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和我国现状,分析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改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探索,为提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路径选择

摘 要:当前,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中原经济区范围内非营利组织遭遇经费不足、人员匮乏、组织能力欠缺、政社不分和法制体系不完善等种种发展困境。应该着力从增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健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等方面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中原经济区;发展

随着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之后,中原经济区内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非营利组织作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产物,如何在中原区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依靠中原经济区的雄厚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则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以同学界同仁商榷。

一、关于中原经济区及非营利组织的一般性认识

(一)对非营利组织的理性认识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1]。这一组织的称谓有很多,如“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独立部门”、“公民社会组织”、“免税组织”、“民间组织”等等。由于这种组织是区别于第一部门(国家体系)和第二部门(市场体系)的各种社会团体的总称,因此也被称为“第三部门”。它的目的是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它倡导组织成员通过奉献、互助等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理论层面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既不同于政府部门,又与企业部门相区别的一种组织类型。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性,美国著名的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指出,非营利组织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程序,基本上能够独立处理自身事务;(2)非政府性,这是区别于政府的根本属性,即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及其附属部分;(3)志愿性,组织的主体是志愿人员,这些组织成员从事公益活动都带有自愿性质;(4)组织性,即非营利组织拥有独立的完善的内部管理机构,并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有组织的,合法的开展活动;(5)非营利性,这是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非营利组织通过盈利行为或是非盈利行为所获得的利润和收入都必须用于组织的发展,而不能在组织的管理者中来分配利润;(6)公益性,即组织活动是以服务于社会公众或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的。

(二)对中原经济区的政策解读

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标志着国家加快促进中部崛起的举措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继而,2011年10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该《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文化繁荣、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试验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的创新区域。《中原经济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以及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遂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

(三)非营利组织与中原经济区互动关系的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据统计,河南省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是2006年的2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 600多美元增加到4 000多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 800亿元;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 000亿斤以上,2011年突破1 100亿斤;工业增加值达到1.4万亿元,集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①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目前,随着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加之国家不断出台优惠政策赋予中原地区发展以新的内涵,这些变化客观上为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设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目前,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的良好社会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据统计,截至2011年,河南省依法登记注册的第三部门组织就有8.7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4.8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89万个,基金会444个[2],活动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环保、卫生、慈善公益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此外还有大量未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

二、中原经济区中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费严重不足

数据显示,2010和2011年,河南省公共财政对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只占到了公共财政预算的2%左右;到2012年,这一数字也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间捐助从2010年也开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基金会组织出现的各种信誉和诚信问题,这些组织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第三部门的数量急剧上升,但是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只是空有一个躯壳而已,很多组织由于缺乏运作资金而名存实亡。还有一部分组织从事一些与组织使命偏离的活动来获取私利。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致使大部分非营利组织逐渐摆脱政府的控制成为独立的组织形式,加之政府控制财政支出的加强,大部分政府都迫切希望非营利组织脱离政府系统,因此不再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都经历了从早期比较单一的政府拨款到多渠道自筹的过程[2]。

(二)专兼职人员缺乏

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河南省注册的专职志愿者为2.54万人,到2012年,人数稍有增长。但是增长不明显。究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越发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组织发展对成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志愿者,同时也是职业受薪者,薪金水平对其行为的影响明显增强。面对目前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短缺情况,大多数人会选择离开而不是留任。第二,人才缺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大部分人认为志愿性工作只是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而已,不需要很专业,这就导致了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性人才。还有一部分志愿者并非出自本身意愿而从事这一职业,由此就会产生志愿失灵,从而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组织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组织发展能力欠缺

一方面,由于中原经济区内的非营利组织还未摆脱传统运作模式的约束,继续沿袭旧有的管理体制,面对变化了的发展环境的需要,非营利组织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他们大都挂靠在业务主管部门之下,盲从业务主管部门的政策。长期以来,这些组织既不具备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也不具备实施方案的能力。这就导致了这些组织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组织的各种公共关系、社会资本严重不足,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加之业务主管部门过度干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由此造成了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成为无行为能力的病态组织实体。这些原因的影响必然导致非营利组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增强。

