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2024-04-08

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精选6篇)

篇1: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论书法在体育运动图标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此衍生的汉字图形已成为视觉图像中的丰富资源。本文以体育运动图标设计中融入汉字象形意趣及书法审美内涵为主线,通过对国内外多届奥运会体育运动图标设计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体育运动图标设计中特定的内在要求和民族审美。基于此,论文重点探讨以传统书法为设计手段,进而分析、论证书法在体育运动图标设计中的可行性因素,充分挖掘书法的丰富审美,初步设计出一组具有浓厚篆书特色、又有运动项目典型动态的体育运动图标。【关键词】:书法体育运动图标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524.4 【目录】:目录4-5Contents5-6中文摘要6-7ABSTRACT7-8第一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8-121.1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81.2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8-91.3毕业设计方案及成果9-12第二部分论书法在体育运动图标设计中的应用12-322.1体育运动图标设计的历史与现状12-142.1.1体育运动图标设计的起源122.1.2体育运动图标设计的发展12-142.1.3体育运动图标设计的现状142.2书法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14-212.2.1书法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15-162.2.2书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16-172.2.3书法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17-182.2.4书法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18-192.2.5书法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192.2.6书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9-212.3书法设计在体育运动图标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21-302.3.1体育运动图标设计与应用的内在要求21-232.3.2书法与体育运动图标设计对接的可行因素23-302.4结语30-32参考文献32-33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3-34致谢34-35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5-3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篇2: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我国专门制定了阳光体育运动等一系列体育活动,所以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跆拳道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其包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可以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本文从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价值入手,就其推行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跆拳道;价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也在持续向前推进,同时当前教育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小学体育课堂本身担负着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增强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心理适应力等综合素质的能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跆拳道运动则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效率,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

一、把握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价值

1.健身。跆拳道运动是当前一种现代化体育项目,其在当前体育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专门的道馆和培训班越来越多,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来进行学习,尤其是自后,陈中勇夺雅典奥运会跆拳道冠军之后,该项目更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就小学生而言,通过跆拳道的练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身体协调度、灵敏度和柔韧度等方面的能力均可以得到改善。与武术和田径等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体育项目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与足球和篮球等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练习更适合小学生,加之跆拳道本身比较简单易学,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简单。另外,跆拳道是一种侧重群体性练习的体育项目,其可以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并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体质。

2.健心。通常而言,心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窗口,同时也是构成健全人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此时的个体潜意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观和认识会存在一种不确定的摇摆心理,进而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观念的稳定性。而跆拳道本身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所以技能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学生接受尊师、友好、和睦和爱国等思想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具有的优势。另外,跆拳道项目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跆拳道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规范可以逐渐增强学生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而敬礼方式也可以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的教育;并且借助跆拳道运动的开展,学生会逐渐养成尊重师长和他人的行为习惯。

3.健智。智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智力因素,其不等同于知识的丰富储备量,也不可以用头脑聪明进行表达,而是一种快速、灵活理解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由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致使当前我国社会中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解放学生大脑、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效手段。实践研究表明,跆拳道运动在启迪学生智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不管是跆拳道品势和竞技,还是功力检测,各种练习方式均存在着竞争,即在训练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的规则来进行有序对抗,但是这种对抗不仅仅局限于体能的训练上,还包括充分分析、假设和预判自己的竞争对手,从而增加少年儿童头脑和身体的灵活性,不断启迪学生智慧。

二、落实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措施

1.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跆拳道课程。跆拳道课程的开设实际上就是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但是要确保跆拳道教学时间开设的`合理性,从而确保跆拳道运动开设的合理性。通常而言,跆拳道主要包括两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将跆拳道课程加入到全校的体育课程中,确保每个年级在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跆拳道练习;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实验班来开设跆拳道课程,而在小学低年级可以采取每周一次的训练,而小学高年段的年级可以进行每周两个课时的跆拳道练习。另外,学校还必须要定期对各个年级的跆拳道开展效果进行考查,确保教学的质量。

