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2024-04-16

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精选14篇)

篇1: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做温暖的教育》学习后感

听了陶妙茹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非常感动。

陶老师的语言真实、亲切,不乏激情,丰富的从教经历,富有高度的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让我听得不由得从心里生出敬佩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智慧、激情的优秀教师。陶老师取得如此突出成绩,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我们的教育要抵达哪里

当前教育,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应该让学生身体健康,身心健康。要学生良好的学习、健体习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自信,富有同情心。教育必须温暖,有真实的人文关怀,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

然而,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往往疲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忙于各种验收、评估,或者围绕教育质量中心抓教学成绩。一所学校往往缺少长远的规划,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一个学校的发展往往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而校长的升迁决定于上级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里面的各种考核指标里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学质量和各种任务完成。一般的校长,他往往就是为了绩效考核的得分去考虑,而不会讲着眼点放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何况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任期(我是一个农村学校教师)往往是3-5年,甚至更短,他们的实施办校计划就要变得更加短浅。

因此,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要停下来真正申思一下我们的目的地,不要绕来绕去总在原地,或者新瓶装旧酒。

(二)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抵达的高度

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新一代教师,我们应该抵达的层次,目的又应该是什么呢?

陶老师用了八个词语来概括:光辉、音响、从容、大气、温和、淡泊、厚实、高度。我们新一代的老师应该具有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明亮而不刺耳的声音;不再察言观色的从容和四处求告的大气;剔除追求名利的淡泊;不需要声张的高度来成就我们的厚实,形成一座并不陡峭的高峰。这就是一个新时期教师的形象。

陶老师这样来形容老师,在我的眼前不由得出现了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近代的朱自清、陶行知、徐特立,现代的魏书生、李镇西。这些人难道不是具有这样的品质吗?

从古至今,教师的地位就一直非常特殊,天地国亲师也。学可为师,行可为范。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的道德模范,行动榜样。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教师之天职。然而,当今社会发展,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师的追求产生了偏向,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建构教师道德当成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之首位。

(三)怎样教好学生?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师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

不是学生越来越差,而是老师的魅力还不够,威力还不够。只有当学生能够走近教师的时候,才能说明教师是有魅力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使自己变得厚实。教师要不断学习。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舍得降低身份,蹲下身子来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灵和身体。也许,你对学生的作业的一次检查有的时候抵不上你对学生的一次抚摸和关心的一句话。

记得有一位老师看到上课铃响后有一个学生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的同学不但没有主动来扶起来,甚至还在一旁嬉笑。老师上课没有讲课,而是对刚才的一幕提出来讨论。大概花了好几分钟,让学生明白了同学之间应该要学会关爱的道理。

我认为这个老师的做法是非常好的,我们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做好学问。教师的教育应该是要有温度的。

听陶老师的讲座,我发现她担任班主任也好,上课也好,每次都会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她有自己独到的一些“心法”。她总结的一套创新育人心法:见易别不难,潇洒网几回,山重水复路,此事要躬行,愿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实了解学生,对症下药,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老师不应该与学生有“代沟”,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兄长、姐姐,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近你。只有这样,教育才没有距离,教育才具有真实的温度。

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确的知道教育目的,明确的确定我们教师应该达到的高度,才能确定我们的教育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能真正的实现生命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生命才永葆健康。

篇2: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是有特定指向的。而生命化教育相对来讲,比较宽泛,它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这里的生命,是具体的、有鲜活个性的现实人。生命化的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领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生命化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生命适宜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地。“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篇3: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脆弱的心理

今年4月13日晚, 山东省东营市14岁的女生李欣玥因被学校要求剪短发, 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身亡;4月9日, 石家庄市行唐县两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 从学校宿舍三楼阳台手拉手纵身跳下, 幸运的是两人都未伤及性命;3月31日, 余杭一高中生因被母亲拔掉网线, 与父母吵架跳楼自杀;同一天, 昆明一初二女生因42.5元钱受到委屈, 从学校三楼跳了下去, 造成腰椎骨折;3月17日, 河北省任县一初二男生因恋爱出现问题而跳楼身亡;2月27日, 邵阳一高中生为“自证清白”跳楼自杀……

采访中, 不少中小学生透露, 如果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 他们大多“自己把自己关在屋里”。而13岁的小阳则表示, “心情不好的时候, 总想打人甚至自杀。”因为, 父母老是以成绩好坏来和他交流, 考试成绩好会使劲称赞, 成绩一差, 自己在家里就没有一点地位, 父母还在他认真学习的时候冤枉他偷看电视和课外书, 他曾经多次想从家里逃走。

少年不知愁滋味, 本该是孩子的本色, 但如今许多孩子都有“心病”。不少孩子显露出“草莓化”的特点, 即外表光鲜艳丽, 内里一片苍白;外面疙疙瘩瘩似乎挺有个性, 其实却经不起一点挤压。

在现在孩子心里, 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承受不了压力就自杀, 完全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家人带来多么大的痛苦。青少年漠视生命, 因为他们不知道生命可贵, 这也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一方面, 家长把“再苦不能苦孩子”发挥到极致, 孩子从小到大, 娇生惯养, 另一方面, 孩子的心灵被家长的心理预期挤压而变形。在学校, 孩子成了考试机器, 天性被扼杀。在这样的背景下, 孩子的心里很容易出现问题。

缺失的生命教育

记者调查发现, 目前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竞争这么激烈, 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 将来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怎么办?”身为公司职员的魏先生说。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生命教育, 很多家长认为根本没有必要, 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