(四)政社不分

不管是社会团体还是基金会组织都有他们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河南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河南省的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部门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基金会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不是同一的。比如,宋庆龄基金会的上级主管单位是河南省统战部,黄河文化基金会的上级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拥军优属基金会的上级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但是,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都是政府组织,可以看出中原地区的非营利组织还是官办色彩较为浓厚。这就致使非营利组织严重缺乏民间性,非政府性由此而遭受质疑。挂靠在业务主管部门之下,也使非营利组织养成了依赖政府行为的习惯,遇到问题从不会主动解决,而是由政府出面解决。这就导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界限模糊不清,致使第三域范围界定的困难。

(五)法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尤其是针对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导向的法律规则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性不足,除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三大条例”)三大条例之外,没有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律。另外,也缺乏党的政策同法律法规以及部门法规的结合处的诸如《实施办法》、《细则》等过渡性和补充性的制度形式[3]。二是结构性不足,一些应当制定的法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制定出来,立法层次不高,且过于笼统,一些本应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往往由行政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等形式规定,相对于市场组织和政府组织的制度规范功能较弱。已有的制度规范可操作性不强,且较难适用[3]。但是,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的许多条款和组织实体发展之间不协调,这些都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这对于中原地区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它们在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时就会因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和限制,缺乏最起码的生存空间。

三、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路径选择

(一)增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

现代治理理论认为,良好的社会治理形态应该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的治理网络的治理。三种治理主体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政府应该转变治理理念,充分重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补救性机制,它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独特优势,能够发挥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角色功能。政府要积极创设环境,培育非营利组织健康成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挥非营利组织在解决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等方面的优势,动员它们支持必要的经济与政治改革,鼓励他们讨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增强他们的能力,提高它们的社会责任感。

2.政府应该通过职能社会化来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所谓政府职能社会化就是政府通过转移一部分社会职能,由非营利组织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来承担这部分职能,从而实现社会职能的有效实现。政府必须在转移职能的同时和非营利组织建立起合作机制。这就需要政府敢于下放权力,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分享利益。非营利组织也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职能,通过与政府合作来发展自身能力。同时政府要做好职能社会化的监管,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没有了责任,因为非营利组织也同样会出现以权谋私、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健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许多非营利组织游离于正常的体制之外,以违法的形式从事各种活动。这样就导致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处于混乱的状态中。所以,健全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1.加大各级政府的立法力度。针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原经济区内的不同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既要制定出一般性的符合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的宏观法律制度,也要制定出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具体、微观的法律制度。在立法过程中,要加强非营利组织的有效参与。

2.促使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体系的逐步耦合。从分析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中可以看出,法律制度体系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主要原因之一。现实中,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为特定问题导向的法律制度体系则更是缺乏,现行制度规范之间存在非耦合性现象。为此,建议对原有的制度规范进行重新编纂处理。

3.增加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规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税收优惠的时候应该识别营利与非营利行为,对于营利行为,要优惠征收税收,而对于非营利行为则给予免税[4]。增加税收优惠,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吸引更多的民间捐助,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有足够的实力来从事公共服务,为此,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各级立法部门要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措施和规范。

(三)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

1.建立多元化的准入制度。目前中原经济区主要采取的是许可批准制,但这种制度只适应部分行业部门。对于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应该实行法人登记备案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障非营利组织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法人资格使得非营利组织可以独立行使财务、人事管理权,并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能够保障非营利组织健康顺利成长发展。

2.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制度。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有多种,基于上文分析,本文认为,拓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是一种必要的措施。目前,在中原经济区中,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通包了它们事业经费的供给。但是政府的财政供给是有限的,不能适应现代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需要。另外,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非产业化的,它们没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能依靠财政的供养。所以非营利组织必须确立明确的改革目标,探索新的改革途径来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制度。

3.健全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制度。据了解,中原经济区内的非营利组织比较重视德与勤的评价与考核,轻视绩效评价与考核,而且在作绩效评价时主观随意性较强,客观性、公正性差。非营利组织必须改变单一的德与勤的考核,走向多元化的绩效评价。这有助于非营利组织提高工作效率,为大众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必须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特色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从而保证中原经济区的非营利组织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转。

参考文献:

[1]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2] 陈越良.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3.