2.举行课外跆拳道活动。“跆拳道活动”实际上就是在不占用正常课程基础上,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所开展跆拳道活动的一种体育形式。当前我国规定小学生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所以学校可以借助学生的课间时间或者课下放学后的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跆拳道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其教育时间与学习发生冲突,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后练习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其身体素质。另外,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将跆拳道的礼仪文化传达给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组织跆拳道比赛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增强学生的求胜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道德品质。总之,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到健身、健心和健脑等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求胜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品格。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开展跆拳道运动,从而促使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篇3: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体育教学中我们知道, 在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术之前, 首先必须对该动作做相应的感知、观察,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等直观手段,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 并通过运动体验活动去理解动作的要领以及必须克服的难点。一个新动作的学习, 除了依靠自己过去的有关经验和模仿他人的动作外, 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积极体验活动的前提下, 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此基础上反复体验,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但小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往往是不真实的, 甚至是错误的, 遇到什么感知什么, 不会有意识地去感知身体在不同运动情况下的不同体验与反应, 以及他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常有以下一些运动体验:有身体承受负荷的体验、身体在某些情况下的本能反应的体验、对身体控制产生的一种快感体验、兴奋状态下的超常发挥体验等, 如:

1. 背同伴跑中背负的距离比自己预料中得要远。

2. 追逐跑中没有自己预料中跑 (逃) 得快。

3. 闭着眼睛向前走, 一开始没有感觉, 后来越走越慌, 似乎要碰撞到障碍。

4. 在后退走、后退跑的心理中产生类似恐惧的感觉。

5. 圆形跑中随着难度的增大, 控制身体内倾的快感增强。

6. 有时800米跑得比平时轻松。

7. 想不到能完成高难度的投篮动作等。

8. 没想到可以轻松跳过山羊。

这些运动感觉的本体因素客观存在, 但在学情分析中往往会被忽视, 教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施教, 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关注, 偏重于自身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 侧重于书本知识点的传授讲解, 忽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感知觉控制动作, 以及正确调整身体在运动中的感觉。容易单方面考虑学生“似乎”可以接受的程度, 很少问学生会有什么运动感觉, 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具备这种体验基础吗?对该项目锻炼的要求明确吗?

二、学情因素分析中应增加运动感知觉因素

对图1的学情要素进行分析, 虽描述得比较全面, 但是对学生个体主体运动感觉的分析则不够重视, 一般只分析到技术基础等层面, 没有更深入地细分, 于是对学习该项目时学生身心体验的“应然状态”就被虚化了。学情分析的首要点是应从学生原有运动基础出发,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找准学生在运动感觉等方面的起点因素。也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运动的真实感受,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教学因素, 教师心中的教学目的才会更加准确, 见图2。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运动感觉因素的挖掘?从皮亚杰的运动体验理论中可以找到其缘由。皮亚杰认为, 感知运动是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动作技能作为适应的重要手段在认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运动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应, 它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随着技能动作的形成, 各种动作的肌肉感觉上升为主导的地位, 由模糊的感觉变为明确的感觉, 这时运动感觉转化为人的意识中心。

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训练儿童对各种肌肉运动感受的意识性, 以便使肌肉运动感觉尽快成为控制运动动作的主要成分, 才能加快掌握动作, 提高运动动作学练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发展学生技能、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了解自己身体位置的变化, 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感觉, 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的到位等心理情况, 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运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三、在运动技术教学设计中合理运用感知觉要素

小学运动技术教学的规格要求虽然相对较低, 但由于少年儿童感知不稳定、不全面的特点, 动作往往会做不到位, 与教师预设目标差距较大, 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而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重难点, 专门安排学生根据运动感觉进行针对性体会, 逐渐地学习掌握。

如篮球运球教学。在原地高低运球教学中, 结合自己与学生的运动感受, 重视让学生体验手对球的感觉体验, 这是在预先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运球中需特别强调球反弹以后有一个“粘”球的过程, 这里的“粘”球就是控制球的关键点, 也是学生注意力、感知觉的集中点。在备课中撰写技术要领与难点时要突出这一点, 即在球反弹到一定高度时, 手柔和地贴着球有一点上升后再向下按压, 手指分开要大一些, 放松一些;手对球的控制面积越大, 球就越好控制;球在需要高低方向变化时, 手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等感觉会发生变化。教学设计要具体一些, 这样教师就会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手臂对球控制的感觉问题, 体会肌肉用力感这个知觉核心。并需不断提示,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运动中主动体验这种“球感”, 让他们能逐渐得到自由控制高低球的运动快感。

