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2024-04-20

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精选8篇)

篇1: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下面就简单的谈一谈我的做法。

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再创造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由此可见,质疑精神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而且阅读兴趣也很广泛。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的阅读也只能算是简单的阅读,兴趣也只是停留在看文中的热闹的兴趣之上,而得不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阅读中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保持必要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加强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查书籍,去求证自己的怀疑和判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例如:我在讲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而当时,我没有直接按照教参上的答案告诉他们。我就在班中提出问题,谁知道这里的三军是指什么?有的同学说,海陆空三军,因为现在我国解放军的三军就是指这三军。有的同学说,不对,当时红军没有海军和空军……当时的辩论很激烈,我首先肯定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学生自己课下去找资料,寻答案。过了一天后,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出了答案,而且还了解了不少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自己人格塑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我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的,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去学习。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依靠众多有关事物的启发、触发和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古人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学生的知识,并从阅读中去体会古今中外的伟人所具有的伟大人格,让他们去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自身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在想像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想像力是创造的源泉,是创造力培养的平台。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神七”飞天的成功;从神行太保“日行千里”的传说,到铁路铺到西藏的实现;从庄子“化蝶”梦想,到飞机上天的成真……

“只有想不出的,没有做不到的”。

无论是神话,是传说,还是梦想,首先都代表了人类那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有了这些神话,传说,梦想,人们才会有创造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让学生去运用想像甚至是幻想的方法,去续写故事,去编写作文。如:学习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后,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总之,未来的世界是创造的世界,未来的社会是飞跃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培养一批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就要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去思考问题,用创新的精神去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篇2: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

潮州市湘桥区开元初级中学吴素芳

据报道,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答记者问及中国留学生与外国学生有哪些不同时说:中国留学生成绩非常出色,但胆子小,不敢想,创造性差。甚至还明确表示,如果他不是后来留美学习的话,不可能成为诺贝尔得奖者。这一番话,不得不发人深思:的确,中国几千年来的求同思维的教育思想已经大大束缚了人才的培养了,更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飞跃发展需求。因为它只能培养出众多的服从式的杰出人才,而不能造就出领军式的杰出人才。这也是促使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诚然,求同思维的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比较踏实的基础知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求同思维教育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育中,中学语文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指个性,即各人各种特征所组成的综合体。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创造性人格的特征,著名心理学家克尼洛(Kneller)归纳出 12项:中等以上智力、觉察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密性、怀疑性、坚毅性、游戏心、幽默感、非依从性及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研究创造力专家托兰斯通过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儿童,多具有以下三种人格特征:顽皮、淘气、放荡不羁;所做所为可能逾越常规;处处待人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威廉斯更把创造性人格特质归纳为:好奇心、冒险性、挑战性、丰富的想象力。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得到启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首先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情和意”的心理特质培养中完善其人格的发展,这也是促素质教育得以更好的施行的重要方面。

语文,作为“基础的基础”学科,它既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基础。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过:“语文既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又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语文的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内涵,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起重要作用。所以语文学科的教育应该把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治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之中,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做人的根本,语文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灵魂升华的丰富养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教学大纲的修订实施,为中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

1、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和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以及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心理特点,我们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运用启发、讨论、点拨、合作等方法,开拓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渠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自己觉得思维有用。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生活感知和实践积累,激活其创造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动机,使其创造性人格得以培养和发展。

2、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关健之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研究探索融会贯通,大胆进行知识的联系、延展、扩充、综合、重组,以达到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又把其他科学习联系起来,使知识能顺畅迁移。同时,在学习中,努力诱导学生质疑,争辩。教师要摒弃“不放心”心理,努力让学生练成“铁嘴”,放手放胆去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创设宽容的氛围,使大家融洽相处。教师应以鼓励、表扬、关注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特质。对《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应改变过去那种把语文科看成纯工具性学科的作法,淡化技术层面的训练,防止把理解和鉴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孤立的文学知识的传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和理解,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角度及其深层的内涵,从中领略美文的审美情趣,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感受。敏锐捕捉学生学习的亮点,触发学生标新立异的新思想、新方法,树立没有无特长的学生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活龙活现,各挥其长,各得其所。

3、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极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又有极大的包容性。教导学生从大量的美文欣赏中学会评价别人进而评价自己。根据初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的心理特点,中学语文教育应教育学生善待、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正确评价、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一分为二地评价他人。很多时候,他们总会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导:要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才会不断进步。初中生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上已开始重视并达到很高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有意强化这些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其人格完善化。

4、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思想,树立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候,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作用、自己的信心。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信是成功的良好开端。不要随便否认他们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鼓励他们自己去找证据、理由,包括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并告诉他们“凡能自圆其说的就叫学说”,要打破他们对权威的迷信、崇拜,大胆联想、想象,以探索性的态度去求知、去学习。要放开学生的身心和手脚,让他们敢想、敢写,写出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写下来,努力使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我认为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倦学习,做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开拓者,不断开发、巩固、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能力,优化创造个性和创造品格,以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人格培养人格,真正地起到一种身教言传的作用。