[3] 胡建锋.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非均衡论析[J].行政论坛,2010,(11):65-66.

[4] 汪永贵.政府职能转变视野下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11).

[责任编辑 仲 琪]

作者:胡建锋

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篇2: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和我国现状,分析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改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探索,为提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财务管理

有效的财务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十分重要。近些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财务管理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存在着整体上发展经验不足,组织体系薄弱, 财务管理能力缺陷等问题,这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发展道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非营利组织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寻求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防范财务管理漏洞和风险,为非营利组织未来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打好基础。

一、非营利组织理论分析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和市场中间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都很关键。全球不同机构和各类研究人员都针对非营利组织给出了描述和判断。根据实际状况和数据,非营利组织能够描述为“非营利组织是合法注册的组织,成员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不把获利收益等作为追求,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使命,具备选择权和实施手段的民间独立机构。”非营利组织虽然独立与政府,不过组织的建设成立还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批,组织要求和工作详情必须在合法前提下。并且,和营利组织相同,非营利组织的成立也离不开详细的组织规定、不变的组织模式和详细的组织结构。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把获利作为追求,也就没有利润瓜分的问题。营利机构追求的是达成企业目标,尽可能提高企业价值。而非营利组织的追求是尽可能提高社会价值。非营利组织单独完成内外部的各种工作,独立于政府和其它单位。不过非营利组织作出的公益活动和政府的公共服务两者方向一致,因此可以作为政府工作的有效延伸。

按照有关条例,可以将非营利组织分成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三种。

按照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能够分成国有和民间两类。国有的类别涵盖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资金的源头基本依靠国家财政的辅助,与一般营利组织相比,国有营利组织和政府职能更类似,由政府掌控和指挥,没有独立性。民间非营利组织涵盖了社会团体、基金会、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资金的基本依靠社会捐助,独立性较好。因此,这种分类是广义上的非营利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发展过程分析

(一)西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借鉴

英美等西方国家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壮大的非营利组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具有深厚的慈善传统和庞大的捐赠资源。在这个国家的沃土里培育了世界上最为壮大的非营利组织。目前,美国的非营利组织数量之多,专业化分工程度之高,参与人数之广居世界之首。数百年來,美国为非营利组织制定了详尽的法律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制度更加严格。从最高的联邦法律, 到每个州的法律,再到每个法院遵循的判案案例,全方位进行制度管控,确保非营利组织的一切行为都有法可依。大部分非营利组织都有申请免税或减税的资格,美国政府通过联邦税法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参考。同时在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方面,审计占有重要的地位。审计报告对美国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并且公众可以轻易获得这份报告加以确认和监督。 在英国,非营利组织通常被称为“志愿部门”或是“慈善组织”。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教育研究等领域,其组织的发展模式和制度等有所差异,各具特色。

早在 1601 年,英国就出具了专门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慈善法》和《救济法》。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不断根据现实情况对这两部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每年英国政府都会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数十亿的拨款以扶持其发展,对非营利组织资金的去向的审计是其关注的重点。根据制度规定,社会公众可以通过适当付费或者免费的方式,轻易获得非营利组织的相关信息,包括注册情况,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年度审计报告以及税务信息等。综上可得,在英美成熟的非营利组织体系下,非营利组织的信息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审计确认后对外披露,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内容都受到公众的认可和监督。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发展过程分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情况与社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给非营利组织提供了无数机遇。始于 1978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其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非营利组织创造了依法治国的外部环境;政治的民主化改革使得非营利组织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不断觉醒的公民意识使得公民能够更加热情地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之中。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迅速崛起。类似水滴筹这类的互联网非营利组织,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汇聚全国的爱心捐款等,切实发挥非营利组织应有的分配慈善捐款的职能。