又如50米快速跑, 为转变学生跑前、跑中运动体验的被动状态, 在测试前应设计一次关于启动、摆臂、蹬地、加速、冲刺等方面的谈话, 可以让学生谈谈快速跑已有的心理体验;在课的间歇期间再设计一次谈话, 让学生谈谈两次测试跑中自己的肌肉用力以及心理感觉对比。试图在听和说中, 让学生主动熟悉快速跑动作的技术要领, 再安排分解分层教学, 让学生体会跑时肌肉运动的差别感受能力。这样围绕运动感觉的设计教学步骤, 可以让学生在动作生成中及时发现细小的错误动作, 较早地形成正确快速跑的用力感觉。在教师讲解法的设计中, 也应具体对学生摆臂、后蹬等某一次动作的外形、效果予以肯定, 试图让学生找到跑的肌肉运动感觉基准, 在以后的动作模仿练习中, 不断感觉与该次动作肌肉运动感觉的差异, 并逐渐缩小这种差异, 目标直接指向对动作质量的提高。

四、在场地、器材设计与准备中运用感知觉要素

精心设计的室外体育课场地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无形中转移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产生愉悦的感觉, 教学效果自然提高。如, 利用对运动距离的感知错觉进行耐力跑的设计。绕圈进行耐力跑, 学生心理上自然会产生畏惧感, 较为枯燥的反复跑也容易产生疲劳感, 克服生理极点的动力相对也会削弱。因此, 在场地设计上就要重视这些运动体验因素。可以将跑动路线转化为数字路线, 以篮球场边线、中线组合变化成电子数字, 从0~9开始熟悉数字跑法, 逐渐增加难度, 如组合数字11、110、2008等, 要求跑速中等, 以队列跑的形式进行, 折返转弯的时候必须踩住线路, 熟悉后再增加强度, 采用计时或者间歇跑的形式进行, 当然也可以设计“地形”跑、“跑垒”等其他形式的迁移路线跑。

利用宽度、高度的感知错觉进行跳高场地的布置。由于受跳高场地与该项目规则特点的限制, 一部分学生因产生畏惧心理被过早淘汰, 成为看客, 容易对参与跳高运动失去兴趣。为了改变即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现象, 在场地器材布置方面要预先考虑。如可以在跳高练习中适当增加横杆宽度, 这样学生感觉上会低一点, 有尝试的勇气;另外, 采用橡皮筋可以缓解学生跨越的心理压力;场地布置成圆形, 在圆心立柱上系4条皮筋 (设置不同高度体验) 进行连续跳, 通过差异分层与增加运动密度, 提高学生注意力与运动快感。

五、结语

体育运动具有运动体验的基本特征, 而运动体验感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都有不同性质与不同程度上的体现, 是学生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基础的内在部分。在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重视运动感知觉因素与规律的运用, 不只体现在运动技术与课前场地布置这两方面。我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启发一种思路, 建议教师的备课当中要预先考虑这一个要素,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更好地预计教学的难度。

教师课前应事先熟悉动作, 体会自己的运动感受, 回到自己学习的状态, “从学生背后看学生”;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 找到学生与自己运动感觉的异同, “用学生视距看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处理教材、设计教法, 示范、讲解都会有的放矢;在课中还应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运动感觉, 及时调整教法与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等因素, 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

[2]邵伟德等.论体育教学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张春华等.“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孙敏.加强学情研究优化学法指导[J].文教资料.2007.1.