对孩子的成长, 不仅家长持这样的态度, 不少学校和教师的认识也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教师在记者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课堂上时间有限, 如果在其他方面花费时间太多, 教学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 课下还得挤时间补课, 而补课是明令禁止的。”“各种考核看的主要还是成绩, 面对应试教育的束缚, 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坦言, “平时教学中, 我们也想对学生进行一些其他的教育, 讲解一些相关的常识。可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 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显然, 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可谓不遗余力, 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 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 也不知道“生”的宝贵, 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可以说, 种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困惑现象的出现, 与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及其生活环境相关。

生命教育触及孩子心灵

教育专家表示, 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 生命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的渗透, 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 要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比如, 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教师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 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 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 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考虑,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生命教育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真正的生命教育, 应当触及孩子的心灵, 更多地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关怀。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联手, 帮孩子学会识别是非曲直、真善美, 让孩子懂得, 人生有如一次旅程, 途中有精彩, 也有凶险, 有时会风平浪静阳光明媚, 有时会荆棘满地乌云满天。人生于世, 皆为唯一, 没有什么值得拿生命去验证、去交换。

孔子说, “未知生, 焉知死”,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死亡教育, 它们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老师和家长要在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 让孩子懂得, 人生中有死亡,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比如, 让学生去医院感受一下病人死亡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知道人死不能复生,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也可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对生命的感悟, 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 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生命也就更为留恋和珍惜, 从而使孩子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链接

国外:将生命教育融入生活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 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 并把生命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美国一所学校的两个学生在一次火灾中不见了, 一个华裔学生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救人, 再也没有出来, 事后教育部门没有表扬这名学生, 而是对学校和教师给予了批评, 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逃生, 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 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在英国的小学课堂上, 殡葬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告诉学生人死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 模拟一旦遭遇如父母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 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 让学生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 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 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 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日本, “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 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 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来源:《中国妇女报》)

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 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 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 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篇4: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关键词:自杀,触动,思考 尊重,漠视挫折,敬畏,热爱生命

中国分类号:G444

正文:,

对我国“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思考

近几年来,充满朝气的学生竟然和一个沉重忌讳的话题??—“自杀” 联系在一起,并且频频出现在报端,尽管我们不愿谈及,不愿相信这种沉痛的事件会发生在充满梦想的校园这片净土之上,但现实世界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使我们不得不相信,这种现象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

2005年1月,深圳三年级的小学生,因老师不让参加期末考试, 竟然跳下高墙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

2007年5月31号,安徽阜阳市泰和县的五名小学生相约集体自杀。

2010年12月在厦门上六年级的小晴,因考试作弊。被老师打了三个耳光,并撕毁了试卷扔到孩子的脸上。孩子回家后跳楼自杀。

2009年12月10号晚,在广东东莞被老师体罚后逃课多日的11岁男生何楚华,在老师家访时反锁房间,留下五封遗书,然后用一条红领巾自缢身亡。

2009年11月27日发生在西宁市大同县,景阳镇中心学校5年级的学生小程程用红领巾自缢身亡………

这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究竟都有什么样的巧合偶然因素?我不愿意去深究,但使我心情永远无法平静的是,这些祖国的花朵在未步入社会之前就过早的凋零,难道不是对我们教育策略的极大讽刺吗?特别是用红领巾自杀对我的触动很大,原本代表着青春活力和荣誉的红领巾,本该是孩子的骄傲,竟然成了夺命的绳索和自杀的凶器。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合上了自己尚未展开的生命画卷?是谁让他失去了克服挫折的勇气和逃避困难的弱者?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柔弱的孩子勇敢的面对可怕的死神?我们的教育中究竟缺失了什么!我们的教育又将走向何方?带着疑问、惋惜、和不解 ,我想谈谈那法律之外的“死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水晶般的脆弱心理?

首先:是挫折教育缺位。在功利的教育中,在“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下,孩子的全部任务就是读书。很多家长很少跟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或沟通过,只是一味的呵护,他们像生活在温室中,从来没有经历过挫折或打击。当这些孩子走出家庭的温室后,一旦遭遇挫折或打击,感到仿佛已经天塌地陷了。当超越其承受极限,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时,打击和挫折就会被他们夸大,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其次: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很多学校的现实教育中,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导下,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填鸭” 式:题海“式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而不是投向增强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发展心理咨询事业,造成我们并不懂现在的孩子,而且没有尝试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他们。造成了他们年龄不足以承受的沉重字眼. 因而将挫折教育视为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二,生命的教育缺位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当前教育界所提出的“教育即生命”的论题就有了现实的根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了解生活,丰富心灵,涵养人性,现实教育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迷失了自己对精神的追求,遮蔽了自己塑造人的心灵的真谛,取而代之是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和经济效率的迷恋。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异化学生心灵,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

第三,幸福教育的缺位

关于“教育即幸福”的话题是近几年在中国教育界兴起的。指向现实教育中幸福感的匮乏。 这种幸福感的缺乏,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一方面,幸福不能脱离幸福的生活状态而存在,另一方面,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只有被个体所感知,才能成为一种心理生活教育,才是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建构。幸福的本意在于创造出幸福感。幸福感是对美好生活的评价和体验,是对生命的领悟和理解,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确证

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走进生命的教育

学校和教庭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教育过程成为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其次,走向幸福的教育

1、幸福的教育要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幸福;

追求个体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成就感;追求师生的和谐发展和人格充盈完满状态;幸福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能更好生活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意义与价值。

正如哲学家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对于人的自然生命而然是相当脆弱的。我认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宝贵,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大哲学家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告诫人们,要珍视自己的生命,造物主将生命赋予每个个体,并不是让我们去摧残的,而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去享受生命的乐趣,感受美好的人生

尊重生命,在教育中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独立的个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尊重学生的生命,才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尊重其生命为前提的。忽视生命的后果并不是对一个人而然,当我们的学生失却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不再对世界的温情存有感激,他将以更为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教育中鲜活的事实不是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吗?

