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4-04-3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 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

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汲(jí)取

根深蒂(dì)固

锲(qiè)而不舍

孜(zī)孜不倦(2)词语释义 汲 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答案示例: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答案示例: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2)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答案示例: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4)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四、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社会前进不竭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21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让我们张开创新的双翅,在开放的世界中任意翱翔,尽展雄姿。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2:《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府谷县第二初级中学 张玉娥 邮编:719400 邮箱895935816@qq.com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鼓励想象,培养直觉思维;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教学思想;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 发散思维 创造力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性能力的体现是创造性思维。在此我结合实际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鼓励想象,培养直觉思维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二、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教学思想

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创造教育主张学生勤想、多问、多动手,提倡要点燃学生心中探求知识的好奇之火,要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仅仅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造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去分析发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在创造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大改变。即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单纯传授学生知识为注重培养学生智能;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平均发展改变为因材施教。

三、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

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今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闪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无疑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他们充分想象、充分思考、充分动手操作,在充足的时间下,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篇3:浅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奇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一旦发展成为认识的兴趣, 则马上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我们应该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

一、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 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学生好奇心强,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的好

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未来社会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而数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 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教师要注重自身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 能不能创新, 去不去创新, 基础在教育, 关键在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 不可能在因循守旧的教育环境下进行, 它必须要求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都要与创新这个主题相协调。因此, 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数学教师首先要有自我创新意识的觉醒, 要将教师的个人志趣、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发散思维、想象力等创造性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发展和发挥。其次, 作为数学教师, 要转变教育观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摆在教育的首位, 并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 运用各种教育影响, 将学生引向创造之路。

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培养途径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课程, 它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感觉枯燥乏味, 缺乏兴趣, 创新教育根本无从谈起。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要在数学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任何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质, 但这种创造品质要以兴趣为先导, 而不会自动涌现。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函数图像”时, 学生往往对图像的开口方向、左右移动等情况很难理解, 那么在这节课中, 引入“几何画板”软件, 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展示图像的变化,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中, 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等, 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创造。

2. 打破常规, 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方法,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改变问题的条件, 一题多解、问题迁移等, 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富有创造性地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学习的一种常态。

3. 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能力。在讲解“空间四边形”有关问题时,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导入基本图形, 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 学生在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图像时, 也观察到了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不相交的。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又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 学生主动去探究这部分内容,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利用数学问题环环相扣的逻辑性、严谨性,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总结,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关于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1. 在数学创新教育中, 要以基础训练为基础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 学生无法展开思维的翅膀, 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无从谈起。因此,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对数学技能, 如计算技能等逐一进行专项训练,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数学创新教育中, 要以能力训练为主线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以数学能力的训练为主线, 并贯穿于创新教育的始终。数学中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知识形成的能力、数学知识发展的能力、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 体现了由实践到理论———形成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整个数学创新教育中, 要加强解题的训练, 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同时不妨将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知识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 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相对独立地进行发现与创新。这种教学的设计要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

3. 在数学创新教育中, 要以思维训练为主导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主导。数学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维种类,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等, 他们相互作用, 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要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为训练的主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利用数学本身的趣味性、逻辑性, 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 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实现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是时代的要求, 未来的呼唤。作为数学教师,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 并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必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朝阳市农业学校)

二、鼓励质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 学生很少主动参与, 大多被动接受, 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 在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进行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 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 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 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但不拘于教材, 敢于质疑, 其创造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三、重视求异训练, 激发创造灵感

在教学中可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 提高解决技巧和分析能力,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式。在一种知识的基础上, 改变问法, 改变材料和改变因果关系, 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新问题, 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 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解的效果。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有效方式, 对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抓住其共同的本质特征,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相对来说, 知识是有限的, 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 善于创造, 就必须善于想象。从这一意义上说, 没有丰富的想象, 就不会有牛顿定律, 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斑斓的想象, 就没有多姿多彩的文学名著。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应热情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给思维插上彩色双翼。只要引导得法, 长期坚持,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如清澈的山泉汩汩而出, 进而滋润他们创造的心田。