[5]沈剑威等, 体适能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篇4: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的定义

体育课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承受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应。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运动量主要包括练习次数、练习间歇时间、练习距离、练习重量和练习速度与发式等。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所受刺激程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构成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它们对立统一、此消彼长,又缺一不可。

二、合理运动负荷的要求

1.层次性

所谓运动负荷的层次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变化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逐步加大与减弱,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安排上一般应由小到大,小中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合理交替,在课的开始部分要充分将学生各个关节以及各个机能系统的预热放在首要位置,针对主教材有目的地进行准备活动,课的主要部分负荷的强度与练习量也要做到周密安排,到课的结束部分,应逐渐降低,使学生机体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2.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就是要让学生体能有所发展,体质有所提高。所以,在运动负荷的安排设计上,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机能、基础水平、体质强弱以及天气环境等综合考虑,使运动负荷科学合理,如天气较冷时,不宜开展强度大的竞赛项目,天气热时,教学应注重强度,减少练习次数。

三、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是课程目标之一,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与健康有关的运动知识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与健康要素有关的体能要素包括:心肺功能、力量、灵敏、协调等。也就是说只有把这些相关的体能要素都提高了,才能说明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增强,但是要提高这些机能要素,就必须在有“一定”负荷的运动中才能实现,缺少了适宜的运动负荷,练习的效果将失去意义。对于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主要包括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两个方面,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影响运动负荷大小的因素由诸多方面构成,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而且还应懂得观察和分析课中学生运动负荷的变化情况,及时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调控,如改变练习的速度、器材的重量、组织教法等。

四、合理设计运动负荷的策略

1.备学生

学生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设计运动负荷首先必须将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健康状况、运动能力等进行综合统筹,以全体学生的平均能力水平为基准设计运动负荷,有效运动负荷的前提是适宜运动负荷,而是否适宜又因人而异,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对在体育上有特长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运动负荷,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我们应当降低要求,以防止一刀切的情况出现。

2.备教材

不同教学内容对于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有着不同的要求,练习密度与强度只有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运动强度小的项目,我们不应该只增加练习次数,还应该在教材搭配上进行弥补,以确保学生在一节课中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如,教授武术基本手型或者步型课时,可以与球类、田径等运动负荷较大的项目进行搭配。而对于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如400米耐久跑教学中,我们应选择体操或者律动等负荷小的内容进行搭配。

3.备场地器材

合理的场地器材设计与开发对保证学生得到适宜的运动负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中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教师能否将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充分的统筹开发与应用,使学生得到足够的活动空间与活动时间是关键。如,利用易拉罐解决垒球不足的投掷教学,以跳绳解决跳高架不足的跳高练习等。各个环节中,应尽量减少队伍调动的时间,让练习场地的使用率达到最优化。

4.备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评价或者动作讲解示范应力求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和把握难点,切忌东讲西讲、无目标的讲解。对于技术要领,教师应配合图示,运用简单易懂的要领口诀或者儿歌的形式来指出,要体现体育教学“精讲多练”的基本原则,对于问题,可以采取边讲边练或者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以此来增加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而不至于将时间花在过多的讲解与队伍调动上。

5.备调控策略

运动负荷的大小是教师根据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的原理与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过程等做的安排,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生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发现与调控。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机体承受的运动负荷大小是否合理,教师在课前也应该有所准备,以便在课堂中能及时调整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常用的反馈方法有观察法、询问法、测量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判断与评价学生运动负荷的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准确性、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学生的呼吸、出汗、脸色以及练习时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和分析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如下表所示:

观察疲劳程度对照参考表

(2)询问法

教师在课中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进行分析,如,在学生练习后询问“累不累,酸不酸”等,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3)测量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心率测量是我们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根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小学生的最佳平均心率是在130~140次/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因课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等不同,得出课的平均心率会有差异,如一节课出现两个新授教材,就会导致平均心率偏低,所以,我们在评价运动负荷时,还应依照具体情况而定。

五、结论与建议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能的必然途径,学生体质的增强、技术的掌握,都是在一定运动量与强度的学练过程中实现的,缺少了运动负荷的体育课失去了体育教学最“本质”的精髓,提高学生体质更是无从谈起。

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以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更是落实“健康第一”的必要措施。

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运动负荷,让学生体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篇5: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姓名:周 翔 指导老师:郭松

摘要:体育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它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活动,也是体育教育最好的方法之一。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的意识,因此可以很好的通过运用体育游戏寓“教”于“玩”达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所以广大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游戏内容,将体育游戏和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小学生;体育教学

目录

1.前言„„„„„„„„„„„„„„„„„„„„„„„„„„„„(1)2.体育游戏的特点„„„„„„„„„„„„„„„„„„„„„„„(1)3.体育游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2)

