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24-05-09

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共11篇)

篇1: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

暨魅力课程研讨会“心得体会

受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委托,有幸参加了2011年5月21日至23日在西安市省军区招待所隆重召开的“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暨魅力课程研讨会”,这堪称一次中学数学教学盛宴,大会邀请了五位全国数学知名专家: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特级教师符永平;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于会祥;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师大附中数学教师张文娣;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汪香志。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他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强力的教科研理论支撑、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虚怀若谷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给了我以强烈震撼和启迪。

5月21日上午符永平老师做了示范课“一元二次方程”,下午做了题为《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说说我的“引导学生“再创造”发现式系列新科型”》专题报告。付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教学让人耳目一新,他被专家喻为“全国第一个用好数学教材章头图的教师”,章头图是教材编写专家从大量图片中精选出的每一章的开头图,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在一章的开始教学稍微涉及到一点或干脆弃之不用,但符永平老师却为此专门开发了一类课型——“章头图”导学探 索课。利用章头图在学生面前展现整章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在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中安排了三个图:滑动的梯子、海豚、从悬崖上自由下落的石子,符老师从中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梯子出发,精心设计了三个导入题,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列出了相应方程,并以此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解法、应用,凡一元二次方程整章要学的内容,符老师在这一课时中都涉及到了,老师始终在强调鼓励学生自己编写这一章的教材内容,一堂课下来,学生确实自己建构起了全章的整体框架。课上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审题是学生在自己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实际例子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一系列活动,最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对一般形式的概括和理解则是在一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解法是从方程2x2-25=0开始,以平方根为基础展开的,“老师不讲你们也能解!”在老师的这种鼓励下,学生一鼓作气,把分解因式法、配方法、公式法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练习的处理更别具一格,让学生一开始做题就从命题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题目,自己设计题目陷井,自己把握问题情境,让学生站在高处去认识题目,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提高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相比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义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索,错误认为定义是人为规定,让学生自己探索耽误时间,不如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清楚就可以,练习也是老师直接给出学生被动解答,每课时的学习也只停留在完成本课时内容,没有给学生在知识整体结 构中认识当堂内容,与符老师的课堂教学相比,我的课堂教学真是拙劣的很,符老师的教学关键是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每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每一个练习的处理,每一新知的探索总结,付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在极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他的这种新课程理念已举重若轻贯串于课堂始终,象空气一样弥漫于教学的细枝末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已不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成了自然的流露且不留痕迹,在符老师课后的学术报告中说到:“数学思想方法要让学生自然生长”,确实他的课堂上的确做到了学生的“自然生长”,不能不令人信服大家风范,他的教学思想是犀利的:“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心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他研究的这十八种课型,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思想犀利到不给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些许纰漏,他的教学研究是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的,是走自己的路出来的,别人没研究的他敢开拓,在他学术报告中可以体会到他是有强烈责任心的人,他把自己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度,提到了时代要求高度,提高到了中国前途角度,这些我们看来高不可及的东西,符老师的数学课堂上都能看到影子,他确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他确实是在“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他的课堂教学 “是师生实现教学的知识增长、文化熏染、品格濡染与学生的文化发展、心理成长、生命自由与生命自然生长的同构共生”,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课堂是美好的,美好的数学课堂是充满创造的”,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本色的美是可以滋养民族的科学精神”的,他的课堂教学力求让学生在追问中感受思维的神奇光辉,寻找创造的幸福感觉。他的大容量不只是体现在做多少题目上的,而是知识、题目、数学思想、解题方法、自学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立体丰满的大容量,一节课下来想想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符老师却在一堂课中确确实实完成了,且让人感到是水到渠成的、不着痕迹的、不生硬的。从他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教学确实是一种责任。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外三个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 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

致力于教科研研究是五位专家的共同特点,符永平老师开发了 十八种课型之多,张文娣老师更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积极进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新途径,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间与探索,她们把教学研究视为工作的必需品,正是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才使他们有了现在的成就,他们走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成功之路。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是他们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反思自己的做法: 1.让氛围愉快紧张

每一节课我都会设置一些情节,来创造一个让同学感到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再把同学引入到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之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逐渐进入一种紧张的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学习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沉闷的课堂氛围常常抑制学生的思维,因而使课堂教学陷入一潭死水,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老师如能通过精心策划,有意识的设计一种有趣的问题,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愉快的学习氛围,则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持久地保持愉快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率自然可以得到较大得提高。

