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对策研究

2022-09-12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亦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1]大学生只有从内心上信仰法律才能将法律的精神转化为内心以及行动的自觉遵守,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自身努力学习法律知识、自身自觉的加强法律意识的培育, 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以及高校共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自觉加强法律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 由于在进入大学之前主要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理论课的学习, 大学生接收社会的经验较少, 由于自身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法律知识的培训, 特别是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即使在进入大学后所受到的的法律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对较少。所以,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 从自身的角度为自己法律意识的培育创造主观条件, 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要为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创造知识储备的条件, 只有具备法律知识才能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形成遵法守法的风气不仅能够保护自身的利益, 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来造福社会。因此, 作为大学生自身要首先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逐渐形成法律信仰与意识。

二、家庭教育强化法律意识的培育

家庭氛围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家长的处世方式与家庭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性格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人的潜在精神价值是巨大的, 它可以无形中影响一个人的能量, 如果家庭环境和谐、积极健康那么带给孩子的自然是强大的正能量,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带给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乐观的心态, 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响和感知孩子, 法律素质已经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为人父母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作为家长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做到依法办事, 从自身应该树立法治公民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知法、守法、懂法守法。

三、高校环境保障法律意识的养成

学校法治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恶化对于法治风气的形成至关重要。

首先, 从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才是提高法律意识的根本。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法治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高校不仅应该加强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培育, 更应该注重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 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法治意识。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效率, 提高在学生工作中的法律自觉性。高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 应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新时代的法治公民, 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高校来保障。

其次,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传播和弘扬法治精神和法律文化, 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将法治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领悟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能取得的良好效果。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 这项工作不仅应该落实到实处, 更应该作为长项工作进行, 高校应该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及道德, 使大学生能够在懂法的前提下自觉运用。

四、社会环境促进法律意识的养成

社会就是个大染缸,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大学生的思维。那么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以及道德教育的环境。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与现代法治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伦理道德观, 让“爱法律”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品德, 让法治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同时, 法律教育中也要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2]

政府应该担负起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的重任, 消除给大学生思想上带来不良影响的网络环境, 纯净大学生的思维, 使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另一方面, 社会应该通过各种主体给大学生创造了解和接触法律实践的机会, 当前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观念的偏执而出现犯罪行为, 社会环境应该向积极、正义、文明的方向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正能量的思维。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任重道远。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 而且从长远角度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

摘要:当代大学生时现代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力量, 在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的努力, 环境对于正在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利用环境的合力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法律观念形成的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社会,家庭,高校,环境,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119-120.

上一篇: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及相关问题探究下一篇:未成年人漂浮肘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