3.1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2)3.2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3)3.3 培养青少年儿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4)3.4 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5)3.5 促进社会交往能力„„„„„„„„„„„„„„„„„„„„„„„„(5)3.6热身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5)3.7丰富教学内容„„„„„„„„„„„„„„„„„„„„„„„„„„(5)3.7.1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它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5)3.7.2游戏能使复杂的技术动作简单化„„„„„„„„„„„„„„„„„„„(6)

4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体育游戏的策略„„„„„„„„„„„„„„„(6)

4.1 游戏的选择„„„„„„„„„„„„„„„„„„„„„„„„„„(6)4.2场地、器材的准备„„„„„„„„„„„„„„„„„„„„„„„„„(7)4.3 游戏方法和规则的讲解„„„„„„„„„„„„„„„„„„„„„„(7)4.4 引导人的选择与分队„„„„„„„„„„„„„„„„„„„„„„„(7)4.5 游戏的进行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裁判员、裁判工作„„„„„„„„„„„„„(8)4.6 游戏的总结与教学建议„„„„„„„„„„„„„„„„„„„„„„(8)4.7 对体育工作者的要求„„„„„„„„„„„„„„„„„„„„„„„(8)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时的注意事项„„„„„„„„„„„„„„(9)5.1体育游戏的运用要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9)5.2体育游戏要有目的性„„„„„„„„„„„„„„„„„„„„„„„(9)

6.小结„„„„„„„„„„„„„„„„„„„„„„„„„„„„(10)7.参考文献……………………………………………………………………(10)8.英文摘要……………………………………………………………………(11)9.致谢…………………………………………………………………………(11)

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探讨

1.前言

体育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它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为传统体育课注入生机和活力。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少年儿童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活动,也是体育教育最好的方法之一。由于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这对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体育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这对培养青少年的组织纪律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体育游戏可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很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此,体育游戏对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和促进其个性发展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的热爱,在学校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游戏既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游戏和娱乐游戏,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游戏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属于体育活动,因而它除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外,还具有游戏和体育活动的一般特点,即趣味性、教育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智能性和知识性等。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这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所以的体育运动基本上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简单易行,便于普及和开展。

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有利于学生的体力、智力品行发展及非智力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体育游戏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

3.1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儿童、青少年时期,正经历着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器官还很不完善,生理和心理机能也较低,他们的机体,还不能承担过难的练习和过大的负荷。体育游戏对儿童、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在游戏中,借助想象,运用体育器材,通过体育动作,生动而自然地学习着走、跑、跳、投、攀登、钻爬等人体基本活动的技能。同时体育游戏是一种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几乎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体育游戏既能培养与提高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及战术。体育游戏将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因此,体育游戏具有全面锻炼身体的价值。在对身体的发展方面,各种练习和活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使各器官、系统和各肌肉群都能得到必要的活动,这有利于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经常改变游戏活动的各种环境条件和活动方式(如采用竞赛的方法等),提高要求,可以全面地发展少年儿童的速度、力量、灵敏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判断时间、空间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记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方面,体育游戏的作用是体力劳动所不能代替的。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的发育是否良好,与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是否健康充实有关。体育游戏的多样情调和境界,不仅为形成青少年健全的体格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他们多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才能发展开辟了理想的园地。在体育游戏中,学生们动静交替,视、听、想、练有机结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综合运用,积极的表现自己的能力,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从而得到别人的赞扬、尊重与肯定。在愉快的竞争对抗中,青少年能很自然地表现自己的体力、技能与智慧,从而在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区和言语区建立起频繁的多种复杂的、神经通路,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得到改善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皮层的成熟和潜在能力的开发,使他们变的更加聪明灵动。3.2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大多是集体活动,是在规则所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生在游戏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任务,要按规则完成游戏。游戏的规则与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一样,对学生的行为、品德是一种制约,同时又是一 4

