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拆迁问题的一点思考

2024-04-08

对拆迁问题的一点思考(精选8篇)

篇1:对拆迁问题的一点思考

疑难问题破解方案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瓶颈突破的一点思考

安徽省岳西县汤池中学 项 霞

一、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谁都懂得,只是过去受制于高考而做起来很难,师生普遍不重视阅读这一块。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

因此,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探索在高考形势下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素养。而且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刻不容缓、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因为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然拉开,甚至被视为中央顶层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改革,不只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

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法

突破阅读教学这个瓶颈的办法很多,这里突出两点:

(一)引起重视

过去高考指挥棒下考分至上的功利主义取向、扭曲变态的语文试题必然导致学生三观迷失,应试思维必然僵化我们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答案不言自明。

在这种形势下,其实我们语文教师里外难做人,不拼命的讲吧,就要挨应试教育一方的骂;拼命的讲吧,可能吃力不讨好,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即使有点应试效果就意味着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其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其想象力也就放飞不起来。

好了,随着高考全面改革,会不会对此有所改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阅读的普遍重视将会是必然的选择。

(二)正确引导

书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师的作用不应夸大。只闻读书、念书,未闻听书、学书。认识到这个简单道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多的讲述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是十足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教师有非讲不可的时候,最好在指导学生阅读效率方面做一些点拨,诸如灵活运用精读而诵、粗略而读、泛而速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读书或念书的特定时空之一而已,但这个场所被过多的教师的教授讲解所填充,使得这个重要时空场所的读书或念书受到严重挤压,变成了听书、学书,虽然某些必要的讲解对某些学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总体说来,任何过多的教授讲解的消极影响就是直接或间接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我们要用好这个重要例子,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例子;不仅课堂外如此,课堂内亦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三、实施步骤

要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重视广泛阅读、并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确非易事,恐怕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自身在这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不大喜欢读书。因此,要想突破这种瓶颈,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另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还要通过以下几点去改变阅读教学这一块:

(一)体制改革推动是前提

因当前体制及其应试指挥棒的影响,经历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不仅写作素养水平极差,最基本的写作表达能力都不具备,连个请假条都难写清楚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且普遍存在阅读面狭窄,课外阅读极其有限,未能形成广泛的阅读积累。

显然,制约课堂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不难认识到,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问题的源头往往不在下面而在上头,在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眼下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否能有根本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假如管谟业先生小学五年级未辍学而一直读下去,顺利地上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也许是一个什么家之类,或许对文学有兴趣,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或大学教师(教授)而已,但绝对成不了莫言的,成不了那个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竟然不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而是自己自由阅读写作思考琢磨出来的,是摆脱学校教育束缚而放飞其想象力而造就出来的。就是说莫言不是教师教授出来的。虽然莫言36岁时上过北师大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但连莫言自己也说他在那儿老是不上课而差点被开除,拿到的北师大硕士是滥竽充数、有名无实。莫言之所以成为莫言,就在于自由阅读、放飞想象。可见,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了,这也是实现我们阅读教学根本转变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

要想改变我们学生的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的局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做到的是,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并使之变成其终身受益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说来,就目前来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应试体系内,在服务于高考的前提下,努力利用课堂时间去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多多阅读,除了要求学生对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章的阅读,还要不拘一格地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努力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提升其阅读素养;甚至调动学生的激情、鼓励学生适当写点东西出来。因为阅读与写

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曹文轩)。

(三)打破课堂局限有必要

以阅读为中心,还要突破有限的课堂内阅读的不足,多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打破课堂的局限,这点特别重要。《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不能把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范围局限在课堂之上,只有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面向社会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值得阅读的东西。辍学后的莫言之无奈,恰恰成就了他能够随心所欲的阅读,俯下身子广泛涉猎、阅历生活,仰望星空思索人生、思考社会,进而非倾诉于笔端之汩汩滔滔不可,从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莫言。

