改革有风险, 不改革有危险。套用这句话, 我们可以说:课改有风险, 不课改有危险。危险中的危险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 但创造力倒数第五, 想象力倒数第一。这样的调查结果, 对习惯于以自己的基础教育沾沾自喜的中国人是一个警醒。

“宁要危言, 不要危机。”让我们正视现实的风险, 对高中教育进行一次重新审视, 并勇敢地改变。改变教育是改变中国命运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篇4:课改不模式

关键词:课堂模式;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19-01

一、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是课堂教学的结构,是师生活动的规范,是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模式,它能令初学者“有章可循”“摸着石头过河”,较快地进入课改角色。当模式运用到一定程度,会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即所谓“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形成教师独自的教学风格。我校在课改探索与研究中,结合山区学校生源少的实际,逐渐形成了“朵朵蓓蕾”小组学习模式。

朵朵花蕾小组学习模式简介

课改总理念:享受教育,快乐人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消极学习、苦难学习、厌倦学习”的状态向“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状态转变。

课堂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多向互动,教学共进;多维育人,花蕾绽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蓄花蕾绽放的能量。

课堂改革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变追求知识的有效性向多维育人发展;变“重视结果”向“结果、过程并重”发展,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发现、探究、创新意识;建设民主平等、交流互动、教学共进的课堂教学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操作程序:预习导学→小组学习→交流展示→检测评价。

工具:师生共用一个导学案(预习案、学习案、检测案)

核心:小组学习、交流互动。体现独学、互学、群学,兵带兵、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特点。

通过模式的构建,学区内全体教师都能在模式的指引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得以提升。2014年上期末,在县教委质量监测中,我校学生学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学校获得县教委 “教育质量综合考核先进集体一等奖”、“课程改革先进校”同时学校被推荐参加重庆市课改推进会并作交流发言,因此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课程改革试验区项目校。

二、破课改中的不适应

实施朵朵蓓蕾小组学习模式改革,我们面临三个不适应,一是教师的不适应,教师习惯了“课堂主宰者的角色”、“我说你听的灌输方法”,不习惯 “因学调整教学方案”“课堂生成难于驾驭”“课堂放开难于组织”。二是学生的不适应,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习惯了“按老师要求做”的学习态度,不习惯“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操作、探究中收获”。三是家长的不适应,家长习惯于教师给学生多教知识,让学生多做练习,不相信学生能自学、能学生教学生,认为课改是花架子,是老师偷懒,担心学生考试分数下降。

破解教师的不适应。首先通过多种讲座、案例、辩论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享受教育,快乐人生”的课改理念,树立学业成绩仅仅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课堂改革是要培养具有社会生存力和适应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和符合现代公民素养的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奠基、负责。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态度也就转变了,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课改水平的源动力也就增强了。其次,加强课改业务培训,借助领雁工程“空中英才网”、领雁专家入校指导、领雁专家答疑、领雁现场会、上海名校访学、挂职培训等资源进行培训;做实校本培训,课改常态课、课改探究课、课改合格课、课例剖析、磨课、每周课改专题研究都立足教师课堂教学实际,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教师课改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课堂模式引领,模式是课改初学者的行为蓝本、操作的法则指引,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我们组织教师构建了“朵朵花蕾”小组学习模式,教师在模式的引领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新学习”特色鲜明:学生自学找问题、同学互助共分享、教师点拨讲难点、拓展深化促提升,课堂大大增值。

破解学生的不适应。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原有的依靠老师讲解的依赖思想,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动手操作、团结协作的观念。其次,从形式上使学生适应课改——组建学习小组,加强小组文化建设,加强各种学习方法的训练,强调小组学习方法,老师经常深入小组指导学习方法。仅仅从思想和形式上改变了学生是不够的,接着我们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制定了相应的小组学习评价标准。然后要求师生以文化的眼光审视和实践课堂养成教育。变教师的简单命令、生硬野蛮的制止为师生互动的养成文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儿歌或顺口溜,培养学生坐姿、倾听、讨论、合作、帮扶、发言、预习、评价、作业等良好习惯。