种引导。大部分的体育游戏都具有教育作用,因为几乎每个游戏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体育游戏可以教导学生懂得社会规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胆量,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角色定位的能力;同时,体育游戏的名称、方法、内容以及追求的目的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比如“没有窝的兔子”的游戏,在游戏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或是狼,或是兔子,或是兔子窝。目前,我国城镇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独生”的特点,所处的家庭环境与地位不同于非独生子女,加之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偏颇,致使其整体素质表现出明显的缺陷,独生子女在品德与性格发展上也比非独生子女差。例如:不懂得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友好,要求不合理,生活不能自理,任性,不活泼,依赖性强等。但是,一些体育游戏在进行中可以增进独生子女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并且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集体竞快”、“开火车”、“蜈蚣赛跑”等游戏。

3.3 培养青少年儿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游戏一般是以激烈争夺和对抗的形式进行的。对抗的双方在规则的约束下,尽量克“敌”制胜,并在胜利中肯定自我。竞争能鼓励强者,鞭策弱者,因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某些环节没有掌握好,就会出现学生摔倒的现象。但此时,学生往往能在进取精神的支配下迅速爬起来,继续前进。如果人多,采用“小组接力”、“障碍接力”的形式,竞争会更加激烈。充满竞争思想的体育游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态等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它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有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有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就会发现,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的方法,从而使游戏过程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个人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学生需要游戏活动,也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运用集体智慧创编游戏,进行练习并不断完善。类似的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 5

利于其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4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体育游戏要求参与者既要排除自然环境障碍,又要排除身心障碍,不怕苦、不怕累。比如:在冬季下雪天,天气比较冷,大多数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运动,尤其是女生。那么,创编的“雪地闯关”、“堆雪人”、“雪地迷藏”等游戏,就把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条件,既克服了雪天给教学带来的不便,又让学生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自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3.5 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多是在群体的、相互的交往中完成的,体育游戏也不例外。体育游戏都是集体进行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在游戏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时常会发生变化,这就使得群体间的相互交往频繁而复杂,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与能力。3.6热身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在准备部分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慢跑几圈,做一套准备操。虽然这种模式确实有热身作用,但是学生对于固定的模式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我们在准备部分就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很快就活跃起来,此时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7丰富教学内容

3.7.1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它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游戏的形式活泼、有趣、种类繁多,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好动、好奇和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游戏中,学生不受任何压抑,完全沉浸在欢乐中,在情趣盎然中得到锻炼,个性发展可以得到充分实现。例如“兔子跳接力”游戏,让各组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跳,兴趣自然不高。如果各组学生两个人手挽手、背靠背一起跑,就可以增加一点趣味;如果让各组的每两名学生把其相邻的两脚用手巾绑在一起,然后采用“两人三足跑”、“三人五足跑”游戏,就更能增加趣味性。但是,无论游戏多么有趣,如果只是机械地、固定地、反复地做几个游戏,学生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创编内容新颖的游戏与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和教育学生的目的。除教材规定的游戏外,我们还可以动 6

员和鼓励学生进行游戏的改编和创编。这样既能使游戏新颖、多样,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体现其个性。3.7.2游戏能使复杂的技术动作简单化

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起来并不容易。比如:在铅球的教学中,侧向滑步推铅球的要点是:蹬、转、送、挺、推、拨,直接要求学生完成铅球技术就非常难。如果改用实心球并分析完成推铅球动作的重点,就能解决蹬转发力的问题。如果单一的练习这几个动作,那么学生自然会觉得枯燥,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如果用游戏的形式来练习,加入各种比赛形式的抛接、有高度和有远度的游戏,然后分组积分比赛,要求远、准,这样就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比赛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究竟怎样才能将球推得更远,并且不出投掷范围,学生在以后的游戏中就会积极思考、判断、解决。再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启发,复杂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4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体育游戏的方法与策略

