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2024-04-29

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将爱情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徐闻中学

语文科组

林小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高中生接触爱情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而对他们进行爱情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爱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博爱、宽阔、敏锐之心的具备,教材中爱情篇目的教授,课外爱情文学的拓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彻爱情教育。

关键词:爱情教育

语文教学

拓展阅读

爱情教育是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环节,在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综观语文新教材可发现,涉及爱情的作品不少,诗歌有《雨巷》、《错误》、《氓》、《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雨霖铃》等:小说有《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戏曲有《雷雨》、《长亭送别》、《哈姆雷特》等。高中新教材如此频繁地出现爱情题材的作品,教育工作者怎么能够回避呢?其实,在高中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爱情教育呢?

一、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风华正茂,渐趋成熟却又涉世未深,有着单纯而美好的审美心态。从生理角度说,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但他们不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深处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时,街头那些淫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的镜头及网络中美眉便乘虚而入,趁机引诱他们。这个时期的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给他们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但早恋带给中学教育不少问题:一方面,青少年心态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现在偶像剧、言情小说铺天盖地,在那些文字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大多是成人化、1 庸俗化、甜腻化、肉欲化,对中学生的爱情观产生的多为负面的影响,使中学生在处理早恋时出现不少行为偏差。因此,很多学生希望教材能贴近生活而不是远离。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高中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沽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相反,要正视它。

二、教师应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生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爱情教育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要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够稳定的,特别是在爱情方面,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他们对爱情既兴奋新奇又渴望获得更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传授给他们合理的处理早恋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坦诚交流。如果教师在态度上稍为不注意,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被漠视或被拒绝时,后果将不堪设想,也许影响终生。所以教师在处理情感问题上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应保持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竭尽全力去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高中语文新教材所选爱情题材的作品基本上沿袭旧教材,没有做太多的删减。这类作品或歌颂爱情的纯沽与崇高,或传达相怜相思的情感,或赞颂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等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知相许的痴情,《雨霖铃》中的不舍与忧思,《孔雀东南飞》中的真诚与挚爱,《边城》中的纯朴与自然等。教材中美好、纯洁的爱情正是他们内心深处萌发和向往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必要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 2 的审美心理与行为动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许多同学在学完沈从文的《边城》后各抒己见,有人为翠翠的结局感到惋惜,有人为她的等待呐喊,有人为她的痴心感动„„无论哪种见解,他们都认为翠翠的故事中蕴涵着人类至真、至诚、至纯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细节的东西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是否意味着“早恋”早已有之,不足为奇?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缺乏有关人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习惯造成的。今日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唯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中学时期受到爱的教育,作好爱的准备。这样既破除了爱的神秘感,部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作好了爱的理论准备,为以后恋爱期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了一件好事。

教材几乎以爱情闪光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现实生活中爱情不会只有光明的一面,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周边,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近年来父母离异的学生比例日趋上升。作为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教师,深刻体会到父母的分手、家庭的破裂对青少年成长的伤害。在他们没有选择地要承受家庭痛苦时,有谁真正想过,除了伤害,这些无辜的孩子还要承担些什么!当爱情和婚姻陷入困境时,我们又该作出一个怎样理性的抉择?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爱情的责任感,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明天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一代又一代的人负责。

四、走出课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分析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豪气与爱妻念家的儿女情长的完美结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乐牺 3 牲吾身与汝身之祸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让学生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丈夫亦是常人”的情感真谛。《牡丹亭》中“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的至诚; 简·爱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追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许等。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爱情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过早涉足爱情,即早恋,恰恰相反,是为了防止学生早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知道如何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审美观与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学习、生活与爱情的关系,明白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为理想奋斗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2006年6月24日

篇2: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摘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 网络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来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的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课上培养学生“互助,自立,贵和,礼让”