对于我们的学生,没有莫言之无奈,却有应试之不可回避。各科学习任务紧,要鼓励学生把阅读当成乐趣,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过多的要求、干预、限制学生课堂内外所阅读的内容,而是让他们自由的阅读,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慢慢地,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会越来越高,其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处理得好的话,不仅不会对各门功课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学习,并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健康而积极的影响。

(四)改变传统观念是必然

改变传统观念,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在大方向不与高考相冲突的前提下,不干涉甚至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甚至阅读所谓的“闲书”,以突破语文教材的狭窄而有限的阅读量,这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不改变传统的不重视阅读的观念已是根本行不通了。去年,小学及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因此才有以下如此权威的解读(说法),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未来所有学科都是在考语文,如果你依然说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就等于说自己要放弃所有学科。语文为王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看来,形势逼人;可见,是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如果借口为了考试而无时间阅读,平时不多多阅读以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那么到时候你根本就无法应付考试的阅读量及迅速获取必要的信息。“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温儒敏)。要把阅读的意义与高考成绩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高考各学科阅读量很大,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成绩,而且有利于几乎所有其他学科高考成绩的提高。

认识到这一点,再苦亦要为!认识到这一点,何乐而不为!

2018-4-8

篇2:对拆迁问题的一点思考

2007-08-08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同时指出“对党的作风状况要有清醒的全面的估计,看不到主流,悲观失望,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警惕,不下大气力加紧解决,是危险的。”胡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将工作求真务实、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作为对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要求提了出来,在全党和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为解决当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笔者就当前行业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论述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学风不正。一是混文凭,有些干部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许多函授学习的大专、本科、甚至于研究生等学历华而不实,平时学习,考试,毕业论文要由别人代替完成,比文凭不比水平。二是平时学习不扎实、作风不深入、理论不系统,认识不到位。把学习当成“软任务”不肯挤时间钻进去认真学习理论;而是把参加正规的学习培训当成了一次放松和休息,借此机会广交朋友、联络感情,甚至有的人连学习笔记和考试也都要请别人代笔,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学习制度多落实少。虽单位都制定了不少学习制度和学习日制度,但能够坚持下去并做的很好的并不多。制度变成了一种形式和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摆设。

2、不求进取。有些党员干部满足于现有成绩,自我沉醉,更有少数人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工作循规蹈矩,疲于应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甘当太平官,有的干部虽有点子,有思路,但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一昧推卸责任埋怨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缺乏奉献精神。基层企业有的50岁左右的干部就自然产生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思想,“好人主义”严重,对工作敷衍塞责,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能拖则拖,甚至不闻不问,无所事事,安于现状,混到退休。

3、作风浮夸。一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口饰心非。二是好练虚功,好高务远,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不顾全局利益,工作不分轻重缓急,有的为了骗政绩,骗荣誉、骗升迁,不惜说假话、造数字、添水分,有的过分追求“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群众中有威”不惜“花钱买吆喝”。三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喜欢追求轰动效应,好大喜功,不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味追求大跨度、跳跃式、快节奏的发展方式,凭热情决策,制定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一些“面子工程”、“浮躁政绩”、甚至是“豆腐渣工程”。给国家和集体都带来了一定的的经济损失。

4、群众观念淡谟。有的党员干部严重悖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忽视了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了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他们不择手段,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忘到了脑后,不为群众所想,不为群众所为,主观臆断、盲目决策,怕见群众,怕群众“纠缠”,怕影响形象,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

5、自律标准降低,享乐之风抬头。据有关资料显示,干部吃喝风、玩乐风、赌博风仍较盛行。有些干部借口为群众办实事趁机捞取个人好处多占公有财产。还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我们富裕了,领导干

部房子大一点、车子好一点、公款消费多一点无所谓,有些干部在待遇上相互攀比,争权夺利,道德败坏,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找“三陪”、包“二奶”,利用职权支持亲戚从事经营开发活动并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还交友不慎,傍大款,甚至同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有扯不断的联系。调研中发现一些干部纪律十分散漫,表现最为典型的是干部上班“走读”现象严重:不仅领导干部“走读”,一般干部也“走读”,一天掐头去尾,有效工作时间所剩无几。

