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大题

2024-04-12

水循环大题(精选6篇)

篇1:水循环大题

作者 | 纸盆

1、回答要用专用术语

对于生物大题特别是那些步骤题和实验题,答题不能自己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很不严谨,而是要用课本里的专用术语,力求准确、全面。

2、定位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

确定题目考查什么知识点是答题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这样我们就能在高中生物中定位到答案的大致范围了,排除掉一些无用的知识,但是你要注意了,一道大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所以还需要你自己去分析判断。

3、逆向思维推理

很多时候生物体也是需要推理的,当我们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正面推理,还能通过逆向推理,通过结果(结论)→原因→题设(条件)进行推导,最终得出题设(条件)→原因→结果(结论)。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答题思维模式。

篇2:水循环大题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点一点,答案分析马上出来

分析:

题设: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信息来源范围)/,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时空范围)/乡约制度的变化(问题一)/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问题二)

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问题一:变化:(对比宋和明清)

1、内容目的: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宋)——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明清)

2、组织方:民间组织(宋)——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明清)

(发现了没有,这个变化在句式上大体是一一对应的)

问题二:积极作用:(作用可以从内容呀、功能呀、目的呀这些方面入手)

1、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传统文化道德

2、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训子弟以禁非为——社会秩序、基层社会治理

3、重农桑以足衣食——促进生产

部颁答案: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部颁答案是这么随性,但是大家一定要分点分行呀!①②③标起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答案与分析

分析:

题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范围),简述清末(时期)/城镇乡地方自治(内容)/的历史背景(问题)。

材料: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背景:

1、清末+救亡→救亡图存、内忧外患

2、世界立国之基础→西方民主思想、政治的影响

3、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时空定位)清末新政、政治制度改革

篇3:灵活运用结论妙解大题

例1如图, 已知点F是椭圆 (a>b>0) 的右焦点, 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点A, P, PF垂直于x轴, 直线AF交椭圆于点B, PB⊥PA,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e=____.

分析本题条件非常简单, 对于条件“PB⊥PA”, 可以用斜率乘积为- 1, 也可用向量的数量积为0, 对于条件“A, F, B三点共线”可以用斜率相等. 但是由于椭圆方程含两个字母, 纯字母运算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心中有想法, 但能得出最终结果的不多. 为了减少字母运算量, 我们在小题中也可以用一点小技巧, 不妨设a = 1.

解法1不妨设a=1, 则

F (c, 0) , P (c, b2) , A (-c, -b2) , 直线AF的方程为

与椭圆方程联立得出

点评显然这种解法学生是能接受的, 但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计算出来恐怕很困难.

那么, 有没有计算量偏小一点的方法可以解决这道题呢? 先来了解下面的结论:

结论1已知椭圆 (a>b>0) , 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A, B是椭圆上的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点, 且直线PA, PB的斜率都存在, 分别记为k1, k2, 则

结论2已知双曲线 (a, b>0) , P为双曲线上一点, A, B是双曲线上的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点, 且直线PA, PB的斜率都存在, 分别记为k1, k2, 则

下面再看本题运用结论1 怎么做:

点评解法1 计算之所以繁琐, 是因为在计算过程中总是力求每个点的坐标都能清晰地表示出来, 这种最直接的想法反而使得计算困难重重, 如果纯粹用a, b, c三个字母计算更是无从下手, 而一个小结论在解法2 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例2如图, 已知椭圆E1: (a>b>0) , 圆E2方程为x2+y2=a2, 过椭圆的左顶点A作斜率为k1的直线l1与椭圆E1和圆E2分别相交于B, C, 设D为圆E2上不同于A的一点, 直线AD的斜率为k2, 当时, 试问:直线BD是否过定点?若过定点, 求出定点坐标;若不过定点, 请说明理由.

