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22-09-11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使学生迁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在古诗、阅读、作文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 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所谓“不学诗, 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 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 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 开口唱诗, 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 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 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 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学如能较好地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 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1、音乐育情, 陶冶情感。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 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 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精神得到充实, 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 就是战斗的号角, 就是人的思想火花”, 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边朗诵, 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 那委婉动听的乐曲, 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 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 仿佛身临其境, 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 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美了, 这么美的环境希望人类不要破坏它, 让我们在这儿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春天的气候暖和, 柳树发芽, 小草变绿, 真美”。这时, 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 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 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旦道德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 就会像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 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2、积累古诗, 淋浴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 训练语感, 激发想象、积累词汇, 陶冶心智, 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 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况且科学证明, 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 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 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 给孩子讲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 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 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 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 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 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 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 班风、学风自然到位, 实在是事半功倍, 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3、绘画感悟, 滋润心田。

教育家叶圣陶说“绘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 而且可以扩展儿童的想象, 涵养儿童的美感”。在古诗教育中, 教师除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外, 还可以利用绘画更形象地渗透教育, 从而净化孩子的心灵, 绘画是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一幅好的绘画作品, 能使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产生真、善、美等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教古诗《绝句》后, 指导学生认真观看春景图, 通过美妙形象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春天美景, 从而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酷爱美丽的大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然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身边的春景图。他们画出三月桃花的一片片红, 画出了南山春天的美景, 画出了自己校园的春天美景图等。从图中可看出孩子们心中喜爱之情, 表达出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莱说“诗包含一切科学, 一切科学也必然找源到它, 它同时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老根和花朵”。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的科学素质而努力, 而诗歌恰巧蕴积着一切科学的源泉, 我们就应该用诗的甘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希望的境界——“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过着诗的生活”。

二、作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韩愈强调:“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 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 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 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 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1、开展实践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 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 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 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 发现事物的特点, 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 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 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故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 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 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 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如表演“假如我是XX X” (小花、一小草、小树) 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 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 通过作文受教育, 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2、通过评价渗透生命教育, 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 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 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 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 将心比心地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 学会羞愧、同情、怜悯, 陶冶善良的心灵, 培育不泯的良知, 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 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 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 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 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 以悲胜怒、以悲胜思、以悲胜思、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忍胜喜、以喜胜悲等。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挖掘阅读教学素材, 实现文道统一;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使学生迁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关键词:德育之花,阅读教学,自然开放

参考文献

[1] 徐渚.文本对话与学生精神成长[J].教学月刊, 2007, (10下) :16-1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的探讨下一篇:新媒体时代下影视教学的现状和目标选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