大思想家蒙恬说过:“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教育主张,只有真实地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生命的可爱,才能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幸福教育是师生体验幸福的过程,其结果在于师生追求更幸福地生活 1引导学生反思當下,提升幸福层次;2、逐步形成“幸福观”,面对现实“生活世界” 3、超越课堂与教材,体验自然与人和谐共处;。例如: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探究、野外郊游等等。此种做法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素质5、走向对话式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的协商与对话,共同创造教学意义,双方都获得幸福体验 6、超越实体,共享幸福。需要双方去积极营造,努力协调。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营造中共同享受幸福与快乐。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桂生.教育原理(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篇5:生命教育:感受生命的孕育和成长

自开天辟地以来,地球像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用它的甘泉和雨露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我们无论走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正在用他令人敬畏,但也许脆弱的力量,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

走进大自然的生命,有异彩纷呈的植物,也有活蹦乱跳的动物。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它们正在用尽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植物们像是个手无寸铁的婴儿,或许只能祈祷大自然对它们的百般眷顾,但是,它们实际上却在默默地接受自然无情的洗礼。在无限的灾难和考验面前,无论是狂风暴雨、闪电雷鸣,还是熊熊的烈火„„它们永远不求怜悯,而是勇敢地向人们展示他们生命的力量,教会世人如何敬畏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歌颂小草在用生命向人展示它的鲜活和顽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歌咏梅花在用生命向人诠释它的百折不挠„„它们沉默地承受这一切痛苦的洗礼,却能用更鲜活的生命来让我们感受生命的力量。

动物们的到来,为自然增添了生命的活力和气息,使我们的世界从此更加生机勃勃。动物们天生的本能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但没有文字,却给予我们知识;是自然赐予它们生存的工具,但不单调和呆滞,却使它们活出本真。它们出于本能的生命,却能让我们神奇地感受到,它们生命散发出的活力,超出于它们的本能控制„„渺小的百灵鸟在深山抗洪,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挡住坚硬的冰雹,是因为它准备出生的孩子就在它的身体下,它喝光灾后在巢穴里积满的污水,重新筑巢,让孩子们顺利出生,诠释了伟大的母爱用它最神圣的方式孕育了最鲜活的生命,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也感受到孕育生命的神圣职责,感谢伟大的母亲;自古以来,大多生物都是雄性为父,雌性为母,母亲才是孕育生命的源泉,但深海里的海马却打破这一规则,雄性海马身兼母职,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博得雌性海马的信任并产卵于其身体中,他肩负起孕育生命的神圣职责,用五十多个小时产下幼子,最后只剩下疲惫的身躯,看着活泼的孩子来到这个新奇的世界的喜悦,完成孕育生命的使命,海马用它们的生命诠释了孕育生命的责任之重大和神圣,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同样负有孕育生命的重担,让我们感受到天下父母孕育子女的伟大和喜悦;还有牛蛙为它缺水的小蝌蚪挖渠抗旱,让小生命健康成长„„等等的例子都说明了孕育生命是大自然共同的神圣使命,是这些出于本能的生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孕育和创造,这些自然伟大的父亲母亲,它们顽强的生命让我们敬畏。

走进人类社会的生命,无疑比不能说话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命显得更有说服力,向我们阐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也显得更复杂,有令我们喜悦和敬畏,也有令我们深思和反省。

孕育生命,无论是活在本能下的动物和植物世界,还是活在主观和客观并存的人类世界,都反映了同样的神圣。

孕育生命,令人喜悦。美国一妇女诞下四胞胎,怀胎十月,四胞胎令她不堪重负,但是,伟大的母爱使她坚持到他们出生的那一天。拥有四胞胎的日子,想必是做母亲最辛苦但却最充实的日子。母亲每天去超市购物,两手推两部购物车,还有四个小孩随身携带,每天要为四个孩子洗澡、换尿片、喂食等,无疑,这四个捣蛋鬼把妈妈锻炼成了超级妈妈。但这样看似劳累的生活终究是喜悦和温馨的。餐桌上的热闹,车里小孩异口同声地歌唱,是父母亲工作的一大动力,而且,家中的老人从此不再孤单,不再闲着发呆,每日享受着孙子成群的喜悦和幸福。生命的诞生使这个原本单调的家庭变得热闹,让我们感受到生命诞生的喜悦。

孕育生命,令人敬畏。罗马尼亚一个66岁的老妇,因为浪费了昔日能够孕育生命的青春年华,而使自己老来无一子,无伴过老,但她却没有接受自然的规律,没有接受自己不能生育这一现实,她用捐赠者的卵子和精子,以她自己的身体为孕育生命的腹地,成功地诞下一女,她为此说了一句话:“我身后不空了”,为她所做的一切做了最好的解释。她不顾道德的排斥,打破自然的生育规律,毅然老来生女,并因此创下高龄生育记录,她不是为了名誉,她是在履行一个女人的责任,即使女儿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母女俩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政府和来自人群的舆论给予了她无限的压力„„她还是坚持,让我们感受到缔造生命的母爱之伟大以及孕育生命之神圣,感受到生命的责任。从伦理的角度来讲,她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讲,她终究是孕育生命的伟大母亲。

