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循环

2024-05-12

价值循环(精选九篇)

价值循环 篇1

一、循环经济框架及目标效应

(一)循环经济的框架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按照循环经济的循环范围来看,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循环[2]:

1. 企业内部循环

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持续农业。在这一层次上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要求企业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质、加强物质的循环、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服务强度。

2. 产业层面的循环

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一层次上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需要建立企业群落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

3. 社会整体循环

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在绿色消费中,商品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方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在这一层次上,当前主要是实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即在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实施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二)循环经济目标效应

按照循环经济的内涵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两低一高”特征,发展循环经济至少存在以下五大目标效应:

1. 价值增值效应

循环经济模式延伸了价值链,实现了产品价值增值最大化。循环经济产品链拓展了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出更多精细化产品,综合效益比传统经济要大得多[3]。

2. 资源化效应

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三废”的“资源化”。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循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产生的“三废”排放量有效下降,资源浪费程度显著降低。

3. 成本节约效应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节能降耗,实现了成本消耗减量化。通过企业内部循环、产业内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形成互相提供“废弃资源”原材料的新型供应链模式,有效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实现了产业内的范围经济。

4. 收入提升效应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本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促进国民收入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实现使得资源危机有效缓解,国内资源供应相对充足,国内资源充分利用,资源进口量下降,国内资源投资报酬率提高。

5. 污染防治效应

循环经济本身意味着对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具有污染防治效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气、余热基本都能得到再利用,废水则基本实现循环利用,污染排放达到最小化。

二、循环经济价值链模型的构建

循环经济价值链是实现循环经济的载体,是循环经济价值循环的流通路径。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价值链设计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和一个国家成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由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广,传统的产业价值链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考虑企业、产业和社会价值链的构成。从实现循环经济目标效应的视角出发,循环经济价值链模型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4]:

1. 价值链重构的思路应以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分析如何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循环经济的“两低一高”,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行业考虑如何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组织生产,副产品的处理以及最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保证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2. 价值链分析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行业内的竞争,而应有跨越行业的眼光来看待价值链的重构过程。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本产业的其他企业,还包括提供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其他产业中的企业。同时,生产中的副产品和废物的回收处理后,可以作为其他行业中的资源进行重新利用,企业也能在副产品和废物的回收处理中也能获得经济效益。

3. 价值链重组要有“大循环”观念。从政府和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视角出发,目标应是在延伸和衔接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的畅通与延长,实现产业之间的价值链的贯通,最终形成信息、资源循环流动的链、环、网状结构,实现资源价值增值的最大化。

(二)循环经济价值链模型的内容及特征

传统经济的企业价值链是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的业务流程价值链条,通过实现每个活动和业务流程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但在发展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链条只是社会的循环经济中很小的一部分,要推动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企业价值链的束缚,将企业的价值链延伸,向行业的价值链、社会的价值链扩展。

循环经济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不同,表现为[5]:

1. 价值链延长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对产品使用后残余物的回收处理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价值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

2.价值链网状化

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必须进行处理,而不能当作废弃物直接排放或丢弃。这就使企业必须尽量的对副产品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副产品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以平衡处理成本。即,把处理后的副产品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使得该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成环状或网状。

三、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评价

(一)指标体系设计

依据循环经济价值链模型,可知循环经济价值链是由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产业循环经济价值链和社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三层链环网络组成,因此,评价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应该对三层网络均有所兼顾,对三层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进行综合集成。

由循环经济的五大目标效应可知,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大小完全可由是否实现了五大目标效应进行度量。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现对五大目标效应设计一些更细化的指标,其中价值增值效应由产品开发深度和综合效益两个指标进行测量;资源化效应由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资源再利用率两个指标进行测量;成本节约效应由单位收入能耗和成本收益率两个指标进行测量;收入提升效应由人均工资水平和人均未分配利润两个指标进行测量;污染防治效应由污染防治费用降低率和废弃物排放率两个指标进行测量。

(二)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在评价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两方面的数据,其一是指标值数据,其二是指标权重数据。由于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底层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企业报表和政府统计数据等多种途径获取。但指标权重数据则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通过专家调查获取,因此,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问卷将对权重的准确赋予有重要意义,也将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在收集得到指标值数据后,由于不同的指标量纲不同,无法进行比较,因此,需要对指标值进行无量岗化处理。由于指标中大多数都是比率型指标,即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因此,将所有指标都统一处理为0-1之间的数值能有效进行指标值比较。据此,对需要无量纲化的指标设定最佳目标值,并依据式(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undefined

(三)绩效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模糊积分方法,其基本步骤包括:

1. 确定指标的模糊密度

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的模糊密度。

undefined

2. 计算λ模糊测度。

(1)将各被评价对象的各指标f(xi)(i=1,2,…,n)值按大小重新排序:

f(xi1)≥f(xi2)≥…≥f(xik)≥…≥f(xin),({ik|k=1,2,…,n}) (3)

(2)确定λ值。

(3)将λ值和各指标的模糊密度值g(xi)代入,求出λ模糊测度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gλ(xi1),gλ({xi1,xi2}),gλ({xi1,xi2,xi3}),…,gλ({xi1,xi2,…,xin}) (4)

3. 计算模糊积分评价值

y=f(xin)+f(xin 1)-f(xin))gλ({xi1,xi2,…,xin 1})+…+(f(xi2)-f(xi3))gλ({xi1,xi2})+(f(xi1)-f(xi2))gλ(xi1) (5)

最后,将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的模糊积分评价值纳入“优秀、良好、一般、差、极差”5个等级中的对应等级,然后根据评价等级对被评价的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进行分析。

四、实证分析

某城市推广循环经济已有5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污染状况逐步好转。为了对该城市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有一个定量化的估测,对该城市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进行模糊积分评价。

(一)指标值与模糊密度确定

收集统计数据,依据式(1)进行预处理,得到该城市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指标值。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若干位专家进行专家咨询,运用AHP方法得到各指标的模糊密度。

(二)计算模糊测度

取λ=-0.1,计算该城市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评价的λ模糊测度:首先,对指标值进行降序排列,并用f(Xi)重新编号;其次,用相同的顺序对模糊密度进行重新排列,用g(Xi)表示;最后,逐步计算得到模糊测度,用gi表示,gi=({X1,X2,…,Xi})。

(三)确定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及等级水平

依据式(5)计算得到,该城市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为0.474,处于“一般”等级水平,这符合该城市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处于起步后的发展阶段,但离成熟阶段还需更多的努力与更长的时间。

五、结论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未来的经济结构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研究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构成和组合模式,评价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绩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本文通过构建三层网状循环经济价值链模型,设计科学的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积分方法对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进行评价,系统地考虑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特征并构建了完善的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评估体系,为循环经济价值链、循环经济价值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实证部分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说明具体的数据获取和调查问卷设计状况,也没有对评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对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不足。

参考文献

[1]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EB/OL].[2008-09-10].http://www.c-bm.com/news/2008/9-10/B145722705.htm.

[2]梅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学前沿.2002(12):20-23.

[3]赵凌云.重构区域价值链——宜都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型产业集群[N].中国经济导报,2007-10-20(C02).

[4]潘旭明.基于价值链重构的竞争优势分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6):15-20.