五、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允许或结论不唯一的问题, 它的显著特点是答案的多样化。开放性问题一般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的问题而言的。探索性问题是指条件完备, 结论未给出, 而需要进行探索、猜想并加以论证的问题。探索性问题一般是相对于训练性问题而言的。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现代教育的呼唤。

六、努力营造创造氛围

课堂气氛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良好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中去, 课上老师威风八面, 金口玉言, 学生望师生畏, 心里不服不敢表白, 形成逆反心理, 创造欲望受到压抑,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想就会僵化, 谈何创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保证。教师要态度和蔼、关心学生, 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最信赖的朋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创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 对学生不正确的想法不轻易地否定, 更不能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心情舒畅,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就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1.临沭县教师进修学校;2, 3沂南县铜井镇初级中学)

影视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中职语文教改的心得

●钟伟芬

近几年,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 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技工荒”。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新经济、新科技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技术工人, 这也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我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主要培养基地是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提高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 将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也有助于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为此, 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适应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但是, 有不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改革上操之过急, 以为大幅度地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大量地删减基础课程的课时, 让学生长时间到工厂实习, 这么做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甚至有的学校还提出不要基础课, 特别是语文不用教学生自己也能学、中职 (或中技) 的学生是靠技术吃饭的, 因此, 只上专业课就行了。有高超的技术就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了吗?其实不然, 笔者有一位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常倒苦水:很多中职 (或中技) 学生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是很好, 可与他们沟通起来非常困难, 组织他们进行团体活动实在难, 想在他们身上找到团体精神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总觉得这个世界与他们无关, 只要做完自己的份内事, 干完自己的活儿, 其他的他们一概不管, 有工资领就行了。”、“他们写出来的什么总结呀、技术报告呀, 甚至请假条, 简直没法儿看……”

由此可见, 企业需要的是有技术又有人文素养的技术工人, 而语文就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培养途径之一。对于考试而言, 语文也许只是一门学科;但对个体而言, 语文更是润物细无声的阳光雨露, 引导学生了解人生, 学会审美, 净化心灵, 陶冶性情……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语文的“教”功能被强化, “化”功能却被漠视。特别是中职 (或中技) 的学生, 语文只是他们考高中的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 不少人学习时没有从中享受到乐趣, 进入了中职 (或中技) 学校, 就抱着学一门技术的思想, 语文自然也就被打入他们思想的冷宫。若校方也有“语文无用”的理念, 那他们就彻底放弃语文的学习, 必然就造成他们的“人文贫血”, 已不仅仅造成唐诗宋词之类知识层面的东西, 还包括了个体调节、与人交往、分析事物等方面的缺陷。因此, 语文课的课时不应减少, 相反, 还应增加。但由于中职教育的重点是技术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以语文课的课时增加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可以在中职语文教育的教材或教法上进行适当的改变。本文主要从语文教法上探讨中职语文教育未来的走向。

中职语文教育应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最终达到主动学语文的转变。要想实现这一最终转变, 我们语文教师就应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工具, 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现在的学生自小就生活在一个被电脑、影视等多媒体信息包围的时代, 我们语文教师可将“影视”这一非文学手段与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吸引他们的、活跃的课堂。以下几点是我将“影视”这一非文学手段与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得到的教学体会。

篇4:浅谈小学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注重动手动脑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捷径