解法1 A ( - a, 0) , 直线AB方程为y = k1 ( x + a) , 与椭圆E1联立得: ( b2+ a2k12) x2+ 2a3k12x + a4k12- a2b2= 0,

点评本题是解几中一类典型的求定点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 ①直接进行一般性证明, 即写出直线BD的方程形式, 再去分析所经过的定点, ②从特殊到一般, 即先由特殊位置猜出定点的坐标, 再反之进行一般证明. 两者各有利弊, 法①更加严谨, 法②更容易得出定点坐标. 上述解法思路常规, 但计算复杂, 真正能突破这样的计算大关的学生寥寥无几. 下面看如果运用结论怎么解:

从以上两题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结论1 在我们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 当然如果学生想要得分, 结论在大题中不能直接使用还得证明, 但至少已经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所以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来妙解这样的解析几何题吧. 小结论, 大用处.

动动脑: 你会用本文的结论快速解题了吗?

篇4:“大题”可以“小做”

本文要谈的“大题”“小做”,是指大题目用小章法来写作,不含比喻义。所谓“大题”,指的是题目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题旨不够明朗的题目。“大题”一般字数较少,不带修饰语。所谓“小题”,指的是从小的角度来取材立意,即用小章法来写作,力求以小见大。

“大题”可以“小做”吗?回答是肯定的。当然,这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比如,补足因素法。就是说,我们遇到一个大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题目内含的信息多是隐性的,在不改变原题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补足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变题目的隐性信息为显性信息。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四季景色(的)”。有了这个新因素作修饰语,题旨就明朗多了。然后就从“四季景色的变化”这个角度,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

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它们为我们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景色变化。

我们先来说说春天吧。春天,万物复苏了,冰雪融化了,天气变暖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也从甜蜜的梦中醒来了。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偷偷地钻了出来,那个嫩,那个绿,那个尖。垂柳也开始醒了,那光秃秃的树枝冒出了小芽,那芽看上去,翠绿翠绿的,像一颗颗小珍珠。

接着,文章依次写了夏、秋、冬三季的景色变化。结尾写道:“如果能把四季合成一天,那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很喜欢四季,它让我懂得了春的播种,夏的丰实,秋的喜悦,冬的快乐,我爱它!”写出了自己对四季的感悟,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有篇作文叫《感悟》,文章首先叙述了数学老师为精心勾画一个“最终会被同学们遗忘”的示范图,而忘了下课一事,最后写道:

是呀!老师又何必这么认真呢?精心勾画的图,还不一样会被擦掉?随着黑板擦的舞动,也最终会被同学们遗忘。但老师还在认真、细致地画着,直到他把自己认为最满意、最准确的图画出来后,才宣布下课。望着黑板上虽然不大却极为匀称的连绵的“小山”,我陡然感悟到:老师之所以这样,不正体现着他崇高的敬业精神吗?

《感悟》本是一个宽泛的大题,小作者巧妙地利用“补足因素法”,在文题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我在数学课堂上(的)”,把大题变成了小题——我在数学课堂上的感悟。文章从小处着笔,大处落墨,取得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另一篇作文是《起点》,这也是一个大题,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是怎样“大题小做”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妈妈下岗了。

一向性格开朗、有说有笑的妈妈沉默了。每次从她房门前走过,总听见她轻轻地叹息。虽然爸爸极力安慰她,可妈妈总是皱着眉头,一天难说两句话。也难怪,妈妈只有三十多岁,乍然成了家庭妇女,整天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她怎么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呢?

接着,文章叙述了妈妈在同事的帮助下,走出了下岗的阴影,决定去学习电脑,自己开一个电脑室,重新再就业。文章最后写道:

从此,妈妈早出晚归,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妈妈终于找到了人生的一条新起跑线,那银铃般的笑声又不断在家中响起。

作者也是利用“补足因素法”,把大题化成小题——妈妈人生的新起点。这样,通过自我扩充题目,缩小了写作范围,“大题”化成了“小题”,写起来自然就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篇5:“大题”不妨“小作”