循环经济与科技法的价值转向 篇2

循环经济与科技法的价值转向

摘要:科技法在科技发展中扮演了建构性的角色,传统的科技法只注重科技发展的经济价值,与传统的线性经济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联系.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又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经济.在面向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对传统的科技立法实行“价值转向”,而科技法的生态价值取向就是循环经济取代传统线性经济在法律上的反映.科技立法主体应该以整体主义思维方式,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意识,实现科技立法的价值转向,扫清循环经济发展在科学技术上的障碍.作 者:伍志纯    易显飞    Wu Zhichun    Yi Xianfei  作者单位:伍志纯,Wu Zhichun(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易显飞,Yi Xianfei(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期 刊:科学管理研究  PKUCSSCI  Journal: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 25(2) 分类号:X22.G322 关键词:科技法    循环经济    价值转向   

价值循环 篇3

关键词:价值链;循环经济;流程

一、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利用“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的3R原则,并强调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把经济系统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运用循环经济中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它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是一种循环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源头减少资源的使用,达到节约的目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物质一次性的浪费利用,资源使用后的废物变废为宝,达到再投入生产使用的效果。简单地说,循环经济就是使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发展,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发展状态。

以上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其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在循环经济理论上构建的企业价值链是一种新的价值链构建模式,同时又是企业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这种企业价值链既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可以提升企业在现代能源紧缺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循环经济的基本任务是沿着新型工业化方向建立生态的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借以不断改进企业各种创造价值的方式使其生态化,其核心可归结为企业价值链的生态化。

二、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构建新型电力企业价值链的必要性

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从事设计、供应、生产、营销、定货及对生产经营起辅助作用的价值集合。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创造价值的活动,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分别是: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9项。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又体现在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供应商拥有创造和交付企业价值链的外购输入的价值链(上游价值),制造商的产品通过渠道价值链(渠道价值)到达最终消费者(下游价值)手中,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成为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这些中间环节都在影响企业内部价值链。作为一个企业若想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不仅要理解企业自身的价值链,也要理解企业价值链所处的价值系统。

企业特别是电力能源型企业构建新型企业价值链是提升火力发电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这反映了其各自利用的能源、特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的途径等方面的特色;受国家资源有限性的限制,发电企业受到煤炭、水等资源和运输能力的极大制约,构建新型企业价值链刻不容缓;企业构建环保型企业价值链符合企业伦理的要求,能够塑造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新型电力企业价值链构建模式

(一)电力企业一般的企业价值链分析

发电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由发电“煤-水-汽-电”的工艺流程构成,这被视为电厂管理系统上的价值链,对价值链上所有业务环节,如基建、采购、库存、计划、设备、质量、运行、检修、财务、人事等进行有效管理,整个价值链强调能够动态调整生产技术经营和经营状况,及时掌握生产经营有关信息。内部流程如图1所示:

由图1看出发电企业内部价值链可分为许多单元小价值链,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计算成本和创造的新价值。通过对作业成本与利润的分析,进行取舍,以调整小价值链在企业整体内部价值链中的关系,实现降低整条价值链创造价值中的成本,建立成本优势。

在分析发电企业内部价值链时,可以发现,发电企业既是燃料、水和发电设备的购买者又是电力产品的生产者,属于整个电力能源行业价值链中的一段。对企业内部价值链来说,燃料费、水费占了发电成本的很大比例,而企业每年对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所花费的修理费、机器折旧费、检修工人的薪酬及征收的排污费等费用也很多。发电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加强燃料、机器设备管理或加强节能措施的实施来降低企业创造电力产品价值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通过加强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来达到对生产流程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和反馈信息提高其生产效率;对人员进行减员增效降低人工成本;对最主要的燃料费,可以用其他替代能源逐渐替代传统能源,对机组进行技术改造使发电效率提高来解决。如果把发电企业置身于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中就要从外购输入的价值链和出售输出的价值链入手,通过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联合经营或进行循环再利用取得发电企业中游价值链的成本优势,进而取得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二)新型电力企业的企业价值链模型构建分析

1、内部后勤。由于煤炭价格上涨,可采用煤粉和秸秆混烧的发电方式降低成本。加强煤炭燃料接收和储存管理,制定严格的煤炭燃料质量检验标准;大力宣传储存秸秆知识,降低秸秆湿度,提高燃烧量;对秸秆燃料建立专门的储运中心和秸秆调运公司,通过加强燃料物流管理有效地降低采购燃料的费用。

2、生产经营。发电企业的主要产品是电,同时产生其他副产品,秸秆、煤炭混烧后产生的煤粉经加工可被水泥厂和制砖厂利用,以实现煤灰零排放;企业锅炉冷却用水和生活废水,经回收处理后可补入发电生产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处理后排出的水又可用于锅炉的冲灰冲渣,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对电力企业内部家属区进行供暖和热水管道实行改造,实现余热供暖和热带鱼养殖,既服务社区居民又增加企业的额外收入,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充分体现出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

3、外部后勤。电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特点是不能大量储存,要求每时每刻发、输、配、售、用绝对平衡,因此企业要有一套机构健全,信息通畅的部门系统,除实现政企分开、厂网分开、输配分开,成立调度中心、交易中心、电力管理机构外,还要做好有关用户侧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加强电力的需求侧管理。

4、市场营销。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市场;体现循环化的电力市场经营,以快捷优质的服务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强发电供电的可靠性,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电能;与同行公平竞争,形成合理的上网电价电量,建立弹性的电价体系。对于多产产品的营销,发电企业要设立下属企业并发挥下属企业的竞争优势。对发电机组的除灰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可靠性,回收加工的粉煤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下属企业要充分利用厂内低电价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5、服务。电力行业要更新服务理念、加强服务质量,以赢得广大用户的真诚信赖,创造良好的企业信誉。

6、采购。企业要积极拓宽进煤渠道,优化煤质结构,在确保发电用煤的前提下,严把关,加强检斤、检质、取样、化验4个环节管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减少超时产生的卸煤费等;成立秸秆仓储基地,建立污水处理站,以节约购水开支。对于大修理期间需要购置的新设备,企业与供货企业进行协商,签订长期了供货合同,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7、技术开发。企业可在秸秆燃烧和燃料脱硫,污水废气处理方面进行科技攻关。自主创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并在经验借鉴中研发产品设备,减少成本。

8、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要强化职工“知其责、尽其责、尽到责”的工作理念,完善薪酬分配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选拔竞争机制。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强调员工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9、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基础设施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会、法律、政治事务和质量管理等。企业财务部肩负着加强资产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加强能耗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经营管理职责,信息部要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生产、设备、财务、物资等部门的联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新型电力企业的价值链可以用更细致的流程图表示(见图2):

四、新型电厂构建企业价值链的效益分析

当环保生产进入正常阶段后,原来只占小部分发电份额的秸秆发电成为主力。发展环保发电机组虽然投资成本很大,但带来的环境效益却不可估量。同时,秸秆在炉内燃烧过程中燃烧较为充分,污染小。若电厂周围建有村庄,如果企业的秸秆发电项目投产,当地农民的收入可大大增加。秸秆烧完的炉灰可作为钾肥,被化肥厂收购投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一般电力企业每年均要产生大量的燃烧废弃粉煤灰,需要为储存煤灰垃圾支付巨额征地费、筑坝费和维护费等。新型电力企业价值链构建后,企业可进行技术研发并将粉煤灰加工成不同品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五、构建环保企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完善

虽然构建新型电力企业价值链在理论上成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由于企业在采购活动中采用传统方式储存燃料造成的,致使秸秆规格与设计要求差距较大,项目规划和容量与实际可能存在差距;国内秸秆发电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专业维修人员缺乏维修新设备的经验,导致维修成本过高,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因此,构建新型电力企业价值链,需要在以下方面改进和完善:

加强人力资源优势。建立严明的验收奖惩制度,制定严格的秸秆验收化验流程,对秸秆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同时,加强对质检员的监督管理。

继续加强企业内部的节能管理。企业要重点开展企业原材料,辅助材料及各种能源的节约管理,通过加强内部二级经济核算和燃料消耗统计,根据不同能源购入指标,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内部价格。

通过行业价值链中其他企业进行技术联合,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或者寻求国家政策扶持来提高秸秆利用率。

成立专门的维修班组负责设备维修和实施环境测评。企业可设立专业的维修组负责设备的维护,提高生产的可靠性。企业还应进行必需的相关的环评、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地质灾害、压覆矿产、地震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土地预申请、社会影响等评价。

参考文献:

1、章爱民.全球价值链下产业竞争力的成因与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7).