小学正经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其中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课堂教学要积极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多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多动脑,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操作,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生今后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会回答“是”或“不是”,或模仿教师和课本的叙述回答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后,提问:“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片刻,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在直线上取两点,现在的图形是直线,是射线,还是线段?……”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最后教师通过小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加深了理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三、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对于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的人才,所以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历史赋予小学数学教学的责任。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也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应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讲相差关系应用题时,通过分析解题思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思维的逻辑、层次、步骤、方法表达出来。例如:红花有10朵,黄花有8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让学生读题找到条件和问题后,关键在于通过说理,理解解题思路。学生可以这样叙述:“红花多,红花是较大数;黄花少,黄花是较小数。大数是由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8朵,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从10朵红花中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8朵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通过这样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一个圆既可以看成一个圆盘,也可以看成一轮红日,还可以看成一面锣、一口钟……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尾,有的令人开怀大笑,有的让人掩卷深思……就在这五彩缤纷的大胆想象中,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五、引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单一、标准的答案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在学习了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之后,我设计了比较1/7、2/13、4/29的大小的习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将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即1/7≈0.143,2/13≈0.154,4/29≈0.138,因为0.154>0.143>0.138,所以2/13>1/7>4/29;或将其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即1/7=377/2639,2/13=406/2639,4/29=364/2639,因为409/2639>377/2639>364/2639,所以2/13>1/7>4/29。同学们经过思考,分别用前两种方法解答出来了,这时教师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于是同学们紧锁眉头,不一会儿,有的同学眼睛一亮,拿笔算起来,一位同学举手说:“1/7=4/28,2/13=4/26,4/29=4/29,因为4/26>4/28>4/29,所以2/13>1/7>4/29。”最后经过比较,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最为简便,口算就能出来。可见,教学中只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利用渗透,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自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美国贝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联系的过程,而渗透正是新旧知识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有利机会,有意识地、自然地、经常不断地进行渗透,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某些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学习某些新知识时,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易懂,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只要渗透得当,就能顺利地进行知识间的迁移,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习方法,增长了能力。

篇5:《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摘 要】职业学校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过多地交给学生软件操作技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没有创新设计的能力,一旦学生涉及到具体的广告设计时,模仿成分过多,形式味重,创造意味不强。因此,平面设计教学迫切需要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平面广告设计

职业学校开设平面广告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平面设计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过多地交给学生软件操作技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没有创新设计的能力,一旦学生涉及到具体的广告设计时,模仿成分过多,形式味重,创造意味不强。因此,平面设计教学迫切需要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现就我在平面广告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略谈一点自己的做法。运用跳跃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如何以有关的、可信的、品调高的方式,在以前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平面设计教学中常常采用跳跃联想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方法并不把自己思考的基准点加以固定,而是由跳跃产生联想,让学生能在混杂的表面事物中抓住本质特征去联想,能从不相似处察觉到相似,然后进行逻辑联系,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想象力的目的。运用“头脑风暴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在平面广告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在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我在课堂上常常采用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集思广义进行创作。运用类比归纳法培养学生的收敛性思维

收敛思维,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综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收敛式综合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即以目标为核心,对原有的知识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重组。教学中可采用不断的类比、归纳来找到解决方案。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打破章节的限制,提供典型实例的多种解决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和分析综合,遵循:“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自己串穿整个知识体系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并经过选择、重组找到一种最佳解决方案。运用转移思考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平面广告教学中常常采用转移思考法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包括侧向和反向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一只眼睛看世界”,打破常规,向所接触的事物的相反方向看一看,遇事反过来想一想,在侧向――反向―顺向之间多找些原因,多问些为什么,多几个反复,就会多一些创作思路。运用逆向思维,在人们的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比如在讲授平面手法中的图地反转一节时,同学们曾欣赏过埃夏尔的作品《鸟变鱼),这个作品打破了思维定势,将天上飞的小鸟经过渐变的处理手法逐渐演变为河水,而白色的天空逐渐过渡为水里的游鱼,鸟和鱼是图地反转的关系,画面自然和谐,耐人寻味。

可见,突破常规、逆向思维可以避免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一条道走到黑,发现常态思维已经“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将思维反转,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策略的指导下运用得当,它会显示强大威力,收到意外的效果。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

以上做法是我在平面广告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平面设计人才,从而达到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篇6: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阶段。国家教委提倡中小学阶段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把原来的技巧、技能训练上升到创新教育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中小学美术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思维成定式现象严重。因此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早在20世纪初,有人就运用创造性想像测验,对500名