我班有一个名叫晓阳(化名)的女生,她就属于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上学期我了解到她早恋了,思想特别不稳定,我通过做思想工作让她结束了与那个男生的交往。这学期开学,她本不愿读书,觉得自己也只能是上技校的料,还不如在家先休息休息,落得个轻松自由。我又电话联系她的父亲,让她重返校园。刚开学没几天,有同学就反映她自习课上纪律特别差,老爱笑,把她叫进办公室了解情况,她还是一个劲地笑。我跟她说:“一个人开朗乐观是好事,可要分清场合,不能置学校和班级纪律于不顾。”她听后频频点头,可总是会旧病复发。 面对这样一个不省心的女孩子,有时我甚至拿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说深说浅都不是件容易事。尽管如此,我还在努力地改变她。有一段时间她时有旷课,频繁出入网吧,而且还吸引了班内其他几个“不稳定分子”,据说是迷上了一款叫做“开心农场”的网络游戏。“今天你种菜了吗?”“今天你除草了没?”“今天你偷菜了吗?”这些成了她们课下谈论的话题。我心急如焚,首先找来晓阳谈心,与她一起分析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害处。谈过之后,她表现好一些,可过不多久又故伎重演。如此经过了多次反复,由于我和家长的围追堵截,她开始与我越来越疏远,玩游戏也就越发的隐蔽。显然,一味地对其禁止,要求她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会让她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与游戏合理结合呢?终于,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事让我寻到了转化游戏玩家的希望。

一天晚上我督促刚上初一的儿子上床休息,可他要求上网玩一会儿游戏,我当即拒绝。但他再三恳求,我只好答应他玩上10分钟。尽管这样;我还是不放心地陪在一旁,“原来你也在玩‘开心农场’呀!”这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见他一阵干净利落的操作,脸上写满“赶收忙偷”的喜悦。我若有所思,网络游戏对成年人尚且具有挡不住的诱惑,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晓阳。换位思考不难明白,成年人较之于未成年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好的控制力,他们能够正确处理游戏与工作的关系,孰轻孰重可以做到泾渭分明,而许多学生则会被游戏吸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思忖再三,决定与晓阳她们约法三章:允许她们玩游戏,但要有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可进入网吧,时间固定在双休日晚上的6点钟,持续时间尽量不超过两小时,由几个同学在家上网联机游戏,家长和我负责监督。

实施了一段时间,晓阳几人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没有再去网吧玩游戏,有时我还主动跟她们“过过招”,分。享一下她们的快乐。相互交流得多了。无形之中融洽了师生关系,她们也从中体会到了“农场”里的经营之道——付出不一定全收获,不付出一点儿收获也没有。随着中考的临近,晓阳的几个“同党”渐渐淡出了网络游戏,她好像变了个样子,思想和学习正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篇6:“大题”如何“小做”

[角度上以小见大]

即从一个大话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忽视的“小”角度来作为切入点,近而来表现“大”话题的内涵。如下例:

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灵。苹果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太阳中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优秀习作《生命的意义》片段

“生命的意义”可谓一大话题,但这段文字,作者却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盲人可以看见什么”三个生活“小”角度揭示了生命意义之“大”话题的内涵。

[题材上以小见大]

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所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材料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小”对象的描述,进而来展示整个写作对象之“大”境界。如下例:

“宝宝,来,走起。”我扶起弟弟,心里只想着让他尽快学会走路,室内的空气很沉闷,压得我似有些许的透不过气。

我一松手,弟弟摇摇晃晃地开始走路。刚一开始,弟弟右脚向前迈去,又吃力地将左脚向前迈进,那表情好像担着百斤重的重担,如此劳累。看着弟弟走路的模样,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步三摇”,不禁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一个不注意,弟弟左腿忽然向左侧弯去,侧着身子倒在了地上。我有些恼怒,怎么这么笨!

母亲一边安慰弟弟一边颇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说:“我可不记得你一生下来便会走路,当初你还不是一样,经常摔倒。”然后又对着弟弟说:“乖,不哭,来,走路给妈妈看,有没有走得更远呢?”