不可否认,我国非营利组织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尤其在财务管理和审计的职能体现方面,尚且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例如中国红十字会,其选择的审计机构每年对年报等内容进行审计,但由于其独立性以及制度的欠缺,使得其财务管理和审计的信息可信度受到公众的质疑。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截至 2016 年,非营利组织吸收社会捐赠共计 786.7 亿元,接受捐赠金额持续走高。可见,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期望很高。如何运用这笔巨额财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成为各非营利组织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查处非营利资质违法案件4293件,与2016年相比增长81.68%。一方面国家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表示非营利组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长久都未得到有效解决。

据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查处非营利资质违法案件4293件,与2016年相比增长81.68%。一方面国家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表示非营利组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长久都未得到有效解决。

查看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信息,不难发现收到行政处罚的非营利组织很大一部分为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纰漏。如“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2016年度公益事业支出比例为0,未公布2015年度工作报告摘要、内部管理制度、項目资金使用情况、关联方信息。被处以停止活动三个月的行政处罚;中华文学基金会对长期借款、股权投资未采取任何保值、增值的有效措施,未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导致基金会资金被长期占用,被处以警告处罚。”

综上,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值得进行深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问题扩大化发展。

四、研究建议

(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筹集资金

非营利组织可以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获得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各方面支持。如思源基金会的“芭莎慈善项目”就是基金会与企业良性互动的体现。基金会利用芭莎集团的时尚资源及社会资源筹集款项,将名人效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资源,为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的改善作出切实贡献,各非营利组织在与企业合作时探索联名项目,建立专项基金,项目冠名等新的合作形式。但在合作过程中,非营利组织要向企业展示其宗旨和使命,坚定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目的,获得企业的认同与支持。

(二)非营利组织之间应加强协助

再以思源基金会的经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思源基金会与大地基金会等43个基金会有项目合作往来,更好利用各基金会的资源。各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共享,使各组织活动有更加充分的资金、人员及技术支持。这放大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对项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扩宽筹资渠道

争取得到有影响力有社会意义的公益项目支持。非营利组织虽然开展公益活动具备贡献性质,但在项目品牌建设和维护方面也要大量投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捐赠形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现场捐款、邮寄捐款、转账捐款等形式。各非营利组织应该与时俱进,开展“消费捐款”、“文化捐款”、“运动捐款”等贴近生活的方式,降低慈善参与门槛,提高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

(四)合理投资,增强非营利组织自我造血功能

非营利组织在进行投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订立合适且有前景的投资目标。在确保资产安全性前提下追求投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风险较大的股票和收益较低的银行存款外,出现了一部分风险与收益都适中的理财产品。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非营利组织可以按风险承担能力划分资产,不同比重投资风险较低的指数型基金和债券、部分财产存入银行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实现非营利组织多样化投资,降低风险。另外,为了降低风险各组织应明确不同范围投资金额对应审批流,将投资风险与审批权限挂钩,进一步控制投资风险。

(五)财务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完善付款审核流程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财务支出和审核岗位相分离。对于大额支出,会计行使复核职责,复核无误经财务负责人审核,省核无误上报秘书长,出纳履行按照签字手续齐全是付款凭证履行付款职能。目前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在不相容岗位分离以及财务审批流程上不重视,这为基金资产流失及资金挪用埋下风险。组织应重视钱账分离,财务审核独立等工作,根据自身特色及需求建立财务审批制度,规避风险。

(六)加强资产及有价凭证的管理,做到支出有据

某些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规定对资产及有价凭证进行管理控制。对于受赠物资应折款入账,建立出入库管理制度。按照约定要求,及时转赠受助方。对于外购资产、物资或材料需根据供货商发票、货物入库单,经有关部门审核核准后才能付款。对于各类发票凭证,由出纳严格审核费用的发生是否必要;具体内容、金额是否与实际相符;票据是否合规合法;收款单位的印章是否有效;审核、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如有疑问必须得到确认后方能支付。

参考文献:

[1]张红.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7)

[2]蒋国发.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3(24)

作者:冯青

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篇3:

如何构建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体系

摘要: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财务规制作为保障。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体系的构建首先应从制度安排考虑,针对非营利组织主要的财务活动运用相应的规制理论进行规制;其次应建立财务规制执行机制,保障财务规制的顺利实施;最后要建立财务规制制衡机制,保障规制双方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

文献标识码:A

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它们广泛分布于教育、医疗、文体、劳动、科技、社会福利等领域,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确保非营利组织能够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有限的资源,避免不经济和无效率的运营活动,必须建立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规制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的相关制度

(一)制定和完善非营利组织规制法律法规

财务规制体系构建应以规制立法为先导,按法定程序进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建立非营利组织规制的法律法规,确立独立规制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法定权力,规范规制行为,指导财务规制的制定和执行,同时保障被规制者的合法权益。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体系构建应以法律法规为原则,根据各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规制体系的目标等因素,由国务院与财政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对财务规制机构设置、责权划分、规制内容及非营利组织的权利安排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规制有法可依。

(二)组建独立的财务规制组织机制

成熟而完善的财务规制机制的重要标志是有一个规则清晰、分工明确、纵横协调和运行有序的规制组织机制,其职责在于设置有关财务规制机构及划分相应的职责权限。规制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及缺乏完善、透明的规制程序,会导致规制机构难以中立、决策和执行难以分开、权力分散、职能交叉、重复执法、管制乏力、人力物力不足等弊端,使得规制政策倾向于某些利益相关者,形成规制者与规制对象之间的勾结,使得规制偏离预定的目标。为使财务规制者保持中立,对于财务规制而言,首先,应建立独立的财务规制制定机构,该机构主要包括财政部门、行政主管部门、非营利组织财务机构,依据立法机构授予的权力,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财务规制规则和标准,补充或细化《财务规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建立财务规制有效性评估机构。如果财务规制有效性的评估不能被整合到财务规制制定过程中,评估就只能成为对财务规制制定和执行的合理性的一种事后证明,或者是一种无意义的文字工作。

(三)构建微观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

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财务活动,可以运用规制理论中的价格上限规制、事先承诺制、产权规制、公开规制等理论,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以提高非营利组织财务的运转效率。

1.通过价格规制规范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管理。目前,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偏低,收费标准的制定欠科学。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服务时收费必须合理。价格过低,非营利组织不能实现价值补偿,组织自身难以发展;价格过高,消费者负担过重,不符合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目的。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经营活动不同于营利组织开展的经营活动,不仅依靠市场调节,更需要财务规制机构加以管制,体现其公益性,因而财务规制应对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的收费有所规制。而在选择规制方式时,应减少过分的行政手段,多采用经济手段,刺激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收费规制的标准制定,一方面,应根据非营利组织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成本要素和行业特征规定一个适当的幅度,以防止非营利组织乱收费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非营利组织过多的自由裁度权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为了防止非营利组织人为调整效率增长数值的可能性,财务规制机构以法定制度的形式规定,可引人社会力量参与定价。凡是关系国民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听取有关专家、管理者等各界人士的意见,保证定价的民主性和收费的合理性。

2.通过事先承诺制重视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效率管理。非营利组织的项目及活动支出是为实现社会使命而发生的一系列支出,从财务的角度来衡量社会服务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就是重点分析项目及活动支出是否有效被利用,我国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民主监督。要在保证业务开展正常资金需要的同时,讲究资金的有效使用,提倡厉行节约,使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支出发挥最大的效用。在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中应借鉴事先承诺制,保证合理的支出结构和有效的项目及活动资金支出。事先承诺制是指当事人作出承诺后。原先在没有承诺情况下的一些最优选择在事后变得不再是最优,这就使当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选择余地减少,而剔除事先最优的某些选择,也迫使对手重新考虑你的策略,从而使作出承诺的一方得到利益。将其运用到非营利组织财务中,就是指非营利组织对自身的行政支出和各项活动支出水平事先向财务规制机构承诺,承诺行政支出的比例或是活动支出比例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的累积不良支出不超过一个最大限额,从而依据事先确定的承诺由被规制者自行解决善后问题。在这些支出最大限额内,财务规制机构不会介入各组织内部自行管理和控制可能发生的问题。

