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之路

2024-04-27

课改之路(精选6篇)

篇1:课改之路

文昌中学,走上了课改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对于课改我们都不陌生,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座的各位都是课改道路上的老兵,对课改更是有独到的见解。课改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就把我们的做法简单汇报一下,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

一、课改的背景

(一)、教育的社会背景

有个微博里写了很多关于写作业的句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写作业”。

三十年前,巴金先生在《随想录》里写了几篇文章谈教育问题。

在第一篇《小端端》里,巴金先生说:“她是我们家最忙、最辛苦的人„„她每天上学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她马上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巴金对此深为忧虑了:“孩子的功课负担不应当这样重”。在三年后的《再说端端》里,巴金先生说:“儿童嘛,应当让她有时间活动活动,多跑跑,多笑笑,多动动脑筋。„„让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感到活下去没有意思,没有趣味,这种小学教育值得好好考虑。”

三十年后,和端端同龄的孩子比端端当年更辛劳。成年人每年有不少法定假期可以休息,但学生们全年没有一天不在忙作业——周末老师布置作业,寒暑假老师布置作业。父母们还要带着他们满城跑,参加各种提高班。上学作业考试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失去了童年,也失去了乐趣。

巴金先生在三十年前撰文抨击僵化的教育思想,曾引发过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三十年过去了,几次教育改革换汤不换药,以至于今天教育积重难返。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材。培养合格的公民,教材里就会体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公民是有独立个性、自主思考力、理性行动力的个体,而不是庞大社会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如大清康乾间推广开的《弟子规》,主要为培养合格奴才而服务的;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文学》却是呼唤有独立人格、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写的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培养坦荡的人,正直的人。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需要变革。

(二)、文昌中学的背景

大家都知道文昌中学是由高中改制过来的学校。当2003年实行课改时,高中没有实施课改,当高中实行课改时,这里又变成了初中,文昌正好错过了课改的最佳时期,所以只能步人后尘,只能慢慢追赶。

我们都知道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以

前高中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现在一下子不让老师讲了,要求老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不适应,所以改起来有难度。再者,我们文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就当前来讲,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好的生源都流向了我们辉县的老牌名校城北中学和一初中。我们只能收一些想来城里就读的农村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以及没有办法去城北和一初中的学生。学生生源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还采用老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改革教师的思想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课改我们文昌才有出路。

二、改变老师的思想观念。

转变观念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转变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可能说变就变过来。老师们教了十几年、几十年,就一直这样,说改变就改变,这不等于要命吗?转变观念需要慢慢来,就像教育一样,是慢的艺术,急不得,慌不得。否则只能急功近利,只能浅尝辄止。转变观念需要等待,就像等待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一样,需要耐心,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持之以恒。

转变观念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开阔眼界,需要放眼世界。

(一)、转变观念需要走进书本,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理论上的认识,就不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掌握教育技巧。只有当每个教师能够深入掌握每种教育现象的理论实质时,他才会取得教育技巧。所以要转变观念就要老师们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在阅读的同时逐步改变自己的观念。2012年初,郭校长来到文昌之后,就为老师们购买了两本书。一本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本是《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说的是我们其实每天都处在变化的环境之中,一成不变,终会被淘汰,也许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不上别人,可是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我们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适应这个社会,不断地学习进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如果能把握机遇就更好了,可见郭校长用心之良苦。《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说的是如何编写导学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高效的以及课堂评价等。书发下去没有做过多的强求,只要有阅读痕迹就行。读后感写于不写自己决定,不布置任务,让老师轻松地阅读,静下心来阅读。然后组织了几次读书交流会,让老师们谈谈读书的感受。我们觉得只要老师们感觉到有收获就足够了,能感觉到需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就又上升了一个境界。

今年十月二十三日,郭校长到洛阳参加校长峰会,听了即墨二十八中校长李志刚的报告后觉得讲的很好,就购买了一本《即墨二十八中解码》,回来后读着感觉不错,就又为班主任和课改领导小组购买了二十八本。让老师们学习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借鉴他们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深入探索课改模式搭桥铺路。为此学校还专门召开了会议,举行了简单的发书仪式,仪式上也没有做过多的要求,郭校长只说了一句:过一段时间后,举行

