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24-04-14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精选8篇)

篇1: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摘要:聋生由于耳聋的局限,限制了其自然地学习语言,这就直接阻碍了其语言以及思维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语文教师要以课文为依托,教学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结合,使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学校教育是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引导聋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而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以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竟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注重教师的人格的影响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人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更应该是“成长”,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当我们面对着一个个有残疾的学生时,教师的爱不仅是开启他们智慧大门、情感大门的钥匙,也是引领他们战胜残疾、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勇敢接受生活挑战的支柱。“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你的关爱时,他们就会喜欢你,并喜欢你的教学,接受你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本潜移默化的书,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教师的影响。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表达、灵活多变的方法,可以让聋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期待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及其评价,可以让聋生充满自信,激发学习动机;师生间的默契,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情感的交融。语文教学和心理教育的相互渗透,既提高了聋生的心理素质,使聋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成绩的提高,又进一步强化了聋生的成功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聋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发挥语文的人文功能

我们面对的虽是听力损失的残疾学生,但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只有掌握好了语言才能更好的与人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其实我们聋校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例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 《草原》 《到海边去》 等文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热爱之情;一些是写人的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苦柚》 《曼谷的小象》等让人深切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是一些写小动物的文章也能让人感悟至深,如屠格涅夫的 《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小虾》 《翠鸟》 等文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执着与灵性„„只要我们教师具备一双慧眼,善于观察文本的育人功能。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每学一篇新的课文,我都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样感受和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即便是学生说的很肤浅,很不通顺,只要他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只要他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就够了。

三.深挖 教 材,培 养 学 生自 信心

有人说:成功始于意念,心态决定命运。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做起事情来就会信心百倍、乐在其中,即使失败也会一笑置之。反之,带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做事,时时处处都会感觉不顺心,困难没有击垮你之前,你早已把自己给击垮了。学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让学生认识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对被贬的遭遇,不同的心理态度;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

四.丰富语文的课程内涵

叶圣陶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有了教材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为聋生创造语言环境,使语文更好地走进生活,体现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这样不仅丰富了聋生的语文课程内涵,则更有利于使聋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也使语文学习真正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如学习了 《小虾》 一文后,我布置了“自己饲养并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实践作业。两周后,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了,虽然学生由于自身语言的障碍,句子还是不够通顺,语法不够规范,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我们关爱的心,让聋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得到身心的愉悦,最终像健听学生一样,在爱的阳光下开出绚丽的花朵。

五、以写作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给聋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更是体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育人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我们不仅要将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设法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将语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一并传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谢忆,徐元俊.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05).〔2〕余小丽.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市家教,2011(09).

篇2: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现代教育技术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吴 艳

摘 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名聋校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多方位刺激,弥补聋生由于耳聋缺陷造成的障碍,优化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极大地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篇3: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提问要有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讲究艺术性, 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首先, 问题设置要能激起聋生探究的兴趣。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大, 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堂应该从研究聋生的心理入手, 使有效的提问在聋生求知心理上, 创设一种能触及聋生情感和意志的情境, 有意识地把聋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设计能激起聋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使聋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 激发他们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设置的问题要在聋生有疑问的地方。有疑问才会有争论, 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 才能引起聋生探究的兴趣, 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 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不仅使聋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而且会增强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自信心。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是随意的, 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聋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一堂课提问哪些聋生, 应在何处提问, 聋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针对聋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处理等, 都要有明确的、整体的考虑和设计, 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设计好指向明确的提问。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三重视提问的思考性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过于浅显的问题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 问题过于深奥不但不能引发聋生积极的思考, 还会挫伤聋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 在提问时, 要注意把握问题是否有思考价值这个“度”。把握住了这个“度”, 所提问题才能有效。如在教学聋校七年级语文《五彩池》这篇课文时, 学生对句子“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 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 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不理解。而且不能说出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于是我单独解读这句话, 列举以前学过的相似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 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互相补充, 最后正确说出了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对五彩池的形状这个问题的提问, 我通过分发彩色卡纸, 让学生剪出自己心目中五彩池的形状,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让我看和互相看各自剪的形状像什么, 兴趣高昂。