1-8年级儿童的创造力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发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像能力高于5、6年级儿童,但是到7、8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像能力又出现了新的增长。此后,辛普森编制了创造性想像研究儿童的创造力。结果表明,小学3年级儿童的创造力水平最高,4年级时出现下降。最著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托兰斯做出的,他曾对一年级学生到成人进行过大规模的创造性思维测试,发现小学生到成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呈犬齿形曲线。就创造性品质的流畅性来说,其总趋势是发展的。小学1年级至3年级呈直线上升态势,4年级有所下降,5年级又回升,6年级至初中1年级第二次下降,之后直至成人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这一研究引发了日本学者潼次武夫的兴趣,他以小学2至6年级学生为对象,对其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立性进行验证性研究,发现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呈发展趋势,其中流畅性最高,独立性最低。4年级最低,5年级最高,6年级又有了下降现象,基本印证了托兰斯的研究结论。

而对我国某市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初中生在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上的成绩均高于小学生,差异都达到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思维的流畅性的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思维的变通性,再次是思维的独特性。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段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况。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为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学生创造力中,最能表现其发展情况的方面是想像力的发展,创造想像在想像能力中越来越占优势,中学生创造想像的有意性和现实性也有了实质性增强。这表明,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脱离了小学时的那种天真烂漫的色彩,逐步迈向成熟。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还不能一概而论,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发展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初中生处于上升阶段,而高中生却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教授曾主持了我国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样本取自北京、河南、河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400所学校的1.6万名学生,表明我国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迅速提高的,而高中阶段就没有初中那么明显了,在流畅性方面,无论是图形的流畅性,还是数学文字的流畅性,都呈现出从高一到高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变通性方面,高中三个年级都处于变化不定的阶段;但在独特性方面,日常问题和文字的独特性,高一高二无显著差异,高三比高一有了显著提高;在图形独特性方面,三个年级呈现出从低到高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综合起来,高中阶段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所下降,高二年级降到最低水平,高三随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超过初三时的水平。该报告经过《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反思高中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呼吁加强高中生的创造性才能的培养。如果说,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做的教育工作还没有过多地制约到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话,高中阶段的教育却在大势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让这样的“合格毕业生”进入大学,我们教育的持续性又何在?高中生所承载的应试压力要比初中生和小学生直接得多,严重得多,改革高中教育势在必行。

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创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过:“教学成功于否,90%是如何使学生感兴趣,10%是教学。”可见,兴趣是一切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强烈的欲望,坚定的信心,自觉自愿地去主动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创造。

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例如:投影从视觉上激发;课堂上配上古筝、笛子之类的音乐,从听觉上激发。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进行协调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譬如说,叫二年级的小朋友画透视或写生,是不符合逻辑的。美术教学也同于其它科目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基本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理论,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而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探索、研究、发现和运用学科知识的兴趣,并使之成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如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教师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广泛的思维空间,学生才能够充分想象、自由思考,学生才能会对纷繁复杂的客观对象作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问题,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自主的“感”与“悟”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不要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他非常重视实验。大学时,他用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操作,迷恋于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从马赫、休谟等人的著作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抛弃其唯心论、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从而形成自己一整套相对论的体系。一般来说,知识结构只是一种“间架”,其中存在着很多“缺口”。这些“缺口”对于非常熟悉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够对它“似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过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辛勤劳动逐渐在头脑中搭起的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因此,在当前情境启发下,才会表现出一瞬间的直觉反应。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是错误的。要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逻辑思维可认为是它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因此,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文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从培养创造动机,善待创造性行为,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人格等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 者:应于雯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初中刊 名:中等职业教育英文刊名:ZHONGDENG ZHIYE JIAOYU年,卷(期):“”(35)分类号:H3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概念 特点 培养