2.将讨论进行到底

讨论不只是为了活跃气氛,也是为了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我常常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与前面或后面的同学进行第二轮讨论。这样直至多数问题解决,再让他们不能解决的难题抛给我,我在和大家一 起讨论。课堂讨论有益于知识达成,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受时间、同学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老师不愿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即使不得不进行讨论(如公开课),也只是蜻蜓点水。如能精心策划,大胆放手,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和学习的高度。

3.让讲解恰到好处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课堂上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摆脱“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的怪圈吧。在让学生将讨论进行到底的课堂上,我总是穿梭于热烈讨论的同学之间,及时地给他们以点拨,讲解力求及时。当大家把最后的问题抛给我时,我则能有效的把握哪些才是他们需要我去讲解的,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后往往能通过引导,以讨论的方式,最终把难题顺利解决。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应该巧妙的把握好学生的个性。让每位同学找出自己知识的盲点,然后逐个击破,无疑是从更高的层次、更细的层面达成课堂的高效。

4.让思考贯穿始终

思考是一种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引领学生不断地思考,不仅可以有效的达成知识目标,更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在一段时间内的遗忘率远低于看来或 者听来的内容。

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教师要学会挖掘,要依靠相信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凡是在教育界略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探索在平凡的基层工作中得出教育良方,特级教师符永平,特级教师张文娣,特级教师于会祥等等,他们都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在干与我们各位同样的工作,但最终的结果相差甚远,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愿我们大家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以专家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亮丽自己的人生。

篇2: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平坝中心完小

周 妍

今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要不断挖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潜力,开发资源为教学服务,更有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恰当,正确的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但能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情趣昂然,充满活跃的课堂气氛。

首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创设具有启发性、刺激性、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往往凭借兴趣,而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开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时间表,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小播音员预告节目的情景,再现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迅速点燃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欲望,再根据提出不同的问题,讲解“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及转化,再用这两种计时法把刚才的节目预告重播一次,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的教学任务,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图象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直观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操作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用多媒体出示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欢庆的场面,老师提问;看到这幅照片,你们想到什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因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又出示航天英雄扬利伟的照片,提问:你们认识照片上的这人是谁吗?学生特别的好奇,兴趣一下就上来了,(老师在说明: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我国航天员扬利伟送入太空。那也是中国人难忘的日子。),教师再揭示课题,学生的兴趣就很浓,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其次,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重现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推理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掌握知识的形成。利用多媒体的回放功能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教学中重点,难点所涉及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形象、生动、直观。这是利用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回放功能,直观,形象地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进行回放比较,同时用鼠标点击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就能清晰地知道它们的异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它们的相同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第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培养团结协作,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合作、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拓展,多渠道的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第七册教材中的“找规律”时,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室里张灯结彩,同学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随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规律,如:街道中的花坛,圆片和小棒等。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展开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如:街道中的花坛,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黄花间隔摆放的规律,圆片和小棒,有的学生创造出一根小棒两个圆片的规律,还有小朋友排队的游戏等等。可见,在合作探究中,可以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排列,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想长方形面积的盘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盘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鲜、奇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引诱自主学习,勉励学生摸索创新。

第四、能化“静”为动,再现“活”的生活经验,增强记忆力。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自从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它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必真,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

认识过程,减少了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份名称,紧接着把实物的模象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又如教学“平移”时,老师用电脑出示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景。同时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激起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再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传统数学课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学生很难掌握。现在运用多媒体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感性认识,再现生活情景,取得意了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情景—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再现情景—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帮助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重现—出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这样的例子很多。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就可取得绝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而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一次飞跃。它始终调动、激励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求知欲,真正地实施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让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富有韵味,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达到与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附参考书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新教材将会给老师带来些什么》,《二十一世纪,谁来教综合课》等 相关文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3: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情境创设要有效,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 但是, 我们必须明白, 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教学, 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否则情境只是一个花架子, 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激发学生学习, 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 感受数学的魅力. 那么,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就得科学, 才能有效.

如, 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 我创编了“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 花果山上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 猴王在果园里为小猴分桃子. 猴王说: “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 ”小猴听了直嚷: “太少, 太少. ”猴王又说: “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 怎么样?”小猴听了还是嫌少, 试探着问: “大王, 再多给一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 显得很慷慨地说: “那好吧! 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 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 猴王也笑了. 故事讲完了, 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这时, 教师意味深长地问: “学生, 你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呢? 为什么?”抓住契机, 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的性质.