五彩池池水为什么会显示不同的颜色?其中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小组探究去解决, 让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观点,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 归纳出了造成五彩池颜色不同的四个原因。五彩池的特点知道了, 造成五彩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就理解了。对于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生对比首末两段之间的联系, 很自然地说出了采用首尾呼应法, 基本上没什么困难。这样的一系列具体而又有思考的问题, 较好地为聋生领悟文章描写技巧、体会特有的意境起到了引领作用, 无形中培养了聋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当然, 有时将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 向差生提出, 然后让优等生来试着把整个问题总结出来。这个具体可行的方法, 我经常用, 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很高, 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 都觉得自己很聪明, 在学习上有一股赶、帮、超的动力。

总之, 掌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实践才能臻于完善。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 应将课堂提问列入教学计划中。每次课前备课要对提问内容、方式、语言、时机和对象等加以考虑;课后对提问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寻找不足之处。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达到促进教学、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有效性的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就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提问,聋生

参考文献

[1]季佩玉、黄昭鸣主编.聋校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聋生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聋生语言方面能力的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是与思维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我们聋教育,要提高聋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决非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能做到的,根本还在于提升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渗透思维能力的训练,现就个人在这方面实践认识谈一些具体做法。

1教给思路,训练聋生思维的条理性

语言表达要有条理,首先思维要有条理性,即思路要清晰。要使聋生的思路清晰,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聋生摸准思路,能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 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如果在聋生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还未成熟时就匆匆抛出一些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很容易让聋生的思维陷入茫然。另外,要教给聋生思考问题的路子。例如,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是从结果反推原因,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要从原因推导结果,回答 “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再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聋生充分阅读思考,让他们学会从书中找答案,然后再根据需要将书中的句子概括或缩写,最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相机透导,训练聋生思维的准确性

由于受到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和生理和心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聋生思维的准确性较差。当聋生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应该多示范、多点拨、多诱导,而不能中途强行终止,或生硬地往自己设计的思维框架中拉拢。聋生只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所领悟,其思维能力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诗歌开头的两句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卷地白草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让聋生说出诗句所显示的季节特征。有聋生说是秋季的景象,因为诗中有“八月”,八月是秋天;有的聋生说是冬天,因为诗中有写到“雪”;还有的聋生说是春天,因为诗中有“梨花开”,开花是春天的画面。那么诗句到底显示了什么季节的特征呢?我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引导他们看课后注释,了解“胡天”具体是指塞北的天空,再引导聋生在“如”这个比喻词上作重点分析,然后让他们自己得出准确而一致的结论。

3由表及里,训练聋生思维的深刻性

认识事物深刻与否,在于思维的深浅程度。聋生认识事物往往关注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依据教材,多设计一些深究性的问题,慢慢地培养聋生深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篱笆的那边》这首小诗时,由于这首诗的表层意象很简单,聋生用一分钟读完小诗,就轻松地告诉我“很简单”。可当我追问这首小诗有什么深层寓意时,聋生就摇头不知了。怎么帮助聋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理解呢?我就先从一个简单、具象的“草莓”入手,提出了一个极简单的问题:草莓的外形如何?口味如何?聋生们一看到这个问题,就运用以前学到感知方法,从形、色、味几方面有条不紊地描述了:草莓外形有点像心脏,颜色红红的(形美);草莓味道酸酸的、甜甜的,很好吃(味美)。我顺势引导聋生将思维展开:“同学们想一想,草莓外形美、内味美,它可以代表什么事物?”这时聋生略一思考就能回答出“代表美好的事物”了。我又指导聋生将这个思维过程用一个简图表达出来:草莓→外形美、口味美→(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然后,再让聋生用以上思维方法进行类推,分析小诗中的“篱笆”、“上帝”等意象,得出“篱笆”代表“困难、阻碍”,“上帝”代表“权威或传统习俗的维护者”,如此,整首小诗的深刻寓意,也就凸现出来了,而且对意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是理解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得以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4由此及彼,训练聋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变通是指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能根据条件的变化,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迁移运用,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聋生在学习上比较刻板,灵活性差,喜欢“死记硬背”,不太会动脑筋。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就要多着眼于训练聋生思维的灵活性。当然,思维的灵活性不是说思维可以任意发散,而是在尊重事物内在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多角度地思考。一则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故乡的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我引导班里聋生对这段话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时行赏析后,抛出一个问题:这段话中的“故乡”可以换成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可以换成“朋友”,有的说可以换成“教师”,还有的说可以换成“小动物”。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分析“綠叶”与“根”的关系,明确“绿叶”对“根”情意是因为“根”无私地滋养了“绿叶”,没有“根”就没有“绿叶”的萌发与成长这层内在关系。这样分析之后,再回过头来让聋生自己评价他们答案的合适与否,他们否定了“朋友”和“小动物”这类答案之后,还补充了“母校”、“祖国”等答案,在此后的作文训练中,不少聋生还将此句稍加修饰后贴切地用在了以“感恩”为话题的习作中,可谓是收到了灵活运用之实效。