4.1 游戏的选择

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的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爱好,使学生在玩的同时也能锻炼身体,掌握技术,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在运用游戏之前,首先应该选择好游戏。游戏的选择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选择的游戏内容也应多样化。如:选择一般身体发展的、作为准备活动的游戏(如“拉网捞鱼”、“一网打尽”、“猫抓老鼠”等);选择配合基本教材的、作为辅助练习的游戏(如“迎面接力跑”、“环行追逐跑”等);选择完成某些教学训练任务的、作为教学训练手段的游戏(如一些限制性的练习、“矫正八字脚跑”、“一字路比赛”、窄跑道比赛和一些协调性的游戏练习);为了消除游戏者在练习中的过度紧张,可选用转移性及诱导性练习的游戏和选择能使游戏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达到高度集中、把其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训练中来的游戏(如集中注意力游戏中的“报数成团”、“正说反做”、“高人矮人”、“叫号比快”等);选择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或在体力上得到恢复的放松性游戏(如摸索游戏类的“踩线”、“闭眼投篮”、“夜埋地雷”等)。选择游戏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还应该考虑到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培养游戏者的意志品质,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游戏时,要考虑游戏者的 7

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注意参加游戏的人数、场地、器材、设备和游戏时间的长短等情况。组织方法要尽可能简便,要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4.2场地、器材的准备

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游戏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场地离建筑物应有一定的距离,所划界线应分明。场地的大小、所用器材的种类、器材应放的地方,都应根据游戏的性质、游戏者的水平、人数的多少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有些准备工作,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游戏者去完成。如事先规划场地、自制游戏所用的小道具(如小沙包、竹圈、钓鱼杆等)。使用的器材,特别是投掷器材,要放在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其次,要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投出和回收器材,要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4.3 游戏方法和规则的讲解

在讲解时,教师应注意自己与游戏者站立的位置。教师应站在游戏者都能看得见和听得清的地方,讲解要简明扼要,并注意“三背”的原则,不让游戏者面向阳光或迎风站立,要避开干扰等。讲解游戏的顺序为:游戏的名称———场地、器材布置———游戏者的队形及站位———游戏的方法———游戏的规则与要求———游戏的结束。讲解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讲解、示范以及图示的方式;既要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又要讲解、示范动作的结构和要领,通过图示的方法帮助游戏者掌握正确动作和清楚场地规划。此外,在讲解游戏内容时,还要对游戏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自然常识的教育。4.4 引导人的选择与分队

游戏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因此,在选择引导人与分队方面也应力求简单。选择引导人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组织游戏者自己选择引导人;优点是能够选出较合适的引导人,缺点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指定引导人;这种方法节省时间,也能挑选出合适的引导人来,但对其他参加者的积极性有所限制。安排见习的学生担当引导人,提高其他游戏者的参与积极性。安排前一个游戏的优胜者当引导人;这是鼓励优胜者的一个好办法。在游戏教学中,切忌把担当引导人当作惩罚的手段。

在游戏中经常采用的分队方法有以下几种:固定队分队的方法,是根据游戏者的健康和体质的情况大致均等的原则,事先进行分队,方法比较简便,分队实力也大致均等;报数分队的方法,如果事先没有分好固定队,可进行报数分队,这种方法简单,但有时实力 8

不等;队长挑选人的方法,在高年级,人数较少进行竞赛性游戏时,可采用这种方法。优点是两队实力均等,缺点是每个队的队长都不愿意挑选活动能力较差的游戏者,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并且浪费时间。因此,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当队长挑选了几个人以后可把其余的人平均分配,避免对“弱者”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引导人的选择与分队所采用的方法,应根据游戏的性质、学生的情况、人数的多少以及时间的长短等来决定。4.5 游戏的进行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裁判员、裁判工作

游戏应在教师规定的信号下开始。在游戏进行中,教师应观察游戏者的行动,及时补充说明或改进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使游戏能正确地进行;及时教育参加者自觉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员,对于违犯纪律的行为,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育。教师要善于观察与调整游戏的活动量,如发现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时,应增大或减小活动的紧张程度、比赛的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或者进行轮流活动和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可评定学生在执行规则方面的情况,提示游戏者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和研究战术等)。如发生偶发事件应及时进行处理。在游戏过程中,裁判员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只有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严格地监督遵守规则的情况,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和教育作用,否则就会影响游戏者的情绪,甚至会发生争执。裁判员通常是由教师担任,也可以由游戏者担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教师要全面观察整个游戏的过程,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4.6 游戏的总结与教学建议

