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案

2024-04-30

水循环教案(精选7篇)

篇1:水循环教案

高二地理备课组《水循环》教案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 》 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因为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篇2:水循环教案

教案

地理组

高晶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运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绘图表示水循环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环节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陆地各水体间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前面展示这张图片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又被称为“蓝色星球”,因为海洋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也是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正因为有了水,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这节课开始就学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首先来学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既然要学习地球上的水,首先我们来认识水。阅读P54第一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内容。(同学齐声回答)总结:展示幻灯片,认识水的三态以及按照分布空间水的分类。

在各种水体当中和我们生活最紧密的应该是陆地水。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部分。(同学齐声回答)总结:展示幻灯片,介绍水圈的构成。

展示幻灯片,刚刚学习的各种水体构成了水圈,而在第一章最后一节我们学习的外部圈层中,学习过水圈是一个什么但是不规则的圈层?(同学齐声回答)通过刚刚第二自然段的阅读,大家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同学齐声回答)什么叫补给呢?同学们读图3.2完成学案的第4题。同学们讨论。(提问)总结:展示幻灯片,大气降水、地下水、冰川水、湖泊水都可补给河流水。河流不仅可以接受其他水体的补给,还可为其他水体供应水源,比如河流与湖泊,河流与地下水,所以河流与湖泊,河流与地下水之间是可以相互补给的。那么如何补给的呢?完成学案的5、6题。总结:展示两幅幻灯片,丰水期与枯水期时,当两者水位不同时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刚刚我们研究了河流水从哪来即来源,那么河流又将去向何处呢?我们刚刚说大气降水可以补给河流,那么大气降水是不是全部都来自陆地呢?还有来自哪呢?海洋,其实大气降水的水汽大部分都是来自海洋的,展示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出,河流来自海洋又回归海洋即形成了水循环。那么接下来我就学习一下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同学们看P55图3.3,并结合图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找出我展示的这幅图片的箭头所代表的环节。(提问)由此陆地与海洋这个领域的水体就不停的循环往复。

继续看图3.3有哪些箭头又能构成哪些领域的水循环呢?分别是哪些领域?分别称为什么?

刚刚我们展示的水循环是静态图,那么其实水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视频。讲解过程:首先海陆间循环,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为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气流运动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接下来,海上内循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最后,陆地内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通过路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

下面大家完成学案的第7题。总结整理。

思考:在水循环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地球的外部圈层?(同学齐声回答)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由此可以看出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当然也给全球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即水循环产生的地理意义。展示图片,比如,循环往复的水循环,水不断的运动,转化,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所以,全球水体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那么还有哪些影响呢?

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看刚刚我们分析的这幅水循环图,探究: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同学们回答)首先太阳提供能量,通过水循环能量发生了转移,提示水体吸收热量蒸发,液态转为气态,通过大气运动进行了能量的输送,输送到了陆地上空,又形成降水,释放能量,那么水汽输送这一环节,即大气运动就实现了能量的交换,这个能量交换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看课本P33高低纬之间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那反过来说,大气运动也缓解了不同纬度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除了能量的交换,水循环还伴有物质的转移,展示幻灯片,由于黄河地表径流携带了泥沙在河口处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与此同时还会输送有机物,以及无机盐到海洋。所以水循环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展示千沟万壑的地形,最后水循环也是自然界中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所以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就了这样千沟万壑地形。故水循环的最后一个地理意义就是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整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在P56当中找到相应文字并标注。

由此可知水循环对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而人类的一些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水循环,通过刚才的学习,水循环使水体不断的更新并不停的循环往复,但是如果我们人类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某个环节会不会出现问题呢?阅读P55活动并结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分组完成4个小题。总结整理。

通过活动部分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产生影响,但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在水循环可调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2、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篇3: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水循环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 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 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 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 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 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 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 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 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 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 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 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 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 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 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 采取科学的对策, 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 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 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 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 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 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 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 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 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 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 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 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 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 具体到一个地区, 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 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 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 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 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 蒸发约60亿立方米, 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 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 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 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 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 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 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 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 , 40亿立方米供给, 34.5亿立方米需求, 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 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 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 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 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 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 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 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 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 人口扩张, 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 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 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 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 情况就很危急。