5提高聋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较独立的思维能力。聋生在开始质疑时,提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浅显,这时老师在注意保护聋生质疑的积极性同时,要优化教学设计,为聋生质疑思辨提供契机和载体。如在进行《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寓言的教学时,为了训练聋生的质疑思辨能力,我在教学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本来按正常的程序,应先讲这篇短文的寓意,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不让聋生囿于作者的成见,我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认识对文中的“齐人”作出多元评价,再让学生了解孟子写作此文的本意,从而让聋生也体会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境界,为他们今后多角度、全方位地体验阅读文本树立了一个榜样。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聋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独特见解,学生开始时觉得无话可说,可经我稍加引导,一位聋生就提出了 “该如何评价次要人物齐妻”这样的问题。问题一经抛出,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同学认为齐妻“聪明”,因为她能分析情况察觉丈夫的可疑并暗中跟踪得到真相;有的同学认为齐妻不聪明,因为她发现齐人“乞讨”的真相后,只是在背后讽刺齐人、在庭院中哭泣,而没有采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比如劝其改正错误做法,做个诚实、自立的人等。如此一来,不仅培养聋生的质疑释疑能力,还加强了德育方面的渗透。

篇5: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聋生由于生理的障碍,他们都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社会态度消极。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自我意识不强、耐挫能力差等心理障碍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聋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聋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聋校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既是学生成长的基地,更是学生心理上的“家”。创造充满亲情的氛围,给聋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班主任老师必做的任务这一。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工作中,应从聋生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过程等多方面营造班级良好的亲情氛围,让聋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师生间的温情,为聋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班主任除了为聋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之外,自己更应该成为亲情氛围的缔造者。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平等地而对每一个聋生,真

诚地与他们交往,同时通过组织一些有主题的活动促使他们建立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氛围,引导健康向上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心理氛围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学风。首先,良好的校风学风,是矫正聋生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如在学校走廊、宣传栏和教室的墙壁上悬挂身残志坚的优秀残疾人的图像和事迹,这些校园建设在无形中给聋生们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聋生起着一种无声的心理暗示作用。让他们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的道理,让其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不但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与文化知识的提高,还有助于他们心理正常的发展。

其次,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与聋生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该玩时则玩,该学时必须学。慢慢培养起某种条件反射行为和生物节率,能及时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并学会调节其情绪,在聋生失败时,对其表示鼓励安慰,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时,对其表示肯定和表扬。

三、以笔谈为钥匙,打开学生心理交流之门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微妙的,而且比较敏感,有很多问题不愿意当而跟教师沟通。聋生更是如此。班主任师要想了解聋

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时笔谈比面谈的效果要好得多。笔谈的方式可以让聋生放下顾忌,敞开心扉,把平时不便说的话,不愿说的想法写下来。班主任老师可以及时地了解聋生心中所思所想,为他们解除心理上的困惑。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做聋生的知心朋友,更好地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可在开学之初让每个聋生写日记或周记,并把它当成传递思想、感情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班主任老师可利用日记或周记同聋生们进行书面上的沟通交流,当聋生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学习上的问题以及心理上困惑都提出来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及时给学生写评语,解答疑问,以笔交心。虽然有时写的文字远远多于学生写的文字,看上去工作作量大,花费时间较多,但是在用文字和聋生的沟通中会收到了口头说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能赢得了聋生信任、认可,同时能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聋生进行心理教育。