信息技术课堂跟其他的学科不太一样,它存在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现代技术更先进等特点。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参差差异的,课堂要求强强互动,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互相体验快乐,在信息技术互动课堂上,应充分的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课堂氛围。首先创设一个和谐氛围,让学生体会“和”为贵的快乐学习环境,认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含义,理解“礼之用,和为贵”的用意,让学生在“贵和”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在互助互帮的快乐氛围中探究,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一个从旁点拨的旁观者。互助和自立是不是对立呢?实际上不是,要有效的抓住教学40分钟,教学要分段分层次开展,第一段是教师设立氛围,激发兴趣,讲授技巧,方法,注意事项的学习期,第二段是学生自主自学的独立期,这段时间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自我摸索期,第三段是学生们之间交流的互帮互助交流期,学生可以在这时候将自己脑子里的疑问统统托出,生生解答,师生解答都可,一方面学生的悬念得以解释,体会到获得成功、窥探出解决方法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学习的自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成长,体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蕴涵。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国,学生之间要“礼让”师生之间要“礼让”,彬彬有礼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学生“礼让“是未来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课堂讨论,选择材料都要有目地的培养学生“用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要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然而,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此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用语文明礼貌、不讲脏话。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此外,我们可在校园网上设立论坛,学校的校园网的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讨论的场所,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小学生与Internet”这样一个论坛区,在这个BBS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总之,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会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篇3: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关键词: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体现方式

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并且是由中华文明汇聚和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国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文化;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观念的形成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总体的表征; 它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儿女以及其祖先所创造出的,并且是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具有历史悠久、鲜明的民族特色、优良传统以及内涵博大精深等特点。

启蒙教育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教育非常重视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中渗透进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学会继承传统文化,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的养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会让语文教育被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会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的活泼和生动,从而促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产生,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将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提高,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被正确的引导和养成。

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方式

1.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的民族,素来都有着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且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这些中华儿女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在无形之中就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失去兴趣。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在小学启蒙教育中,可以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例如,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让学生们知道汉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让学生多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变化进行了解, 使学生感受到汉字学习的趣味,从而使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汉字的起源知识学到了,一举两得。

2.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学习的方式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上都有许多的古诗词,在这些古诗词中不仅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思想深远、内容丰富,而且还将中国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军事等各方面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在小学中的古诗词大多都短小精湛,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很容易记忆和背诵。另外,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本上,也有古诗词的学习和背诵,虽然这些古诗词的篇幅很长,但是都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只对教学课本上的知识重视,也要多注意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对诗词的内容进行了解,还要让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能够对诗词有深刻的领悟,这也是使学生通过古诗词了解古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最好的方式。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中国历史、寓言及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寓言以及传说故事等往往是家喻户晓的,而且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以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效率,总是高于枯燥的教学方式。而且历史故事一般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习俗、礼节、政治背景以及经济背景等都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还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而寓言和传说故事一般能够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内容简洁,寓意幽默诙谐,能够使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得到激发。通过这些内容的增加,还能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结束语

篇4: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中

一、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努力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心底里真正愿学、乐学。

当晨练时教师和学生一同走向操场时,教师远离草坪、不践踏草坪的自觉性,是对学生最好的情感教育;当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或一个垃圾时,是对学生心灵最真实的情感教育;当师生一同去食堂就餐时,教师自觉地排队等候,学生能不照做吗?因此,当我们教授“No spitting /Be polite /Respect teachers /Be kind to the elderly /Wait in line /Keep off the grass”时,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每当我们教师心中带着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走进学校步入教室时;每当我们自觉地遵循教师道德规范,用心办好教育时;每当我们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本和试卷,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时;我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工作的全身心地投入情感,无形中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牛津英语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能找到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機会。如牛津预备课程第12单元“a birthday party”学习When is your birthday?后, 让学生记住父母和亲人的生日, 同时告诉他们, “儿的生日母亲的难日”, 让他们学会感恩, 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 从而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同时让学生回去帮助父母购物——购买父母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 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体贴他人。这样的情感教育范例, 英语课本中无处不在。

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4 Food”的教学中, 在做“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 I like .... I dislike ...”的“free talk”时,好多学生提到“I like hamburgers /coke...I dislike eggs.”这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学生fast food的危害性,要多吃水果蔬菜等,帮助学生了解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教师还可以把这两句谚语教给学生:One apple each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娱乐使人愚钝。)

三、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情感教育要特别运用在学困生身上。在英语教学中,整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教师不仅要把爱心洒向优秀学生,更要体现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这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如人,学习情绪低落,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因此,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多一些鼓励和帮助,少一些责骂和漠视。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时做好提醒工作和辅导工作,努力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写得很好”“你做得好”……上英语课时,简单的单词、句子让他们来读,简单的会话让他们来表演,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及时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从情感上先接受你,从而接受英语学科。

四、借助评价性语言来传情达意

学生最爱听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效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从感官角度上看,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的疲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当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不能仅仅说“Sit down, please.”就行了,而应该用“Great!/ Good job!/ Wonderful!/ Well done!/ Very good!/ Excellent!/ Perfect!/ You are clever!等这类赞扬的话来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把情感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课堂内外,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篇5: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英语教学如何将文化渗透于语言之中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依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本文揭示了文化传播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传播的几点建议.