孕育生命,令人反思。一名19岁的女大学生与同居男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关系,怀下了双胞胎,但却在生产的时候因无人照顾,因失血过多而酿成三条人命的惨剧,男友因恐惧而离去,女孩身后的大好青春也因此一去不返,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我觉得人活着,人要孕育生命,必须深思熟虑,不可轻视。孕育生命无疑是人类神圣的职责,但是,在你没有心理准备或者家庭能力时,就不能因一时情感,连累了自己和家人,害了无辜的生命,所以,要合理对待性,这使我们反思。

篇6: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和探索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

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幼儿教育功利化

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里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幼儿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2.探索教育原则与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自我价值。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把成人的理解和思想强行灌输给他们是不理智的做法。幼儿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不仅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幼儿产生烦躁情绪。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理解生命的涵义。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幼儿生命教育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专业领域缺乏高水平人才,所以导致大部分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向幼儿传达生命的概念时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导致幼儿把这门课程当成一种负担,逃避它。所以,培养生命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幼儿真正受益于生命教育。

篇7: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龙池中心小学 心理咨询室

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首先要从关心小学生的生命开始,从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开始。他们的生活、学习都基于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根本之上,而小学生因年龄小,缺乏一定自我保护能力,是需要教师精心呵护的。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思想、学业以及人格的发展,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动态眼光积极关注发现小学生在思想、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发展状况,多沟通、多交流,让教师成为小学生的朋友,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入学后,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独特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处于“场”中的学生。如,在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管理的班级中,学生往往表现的比较冷漠、木讷、顺从;在友好、民主的班级气氛中,学生往往比较友好、随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也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学业发展。教师如果勤于鼓励学生、关爱学生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小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并快速做出理智的反应,不能感情用事而将小学生置于不良情绪漩涡中,使其尴尬甚至烦恼,搞得不欢而散,甚至闹得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积极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帮助学生化解和消除心理问题,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当小学生全身心感到安全时,才会将最真实的而一面清楚的、毫无保留的大胆表现出来,这时老师更容易了解孩子的优缺点,也更容易发挥其优势力量,同时在适当的场合对于存在的不足及时点拨,让孩子逐渐学会了解并悦纳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自信乐观,并扬长避短,在生活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能,让身心健健康康的发展,享受成长的每一天,这也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快乐。

教师是有一定判断力的受过教育并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能在情绪不佳时如小学生那样缺乏自控与调整能力,让负面情绪毫无保留释放而伤害到未成年人。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和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又是发展中的人,遇到问题,正是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与指导。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理智,以免语言不当,情绪失控发生不理智的、做出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事情。建议遇到棘手问题学会冷处理,或是与不良情绪产生的环境做短暂分离,当双方情绪稳定后,再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思路,而杜绝一味的抱怨,毫无意义的发牢骚,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则会理智沟通,想办法帮助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因为这个过程老师解决问题态度、策略也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小学生向师性很强、擅长模仿、对事物的直观感知体验意识较强,如果我们教师能够遇事因势利导,以正面积极方式来启发小学生思考,既可能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又帮助引导小学生乐观对待事物,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会小学生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学会不带情绪沟通交流就事论事。总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地深远影响,这是合格的基本素养,要珍惜日常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因为善于解决问题会促进教师职业生涯走得更稳、更远、更好!

为了实现“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将做如下努力: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以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个性差异,结合各地、各学校特点和心育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有特色、更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是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使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实用化,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育青少年学生交流、合作、参与、竞争的意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并能合理运用最基本的生存自救技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质量。

篇8: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三生教育”是指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基础, 生存教育是根本, 生活教育是目标。通过生命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实现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价值;通过生存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 提高生存能力, 保护生存环境, 把握生存规律, 培养生存意志, 树立正确的生存观;通过生活教育, 帮助学生认知生活, 热爱生活, 奋斗生活, 幸福生活,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台湾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 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认识, 对他人的生命怀有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对社会及他人, 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 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 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 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 范围颇广。通过课程安排及体验, 帮助学生更积极面对生命, 看重自己、尊重他人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提升灵性生命, 成为身、心、灵整合的全人。

比较二:课程设计与教材

云南省开设了独立的“三生教育”课, “三生教育”系列教材《生命·生存·生活》共七册, 编写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使用的“三生教育”教材, 同时充分挖掘其它各门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 在学科教学和活动中渗透“三生教育”。

台湾小学还没有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 有的学校在“道德与健康”中讲授, 有的学校设置综合课进行生命教育。台湾各个中学也没有统一的教材, 台湾中学开设的“生命教育”课, 以台湾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为例, 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实施两个生命教育单元。

比较三:师资配备与培育

云南省率先提出的“三生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 没有现成的教师, 加强师资培养就成为上好“三生教育”课, 开展好“三生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2008年8月13日, 云南省召开实施“三生教育”视频会议, 总计15000人参加了会议;举办了两期师资培训班, 近1000名教师参加了培训。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培训, 并作为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内容教学考核, 考核合格给予学分。并通过听省教育厅罗崇敏厅长的报告, 听著名学者于丹的《三生有爱》的报告, 以及召开“三生教育”论坛、研讨会, 举办“三生教育”说课比赛等形式, 培训“三生教育”管理团队与骨干教师。通过建立“三生教育”网站、编印“三生教育”案例、拍摄“三生教育”专题片等覆盖全省实施“三生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 实现了对“三生教育”教师上岗前作通识培训, 实践中作随时培训, 边实践边培训的模式。