四、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和正确的生活意识

心理辅导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心理辅导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不断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心理差距,主动制定目标,促使自己成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专题知识讲座,使聋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了解,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发展的人格等奠定认知基础。帮助聋生正视自

己的生理缺陷,增强他们而对现实和困难的勇气;帮助其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性格。

对于较为突出的违纪现象,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辅导中要解除学生的对抗情绪,抓住聋生心灵深处的敏感点去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使他们主动认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指导他们改正错误。对待聋生更应有爱心和诚意,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过失。通过心理辅导,不仅使聋生健全人格,还要他们树立正确的生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为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就应做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五、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意识

有益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聋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在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便于消除心理隔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意识。班主任老师可组织聋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话动,让聋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了解和热悉社会,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

比如通过开展“自我服务”比赛活动,聋生在比赛中不但增强了整理内务的能力,同时还提高竞争意识和自立、自强的能力;

通过开展“手拉手,增友谊”的话动,一方面加强聋生与校外人士的交流沟通,增进情感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使聋生在交际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体验,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有极大的好处。活动中,聋生也找到了自己恰当的位置和表现的机会,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集体荣誉带来直接影响,从而鼓励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添光彩,加强集体观念、奉献精神与合作意识。

篇6: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实 施 方 案

任城区聋童学校

2012年 5 月18日

《在聋校教学中进行言语康复的探究》

实 施 方 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聋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在聋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还在于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上。由于聋生掌握人类有声语言方面遇到的障碍,无法把有声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加以有效地运用,这就给他们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找出一种较好的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汉语言学习方法,使聋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较好的掌握汉语,看懂报纸、杂志等书面材料,能够把汉语作为一种工具,为学习其它知识打好基础,这是一件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事情。本实验如能获得成功,则对于指导聋生学习语言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研究学习与掌握汉语的一般规律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一直是聋校教师很困扰的问题,我在普小听课时,看到课堂上经常用到多种教学,而且效果很好,我就尝试在三年级也使用多种教学,为了更加完善此教学方法在本班的使用,本次提出《在聋校教学中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的探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的实施探索出有效地进行语言康复的方法,优化聋校 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好成绩。

二、课题的界定

聋校教学: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听力残疾。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分为聋和重听两种。聋校教学指的是对有听力残疾的儿童在学校进行的各门学科的教学。

语言康复训练:

聋儿除了听力受损,大脑和发音器官都发育正常,具备语言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把握好聋儿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及学龄语言训练两个重要阶段,最大限度地形成他们的听觉语言能力。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现状及方法:

意指在了解当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提高聋儿的听觉语言能力。体现了以聋童的发展为本,引导聋童融入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三、实验预期成果及意义

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为:能够熟练掌握交际用的手势语,同时确实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部分听力与口语好的学生能兼顾到口语的发展。

成果目标:

一级目标:聋生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常用的书面语,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能够写出通顺的一段话,同时具有自主学习、主动表达的意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水平达到较高的程

度。

二级目标:大部分聋生能够熟练使用手势语,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口语能力。

四、理论假设

本实验假设聋生学习汉语的本质实际上是学习第二语言(其第一语言为手势语),因此为了帮助聋生学习和掌握汉语,有必要根据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与手段,摒弃目前聋语文教学中片面采用普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观念和片面推行纯口语教学法的做法,淡化某些对学习和掌握语言效果不显著的内容(如看话练习、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等),代之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化、场景式的语言训练方法,使聋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步学会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方法。因此本实验大大加强了手势语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生动形象的手势语辅助教学,同时不放弃某些听力及口语能力较强学生的口语训练,采用先进的综合教学手段,力图使学生的汉语表达和运用能力在实际效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五、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实验对象是任城聋校四年级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摸底考试等均化处理后,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采用前后测试等组织设计形式,整个实验控制在自然情景中进行。

