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

2024-04-30

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精选6篇)

篇1: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

疑难问题破解方案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瓶颈突破的一点思考

安徽省岳西县汤池中学 项 霞

一、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谁都懂得,只是过去受制于高考而做起来很难,师生普遍不重视阅读这一块。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

因此,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探索在高考形势下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素养。而且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刻不容缓、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因为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然拉开,甚至被视为中央顶层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改革,不只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

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法

突破阅读教学这个瓶颈的办法很多,这里突出两点:

(一)引起重视

过去高考指挥棒下考分至上的功利主义取向、扭曲变态的语文试题必然导致学生三观迷失,应试思维必然僵化我们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答案不言自明。

在这种形势下,其实我们语文教师里外难做人,不拼命的讲吧,就要挨应试教育一方的骂;拼命的讲吧,可能吃力不讨好,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即使有点应试效果就意味着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其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其想象力也就放飞不起来。

好了,随着高考全面改革,会不会对此有所改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阅读的普遍重视将会是必然的选择。

(二)正确引导

书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师的作用不应夸大。只闻读书、念书,未闻听书、学书。认识到这个简单道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多的讲述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是十足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教师有非讲不可的时候,最好在指导学生阅读效率方面做一些点拨,诸如灵活运用精读而诵、粗略而读、泛而速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读书或念书的特定时空之一而已,但这个场所被过多的教师的教授讲解所填充,使得这个重要时空场所的读书或念书受到严重挤压,变成了听书、学书,虽然某些必要的讲解对某些学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总体说来,任何过多的教授讲解的消极影响就是直接或间接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我们要用好这个重要例子,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例子;不仅课堂外如此,课堂内亦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三、实施步骤

要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重视广泛阅读、并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确非易事,恐怕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自身在这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不大喜欢读书。因此,要想突破这种瓶颈,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另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还要通过以下几点去改变阅读教学这一块:

(一)体制改革推动是前提

因当前体制及其应试指挥棒的影响,经历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不仅写作素养水平极差,最基本的写作表达能力都不具备,连个请假条都难写清楚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且普遍存在阅读面狭窄,课外阅读极其有限,未能形成广泛的阅读积累。

显然,制约课堂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不难认识到,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问题的源头往往不在下面而在上头,在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眼下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否能有根本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假如管谟业先生小学五年级未辍学而一直读下去,顺利地上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也许是一个什么家之类,或许对文学有兴趣,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或大学教师(教授)而已,但绝对成不了莫言的,成不了那个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竟然不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而是自己自由阅读写作思考琢磨出来的,是摆脱学校教育束缚而放飞其想象力而造就出来的。就是说莫言不是教师教授出来的。虽然莫言36岁时上过北师大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但连莫言自己也说他在那儿老是不上课而差点被开除,拿到的北师大硕士是滥竽充数、有名无实。莫言之所以成为莫言,就在于自由阅读、放飞想象。可见,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了,这也是实现我们阅读教学根本转变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

要想改变我们学生的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的局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做到的是,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并使之变成其终身受益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说来,就目前来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应试体系内,在服务于高考的前提下,努力利用课堂时间去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多多阅读,除了要求学生对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章的阅读,还要不拘一格地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努力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提升其阅读素养;甚至调动学生的激情、鼓励学生适当写点东西出来。因为阅读与写

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曹文轩)。

(三)打破课堂局限有必要

以阅读为中心,还要突破有限的课堂内阅读的不足,多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打破课堂的局限,这点特别重要。《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不能把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范围局限在课堂之上,只有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面向社会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值得阅读的东西。辍学后的莫言之无奈,恰恰成就了他能够随心所欲的阅读,俯下身子广泛涉猎、阅历生活,仰望星空思索人生、思考社会,进而非倾诉于笔端之汩汩滔滔不可,从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莫言。

对于我们的学生,没有莫言之无奈,却有应试之不可回避。各科学习任务紧,要鼓励学生把阅读当成乐趣,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过多的要求、干预、限制学生课堂内外所阅读的内容,而是让他们自由的阅读,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慢慢地,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会越来越高,其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处理得好的话,不仅不会对各门功课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学习,并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健康而积极的影响。

(四)改变传统观念是必然

改变传统观念,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在大方向不与高考相冲突的前提下,不干涉甚至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甚至阅读所谓的“闲书”,以突破语文教材的狭窄而有限的阅读量,这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不改变传统的不重视阅读的观念已是根本行不通了。去年,小学及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因此才有以下如此权威的解读(说法),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未来所有学科都是在考语文,如果你依然说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就等于说自己要放弃所有学科。语文为王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看来,形势逼人;可见,是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如果借口为了考试而无时间阅读,平时不多多阅读以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那么到时候你根本就无法应付考试的阅读量及迅速获取必要的信息。“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温儒敏)。要把阅读的意义与高考成绩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高考各学科阅读量很大,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成绩,而且有利于几乎所有其他学科高考成绩的提高。

认识到这一点,再苦亦要为!认识到这一点,何乐而不为!