生命教育在台湾也是历久弥新的教育, 台湾把中小学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科目, 如生物、健康与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 及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 进行生命教育培训。社团法人———台湾生命教育学会, 开办“高中生命教育教师增能进修学分班”, 培育能胜任生命教育课程的第二专长的高中教师。规模大些的学校, 3~5名教师组成生命教育团队, 形成合力共同策划、组织学校的生命教育。

比较四:教学成效与评价

云南省实施的“三生教育”是一个既普通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过程性极强的工作, 也许你根本看不到它的最终效果。但是, 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受到尊重, 使每一个生命都活得更精彩,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把中华民族的振兴当作教育的神圣责任, 对学生“三生教育”义不容辞。这门课程才开设一个学期, 就取得广泛的认同与肯定。教育厅2008年12月对部分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表明:98.4%的学生对“三生教育”感兴趣, 84.6%的学生认为参加“三生教育”没有学习负担, 86.8%的学生认为参与“三生教育”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用。

台湾生命教育评量采用自我评量、重要他人评量、纸币测验、主题报告、学习手册与课堂笔记、讨论参与及表现、阅读心得报告、实践心得报告、志工参与。强调成绩不是唯一的, 重要的是看孩子10年后、15年后是什么样的, 生命是没办法打分数的。一是台湾的晓明女中提出了零体罚、零霸凌的生命教育评价指标。生命教育确立的重点是重视关怀与包容, 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由大家投票, 设计了自我评价表, 生命教育方面评选热爱生命奖, 学校学生获得全球热爱生命奖章, 生态教育开展生态关怀教学、服务社区, 布置另类的寒假作业, 进行探访街友 (流浪人) 的仁爱服务, 关怀独居长辈,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柔软的心。更重要的是把生命教育的评价融进活动中、融进课程中, 让社会、学生话语成为评价的主流。二是磐石中学以奖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强调奖不嫌多、奖在明处、惩在暗处。磐石高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对生命教育课的有效评价:“上了生命教育课, 我真的学了不少, 让我想了许多从出生后从未想过的问题, 不管是过去或未来的问题, 甚至, 我好想让我身边的所有人来和我一起上这门课程, 我也好想知道上了这门课我身边的人, 和我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生死、婚姻、爱……好多好多, 每个题目我都深深思考过, 也多少有些遗憾, 我在上生命教育课之前为什么没有这样去想过。我喜欢生命教育, 也许一堂课, 并不能说一定, 但真的也许一堂课!可以改变我的一生!我好想多上点生命教育课, 至少这样, 我对未来, 未来的疑问和烦恼, 不会有那么多的恐惧。”

比较五:教育方法与途径

“三生教育”创立了认知、体验、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走出了传统的校内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里开展活动, 在校园外设立课堂,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感悟中收获, 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建立了“七有一齐全”的“三生教育”长效机制, 即有领导、有队伍、有课时、有课题、有活动、有经费、有考核。“三生教育”痕迹管理、工作档案、活动资料齐全。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 规定了课时, 有生命教育教师, 如台中市的晓明女中从1998年起, 将原来的伦理教育课改为生命教育课。二是综合课, 台湾各小学基本上采取综合课的形式教学生命教育, 即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 如“生存教育”、“生命教育”。三是渗透式, 即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其它活动中。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学校、家庭、课外活动中心、社会团体组成生命教育的综合体。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教学法、影片教学法、阅读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技能教学法。如台湾磐石中学实施未来个人的决胜关键在个人品格, 开展持续推行礼貌运动、鼓励学生口出爱语、做好事不落人后、晨间箴言与静思语激发学生的人性光辉面。

比较六:教育案例与典型

案例1:停水实验。这是台湾中小学普遍开展的生命教育体验课。

水是生命之源, 水龙头漏水, 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 那是总务处的事。”还有很多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 发现没水, 又去开第二个, 第二个也没有, 又去开第三个──连举一反三都不懂, 第一个没水, 第二个会有吗?你就没想到水会来吗?水管不关, 来了水后让它哗哗哗满池子去流!

如何上好“生命之源———水”这一课?停水实验有实效。停水实验, 目的是希望借助停水的不方便, 帮助全校师生省思“水”的重要性, 并体会缺水地区人民的痛苦, 进而知福惜福、节约用水、爱护水源, 每年的方式大同小异, 重点如下:

1.宣传:透过海报、心灵清泉 (晨间广播) 、周会时间 (教师演讲) , 帮助师生了解停水的意义, 在生命教育课中, 教师作深入说明, 辅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活动带来的不便。

2.实施要项:在3月12日植树节停水一天;除了厨房、实验室外, 水龙头都套上饮料瓶, 并贴上省水、关心水源等与水有关标语;厕所洗手台放两桶水, 供舀水洗手, 并在厕所内贴“大号冲水、小号不冲水”的标语;鼓励同学用纸制作“H2O省水标志”, 并贴在衣服上彼此提醒。

3.停水实验:布置由青年会同学负责, 为使活动能影响更多的人, 特于当日邀请市环保局长、市长秘书与校长共同主持断水仪式。

通过停水体验, 让学生认识到有水的日子真幸福!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 举手之劳珍惜水源, 谁能说我做不到呢?