读书交流会。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老师一直读下去,观念转变是迟早的事。

(二)、转变观念需要走出去。

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需要跳出去看看外面的蓝天碧水,看看外面的教育现状,让老师们感觉到自己落后了,需要改变了,就达到目的了。2012年开学初我们组织老师到长垣一中学习,深入到他们的课堂,和他们的教师学生交流,感受他们的课堂教学,感受他们的课外活动和他们的学校管理。冬季到孟庄中心校学习,学习他们的小组建设和学生评价。今年秋季开学后,为更好的解放老师的思想,改变老师的观念,我们到胡桥一中大规模的听课。让我们的老师走进胡桥一中的课堂,感受他们的课堂。每位教师每晌至少听三节课,回校后各教研组组织听课的老师评课,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得,反思自己的课堂。具体时间安排:星期一数学组全部去听;星期二史地政理、化生老师去听;星期三语文组老师听;星期四英语组老师听。至少听两周。我们给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听过课后每位老师在年级组内作课,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上课的不足,不要求统一的模式,但不能满堂讲、满堂灌。要求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要求课堂上要有生生互动、有师生互动,课堂上有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求老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刚提出问题就指名学生回答。苏霍姆林斯基说:当课堂上学生有思维活动的时候,老师不要提问学生,零敲碎打地把学生的回答组合起来形成答案,这无疑打断了学生的思维进程。

我们的老师听过胡桥一中老师的课后,感觉到他们的课堂有灵性,他们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欲很强,感觉到我们的课堂太沉闷了,需要改变自己的课堂了,不改变就要落后挨打。于是七八年级班主任、科任老师就商量小组如何建设,如何评价。没有什么经验,就按照胡桥一中的方法先组建,先行动起来再说,我们的小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了起来。九年级老师也不甘落后,也纷纷要求班主任分组,准备着手改变自己的课堂。这个时候就不用校长再讲课改的问题,不用再讲转变观念的问题。因为老师们已经达成了共识,课改已经成了老师们的自觉行为。

(三)转变观念需要请进来。

我们请胡桥一中的课改组成员到学校作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报告,他们从导学案的编写;小组的建设与评价;教学模式的解读;集体教研、早教研等四个方面给我们全体任课老师作报告。胡桥一中的课改组作报告后,我们又邀请他们留下来和我们的课改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把我们的困惑和疑问提出来向他们请教。譬如:分组后小组长的成绩下降了怎么办?小组合作学习没有

实效怎么办?分组后学生纪律涣散怎么办?小组评价中学生对积分不在乎怎么办等等。胡桥一中的老师一一地给我们做了解答。

中段考试后,班主任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分组后小组成绩提高了,有的说小组成绩下降了,有的说小组长的成绩下降了,有的说分组后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课进行的太慢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压在了课改小组的案头,怎么办?困惑多多,疑问多多,到底是课改出了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最后经过多方研究、求证,觉得课改没有问题,这些情况在课改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不用患得患失。但有一个班级期中考试成绩比较低,觉得分组有问题,就把成绩好的分成一组,成绩差的分成一组,最近月考过后,科任老师觉得这样的分法不好,就强烈要求班主任按照原来的方法分组,小组又回到了原来的模式。

小组建设和小组评价还在摸索当中,还在试验当中,到底如何分组更适合我们文昌的学生,更适合我们文昌的老师。如何评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自我展示。导学案如何编写,或者说到底用不用导学案,都还在酝酿阶段,还需要我们课改小组和班主任静下心来去思考、去考察、去调研。如何探索更适合我们文昌老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去试验。