二、课堂氛围要民主, 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 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 把微笑带进课堂, 说话要幽默, 尊重学生人格, 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 因此, 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 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 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多用商量的口吻,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 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此外, 教师要采取措施, 强化问题的环境: 1. 与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 2. 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 3. 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 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 并通过交流, 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新课教学要恰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但抽象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 数学学习内容是经过很多数学教育专家精心编排的, 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猜测提出假设. 我问圆柱体的体积与圆柱的哪些要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试验, 讨论交流后得出下面的结果: 当底相等时, 圆柱越高, 体积越大; 当高相等时, 圆柱底面积越大, 体积越大.

然后我让学生把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A和B, A圆柱放入水中测体积, B圆柱按前面的设想分成若干个小扇形体拼合成长方体时, 计算它的体积. 用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验证后得出结论: 圆柱体体积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 底面积乘以高, 用字母表达式是V = SH.

在让学生猜测和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之中,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新知识的轻松感、愉悦感,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课堂总结要巧妙, 拓宽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 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 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 因此, 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 或设置悬念, 或开拓延伸, 或活动游戏, 力求拓展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 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例如, 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 我这样布置一个实践作业: 和家长一起到超市, 买点生活用品, 学会算帐. 第二天来跟同学交流. 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 其次, 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 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奥妙、历代数学家的伟大. 如, 在教学完时分秒的认识后, 我布置了一个课外阅读任务“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钟表时, 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示时间的?”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

摘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 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真正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才会受益, 才会实现师生双赢, 学生对于学习数学, 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篇4: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77-1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新课程试验到今天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它就像一股清新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时带给我们新鲜与活力。面对课程改革,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将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新课程理念实施于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具有活力与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找规律》这节课,我先创设一个猜气球颜色的游戏,第一排气球的颜色有规律,学生能根据规律猜出下一个气球的颜色,第二排没有规律,学生猜不出,然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说一说为什么第一排猜的对,而第二排却猜不对,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因为第一排排列有规律,所以能猜对,而第二排没规律,所以猜不出来。通过创设猜气球的游戏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叫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规律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小组合作交流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活的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一条线。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学生发现: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虽同一长度,但量得的数量不同,虽不同长度,但量得数量却相同;统一标准后,同一长度,结果相同,不同长度,结果不同。得出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教室长度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仅有厘米做长度单位会给测量带来不便,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米”,使学生认识到“米”的产生是因为实际测量的需要,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趣会更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拓展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教学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确实,教材上有许多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例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房子装修买材料、去商店采购商品带钱、春游租车等都要用到估算知识。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的培养涉及得很少,或只把估算作为选学内容,《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而且将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而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便、快速地解决问题。

四、强化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重视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学生往往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很强的解题能力,而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而新课程在编写时却很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篇5: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真正焕发其生命活力

 

郑壮波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如今,在课改浪潮的带动下,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演绎成“自由活动”;守旧的“师说生听”更新为“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却是放任与浮躁,表面上看,我们的课堂轻松活跃,实质是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的同时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1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我们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们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切实存在,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表面积?

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③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④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用?……

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通过有效思考提出来的,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当学会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实物,如:长方体的小鱼缸,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方体的表面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那么该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和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时,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种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签,借助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我顺势问:“如果你去了这家玩具店,允许你买两种玩具,那么你想买那两样呢?”这时,孩子们顿时精神百倍,争先恐后选玩具,我接着说:“可是你们知道自己挑选的两样玩具的价钱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计算,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们要做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

谁要是能准确地算出价格,老师就把你喜欢的玩具奖励给你!”小朋友们一听,跃跃欲试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学起本课的新知,他们就非常的积极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购物时自己计算价钱。以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也体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求知过程自主,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还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形式;甚至自己设计课堂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努力实现求知过程“自主化”,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在课堂上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供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的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也充满了灵动性,并使学生明确了只要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剪拼成长方形,收到殊途同归之功效,在表面热闹的课堂外表下,掌握了新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无限生机。

篇6: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

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其思维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思维的推理、拓展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而数学学科对于聋生来说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推理很强的学科。但是先天的不足导致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迟缓,表现为思维模式过于单一,思维空间过于狭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提问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大力开辟第二课堂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有效提高聋校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培养聋生 有效提高 数学课堂 教学质量

数学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其应用十分广泛,对于聋生来说,更是他们今后独立生活,从事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能力。聋生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聋校教学活动中,以贯彻新课程中的新思想、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是我们聋校教师必须遵从的。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促进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激发和培养聋生的学习兴趣显得相当重要。