二、主要原因

1、缺乏党性,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个人修养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处理问题不能从全局利益出发,不能从稳定团结的角度考虑,囿于自己个人的思维方式,发泄自己的私愤,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能自拔。

3、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组织观念,遇事不按组织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而是我行我素;工作生活中,不能自觉接受党纪、政纪、法纪的约束,自以为是,无组织、无纪律,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4、缺乏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胸无大志,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不能精益求精,人浮于事,对事业漠然置之。

三、对应采取对策的一点思考

1、加强教育,提高觉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个人素质是非党必要的,就是要坚持教育广大的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群众同甘共苦。在行业开展“两个至上”落实在岗位的活动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自己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真正把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国家利益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

2、推行民主化、法制化管理。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明确办事标准、办事时限和办事结果的要求,增强政务透明度,进一步扩大社会公开承诺服务的范围;认真落实党内监督五项制度,大力推行部门领导离任审计制,充分发挥好同级监督作用,积极开展行政监督,并注意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定期开展对领导干部和行业系统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干部和班子考核的重要依据。抓住深入教育、健全制度、深化整顿、严查案件等四个关键环节,牢牢把握“两烟”经营,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软件开发,干部选拔任用等四项监管的主要内容,突出强调国家局关于财务管理的“四个严禁”、卷烟生产经营的“五条纪律”和烟叶收购的“七条要求、五条纪律”。

3、狠煞三股歪风。一是狠煞以弄虚作假为核心的浮夸风。首先要加强教育,营造打假求实的氛围,严厉查处卷烟虚拟客户和烟叶种植虚假合同,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和监督;其次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铲除弄虚作假的土壤;第三要按照《统计法》严格执法,堵塞浮夸风的源头。二是狠刹以唯我独尊为特征的官爷风。官爷风的存在和蔓延,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损坏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对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必须用法制的办法予以解决。三是狠刹以骄奢淫逸为重点的腐败风。古人云:“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经济上的违法犯罪,往往伴随着生活上的腐化堕落。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同志曾多次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入推进烟草行业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落实党纪国法,带头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增强自

律意识,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

4、大兴四种风气。一是大兴学习之风。靠严格的学习制度、靠领导的表率作用、靠典型引路、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大兴求是之风。以政治的坚定性、理论的指导性,工作的能动性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大兴创新之风。实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和业绩。四是大兴落实之风,狠抓责任的落实,从上到下形成抓落实促发展的大好工作局面。

5、创新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严格规范干部行为。二是建立完善惩诫机制,调动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坚持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那些作风扎实、政绩突出、群众威信高的干部予以表彰,并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对不注重作风建设,问题较多的党员干部进行重点整改、重点帮促。三是建立评议机制,对领导干部实现“形象评议”。了解领导干部的生活态度、生活作风,将其“形象”的好坏纳入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的考核内容。四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自律机制,积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五是创新用人机制,培养担当新世纪重任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要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在干部选用方式上要靠机制选人,用制度管人,凭实绩用人。

篇3:对拆迁问题的一点思考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高等教育。这十七年的中国高校, 是在接受改造中前进的。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有较大的发展, 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这期间中国高等教育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实行思想改造。二是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调整。三是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校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十七年间, 培养了155万名毕业生, 1.6万名研究生, 还有近20万名业余大学和函授大学毕业生, 特别是工科毕业学生相当于国民党时期二十年工科毕业生总和的三倍。

但是这十七年的高等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全面照搬苏联模式, 没有注意学习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好的、有用的东西。当然, 这与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二是高校体制的全面行政化, 使高校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无法领导思想之潮流。

第二阶段从1966年至1976年的中国高等教育。这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伴随着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出现了大倒退。从1966年7月开始, 全国高等学校全面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停止派出和接受留学生达6、7年之久;停止招收研究生达12年之久。原有417所高等学校, 只保留了309所。十年间, 全国仅有毕业生103.3万人, 而其中67万人是1965年前入学的。在文革中, 很多理科专业被取消, 文科专业更是被大幅削减。高校的研究工作几乎全部停顿。1972年高考制度被正式废除, 高校开始用“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这种方法很快变成了“走后门”, 很多像张铁生这样的“白卷先生”成为了大学生。即使是1966年之前招收的在校学生, 由于参加“文革”运动, 教育质量也根本无法保障, 从而使中国人才出现严重的断层。