三、坚定不移的搞课改,探索适合我们文昌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形成我们的教学模式,我们邀请研训中心席时玲主任到学校把脉问诊,席主任在我们学校听了很多课,对我们老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学校的课改进行了指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席主任的意见我们提出了“565”教改模式。结合我校实际,以“五步三查”教学法为载体,提出“五六五”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即在教师教学方式上做到“五个转变”,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落实“六个养成”,在教学流程上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法”。“五步”指的是课堂环节五个步骤。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达标测评。“三查”指的是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我们虽然提出了基本的模式,但都还在摸索阶段,没有成型。目前只在酝酿数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流程如何建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等。

四、谈谈对课改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搞课改的目的是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减轻师生的负担。也就是让老师教的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大师的大师陈寅恪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换句话说没有自由,没有独立就不会有思想、精神,就不会有独立的人格,现在的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没有自由,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教书育人,非得局限在某种模式之内,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这样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见、没有人格、没有思想,只有盲从。这也正是青少年犯罪

率越来越高的原因。课改就是让老师、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教育教学就是教师营造一种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老师营造的环境,创设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做人、做事、学习生活、交往、交流,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课改如果不解放老师,不解放学生就不是真正的课改,课改如果还是在拼时间、拼汗水就不是真课改。

我非常推崇拍石头中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拍石头中学下午只有三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从下午放学到晚上上课中间有一个半小时自由活动的时间,晚上还有半个小时的看新闻的时间,虽然是住校生,但学习时间并不比我们一些不住校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这也是为什么外县市学生到拍石头中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课外活动时间就不是课改,或者说不是真课改。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道德品质、兴趣、爱好,情感等都是在课余时间形成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有这样的论述:学生的品德修养、情感态度等都是在团队会的活动中形成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魏书生老师说:自强第一,育人第二,教书是雕虫小技。所以课改除了转变观念外,重要的是自强。也就是所说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课改之路

教育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是国家一代代人才辈出的关键,而教育改革改变着中国教育的现状。作为教育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我深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让我从不敢懈怠自己跟随教育改革家进行课程改革的步伐。

在全国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的背景下,新课改带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高效课堂的缕缕阳光,在AA这块教育热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教改狂澜。我作为AA教坛的一位平凡教师,也积极投入到课改的大潮中。在AA校统一组织和安排下,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远到郑州、漯河等地学习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以及到县城新课改实验学校实地取经。经过中心校全体领导班子的共同研究,加上课改带头人的实践摸索,终于找到一条适合白寺镇教师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改之路——永威教学模式。

在近一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课改实践中。我首先认真的学习中心校统一配发的课改资料,让这一理论逐步运用到课改实践课上,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步推进法:

第一步,指导学生自学。即指导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理解题意,怎样根据数学课本的设计思路去解决课时目标。在很多的预习指导中,我会让学生说一说预习收获,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学生已经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且会用自己的思路去领悟例题的根本用意。达到一种较理想的预习效果。

第二步,在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的同时,我会有意的安排实施第二步小组讨论学习。讨论分为对子讨论、小组讨论、大小组讨论。每一种讨论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识的询问、学习、消化、熟练的过程。当然开始讨论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不爱参与讨论,成绩好的学生不善于向他人讲解,没有起到生帮生、优帮差的讨论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强调,讲解小组合作精神的可贵,调动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各自在小组中的积极性。现在的小组已经具有全体参与,积极讨论、激烈争执、团结协作的可喜局面,我知道我的小组讨论训练课已经成功了。

第三步,学生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当我和全体学生带着良好的预习效果,经历了激烈的小组讨论,准备走进小组展示环节时,着实让我迷茫了一段时间。让我感觉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贫乏,学生数学思维的狭隘,总结、归纳能力的欠缺。这一现象让我一时不知所措。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反复纠正学生展示环节中的每一句话,每一短话,并且教他们会恰当的运用数学术语,数学名词,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稚嫩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在推进的同时,我还认真备课,设计新颖有趣的课题导入,根据课时目标精心安排当堂训练的习题,由易到难,体现拔高与知识的拓展,让新课改的教学流程能日趋完善。