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其效果都不好。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后结束,或当学生较满足、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游戏结束后,应对游戏进行总结。首先,要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对整个游戏与个别人都要进行讲评,指出各队在发挥集体力量和遵守规则、执行规则方面,在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方面的优、缺点。对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应提出表扬;对游戏的失败者,不应指责,而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他们克服缺点,争取下次取得胜利。总之,在总结中,评定要公平合理,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使参加者通过游戏受到教育,学得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应根据游戏的名称、方法、规则以及对游戏进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新的观点,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根据原有的游戏改编成新的游戏,使游戏更加完善和全面。

4.7 对体育工作者的要求

体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游戏的研究。仅把体育游戏当作体育课的配料,9

当作调动学生情绪的手段的认识必须更新。要从新的视角对体育游戏进行审视,充分认识与开发体育游戏全面育人的功能,确立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应加大体育游戏的教学比重。要充分发挥体育工作者的智慧,创编更多、更好的既有游戏特点、又具有全面育人功能的体育游戏,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体育游戏必须要精心组织、周密布置,做到生动活泼、严谨有序、安全合理、科学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5.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5.1体育游戏的运用要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明显的发展,是身心发育转折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体格发育平稳,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容易变形且肌力较差易疲劳。其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表现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模仿但抽象的语言思维能力差,所以教师选择体育游戏就要从他们的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游戏且运动的时间要控制,不要使学生产生过度疲劳,不宜开展过多的负担过于集中的运动或游戏,以免使骨变形和骨化过早完成,如蛙跳接力等。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简单的趣味性较强的游戏使学生易于模仿,如老鹰捉小鸡等。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用语言激励,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体育游戏的运用要结合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骨骼和肌肉都迅速生长但是肌力较差易疲劳,所以对于中学生来时也要好好把握游戏的量不要使学生产生过度疲劳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此时神经细胞也进一步分化和成熟,思考能力、理解力和记忆能力都进一步加强,但心理比较敏感,情绪易波动,动作的协调能力有所下降,且男女性格不同,男生喜欢竞争力较强有挑战性的游戏,而女生则喜欢比较静的,动作轻柔的游戏,所以上课时教师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必要时把男女生分开,男生可进行一些小型的篮球、排球等球类比赛游戏,而女生则可以进行一些动作比较优美的韵律体操游戏。5.2体育游戏要有目的性

现在由于体育游戏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体育游戏越来越受到体育教师的青睐。但是 10

有些课只是为做游戏而做游戏,游戏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游戏与教材没有关系,整堂课都在做游戏这说明教师是在应付上课,他们没有精心准备。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体育游戏要为体育教学服务,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用单纯的体育游戏代替了体育技能教学。一个“玩”字就成了体育课的全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体育游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广大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游戏内容,将体育游戏和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6: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合理安排和调节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往往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 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锻炼幼儿身体的目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体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一、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含义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 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 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园 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二者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 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作者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制约运动负荷 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然后再综合各因素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二、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1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 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幼儿总 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 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在平衡木上走、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 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4.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幼儿需负出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 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的运动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 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幼儿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幼儿产生烦燥情绪,甚至注意的分散,从而影响教学 任务的较好完成。

6.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以同样的速度速跑完20米,有的幼儿心率达180次/ 分,有的幼儿仅168 次/分;同做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三、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综合以上各影响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 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 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某大班教师为了发展幼儿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 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至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幼儿分别站在圆圈的边 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幼儿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事先准备好的绒毛小动物玩具,数量每一轮都比游戏的幼儿少2至4个。),没 找到“朋友”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第二轮变化为幼儿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 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幼儿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幼儿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 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 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 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幼儿出现两种负 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 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 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 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后半部分就可安 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熊和石头人”。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幼儿的意志 负荷也不应太大,应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 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材时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兴趣性和直 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十分喜欢游戏,孩子在游戏中的认识 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体育游戏和道具,再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一般来讲,基本部分 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以增大幼儿的认识负荷,而后半部分则宜安排 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而情绪负荷,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不应过大,以避免因幼儿情绪过度兴奋 而影响新教材的学习掌握,在后半部分可安排适当的内容以让幼儿的情绪负荷达到高潮。对意志负荷,学习新 教材和较难教材时应先大后小,学习较易教材或复习旧教材时则可是先小后大。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 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上一篇:安师领导下一篇:2022年师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