2、吕娟,杜纲.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电力市场下发电企业成本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4).

基于价值网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究 篇4

Applegate (2000) 认为, 在网络经济时代, 不再是单一组织或线性价值链的竞争, 而是组织与其协力者所共同营造的价值网的竞争。价值网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 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 在相应的治理框架下, 由处于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企业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 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综合国内外各位学者的观点, 价值网的结构模型包括两部分, 一是内网结构。每个价值网都有一个核心企业, 这个核心企业内部的价值网系统即为内网系统, 内网系统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 (包括信息资源与管理资源) 整合;二是外网的结构。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补充者, 除此以外, 还包括政府、媒介、文化、公众等。朱瑞博 (2006) 认为, 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基本逻辑, 就是网络内部的适应性主体通过组织柔性的专业化分工、互补性合作以实现协同效应。

当前, 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 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的两大趋势。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它以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简称“3R”) 为基本行为准则, 以产业共生链为发展载体, 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 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是从根本上保护日益稀缺的资源环境、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一) 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

目前,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已经进入了行业过程分析和全面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阶段, 主要包括:

1.战略层面或宏观层面的研究, Gibbs (2002) 和Cohen-Rosenthal (2003) 将EIP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在更大的区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中融入了区域内在土地、设施、网络、关系及合作意识等内容。2002年8月, 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彻底否定了对地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的传统经济模式。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认同, 各国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 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和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Seldman (2004) 对于废弃物零排放的研究, 指出关于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策略, 指出法国将通过废弃物的管理实现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Daniel, J.Dudek (2004) 等对废弃物回收价格及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驱动力研究,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四种市场驱动力;Satoshi Nakazono (2004) 对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 结合日本Kitakyushu城市说明了如何协调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的冲突, 从而建立生态城市,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消费模式方面的研究, 如Jannett Highfill等 (2001) 认为城市垃圾填埋场蕴含很多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资源, 提出可以采用最优控制方法对废弃物进行管理并进行处理, 实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并对人类消费变化、垃圾填埋及资源循环利用进行最优控制分析, 揭示了消费、填埋与循环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Tim Cooper (2005) 认为要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减少家庭废弃物的产生, 延长家用产品生命周期, 较少消费浪费是提高生态效率, 保护环境的主要方式, 并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消费模型。

3. 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Eva Lautemann (2000) 认为建筑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改变现有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氢能和潮汐能, 并结合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建设实例对太阳能、风能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了介绍;Sophie Punte (2006) 等对亚洲国家的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 认为当前工业能源利用存在企业管理意识薄弱、缺乏资金、科技和信息技术支撑等问题, 要实现亚洲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解决以上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能源利用支撑体系,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现亚洲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4. 具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如S.Spatan (2002) 对欧洲铜的循环利用策略做了研究, 认为铜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可以通过价格控制、命令控制等手段来解决。Derya (2002) 对农业工业生态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即将地理信息系统和过程工程结合起来以实现农业和工业两大产业间废弃物的交换和资源的循环利用;Stuart Ross, David Evans (2003) 对塑料包装材料进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得出循环利用塑料包装材料能够提高其生命周期。Grant Shaw;Ah Jensen (2004) 关于澳洲园林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 阐述了澳洲园林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模式等;Meshcheryakov, S (2005) 等有关石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C.Kieren Mayers (2005) 等以打印机回收利用为例, 探讨了废旧电子产品的延长生产者责任制度对于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的前景;Mater (2005) 提出了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根据产业生态学理论, 研究了构建林业循环经济系统, 使得林业产业系统输入的原始资源与能量最小, 向外排放的废弃物也达到最小, 从而减少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破坏。Burde, Georgy I Israel. (2006) 针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研究出了最新的清洁生产技术, 并对大宗货物实施回收的具体模式构建了一个回收模型。

(二)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近年来, 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持续推进, 各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部分专家学者在研究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开始研究和探索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总体来讲, 目前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成果。

各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结合本地的特点, 探索出了一些发展模式, 如2004年7月28-30日, 国家环保总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召开了“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经验交流会”, 会议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为“3+l”模式, 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或再生资源产业) 。“3+l”模式是由我国政府提出并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可 (左铁墉, 2005;解振华, 2007;陈杨等;2007;孟赤兵, 2008) 。刘贵富 (2005) 提出了“5+l”模式。他认为, 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所有层面上, 并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在我国, 循环经济发展应为“5+l”模式, 即微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超大循环、废物处理和再生产业。王延荣 (2006) 借鉴国际经验, 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内涵和现有实践探索的经验, 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总结为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体系 (即“2+4”模式) , 它们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系统支撑下实现有机组合和共生。他认为,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并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 设计了工业生态园整合模式、虚拟仿生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模式、工农业融合模式、农户群的共生网络模式、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专业化的回收处理模式等特色区域发展模式。诸大建等人 (2005, 2006) 把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定义为A模式 (增物质化模式) , 把当前发达国家所沿用的发展模式定义为B模式 (减物质化模式) , 通过对生态效率进行情景分析, 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简称C (China) 模式。肖华茂 (2007) 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他在《面向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一文中界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在他看来,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三种不同模式, 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资源型地区战略转型模式和中西部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冯之浚等 (2008) 认为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按照园区内各主体之间依赖关系而形成, 分为自组织单一共生型模式、自组织网络共生型模式和自组织虚拟共生型模式。

“社企联建”循环经济价值网的构建机制

价值网是由客户、供应商、合作企业和它们之间的信息流构成的动态网络。它是由真实的顾客需求所触发, 能够快速可靠地对顾客偏好作出反应的一个网状架构。价值网的概念突破了原有价值链的范畴, 它从更大的范围内根据顾客需求来组成一个由各个相互协作企业所构成的价值网络。价值网集成者的主要作用是将价值网上各个参与者的信息进行集成, 将客户的需求信息转变成价值网上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的生产、运营信息, 从而加强对价值网的控制和彼此之间的协同。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因此, 通过建立综合循环处理中心 (图1中的水资源中心、能源中心和资源回收公司) , 将企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综合处理, 处理后一部分用于企业运作本身, 另一部分用于社区生活系统。

建立综合循环处理中心, 使其业务相互穿插、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通过收集、综合和分配信息来协调价值网,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从而加强对价值网的控制与协同能力;通过最佳获取信息的渠道, 在产业链中占中央地位;通过与其他参与者合作, 改善价值网的有效性, 从而掌握经营现状与经营能力, 能够更好地协调与控制整个价值链上的经营活动, 提高市场的反应速度;通过直接掌握顾客数据, 把握市场需求。同时, 建立社区静脉产业, 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 最终使社区与企业资源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社企联建”循环经济具体运作模式如下:

(一) 循环网络构建

物质循环网络:农业和工业生产企业集群的产品通过各种商业渠道提供给居民, 经过日常生活的消耗转变成各种生活废物与工业废物经分类收集之后, 一同进入资源回收公司。经过筛分、清洗等过程, 可燃性废物提供给集中供热站或垃圾发电厂作为燃料, 部分可再生废物则提供给工业生产作为原料。企业之间的各种副产品经过资源回收公司的集中处理一部分可直接返回原企业作为生产材料, 另一部分则有相应的其他公司用作生产原料。

水资源循环网络: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与工业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中水根据其所含污染物的状况可考虑作为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的生产和清洗用水, 以及冲洗马路和公共绿地的灌溉用水。同时, 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也可考虑作为绿地和农业生产的肥料。