篇3:我的语文课改之路

我在课改模式推行初期,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很多困惑。

1. 让学生大胆走上讲台畅所欲言比较困难。刚开始的大多数学生都不敢上讲台讲话。好不容易鼓励他们上去了,要么闭口不言,不知所措;要么声若细蚊,听不清楚。2.学生的讲解缺乏条理性、过于散漫,难以完成导学上的所有目标。3.课堂评价难以完成。很多时候,学生的展示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漏洞,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非常着急,就会忍不住打断学生的展示,自己把相关问题讲解一遍。而这样的话,老师就没有太多时间来做当堂的课堂评价。

针对以上的困惑或者说困难,我探索了很久,不断反复尝试终于找到了我的课改之路:及时反思,每周一次,总结自己课改中的成功之处,反思自己的教学困惑。我们的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教研课,通过“说———听———评”一条龙的教研活动,教师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研中我摸索出了不同文体的教学模式,如小说教学的“理情节———析人物———品环境———悟主旨”,文言文教学的“读———译——悟———背”,这样,在教学中遇到不同的文体,教师便能够得心应手,顺利执教,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很自然地进入这种学习模式之中,自觉配合老师完成相关环节的教学任务。

教师的适时点拨最重要,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有序的写作训练。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静下来,然后动起来。教师在预设问题后,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补充,精彩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总结,巧妙设计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独特的生活感悟。新教材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

篇4:我的课改之路

关键词:教学、课堂、课改

【分类号】G633.91

我是一个能说的老师,时而幽默时而充满了激情的课堂是我的特色,因此学生喜爱我的课,教学成绩一直以来也是名列前茅的。

我喜欢的读书,天天阅读并摘抄比较经典的教育语录,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但对于课改方面的文章我一直不感冒。因为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没什么需要改变的:学生喜欢,课堂氛围活跃,考试分数也比较高,师生都对我所教的学科成绩认可度比较高。所以看到那些模式、这些实验之类,我都认为离我很遥远,甚至觉得那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为了宣传学校的炒作。

上学期,一次闲暇之余读我的剪报,看到了一篇刊登在2013年1月16日第九版上的一篇文章《教学与教育不只是一字之差》。作者王春易老师原来想法跟我如此的相似,但他在思索中反问道:“学生喜欢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这样的想法我从来没有过,一口气读了好几遍,不由得也深思:我的课算是好课吗?

新学期的例会上,偏偏校长又拿出这篇文章念给我们听。这犹如一把盐撒在了我的伤口上,我开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整个例会上我满脑子都在想着:改,还是不改?改,意味着将旧我全盘否定吗?不改,在现在这个形势下,固步自封的人最后会非常被动!

该从何做起呢?再读一遍王春易老师的文章,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并不是自以为的那样完美无缺,其实存在着许多无效环节,要想改,首先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无谓的幽默去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何把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呢?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学,班额较大,如果靠教师的辅导根本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难度的提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那么厌学的学生将会有增无减。此时只有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兵教兵、兵帮兵”式的互助学习,那样老师不仅可以省下部分精力,全力去组织课堂,还能在分层次教学上游刃有余。

于是我上网查阅资料,阅读各种相关的报刊书籍,最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全班进行了分组。上课时,减少了讲解的时间,有些题放给学习小组去探讨交流。这时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了,我不由得欣喜,以为这样就等于成功了。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一旦进入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虽然能够马上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看起来也很活跃,可是批阅学生的达标测试时,发现不会的仍然不会,没有丝毫的改变。细想来,这时所谓的“合作学习”其实只是表面上的聚集而已,并没有真正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徒有其形而不见其神。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要看课堂上每个学生能不能都参与到问题中心来(而不是漫无边际地瞎聊),小组组长是不是起到了监督作用(而不是不作为),学优生是不是真正带动起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课余时间能不能够帮助学困生查缺补漏……原来教改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重新调整思路,进一步健全小组考核制度,把第一次月考成绩、每个小组成员的分数录入电脑,设立基础分,并张贴在教室内,上面附上小组管理办法,包括奖励机制。在全班通报表彰优秀小组(全部及格),还发奖状。看到没获得奖励的同学,有的互相埋怨,有的默不作声,我知道他们被触动了,一直死水无波的课堂因为竞争机制开始泛起了波澜,学困生有了压力,小组也有了奋斗目标。我隐隐有些兴奋,也有些期待,改革成果一大半了吧!

