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

2024-04-29

语文课改(通用9篇)

篇1:语文课改

初中语文课改要远离“浮躁”

保合镇中学周正彬

【摘要】近年来,课程改革之风吹遍校园,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教师为课改付出了有效的努力,使得语文课堂由原来枯燥的应对考试的教学,走向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在此文中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论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并分析这四个问题,与广大教师共勉。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

近年来,课程改革之风吹遍校园,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教师为课改付出了有效的努力,使得语文课堂由原来枯燥的应对考试的教学,走向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在此文中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论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并分析这四个问题,与广大教师共勉。

问题一: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如今,我们倡导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但是依然有不少教师是为了教而设计教,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以教师的“解读”牵动甚至替代学生的“解读”。

策略:

1、从主体性出发解读教材,备好课。“语文课程是教师对教学文本的自我思考的过程,即‘我思’的过程。”(吴亮奎《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教学主体性的最好的表现就是“我思”。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精心备课,思考并研究编者的意图,思考并研究教材的变化,思考并对教材精心的“加工”(建构教材结构体系,把教材呈现的死知识变为可操作的活知识)。

2、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主体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

3、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要及时“充电”,加强知识储备,开发课程新资源,在教学设计中引入时代“活水”。

问题二:如何进行课堂评学

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分为评“教”和评“学”两部分,评“教”为评价教师,评“学”则为评价学生。在语文课堂评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过分地赏识,无端地拔高,引来学生一片“哦——”声。教师不是从问题本身出发,而是从学生心理感受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评价。有的语文教师评价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常采用儿童话的语言:“你真棒”!弄得学生都不好意思回答问题。长此下去,学生对问题不能作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策略: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

在“评学”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不能“独霸话语权”。在课堂评学时,教师是主要的评价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主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纠正学生有失偏颇的地方。评价的呈现方式一般包括评分或等级、评语等。

问题三:如何体现合作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的四个基本理念中:其中一个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生搬硬套,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让学生去“合作、探究”,简单、刻板地采用教学方式,而不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策略:

1、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努力构建多元化、最优化的教学策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等进行学习方式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人意义和价值”。

2、没有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能完全实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课,只要我们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智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而非生硬地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搬进每一堂课。

问题四:如何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折射出的是教学风格,教师教学的大气、灵气也只有在教学风格中方可得以彰显。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中,有的保守的行政干预影响了教学的改革。有的学校领导从外地学习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本校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的学校采用教师“接对子”的形式来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但有部分教师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使用指导教师的教案、采用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停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利于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

策略:

1、语文教师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锤炼语文教学基本功。

2、明确自身优势,确定自身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我,逐渐形成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养成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发现优点——形成优势——树立特长——养成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点滴的、临时的、随意的,展示出来的可能只是一些优点,它们可能并不稳定。有位学者说:“当我们发现这些优点,将它们明确地呈现出来,并且试图为其寻找理由和依据以后,教师的行为就会受到正强化,他们就会开始自我反思,并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创设类似的教学情境,展示相似的教学机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位老师身上就可能形成了一种教学的优势。教学优势与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的结合会为这位教师慢慢建立起其一领域的教学特长。而这种特长的延伸、渗透和泛化就会逐渐养成他(或她)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由此,教学风格只能是在教师原有知识基础、个人素养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获得的一种“自然的生长”。

篇2:语文课改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需要有以下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

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此才能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高效、实效地进行。

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

http:// 2010-12-2 16:01:33-

论文关键词:放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能力、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不同,高中生已经养成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怡情养性习惯,具备了“自学”与“自教”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去牵制他们,而是放心、放手去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深人,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全面深入推进我们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同仁面前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算语文学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外延最大,人数最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已由原来的学前教育延伸至“胎儿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把家庭语文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大量激发孩子识字、阅读、写作兴趣的语文读物,着力培养孩子会话、作文等语文能力,它为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uJ(睨’要求,我们现今的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和会话等语言能力。基于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有理由和信心提出:高中语文老师,请你用“放手——牵手——放手”的方式教语文。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十分民主的,他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肃杀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治国想法罢了,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大家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大家纵横侃侃,无所顾忌。在这节课里,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容器”。师生问是一种融洽的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朋友关系。实在是最早的民主语文课堂,也是最早的“放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存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兴趣是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它可以从与一个擅长交谈的作家那里获得,也可以从泥巴裹满裤腿的幽默的老农那里获得;可以从优美的诗文朗诵会里获得,可以从一次动听的故事会中产生,还可以从自己亲身上课的体验中培养,今天,更多地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获得。总而言之,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多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智力,这是“放手“的第一个理由。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这是应该“放手”教学的第二个理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早就告诉我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旗帜鲜明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