篇8:《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一、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服装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艺术, 体现的是设计师对服装的想象力, 来源于生活却超越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品, 人们对它的需求更多的是时尚与个性, 在设计师的创作下, 各种服装饰品也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着。显然, 某一品牌的服装只停留在一个点上是不能与时俱进的, 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变化, 终究会被淘汰。要想屹立在时尚服装界, 创新思维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具备这一点, 设计师的作品才会被大家所接受。或许是某个口、一个袋子、一种布料、一根绳子的设计, 都会给人带来别具特色的新鲜感, 这就给衣服增添了几分新颖性。每个人都有审美观, 再漂亮的花每天都看, 也会让人感到厌烦, 产生审美疲劳。当一匹布料, 变换着风格做衣服, 每件衣服都具有吸引顾客的地方, 也就让这块布料实现了价值。在顾客手中, 这不是一块平凡的布料, 是一件件能衬出主人端庄、大方的装饰宝贝。由此可见, 创新性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二、服装设计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要使每位设计师都具备创新思维, 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需要教师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工作重点。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以下是笔者的个人看法, 愿与大家探讨。

1.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想象力的启发是创新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出的作品就会被赋予创作者无尽的想象, 也能展现出作者的艺术灵魂。在实践创作中, 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牢固的基本理论, 这样才能设计出有个性又不失时尚的服装。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特别是记忆材料的集中性、记忆材料的移植性、记忆材料的扭曲性, 对各种记忆材料加工后存储在大脑中。实践时能在已知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灵感的无限想象力创造出有灵魂的艺术品。只有想象力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 对服装设计一无所知, 这样的创造力设计出的作品, 没有一点设计理念, 被大家所接受的可能性也不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 就应加强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加工记忆, 同化到自己的知识库中。

2. 引导学生捕捉设计灵感。

服装设计是一种创作, 需要设计者具有某个点上的设计灵感。灵感是对形象、观念或者思想的一种新的感悟, 可能不经意的一个想法、一件事、一件物品等就会促使新概念的产生。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罗峥的作品《21克》, 设计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蝴蝶兰花用全部生命幻化成蝴蝶的动人故事。再在设计色彩上加以修饰, 面料上采用预制相搭配的纱织料, 用传统的审美精华现代高雅地展现出来, 其设计流露出了浓浓的艺术底蕴。

灵感不会从天而降, 它的产生离不开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想要具备良好的设计灵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于灵感的创造, 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游玩、听音乐、散布、慢跑时, 出现的灵感较多。当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时, 思维更加清晰, 更富有想象力, 各种外在因素的作用促使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 就较为容易的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设计师通常很重视灵感, 哪怕一点小小的想法都不能放过, 所以对这些灵感需要及时记录下来, 防止转瞬即逝。

三、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 突破思维定式。

每个人思考问题时都会有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 在遇到问题时会不假思索的用同一思维模式想问题, 这就是思维定式。想要创作的设计师就必须突破自己的惯用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角度的想问题, 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这一点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 只有具备独具一格的创新思维, 才能有灵感设计出与别人不同的、有巨大冲击力的服装。想问题时, 都应该多方面的锻炼自己的思维, 从不同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就能突破我们的定式思维。

2. 丰富思维视角, 在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时, 可以从多角度上培养思维, 包括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提高思维的速度与精度, 以便全方位的思考设计理念。

这方面从小学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锻炼了, 写作时大多作文命题都是材料作文, 从材料中思考得到的启发, 这就是对学生思维角度的训练。在服装设计课上也有类似的训练, 告诉学生一个设计理念, 以生命为核心, 让学生设计一个作品。这就是一个开放性试题, 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视角, 上交的作品只要符合要求, 都可以给予合格, 没有标准答案。

通过上文分析, 创新思维对服装设计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欣赏水平也不断提升, 想要与时俱进, 就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创造出高品质、时尚又不失个性的时装, 以促进时装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遵循差异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个体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其红.服装设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6) :121.