第三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的高等教育。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中国高等教育逐步恢复元气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本科教育1977年至1998年采取的是“精英教育”, 这和当时的招生规模是相符的。从1977年至1992年, 录取率每年都不及30%。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录取率只有4.8%。从1993年至1998年间, 录取率最高的是1996年, 也没有达到40%。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1999年进行了大规模扩招, 录取率从前一年的34%猛增到56%, 录取率增幅高达到65%。, 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近160万人, 招生规模增速达48%。以后每年录取率都在50%以上, 并总体呈上升态势, 至2011年达到72.3%。在校学生从1980年的120多万人达到2011年的2500多万人, 增加了近20倍。

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由于大学的急速扩招, 导致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 师资的培养跟不上扩招的速度。虽然大学教师的学历、职称有明显的提高, 但由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身心俱疲, 少有时间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由过去的年轻教师一般先要做一两年助教才能主讲, 变成了一进校门就担任主讲教师。2) 中国的本科教育长期以来秉承专业教育理念, 其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是按专业招生、培养、分配, 以专业为教学的中心, 围绕专业构造课程体系。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在计划经济及招生人数很少的情况下有其历史合理性。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 专业教育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桎梏, 人们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的特点是加强基础, 淡化专业, 增强适应性, 强调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大学急速扩招, 使得师资、教研、以及资金等教育资源很难短时间内与之相匹配, 因此这种理念还没有变为现实。实际上大学或者说多数大学实行的还是专业教育。3) 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的生源不足的风险。从1971年至今, 1990年出生的人口最多, 为2621万人, 同时我们也看到, 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 录取人数599万人, 录取率57%;1991年全国出生人口2008万人,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 录取人数629万人, 录取率62%;1992年全国出生人口1875万人, 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 录取人数657万人, 录取率69%;1993年全国出生人口1791万人,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 录取人数675万人, 录取率72.3%。1999年全国出生人口1150万人, 到2017年, 如果不考虑复读学生, 按着2011年的报考率, 考生将不足600万人, 按2011年的录取人数675万计, 将有75万缺口。4) 国外中学、大学在中国争夺生源的现实。现在不仅欧美国家的大学在中国招走大量优秀学生, 而且欧美很多寄宿制高中初中也来中国招收学生, 尽管价格不菲, 但报名者非常踊跃。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越来越低龄化的留学趋势势不可挡, 到2017年中国高校招生缺口高达二百万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虽然从2000年开始全国出生人口数又开始回升, 但直到2010年仍没有突破1700万人。因此中国高校的招生规模在未来的20年里, 700万应该是极限了。

三、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做强, 而不是做大。保持现有规模或小幅增长, 必要时也可以适度收缩。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1)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工夫。2) 改革高校录取规则, 把现行的一次高考定终身制改把高考、平时学术表现、参加科普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等共同纳入招生考量, 选拔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实行每年多次高考, 每次考生可选一科或几科来考, 这样一方面不会埋没人才, 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中学教育围绕高考转, 而轻视素质教育的弊端。考核平时学术表现, 即不管中学的好坏而看学生在学校各年的成绩排名百分比, 可以解决现在学生只重视高考科目而忽视其他科目的缺点, 也能很好地解决大家争着进重点中学的问题, 能使教育资源更公平合理地配置。3) 改革高校内部体制, 增加一线教师的比例, 为教师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为学生开出更多的、紧跟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课程, 尽快完成本科阶段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变, 以迎接本科教育从大众教育走向普及教育。4) 借鉴国外私立大学办学经验。在私人办高中方面, 我们已经有成功先例。因此, 可以考虑鼓励一部分热心于教育且有能力投资的个人, 先行试点投资设立大学, 鼓励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加盟, 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来办学。5) 改变当前民办高校低水平办学的现状, 在新生录取、就业等方面提供与公办大学平等的机会, 进而形成民办大学能与公办大学进行良性竞争的环境。使我们的一些民办大学有机会真正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从而推动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的共同提高, 一起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迈进。6) 在国际办学上多下工夫, 要吸引国际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来任教和学习, 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把我们的大学办成国际上相当有实力的大学。

参考文献

[1]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3.