记得我在两年前放手让高

一、高二学生“自己学语文”、“自己教语文”的那些日子,师生之问的那种学习语文的乐趣无与伦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学生去完成高一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会将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讲个够,然后逐句讲解《兰亭集序》,再发展到重复讲解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等。学生上课时会按照我的意图做好笔记,然后囫囵吞枣地“吃完”,至于他们需要哪些,能够消化多少,真正掌握多少,我是无法预测的。过去所上的《兰亭集序》,学生课后对王羲之兴趣不浓,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至于问到古代文人为何要“曲水流觞”,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更觉得纳闷的是,我为了上好《兰亭集序》,准备了四个课时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学生对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肤浅,正中了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难以达到“多快好省”。基于有了以上教训,我在完成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教学任务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决定让他们当“老师”,我来当“学生”。同学们高兴不已,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本次课,我将学生设计为五组,全体组员都去准备,最后各组由三名同学讲课。先讲的第一组是这样做的:

1、系统介绍王羲之书法特点;

2、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

3、王氏书法的价值与珍藏价值;

4、王氏书法的流传;5如何欣赏王氏作品。

第二组的做法:

1、介绍王羲之生平、兴趣、爱好;

2、解说王羲之书法的风格;

篇3:努力推进语文课改

一、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解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 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 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并为此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 设计培养模式, 设计学校组织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努力造就学生全面而和谐的素质和鲜明的个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涵义: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 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当前的发展, 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容上看, 应当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则是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 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 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 也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 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教育内容的优化, 是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课程、教材乃至教法、教育渠道等方面的反映。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要开齐学科, 上满课时, 配全教师, 选足教材, 用活教法。社会是新活的, 教材是呆板的,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 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 吸纳新信息。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 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

二、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就要求教师摒弃旧的学生观, 形成新的学生观

承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应坚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承认学生是独特的人, 他们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教师不可以不顾他们的具体情况、条件和要求任意塑造和支配;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任何人不能代替他们读书、求知, 不能代替他们进步。这样一种合乎时代要求的乐观的人性化的学生观, 要求教师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学生, 要多几种标准来评价学生。学校的教育如能以每位学生的全面、全程、个性发展为本, 则学生就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未来, 成为社会进步的希望。

三、从轻“情感熏陶”到“知”“情”统一,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际活动, 它的主旨应该在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以求能自动产生一系列问题, 引起深入研究。因此, 它强调的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同时, 对于教学过程本身来说, 它作为一个特殊实践认知过程, 师生双方都是带着自己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来认知和理解教材的, 它也应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过程。

篇4:初中语文“课改”初探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改;初探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初中语文课改活动频繁,例如,目前正在展开的“真语文”大讨论等,这些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不仅深化了我国语文教学理论,同时,也发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真正提升我国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欠佳,学生主体虚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理念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标签,挂在嘴上,停留在形式上。教师急功近利,包办代替。他们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显得没有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

2、课程目标不明确。

第一,阅读方面。主要是文本阅读的极端淡化。阅读时间不够,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做深入研究。阅读,本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但我们的学生只能被左右着成为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年复一年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

第二,写作方面。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语文水平,所以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可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一直未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创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讲的多,练的少,而且练的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做了限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第三,听说方面。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

三、课改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第一,课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小组单位,才能真正实现小组的学习和管理功能。初中学生,自主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都不强,但我们也在进行努力的尝试。“想唱戏,先搭台”对学生进行比较周密考虑后分成六人小组,再进行小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进行小组精神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小组单位的氛围。

第二,课改——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一直在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怎么读书,怎么评价,怎么感悟,还是完全在老师的指挥之下。新的课改中,在“大板块”之下,进行“小组学”、“小组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更大,于是,课堂上有了“我来说几句”,“我来评价”,“我想邀请”等这样一些以前老师说的语言。优秀的学生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的样子,让他们体验到了以前不曾体验的优越和自信。