篇9:浅谈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提倡跳跃式思维,激发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跳跃式思维即大步骤思维,是和线性思维相对而言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线性思维与跳跃式思维的巨大差异:比如有人问“冬雪化了是什么?”线性思维的回答是“水”,而跳跃式思维的回答却是“春”。

作文训练以引导思路发展为主,不必过分强调思维内容的完善,只要把它上升到促发灵感、训练思维的高度即可。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可能积累了一些写作素材,也有一定的见解,但它们都是以自然状态分散存在着,并未自动聚集在一起,形成写作的冲动。所以,作文训练用任务来促使学生思维,只要题目出得合适,就可以使已积累的材料隐者显,散者聚,紊乱者条理化,最后凝聚成一篇文章的内容,这样,在学完一个单元后,不妨多设计几个题目,把题目出到学生心里去,让他们有话可说,如在学完第一单元的记叙文之后,可 出如下几个题目:《秋夜静悄悄》、《一次真正的考试》、《成长的脚印》、《多梦时节》、《网事悠悠》、《节日纪事》等,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进行跳跃式思维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二、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与所探索的问题联系起来。

敢于把人们容易忽略的、习惯上认为不相干的事、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进行巧妙移植,有助于灵感的迸发。如:看到牵牛花,一般同学往往看到它的娇弱和美丽,却不会联想到其实有一种人生也象牵牛花,攀附到别人身上,依靠别人来炫耀自己,经我这一点拨,同学们在《由牵牛花想到的》作文中纷纷写到当今社会凭借别人的权势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现象,

三、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引导学生敢于否定原来的设想,善于打破固有的思路。

我经常给学生讲,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例子,这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启示很大。如巴黎有一家旅馆,顾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想重新设计,但要花费好大一笔钱。这时,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了个主意: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如此这般,果然奏效。原来,顾客走到电梯室都要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快了。由此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不满足现有的定论和答案,要敢于否定现存的观点,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有理,经常开展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有利于作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每次都从同一思路去思索,容易陷入思维的死胡同,因此为有效转换思路,有利于冷静地回味以往的得失和被忽略的线索,有利于思维从不同角度出击。如在写作文时,不少同学写到母亲时往往是每天早起晚睡,辛辛苦苦供自己上学,导致作文的“千人一面”现象,由此我鼓励学生不妨换一个角度来写,避免再落入俗套,

如有的同学写到因家庭贫困,妈妈每次在他们姐妹吃饭的时候,都悄悄走开,后来终于发现妈妈是躲在厨房里吃一些剩菜剩饭,这时赶忙劝妈妈说:“吃了这些要生病的”,而妈妈却说:“妈妈的身板硬着呢,只要你们姐妹成材,妈妈吃糠咽菜也高兴”,从而引导学生独辟蹊径,打破了固有的思路,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四、创造让学生大胆探索与猜测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不要总给予学生清晰、明确的答案,而应经常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程度的模糊度,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猜测,大胆思索的习惯,而且可使他们享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从而更促进他们大胆探索与猜测。

如学完《项链》一课后,我布置让学生写续,大胆设想一下玛蒂尔德在得知自己辛辛苦苦还债十年竟是为了一条假项链时,会怎么样?由于没有任何的限制,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和探索,尽管情节离奇,但都合乎情理,如有的在作文中写到玛蒂尔德重获新生,由此明白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尽管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为代价,但毕竟学会了吃苦耐劳,变得成熟、务实了,再也不会象原来一样整天沉醉在幻想中了;有的联想到玛蒂尔德受不了如此重大的打击,从此变得疯疯癫癫,露宿街头;有的同学想得更离奇,写玛蒂尔德因为诚实和吃苦耐劳的态度感动了佛来思节夫人,佛来思节夫人主动送给了她六万法郎,又让她过上了好日子。

学生的思维之丰富,令人吃惊。通过一系列训练,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丰富想了象力,使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五、培养学生构建整体观念的能力。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具体的知识,而应教会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本质上来观察并理解问题,掌握记忆内容的框架与结构,而不是记住细节。一旦学生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就应设法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在脑中储存,并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在头脑中表征它的显著特点。布鲁纳说:"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果。"为此,我经常让学生关注校园热点、焦点,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的学生消费、早恋、上网等问题作一番调查:分别从“学生现状”、“原因分析”、“造成的危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学写关于学生消费、早恋、上网等方面的调查报告,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构建整体观念的能力。