期中考试到了,我盼望的那一刻,及格率不至于100%,最起码也应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了吧?成绩下来了,两个班,无论及格率还是优秀率,都下降了!我一下子坠入了深渊。怎么可能?辛辛苦苦半个学期,就这样的结果?

一时间,我的“幽默而充满激情”的课堂与“合作学习”课堂对峙起来,我这是搞的什么课改啊?那段时间我绝望了,我真的不知道何去何从!我好想再回到原来的路子上,讲呀,重复多遍的讲,富有激情地讲,把知识点都塞进学生耳朵里,他们轻松,我也轻松!

但我又不甘心,回到老路上很容易,但那样做就是不动脑筋、不思进取,迟早会被淘汰的!我还年轻,怎么会如此的害怕变革?

可是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次跟校长聊天,无意中聊起学校的课改,他说:“搞课改,很危险,说不定成绩会下滑。但这可能只是个过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忽然醒悟了,谁能够刚踏入课改就立竿见影?谁不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看教育类报刊这么多,李希贵、蔡林森、崔其升这些课改名家,我们只看到了他们最后成功的花朵,有哪一个是一帆风顺的?哪一个是一两年就能成功的?没有!是我太着急,太功利了!

再一次沉下心来,调整思路,再一次重新阅读刘平平老师的《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刘平平老师写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单兵作战会让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应该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在每堂课都能够运用合作学习。熟悉了此種学法,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另外,要依靠班主任,班主任的协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而言之,班主任的威信,可以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症结所在。于是我找到两个班的班主任和盘托出我的想法,希望能与班主任联手进行课改。没想到两位老师均表示一定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并说不但配合我的课改,他们也要进行课改。近期的课堂上,讲评试阅,导学训练反馈,我完全教给了小组自行解决。当我巡游于每个小组之间,看到组长耐心地给组员们讲解问题,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尤其的最近两天,每当我走进教室,都会发现满黑板的例题,而且每个例题上都有学生的名字。有的同学已在黑板前认真答题,有的同学才从教室外面回来,一看到有自己的名字,拿起粉笔就答题,没有丝毫犹豫。而且他们答题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

欣喜之余,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才刚刚开始,我需要踏实走好每一步,多读书多反思,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获得智慧,争取每一天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吴钢.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研究. 2000(08)

篇5:探索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

都玉茹

——从杜朗口经验看翁牛特旗的课堂教学改革

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为全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从2010年第六期特别策划了“重读杜郎口”的专题,刊载的诸多关于“解读杜朗”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诸多教育专家的脚步进一步走进了杜朗口、感受杜朗口、欣赏杜朗口、研究杜朗口。我们除了为杜朗口那精彩的课堂、学生卓越的表现,以及杜朗口改革者的胆识和智慧所深深震撼和感动之外,更多的是引发了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可以说,翁牛特旗是杜朗口改革的同行者,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我们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实践探索。虽然我们的改革比起杜朗口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愿意把杜朗口当成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不足,照出我们的亮色,我们更愿意用这面镜子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一、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面向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卢梭曾提出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周国平教授把这句话视为教育的箴言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个的容器。

山东杜朗口中学与翁牛特旗的课堂教学改革都坚持了这样的教育理念,那就是真正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从教学的规律出发,对学生生命充分的的尊重和呵护,着眼于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和学生生命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其共同特点是――放手与赋能。

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教育理念,杜朗口中学总结出了以“预习——展示——反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预习,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先行,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自主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并且生成问题,为深入探究做好铺垫。展示,既是对自学成果的汇报,又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反馈,是对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检测,是对整体内容总结和回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学习活动为载体,体验、经历、探索、表达、分享。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同时,还参与教、参与评价。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有事做,有问题思考,有空间交往和展示,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沿着这样的路径,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 这本身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规律,同时是对个体生命的一种唤醒和激发。余文森教授这样评价杜朗口的课堂:“杜郎口的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是活动着的、思考着的、阅读着的、交往着的、互动着的、展示着的,总之,课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而且关键是有序的活着„„”。