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学习的新知有关的一些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1、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利用故事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到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听后灵机一动,就事论事,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进餐?’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便笑着告诉了老师计算的方法及人数,老师高兴着夸这位同学聪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告诉老师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欲扬先抑,深化兴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讲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抢答的判断场面。规则是:只要你认为对就站起来。题目如下:(1)在同一圆内,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2)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两题学生都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了。紧接着第三道是:在同一圆内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受先前问题的思维定势,学生陆续站起来了。这时教师边演示边问:在不同方向的两条半径呢?学生由此得出:当两条半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可组成一条直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的发挥智慧的潜能,深化所学的知识,从而强化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熟练运用语言工具,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

在聋校,手语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手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熟练掌握手语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当然掌握手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师生通过有效交流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要注意聋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通过讲解重点化解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再者,根据有关调查分析,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交往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教学交往风格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交往环境及聋生的个性特征运用相应的教学交往风格,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

三、课堂中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组织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如:求直线y=x+3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城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后,再问若要求其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通过点的坐标来得到直角边的长度。

2、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老师就不能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回答出面积后,那么斜边AB上的高怎么求?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问题:求直线y=2x+

3、Y=-2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3、提高提问的技能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提问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一句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加强聋生数学实践,活化教学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给聋生提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使聋生感觉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聋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应用”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知的。因此,教学中应努力让聋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并引导聋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聋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聋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学《比例的应用》时,课后练习中有根据比例制作农药的应用题,聋生对此没生活经验,理解存在困惑。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炒菜加盐的生活场景为例进行讲解,菜多就多放盐,菜少就少放盐,菜和盐也是有一定比例的„„这样,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很容易让聋生学习并掌握知识。

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于校外、课外活动中。校外、课外活动中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在聋校要注意开辟数学课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是课外活动生动有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创新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乐于交流,积极探索,促进自己创新心理品质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有效性的目的是 “通过各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最终让聋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有效的发展”。作为聋校数学教师,我们既要正视聋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与健听人存在的差异,并努力把这种差异转化成一种资源,同时注重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因素与多种教学手段,全面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把它变成聋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使每一名聋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让聋生在课堂上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使我们聋校的数学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命与活力!

篇7: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古浪县大靖东关小学 许小兰 朱万香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课件]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篇8: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的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 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 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 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 在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求比一个数多 (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 笔者以倍受学生关注的世界杯足球赛为题材组织教学:在多媒体播放巴西球星射门时激动人心的录像片断后, 我及时抽取了1990-2002年4届世界杯每届进球数这组信息制成统计表 (见下表) 在多媒体中出示供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 启发学生提出用百分数表示表中两者关系的问题。现实的背景加上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 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百分数问题。进行比较、分类后, 抽取其中的“1998年进球比2002年多百分之几, 2002年进球比1998年少百分之几”一组问题, 即构成了本课要研究的重点。至此, 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 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 关注学生生活, 这样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二、通过应用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 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小学数学中, 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 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 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 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 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居委的示意图等等。这些活动大多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进行。

需要提及的是, 平时的数学课能否体现, 又该怎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笔者认为, 对课本例 (习) 题进行“生活化”处理, 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工程问题”为例, 在例题的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 我设计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军星期天进城买文具, 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 可以买10本, 如果全部买铅笔, 可以买15支, 现在他先买了4本笔记本, 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 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三、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 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 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 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和知识的传授者、给予者, 没有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当今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 帮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 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 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先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量出它们的面积, 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孩子们在交流中不断发出欢呼声说:“我们已经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我们已经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合作交流, 探究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 是多么地高兴, 他们那成功后激动兴奋的样子, 真让人感动。

四、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为此,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把握评价的契机, 审时度势地给予恰当的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学习的信心, 让课堂充满活力。例如, 我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1, 113+59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其算法, 再进行合作交流, 最后抽学生起来汇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起来说出自己的算法, 我对有独特算法的孩子进行了即时的激励性评价“你真棒”“你真聪明!”……经这一评价, 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都紧锁眉头苦苦地思考, 争着起来回答。我真想不到, 孩子们居然想出了10种算法来, 孩子们也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接下来, 我再让孩子们反过来看这10种算法,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算法, 并说出理由。孩子们最终一致得出了“113+59=113+60-1=172”这种算法最好, 最快, 最简便。这样不仅激活了我们的学生, 连我们教师也被激活了, 像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的!