破解家长的不适应。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保证,因此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学校邀请关工委和少工委的专家入校举行演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观;加大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及对外界的影响——学校获奖、教师获奖、现场会、县内兄弟学校的观摩等,令家长认同并支持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其次是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学会辅导新学习下的家庭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学生收集、提供探究学习的素材、内容等;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才艺展示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课,观察自己学生在课改中的成长,消除家长对课改的误会。

篇5:南关小学课改模式

为了把我校打造成农村一流小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响应县教育局推行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构建教育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县教育局整体向全县中小学倡导的基本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师生的实际能力,初步确定我校课改的基本模式是:四段式六环节教学模式。

实施四段式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准确把握大纲,充分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掌握教学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尽可能的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外延知识备充分,内涵知识挖掘深的背景下。要求学生把新课充分预习,基本知识和基础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解决掉。尽可能给课堂挤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和自我展示。

一段:第一环节: 激情导课、创设情境

导课的种类:以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趣闻、典故、新闻事件、自然常识、家庭亲情、家乡名胜古迹、地域特产等,凡是生活中与本节教学有关的都可以用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很会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 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做下很好的铺垫。

二段:第二、三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把整体设计好的学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迅速有效地完成学案。学案的特点要把新知识全面覆盖,以点到面、由易到难。让每个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能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进行圈点勾画式学习。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为问题开启铺路。

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学案中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质疑,即由小组合作探究来共同解决。组长要起到组织、引领、探究的作用。组长不包办、组员不等待、不照搬。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困生从好学生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知识与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助人习惯和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三段:第四环节:展示交流、点拨评价

展示环节,教师一定要适度把握,尽可能的让每组中最差的学生展示,当然有的题也得因人而异,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展示完,教师不要打断或让别的学生代替。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大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尽量发现展示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表扬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使差生变中等生,中等生变好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后的最终问题由教师来点拨。学生没挖掘深的知识点,教师要点拨到位,并能有效地拓展外延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同时注意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最后一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展示后、可以生评生,师评生。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进意识,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尊重与被尊重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进取,心灵得以满足。

四段:第五、六环节:反馈订正、梳理延伸

通过前面的二、三、四环节的学习,最后让学生亲自实践,自测,反馈于教师。教师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如何。对于存在共性的问题当堂解决。(那些学生那个知识点还存在空白和误解。那些重难点知识有多少学生还没有理解,课后再进行个别辅导)。然后进行课堂的梳理延伸。教师把本节的知识进行梳理小结后,再进行一些知识的延伸,穿插一些小练笔、口语交际或小测试等。梳理延伸应分层次,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课堂一盘棋由教师来导,学生来学。学生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

篇6:中国课改模式

2011年01月19日 作者:翟晋玉 康 丽 李炳亭

来源:中国教师报

太阳照常升起,变化每天发生。转眼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

走在课改路上的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变革的勇气,挑战着曾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各色“经典”,这支队伍里,活跃着许多闪亮的身影,洋思、东庐、杜郎口是其中的“代表”。这里,我们无意对“典型们”做出一番比对和评价。因为,课改原本就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过程。

本期“调查”,我们力求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上,旨在通过锁定“模式”,以“课”论“改”,试图展示课改的基本历程,厘清课改发展的脉络,从而给力中国教育。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1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照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在记者的调查中,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课难道不应该这样上吗?如果不检查复习,不巩固新课,不布置作业,还是合格的“课堂”吗?