能源梯级利用网络:区域范围内采取能源 (电、暖、气) 集中供应, 按照耗能单位对能源要求的标准高低采用梯级利用, 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交换网络:在园区内组建生态效率中心, 负责园区内生态规划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为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 建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包括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此外, 通过生态效率中心的信息网络, 一方面发布园区管理部门政策信息, 及时贯彻各种环保法规,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迅速反馈各种建议和信息, 发布副产品市场信息, 为吸引新的企业加入工业共生链条提供信息, 丰富共生系统。

(二) 循环经济价值网的管理

根据功能分区, 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环境管理方法。在居住区主要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废物交换系统等生态管理措施。在经济功能区生态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污染控制、资源回收利用等。在商务功能区将积极推行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手段。见图2。

“社企联建”循环经济价值网实施对策

(一) 完善配套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对投资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投资者, 在基础设施使用、土地、税费征收以及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政策倾斜。重点在固体废物管理、水资源管理及绿色招商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二) 建设生态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开发构建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生态工业区的数字系统, 包括管理信息数据库、物流信息数据库、相关专家知识数据库、信息处理分析软件、信息网站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形成以产业网、废物生命周期管理信息数据库 (包括工业固废信息数据库) 、政府局域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系统, 作为工业区内外信息交流的枢纽, 为工业区的管理、企业之间信息的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促进整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高效协调运转, 推进生态工业区的发展。

(三) 构建产业生态化研发基地

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 结合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特点, 创建产业生态化研发基地, 以增强经济功能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 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国家科技贷款;鼓励街内企业扩大再生产性投资、外资和民间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五) 公众参与制度建设

坚持生态建设专业队伍、社会团体及公众参与相结合, 积极发动、组织和引导共青团、工会、商会、妇联等社会团体及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 让生态保护和建设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设立生态环境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鼓励公众检举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积极推行政府生态信息公开、企业环境行为公开等制度, 建立群众意见的反馈机制, 扩大公民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 资金保障措施

循环经济价值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务艰巨, 投资额大, 必须拓展市场合作资金, 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民间、个人、组织的资金发展循环经济, 达到互惠互赢的目的。根据“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 动员全社会力量, 实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面结合政策, 鼓励多方投资, 提高资金利用率, 尽可能地将生态建设各工程项目按照市场进行运作, 通过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地方自筹、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以确保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各项建设任务的资金得以落实。

1. 在生态工业建设上, 主要依靠工业技改项目资金的投入, 辅以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扶持。

2. 在生态农业上, 以自筹为主, 辅以各级政府扶持贷款与财政补助。

3. 在环境污染防治上, 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充分利用环保专项贷款来解决。

4. 在生态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上, 坚持“谁污染谁负担,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采取单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 并辅以城镇维护建设费和基础建设配套费补助。

5. 在生态旅游和资源开发保护上, 一律按照“谁开发, 谁保护”的原则, 全面征收排污费和资源补偿金。

6.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项目贷款。

价值循环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价值链,运行机制

1 基本概念

1.1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首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 (Boulding, 1966) 在他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中表达的。他指出, 地球就好像是一艘孤立的、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肆意破坏环境, 就会走向毁灭。人类必须在一个循环的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 (Pearce&Turner, 1990) 第一次使用循环经济一词。这两位作者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第二章的标题是“循环经济”。他们试图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资源管理规则, 并建立物质流动模型。

谈到循环经济,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3R”原则, 即它的基本内涵“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减量化” (Reduce) 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 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 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再利用” (Reuse) 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 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 (Recycle) 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 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 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1.2 价值链

波特 (Michael Porter, 1986)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 他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 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 (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 和支持性活动 (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 两部分完成, 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 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后来, 学术界对价值链的定义进行了统一:价值链指的是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 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 加工出制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直到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 (图1) 。

2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

迈克尔·波特 (1990) 认为, 企业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而产生价值。一个企业产生的最终价值是通过消费者愿意为企业的产品和劳务所支付的货币量来计量的。如果这种价值超过了完成所有要求的作业的总成本, 则该公司就是有利可图的。企业与其上下游各有其价值链, 彼此相互关联, 所以称之为价值系统 (Value System) 。企业从事价值链活动一方面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 另一方面也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

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 按照经济和技术的差别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 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各项活动。不同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与构成不同, 价值链也不同。企业的每一活动一般包括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三部分。企业内部某一个活动是否创造价值, 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活动所需要的东西, 是否降低了后续活动的成本, 是否改善了后续活动的质量。每项活动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贡献大小不同, 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也不相同, 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是由各种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的。价值链的各种联系成为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

从一般的角度看, 企业经济活动系统必然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和人力等要素的流动, 而这些要素的流动必须以价值的流动为基础, 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图2)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其系统运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物质流和能量流产生价值的增殖和货币的流动, 从而形成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可以通过三个不同时期来进行分析。

价值投入与资源配置:循环经济是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来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的生态经济系统, 而人们要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开发并综合利用资源, 进而形成循环经济的价值链过程。在这个时期,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 应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将传统经济下不能使用的物质转变为资源。我们要相信:“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而且它还是世界上唯一增长的资源”, 我们要从这种特殊的资源中去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拿废旧电子产品为例, 废旧电子产品中含有许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可供回收的有用资源。废旧电器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如金、银、铜、锡、铬、铂、钯等贵金属。每1t随意搜集的电子板卡中, 可以分离出0.45kg黄金、129.73kg铜、19.96kg锡。每1t旧手机废电池, 可以从中提炼100g黄金, 而普通的含金矿石, 每1t只能提取6g, 最多不超过几十g。美国环保局确认, 用从废家电中回收的废钢代替通过采矿、运输、冶炼得到的新钢材, 可减少97%的矿废物, 减少86%的空气污染, 76%的水污染, 减少40%的用水量, 节约90%的原材料, 74%的能源, 而且废钢材与新钢材的性能基本相同。因此, 在价值投入与资源配置环节, 要以循环经济的思想去合理地配置资源, 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都达到最佳效果。

价值物化与价值增殖:劳动者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劳动技能作用于物化劳动, 通过活劳动的消耗将活劳动物化在资源的开发、生态的保护及相关的产品生产中。劳动者不仅通过具体劳动把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到价值链中去, 而且创造新价值, 使价值增殖, 从而使价值链持续运行有了新的动力。当然, 在循环经济的价值增殖过程中, 不仅包括一定时间内总体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数量, 而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改变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价值 (包括正值与负值) 的数量。

价值产出和价值实现:价值是随着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得以产出和实现的。因此,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合理运行是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实际上, 循环经济价值流的运行除了与物质流、能量流密不可分外, 还必须依靠人力流和信息流的运行, 而这些又是常常得到服务业的支持。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 循环经济的价值流能否持续运行, 与服务业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 的发展水平及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现代金融业不仅为实体经济价值流运行服务, 而且不断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实现金融资产的自我扩张, 形成与实体经济价值流相平行的虚拟经济价值流。必须保持虚拟经济价值流同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价值流的协调, 才能使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运行。

3 结论:价值链的逆向运行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有利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步提高和真正实现。一般地说, 价值链的运行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递减式, 除支付成本和向国家交税以外, 循环经济在价值输入上小于价值输出, 导致循环经济每个层次的企业不断亏损;第二种是相对平衡式, 除支付成本和向国家交税以外, 循环经济每个层次的企业在价值的输入与输出方面相对平衡;第三种是增殖式, 除支付成本和向国家交税外, 循环经济每个层次的企业都有一定的利润。很显然, 增殖式是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 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 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 发展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循环经济应当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 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 必须有价值链的支持, 而这里的价值链可以看作一个闭环循环系统。其中既包括上游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终用户的正向交付过程, 也包括最终用户-分销商-制造商-上游供应商的逆向回收再利用过程 (如图2所示) 。为实现提高资源生产力的目标, 正向交付需要尽可能减少浪费, 逆向回收再利用需要尽可能提高废旧物品通过再制造和再使用重新进入新产品的比例。

在发达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这一阶段, 逆向物流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CLM) 对逆向物流的涵义概括为:通过产源减量、再生、替代、再利用及清理等方法进行的物流活动, 在物流程序中担负产品退回、维修与再制、物品再处理、物品再生、废弃物清理及有害物质管理等作用。可以说, 前向物流在促进建设工业经济的进程中,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逆向物流在建设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进程中, 也将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 20世纪末发达国家推行逆向物流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 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 预计2010年可达18000亿美元。

参考文献

[1]冯之浚.论循环经济.中国软科学, 2004, (10) :1-9.