(二) 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居民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随之出现的是城市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土壤被街道、工厂、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 使下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大, 从而减少了降水的渗入量。城市化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改变了自然区域的蒸发条件。在城市化条件下, 蒸发的变化相当复杂。城市较大的受热量造成了蒸发能力提高, 然而城市水文循环的短路化使城区可供蒸发的水量较少。城市化前, 蒸发量占40%, 地面径流量占10%, 入渗地下水占50%;城市化后, 蒸发量占25%, 地面径流占30%, 屋顶径流占13%, 入渗地下水占32%。下垫面的变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区域水循环途径, 对涵养城市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城市人口、产业的集中和快速发展, 从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城市需水量的迅速增长, 而水又作为运输媒介搬运工业和生活废物排入水环境,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 如不能辩证地处理城市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将会出现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并存。

(三) 生活污水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

城市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传统的污水管理模式业已导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在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 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吨以上。因此, 必须加速我国城市污水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业废水资源化理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 是工业废水治理的新方向;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则可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 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可设在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 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过处理的回用中水, 可用于冲厕、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着眼点, 目前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和提高污水资源化的应用水平。所谓污水资源化, 即将污水视为一种资源, 通过各种处理技术, 使其净化达到某种用水标准, 从而实现大部分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 同时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 应当将节水和污水资源化放到首位。通过节水,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实施污水资源化, 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从而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

(一) 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 涵养水源

城市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降水的入渗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 增加城市下垫面的透水性, 可以改善城市水自然循环的条件, 涵养水源。对于城市来讲, 应尽量减少不透水面积, 降低污染, 如在人行道和停车场等地应采用多孔地面和草皮砖充分利用降水, 增加人类可用量来促使水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科技投入的力度, 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科技进步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关键性作用。政府部门应引导和鼓励企业对科技的投入, 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 建设透水型人行道, 增加雨水入渗量。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间接利用, 削减城市雨洪径流、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污染, 主要通过透水地、渗透沟、渗透管、渗透槽、渗透池等加大对雨水的就地下渗量, 让雨水回灌地下, 减少水涝、海水倒灌和缓减地面沉降等城市问题。

(二) 着力发展污水处理行业

水资源是自然界不可替代但可再生的资源, 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只要遵循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就能够为人类重复地、永续地利用。因此, 需对排入自然界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将排污量控制在水环境纳污能力以内, 以保证水资源能够持续地健康循环。我国需加大城市污水处理的深度及力度, 保护水资源环境, 为城市水健康循环创造客观条件。另一方面, 经深度处理后的污水可根据用水户对水质的不同要求, 进行重复利用。城市污水是城市稳定的淡水资源, 污水的再生利用既减少了对新水的需求量, 又减少了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同时有利于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 它是城市水健康循环的有效措施。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的回用率还很低,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例。据报道, 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即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美国357个城市实现了污水回用, 其中回用于农业占53%, 回用于工业占40.5%。日本早在1962年就开始污水回用的实践, 70年代东京、名古屋和大阪等城市就已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国外在城市污水回用方面发展很快, 美国2000年污水回用率高达72%, 日本1995年污水回用率为77.2%

积极扶植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 加大人力、物力在污水处理技术上的投入, 控制水污染, 这是发展水循环经济的基础。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扶持, 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政府要大力支持污水处理厂继续研发新的污水处理工艺, 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同时, 注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政府也要给污水处理行业一些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如较合理的低价格的电价, 污水处理费要按照排出废水的水量和水质实行综合指标计费和收费等。