案例2:饥饿体验。

台湾磐石中学的饥饿体验、饥饿教育, 学生自愿参加, 即一天中餐只喝不吃, 把节约的中餐费捐赠给地震灾区。经常组织饥饿体验, 让学生感受生命在另一种状态的存在。

台湾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 主要是在参加台湾大学医院的活动中进行的, 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 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思考一: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实质上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 使人有全面教养, 使人能全面发展, 淳民强国, 使人类走向幸福。教真理、学真知、做真人、行真事, 爱自己、爱他人、爱团体、爱民族、爱国家、爱党、爱社会、爱自然, 是教育的根本价值。“爱”的智慧在教育中培养, “真”的能量在教育中释放。教育是最具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三生教育”让教育和学校正在发生着实质性变化, 我们感受着“三生教育”让教学研究工作回归本真的方向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台湾考察参观期间, 台湾同行、同胞的热情、亲切、达理, 让我们心情温暖, 久久难忘。我们每到一校, 无一例外, 皆有专人在门口欢迎引导, 态度之可亲, 语言之谦恭, 让我们有情同手足、宾至如归之感觉。在介绍时, 主持领导总不忘褒奖教师一两句, 那种以人为本, 对下级、对教师的尊重之情溢于言表, 其温馨而亲切的场面令人感到。在介绍学校的生命教育、带领我们参观校园, 那种自豪和自信的神态, 显现出对学校的挚爱和信心。

思考二:人是目的, 教育是工具

我们需要不把人的生命工具化的教育, 生命的价值不是单一的, 而且只是活着是不够的, 要更用心地让自己活得精彩, 活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生命是一场拔河, 与我们相对的对手不是别人, 也不是死亡。我们自己的物质欲望, 生命成为了实现物质欲望的工具, 死亡因为将要失去物质欲望而变得恐惧。那什么事最重要的呢?我认为生命有爱最重要, 生命因爱而赋予我们的生活最好的内涵。

教育就是教真育爱, 就是帮助人知道爱、懂得爱、体验爱、珍惜爱, 爱自然、爱国家、爱民族、爱父母、爱亲戚、爱他人。

“三生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对比, 激励我们对教育作深入的思考, 即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需要从人必须接受教育, 到教育必须服务于人的转变, 需要从过于强调人是教育的对象的单向思维, 转向教育为发展、充实、完善人的生命服务的双向思维。

思考三:远离教育的功利与浮躁

我们的教育太重认知和技能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对生命问题的回避行为, 使得青少年忽略了人格、生活、人文关怀、精神与心灵等方面的认知与体验, 因此, 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对人不感兴趣、对事不尽心、对物不珍惜、对己不要求等现象。尖酸刻薄的家长很难教育出开朗宽容的孩子, 虚荣势利的教师也不容易培养出纯洁可爱的学生, 而崇尚名利的校风也难让孩子们学会真诚的待人。

篇9: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

关键词:教育;爱;学生

“亲爱的李老师,您好吗?我是您2006年的学生张鑫,是您的保护让我感受到父母般的爱,是您的爱温暖了我童年孤独的心……”一个学生的短信在手机里保存了好几年,舍不得删掉,每当看到这条信息,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我12年的班主任心路历程。

2000年,在新世纪打开大门的那一年,我踏上了教育的道路,在一个小山村的学校开始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今来到市区的太行路学校,从四(4)班的班主任升为二(4)班的班主任,每一个孩子天真的笑容都在记忆里保存,每一位家长的肯定还在心海荡漾,学校领导的肯定时刻激励着我一直站在班主任的阵地。我曾说过:“如果教育之路能够重来,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班主任工作!因为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永远的记忆;我燃烧了自己火样的青春,收获的是学生丰厚的感情。”

一、用妈妈的慈爱温暖幼小的心灵

作为班主任,我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年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孩子,孩子小,自理能力非常弱,每一项生活技能都需要我的帮助。于是,我把班里的35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去关心!

回忆起开学第一个月的情形,的确相当辛苦。每天大部分时间在班中,从坐姿、站姿、举手、排队、打扫卫生、安全等细小的事情一一教起。每节课下课后,如果不是我的课,我就会赶到教室提醒学生做好下一课的准备工作,直至下一节课的上课铃声响,站在门口指导学生如何安静地等待教师来上课。

我把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里,用爱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细节,引导学生去做正确的事情,他们与我也慢慢地亲近了,也清楚了在学校的每一个环节该做的事情。爱,其实就是班主任最应该做的。

二、用教师的严爱鼓励学生学会生活

一年级学生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只有充满爱心,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严格地要求和教育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细致入微,才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喜欢表扬,一年级的学生更是爱听表扬。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我像拿了放大镜似的,寻找班上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此,我经常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例如,学生值日时,当我看到郑煜川拖地很卖力,就当众表扬他,原来爱打架的他后来不再打架了;牛俊杰同学总是干完自己分内的事后主动帮助别人擦黑板、扫地,表扬后,不太爱说话的他,见人有礼貌地打招呼了,上课讨论问题积极参与了……这样赏识后,班里的擦黑板、倒垃圾、拖地、摆桌椅等事务,大家都抢着干,谁也不袖手旁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和为班级服务,学生也越来越懂事。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天使,每一个教师都是守护天使的翅膀。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完美的,只有班主任真心地去爱,爱中带严,学生感受到的才不仅是爱,更是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笔财富。

三、用班主任的细爱读懂学生的需要

重视行为习惯养成,培养自理能力。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经历了由以玩为主到以学为主的变化。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坚持上好每一节周会课。在周会课上,我传达学校德育工作的安排,解决班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还大力表扬优秀的学生,树立榜样带动一片。

班里有一个叫孔金涛的小男孩,平时话语不多,在各项活动中表现总是很积极,我给他的称号是“教室的眼睛”(也就是教室的窗户和窗台每天他都要清理)。刚开始的一周里我每天都要询问,之后,我一周不定时询问一到两次,每次他都用干干净净的窗户告诉我答案。鉴于他的良好表现,我任命他为我们班的清洁干事。在他的带动和督促下,其他学生也都能认真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卫生清理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其实就是一种享受!爱,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原动力;爱,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爱,让学生在班级里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爱,让我体验到了奋斗的愉悦;因为有爱,所以我爱学生、爱工作、爱家长!因为爱,所以永远地沿着爱的道路走下去!