[2]葛扬, 潘薇薇.试论循环经济价值链及其运行.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47-49.

浅谈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管理 篇6

1 循环经济与企业价值链的理论基础

(1) 发展循环经济是指改变传统的依赖增加资源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 转变为人与自然、经济协调发展, 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与“低投入、高产出、低开采、高利用”的传统经济的区别是它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企业价值链是指由一系列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构成的, 从最初的供应商获取原材料加工制作到最后产品成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供应商、运输公司、制造厂、零售商等。这些环节环环相扣, 具有关联性并相互影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企业已经不能满足传统的价值链形式, 而是大力发展将循环经济与企业价值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础, 以循环经济的四个特征为原则, 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并对整个企业的价值活动的增值情况进行评估分析, 在企业的管理方面, 通过对企业价值活动的调整, 将更多更好的企业资源整合到一起, 取得价值链管理上的主导权, 将整个价值链的管理品味提升上来, 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传统的企业价值链受到循环经济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 应该努力实现企业的价值链向环境价值链转变, 把环境的消耗当作一种成本计算价值的分析系统当中去, 使企业不再单纯地依靠传统的线性价值链模式, 不仅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经济成本考虑在内, 而且考虑到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到自然当中的废弃物所产生的环境成本, 克服传统的价值链不完备的局限性,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价值链成本分析的观念, 使原来传统的价值链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化, 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 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价值链进行改造调整, 延伸并拓展传统的价值链模式, 重组原有的价值链模式, 使之更向市场化靠拢, 形成独特的市场价值链模式。通俗的解释就是循环经济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 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延长企业的价值链, 使原有基础上的资源能够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

2 对企业价值链的改造

企业在进行循环经济价值链改造时应注意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把降低价值链成本作为提高企业增值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 企业要坚持差异化原则与权责统一的原则, 把科学管理与效益优先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的基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改造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改造, 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改造, 营销与售后方面的改造。具体包括:

(1) 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 除了要注意原材料对于企业的适用性, 还要注意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使用对社会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经常涉及的环境成本概念。

(2) 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成本的处理, 也就是包括排放污染物的成本控制、三废处理的成本, 努力减少在污染罚款、环境税以及一些副产品相关处理等方面的费用。

(3) 在营销与售后方面, 需要注意回收利用废品所追加的价值, 从对废弃物品的填埋、再造、收集、运输和拆扣一系列过程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追加利用, 以缩减处理废弃物产生的费用开支。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内部管理体系

企业价值链的内部管理体系包括辅助作业体系、基本作业体系、附加作业体系三个方面。

3.1 辅助作业体系

对企业辅助作业体系的投资管理包含了诸多方面, 从大体上讲包括了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工业生态技术、工业废弃物的处置与再利用技术、能源回收与利用技术, 信息技术装置、企业资金流管理等方面的管理, 除了上述这些以外还有企业物流管理等问题, 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主体, 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管理。

3.2 基本作业体系

基本作业体系包括了企业基本的作业流程, 如企业的生产过程, 消费过程, 废弃物的排放回收以及再利用等过程的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必须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全面整体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指的是把顾客作为主体, 把不断改进的安全健康思想作为核心的理念, 把那些生产寿命长, 污染低的产品作为循环经济的目标, 在对一个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控中, 合理地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其中。杜绝以往企业为了追求清洁度而降低质量要求的现象, 从顾客的需求出发, 落实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2) 要对企业价值链中环境的部分进行适度的改进与规定。根据JTR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条款, 消除企业中存在的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现象, 实现以低成本、高质量、无废品与零库存的途径来保证企业在该行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而在JTR原理中消灭浪费的观念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十分契合的, 有本质上的相似点。唯一不同的就是在循环经济中强调的是节约资源, 而在JTR原理中则是节约劳动, 但是二者并不冲突, 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 共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附加作业体系

这一部分对企业起到的是附加作用, 主要包括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副产品的处理这两方面。

(1) 要规范对于废弃物的管理,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把废弃物进行分类再利用, 对于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则清除掉。

(2) 要对废弃物进行规范化的处理, 在不伤害环境的基础上, 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使废弃物的回收向市场化发展, 同时还要建立起配套的、系统的技术管理设施。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外部管理体系

一个企业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外部管理体系的创建, 靠的是多个相关部门的互相配合与支持。这其中少不了法律部分的支持、政策支持、社会支撑和科技技术的支撑。在法律支撑体系中, 除了要有《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样的法律法规支撑外, 还要使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法律来确保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改造过程中有完整强大的法律体系来支撑。首先, 要对税收政策做出调整,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其次, 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采购绿色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 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助措施;第三, 在社会支撑体系中, 要注重对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 在企业间建立起互相交流的平台, 以便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对资源回收利用的科技投入, 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源回收利用系统, 加强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让企业更好地意识到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科学技术支撑体系角度看, 要加大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经费投入, 政府、企业与相关的教育科研机构要齐心协力发挥好各自职能,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5 新的价值链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对策

5.1 建立学习型组织, 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创新技术, 而要想发展创新技术必须要加强学习。因此, 一个企业要想建立完整系统的循环经济价值链模式, 必须不断地学习, 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的脚步, 把学习的精神渗透到组织当中;要充分发挥企业成员的创新思维, 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从内部战略规划到技术开发、人员组成、运行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做到协调规范。

5.2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基础的价值链模式

价值链实质上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产业组织, 不同的环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决定了各环节具有的权利不同, 也决定了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有所不同。一般讲, 价值链各环节与同一企业的运作关联程度越高, 则权利的分布越不平等, 价值链的治理就越趋同于“层级型治理模式”;相反, 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越是分配在不同的企业中, 权利分布就越平等, 这种治理模式就越趋近于“市场型治理模式”。不论是什么模式, 健康的价值链都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来减少交易费用并提高运作效率。因此,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基础的价值链模式, 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5.3 构建新型价值链的主体间的信任机制

信任是双方或多方达成合作的一剂良药。在价值链各主体间进行合作的过程中, 由于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而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大, 因此更要加强各主体间的信任程度, 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 企业之间要及时地加强沟通, 朝着共同的目标, 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6 结语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经济形势, 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更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 企业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企业内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价值链, 不断完善价值链的治理结构, 建立价值链责任机制和价值链主体间的信任合作关系, 做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目前正进入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现阶段要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 而《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法律层面予以明确。对于企业而言, 只有将企业价值链与循环经济相结合, 才能促使企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价值链,管理体系,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春雨.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2]金明慧.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8.

[3]孙东生.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评《企业价值链管理研究:循环经济视角》[J].学术交流, 2012.