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突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历数近10年来的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还有曾引起广泛反响的“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等。

从最初的唯一选择——“五步教学法”,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层出不穷的模式不仅教师迷惑了,校长迷惑了,就是一些教育专家也迷惑了。“模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词汇,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觉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福音,有的人则对其厌恶无比。

“捧杀”和“棒杀”,都不是面对事物的应有态度。仔细分析和梳理模式演变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模式正验证着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初的开始:五步教学法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经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

“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变。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7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

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他创造出“启、读、练、知、结”的“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让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启”与“结”,两个环节约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都属于学生,由他们来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魏书生看来,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比较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其他两步可以省略;若自测效果好,自结则可略。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尽管这些模式名称不一,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在历经艰难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扎和技术涅槃之后,“学”开始从课堂冻土里苏醒,尽管它们依然重视“讲”“练”结合,但对“学”的张扬仍不失为一种壮举,尤其是洋思中学。

洋思“变形记”:先学后教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课堂教学来说,洋思中学的突破算一个“奇迹”。

这所位于江苏泰兴的一所破落农村初中,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模式主要分为三段,有六个环节。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

“先学”的操作要求:1.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板书)显示,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检测自学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时间2分钟左右。3.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间5至8分钟。4.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准备,时间5至8分钟。

接下来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时间8至10分钟。

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与传统的“教为主”相比,洋思中学明确把学生的“先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出,并予以特别强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洋思中学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式,而“当堂训练”又辅以课堂“四清”,则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

与传统的“五步教学法”相比,不难得出,洋思中学的“先学”主张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重大突破。洋思的课堂“变形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声誉。直至今日,仍有学校前去洋思中学“取经”。

曾经有文章这样描述洋思中学的课堂:“随意走进初二年级的一堂生物复习课,一样朴素而简洁的装束,一样年轻的面孔,课堂在学生对照复习提纲自主看书、提问检测、再复习、再检测以及最后的练习巩固等不同的环节中紧张地转换着,时间被细化到10分钟、5分钟,甚至1分钟。一节课,40多道选择和开放问题,全班40多个孩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单独和集体检测。”

“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也是很多参观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打仗”,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对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意也许是想探索„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外,还是直接的„决定者‟和„掌控者‟,换句话说,因为有这样„角色‟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真正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但洋思带给中国教育的启发作用不容抹杀。”一位资深教育记者这样评价他眼里的洋思课改。

东庐“一招鲜”:讲学稿的“技术”贡献

与洋思中学的“早年成名”不同。同样来自江苏大地的农村,东庐中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后起之秀”,因为“一招鲜”而声名鹊起。

东庐中学成名在“讲学稿”。与传统教学管理重视教师的备课不同,东庐中学变写教案为编讲学稿。其技术的改良,却生成了课堂意想不到的变化。讲学稿的问世,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合一。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带来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是课堂结构的巨大变化。

何谓“讲学稿”,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学生练习,三者融为一体谓之“讲学稿”。

东庐中学的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它的革命性体现在,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课堂。东庐中学的课堂流程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

课前,教师先把印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自学。

课中,教师按照“讲学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才进行点拨。

“东庐中学正是通过„讲学稿‟这个桥梁,把„教‟和„学‟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只顾埋头教书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做文章”。有专家评点说,东庐中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往往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可能像他们这样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学”,看重学生的“学”。

“更重要的是,„讲学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在„讲学稿‟的引导下,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讲学稿‟这个„技术‟的改变,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有专家如是说。

杜郎口旋风:颠覆还是改良?

比东庐中学的改革稍早一年,一个叫崔其升的农村校长,在山东聊城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引爆了“颠覆式”的课堂变革。

最初的时候,为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崔其升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规定:“0+45”课堂,教师一个字都不能讲,不能板书,就站在课堂里,任学生自己作主、自由发挥。

教师“闭嘴”的课堂,招致了很多质疑、非议。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讲的课堂却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好起来的课堂证明了学生主体的力量。”崔其升校长说,他就是这样矫枉过正,硬把教师的观念给扭过来的。之后,他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构了能代表杜郎口教学主张的“10+35”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35分钟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并由此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

杜郎口模式被称为“颠覆”的典型,其改革是彻底的,不留尾巴的,它的创造性在于,把一直以来由教师掌握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郎口还统统删除了一些词汇中带有“教学”的字眼,而换成了“学习”,如教学目标被改成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则换成学习计划,等等。