2、重视阅读教学,改变教学方法。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名家精品,具有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缺憾:那就是回忆性的文章过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所以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他们已经习惯了用现代的思维模式揣摩作者的行为与文风,往往不能达到与作者真实意图相融合的境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时,不要加以否定,而是先给予学生及时的认可,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去体会作者在当时当地的思想行为。例如,我在教授《醉翁亭记》时,发现很多学生受到电视影响较深,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也字非常敏感,都跟着摇头晃脑地朗读文章。于是,我让学生将文中的“也”、“而”等虚词全部去掉,并对学生们说:作者怎么用了这么多的“也”字啊,一点都不符合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反思,他们随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作者与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社会观念不同、个人经历也不同,所以才写出了具有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的文章,如果我们把文中的虚词都去掉的话,就不能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心情了。这一对立性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学生真正走进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掌握相关的知识。捕捉这些细节,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比如课堂上提问学生:“本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语?句子呢?段落呢?”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帮助学生更精细地阅读整篇文章。

3、创新写作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三培养”的工作,即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写作是一个由认识到表达的过程,需要学生将所看、所感、所想借助书面文字进行表达;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意识,对于很多中学生,写作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在完成一篇作文时往往要习惯性的询问家长朋友,否则就无法单独完成写作,这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产生了很大障碍;最后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其实如果前两者能够很好的完成,独立的写作能力便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就能养成独立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意识,久而久之,就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教学有利于实现信息内容与思想素材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透视生活的品味,增强辨别事物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把握教学的要点和难点,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迫切要求教师能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海宾.《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初中语文学生习作能力提升初探》.高中生学习: 师者,2013(3)

篇5:语文课改小结

谢宝福

这一学期以来,围绕“三导五学”课改的要求,本人进行了大胆地摸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有行进的迷茫,有模仿的失误,还有感到一些成效的喜悦。说到课改过程,可说“酸甜苦辣咸”五味皆有。在此,本人对自己这一段时间来的课改作一个小结与反思。

一、课改——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实践,我和学生的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课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式

对于本次课改,学习小组是重要的体现方体,也是课改的前提。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小组单位,才能真正实现小组的学习和管理功能。七年级的学生,自主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都不强,但我们也在进行努力的尝试。“想唱戏,先搭台”对学生进行比较周密考虑后分成六人小组,再进行小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进行小组精神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小组单位的氛围。

三、课改——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一直在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怎么读书,怎么评价,怎么感悟,还是完全在老师的指挥之下。新的课改中,在“大板块”之下,进行“小组学”“小组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更大,于是,课堂上有了“我来说几句”,“我来评价”,“我想邀请”等这样一些以前老师说的语言。优秀的学生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的样子,让他们体验到了以前不曾体验的优越和自信。

四、课改——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学习与个体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合作,凸显集体的力量,作为独身子女的一代,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不会合作是一个通病,而“小组学”这种形式就必须要求他们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小组中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开始虽然矛盾多多,正是显示出他们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欠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学生在小组之中更能与人相处,班上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事情也减少了很多。他们多了些许宽容,少了些许尖刻,心中知道有我,也会明白还有“他人”。

五、课改——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篇6:语文课改建议

语文课改建议

语文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其受到中外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更可改变思维模式,提升处事效率。从学校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将语文课教学贯穿于我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按照国家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将语文课教学课时进行合理调整,均衡布局是十分必要的。现就我校学生两年内的语文课教学进度作出如下建议。

篇7:语文课改总结

它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教研方式,它克服时间与空间的控制,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教研的乐趣,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面对面地与同行交流,还可以享受到与专家们零距离的交谈,得到专家的正确引领。

中心组是我县教研的先锋,在这里,你可以最先获得最新的教育动态;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教研的乐趣;在这里你可以获得最新的教学方法;当然,在这里,你也承担着推进我县教研发展的压力。但是,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吗?中心组为我们搭建了彼此交流的平台,为我们创设了浓浓的学习环境,为我们高筑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我们每一位成员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学期的说课比赛了。从学期初的制定计划到准备阶段再到比赛的那一天,这一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快乐,让我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它使我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篇8:我的语文课改之路