翁牛特旗创建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与杜朗口中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的主旨同样是放手和赋能。

“以学定教”就是以人为本,即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依据科学的学习规律,依据不同的学情确定教的内容、教的方法等;“同案协作”就是师生共同使用教师在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案合一的学习方案(我们把它称为“导学案”)进行协作学习,以实现学生与教师发展的共赢。

其教学流程分为:两预先——五步走——两拓展三大环节。

1.两预先:指的是学生的结构化预习和教师的三段备课。(1)学生结构化预习。就是学生借助“导学案”的引导,预先了解学习目标,预先查找相关资料,并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通过团队协作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生成问题。

(2)教师的三段备课。即独立备——集体备——个人充实备课。教师个体通过研读课标、教材、导学案等先独立进行备课。然后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高质量的“导学案”。在这基础上教师个体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手头的“导学案”进行第二次再加工,形成适合本班并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成熟规范的个性化“导学案”。

2.五步走:即学情评价与呈现目标——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展示反馈与点拔引导——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归纳总结与达标检测。

第一、教师对学情进行评价,并依据学情和学生在预习时生成的问题呈现教学目标。

第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次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把自己的收获与小组同学进行充分交流,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使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如果是无法解决的便作为该小组的共性问题。教师关注课堂情况随机参与小组的交流与研讨。

第三、各小组把本组的学习成果和生成的共性问题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依据课堂生成的情况随机进行点拨引导提升。

第四、教师组织学生对学法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梳理,根据内容特点,通过设置新情景问题或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运用。

第五、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与评价,总结收获,发现不足,交流体验,深化完善学习目标。3.两拓展:即一是学生作业。把课后作业作为课后的一种拓展性学习,力求少而精,并且要做到,形式多样,联系实际,展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二是教师的课后反思。让教后反思成为教师深度备课的核心环节。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它把人的学习与工具的使用、个体的学习与群体的学习有机整合,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孤立无援的状态,不但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发挥了学生群体学习的巨大效应。“两预先”实现了学习重心的前移和教学重心的前移。为下一步学生有针对性的学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学做了较充分的铺垫;“五步走”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智慧共享的良好氛围,构建了开放、民主、和谐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使课堂生活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和共同发展的殿堂;“两拓展”优化了作业设计,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强化了教师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尚荣所长这样评价翁牛特旗的课堂:“翁牛特旗旗所有的课堂都在改,而且改得认真,改得彻底,真正‘让学’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创造性学习。身处这样的课堂,我们往往忘了这是在边疆,这是在农牧区;我们还忘了自己是调研者、听课者,而情不自禁地介入了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正在学习的信赖的学生。”如果说杜朗口中学是“活着”的课堂,那么翁牛特旗即可成为“动态”的课堂。

二、从课堂模式的变革走向教育深层次的发展。

从杜朗口中学“活着”的课堂到翁牛特旗“动态”的课堂都让我们聆听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这样的课堂给师生带来的是快乐和幸福。然而课堂教学追求永无止境。我们在深刻认识“活着”、“动着”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价值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值得深思、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引领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

“与文本进行对话”,就是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碰触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的环节。它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项知识、一堂课、一段时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利用教材给学生指出阅读的门径,交给学生开掘文本宝藏的“钥匙”。特别在预习(先学)过程中,学生能否充分阅读、能否深入走进文本,是预习能否有效和深入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更是下一步能否进行有效、深入的合作学习的关键。而事实上,课堂上却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阅读浅尝辄止,就忙于交流或忙于展示,结果使交流不能深化,课堂看似很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提升。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我认为,除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同时他还指出:“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一是,引导方法,培养习惯,让学生会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从引导阅读的方法入手。如可以引入“批注式阅读”。所谓批注,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即时标注填写在文本中,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方法。