是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即使起点再低,若每天都能走得更远,都能有些许进步,又何尝不是好事?我心中如此想着。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走得更远》片段

教育可谓一大话题,但该考生却选材“弟弟学走路”这一具体小事,通过“我”和妈妈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对比;在妈妈的影响下,“我”前后态度和方式的对比等。揭示了“只有赏识、鼓励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之教育大内涵。

[联想上以小见大]

即从彼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从而实现话题以小见大的转变。如下例:

这是一张双程景点票:周庄——千灯。周庄与千灯相隔不远。

远远便看见大红的“周庄欢迎你”张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片天地,死死咬着你的眼,躲不掉的。

心怀忐忑,步入周庄。这是一场肉与肉的摩挲、绝杀,裹挟着汗味、水汽与浓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游船上。

商业化的市镇气息扼住我的喉,叫人噤了声。

周庄“智慧”,周庄人更为“智慧”。在这里,即使是一棵树也可成为拍照牟利者的招财工具;即使是转角处一块巴掌大的空地,周庄人也不遗余力,将它开发成西式咖啡馆;宣传手腕更是……

游船驶过一座桥,我怔了怔 ——是陈逸飞画中的双桥!只是,我看得到:桥上的游人压得它不堪重负;我听得到:那苟延残喘中有低低的呜咽……

岁月斑驳,侵蚀着石桥。双桥横亘着,像一块开合的“伤疤”——那是,整个周庄的伤疤。

“阿婆,唱支船歌可好?”

一只青筋遒劲的手直逼眼前:“小费。”

那一刻,我比三毛哭得更像个孩子。只是,她喃喃念叨的“是周庄,我还会来的”。我却是,“周庄……我不再来了。”

这样的“智慧”,我,有些反胃。

——2015年江苏卷优秀作文《逃离“智慧”的周庄》片段

智慧这一立意可谓“超大”话题,当大多数考生对智慧进行大加赞扬时,这位考生却“逃离”智慧,细读全文,原来考生所要逃离的智慧是周庄的“商业气”。作者通过对周庄“商业气”的描述,揭示了当今社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被金钱所戕害的社会现实。可谓视觉独特、以小见大,意味深远!

同时,小题大做也就是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小”、较“窄”、较“实”的话题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拓,进而收到“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艺术效果。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切入:

[挖掘“小”话题背后的“大”内涵]

同学们要学会用独特的视角细腻地观察身边的“小事”、“实事”,然后做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如下例:

时光荏苒,我竟是再也抓不住人心,再也看不清人们的瞳孔。书页越发地白了,越发的软而光滑,我挣扎着不闭上双眼,却抵不过外边的黑暗——我罕见天日。我被长久地夹在一本杂志里,只能透过缝隙看见人们的目光,流连在刺眼的屏幕上。手,紧紧地握着冰凉的手机。他们越发的孤独,蜷缩在心中黑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长久地等待,长久地窥视,我终于看懂了人们的心,他们在年华中遗失了曾经的记忆,迷茫在无知的昏暗中。他们狡辩说他们可以看手机中的文字,却不懂得我较之他们更多了一份温度,多了一份记忆。多了风花雪月之外的家国天下,纸醉金迷之外的微言大义,醉生梦死之外的血气方刚。正因为他们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曾经的苦难心酸的体察,才有现在的怅惘与迷茫……

——2016年北京卷优秀作文《神奇的书签》片段

作者对一枚“小小”的书签在现代生活中的遭遇深入思考,揭示出了书签遭冷落的真正原因——整个时代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的曾经苦难心酸的体察,从而完成了对话题由“小”到“大”的升华。

[善于将话题由“小点”写到“大面”]

要求同学们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近而一滴露珠,能想象出黎明的清新;一颗寒星,能想象出夜空的宁静;一朵浪花,能想象出大海的浩渺。如下例: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缥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真挚,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2016年山东卷优秀作文《文化行囊》片段

行囊中的东西可谓很多,有用得上的,有暂时用不上的,有伴随着我们走向远方的……在这众多的东西中,考生仅仅选择文化这一“小点”展开论述,同时考生又就这一“小点”展开充分的联想,联想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大面”,给阅卷老师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

上一篇:伊犁州人事考试试题下一篇:周记写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