2018-4-8

篇2: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

2007-08-08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同时指出“对党的作风状况要有清醒的全面的估计,看不到主流,悲观失望,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警惕,不下大气力加紧解决,是危险的。”胡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将工作求真务实、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作为对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要求提了出来,在全党和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为解决当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笔者就当前行业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论述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学风不正。一是混文凭,有些干部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许多函授学习的大专、本科、甚至于研究生等学历华而不实,平时学习,考试,毕业论文要由别人代替完成,比文凭不比水平。二是平时学习不扎实、作风不深入、理论不系统,认识不到位。把学习当成“软任务”不肯挤时间钻进去认真学习理论;而是把参加正规的学习培训当成了一次放松和休息,借此机会广交朋友、联络感情,甚至有的人连学习笔记和考试也都要请别人代笔,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学习制度多落实少。虽单位都制定了不少学习制度和学习日制度,但能够坚持下去并做的很好的并不多。制度变成了一种形式和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摆设。

2、不求进取。有些党员干部满足于现有成绩,自我沉醉,更有少数人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工作循规蹈矩,疲于应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甘当太平官,有的干部虽有点子,有思路,但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一昧推卸责任埋怨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缺乏奉献精神。基层企业有的50岁左右的干部就自然产生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思想,“好人主义”严重,对工作敷衍塞责,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能拖则拖,甚至不闻不问,无所事事,安于现状,混到退休。

3、作风浮夸。一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口饰心非。二是好练虚功,好高务远,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不顾全局利益,工作不分轻重缓急,有的为了骗政绩,骗荣誉、骗升迁,不惜说假话、造数字、添水分,有的过分追求“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群众中有威”不惜“花钱买吆喝”。三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喜欢追求轰动效应,好大喜功,不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味追求大跨度、跳跃式、快节奏的发展方式,凭热情决策,制定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一些“面子工程”、“浮躁政绩”、甚至是“豆腐渣工程”。给国家和集体都带来了一定的的经济损失。

4、群众观念淡谟。有的党员干部严重悖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忽视了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了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他们不择手段,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忘到了脑后,不为群众所想,不为群众所为,主观臆断、盲目决策,怕见群众,怕群众“纠缠”,怕影响形象,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

5、自律标准降低,享乐之风抬头。据有关资料显示,干部吃喝风、玩乐风、赌博风仍较盛行。有些干部借口为群众办实事趁机捞取个人好处多占公有财产。还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我们富裕了,领导干

部房子大一点、车子好一点、公款消费多一点无所谓,有些干部在待遇上相互攀比,争权夺利,道德败坏,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找“三陪”、包“二奶”,利用职权支持亲戚从事经营开发活动并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还交友不慎,傍大款,甚至同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有扯不断的联系。调研中发现一些干部纪律十分散漫,表现最为典型的是干部上班“走读”现象严重:不仅领导干部“走读”,一般干部也“走读”,一天掐头去尾,有效工作时间所剩无几。

二、主要原因

1、缺乏党性,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个人修养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处理问题不能从全局利益出发,不能从稳定团结的角度考虑,囿于自己个人的思维方式,发泄自己的私愤,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能自拔。

3、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组织观念,遇事不按组织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而是我行我素;工作生活中,不能自觉接受党纪、政纪、法纪的约束,自以为是,无组织、无纪律,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4、缺乏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胸无大志,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不能精益求精,人浮于事,对事业漠然置之。

三、对应采取对策的一点思考

1、加强教育,提高觉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个人素质是非党必要的,就是要坚持教育广大的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群众同甘共苦。在行业开展“两个至上”落实在岗位的活动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自己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真正把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国家利益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

2、推行民主化、法制化管理。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明确办事标准、办事时限和办事结果的要求,增强政务透明度,进一步扩大社会公开承诺服务的范围;认真落实党内监督五项制度,大力推行部门领导离任审计制,充分发挥好同级监督作用,积极开展行政监督,并注意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定期开展对领导干部和行业系统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干部和班子考核的重要依据。抓住深入教育、健全制度、深化整顿、严查案件等四个关键环节,牢牢把握“两烟”经营,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软件开发,干部选拔任用等四项监管的主要内容,突出强调国家局关于财务管理的“四个严禁”、卷烟生产经营的“五条纪律”和烟叶收购的“七条要求、五条纪律”。