3.通过产权规制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资产管理。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契约”特征更为明显,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所有权的归属无从谈起。而目前有关非营利组织产权规制的法律法规还基本为空白,非营利组织财产的归属、非营利性质及财务管理等规定要么缺失,要么临时性参照体制内组织执行,导致现实中的非营利组织财产成为非公非私、非营利又非非营利而难以认定。因此,为防止非营利组织资产流失和保护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应建立产权规制,解决非营利组织资产所有权缺位或失效问题。建立非营利组织资产管理的产权规制,不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是建立在非营利组织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其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配置不均、以及管理不善、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应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明确非营利组织资产管理主体,设置资产管理机构,该机构成员可以由国家授予资产管理部门、捐赠者的委托人、会计中介机构、行业主管单位的专业人员参加,代表国家或资产捐赠者履行所有者应具有的权力和职责。本着这一原则,非营利组织资产的招投标决策、规模设置、结余分配等重大事项由资产管理机构决定,而资产的使用、处置及统计管理各非营利组织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细则,其基本原则应符合资产管理机构的要求,按其规范的程式有序进行。

4.通过公开规制确保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透明。公开规制的核心机理在于推崇透明度,通过扭转当事人在信息分布上的不对称性,确保市场

主体享有实质性的选择自由,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鼓励其根据自己的偏好作出选择。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不高,应当通过公开规制确保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财务透明就是要让赞助者、捐赠人、会员充分地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资产、交纳的会费等都能被谨慎地、按资源提供者及会员捐赠意愿使用,资金的使用过程都有完整的财务记录,并按时披露完备的财务报表,按时接受审计并公布其结果。对不按规定按时按质发布信息的组织应当给予必要的处罚,甚至通过免除非营利组织免税权、注销其合法资格的方式进行制裁。

二、建立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执行机制

财务规制是规制制定和执行的集合体,对财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管制保证其有效运行,是规制本身的意义所在。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的执行,就是要求非营利组织要遵循规制规则或标准。

(一)建立和完善国家监管机制

首先,财务规制机构要下设一个财务规制审核委员会,独立于财务规制标准的制定,由财务理论和实务界专家组成,对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过程中执行制度标准的情况进行审核,并对发现的问题采取谈话和讨论的方式督促非营利组织自愿更正,在自愿更正不成的情况下,再移交法院,从而保证了财务规制的有效执行,而且审核中所涉及的财务问题以及处理结果必须公告,从而对于财务规制的强制执行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公众和媒体的舆论代表了广大群众的一种意识、情感和价值取向,能给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的执行者以某种荣誉感或耻辱感,具有内在的威慑性。

(二)建立和完善法律威慑机制

要加强财务规制执行中的关注度,检测执行财务规制不妥行为或违反财务规制规定行为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以发现并防止财务规制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该组织管理者道德风险行为的出现。快速准确的强制执行响应,一旦觉察出上述行为的存在,应及时做出反应并准确做出处理,对管理者和各部门的违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纠正,保证组织正常的执行运作和健康发展;对于规范和纠正无效的,采取适当严厉的制裁措施,使经济处罚力度大于违背财务规制的成本,这样非营利组织就更会选择遵循。

(三)建立和完善行业激励机制

惩罚与激励往往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惩罚而没有激励,惩罚是不可能发挥其作用的。在实际中,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激励非常重要。如,通过财务规制执行效果的评估,可对执行财务规制较好的组织给予奖励和表彰,激发非营利组织遵循规则制度的积极性。

三、构建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制衡机制

为保证财务规制机构权力的合法化和合理性以及保障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构建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的制衡机制,减少在财务规制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生财务规制权滥用,甚至是财务规制制定权和执行权的争夺。