篇9: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探究兴趣;还权让位;主动探究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这样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而且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进率”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张×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本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的一个知识点,老师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弄懂了,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平时计算较慢,不喜欢学习数学,可是由于本节课,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爱上了数学,数学成绩直线上升。所以,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还权让位,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空间

还记得有一次去法特镇西良村小上一节数学课“两位数乘一位数”,根据教学内容,我巧妙地处理了教材,引出例题。起初学生们兴致很高,随着算法的切入,高举的小手渐渐低落……学生们的认知起点低、口算能力弱,我精心布置的教学环节显得有心无力!怎么办?我焦急的心在学生同样焦灼的目光里渐渐平和!我放弃了原有的教学环节,把大片的时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去想、去商量、去演算!……虽然下课铃打响时,我的教学进度明显滞后了,算不上是一节成功的课,但是这些陌生的孩子却追着我,开心地问:“老师,你以后还来吗?这节课真有趣,我学得很轻松。”……这是学生的心里话,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呼唤。此时不仅仅是我,在场的每一位老师的内心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正是老师正确的教学理念、智慧的教学途径使然!如果我不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仍按部就班地去讲,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急着说,不抢着制止,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努力探索。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我们应该努力改进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篇10: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书本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基于知识传递的教学观,传统语文教学以书本为课堂之本,其课堂本质意义在于传达先圣先贤之情意,教学以书本为起点和终点,以追溯、了解和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目标。传统课堂中的三段论作者简介、划分段落、概括中心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反映。这些原因导致了课堂上教师读教参、教案,学生背教参、笔记的僵化教学现象,语文课堂的活力荡然无存。

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知识与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作为传统的书本,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导向,是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载体与平台。教科书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特点,以历史英雄、民族精英等体现教育价值取向,尊崇权威和神性。

书本语文课堂的另一个隐性价值在于应试。书本教学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是考试标准化的结果。传统考试内容与方式、评估手段与价值判断的单一直接导致了以教书本为语文学习的全部任务。在标准化取向的语文考试中,答案往往以教科书、教参为准。甚至连鉴赏评价能力都变成标准化的选择游戏,名为鉴赏,实际上只是猜测和推理,鉴赏异化为从别人的思想中进行选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应试的背景下,考什么教什么成为必然,这也强化了语文教学以书本为本的教学取向。

书本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在于降低了教学成本。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尤其是大班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西部某省级重点高中某毕业班达到120人),因材施教的难度较大,采用格式化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学与管理,相对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书本语文教学格式化了学生丰富的情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的意义化。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生理与心理健全的人,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个性等因素。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知识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世界必然需要有丰富而鲜活个性的人。在教书式思维教学下,知识在课程中以客体化、工具化的方式存在,脱离了与人之意义世界的本源性联系,造成了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的学习现状。因此书本语文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生本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富人性的形式,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不断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显然人本主义教育观倡导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立足于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书本、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均为育人的工具或手段。人本社会的实质是以多数人为社会之本。人本社会,教育不应只为培养精英,而应为多数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服务。人本主义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引发、唤醒个体的美好情感、动机、兴趣与态度等个性体验。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生本语文教学正是期望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走向世界,同时通过创造性地诠释知识对于生存、生活的意义而返回自身,回归当下的生活。

三、语文课本从书本转向生本的价值意义

书本语文教学剥夺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权利,导致学生缺少对生活、环境与社会的深刻体验,缺少真实、直接的生活事件刺激。书本与现实世界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死书无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理念的优化,书本教学转向生本教学成为一种必然。在书本教学的课堂中,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师为起点、以学生为终点的一对多的单向式线性传输关系,而在人本教学环境中,师生是以师生协商互动的多对多的多向式网络关系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后者信息量大,且能保证信息的新鲜性,从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从基于书本的教学转向基于人本的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体现,解构了权威话语霸权,还原了教学服务于一切学生的面目。

篇11: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性、探究性问题、动手实践的活动及充满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生动情境,有助于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二、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活动性情境

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比如,学习排列组合时,可引入排队的小游戏或者摸球的.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排列分顺序和不分顺序两种算法。在学习圆、椭圆形状时,可教学生动手用简单的工具画椭圆,通过动手,引导学生对椭圆给出自己的定义。实践是建立主体和客休之间情感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制作、小游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抽象知识的加工。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创造生动的情境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数学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加上贯穿在其中的数学原理让学生感悟数学应用的真实性。这两种途径都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了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党员政治理论素养下一篇: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