价值循环 篇7

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经历了产品竞争和终端竞争之后,价值链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借助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掌握企业内部竞争优势的来源。通过对价值链的整合和再造,获取企业竞争优势,从而支持企业的各种竞争战略,进而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首先,企业不断从外界获得资源,为企业生命体提供营养,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将得到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集合起来,经过内部的各种循环,消化吸收为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同时,企业又将各种资源进行消耗,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其次,企业是能够自我复制的,通过自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有原来企业的痕迹,又有再生殖、繁衍的趋势,一边复制自我,一边又在螺旋式上升,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再次,企业具有突变性,经济政策的变化、技术革命的发生、原材料供应渠道的改变、技术创新的成功、员工思想的转变、竞争态势的变化、用户需求的改变等都可能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质变。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是完全具有生命特征的,因而,企业的价值链模式可以看作是新生命的形成过程,能够从生命的起源和形成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在前人所进行的工作中,仅就价值链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借助生命形成的超循环理论来研究企业价值链竞争优势在国内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在国外也仅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将超循环理论运用到企业的价值链竞争优势分析当中去,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企业建立、发展和完善价值链、增强竞争优势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二、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由柏林大学物理化学家M·艾根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要说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之间还有一个生物大分子自组织阶段,即从生物大分子到原生细胞的进化阶段中,形成了一种超循环式的组织,它具有一旦建立就永存下去的选择机制,构成生命运动中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这些循环层次相属,低一级循环组成高一级循环,高层次的循环又组成更高一级循环,逐层递进不已。

艾根将生物化学中的循环现象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反应循环,在整体上它是个自我再生过程;第二个层次是催化反应循环,在整体上它是个自我复制过程;第三个层次就是所谓的超循环(hypercycle),是指催化循环在功能上循环耦合起来的循环。

1. 反应循环。

其反应式为:

反应循环如图1所示,催化剂E和底物S结合,形成中间复合物ES,ES再逐渐变为EP,最后释放出生成物P和催化剂E,继而催化剂E又加入下一轮循环,在这个反应中,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等价于中间物的循环复原。在此循环中,中间物单向地循环复原,表明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并且是伴随有能量耗散的开放系统。

2. 催化循环。

如果以反应循环作为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循环地联系起来,构成了反应循环的循环系统,统称为催化循环。实际上,只要在反应循环中存在一种中间物能够对反应本身进行催化,这个反应循环就成了催化循环。催化循环是比反应循环更高级的循环组织形式,是由相互催化的催化剂或相当于催化剂作用的反应循环所构成的循环网络系统。催化反应循环包括自催化反应和交叉催化反应两种类型。

自催化反应是一个简单的催化循环,反应物S在催化剂E的作用下生成更多的E,其中一部分生成物E又作为催化剂转入下一轮新的反应,这样往复来回,形成了一个持续不断的自催化循环。其反应式为:

催化循环在整体上是一个自催化系统,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不断产生或复制出自催化剂。因此,催化循环已经是一种自复制系统,具有自复制能力。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应物相互催化、相互生成时就构成了交叉催化反应循环,在交叉催化反应循环内部可以包含自催化反应循环,如图2所示。

3. 超循环。

是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通过功能的循环联系而连接起来的高级循环组织。可以说,所谓的超循环,就是较高等级的循环,或者说是由循环组成的循环。超循环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循环系统的整合,而且是一种功能性的综合。超循环的显著性质是有整合性,允许相互竞争的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作用。在超循环组织中,每个复制单元不仅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对下一个中间物的产生提供催化支持,而且能够与同级甚至异级组织单元进行交叉催化。超循环能使组织的结合更加紧密,使组织的结构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系统能量得以会聚,并被系统多次利用、充分利用,提高体系的非线性特征,促使系统进化,如图3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的超循环性

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价值链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增值活动构成的。其中基本价值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5个方面,辅助活动涉及到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及企业基础设施等。

在企业的价值链中,蕴涵着超循环的机理,同样包括三级循环过程。

1. 企业的反应循环。

企业系统是由研发子系统、后勤子系统、生产子系统、营销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等整合而成。每一个子系统都是较为低级的组织形式,它们的运作就相当于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反应循环。对于生产子系统,输入的是各种原材料、生产技术等,通过工人和机器设备的作用,得到产物即各种产品和生产经验等;对于营销子系统,输入的是各类市场信息、营销目标等,通过营销人员和营销设施的作用,得到销售网络、企业品牌和销售经验等产物;对于研发子系统,输入的是各种技术资料、市场信息、研发目标等,通过研发人员和实验设备的作用得到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对于采购子系统,输入的是需求信息、各种市场信息等,通过采购人员和采购设施的作用得到所需的各类物资、供应商等。

4. 企业的催化循环。

企业中的每个子系统在时间轴上相互联系形成二级循环网络,各子系统在某一阶段的工作都为下一阶段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提供了催化支持。如研发子系统的催化循环是指研发子系统内部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每一项研发工作都是在已有技术经验积累、技术成果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该项研发工作又会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催化支持,就形成了催化循环。

5. 企业的超循环。

企业内部的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一个子系统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催化支持——物品、经验、信息等,从而形成超循环。例如,营销子系统在营销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从而为研发子系统提供真实、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反馈产品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和开发工作更具针对性,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研发子系统在研发实践中拥有研发经验,它在获得来自营销子系统的市场信息后,及时向生产子系统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设计方案,并影响采购子系统采购原材料的种类;采购子系统通过其在以往采购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以及供应商渠道等,尽快为生产部门提供所需的物资;生产子系统在接到采购部门提供的物资后根据积累的生产经验,在最短时间内为营销部门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从而保证了竞争优势的持续。

四、基于超循环的价值链竞争优势的获取

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种类,如地理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创新优势等,但是归根到底只有两大类:一类是成本领先,另一类是差异化。前者以低于同行业竞争厂商的成本实现相同的价值而获得的一种优势,后者则是提供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或者服务来实现高于同类产品的价值,并使这部分超额的价值要比实现其所耗费的成本要多,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价值活动本身、价值链内部的联系、价值链的纵向联系。

研发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营销子系统等在功能上相互耦合,并提供催化支持。人力资源子系统引进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促进研发子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样,研发子系统研发出新的技术并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直接作用于生产子系统,同时借助于人力资源系统输送的人才,再加上生产系统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的催化作用,使得生产子系统呈螺旋式上升;生产系统通过自身的催化循环,提供市场所需的新产品,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完成一个循环。这种具有牵引力的循环的重复上升运行就构成了企业快速成长的超循环,如图4所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需求日益变化,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速度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传统的战略重心往往放在生产和销售等基本活动上,随着供应关系的转变,以及为了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超循环的观点来看,企业的辅助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企业可以通过在辅助活动中的各个职能领域,如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赢得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与各价值活动本身同样重要。而且这些联系可以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因为它们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使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有两种方式可以使价值链的联系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其一是最优化,其二是协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许多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和性能方面的差异性变得越来越小,相互替代或互补性越来越强,单靠提供差异性产品来维持竞争优势已经日益艰难。企业价值链有原来的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橄榄球型”价值链逐步演化为以“研发”和“服务/营销”为双核心的“哑铃型”价值链,在原有的竞争优势基础上实现了竞争优势的递增。这既是价值链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

企业的价值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一个范围更为广泛的、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系统当中。价值链系统是从价值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开始,通过价值生产过程中的购买者、最终消费者等各个阶层,并在产品的处理与再循环中达到顶点。在这个系统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供应商和购买者以及购买者的购买者等都能够获得由最终用户支付的、贯穿整个价值链的边际利润。在该系统中,各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强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价值链的纵向联系不容易被协调和优化,所以常常被忽视,但是它又的确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因而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处理好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利益关系,使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对于同一企业而言,在不同时期其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而,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也会处于变化的状态,从而使得企业的价值链具有动态发展性。

为创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三个角度对价值链进行分析。一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二是进行横向价值链分析,即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三是将企业的价值链置于产业价值链体系中进行分析,即纵向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是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的起点。首先要找出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将其分解为单独的价值活动,在比较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与效益。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活动,并通过协调和最优化两种策略的融洽配合,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为横向和纵向价值量分析提供基础条件。具体措施有: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按需生产,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减少存货积压的风险;降低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通过流程整合优化,降低各环节成本,从而推进盈利的增长,使价值链更有效率,提升企业及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