(三) 扶持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技术行业

由于市场对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新技术的认可度较低, 且新兴行业往往投资风险较大, 人们是否接受循环再制水, 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为了尽快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政府可以筹资建设示范工程, 授权经营, 在示范工程的运行过程中积累经验, 检验新技术并用于宣传教育, 提高对水资源的稀缺性、节水必要性、循环再利用等的认识, 为培育循环水市场创造条件。同时, 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城市循环水开发和利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循环水项目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等, 鼓励城市高层建筑、办公场所、社区内部、娱乐场所、运动场地及绿地浇灌等进行循环水利用以及工厂内部的循环水利用, 有关部门还应出台明确的强制性政策推动循环水的利用。

(四) 努力拓宽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渠道

要大力推行城市清洁生产管理。清洁生产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全社会对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 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 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清洁生产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广泛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 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 (90%-95%) 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 到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 用水量增加约1倍。因此, 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 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 改进工艺和流程, 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 提高用水的效率。

(五)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价体制

依据水资源的价值, 合理的水价应该从自然水价值、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和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等方面来决定。其中, 自然水的价值决定水资源费、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决定供水成本, 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决定污水处理费,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性的水价。水资源费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 它是为防止水资源的滥用而使水资源使用者付出代价的货币表现;供水价格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 包括建设工程费、管理运行费和其他费用的代价;污水处理费是指经使用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和公共的水环境, 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 也是为达到某种水质标准而付出的水环境经济补偿。应尽快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水价, 同时, 根据水资源稀缺的供求情况, 尽快制定出反映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价格政策, 发挥价格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六)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节水意识

无论从水量的角度还是从水质的角度来说, 水都是任何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都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认识到水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具有社会和环境价值, 使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 掌握科学的用水知识, 改变落后的用水习惯。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的需要, 坚持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 节流优先的原则, 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足够 (水量与水质) 的水资源作为支撑。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 应遵循城市水循环的规律, 完善管理体制,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及效益, 加大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 真正做到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 使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得以体现, 建立起城市水健康循环, 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控制人口过度集聚增长, 建设组群式城市结构, 既能减少集中开采与需水压力, 又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从而减轻对水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在控制人口的同时,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大力压缩耗水量大、污染重的产业, 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开发, 强化源头和过程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提倡发展节水型产业。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规模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稀缺和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循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提出了用循环的理念规划城市用水。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杰, 熊必永.创建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 .

[2]周建康.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J].西南给排水, 2004.

[3]许向君, 汪中华.关于建立城市水健康循环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陆静超, 袁一星.循环经济下的城市水循环[J].给水排水, 2007.

[5]曹国圣.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J].水利经济, 2009.

[6]赵慧英, 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规模关系探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08.

篇4:“水循环”专题

二、知能构建(图1)

三、图表剖析

1.水循环示意图(图2)

该图关键点:①水之所以循环,其内因是水的固、液、气三相变化,外因是太阳能和重力能。②在三种水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包括的环节多,涉及范围大,下垫面复杂(包括海洋和陆地),因而又被称为大循环,是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海上内循环携带的水量最多,大约是海陆间水循环的10倍;陆上内循环补充陆地水的量很少。③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大循环,又有陆上内循环;在内流区域,主要是陆上内循环。④水循环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即水循环具有平衡更新、迁移交换、联系调节、影响塑造的作用。⑤水是循环的,但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其循环更新的速度也是有限的, 因此一个区域的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图(图3)

从图中看,陆地上的水体主要有大气降水、冰川、积雪、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陆地上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雨水)是陆地各类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当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表起伏小,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高时,大气降水有利于转化为地下水。

冰川对河流及其它陆地水体的补给是单向的;而河流水、湖泊水及地下水之间具有双向补给关系,如图4所示。但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存在双向补给关系,如黄河下游及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3.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是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图型,横坐标代表时间(月份),纵坐标代表河流径流量。根据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如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等综合分析,可得知:图5河流径流量随雨量变化,补给类型主要为大气降水,降水是河流最重要、最普遍的补给形式,在我国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图6河流春汛与气温有关,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此类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图7河流径流量与气温有关,为冰雪融水(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图8河流径流量全年稳定,为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湖泊水对河流水往往有调蓄作用,地下水对河流水的补给较普遍、稳定。