作 者:张建波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00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10(1)分类号:H319.3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篇6: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火天乡中心小学:李华罡

在现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即使在我们农村中小学,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这种手段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但笔者认为也有很多教师走入了一个误区,即用多媒体取代了常规教学,电脑与屏幕成为课堂的主体,没有了教师个性化的讲述,精彩地板书,也没有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老师不停地敲击着鼠标,学生除了形式上的讨论,就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出示的问题和答案,双方完完全全在早已设定好的一张张幻灯片里打转转。我相信这样的教学一两次学生还感兴趣,多了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其实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而言,多媒体应该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它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合理地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这样做:

一、把握时机,恰当切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和教材的具体特点,从而找准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上让多媒体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1、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观沧海》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讲解“官渡之战”这一有名的历史战役,然后播放了一段大海涨潮退潮时的录像,学生们很少去过海边的,但看到这段录相就对大海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以配以音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学生已经被大海的气魄所感染,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再比如,教学《安塞腰鼓》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程度的有限,不能够理解文中语句的涵义,以及文章的主题:对生命和力量的诠释。因此没有过多地讲解课文,也没有出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只是让学生听、读、看(听录音、读课文、看表演),自己在视听情景中去感受那种热烈的气氛,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2、恰当运用多媒体,轻松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背影》一课时,讲到为我送行的情景时,这方面内容需要学生想像的比较多。尤其是父亲为我买桔子几个细节的描写以及对当时环境的描写都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文章的脉络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文章的总纲清晰直观的展现,使学生的思路清晰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3、运用投影,品评词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品评词句训练是指学生在正确理解词句意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根据课文中心对词句进行品味,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景,感知到课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评词句是通过比较、换词等方法,恰当运用投影,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词语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如:《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中,可以把“甲骨文”、“竹简”、“木牍”、“书”、“视盘”、“缩微图书”等,用图片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如一些涉及历史文化、著名人物、事件等,应用信息技术时,可以用意境深远的图片配以名人名言,加强教学效果。如学习《三峡》时,可以用李白的《静夜思》来突出乡愁,使学生感悟游子思乡的复杂心理。

二、合理运用,增强效果

多媒体合理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反之,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优势互补。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单

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不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有可能会成为教学工作中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中切不能不顾教学内容,盲目地追求先进的教学媒体,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地取材,因时取材。根据不同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作用,精心选择、综合运用,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正确处理师生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在一节多媒体课堂活动中,如果各种媒体成了中心,无疑就成了“喧宾夺主”。书写、投影、电子音响、多媒体动画,一一陈列,令人目不暇接,使课堂近似先进技术的展示会。那教师和电影放映员有什么两样。学生朗读的时间由录音机占据了,想象的空间由多彩的画面填满了,还能谈什么训练、提高呢?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模糊了,互动没有了,其结果必定是表面热闹,效果欠佳,甚至会适得其反。

3、讲究实效,辅助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其运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为宗旨,而不是以吸引学生眼球为目的。所以无需将多媒体贯穿课堂始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第一、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可适当选用声学媒体,尤其是感情强烈的课文,如 《春》、《安塞腰鼓》、《黄河颂》、《雷电颂》等;第二,教读远离当今时代的文学作品,可适当放映有关影像,引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如 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一定能让学生鸦雀无声,潜然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第三,拓展迁移训练时,可恰当的使用投影手段。

篇7: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科:英语

题:Seeing and hearing

所用教材:上海牛津英语3B Module1 Unit1 授课年级:三年级 执教教师:Toni Tan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感官动词词汇:see, hear;学习交通工具类词汇:aeroplane, bus, ship, car; 2.学习和掌握句型:I can see/hear with my ______.What can you see/hear? 3.了解如何使用我们的五官感受周围的事物,并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感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体验,如:看、摸、听、尝、闻周围的事物来初步了解五官以及五官的作用,并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2.通过儿歌、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对话等方式,来熟练运用相关词汇与句型 3.通过开展收集、制作和准备想过学习资料、材料的活动,初步体验信息技术手段在科学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了解五官、了解自身的角度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来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单元分析:

《Seeing and hearing》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本专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用句型What(else)can you see/hear? I can see/hear„来作问答对话,本专题计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合主题学习的准备阶段,先复习以往所学的感觉词汇、交通工具单词以及句型,然后通过小组问答、儿歌、游戏的形式学习新词汇与句型。第二课时重点巩固新学词汇与句型,并通过游戏、问答等形式来了解如何使用我们的听觉和视觉来更好的感受周围的事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

环境教育、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点:

本单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来体验身边事物,让学生从任务出发,在实践和体验中去学习新词汇与新句型,以及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来感受事物;让学生从了解五官、了解自身的角度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Pre-task preparation 1.Warming-up: Ask pupils to sing a song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检查学生对已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集中注意力,并为新授作铺垫。2.Introduction: Hold up a puppet and introduce it.3.Ask and answer: Ask pupils: What do you see? What color is the prppet’s hair? Is his nose big? How many eyes do you see? While-task procedure 1.Introduction:(1)Introduce the new words “hair, ears, mouth, nose” the the pupils.(2)Ask pupils to read them.2.Ask and answer:(1)Show a mirror and as pupils to look in the mirror and say what they can see.(2)Give the mirror to pupils and ask what he/she can see in the mirror.(3)Ask pupil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4)Show a picture of the street, and ask pupils: What(else)can you see/ hear?(5)Learn the new words: aeroplane, bus, ship, car借助事物、图片等,一边看边听的形式引入本节课的新单词及新句型。使新课的导入显得直观、自然,并容易吸引学生。3.Practice: Show realia to pupils and ask them to practice: What(else)can you see/ hear? I can see/hear„让学生根据教室的实物,初步尝试使用新学的举行进行表达。4.Activity: Ask pupils to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talk about what they can see/ hear.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通过合作的方式,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Post-task activity 1.A game: Stick pictures on pupils backs and ask pupils to play the game in groups of four.They should find what the picture on their partner’s back is.The pupil who sees the picuture first is the winner.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得游戏以及儿歌进行巩固性操练,既调节了课堂气氛,有使语言的学习充满了乐趣,便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2.A poem: Ask pupils to read after the teacher.3.Practice: Workbook 3B Page 2.Assignment: Tell your friends what can you hear/ see in the park/zoo/classroom/school then fill in the blanks.第二课时:

Pre-task preparation 1.Warming-up: Ask pupils to sing a song用歌曲来创造快乐的课堂气氛。Ask and answer: Ask pupils:What can you see? What colour is it? Draw the mind map with the words of the classroom.通过让学生说说教室里看到的事物,并结合教师的板书

Ask and answer: Ask pupils: What do you see? What color is the prppet’s hair? Is his nose big? How many eyes do you see? While-task procedure 5.Introduction:(1)Introduce the new words “hair, ears, mouth, nose” the the pupils.(2)Ask pupils to read them.6.Ask and answer:(1)Show a mirror and as pupils to look in the mirror and say what they can see.(2)Give the mirror to pupils and ask what he/she can see in the mirror.(3)Ask pupil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4)Show a picture of the street, and ask pupils: What(else)can you see/ hear?(5)Learn the new words: aeroplane, bus, ship, car借助事物、图片等,一边看边听的形式引入本节课的新单词及新句型。使新课的导入显得直观、自然,并容易吸引学生。7.Practice: Show realia to pupils and ask them to practice: What(else)can you see/ hear? I can see/hear„让学生根据教室的实物,初步尝试使用新学的举行进行表达。8.Activity: Ask pupils to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talk about what they can see/ hear.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通过合作的方式,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Post-task activity 4.A game: Stick pictures on pupils backs and ask pupils to play the game in groups of four.They should find what the picture on their partner’s back is.The pupil who sees the picuture first is the winner.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得游戏以及儿歌进行巩固性操练,既调节了课堂气氛,有使语言的学习充满了乐趣,便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5.A poem: Ask pupils to read after the teacher.6.Practice: Workbook 3B Page 2.Assignment: Tell your friends what can you hear/ see in the park/zoo/classroom/school then fill in the blanks.教学反思:

篇8: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教育, 包含着很多内容。我们在解剖学的实验课教学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