2、研究方法

⑴、采用生活教育原则,加强场景式的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定的生活场景,结合日常生活,引导聋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表达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下的不同感受及自身的各种需要,使语言训练与具体生活场景紧密结合,以便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扩大聋生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频率,“用中学,学中用,边用边学,边学边用”,努力提高聋生实际语言表达的能力。

⑵、自主学习原则。

在实验中期应逐步培养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能力,努力促使聋生逐步养成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下来的习惯(小日记),充分发挥语言的实用功能,使聋生乐于运用书面语言与人交流及表达自身的各种需要。

⑶、贯彻素质教育原则,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注意运用现今先进高效的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努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身心愉悦、全面发展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语言的综合效率。

六、实验步骤

整个实验按照“整体设计、专题落实、重点突破、分布实施,及时调节,逐步深入”的策略组织实施.实验周期为两年,分为三个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2012.03 — 2012.08 制定实施方案、理论学习

实施阶段: 2012.09 — 2013.09细化研究课题,全面展开 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有研究报告、典型教案、录像、课件 论文等,并做好阶段性报告。

总结评价阶段:2013.09— 2014.02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有教案、计划、阶段实验报告、教学随笔、课后笔记、专题评论、测试题及测试结果报告等;、论文:专题论文、其他论文。

八、实验组织与保障

(1)、学校制定教研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研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的投入。

(2)、本课题研究采用合作研究,分工负责的方法,定期完成每项任务。

(3)、定期召集研究人员制定研究进程,讨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前期工作,布置安排下一步工作

任城区聋童学校课题组

篇7: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不同的个体,缺乏共性。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听力、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个辛酸的故事。作为一名残疾学生,他们是无助的,是弱势群体。正因为是弱势群体,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与人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及班主任,我借鉴普通学校的做法,结合自身特点,在课堂上、在校园里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开展了互助合作学习。

一、成立合作小组

可根据学生性别、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爱好特长、性格特点、人际交往、口语表达能力等,将学生尽可能分成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小组,让不同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爱好特长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帮助,进一步完善气质、培养性格。合作小组不单是文化学习方面的互助小组,同时也是在品行、纪律、生活诸方面互相合作进行竞争的小组。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课上可能是学习合作伙伴,课下不一定是生活合作伙伴。而且小组成员要过一段时间就进行调整,让学生能从更多方面进行互补。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班额较小,一般以2人为宜,不要超过3人,小组规模越少,组越小,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使某人沉默的机会就越少。人数少的组管理方面的限制条件也少,并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在组成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能够做到优生、后进生合理搭配。

二、语文课堂合作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受智力、听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接受知识的途径大大缩小,思维反应不够灵敏,接受事物比较缓慢,个体差异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鼓励学生找出疑难,简单的由学生予以解答,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困难在于学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首先应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2.组内合作,达成共识。根据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可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也说明他在积极参与、思考。这时教师不要游离于学生讨论之外,要积极参与并进行引导、点拨,在组内达成共识。例如在讨论《小红军》的主要内容时,我把班里的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并且座位相邻便于展开讨论。组内讨论时,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疑问我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3.班内交流,成果共享。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可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由一名学生向全班作交流。特别鼓励后进生进行发言,这是一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逻辑思维、锻炼胆量的好机会。每个组都要进行回答。哪怕你的手语表达支离破碎,你的语言只有三言两语,也要用赞赏的、期待的眼光看着他,通过师生互评互议,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概括的语句差异也很大。有的组概括的语句不通顺,意思不完整,有的组照本宣科,有的组竟然赞同第一名学生的发言。只有一个组的`学生详尽说明了她对课文的理解。 4.引进竞争,反馈评价。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这样既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班内交流结束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成果等及时做出恰当的总结、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起到纠正、补充、提高、深化的作用。例如在对问题交流结束后,要充分肯定语言表达最流畅、叙述最正确的小组,充分表扬通过组内讨论提高认识的小组,鼓励判断错误的小组课后反复朗读课文以提高理解阅读能力。

三、小组合作的好处

1.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组内、班内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增加交流的机会,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

2.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机会,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打开了心扉,融入了班级这个大集体中。

4.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和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悄悄播下了一颗爱心的种子。