四、技巧点拨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分析

①对地表径流的改变(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②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改变下渗以及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地下径流,例如城市建设中通过增加绿地面积、铺设渗水砖、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来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③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④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地膜覆盖可减少农田的水分蒸发。

2.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及分析

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要把握“五大特征(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和五大成因(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人类活动)”。

①流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方式。②汛期(水位),包括丰水期、枯水期的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③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④结冰期,用有或无、长或短来描述,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冬季气温在0℃以下、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同时还要注意几点:一是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区别,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长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二是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区别,如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但年际变化小;三是分析径流变化的原因时注意时间限制条件,几十年和几年的变化原因可能不同,“几十年”还可能有气候变化的原因。

3.水资源问题的分析

①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即水资源短缺问题,应从“供求”关系分析,如图9所示。

②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二是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措施;提高工业用水的效率等)。

五、典题精练

(2016年全国Ⅲ卷)图10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该题组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进而考查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理解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水循环环节(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森林植被破坏后,蒸发和蒸腾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坡面上的地表径流增加,则河流径流量增大。森林植被恢复后,则相反。图中由于透水岩层向乙河倾斜,森林植被恢复后,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随倾斜岩层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参考答案分别为B、C、D。

【拓展深化】该题组涉及的知识点“植被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高频考点,需熟练掌握。

植被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涵养水源,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从而减少旱涝灾害。同时蒸腾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增加。

篇5:水循环个性教案

我走上讲台就卖傻:各位同学,不好意思,我来自武汉,来的时候太慌,忘记带教材了。呃。。呃。。(装出很紧张,很抱歉的样子,甚至有一点点结巴)真的不好意思,所以…非常抱歉,呃…呃…这样吧,今天我们就聊聊天吧,大家也把书收起来。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看来只要不上课,大家都是很高兴的,大家都把书收了起来。(其实这是我设的一个陷阱,因为书本上啥玩意都写得太清楚,图画得太好,看了书我都没法提问了)

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武汉,我叫××(同学们都笑起来),是真名哦。大家听说过武汉吗?” “听说过!”同学们齐声答道。

“知道武汉有啥出名的吗?”我接着问。

“黄鹤楼。”“热干面。”……“美(和谐)女”(有人开始趁乱捣乱了,嘿嘿)

“哈哈,甘肃美(和谐)女也很多呀,嗯,大家说得都不错,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没有说哦,武汉地处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之处哦,知道吗?”我补充道。“知道,知道!”

我仰望天空,哦,不是,是仰望天花板,若有所思的说道:“甘肃好像就没有什么大河哦。”

“谁说的?黄河呀!黄河就经过咱白银附近。”学生们不服气(我要的就是这句话,哈哈,不出意料的掉入陷阱了,别着急,后面还有很多陷阱,步步惊心呀!。)

“黄河在白银附近?”我继续装傻(在黑板上写下“黄河”二字)。“哦,那它最终流到哪去了?” “最后流到海洋去了呀!渤海。”学生继续说。我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海洋”二字。“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黄河一直这么流,怎么水总是流不干呢?”我继续装傻。“天上会下雨呀!”学生可能也觉得我这些问题太幼稚,笑声一片的回答。

“那按你的说法,如果哪天不下雨,黄河水就干了?这几天没有下雨吧?黄河干了?”我继续问道。

咦,这下学生晕了,课堂更加吵闹了。喧哗之中有一个学生说话了:“还有山顶上冰雪融化的水呀!” “山顶的冰雪哪来的?”我问。学生张嘴就答:“天上的降水呀”。

“哦,是来自大气中的水汽。”(我得把大家的回答规范一下,我同时在黑板上写下“大气水”三字)继续刨根问底:“那大气中的水汽来自哪里呢?” “地面蒸发的水呀!”