六、训练学生善于抓住“一闪之念”。

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有意识地制造和预测捉摸不定的灵感;但我们可以对其加以警觉,作好准备,一旦灵感出现,就能抓住它、及时地让思维闪现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创作灵感更是转瞬即逝,所以帮助学生激发灵感,捕捉灵感,发挥想象至关紧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肆意想象,感受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为此我让学生随身装着一个小笔记本,将灵感随时捕捉住,以激励创造性思维。

总之,只要善于引导,善于启发,他们丰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会令你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震。作文贵在创新,贵在启发,贵在诱导,果真如此,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1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张久龙

湖北省十堰市一中

44200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疑问、讨论、实验、解法、课程体系、评价思想。

摘要: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的思维。化学教学中可通过设置疑问、组织讨论、改进实验、探索解法、优化课程体系和改变评价指导思想方面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向我们走来。面对挑战,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出教育要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要挑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一般认为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品质。化学教学中主要通过设置疑问、组织讨论、改进实验、探索解法、优化课程体系和改变评价指导思想方面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设置疑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怎样设疑才能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呢?

1、设问要把握好时间。开课设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在讲“氯气”一节开始时,可以这样设问:氯气可以对自来水消毒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课中若能在重难点处设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减,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并能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课尾时再设疑问,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培养学生自发的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

2、设问要讲究技巧。技巧主要表现在“巧妙”上。设问“巧”,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设问“妙”,才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收到寓教于问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下列几种方式巧妙设疑。

①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并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②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例如在高考复习“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当金属钠与乙醇的水溶液反应时,增加乙醇的浓度,反应速率反而减小,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和外因(如反应物的浓度等)结合起来,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

③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平衡”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反应Na+KCl=NaCl+K制取金属钾?”学生首先感到非常意外,因钠的还原性不如钾,怎么可以还原出KCl中的钾呢? 接着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泼起来。

④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

第 页 状态。例如学了“化学键”一部分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A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B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C离子晶体中含有阳离子,含有阳离子的一定是离子晶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有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3、设问要灵活。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体现其灵活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可灵活运用下列手段增强设问的灵活性。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设疑。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亲身动手做实验等途径,直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钠为什么浮于水面上?

②为什么熔成小球并向四周游动?

③为什么有嘶嘶的声音?

④水溶液滴加酚酞为什么显红色?„„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疑。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化学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武汉大学华软的《化学(高考分析与实践)》、《实验总动员》等多媒体教育光盘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3)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形成疑问。

日常生活的化学问题很多,学生也较难弄清。如变色眼镜为什么会变色?鞭炮、烟火中含有什么成分?市场上出售的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作用?加碘食盐中是加的什么碘化合物等?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问题,再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疑。

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雷雨发庄稼”等,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讨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与教学内容吻合的重点内容的关键性问题,且富有思考性和争议性,教师不必越俎代庖,可以将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有所收益。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讨论的参与者,相机发表一些具有导向性的见解,防止讨论出现“越轨”现象。这种利用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即为讨论代答法。在学习酯化反应知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将乙二醇与乙二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很快有学生写出HOCH2CH2OOCCOOH这种酯,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生成 学生提出生成高分子酯-[---

这类环状酯,在一番议论后,还有

-O-CH2-CH2-O-]-n-;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思路打开了,视野开阔了。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在解决个别学生疑问的同时,还给全体学生提供了一次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他们在信息的多向传递中,获取和巩固了相关知识。把问题转移给全体学生,引