对横向价值链进行分析是企业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基本工具,也是企业进行战略定位的基础。由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而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由有所差别,成为潜在的竞争优势资源。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并与之进行比较,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竞争优势。

纵向联系反映了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供应商拥有创造和交付企业价值链所使用的外购投入的价值链,企业可以通过影响供应商价值链的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和供应商双方受益。由于许多产品通过一些渠道的价值链到达买方手中,渠道的附加活动影响着买方,也影响企业自身的活动。价值链将供应商、销售商和企业整合成一个企业联盟,要想真正实现价值链的增值,还要依靠价值链各方的相互协作,使企业与各方的关系由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实现多方共赢。

五、结语

培养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需要利用企业资源条件形成差别化优势,并且利用人才优势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保持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在企业中保证各子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保证时间轴上的每一子系统为下一子系统提供最大的支持,应使企业子系统的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相互提供催化支持,既竞争又协同,从而选择和进化,使企业的运作形成一个扩张良性的循环发展。

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都离不开信息的准确提供与传递,信息为物流在准确的时间,将所需的物品送至目的地提供了保障。在良好的信息沟通下,通过物流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确保循环经济超循环结构的形成。在企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增加信息管理成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应当建立在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基础之上,通过信息共享和集成实现各环节价值活动的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识别企业内部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建立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具体实践中,应重视信息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某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布产生废弃物企业等相关信息;建立信息交换平台,消除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确保信息畅通。

使不同产业和企业间的物质交换链和生态链保持灵活性和有效性。

总之企业要把握机会避开威胁有效利用自己的资源,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势力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发展的空间和途径,通过不断积累资源和能力,从而不断得到发展并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1

[2]M.艾根P.舒斯特尔:超循环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吴敏锦刘刚:基于超循环的战略联盟系统研究.广东商学报,2004,(6):47~50

[4]张兰霞:价值链:一种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方法.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3(5):72~76

价值循环 篇8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线性经济模式,造成了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濒于枯竭的恶果。为了扼制环境危机的日益发展,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人们提出了发展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思路,企业开始逐步地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持续的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可被定义为一种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通过长时间运行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其实质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其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循环经济利用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反馈流程,通过企业层次和区域层次的清洁生产实践,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物质和能源的有效、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与传统的线形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它体现了一种新的、非线性的物质流动循环观。同时又把循环经济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看成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系统,通过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摒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和获取利润的做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体现了一种新的、科学的资源观。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又体现了一种以生态效率理念推行清洁生产的新型生产观。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和加强管理,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物质投入换取最大的生产效率。它要求企业在确定经营方针和从事经济活动时,不但要考虑生产成本,还要考虑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兼顾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逐步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的统一性

循环经济思想是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利用资源,减少资源与环境财产的损耗,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的思想。循环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根本性变革的模式,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反馈流程,在物质流的循环流动中创造着价值链的不断增值。

循环经济模式中行为主体包括资源开采者、物质处理者、消费者和废料处理者等,在循环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组织的“废物”可能是另一个经济单位的“营养物”和投入要素,在每个行为主体物质流入和流出的节点上都存在着与之相应的价值。循环经济与价值链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闭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与价值链构成一个高度整合、相互依赖的系统。价值链一旦形成就意味着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整合。循环经济和价值链两者相辅相成,脱离循环经济的价值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没有价值链的循环经济又无法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二者的统一性表现为:

(一)价值增值目的的统一

循环经济的实施是一个价值发现与价值增值相结合的过程。它要求企业从废弃物中发现资源的残留价值,通过对副产品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残值在另一企业或产业中的转移。这种经济模式在资源价值的充分转化方面实现了对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价值链的本质是增值链。价值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的大小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价值链分析的过程是一个辨认企业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的过程。增值活动可以弥补所耗费的成本,使企业实现利润,最终就形成企业的价值。企业要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和管理,剔除非增值作业,以增加企业价值。只有当价值链处于增值状态时,循环经济才得以持续发展,从而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为实行循环经济提供物质保障。也只有当循环经济顺利开展,并获得增值时,才能促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巩固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有利地位。

(二)运行功能方式的统一性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按照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新资源”的封闭的物质能量反馈流程,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废物处理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循环经济本身就是要建立循环的、可持续的价值链。企业推行价值链管理活动,突破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将目光延伸到供应商、购买商,直至最终客户,更好地协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主动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长期的战略发展。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价值链的支持,价值链是循环经济形成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价值链可以看作是一个闭环的网状循环系统。其中不仅包括由上游的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经销商、最终用户和回收处理单位的正向交付过程,也包括其逆行的回收再利用过程。

三、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环境成本及其信息价值

(一)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成本内涵与分类

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成本可以定义为:某一会计主体在其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因履行环保责任、降低环境负荷,在一定时期进行旨在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环保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为此而发生的可货币化或非货币化计量的,包括资源耗减成本、资源降级成本、资源回收利用成本、减量化成本等在内的预防、管理成本,由于企业不规范的经济行为而承担的各种损失,以及由各项活动形成的机会成本。

根据本文对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的定义,可将环境成本进行如下分类:一是减量化成本,即为了减少企业生产对资源的消耗、对废料进行再利用和再循环及对生产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成本,其中新技术的研发成本将构成其主要内容。二是资源降级成本,包括企业由于生产产生污染而需要承担的政府罚款和罚金、为恢复环境所发生的治理费用等。三是资源回收利用成本,主要包括报废产品的收集和运输、拆解和再造、回收处理和填埋的成本。四是环境管理成本,指企业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以及包括环境监测支出、污染清理支出、购置污染治理设备、污染治理成本、为进行清洁生产和申请绿色标志而发生的费用等在内的一系列成本。五是环境机会成本,指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本可获得而实际未获得的各种收益,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机会损失,如企业因违反环保法规而缴纳的罚款、由于环境保护而勒令停产造成的损失、损失的社区信任成本、损失的企业形象成本等。

(二)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价值

环境成本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成本,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生产经营决策、投资决策以及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运用环境成本还可以丰富企业业绩评价的内容,为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和评价提供有力支持,是企业进行基于生态经济系统决策的风向标。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的信息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在为循环经济价值链重构以及价值链管理及价值创造、再创造上。这主要是由于环境成本信息具有下面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1. 环境成本信息有利于企业的环境保护及其管理决策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逐渐加强,企业在进行循环经济实践的过程中用于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成本也随之增加。而且由于我国对于环境污染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则将许多以前没有被企业关注的成本融入到成本计量当中,对企业的某些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成本这个被忽视的因素,在现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逐渐受到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成本已经可以左右企业的某些决策,循环经济价值链以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反复利用为宗旨,利用环境成本信息正确地制定支持企业的环境保护及其管理决策,是价值链重构的基本前提。

2. 环境成本信息支持企业的战略管理

环境成本信息还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循环经济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取措施在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以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也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的基本思路。通过运用环境成本信息可以从战略视角进行价值链整合与优化,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发现削减成本、增加利润、进行价值创造的机会,有效地实现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同时也可大大地改善企业的生态经济效率。

四、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价值链重构

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价值链的支持,价值链是循环经济形成的基础。但是循环经济的价值链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开环、线性价值链有根本的区别。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原则)为基本行动原则,尽力将物质和能量保留在经济系统内使其循环流动,通过循环往复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所谓循环经济模式的价值链,是指通过价值生产活动将资源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价值———再生资源———派生价值”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价值增值的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该价值链将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废弃资源的价值,实现废弃资源的价值增值,即通过废弃资源流动形成的产业链带动价值创造链条的延伸。循环经济价值链是对传统价值链的延续与改造,它不仅能够保持传统价值链价值增值的优势,而且可以通过循环经济的连接,实现企业价值链在产业、区域上的连通,使价值链成为“点———链———域”的环网状价值体系,大大提升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能力。