四、对合作教学的思考

篇8: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于父母, 体验真情

作为聋孩子的父母, 他们对孩子的付出是养育正常孩子的千万倍。他们为孩子治病, 佩戴助听器要花去数万元, 这不仅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而且照顾孩子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可是, 这些善良的父母们没有被压倒, 而是毫无怨言地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了给孩子配置更好的助听器, 为了能让孩子接受训练, 父母倾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较为舒适的生活、学习、训练的环境, 他们总是那么辛苦, 那么努力, 那么自信, 那么坚持。

在学习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时, 我制作了课件, 对课文进行了形象、生动、直观的讲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让学生体会到父母深沉的爱。然后, 我教育学生要感激父母之恩, 要听父母的话, 不要让父母生气, 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担心, 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孝敬父母。

二、感恩于社会, 懂得回报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才, 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懂得回报。

例如, 在给学生讲解《捐赠天堂》一课时, 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四川汶川、新疆玉树发生了大地震时, 全国各地捐赠物资的情景, 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并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学, 有利于帮助学生懂得感恩社会。

我还组织学生学习残疾人保障法, 告诉他们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助残日。每年的助残日都有那么多的领导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来捐款捐物, 看望残疾孩子, 给孩子们送来温暖。在我市的志愿者送温暖活动中, 我们班的同学亲身穿上了软软的棉服, 高兴得手足舞蹈, 有了一种暖融融的心情。同时, 我们班的几名同学一直受到社会上好心人的捐助, 收到了自己喜爱的画报、书刊, 心里美滋滋的。我还通过网页文件展示国家相关政策, 让学生了解国家免除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等信息, 尤其是对特困生实行了专项资金的补贴, 使他们接受到同等条件的教育, 享受到自己该享受的学习待遇。祖国和社会为这些学生提供健康成功的阳光土壤, 因此, 学生应更加珍惜生命, 做到身残志更坚, 刻苦读书, 明白努力学习就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三、感恩于教师, 理解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们特教教师的付出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 我们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远远比常规学校多得多。为了让聋孩子开口说话, 我们不厌其烦, 千百遍地进行发音训练, 虽嗓音沙哑, 口干舌燥, 但还在不断地矫正学生的发音, 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哪个学生生病了, 我们端水送药;哪个学生衣服坏了, 我们亲自给缝好;哪个学生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 我们不怕脏、不怕累, 给学生清洗干净。住宿的学生不能回家, 我们就给学生带来吃的用的。虽然这样, 有的孩子感受不到老师的这份付出, 经常惹老师生气。根据这种情况, 我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课文内容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 在教学《师生情》一课时, 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 以及文中学生对老师的关心,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时间长了, 学生就体会到了老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 知道了老师工作是那么辛苦, 从心里非常感谢老师教给他们知识, 同时给他们指出了成长的方向。现在, 这些孩子真正把特教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 把老师当作了自己的妈妈。很多学生对老师真诚地说出了:“老师, 妈妈!我爱你!”

四、感恩于大自然, 热爱生活

我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接受着阳光的普照, 从内心无限感激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快乐, 因此, 我们应教育学生感恩大自然。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桂林山水》《趵突泉》等课文, 让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牢固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我们还可以通过播放自然灾难的视频和人类过度狩猎和砍伐给大自然带来的创伤的图片, 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 从自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点滴做起, 勇于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使命。通过教育, 学生看见纸屑、果皮会主动捡起来, 不践踏草坪, 不折树枝, 不攀爬树木。

聋校语文教材中“感恩”的素材有很多。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朗读, 加上手语和口语的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思考中深刻认识感恩的意义, 拓展知识面。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根据学生特点, 让学生体验恩情的深度。所以, 教师要设计好每一节课, 把作者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 我们一定要担负起这个使命, 把学生教育成人, 让他们残而不废, 残而有为。

摘要: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聋生的特点, 利用课文内容结合实际,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育学生体验感恩父母的真情, 懂得感恩教师的真爱, 理解感恩社会的价值, 体验感恩大自然的幸福, 让他们拥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

上一篇:船舶安全生产下一篇:利率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