总之,中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从“知识本位”向“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的转变。因为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质。语文教育应把“知识化”的东西化为“生活化、实践化、人格化”的东西,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从而产生远大的理想、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

篇3: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 凡是体现学生个性的东西教师都应该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引导, 并在引导中加以开发、利用。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看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尤其要注重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否定, 跳出思维定势的圈子。例如, 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在做完演示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燃烧的必要条件后, 进一步设问: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 学生很快就会解答, 而对于水中的白磷, 学生则会因思维定势的影响, 出现不同的情况。此时,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讨论, 然后再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不但有利于消除上课过程中过于拘谨的场面, 缩短师生之间感情的距离, 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活的知识和方法,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拓展思路,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它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 是创造思维的中心。例如, 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该用什么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而是让学生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分析比较制取氧气、氢气的仪器装置, 然后展开讨论, 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装置, 并总结出装置的特点。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三、鼓励联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的工作来源于创造性思维, 而创造性思维又来源于丰富的联想。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为学生联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 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最新科技成果, 用直观形象的实例来唤起学生联想的灵感。例如, 有关氢气的工业制法, 课本上并没有提到用水作原料。这是因为电解水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成本太高。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室用KClO3制氧气时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事例, 联想在水电解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加入某种催化剂来降低电解时的耗电量, 而这种催化剂一旦被发现, 我们的世界又将变成什么样的情景?在教学中巧用这些实例, 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使其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 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例如, 我在讲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 先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让学生自学。然后再出示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 让学生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此时, 学生虽然讨论积极, 却都不敢一试。这时我再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 引导学生上场实验, 继而让其根据不同的实验结果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次地探究能否用木炭等物代替磷, 以及它的原因。最后再让学生据此设计探究性实验。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还为其培养了创新意识。又如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实验时, 许多学生的实验并没有产生爆鸣声, 于是我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实验装置是否密封, 收集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 试管中的氢气量是否太少或太多。经过我的引导, 以及学生们的认真分析、实践探索, 实验室中终于听到了令人兴奋的、尖锐的爆鸣声。这证明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已在部分学生中初步得到了体现。

篇4:创造性人格的训练及培养方法

【关键词】创造;教育;人格;培养大学生

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性人格。目前,创造性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

一、创造性人才的概念

1.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同时也是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2.创造型人格的特征

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现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1)智力属中上等;(2)观察力;(3)流畅性;(4)变通性;(5)独创性;(6)精致性;(7)怀疑;(8)持久性;(9)智力的游戏性;(10)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

3.创造性人格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内在动力作用、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第一是导向作用。创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第二是内在动力作用。某些创造人格的素质能对创造者的创造历程起到内在动力作用。第三是成功作用。创造性人格特点,促使你对锁定的目标长期坚持,最终达到成功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格

1.家庭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有关专家对不同领域的高创造性人才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在幼年时就注意培养孩子对某种活动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成为其后来强烈的内部动机的源泉。因此,父母应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

2.学校教育是创造型人格培养的途径。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另外学校教育影响的时间跨度大,贯穿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提高学校教育系统的质量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关键途经。

3.创造型教师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关键。教师是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力量,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以创造型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生创造型人格的发展提供榜样。

三、建议

1.促进同辈交往。同辈群体由在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组成,他们交往频繁,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引导建立开放性的同伴关系。开放性的同伴关系注重个人活动的自由和独立,注重同伴之间的自然而流畅的交流,这可以极大地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在同伴交往中实现的。保持人际关系的开放性,保持个体在特定群体中的社会性存在,就能保证个体成为一个与他人共时态存在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完全孤立于社会的个体。

2.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人格的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稳定性,但是在环境的作用下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它的影响虽然是隐形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激励作用、各种社团的锻炼作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人文性为指导,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型人格发展为目标。

3.利用大众传媒。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视、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可能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格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大众媒体的影响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有力工具。

首先,宣传部门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监管,多传播积极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培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激发青少年发展创造型人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创造型人格的基本结构、影响创造型人格的因素的研究比较深入,对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途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人格的训练,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教育,希望各级政府、各类学校积极行动起来,为早日建设创新性国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游敏惠.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

[2]刘文.创造性人格与儿童气质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2

[3]张文新,古传华.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1.米涛(1993-),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工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2.雷旭敏(1993-)女,汉族,山西介休人,山西工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训练实验”(2012386))