“不对呀!你们不是说降下的雨水进入黄河,通过黄河流到海洋去了吗?哪来的水蒸发的?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呀!”同学们一下被我看似幼稚的问题逗乐了。

“海洋蒸发的水进入大气,然后再形成降雨。”有一个学生说道。

“大气降水都进入了河流吗?”我问道。“不是,还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学生答道。(我在黑板上写下“地下水”三字)

我:“各位同学,我有些闹晕了,这样吧,大家用箭头把黑板上的这些词连起来,或者用图画的方式表达黄河、海洋、大气水、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篇6:水循环公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2)通过联系实际,能掌握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学生预习问题

1.河流补给的水体类型?(9、10)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1、3、8)

3.为什么说水循环能调节海陆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1、2、11、7、8)4.水循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4、7)

5.人类能干涉和控制水循环的那些环节?(2、3、4、5、11)

6.黄河下游断流与那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关?(1、6、8、11)为达到课标要求,本节课我们将开展以下4个活动:(页面3)

①说一说组成水圈的水体类型;

②讲一讲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③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

④议一议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推进新课

一、说一说组成水圈的水体类型?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水体?(根据图片)

(生答)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地下水、土壤水、生物水、海洋水、大气水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解决学生问题1.河流补给的水体类型?

河流不仅可以接受其它水体的补给,也可以向其他水体供应水源,如: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按照水往低处流的原理,解决学生问题2 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 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水则补给湖泊水。可见,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拓展)沿岸湖泊对长江干流起什么作用?-------削峰补枯作用

(过渡)这些水体在地球上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地运动着,那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呢?

二、讲一讲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展示:图3.3水循环示意

指出:在图中可以看出,水循环的过程涉及到地球外部的哪些圈层?(学生指图回答)利用课件归纳:水循环的概念、发生领域及类型

这就是水循环发生的三个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之间,分别称之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承转:刚才我们在示意图上看到的水循环是静态的,而实际的水循环是动态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态体会一下水循环的过程。

(播放水循环动画、解说过程)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有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称为海陆间循环。

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海面上,这种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称为海上内循环。

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陆地上,被称为陆地内循环。

三、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

请大家拿出纸笔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然后我们将邀请3位同学来展示你的作品。

(对学生的绘图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师说:同学们,现在大家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来议一议!

四、议一议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是指水循环哪个环节?(答)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指黄河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问)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水真的会“奔流到海不复回”吗?

(答)不会,河流水注入海洋后会再度蒸发,通过水汽输送重新回到陆地上空,再通过大气降水补充到地表径流,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师说:在水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地球的水体得以不断更新!(点击鼠标-促进水体更新)师问: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地球上的水总量没有变,这样是不是说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生齐答:不是!师说:对!如果我们用水超出了水资源的更新速度,就会导致缺水,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停顿)节约用水!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 使地球各种水体不断的更新

解决学生问题3.为什么说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起着吸收、转化、传输的作用,如何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

提示:同学们看动画时,注意到这个地理事物了吗?(指图:太阳)它能为水循环提供什么?(能量)

指出:在第一章第二节曾学过:太阳辐射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怎样促使水循环运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利用水循环课件动画点拨: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表水体吸收热量蒸发,水由液态变成气态,通过大气运动对热量输送,又以降水的形式释放热量,水由气态转化成液态或固态。

归纳: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水循环能调节海陆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 解决学生问题4.水循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展示:黄河流域图,中游的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图片

引导: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运动的河水会对沿途地表产生冲刷作用。比如我们来看黄河流域的两幅图片:

黄河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地表径流)

推测: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地理景观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及入海口处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此淤积,一方面造就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塑造了黄河中下游平原、形成黄河三角洲并不断长大。承转引导: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通过迁移什么物质实现的?