一、从尊重标本、尊重生命, 到尊重患者

实验课上, 同学们首先接触的是人体骨骼标本。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在颅骨上乱涂乱画, 如画上眉毛, 画上第三只眼睛, 像和尚一样点九个点, 写上侮辱性的语言, 有的同学拿笔像“敲木鱼”一样敲打颅骨……发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时, 我们应当及时教育同学们尊重这些标本, 尊重生命, 敬爱生命。若干年前, 这些标本和我们一样也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与我们一样拥有健全、平等的人格。如今充当教具、默默地奉献, 他们是真正的“人梯”, 多少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学习观察掌握了人体结构, 踏上了通往医学殿堂的道路。面对这些标本我们应该肃然起敬。引申一点, 当同学们在实习或见习中接触患者时, 他们就是活生生的病例标本、教具, 作为医护人员, 不应有丝毫的亵渎, 要尊重每一位患者, 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尊重生命是起码的道德准则。

二、珍惜标本、爱护标本,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面对标本, 经常有同学问:这是从哪儿来的?抓住这个机会, 要求同学们珍惜这些标本, 因为他们个个来之不易。骨骼多是以前的教师从荒郊野外的无主坟中挖出来, 背回学校的;尸体多是一点一点收集、积累的无主尸、死刑犯;还有一些是具有献身精神的遗体捐献者, 面对他们我们更应该尊敬、爱戴。如今施行火葬, 尸体越来越少, 这些标本更加弥足珍贵, 更应该好好珍惜、爱护、节约。有的同学好动, 拿粗长的股骨、肱骨当武器互相打闹, 致使很多标本被破坏、无法辨识;有的同学出于奇心, 会动手触摸一些陈列标本。在阻止这些行为的同时教师要告诉他们:这些标本是许多教师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 同学们要珍惜爱护。许多标本的制作过程都如同复杂的外科手术, 为了充分显示某些结构, 制作技法如同雕刻, 同时还要忍受尸体和福尔马林的气味。一旦损坏将难以修复, 甚至无法修复。所有这些都是别人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成果, 我们应当像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样珍惜他们。

三、不怕脏、不怕累, 培养坚强的意志

解剖学实验课大多数时间要面对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标本, 甲醛挥发的刺激性气味令人恶心、呕吐、流泪, 甚至头痛。此时, 有同学后退, 有同学捂鼻, 作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珍惜课堂时间, 克服困难, 冲在前面, 抓紧时间认真观察学习。面对患者, 痰、脓、便、血等分泌物、排泄物, 不但肮脏有味, 甚至有的还有致病、致命的危险, 作为医护人员不但不能退却, 相反要毫不犹豫、迎难而上、救死扶伤。号召同学们向当年抗击“非典”时的那些时代英雄学习, 要有坚强的意志, 要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相信经过福尔马林的熏染, 同学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一定能够“不抛弃、不放弃”, 积极抢救每一个生命。

四、将科学、艺术、审美渗透到教学中

人体中蕴藏着很多科学, 教学中要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例如, 松质骨中的骨小梁, 乍一看像海绵, 但在这看似杂乱的排列中隐藏着严谨的力学规律, 看似疏松脆弱的结构, 既减少了质量, 又增加了强度, 比任何人工替代品都更具承受力、生命力, 这种科学现象在人体结构中不胜枚举, 揭示了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人体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艺术作品, 解剖学是雕刻美术等学科的基础课。人体的形态和结构中蕴含着很多美学内容。肚脐不仅给胎儿供应营养, 肚脐还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菲波那契的大量调查显示, 人体肚脐以下的长度与身高之比为0.618, 这一比例作为审美的标准被广为接受, 维纳斯雕像等很多优美的艺术作品都符合这一比例。人们穿高跟鞋, 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 正是追求这种美感。

健与美是分不开的, 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医学维护健康, 医学创造美丽。常规的外科手术, 保护、修复人们的健康美丽, 术式和切口的选择都要考虑美观。锦上添花的美容整形, 追求和谐、相似相容无损伤, 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这些都需要医护人员在人体有限的空间上创造无限的美感。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启发同学们认真学习、仔细研究人体的解剖结构。

篇9:如何将人格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

一、人格、健康人格及它的特征

人格(Personality)这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意指面具、脸谱。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更具体地说:“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使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