3、狠煞三股歪风。一是狠煞以弄虚作假为核心的浮夸风。首先要加强教育,营造打假求实的氛围,严厉查处卷烟虚拟客户和烟叶种植虚假合同,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和监督;其次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铲除弄虚作假的土壤;第三要按照《统计法》严格执法,堵塞浮夸风的源头。二是狠刹以唯我独尊为特征的官爷风。官爷风的存在和蔓延,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损坏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对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必须用法制的办法予以解决。三是狠刹以骄奢淫逸为重点的腐败风。古人云:“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经济上的违法犯罪,往往伴随着生活上的腐化堕落。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同志曾多次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入推进烟草行业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落实党纪国法,带头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增强自

律意识,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

4、大兴四种风气。一是大兴学习之风。靠严格的学习制度、靠领导的表率作用、靠典型引路、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大兴求是之风。以政治的坚定性、理论的指导性,工作的能动性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大兴创新之风。实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和业绩。四是大兴落实之风,狠抓责任的落实,从上到下形成抓落实促发展的大好工作局面。

5、创新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严格规范干部行为。二是建立完善惩诫机制,调动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坚持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那些作风扎实、政绩突出、群众威信高的干部予以表彰,并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对不注重作风建设,问题较多的党员干部进行重点整改、重点帮促。三是建立评议机制,对领导干部实现“形象评议”。了解领导干部的生活态度、生活作风,将其“形象”的好坏纳入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的考核内容。四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自律机制,积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五是创新用人机制,培养担当新世纪重任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要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在干部选用方式上要靠机制选人,用制度管人,凭实绩用人。

篇3: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

1“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 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

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评价理念。《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讲到写作时提到习作要具有情感的真实性。作文评价关注学生说真话, 写实感, 这不仅仅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评价标准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的需要, 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习作要有生命和灵魂, 是不能离开人格精神魅力的。

从人的本质特征出发, 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 他们都是发展中的人。作为教师和学生在对生活的感受上应该是平等的, 在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上所持意见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用宽容、民主、开放的态度, 对学生不同见解或看似偏激的看法, 正确进行评价,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感受到抒发真情实感的愉悦。

如果教师能做到从学生的本质特征出发, 在习作教学评价时能考虑到学生独有的特征, 真正关注学生的感受, 说到学生心坎上, 那么学生是很容易写出优秀习作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写作题为“二十年后回故乡”, 整个单元的课文都围绕着思乡来写, 充满了离愁别绪, 看得出来文章的作者或文中的主人翁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 非要让十岁左右的学生也这样写, 就显得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在执教这个习作时, 学生一说出来的内容, 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很遥远显得空洞。于是我的评价试图引导学生从现在同学间的友谊, 父母的关怀, 有趣的生活……等方面构思习作, 想象二十年后这一切的变化, 对照着来写。因为评价没有强行拔高习作的主题, 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 学生也欣然接受, 并且写出来的作文真实自然, 情真意切。请看学生喻麒玮的习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梦》片段:

“20年了, 我也该回去一趟了。”远在异乡的已经成为一位歌手的我心里想着。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我一边背着小时候学过的古诗文, 一边开着我的车, 在漫漫的回家的路上。

车上的CD正放着周杰伦的《夜曲》, 我一怔, 猛然想起了在人民小学和我一起唱歌的杨宇涵, 幽默的刘祥和, 回忆起了当年的事情:“长大以后, 我一定要用歌声证明自己!”这是我和杨宇涵的约定。想着想着, 车就到了富力城的地下车库。“我回来了!富力城!”只有回音在回答我。我又给杨宇涵和刘祥和打了个电话, 没想到他们也刚从外地回到大学城!

我们先约好一个地方去见面, 喝了几口茶。我们聊了聊天, 知道杨宇涵已经成了一个词曲作家兼歌手, 他送给了我们一张他的专辑。而刘祥和呢?他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少年电脑世界》的编辑, 表达能力和幽默感已经“炉火纯青”了, 送给了我们他编辑的一套《少年电脑世界》。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就是带他们到KTV听我唱歌!听我唱杨宇涵那张专辑里的歌。最后我们仨一起合唱了《朋友》……

习作充满了真感情, 作为老师我读出了离别重逢的友情, 感受到了学生现在生活的气息。也许学生并不懂这是一种深厚的友情, 但最真实的联系了他们现在的生活来写, 情感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因为做到了以人为本, 当学生看到这个离他们生活距离看似很远的题目困惑时,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 联系学生当下的生活进行评价指导, 一篇充满真情实意的习作就出现了, 可见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让评价更具全面性和针对性。