篇4:关于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征地拆迁 安置 失地农民再就业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区不断扩大,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是使农村村民减少、失去土地的过程。征地拆迁工作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关系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稳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要从更高站位、更高层面来统筹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要平稳做好征地拆迁工作,达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土地资源保护和谐统一,关键是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特别是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满足发展用地的需求。目前各地方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流程大体上分为征地拆迁、回迁安置、安居乐业三个阶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往往都是重征地,轻安置,安居未知。完整的征地拆迁安置体系并未形成,导致被拆迁农民不满情绪加重,对征地拆迁的抵触思想增强,一方面增加了土地收储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维稳的压力。

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经常需要对城市近郊区的农民实施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项工作。经过征地拆迁等有形改造后,这些地区的农民失去了耕种的土地和居住多年的房屋,转变为缺乏经济收入来源的失地农民,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一、从就业上看,被征地农民有的外出务工,有的继续经营农副业,有的赋闲在家,还有极少数被安排就业或是自己创业经营二、三产业。但对于多数被征地农民而言,一旦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基本、最稳定的长期生活保障,思想上将会产生恐惧感和迷茫感。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就业相对困难。

二、从时间上看,在土地被征收初期,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甚至在一次性征地拆迁补偿的支撑下,许多家庭一夜暴富。但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文化程度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消费没有计划的家庭,生活缺乏长远打算,面对突如其来的征地拆迁补偿款不思进取、吃喝玩乐、嗜赌成性,短时间内就将征地拆迁补偿款挥霍殆尽,因拆返贫甚至沦落到生活无着落,债台高举的地步,最终导致铤而走险滑向犯罪的深渊,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特别是人口多、劳动力少,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子女尚小,有残疾人,长期有人患病的家庭,失地后收入水平锐减,生活更加困难。

三、从开支上看,被征地农民家庭的人均生活费开支普遍增加,过去靠田地自给有余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成了需要花钱购买的“钢性”支出。

数量庞大的被征地农民群体今后的生活如何保障,思想意识、生活习性、职业技能等无形改造如何实施,如何使农民群众尽快适应城市化进程造成的生活环境变革、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等问题都应引起各级政府足够的重视,并且成为今后征地拆迁工作的重点。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来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相反,应该让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凭借土地资源率先富裕起来。

征地、拆迁等农村有形改造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有形象,出政绩,而农村意识形态、生活习性、安居就业等无形改造往往被忽略甚至避而不谈。但是一个被征地的区域要想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这些无形改造恰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快对失地农民无形改造的步伐。

根据基层实际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积极稳妥地解决被征地農民的安置安居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征地拆迁不仅要扩大市区面积、改变城市面貌,同时也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村委会逐步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保证农村社区有经济收入来源。如果一个新的农村社区是无经济基础的社区、贫穷的社区,那么这个社区就存在严重的不稳定隐患,更谈不上提供社区服务。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扶持力度,促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执政力、影响力,解决拆迁群体存在的问题,使矛盾在基层解决,问题在基层消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解决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收入问题:一是与被征地村区域内进驻企业沟通联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于土方运输、垃圾清运、围墙砌筑、临建施工等工程建设,扩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源。二是征地时预留或是统一划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土地,在符合区域整体规划的条件下,帮助被征地村集体建设一定规模的市场,使未来的农村社区组织有发展平台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型农村社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使其发挥自身的作用,有效地推进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多头并举多方面解决被安置农民的生活保障

由地方政府牵头,征地拆迁实施主体申请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招聘区域内失地农民从事区域管理、环境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工作,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针对某些地方被征地拆迁农民安置回迁后剩余安置房源较多的问题,由征地拆迁实施主体协助相关新型农村社区,统一组织发布租赁销售信息,解决被安置农民家庭空闲房源问题,提高被安置农民经济收入。