“亲爱的李老师,您好吗?我现在就读于高级中学二年级,利用假期我在外打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是您让我理解了父母的艰辛,是您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是您让我知道了生存的价值……”这是前不久张鑫发给我的。每当疲倦的时候,看到这样的信息,想到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容,心里的累和苦便会烟消云散,就能重新抖擞精神,披挂上阵。

因为爱,所以爱!这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最好诠释!

篇10: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 字体:大中小 】【打印此页】 【返回】【关闭】

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

为进一步探索生命课堂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法,推进中小学“班班通”的课堂应用,结合我市实际,决定举办“2012年鹤壁市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同课异构,共建生命课堂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均衡

二、教学形式

教学方式为同一小组的教师分别讲授同一节课,教学环境为“班班通”基础下构建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模式。

三、观摩安排

本次观摩活动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

小学观摩时间为:2012年4月23、24、25日上午。地点:鹤壁市鹿鸣小学

中学观摩时间为:2012年4月25日下午、26、27日。地点:鹤壁市淇滨中学

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教学观摩活动,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进一步强化“班班通”教学应用研究,不断推动我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附件:

二○一二年四月十一日附件

2012年鹤壁市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课程安排表

年鹤壁市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课程安排表

鹿鸣小学作息时间

上午:第一节:8:10——8:50第二节:9:00——9:40第三节:9:50——10:30第四节:10:40——11:20

下午:第一节:2:40——3:20第二节:3:30——4:10第三节:4:20——5:00第四节:5:10——5:50

上午:第一节 8:10—8:50第四节11:15—11:55

下午:第一节 14:30—15:10

淇滨中学作息时间

第二节9:05—9:45第二节15:25—16:05第三节 10:20—11:0016:20—17:00

篇11: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总结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了更高需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2011年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的“规范办学行为”,我校开展了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这是继2007年全县师德师风大教育活动后又一次重要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校在造就一支师德优、师心慈、师身端、师风正、师志坚、师学勤、师业精、师纪严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小结于后。

一、成立了领导小组

为确保全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张林

副组长:罗旭

成员:唐映开、付兴材、胡先鹏、曾昌友、符平富。

建设组织协调工作

二、学习动员

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安排部署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提高了全体教师在师德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中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了师德 1

师风建设的自觉性。

三、学习培训。

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毕节地区教育局关于规范全区教师从教行为的规定》、等内容,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职工观看《师表风范》、《师德启思录》、《绝路》、《忏悔录》、《碰不得的高压线——治理教育乱收费警示片》等电教片,组织学习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开展警示教育和师德示范教育活动。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分析研究、交流讨论、个人自学、座谈会、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教育效果。并作好学习教育记录,收集整理好学习培训资料,每位教职工都有2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1篇以上。

四、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会议、简报、专栏、板报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浓厚氛围,使每一位教师都提高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五、结合实际,在师生中开展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优秀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形成学校重视师德,教师注重师表,学生尊重教师,家长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这一年中全体教职工在重视师德,注重师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不

篇12: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如何才能处理好挫折呢?

首先,只有正确地认识挫折,才能学会抵抗挫折。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在人生中的各个成长阶段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表现尤为明显。

如在学习中遇到的学业压力、同学间的竞争、考试失败、成绩陡降、家长的指责等,感受到极强的挫折感,被烦恼、苦闷和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所围困,一旦不能处理好和父母及同学之间的矛盾,即使是细小的问题,也容易产生挫折。虽然遭受挫折容易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烦恼、痛苦、悲观失望,甚至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但它同样可以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使学生努力去克服困难,改变自己的境遇。如果以积极的心理态度去对待挫折,就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挫折看做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和考验,砥砺自己的意志,这样更有利于摆脱挫折,走出困境。

遭受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正视挫折,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正确对待挫折,那么就不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还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其次,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炼,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再次,合理的宣泄。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如转移自己的视线,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走出户外去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

篇13:杨军-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园本课程开发策略是: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整合观;挖掘和开发安全资源, 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研究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逐渐形成园本课程, 供教学参考选用, 丰富幼儿园课程。

二、园本课程开发内容

1.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 提高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我们依然根据《纲要》要求, 以《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办法 (试行) 》和《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 (试行) 为立足点, 根据实验数据、反思笔录等资料, 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思考和斟酌, 我们经历了“制定——实施——修改——实施”的过程, 完成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逐层分解大、中、小班水平目标的制定工作。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自我保健及自我防护两个项目, 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既完善了课程体系, 更提升了我园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2.结合幼儿园自身条件及生源特点, 开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我们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以园本课程中制定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相应分目标为基点, 根据课题开展情况, 开展了各项安全教育活动, 进而逐渐开发蕴涵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1) 根据地理环境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是一个地属城区闹市的幼儿园, 走出园门口就是交通较集中的十字路口, 行人车辆非常拥挤。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 我们从立项开始就非常关注交通安全这项内容, 现今这一年着重陆续开展了交通安全系列活动。如:针对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 多数孩子面临自己步行上学, 步行回家, 几乎天天要在道路上行走的问题, 开展了《走在马路上》、《怎样过马路》、《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上学、放学路途安全》等, 让幼儿懂得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 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增强了交通意识, 提高了防护能力。