2 激发兴趣的评价标准, 让学生提兴致, 抒童趣

习作作为一种学生表达自我, 与人交流的需求, 是学生真性情的自然表现, 学生的一种个人体验, 独立的精神活动。它应该成为儿童的愉悦的情绪生活, 一种精神需要。因此在习作评价中要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趣还要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新课标中也提到习作评价要关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需要放弃在传统观念下形成的一些评价标准。传统标准中要求学生习作有大和深刻的主题, “有意义”成为衡量习作思想性的高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像类似《我敬佩的人》就有了很多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身残志坚的典型, 被神化的人就多了起来。其实我们更多的需要的是充满童趣的习作。在我的习作教学中就特别注意了激发学生兴趣, 并收到一定成效。某次观察习作中, 君君同学讲到自己观察的是蜗牛, 说蜗牛有触角, 背着壳爬行。他抓住了蜗牛的基本特征, 但明显不够仔细。我这样评价到:“看出来了, 你是去观察了蜗牛的, 把他最明显的特征说了出来。老师真想知道它的壳是什么样的?走起路又是怎么样?”小同学听了, 点头坐下, 一下课, 马上冲出教室, 去观察他的蜗牛伙伴了。习作兴趣大大提高。这是他后来交上的习作片段:“蜗牛的头上长着细细的触角。它的背上背着一个又圆又大的“房子”, 卷成圆圈的花纹印在蜗牛大大的“房子”上。它没有可以用来活蹦乱跳的脚, 它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往前爬。”浓浓的兴趣使学生写下了这样富有童趣的语言。

3 动态关注的评价标准, 让学生可发展, 求提高

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传统意义上的习作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习作方面的知识掌握的程度, 如作文中华丽词句的多与少, 写法技巧上的优与劣, 作文思想性的高与低。而根据实际的调查和实践的经验, 结合新课标理念, 我发现习作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应有很大改变。习作评价仅限于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 还应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体, 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命, 有自己的情感、态度, 且这是在发展变化的。那么做为老师也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在习作教学评价中也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过程, 全面评价学生, 关注学生的发展, 其中包括学生习作时材料的准备过程, 构思时思路的提升过程, 在习作实践中平时积累的运用、读写结合的过程。在动态的评价中, 教师的评价不再局限于某一篇写作, 而是关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语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修养的提高。这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篇4: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八年级(初中二年级)艺术欣赏《从心底接触自然》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对《春》这幅画中的爱神小丘比特这个角色在图画中的寓意特别感兴趣。这时,我没有简单地予以解答,而是首先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很热烈。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学习的热情也马上高涨起来。然后,我又发动学生查字典和资料,确定“爱”和“情”字的意思,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爱情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进而再对这幅画进行分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二)协调好课堂教学中的动静结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现代基础美术教育中,教学气氛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中学生常常是喜动不喜静的,这似乎与以往美术教学“绘画”需要“静”的理念相矛盾。如何协调这一矛盾,便成为教学气氛好坏的关键。这时,如果能适时适量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活力得到表现,就会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如在上《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口动——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创作设想;手动——根据创作构思,积极地塑造作品;身动——作品完成后,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作品展示又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有了,学习起来自然就变得积极主动了。

二、充分发挥新教材美术的教育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育主导

(一)对于学生的设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想法,教师应该多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教师应该以一种信任、肯定的态度面对学生。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作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教学培养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他们的一次甚至近乎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者一件也许很幼稚但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如果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与肯定,也许就是他们能认识自己并能不断发展、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所迈出的第一步。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设想付诸实践,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思而后行”。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就需要用一定的技能技巧去表现,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一项很好的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应引导并鼓励学生在“想”的基础上迈进一步,将“想”的东西大胆地画出来或做出来,不能过分强调结果。作品成败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学生是否敢于开始将“想”变为“做”,在“做”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包含的美感产生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所带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是艺术,而应该是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个性、审美等各个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敦煌莫高窟》时,一定要让其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延伸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国外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在该过程中,有历史知识、有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石窟艺术的审美教育,这些内容都是相互渗透、影响和支持的,缺一不可。这也完全符合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要求。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更好地完成美术教育这种独特的作用,是我们美术教育一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又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原则和方法,使受教育者耳濡目染,让其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

篇5: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对社区戒毒的一点思考

所谓社区戒毒,就是把正在接受药物戒毒治疗人员、新发现的吸毒人员、新型毒品成瘾人员,作为主要对象纳入社区戒毒,通过社区戒毒监护人员和禁毒社工跟踪帮教和美沙酮维持疗法等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并转化为社区康复,成为正常的人。社区是特定区域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戒毒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开展好社区戒毒工作,是防止新吸毒者滋生,提高戒断巩固率,减少乃至逐步消除毒害,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的有效形式。