二、学生写作心理及学生写作常见的心理状态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体的认知与情意的自我表达,是凭借言语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智力活动。考察写作的一般过程,写作者往往要经历观察事物、认识生活、获得体验、萌发写作动机、调动生活积累、构思写作蓝图、运用语言进行等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言语为凭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写作往往是属于练习,他们的文章主要是写给自己和老师(也许也包括家长)看的,所以,一般总是由老师命题进行仿真操作训练,大多具有操作模拟性。⑷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会觉得思维空白,无话可说,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是没有内容可写,最后不得不“为情而造文”,或搬些陈词套语搪塞一下和翻出作文集拷贝一下,写一些虚假,雷同的文章,里面的内容也是“大、假、空”,或者干涩平白。还有些学生写的作文还经常与他们实际做人相背离,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作文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大相径庭。在生活中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在他的文章中就可能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了。这些现象非常普遍真是很让人痛心。

三、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响

1.从作文的特征看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体的认知与情意的自我表达,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冲动,一篇作文就是一种人格的写照,是学生主观人格力量的折射。 2.从作文的主观动机看 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些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或其它的一些感受,是为了将那些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借助语言文字来发诸于外。从学生的文章中可以感受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以领略他们的思想情操,而这些也是人格的基本因素。 3.从作文的动态过程看 学生写文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搜集材料,构思文章到下笔作文,是作者这一时期心理变化起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某种心理倾向中完成的,这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人格的体现,也是这一阶段心理状况的反映。如果教师能通过学生作文中表露的人格因素把握住人格教育,将起到良好效果。 一篇作文就是一种人格的写照,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无与伦比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使学生通过情与理的潜移默化,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的高尚健康人格的目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⒈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进行人格教育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危机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就要先弄清楚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别是这一阶段学生要应对的危机。2.重视个别学生的人格教育 除了了解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外,教师还要在平时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一些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不理想和特殊家庭的学生,老师要把作文当作学生心理动向的风向标,通过学生作文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个别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教师要细心研究,认知解决,可以在评语中与学生交流沟通,必要时可以开展个别谈话,但教师方法一定要得当,不能让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嫌而产生抵触作用。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态度要真诚,并为学生做好保密工作。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 中小学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心理还未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让善良、乐观的良好品质成为他们的人格基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把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在搜集写作素材的同时,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生命的意义,唤起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后把这些情感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学生稳定的性格特点。 4. 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模范形象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已表明,教师的自身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仿效的榜样。 5.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水平 正常人都有一个完善的自我调调節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具有了一定的判断水平,尤其是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就能把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在欣赏优秀美文中,学生可以从作者的高尚人格中受到感染,进而审查自我的人格缺陷,发挥自己人格优势,在学生的写作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这种强烈的心理。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坚持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能力,不断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总之,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无与伦比、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将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作为一项重要目标,通过多种教学途径进行人格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春新.《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页.

[2]曹俊茹. 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J].宁夏教育.2002年第7-8期.

[3]郑 雪.人格心理学[M].2001年第1版.第442页.

篇10: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织金一小周蕾

学习了《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和《织金县中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我深有体会,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篇11: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如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B超的人为干预生育、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破坏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将使学生从小懂法、讲法、依法、执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让“法制教育案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法制教育案例”在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法制案例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对教学案例和制定的相关资料的个人学习过程。教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有关背景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则要熟悉案例内容,掌握案例所揭示的事实情况,洞察案例中章显或内隐的疑难问题,并借助有关材料提供的理论指导,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运用已有的经验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并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以实践情景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基本的独立研究与探索过程,从而将学习导向一种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行动研究。

(二)课上讨论

课上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髓部分。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以4——5人为佳,教师不做过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畅谈自己见解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就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一起分享个人研究方案。同时,每个人对他人的见解提出批评或质疑,并能对大家共同遇到的难题展开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讨论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此阶段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共识或提出问题的明确答案,而是使每一位学生在阐述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案例中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思路更为清晰,并能接纳别人的见解和与批评。全班讨论是对小组讨论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与拓展。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操纵并注意将讨论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同时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利用。

(三)总结评析

篇12: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心得1

提起法制教育,人们常常会想到法制专场,法律知识讲座之类的活动,因为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经常性的进行,但是未成年人却是在不断地成长.法制教育一旦跟不上,那么可能就会造成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从而产生无视法律法规肆意妄为的事情。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努力去服务于学生。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当然不仅包含语文教育.也包含法制教育。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宣扬人文主义,其实就是为了维护人的生存,保障人的权利。维护生命呵护生命,现行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和编写上对此多有偏重。如高中必修1——4有数十篇文章可以渗透法制教育。

二、在口语交际中谈论法治现象,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表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则,遵守法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在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天网》《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巾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人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有心得,而且要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上一篇:(道德修养集成)理想与道德修养_做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下一篇:干部调任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