第 页 导学生展开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共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广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认为,根据实验目的,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中,一般做法是按实验目的、内容、步骤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进行实验,学生只是机械性模仿。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就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中的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乙炔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所用反应物):Cl2(KMnO4和浓盐酸)、O2(Na2O2和H2O或H2O2和MnO2)、NO2(Cu和浓HNO3)、NO(Cu和稀HNO3)、CO(、SO2(Na2SO32CaCO3和稀HCl)和H2SO4)、HCl(浓盐酸和浓硫酸)、NH3(浓氨水和氧化钙或与固体氢氧化钠)。学生要得出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备Cl2、HCl、O2、NO2、NO、CO2、SO2、NH3,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又例如改进“溴的挥发性实验”:实验步骤与现象:将加入少量NaOH溶液的大号培养皿放在一架调好的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在其中放入一个小号培养皿,滴两滴液溴在小号培养皿中,迅速将中号培养皿罩在小号培养皿上,很快就可以在投影屏幕上观察到深红棕色的液溴挥发为红棕色的溴蒸气,过一会儿红棕色即消失,上述实验利用投影仪将溴的挥发现象放大强化,使学生易观察,装置中用NaOH溶液液封,无污染,该实验还为后面讲解溴与NaOH溶液的反应作了铺垫。通过实验的改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

四、探索解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习题教学中除了掌握常规解法外,更要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对此做出小结,让学生便于掌握。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在一题多解、多变习题教学中,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101KPa,20℃条件下,将 a molH2S和1molO2混合点燃完全反应,求当产物部分是SO2,部分是S时,所生成SO2的物质的量。此题可以利用电子守恒法、原子守恒法、过量法、分步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和直接书写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解答。这主要体现一个“多解”。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直接书写法”是最佳方法。另一方面,对试题进行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互变、同类知识变换意境、缺损和增添条件互变、具体条件和字母条件互变、数据伸缩互变、过量适量不足量互变的处理,分析后作出解答,从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那么在化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活动性和社会性。强化学科课程(设置纠错课、发问课、联想课等辅助课型),充实化学活动课程(增设科技创新课、艺术创新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等新型课型),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化学课程体系。

1.课堂竞赛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各种小型练习比赛,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和独立性。如记忆力竞赛、解题方法独特性竞赛、智力竞赛、知识抢答等,也可以由老师提出几个带有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发散性问题,供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性发言总结等。

2.举办创造性科技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创造性活动,如智力游戏课、思维训练课、信息交流课、科技小制作等。可举办化学科技讲座,向学生介绍世界科技成果及我国科技状况,让学生接纳现代科技信息,介绍化学创造发明的具体事

第 页 例,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树立起创造发明的自信心。鼓励课外阅读,鼓励多参与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

3.参观、访问、实践操作等。人的发展是在不断地与周围世界的相互关系并在参与其活动的过程中来实现的,个人与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越广泛、越多样化、越深刻,其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创造才智的发展就越充分,人格的形成也越完善。因此,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采用参观、访问等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材料、工具概念、思想和结构。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自主独立探索知识,结论、公式、定理能用动手操作得到的,让学生自己实验,自主操作,并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4.积极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①班主任通过科学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②在班集体建设中,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良好创造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心理。

③通过科技节、艺术节以及校园建设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造教育的良好气氛。

④组建创造性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开展创造性活动。

⑤在试点班级,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以日常常规教育等形式开展创造性人格培养,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

六、改变评价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以其单一片面的价值取向,它排斥了除知识以外的其他一切人类价值,而代之以强调将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当作自己的对象,并通过评价努力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量化,所有难于量化的内容都被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可以量化的知识,而代之以注重质的分析,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为评价的对象。

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用某种僵硬的外在的所谓客观尺度来衡量个性各异的人,这样评价直接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忽视,使评价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存在,被某种沉重的外在物所操作,而代之以引进个体参照评价,致力于挖掘和提示受教育者的行为表现对于受教育者本人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并通过评价促使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主权和积极性,这种评价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而代之以主张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主体对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不仅优生有,差生也有,只要我们好好培养,都能有创造能力,都能成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完美的资源,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着的创造因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能否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是衡量教育成果不可少的一把标尺。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创造的思维火花都能及时发射出来。

正因为创造性思维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既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严业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素质教育指导丛书之七,华语教学出版社 [3]郑璋.《试论中学阶段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

[4]唐松林.《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学习《摆脱贫困》的心得下一篇:佘山教堂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