三、积极开展就业培训,解决失地农民的转型问题

首先应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长期性,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其次应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艰巨性: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培训难度较大成效缓慢。 但是各级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向被征地拆迁农民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和就业平台,改变他们失地后慵懒闲散的生活状态,消除他们坐吃山空的思想意识,并且引导他们参加培训,增强其转型的信心和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农村青壮年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实用技术,鼓励他们经营从事餐饮娱乐、汽车美容维修、家电维修、花卉养殖、家政服务等行业,扩大失地农民的就业面。

与当地政府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对接,逐步摸底调查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劳动技能等情况,建立失地农民待业人员数据库。加强与入区企业联系,提供就业信息,教育和引导失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市场化就业。

篇5: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对社区戒毒的一点思考

所谓社区戒毒,就是把正在接受药物戒毒治疗人员、新发现的吸毒人员、新型毒品成瘾人员,作为主要对象纳入社区戒毒,通过社区戒毒监护人员和禁毒社工跟踪帮教和美沙酮维持疗法等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并转化为社区康复,成为正常的人。社区是特定区域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戒毒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开展好社区戒毒工作,是防止新吸毒者滋生,提高戒断巩固率,减少乃至逐步消除毒害,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的有效形式。

一、我国社区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开展社区戒毒不但有利于吸毒者身心和行为矫正、纠正原强制戒毒、劳教戒毒这两种隔离式戒毒措施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发展实践中所探索的社区戒毒经验,弥补强制隔离戒毒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保障吸毒者的人身自由,体现了戒毒人性化管理,显示出社区戒毒作为《禁毒法》中一大亮点的独特优势。但是在实行这一措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区戒毒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戒毒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费不足是社区戒毒工作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社区戒毒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社区戒毒工作。以前在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中,由于经费无保障,多数戒毒所缺少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以及必需的医疗设备,以致戒毒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我国有效的戒毒机构有限,无法满足全员收戒吸毒人员的现实要求,众多需强制戒毒人员滞留在社区,给社区戒毒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戒毒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戒毒经费保障和监督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戒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区监控管理和帮教工作有待加强

社区戒毒是将戒毒人员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中戒毒,这既是其优点,也可能是其致命的弱点。比如吸毒者熟悉毒品来源和市场,容易得到毒品,导致边戒边

吸、复吸的不良结果。而在实践中的社区戒毒工作中,还存在着图形式、走过场,对吸毒人员的帮教监管措施不力等问题。《禁毒法》第34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但由于缺乏经验,社区之间没有注意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吸毒人员的迁入、迁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将情况及时通知其他社区,使得监控戒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戒毒方式上偏重药物治疗,忽视心理矫治

目前,我国的戒毒治疗方法一般只是药物替代疗法或冷伙鸡疗法,而且治疗也无能为力。然而毒品的成瘾性非常强烈,吸毒者在吸毒成瘾后产生的心理依赖使他们在个性、性格、脾气、思维等诸方面发生了改变。心理的变态常使他们对戒毒是否成功抱有无所谓的思想,从而阻碍了戒毒的成功。目前的情况是缺乏一套专门针对吸毒者的、可操作性的、系统的心理疗法教程。仅凭戒毒医生个人掌握的技术水平进行操作,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几项措施

(一)深刻认识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投入,为社区戒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戒毒工作要取得实效,走“社区为本”的道路是条捷径。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使社区戒毒工作在行动中夯实社区戒毒基础,理顺社区戒毒机构的职责任务,落实力量配备和经费渠道,加强社区戒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戒毒装备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等,以促进社区戒毒工作。

(二)实行以省级主管机关垂直管理为主,当地政府配合的双重领导,形成统一、顺畅、高效的戒毒工作体系

禁吸戒毒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公安机关的作用是不够的,各地各级党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一方面为社区戒毒投入人、财、物力,提

