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2022-0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在农村劳动力中, 既未进行农业生产, 同时也未从事其他行业活动的劳动力群体, 由于这部分人群不具备实质工作, 因而称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 针对如何加速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水平增长, 保障农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家进行重点规划。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过高, 严重干扰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优化, 因此,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意义重大。

1 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目前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成熟发展, 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以提升。与过去生产方式相比, 农民务农的工作效率更高, 农药、化肥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活动中后, 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活动中脱离。因此, 在农村生产力水平长足进步的情况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 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耕地减少:尽管我国幅员辽阔, 但相对而言, 可用耕地面积极为有限。同时, 中国是人口大国, 在巨大人口基数影响下, 农村人均土地数量较低。此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农村土地被占用开发情况时有发生。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 农村耕地减少, 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至城市。

城市经济发展:在国内经济长期发展的同时, 城乡经济水平距离逐渐被拉大。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经济飞速发展, 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中心, 但在另一方面, 国内部分贫困的农村地区, 农民物质经济水平仍处于落后的局面中。城乡间巨大的经济发展差异, 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的因素之一。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城乡户籍制度成为制约因素:在城乡户籍制度的阻隔下, 农村与城市成为两个单独的个体, 生产要素的流动被切断, 农村的地位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属, 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进入城市。同时, 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户口, 很难获取城市居民身份, 而这直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限制。尽管近期内, 国内部分城市在试行政策中, 放松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要求, 但整体而言, 条件仍旧较为严格, 农村劳动力户籍很难转化为城市户口, 因此, 户籍制度制约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同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我国国情发生冲突, 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开始出现问题。对转移至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而言, 缺乏时间和精力兼顾耕种, 但农民工户籍属于农村, 无法舍弃土地这一生存保证, 导致被承包的耕地大面积荒废, 严重浪费土地资源。

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就现阶段而言, 国内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相对城市劳动力群体而言, 素质仍需进一步提升。在经济长期发展中, 劳动力资源是创造财富的基础条件, 这一观念得到普遍认同, 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生产要素的投入, 同时也受到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直接影响。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传统观念影响, 城乡地区教育资源分配具有较大差异, 城市地区享受丰富的教育资源, 相对而言, 农村地域教育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正是由于这一情况, 国内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差,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缺乏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过程中, 多选择从事体力劳动, 尤其是在工地建筑、家政、餐饮服务等技术含量相对低的职业与岗位中, 农村劳动力占据极大比例。同时,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 间接导致这一群体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等弱于城市人口。因此, 整体素质不高同样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之一。

农村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因而从事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 尤其在建筑工地务工的农民工, 工作属于高危行业, 且工作环境脏、工作任务量重, 某种意义上, 这一群体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度最高。然而实际情况是, 现阶段国内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近年来, 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讨薪困难等报道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 农村转移劳动权益受损现象已经极为常见, 如何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权益提供保证, 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是大部分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相对缺乏, 没有认识到维护自身权利的必要性。其次是部分雇主在雇佣农村劳动力时, 刻意忽略这一群体的权益, 以达到节省企业成本的目标。此外, 政府工作不到位, 同样是造成农村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缺乏保证的原因之一。当前, 政府财政开支巨大, 需解决就业难、老龄化问题、医疗、保险与养老等等问题, 对农村劳动力社会权益保障较为忽视。

3 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

改进现行户籍制度:国内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出现于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 符合当时国情,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这一户籍制度对中国在短期内建立并完善工业体系、夯实国家经济基础, 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 价值显著。然而在改革开放后, 国家经济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城乡户籍制度开始与当前整体社会环境不符, 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发生, 在二元户籍制的局限下, 城市和农村之间被天然屏障所隔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对户籍制度进行整改势在必行。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必须尽快对户籍制度进行优化改革, 结合国情和社会需求, 从整体出发, 进行综合性考虑与规划。首先, 应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难度, 放松农村户口进入城市落籍的严苛要求与条件。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后, 使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城市就业、定居, 使就业更具公平性,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制度保障。其次, 对于国内现行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不同制度安排, 同样需及时改进, 可引进国际通用的居住地户口登记制度, 进而在全国推行。在这一制度中, 城乡户籍的区分由居住地决定, 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由职业区分, 使户籍制度具备多元化因素, 实现城市农村一体化。此外, 应积极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农民可自愿选择放弃承包的土地, 由集体进行重新承包, 或经由转让、转包等灵活方式, 使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有偿转让, 得到许可。通过这样的方式, 既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提升了农村耕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又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更加彻底。

重视农村教育, 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据调查数据显示, 国内农村劳动力普遍教育程度不高, 其中以初中及以下占据人群最多数, 而这极大限制了就业选择。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 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以及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村劳动力, 其经济收入更高, 就业选择机会更多, 在城市中的适应能力更强, 并且能够摆脱农村相关保守落后的观念, 尽快融入到城市整体环境中, 转移更为彻底。因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需要加大农村教育工作力度, 进而提升整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首先, 应进一步落实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工作, 向农村分配更多教育资源, 扩大师资力量, 提供优惠政策, 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优质的受教育机会, 在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其次,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的推广。各级职业学校应不断加大招生力度, 优化课程设置, 使物质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农村中学毕业生, 能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 学习专业技能, 进而在转移至城市的过程中, 能够做到对口就业。通过这样的方式,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 进入城市后, 这一群体不再被动接受雇用单位的选择, 或只能选择体力劳动的职业, 而是逐渐形成雇佣双方的双向选择模式, 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扩宽就业空间。

积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后, 由于知识的缺乏和观念的落后, 无法快速适应城市环境, 同时对城市就业、居住身份的转化不彻底, 不能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 接受全新观念。针对这样的情况, 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积极的就业指导。首先是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 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缺乏自我保护观念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对此, 应逐渐向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讲解, 使农民群体能够认知到, 在就业过程中, 有权利向雇主单位要求自身应享受的权益。不可否认的是, 现阶段国内对农民劳动力的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而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能激发农民群体的维权意识, 进而推进国内相关制度的尽快建立健全。其次, 企业招聘时, 更多的依赖网络渠道, 而对农村劳动力而言, 对网络的应用程度不高, 无法及时接受相关信息。因此在就业指导时, 不仅要根据其专业技能与特长, 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信息传递, 更重要的是, 应向这一群体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保证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既满足社会需求, 又为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难题。

结束语

现阶段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针对这样的情况, 必须在充分了解现存不足的基础上, 实行对应性解决策略, 重视教育, 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改进户籍制度等, 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提供全面保障。

摘要:当前,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为加速行业发展, 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先后出台政策对“三农”问题进行指导。然而据调查显示,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长, 同时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首先说明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原因, 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 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期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程。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参考文献

[1] 方运战.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11 (01) :41-45.

[2] 郝辉, 刘日星, 马靖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 2012, 12 (08) :28-31.

[3] 王忻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的研究述评及现实意义[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09 (05) :170-173.

[4] 程名望, 阮青松.资本投入、耕地保护、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11 (08) :27-32.

[5] 孟令国, 蒋序怀, 胡广.人口红利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 09 (03) :54-58.

上一篇:新时代自媒体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用研究下一篇:大型水泵机组常见故障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