指图说明:黄河作为地表径流从黄土高原携带了什么?(泥沙)最终输送到哪里?(下游及河口)这就说明:水循环不仅伴随着能量的交换,还包括物质的迁移。

归纳:进行物质转移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塑造地表形态,进行物质转移 解决学生问题5.人类能干涉和控制水循环的那些环节?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蒸发蒸腾,降水、径流和下渗等。

例如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人工增雨 →(降水)修建水库→(地表径流)植被破坏→(下渗、蒸腾等)

教材开发 黄河断流

解决学生问题6黄河下游断流与那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关?

黄河断流自然原因黄河中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黄河下游为地上河,补给水源少。

黄河断流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猛增,工业、生活用水量猛增;中下游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上、中、下游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沿途水浪费现象严重等。引导:人类活动影响了黄河水的可持续利用,河流属于淡水资源,淡水在地球上有多少?

展示:图3.1水圈的构成,学生找出:淡水2.53%

图片形象说明:若将全球水看成是一桶,淡水只是其中的一勺,而可以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则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98年底,国家开始对黄河水实施水量统一分配。经过合理调度,黄河再没有断流,再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景观,黄河三角洲也恢复了勃勃生机。

讨论回答:以上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升华: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在水循环可调节的范围之内,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篇7: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1、定义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二、水循环

1.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内陆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补充材料: 河水补给来源

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但有些河流,即使在较长的时间不下雨,河流水源仍然比较丰富,如我国华南地区河流;有的河流则干季甚至断流。由于流域气候不同,降水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雨水,有的是雪,或兼而有之,这些对河川径流动态有着不同的影响。河流水源的补给途径,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雨水补给 雨水是河流水源补给最重要的一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流水源主要是雨水补给。其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境内降雨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相对集中在夏秋雨季,且多暴雨,所以夏秋雨季发生洪水的次数较多,汇水过程迅速,来势较猛,流量过程线呈现锯齿状尖峰。冬季河川除部分雨水补给外,地下水补给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仍有相当径流。

2.融雪水补给 温带与寒带地区,冬季降雪,地面形成雪盖,至翌年春季气候转暖,积雪融化补给河流。高山上的积雪,在气温的夏季融化补给河流。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等,春季积雪融化补给河流的水量占一定比例。融雪水补给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积雪及流域气温变化有关。由于气温的年际变化通常很小,因此它补给河流的时间比较稳定而有规律。

3.冰川水补给 高山及高纬度,冰川运动至雪线以下或达到正温度地区,冰川融化补给河流,如我国西部高山冰川夏季融化补给河流。冰川补给河流水量多少,与流域境内冰川或永久积雪贮量大小及气温高低密切相关,而河流的水情变化与气温变化,尤其是气温日变化有密切联系。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某些位于山地高原的湖泊沼泽,本身是河流的发源地,直接补给河流;有的湖泊汇集了若干河流来水后又转而补给河流,例如江西鄱阳湖接纳赣、修、信诸水及百多条小河来水,通过湖口注入长江。湖南洞庭湖也属此类,湘、资、沅储水洞庭湖,再由洞庭湖几个出口注入长江。湖泊沼泽补给河流的水量大小及其变化,与湖泊、沼泽补给流域的来水量及其变化有关,水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变幅较小,因而在月、年、年际间水量变化比较均匀。

5.地下水补给 大气降雨、降雪(融化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再由地下水补给河流。在湿润地区,地下水成为河流水源的重要来源。在岩溶地区,如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地下水成为河水的主要补给者。珠江全年水量丰富,除流域降水量较多以外,与流域境内地下水埋藏丰富,地下水补给河流较多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是稳定的。在没有地面水的补给,而河流又能持续不断地保持一定水量,就因为有地下水作为河流的可靠补给者。根据地下水埋藏情况。通常可分为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补给。浅层地下水是贮存于地表松散堆积物中的潜水。主要受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因素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并与河水有相应补给关系,即河水高于潜水面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深层地下水是长时间内渗入地下深入储存起来的,它缓慢地流出补给河流,受气象因素影响很小,通常只有年变化,季节变化已不明显。

上一篇:祖堂落成致辞下一篇:大一学生学年自我评价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