篇5: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把语文审美能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的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语文的圣殿,去感受文学的美。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不是用烛光照亮学生,而是用火柴点燃学生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审美的学科,因发于心,故能动心。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重视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照片、录音、光盘、实物器具、网上图片资料等,共同享受体验,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话、歌曲、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去感悟理解。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整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与人共处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学中把不同成度,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个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便于个性互补。通过对交流结果的比较,学生学会了自信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乐于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交流成果,及时进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积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五、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创造性人格品质

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课堂中隐性教育的渗透是重要的途径。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示范作用,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有人格价值的人,师生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隐性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六、以语文活动课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编小《文学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造性人格,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性人格,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接纳他人,宽容差异,与人合作,“修已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

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处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具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面对人文性很强的范文文本,这些文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思想和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创造性人格。另外,语文课堂上通过审美鉴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获取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想象和联想,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审美教育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

八、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特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从自我的视角分析问题。

2.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顺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九、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建造人格品质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使自己健康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懂得珍惜爱心,尊重他人,关心、同情、帮助困难的人、弱小的人,懂得把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激发自强意识,改变当代学生慵懒怠惰、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意志软弱的个性品质……。总之,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可以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总而言之,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只要我们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的条件、途径有了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高高举起“创新”大旗,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创新精神、创造毅力和创造性品质,语文教学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6月版

<2>谢贵荣,《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福建教学研究》,01期

篇6: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 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它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总之, 创造性人格是一种乐于质疑, 不迷信, 不盲从, 不屈不挠地求真求实的品格。它是个体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高度综合, 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大学生已进入创造性人格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期,他们的人格适应范围扩大,人格创造性的专业化、专门化以及稳定性增强,创造性人格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加发展,这一时期对他们创造性人格的引导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创造性人格是创新人才产生的基础。研究大学生创造性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结果:人格是人的行为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有可塑性、稳定性的特点。人格动力结构机制是人的一切活动和变化的内在根据。因此探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机制需要从研究人格的动力结构出发。人格的动力结构是在个体环境的刺激下, “人格需要”和“ 人格判断”相结合而产生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和人格动机、人格行为共同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

结论: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和人格动机、人格行为共同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大学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 以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为切入点, 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引导大学生产生创造性行为, 加强创造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评价: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句话: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要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 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 更有追求, 具备创造性人格及其品质。所以需要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行为。大学阶段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大学应为学生创造潜力的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 高校要以“ 创造性人格”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摘自文献:

李存峰,曹光法,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篇7:浅谈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盐城师范学院 11111028004002 冯伯平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复杂的社会情况交叉影响,独生子女大量产生,加之腐朽,陈旧观念的影响,人们在重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不当的观念、不当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今少数青少年的自私自利,孤僻冷漠,自负浮躁,懦弱胆怯,骄横粗暴等毛病,都是人格缺陷。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研究员介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通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如浙江省的一个高中生用榔头砸死自己的母亲,并从容处理母亲的尸体。本地也曾出现某校高中生杀死班主任之妻、杀害班主任之事件„„面对学生如此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到了高度重视健全人格教育的时候了。

其实,某些孩子的缺点,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自己以此为乐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

有好的品行,经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所以,高度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起时代中人的国家栋梁,健全的人格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

1、要有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

2、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3、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4、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5、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

6、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呢?

一、教师的博爱是实施人格培养的基础

1、确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它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客观上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似乎无“平等”可言。但是,从师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来讲,两者之间人格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传统的师道尊严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师生间缺少沟通亲近。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来看,传统的教育就是不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做工具来塑造,把儿童作为一种附属物,一种社会的集体的附属物。因而导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师生间就无法沟通,无法心心相印。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2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是教师的天职。人本论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以学生为本,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重度弱智儿舟舟,其理性智商只有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24岁仍然不识字,但他情感智商高,人际智商也很好,其父母注意发掘培养,最终使他用指挥棒划出了美丽的弧线。若是我们的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有亲子教育之心,从人本论的观点出发,去培养、发掘、塑造每个学生,我们教育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教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人格培养的效果

教育者们自身个性、生活、家境不同,工作中各个时段的心境也不同,把握不好,情绪外露,会妨碍教育效果。因此一位老师自我表白:我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反之学生就会遭殃。这种做法不可取。身为教师,不能驾驭自己的正常情绪,因烦恼而迁怒学生,因失意而怨恨学生,因苦恼而板着脸孔,甚至训斥挖苦学生,这对塑造学生人格会产生负面效应,极易造成学生精神压抑,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一位名家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时,他应把个人的一切不快与隐私都留在剧院外。因为在剧院里,他整个人是属于艺术的。演员如此,教师也应如此。

二、教学实践活动是塑造人格的主渠道

1、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育人作用,结合课文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

任何时期的教材都体现了当代教育目标并适应塑造儿童人格的需要。如现行小学首册思想品德课中就有一日常规教育,有尊敬师长、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自我服务、爱护公物教育,有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诚信教育等。我们的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去