供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心理,树立同情和关爱的风尚,形成健康的社会帮教氛围。根据《禁毒法》第38、39条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协调好社区戒毒与强制隔离戒毒两项戒毒措施,并根据社区具体戒吸毒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戒毒措施,如明确对吸毒成瘾者做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具体情形,防止其与社区戒毒发生冲突,以保障两种戒毒措施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三)完善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建立健全社区戒毒专门工作体系

《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赋予了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又实际将这一执行责任交给了以居委会、村委会为主的“有关基层组织”,并且通过社区戒毒协议的方式来执行,这一执行机制既十分脆弱,也是欠缺专业性的。建议尝试将社区戒毒执行与已经初具规模的社区矫正改革统一,将社区戒毒工作交由社区矫正人员负责,同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戒毒专业技能培训。这样既可以给戒毒人员树立榜样,吸取成功的戒毒经验,提高戒断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就业问题。

(四)加大社区戒毒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由于《禁毒法》刚刚出台,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地方甚至还不了解新的《禁毒法》的内容,因而更不了解社区戒毒这样一种戒毒措施。因此,加大对社区戒毒的宣传教育力度显得尤为重要,社区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在机关、学校、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开展广泛的戒毒宣传,重点做好对青少年、个体经营者及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公众拒毒能力,并主动检举、揭发毒贩违法犯罪活动。

(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社区涉毒人员情况

社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彻底查清辖区有无毒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掌握现有吸毒人员及有可能染毒及易染毒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在外人员涉毒情况。掌握本辖区吸毒存在的场所,毒品分销网络和地下零售市场 的情况,以及毒品流入、流经渠道的情况。

(六)做好帮教工作,降低复吸率

篇7:对环保教育的一点思考

有人曾经说过:世界的命运掌握在母亲那推动摇篮的手中,这是有关早期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警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同样的命题。当他去看一个十九岁的杀人犯时“有一种损失了什么似的沉重感象一块石头压迫着我的心……这是人的损失这个青年,如果对他进行了正确的教育的话,他原本是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可是,在杀人犯的信里:只有在死亡的不肯饶恕的眼光之下,我才懂得生命是多么宝贵,也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里的时候,父母才号啕大哭,吁求别人对犯罪分子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一句:“就象看到一个人把自己喝水的井填没而又遭受干渴的痛苦人一样去看待他”说得多好啊,这是因为,人的明智就在于:我们既然从这个水源里取水喝,那就要永远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

作者把人的“羞耻心”看成重中之重,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他能浮载荣誉感和自尊心的大船的深水。羞耻心是潘多拉盒子的一把锁,这把锁,如果不是在人的朦胧期就及早锁牢,或者让他一旦生锈,试想,还有什么邪恶不会出现呢。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职业,但它有着特殊的意义,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是呀,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懂得:幼儿的心灵是人生的初稿,在这上边的每一项书写,都会形成永久的影响,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由此,我想起了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的故事。那天,北风和南风互相比试,看谁能够把行人的大衣掀掉,北风猛施寒威,企图一下子把行人的大衣掀掉,那里知道,北风越吹,行人把大衣裹的越紧,而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吹来和暖的风,行人始而解衣敞怀,继而终于脱下大衣。这则寓言,我今天想起来别有一番含义,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风细雨往往胜于强烈的风暴,温和说服常常强于粗暴的压服。特别是在处理孩子的过失时,我们确实应该慎重对待,保护孩子天真、脆弱的心。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看来并非危言耸听。文章中:“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应当教会儿童去爱,对孩子的话,你要耐心听,并且信任他”。他的教诲深刻、犀利、务实,简直就是针对我们的今天所言。我们要无偏见地爱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不管孩子是否有缺点,“全纳教育”的意识应深入每个教师的心坎,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最后以我们托班的团队精神:爱心、耐心、加细心,共同托起明天的新星。世上以弱小生命为最可爱,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而托班教育则是启蒙教育中的启门教育,面对那些玲珑剔透的小不点儿,我们只有一句话:用我们的爱心、细心加童心,共同托起明天的新星。