其基本方法有:随感式批注――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信手记录在旁。质疑式批注――即把自己读书过程中的疑难、疑问以及与书本有不同见解或质疑的问题作批注。比对式批注――即比较前后知识的异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体验,通过比照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语文学科,可琢磨上下段表达技巧的异同对比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也可用在题材上、体裁上、观点上相同或不相同的课内外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等。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做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教给方法的同时就是帮助学生寻找思考点,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这样读下去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是,引入评价机制,以评促读。例如、我们制定学生结构化预习评价表,把学生读书批注的质量,作为考查预习效果的指标,以此激发学生的深入读书和思考。

三是,读说结合,激发兴趣,让读书走向深入。如让学生读完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交流的过程既是对读书成果的一种展示,又是一种思维的碰撞,这种思维的碰撞会产生阅读期待,引发学生再读的欲望。

(二)努力使课堂多一些思维的含量。

不论杜朗口中学还是翁牛特旗的一些课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学生带着“导学案”上下达的任务或交流或展示或评价。每一节课都比较顺畅,每一节课学生展示都很到位。这样的课堂看似每个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知识达标率也很高,却让人感觉似乎缺了点什么。深入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缺少的是什么呢?我认为缺少的是学生的自主发现,缺少的是学生的静心阅读和思考,以及围绕问题探究时生生、师生之间激烈的辩论。说到底,这样的课堂缺少的就是一种思维含量。有人曾经对中美的教育有过形象的对比――我们的教育大都是一个去问题、消除问题的教育;美国的教育则是一个诱发问题的教育。是学生问老师答,再问再答,再引发更多更深的问题,甚至是超过老师回答能力的问题。他们的教育是: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出教室,以问题为纽带。我们则是:没有问题进教室,没有问题出教室。我们的学生学得好的标准是会重复。

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我们的少教多学,就是要给学生多一些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让学生在这些时间里去潜心阅读、思考、质疑。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发现、猜想、论证、分析、归纳、想象、创造中动态展开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力才能被激发,从而投入到深深的思考中、探索中和实践中。这绝不是仅仅通过解决 “导学案”上几个现成的问题而能达成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这样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层面,无论是在预习中还是在交流展示中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并且把提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在导学案的开发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主生成问题的空间;二是在教师层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第一、问题有思考的价值。第二、问题有思考的必要。第三、问题有解决的可能。有了这些问题和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就能走向深刻。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维含量,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

(三)遵循教学规律,倡导一课一“模”

有人给教学模式这样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环节学习模式;翁牛特旗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等都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模式,才有了一些学校和地区课堂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

然而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理论精髓把握不准,机械的套用模式,使一些课堂流于程式化,出现“千人一模”、“千人一课”的现象。如何使用模式又不囿于模式,翁牛特旗旗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1.不同的学段选用不同的模式。如小学低段的基本模式是:“先教后学,培养习惯”。教师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小学高段和初中段基本模式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逐步由教师领着学到主动积极的学,并通过“导学案”的引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先学后教”的问题上,我们要求教师要依据不同学段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由教师教的多一些,逐步使学生形成一定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再过渡到“先学后教”。高中段则强调,快节奏,大容量,学练结合,讲练结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不同的学科选用不同的模式。如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注重于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强化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倡导大语文教育观,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引向实践;再比如数学,则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为关注点,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学生的课堂展示也要侧重展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而绝非要展示最终的答案。

3.不同的学校选用不同的模式。如依据不同地域(镇内、农村和教学点),不同的办学特色,不同的发展水平等,都要选用适合于学校发展模式。4.不同的班级选用不同的模式。班级和班级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即使同一年级段的不同班级也会具有差异性。所以作为教师要依据本班学生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5.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模式。每一个学科都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一种教学模式,势必导致课堂走向僵化。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从打造学科类型课入手,使每一种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如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板块,我们研究了“识字课”(小学段使用)、“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课型。在阅读教学这个版块,根据阅读课类型的不同,我们研究了“精读课”、“略读课”、“课外阅读”课型。在“精读课”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又研究了“结构化预习课”“综合解决课”“拓展提升课”,“复习课”等课型。