(2) 根据生源多样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生源较为复杂多样, 农村或移民的孩子占幼儿园的50%, 针对生源多样的实际情况, 我们从各方面考虑各层面孩子的需求, 开展了一些农村或者移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或间接感受的、涉及农民生活生产最基本的安全知识的系列活动。如:根据农村家庭中农药、农用工具随手放置的常见现象而引发的误食、割伤等情况, 我们开展了《认识农药》、《劳动者的工具》、《农具使用安全》等活动。此外根据农村附近河流、水井、鱼塘众多, 易发生溺水事故,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开展了《水的安全》、《认识周围的环境》等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对危险物品、危险环境的鉴别能力和自护能力。

(3) 根据生源差异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每班都有一半为农村或移民的孩子, 一半为城里的孩子, 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农村或移民的孩子父母或全天上工或外出打工较多, 过着“放养式”的生活, 自护能力较强, 但卫生习惯较差、攻击行为较多;而城里孩子的家庭一般相对比较稳定, 有固定带养人, 比较讲究自我卫生、安全知识比较丰富, 但也存在不足, 自护能力较弱、行动反应较差。他们之间各有优势, 我们采取“结对子”的方式, 开展同伴间强项带弱项活动, 推进优势互补。

(4) 根据“浅”和“近”两原则, 收集、创编教育资源

根据“浅”和“近”两个基本原则, 全园教师还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幼儿园学习、生活等去收集大量资料, 创编故事、情景活动、音乐活动、儿歌等, 如:创编歌曲《危险的东西不能碰》、情景活动《遇上火灾怎么办》、创编故事《邦迪小熊》, 制作了各种标识、道具、玩具、多媒体课件、预设了许多主题活动。

3.运用幼儿周围生活、社会事件资源, 丰富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生活即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使生活成为课程的源泉, 让幼儿喜闻乐见的资源成为幼儿的课程内容, 利用孩子最熟悉最常见教育资源来开发园本课程。

(1) 抓住社会突发事件, 生成主题活动

抓住生活中的社会突发事件, 生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安全教育内容并开展活动。手足口病和大地震事件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关注, 孩子们从电视上、从大人的交流谈论等渠道了解了多方面的信息, 且非常关注, 来园后会主动与同伴谈论相关的话题, 此外我园一墙之隔正进行县城紫金南路旧城改造工作, 孩子们经常能听到机器隆隆的声音、看到拆迁的场面。基于此, 我们适时抓住契机及时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地震来了》和《拆迁话安全》等主题活动。在《地震来了》主题活动开展前, 与幼儿谈论大地震的所见所闻, 进而引发幼儿共同制定、开展具体活动。如《收集地震资料》、《讲述地震中的故事》、《认识地震》、《地震中如何逃生》、《逃生演练》以及《送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爱心捐款》等。

(2) 采集孩子特例事件, 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入手, 通过捕捉不安全因素, 及时开展针对性的集中活动, 帮助幼儿归纳、总结、提升自身的认知知识与经验, 促进其安全意识的提高。

如针对中、大班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有拥挤推打现象, 及时拍摄各种行为剪辑成短片创设成多媒体课件开展《知道等待》、《上下楼梯慢慢走》等集中教育教学活动, 让幼儿在观看课件的同时, 能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感同身受,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制定一些简单规则, 进而促进幼儿将情感向良好的行为转变, 顺利完成了上下楼梯及相关的安全教育。

三、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

1.善于发现, 敏锐捕捉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 有教育价值的;要善于发现哪些是幼儿已有的经验, 哪些是他们必须知道的知识, 我们就可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 选择组织活动的内容和采用教育组织形式。

2.认真思考, 努力再构

幼儿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纳入幼儿园的课程,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有益的、有教育价值的, 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幼儿生活经验进行认真思考, 进行价值筛选、重组之后进入课程中。

3.合理使用, 有机整合

园本课程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 要注重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有机整合, 根据活动主题开展及幼儿需要进行选择、渗透及拓展使用, 当与其他领域进行渗透整合时要科学设计、合理契入, 才能避免牵强附会, 才能保证园本课程的有效性。

开发和建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诚然, 关于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构, 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尚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遵循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使我们的生命安全自护园本课程建构在发展中日趋完善和丰满。

摘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载体。选择和利用课程来促使幼儿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本文从课程开发策略、课程开发内容、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进行过程性的阐述, 希望能为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园本课程,开发策略,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子建, 杨晓萍, 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朱家雄.对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

篇14: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和探索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现状;探索

生命教育缘起于国外,于20世纪末引入中国,却一直发展缓慢。幼儿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幼儿对生命具有合适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准则。总体来说,就是在幼儿的自身发展主体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生理上的全方面教育,最后使幼儿可以正确地看待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

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幼儿教育功利化

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里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幼儿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2.探索教育原则与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自我价值。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把成人的理解和思想强行灌输给他们是不理智的做法。幼儿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不仅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幼儿产生烦躁情绪。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理解生命的涵义。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幼儿生命教育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专业领域缺乏高水平人才,所以导致大部分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向幼儿传达生命的概念时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导致幼儿把这门课程当成一种负担,逃避它。所以,培养生命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幼儿真正受益于生命教育。

总而言之,正确科学地理解生命教育的涵义,以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向幼儿传授该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困境,在成长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发现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并且喜爱环境及艺术中的美,对其进行积极的效仿与创造,以此提高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增加生命的广度。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美好、安全的成长环境,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关注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3(3).

[2]施晓卫.从意外伤害看幼儿生命教育[J].成才之路,2008(12).

[3]唐小冬.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研究[J].快乐阅读,2012(5).

上一篇:用爱圆梦_付新明演讲稿下一篇:文采高的辞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