一、我国社区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开展社区戒毒不但有利于吸毒者身心和行为矫正、纠正原强制戒毒、劳教戒毒这两种隔离式戒毒措施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发展实践中所探索的社区戒毒经验,弥补强制隔离戒毒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保障吸毒者的人身自由,体现了戒毒人性化管理,显示出社区戒毒作为《禁毒法》中一大亮点的独特优势。但是在实行这一措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区戒毒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戒毒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费不足是社区戒毒工作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社区戒毒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社区戒毒工作。以前在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中,由于经费无保障,多数戒毒所缺少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以及必需的医疗设备,以致戒毒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我国有效的戒毒机构有限,无法满足全员收戒吸毒人员的现实要求,众多需强制戒毒人员滞留在社区,给社区戒毒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戒毒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戒毒经费保障和监督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戒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区监控管理和帮教工作有待加强

社区戒毒是将戒毒人员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中戒毒,这既是其优点,也可能是其致命的弱点。比如吸毒者熟悉毒品来源和市场,容易得到毒品,导致边戒边

吸、复吸的不良结果。而在实践中的社区戒毒工作中,还存在着图形式、走过场,对吸毒人员的帮教监管措施不力等问题。《禁毒法》第34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但由于缺乏经验,社区之间没有注意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吸毒人员的迁入、迁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将情况及时通知其他社区,使得监控戒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戒毒方式上偏重药物治疗,忽视心理矫治

目前,我国的戒毒治疗方法一般只是药物替代疗法或冷伙鸡疗法,而且治疗也无能为力。然而毒品的成瘾性非常强烈,吸毒者在吸毒成瘾后产生的心理依赖使他们在个性、性格、脾气、思维等诸方面发生了改变。心理的变态常使他们对戒毒是否成功抱有无所谓的思想,从而阻碍了戒毒的成功。目前的情况是缺乏一套专门针对吸毒者的、可操作性的、系统的心理疗法教程。仅凭戒毒医生个人掌握的技术水平进行操作,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几项措施

(一)深刻认识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投入,为社区戒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戒毒工作要取得实效,走“社区为本”的道路是条捷径。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使社区戒毒工作在行动中夯实社区戒毒基础,理顺社区戒毒机构的职责任务,落实力量配备和经费渠道,加强社区戒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戒毒装备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等,以促进社区戒毒工作。

(二)实行以省级主管机关垂直管理为主,当地政府配合的双重领导,形成统一、顺畅、高效的戒毒工作体系

禁吸戒毒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公安机关的作用是不够的,各地各级党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一方面为社区戒毒投入人、财、物力,提

供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心理,树立同情和关爱的风尚,形成健康的社会帮教氛围。根据《禁毒法》第38、39条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协调好社区戒毒与强制隔离戒毒两项戒毒措施,并根据社区具体戒吸毒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戒毒措施,如明确对吸毒成瘾者做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具体情形,防止其与社区戒毒发生冲突,以保障两种戒毒措施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三)完善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建立健全社区戒毒专门工作体系

《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赋予了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又实际将这一执行责任交给了以居委会、村委会为主的“有关基层组织”,并且通过社区戒毒协议的方式来执行,这一执行机制既十分脆弱,也是欠缺专业性的。建议尝试将社区戒毒执行与已经初具规模的社区矫正改革统一,将社区戒毒工作交由社区矫正人员负责,同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戒毒专业技能培训。这样既可以给戒毒人员树立榜样,吸取成功的戒毒经验,提高戒断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就业问题。

(四)加大社区戒毒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由于《禁毒法》刚刚出台,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地方甚至还不了解新的《禁毒法》的内容,因而更不了解社区戒毒这样一种戒毒措施。因此,加大对社区戒毒的宣传教育力度显得尤为重要,社区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在机关、学校、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开展广泛的戒毒宣传,重点做好对青少年、个体经营者及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公众拒毒能力,并主动检举、揭发毒贩违法犯罪活动。

(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社区涉毒人员情况

社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彻底查清辖区有无毒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掌握现有吸毒人员及有可能染毒及易染毒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在外人员涉毒情况。掌握本辖区吸毒存在的场所,毒品分销网络和地下零售市场 的情况,以及毒品流入、流经渠道的情况。

(六)做好帮教工作,降低复吸率

上一篇:中专生毕业实习总结下一篇:在入党积极分子授牌仪式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