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岁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融爱心、细心于一身,以母亲般的情怀去关心、呵护这些稚嫩的小生命,以最大的耐心去解读每一个孩子、最细的细心去换取孩子的依赖和家长的信任。

爱心——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会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如同太阳使地球上所有人都沐浴着同样的光辉一样。不偏爱、不偏心,用爱的技巧、爱的艺术,使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开心、开口、开窍。

细心——幼小孩子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细心呵护,我们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句稚嫩言语,循序渐进地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条不紊地工作,使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篇8:对拆迁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问题的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教师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手段, 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等。新的课程标准虽然从总体上改变了以往对教学统得过多、过死的现象, 但针对不同的学科其要求又是不一样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上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 它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性。其问题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即必须向学生传递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 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二、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上很有见地的一代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 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帮助学生增强其内在驱动力, 才能打通其探索新知识的内在通道。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把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 因此, 高中化学课问题的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一个不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的问题难以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 关于关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实验, 把新鲜的红花放进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 然后观察实验现象, 看到鲜花颜色逐渐变浅, 进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同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这个现象我们在哪里也看到过?学生回答说在氯气的性质实验中;继续引入探究问题, 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气的漂白原理一样吗?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并最终得出结论。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 在创新中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和巩固,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使化学教学体现科学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

教育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思维的主体, 因此, 问题的设计必须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威说:“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维, 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具有许多经验, 给他提供对付所有困难的办法, 困难是引起思维不可缺少的刺激物, 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思维。有时困难使人不知所措, 他们被困难吓倒了, 感到沮丧泄气, 困难的情景必须和学生曾经对付过的情景有足够的相似之处, 学生对处理这个情景的办法有一定的自控能力。”由此可见, 高中化学课问题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教师必须通过测验、活动、调查等方法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 对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基础做全面的预测。同时使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照顾到每一个知识层面上的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并通过活动有一定的提高和收获, 产生“浅者得其浅, 深者得其深”的效果。如在讲“水的电离”时, 在进行弱酸中水电离出来的c (H+) 或强碱中电离出来的c (OH-) 的计算时, 如果让学生直接讨论:0.1 mol/L盐酸中水电离出来的c (H+) 等于多少?这是往往容易出现“冷场”。绝大多数学生会出现思维受阻, 或者找不到头绪。如果设置下列梯度的问题链, 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得出正确的结论:0.1 mol/L盐酸中c (H+) 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电离出来的?0.1 mol/L盐酸中c (OH-) 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电离出来的?0.1 mol/L盐酸中电离出来的c (H+)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样考虑的?这样的问题符合耶克斯·多德森的动机理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 动机最佳水平呈下降趋势, 通过问题的梯度性设置就会降低学习难度,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问题的设计重在提高教学效果

高层次的教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结论的传递,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思维。马秋斯金认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高中化学课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 理解、掌握其中原理,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衡量化学教学效果的标准所在。

要达到这一目的, 高中化学课问题的设计必须在把握教材内容和选材上下工夫。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 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就是深刻的理解教材内容及精神实质, 明确教学目标, 准确地分析教材。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设计出每一个问题所预示的结果, 准确把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哪些变化, 发展哪些能力, 才能使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可以说, 在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灵活地创造地设计教学是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显著标志。反之, 如果问题的设计了偏离教材, 单纯追求形式的所谓新颖, 最终的结果是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

高中化学课教学中的可用素材非常广泛, 既包括社会经济军事、医药卫生、农林生产等社会问题, 也涵盖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能否对这些事例精选和有效运用, 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最能节约时间, 最能达到最佳效果的问题, 这也是问题设计的最关键环节。

五、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高中化学课本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因此, 高中化学课问题的设计需要贴近生产、生活, 能够积极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 而是与将来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的。

高中化学课中问题的设计涉及诸多因素, 但问题的最终评价标准却是教学效果, 如果问题的设计单纯是为了学生兴趣而远离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在知识能力觉悟上没有多大收获, 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更不能说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涉及的问题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果问题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那么问题的设计就是失败的。

上一篇:最朴实的声音小学作文下一篇:2015情人节酒吧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