篇6:教师随笔我的课改之路

申林林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也有幸加入了这一批课改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校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主体突出,四环相扣”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就数学教学方面谈谈我自己在这次课改实践的几点体会,说说我的课改之路。

一、开始很迷茫,不知所措

我校现推行“主体突出,四环相扣”课堂教学模式也称为“124”课堂教学模式,其内涵:①“1”:以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思维发展为中心,“2”:突出两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4”:以“营造情境、引思入题,自主学习、激思质疑,合作交流、集思释疑,梳理检测、拓思提升”为四个教学流程。培养学生具有四会(会学习、会思考、会交流、会合作)、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个性得到张扬的创新型人才。②“1”:把一堂课的学习时间看作单位“1”;“2”:20%的时间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包括课前自主预习);“4”:40%的时间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其余时间由教师分配任务、讲解点拨和当堂达标检测。

我刚开始在课堂上实行“124”课堂教学模式时,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以导学案为依托,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推行“主体突出,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我把经过集体备课的内容制作成导学案和预习案,预习案提前一天交给学生,学生按照预习案要求进行自学,并且尝试完成预习案。第二天,学生自主根据自学提纲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只引导,点拨、升华。在这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我一起进行课改,尽快转变学习方式,让自主学习早日成为一种习惯。但学生的表现却事与愿违,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造成一片死气沉沉的样子,这时候我又不得不按原来的老方法――灌输式进行教学。师生们都渴望早日改变现状,却还是原地踏步。我心里很迷茫,感觉不知所措:这样的课改真的能成功吗?

二、慢慢适应了,初尝甜头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也明白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教学就在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去培养和调动,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首先就培养好学习合作小组,我们的班主任组织并且尝试划分学习合作小组。我们班以3―6人为一组,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学生按照划分的小组就坐,并确定了组名和小组的口号。在老师组织下,在组长带领下,讨论研究,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合作共赢。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老师也被学生的激情所感染,以往讲课的满堂灌不见了,学生也不再是那被动进食的鸭子了,而成了课堂的主人!

记得我有一次公开课,内容是《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这堂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节课,按“124”模式,我这样设计的:在“营造情境、引思入题”后,我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3.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提纲:1.什么是线段?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2.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3.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关系?4.什么叫做角?怎样来表示角?接下来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 自主学习、激思质疑”,通过自学和对学的方式解决学习提纲上的问题,并记下新产生的问题;接下来“合作交流、集思释疑”,小组长组织把学习提纲上的问题通过讨论得到最好的答案,并把不会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一一解决学习提纲上的问题,并把学生都不太会的在全班进行再次讨论,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提炼,形成准确的数学知识。最后在“梳理检测、拓思提升”环节对本节的知识进行整理,并通过完成课后的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整堂课都是学生都围绕学习提纲展开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当不错,收到了实效。我也在实践摸索中慢慢适应了课改生活,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三、冷静思考,充满期待

课改,是一个新话题,又是一个老话题。似乎经常在改,又似乎经常找不到出路。但“课改”势在必行,这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我校课改的第一批教师,在这五年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的课改才适合我自己的实际教学。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知识面相对较窄,有时一个问题很难讨论起来,这时就需要老师来带动,那么所花时间就多,有时连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如上面我说的《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这节课,学生在讨论直线、射线及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用了不少的时间,最后在学习到角的时候就下课了,学习任务不能全部完成。还有,我在思考怎么对学生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时表扬和加分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过不多久学生就会觉得没意思,失去表扬和加分的作用。另外,导学案怎样编写才能收到真正的实际作用,既能让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又能对老师的上课起到引领作用。在课改实践新产生的问题有不少,但我坚信课改在我们的努力下会不断变得完善、完美。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将创新的课堂,创新的教法结合起来,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申林林,一级教师,邵阳市小数骨干教师,邵东县陈艳梅小数名师工作室成员,论文多次在省市县获奖。

上一篇:升学宴为学生优秀致辞下一篇:汪泉小学2012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