(一)财务规制运用要司法化

由于财务规制机构的合法权力来自于相应的法律,财务规制的内容以法律为重要依据,对于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而言,财务规制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行为都处于司法部门的监督之下。我国财务规制机构一般都隶属于国家机关,因此,司法审查成为财务规制最主要的制衡机制。司法审查是法治国家普遍设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对违法活动通过司法活动予以纠正,并对由此给国民、法人权益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应补救的法律制度。因此,由相应的司法部门对制定财务规制的机构进行司法审查,主要是针对财务规制机构做出决策的过程,而不是看其决策的本身。有效的司法审查对财务规制机构的行为将产生显著影响。与不受司法审查的情况相比,知道自己的财务规制决策行为会受到司法审查的财务规制机构在行使其权力时将更加谨慎、考虑更加周到,其决策质量也将更高、更公平、更能反映制定财务规制的必要性。一旦发现财务规制制定机构没有依据法律法规制定财务规制,财务规制评估机构与非营利组织合谋隐瞒违规违法事项,或在财务规制执行过程中滥用权力滋生腐败等不良现象,司法机关有权对财务规制机构予以处罚和制裁。同时,非营利组织自身应提高对司法审查制度的认识,增强自身保护的权利意识,对于财务规制机构侵害其利益的行为有权以正当理由提起上诉,这样,两者结合起来真正使财务规制的运用置于司法审查的保护下,逐步实现有效财务规制的目标。

(二)财务规制过程要透明化

财务规制过程透明化意味着规制机构在财务规制中应建立对各方公平的、可观察的管理机制和规制程序,并建立一个便利的沟通渠道,将财务规制的目标、规制依据、数据、决策及规制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可能影响向公众公开。财务规制过程的透明化,一方面,应当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财务规制机构的信息披露可以对非营利组织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由此可以达到立法等强制方式不能达到的政策效果,并可以减少国家执法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财务规制的调查制度和听取专家意见是实现财务规制过程透明化的需要。在财务规制机构的重大规制决策出台前都要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和专业的专家意见听取,以获取国民的理解和支持。这种过程的透明性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改进财务规制决策的质量,增加被规制者、消费者和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合作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使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决策更容易被接受。

(三)财务规制权力要适度化

财务规制制衡机制是防止规制权力在财务规制者手中过分集中的有效方法。财务规制权力适度化,必须防止规制权力过于分散,自主权不够;同时应避免该规制的财务活动没有规制,造成财务规制真空。过去的非营利组织通常采用高度集权的财务规制模式,强调统一指挥和对各项规则层层落实,有利于保持组织财务系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降低了财务规制制定和执行的管理成本。但是,这种模式也很容易造成各种弊端,它使各部门缺乏自主权,容易挫伤积极性,缺少财务规制的灵活性和决策应变能力,导致个人专断和专权现象。正因为如此,财务规制的建立应重视适度的分权。权力的下放,可以作为一种防止规制收买的承诺手段,比如可以将财务规制的制定权分配给两个或以上的不同组织机构,这样做有助于防止财务规制过程受到被规制者的收买。对于财务规制的适度分权,应使财务规制的制定机构和评估机构各组织机构在权力、职能和规模方面受到来自法律的明文限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制约,财务规制机构权力和规模在超出法定界限时能够及时有效的纠正,对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的制定和执行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四)财务规制方法要灵活化

一成不变的财务规制也会使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失去活力,无法进化。财务规制结果灵活化是要求财务规制模式中应包含相应的机制,当外部环境或非营利组织财务结构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对与新环境不匹配的财务规制决策做出相应调整。财务规制决策的调整应从财务规制的内容制定和执行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在财务规制的制定上,要求规制机构及时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顺应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管制和约束的财务规制。另一方面,在财务规制执行中和执行后,应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的反馈、交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应做出适当的修改。

参考文献:

[1]卢君.政府规制理论变迁视角下中国政府规制能力的提升[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赵立波.公共事业主体多元化及规制探析一事业单位改革视角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南旭光,罗慧英.激励规制理论与教育监管的制度安排[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

[4]陈林.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2.

[5]盛学军.政府主导模式与证券公开规制的失效[J].现代法学,2004,(12).

[6]张彪,向晶晶.构建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提升机制的基本思路[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责任编辑:晓 轩)

作者:张 彪 彭 希

上一篇:技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分析论文下一篇:体验式教学模式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