基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是对传统价值链的重构,应体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循环经济的价值链重构不仅涉及价值链主要活动的重构,也涉及价值链辅助活动的重构。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都会受到来自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约束,均应贯穿循环经济的思想和运作方式。循环经济以其特有的要求影响企业价值链,改变企业价值链分析的结果。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在一些企业实行,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价值链运营。积极运用环境成本信息,进行适应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链重构,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重构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应体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实现社会价值。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成本,价值链重构

参考文献

[1]张亚连.可持续管理会计研究——基于生态经济系统[J].西南财经大学,2007

价值循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03~10在空军总医院接受腹部CT检查并拟诊为胰腺疾病的28例患者,均行胰腺CT灌注成像,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4~73岁,平均(50±2)岁。排除标准:因严重疾病不能耐受高压注射造影剂、碘造影剂过敏及不宜接受X线扫描者。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完成碘过敏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患者检查前充分充盈胃肠道,取仰卧位,减少腹部运动[2]。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正中静脉以6~8 ml/s依次高压团注35 ml对比剂和30 ml生理盐水。应用东芝640层容积CT实施胰腺全器官低剂量灌注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100 m A,扫描时间为0.5 s,图像重建层厚0.5mm,层间距0.5 mm,扫描范围为160 mm,灌注扫描时间共48 s,共获得19个容积数据包,6080幅灌注图像。

1.3 图像分析

使用东芝640层CT工作站对采集的灌注数据进行空间匹配与校准及灌注分析,获得组织时间-密度曲线(TDC)、组织动脉血流量(artery blood flow,AF)及灌注伪彩图的灌注参数[2]。监测每例研究对象的扫描剂量,患者所接受的X线剂量值按照所测得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e)乘以系数0.015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多组间组织动脉血流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28例中,胰腺癌10例;急性胰腺炎6例,其中1例伴胰头坏死灶形成;慢性胰腺炎3例,其中1例伴假囊肿形成;正常胰腺9例。

2.2 TDC分析

胰腺癌的灌注TDC呈平坦型,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有较明显差别(图1)。

2.3 不同胰腺组织AF比较

正常胰腺组、胰腺炎组及胰腺癌组A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9,P<0.001)。胰腺癌组AF较正常胰腺组及胰腺炎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0,P<0.05)(表1),且血流灌注图中可以明确显示二者的差异(图2);正常胰腺组与胰腺炎组A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91,P>0.05)。

2.4 患者的总X线剂量

本研究患者扫描全过程中总的X线剂量为21.5~23.9 m Sv,其中灌注扫描部分约为14.0 m Sv(DPL.e 932.9 m Gy·cm);平扫为7.5~9.7 m Sv(DPL.e 502.2~649.6 m Gy·cm),与常规腹部增强扫描X线剂量(24.7~33.0 m Sv)接近甚至略低。

注:*与胰腺炎组及正常胰腺组比较,P<0.05

与胰头部胰腺癌组织(箭)与周边胰腺组织相比呈明显低灌注状态

24.7~33.0 m Sv是采用东芝640层容积CT对5例行腹部平扫及常规三期增强扫描的患者所受X线剂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意在与灌注扫描剂量进行比较。

3 讨论

CT灌注成像通过连续扫描对组织微血流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是评价组织血液微循环改变的一项功能成像技术,其中AF是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之一[3]。AF指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组织、血管结构的血容量,主要依据靶组织内造影剂TDC进行分析,反映靶组织的血流灌注特征,即通过组织血流灌注程度反映组织微血管密度,一般富血管的组织灌注程度高,反之灌注程度低。正常胰腺血供丰富,血流分布均匀;而胰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快速异常增殖,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其组织病理改变包括微血管数量增多、扭曲增粗,且分支不规则,异常网状血管结构形成,血管的基底膜常不完整,通透性高[4]。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灌注曲线和灌注参数分析间接显示这些细微的解剖病理改变,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

CT、超声及MRI等影像检查技术均可以对组织灌注状态进行评价,而CT灌注成像可以连续监测对比剂在组织内流动过程中的密度变化,以CT值的形式对其量化表达,具有定量指标明确、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在既往的应用中CT灌注成像技术存在几个主要问题:(1)CT机探测器宽度过窄,不能单次完成胰腺整体的灌注成像,尤其是胰腺肿块过大者;(2)灌注成像扫描时间长,且在整个过程中为尽量降低呼吸运动造成的组织位移影响需要患者配合完成较长时间的屏气,对患者要求较高;(3)患者在整个灌注成像过程中所接受的射线剂量较大等,这些问题限制了CT灌注扫描的应用。640层动态容积CT采用160 mm的宽探测器,可以即时连续获得320层0.5 mm层厚的CT图像,单次最短扫描时间为0.35 s,具有覆盖范围宽、扫描时间短的特点,实现了在不移动扫描床的基础上进行全器官灌注成像,使CT灌注成为一项实用、可操作的成像技术。本研究中应用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100 m A,扫描时间0.5 s,实现了低剂量扫描,虽然整个灌注扫描时间达48 s,但与常规腹部增强扫描相比,患者所接受的X线剂量并未明显增加。通过应用Time Stack技术,对连续时间段位置相同的数次扫描的容积数据进行同位置像素叠加,提高了图像质量[1]。

本研究发现胰腺癌中肿瘤组织的AF显著低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与文献[5,6]报道结果一致。胰腺癌组织内部的微血管密度计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胰腺,且肿瘤组织以浸润方式生长,具有血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的特征,但胰腺癌CT灌注所测得的灌注值却较正常胰腺组织低,肿瘤组织的灌注值与肿瘤内微血管的改变并不成正比[7],其可能原因之一为肿瘤组织引起局部组织纤维化,邻近小动脉内膜增生,导致血管硬化,加上肿瘤对血管的直接侵犯,引起血流减少,继而肿瘤组织出现坏死。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炎组织AF无显著差异(P>0.05),与既往研究[7]结果不符,可能与胰腺炎急性期的微循环改变特点是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及胰腺微循环灌注不足,但并无大量肿瘤微血管生成[8]等有关;还可能与本研究病例数少有关,将在后续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采用最大斜率法对灌注数据进行分析,与去卷积法相比,该方法对图像噪声比不敏感,在保证能完成较为精确对位的基础上,可以不进行过多期相的扫描,大大降低了X线剂量。然而这种分析方法对对比剂注射速度要求较高,为6~8 ml/s,在操作中应避免高速注射对比剂外渗等不良情况的发生[9]。本研究仅探讨了胰腺全器官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而胰腺癌放射治疗后肿瘤组织微循环的CT灌注改变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640层容积CT低剂量胰腺全器官灌注技术可以有效完成低剂量全器官灌注扫描,在对肿瘤和其他组织进行常规影像学分析的同时,对胰腺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做出评价,明确显示胰腺癌的早期微循环改变。

参考文献

[1]崔磊,龚沈初,何书,等.兔VX-2肺种植瘤CT灌注成像定量检测可重复性的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1(14):854-860.

[2]马晓璇,时惠平,于梅艳,等.640层容积CT低剂量胰腺全器官灌注成像技术探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4):1033-1036.

[3]Purdie TG,Henderson E,Lee TY.Functional CT imaging of angiogenesis in rabbit VX2soft-tissue tumour.Phys Med Biol,2001,46(12):3161-3175.

[4]许志伟,韩天权,张圣道.胰腺癌微血管的生成机制及其抑制剂的作用.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4,24(1):2023.

[5]徐青,唐金华,徐化凤.CT灌注成像辅助诊断胰腺癌.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9):1362-1365.

[6]米华,王冶.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7):998-1001.

[7]于兴旭,陈伏萍,王志铭,等.胰腺癌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2):907-910.

[8]伍炳华,郭文强.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8,17(3):72-79.

上一篇:堵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下一篇:数学教学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