与之相伴的是教室环境的变化。杜郎口的教室不再是原有的主席台式的座位排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排序。物理空间的小小改变,实现了教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全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杜郎口中学课改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

应该说,杜郎口这股旋风成功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已经有60万人次前往这个农村学校参观学习,“杜郎口热”在基础教育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消退,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趣的是,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围观”杜郎口,各种关于“解读”杜郎口的话语,都已成为一种风尚。

伴随着知名度的高涨,杜郎口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杜郎口的课堂,有人把杜郎口的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也有人质疑,如果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要教师干吗,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方法的改良,没什么神奇。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论,这所农村中学依然誓将课改进行到底。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学校允许教师打破三三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已经不称模式了,关键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味执著于方法的改良是走不远的,课改其实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崔其升对记者说。

模式,到底是什么?

杜郎口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

2010年,可以概括为全国课改的“模式年”。

本报曾就当年的课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总结推出了课改“九大范式”。除了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外,还有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还有曾被本报报道过的河北鹿泉一中的“八环节教学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河南濮阳油田十九中“引领式教学”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以及本报不久前报道的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也都探索出了自己较为成功的课改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在的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也学着“不讲”了,他们同样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

比较这些学校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或许受了太多诸如杜郎口、东庐的影响,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式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都是用学案、导学案“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研究独学、对学、群学,都尽可能控制作业量甚至实施“零作业”,等等。当然,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模式热”导致模式的满天飞,似乎没有模式就摆明了教学落后,课改仿佛就是搞模式。有人据此提出质疑,而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那么,课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模式能解决课堂业已存在许久的症结吗?

对此,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

而李镇西老师同样也认为,模式旨在规范“教”与“学”,让课堂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和规律。

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

记者在采访这些课改学校时发现,他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共识,“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而当教师攀登上了这种境界,模式就是一个可以扔掉的梯子。

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其实,模式就是“思想下的技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理事长总结说。

模式背后的思想

从“五步教学法”到“杜郎口旋风”,伴随着种种争议,几十年,中国的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平凡道路。

尽管我们称2010是模式年,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一统天下。仅仅只有模式,还是解决不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操作上,“五步教学法式”的课堂,依然还控制着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

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经常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模式背后的东西。这些课堂模式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对此,崔其升无奈地说。

在杜郎口中学,记者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了这些支撑的重要性。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副校长张代英对记者说,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日新之谓盛德”,从杜郎口中学的每日反思文化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样每天诊断课堂,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想不提高都难。因此,在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尽管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一样在不断成长,终于做出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显然,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课堂改革不可能走下去。

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

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哪一种模式?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是好课。重要的是,让课堂发生质变!

后 记:

记者曾去过东庐中学进行采访报道。2010年岁末,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记者又先后来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目前洋思中学已经搬进了城区,但校园和师生身上依然可见农村学校的朴实。杜郎口中学依然矗立在一片农田之中。

严冬时节,白杨树已经光秃,伸向天空的枝条似乎蓄积着无穷的能量,和绿色的麦地一起,昭示着春天已经不远。这里的空气清新透明,人质朴粗犷,透出本色的力量。学校在这里接了地气,草根性的原生态的课改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田野的芬芳。

时值深冬,但依然有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教师和校长。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从他们听课时专注而认真的表情上,我似乎看到了答案。我想这两所学校提供了他们最需要而又最感困惑的课改经验。而他们之所以有此动力,是因为课改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并逐渐在他们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埋头拉车,为让自己的学生多考几分兀兀穷年,而终于抬起头来看看前进的方向是否已经偏离了初衷。他们在课改大潮的涛声中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开始追求作为教师和校长的天职和良知,承担起教育的本来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良知的召唤,使他们内心燃起了对课改的热情,才不辞辛苦不顾严寒而来。

上一篇:低级厨师英文求职信下一篇:加强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