我在课改模式推行初期,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很多困惑。

1. 让学生大胆走上讲台畅所欲言比较困难。刚开始的大多数学生都不敢上讲台讲话。好不容易鼓励他们上去了,要么闭口不言,不知所措;要么声若细蚊,听不清楚。2.学生的讲解缺乏条理性、过于散漫,难以完成导学上的所有目标。3.课堂评价难以完成。很多时候,学生的展示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漏洞,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非常着急,就会忍不住打断学生的展示,自己把相关问题讲解一遍。而这样的话,老师就没有太多时间来做当堂的课堂评价。

针对以上的困惑或者说困难,我探索了很久,不断反复尝试终于找到了我的课改之路:及时反思,每周一次,总结自己课改中的成功之处,反思自己的教学困惑。我们的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教研课,通过“说———听———评”一条龙的教研活动,教师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研中我摸索出了不同文体的教学模式,如小说教学的“理情节———析人物———品环境———悟主旨”,文言文教学的“读———译——悟———背”,这样,在教学中遇到不同的文体,教师便能够得心应手,顺利执教,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很自然地进入这种学习模式之中,自觉配合老师完成相关环节的教学任务。

教师的适时点拨最重要,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有序的写作训练。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静下来,然后动起来。教师在预设问题后,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补充,精彩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总结,巧妙设计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独特的生活感悟。新教材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

篇9:语文课改浅探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人格魅力新课程改革,与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它自上而下,大势所趋。不改,学生就会对语文课失去兴趣;不改,语文就失去了它的活力;不改,语文教学就走进了死胡同。所以语文课改,势在必行。

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紧扣语文学科特点

针对当前语文教改状况——即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给人以刻意搞形式、赶时髦的感觉,课堂教学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但问题的设置、解答又仅限于课文内容,弱化了语文课的特点。鉴于此,教学中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1.强化语言教学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具体说语言知识包括标点、字、词、句、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紧扣所讲课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理解、运用。举一反三,从而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进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和如何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技巧。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达到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

2.注重朗读训练

朗读,是把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是一种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大意为目的的综台性的阅读活动。语文教学,突出了读,就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语文课本身就是语言教学,所以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为此,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通晓关于朗读教学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朗读能力,尤其要熟悉朗读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总要求下具体达到:读人如见其人,读声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3.变语文课为美文课

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想象、情感体验、评价判断等环节。学生应从各种活动中获得具体而又丰富的美的精神陶冶。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不但能促进学生思想、阅历、知识、体验的积累,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意境美:自然美景是作家写作的一大内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毛泽东笔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蓬勃,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如诗如画,也有李白诗中神仙世界的异彩纷呈,更有苏东坡词里“大江东去”的雄浑壮阔,……这些自然美景无不浸透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采用“朗读——联想”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美丽的艺术画面,进而体会作家的浓浓深情。

(2)形象美:美的形象指的是教材中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它主要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美体现在情操和人格上。如美丽而忠于爱情的罗敷,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年轻女子,献身科学的玛丽·居里……,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较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历,同时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应注意的是,作品中另一类形象虽谈不上人格的伟大,却凝聚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有着丰富的内涵,如阿Q、祥林嫂、别里可夫、骆驼祥子等,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他们同样也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3)事理美:领悟事理美是指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意味、内容及象征意义的整体把握,它是探求审美对象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文情并茂,渗透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感受、体会、领悟。

二、改革教学环节

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方面我重点作了以下尝试:‘

1.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往的教学,教师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策略的实施,关注的往往是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人为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我尝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对不同梯度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2.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扭转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的教学,都要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如对字、词的积累,以前教学常采用整体划一的方法,而现在则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积累,课上汇报的方法,效果很好。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扭转教师过多地讲解和带有强迫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自主、合作,达到消化理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

3.大力提倡“质疑”、“探究”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遵循一个原则,即“求同存异”。求“同”是主要的,因为它体现了对文本中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的尊重;存“异”是必要的,因为它突出了阅读者的个性差异和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要求教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深入探索、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提高个人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一位教师能否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授课能力和授课技巧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凡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会深有体会:当代中学生对好老师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要求老师专业精通,还要求老师博学多识;不仅要求老师能传授知识,更要求老师能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寓教于乐。甚至于老师的衣着、谈吐、人品都在他们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所以,教师更要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来感染学生。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其中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第一教育力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塑造自已高尚的人格、完美的形象,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另外,作为教师除了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来启发学生,还要努力以民主的教学作风带动学生。这种教学作风有利于形成学生热爱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反馈,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语文课的魅力。

上一篇:冷却塔技术协议下一篇:五月份主题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