浇灌幼小的心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在实际中加以引导规范,决不能把这些教材当作一般道理空泛讲讲说说。我们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和语言,向学生进行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的“爱心”人格教育,关键是认真发掘教材,注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另外,其他各科教学都能渗透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地道德情操和健康地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严禁地科学态度和独立地创新能力,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

2、利用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通过班干部轮换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让每个学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三、学校应与家庭社会联手教育,以取得人格塑造目的的一致性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只有三者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雅的学校环境对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子女成长,教师只有与家庭常沟通、交流,才能取得支持、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如家访、联系手册、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站传递等。使家长改变那种重知识,轻德育的

现象,帮助孩子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重点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人格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由于孩子不理解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做事总是任性所为。稍不如意就会走向极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人生经历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因此,老师应和家长交流,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重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用过劳动不紧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和家长达成一致,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因为,孩子终究要独立的面对社会,以自己的劳动获取生存和发展。

健全人格的塑造,途径还很多,如何实现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在制度管理和环境育人中。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说服教育法,情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意志磨练法等。这里仅就教师在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之见。

篇8: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一、挖掘历史人物的个性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创造性人格对 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

历史人物本身的创造性人格素质是丰富多彩的,而中学历史教材中多是粗略地概括或表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层层设问, 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其丰富的创造性人格的内涵,才会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产生更深的影响。

以司马迁这一历史人物为例,中学历史教材只概述了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主要内容地位,而对《史记》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笔带过。对此,就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司马迁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一成就的历史地位如何,有何特点。我们知道《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创新价值非同一般。如果接着设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伟大的著作呢?这就涉及到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了。除了他有广泛的兴趣和渊博的知识外,他的冒险与探索,注重调查、注重研究的精神,特别是他在李陵之祸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一鸿篇巨著。如此种种都是我们要浓墨重彩之处。此外还可推荐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思索如下问题:司马迁成功的动力在哪里,他为什么能在那种生不如死的痛苦、绝望和煎熬中坚持下来。(突出其人格的坚韧性和无畏性,特别是忍辱负重的意志力与人生信念。)小结时可以设问:你认为司马迁的成功包含了哪些因素,司马迁的这些人格素质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根据《报任安书》得出结论:他是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到了精神支柱。在司马迁看来,逆境成才,奋发而有为,他以周文王、左丘明、孔子、屈原为榜样。这样,深入引导学生去挖掘历史人物的创造性人格的诸多因素,激化和加深学生对人格的理解与磨炼,为人生事业的成功找到动力和源泉。

二、挖掘优秀历史人物群体的人格素质,感悟人格魅力对历 史创造活动的伟大意义

优秀历史人物群体的人格素质指优秀历史人物个性以及心理品质的共同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挖掘这一群体的人格素质,以达到教育学生,影响其创造性人格形成的目的呢?

(1)归纳比较,挖掘人格共同性。对相似历史现象或相似人格群体的归纳比较,有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格素质的共同性。例如,在日本对外学习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归纳对比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尽管二者所处时代不同, 但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创造性人物群体。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凭着坚毅和勇敢的精神,怀着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先是虚心学习中国的隋唐文化,后又追踪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促进了日本历史的飞跃。可见,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和归纳,学生逐步认识到创造性人格的群体素质有共同性特征。众多的创造性人格力量形成的合力,对历史创造活动起着伟大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2)分析理解,挖掘人格的时代性。历史人物群体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时代又向历史潮流群体提出一定的历史任务。“时势造英雄”说明历史人物群体的创造性人格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创造性人格。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像董存瑞、黄继光等一不怕苦、二不怕 死、冲锋陷阵的英雄主义人格。和平建设时期需要像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等在生产建设中艰苦创业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格。因此,结合时代特征,挖掘历史人物的创造性人格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让自己人格素质适合于时代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创造, 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利用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应该注意的几 个问题

(1)抓住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人物。中学历史课本人物较多, 要结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围绕课本中的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个性特点的挖掘。如大禹治水的方法、周武王的分封制、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等。

(2)抓住主要历史人物个性品质的主要方面。历史人物的个性品质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如挖掘罗斯福总统的个性品质,1921年39岁正值壮年的罗斯福瘫痪,但是1933年正是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迅速而果断地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美国经济有了生机。这种积极向上的可贵的人格魅力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方面。

(3)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和语言艺术的作用,使历史人物更具有人格魅力。人是有感情的,教师丰富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历史语言无疑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运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进行教学,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效果。如在教学林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时,可组织学生表演,用林肯的语言表达出他是如何适应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在决策中着眼于战争全局, 在解决和处理国家重大事务过程中能够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既决不超越客观历史环境所允许的限度, 又表现出一种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成功地取得战争的胜利, 维护了联邦的统一。

上一篇:保育员一日生活规范细则下一篇: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