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和洋流演讲稿

2024-04-13

水循环和洋流演讲稿(精选5篇)

篇1:水循环和洋流演讲稿

水循环和洋流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演讲的内容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一类知识水循环和洋流。

首先说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质课程的总目标也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质整体。

一.说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⑶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⑷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⑵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⑶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内容标准

本类知识的内容标准共有2条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条内容标准表达了三个要点

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⑵水循环的意义。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通过对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水的动力作用,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⑶运用示意图体现了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第二条标准表达了两个要点

⑴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标准要求是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分布的一般规律

⑵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是分析洋流对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但是落实时注意三个问题:洋流分布规律模式化,不必对洋流知识加深扩展,不要求记忆洋流名称只知道大陆东西寒暖即可

二说教师用书

(一)教材编写特点

下面我将湘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编写特点进行比较说明,重点说湘教版,因为现阶段我校采用的是湘教版,人教版我校2010年试用过,湘教版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湘教版教材以学生和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重视基本方法及技巧,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要求高于人教版

2在内容设计上始终贯穿一条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并且富有强烈的生活和时代气息

3教材内容高度概括。概念少了,本课知识只出现了水循环和洋流两个概念,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二)编写体例及目的湘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主要有本章标题、本章导读,节,框,正文图片、示意图、活动、阅读材料五部分构成。每一节课的编排以正文、活动、阅读三种方式呈现。正文编排的目的是学习知识的主题文本,承载教学的主要知识信息。活动的目的是师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阅读是辅助性知识和信息,为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提供背景材料或用以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习兴趣。教材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未作具体文字说明,而是将它结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中”,侧重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关于洋流正文只是概括,重点是通过学生阅读材料,观察洋流分布图,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本节课的重难点即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可落实。

(三)内容结构

高中地理内容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有必修一、二、三,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区域地理为主,选修我校只选上自然灾害与防治。必修一有四章内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专题水循环和洋流属于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关注的是四大圈层中水圈,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洋流这部分知识时,要用到已学知识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重点新知识。

三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专题教材只选取了水循环和洋流与水体运动相关的主干知识,由于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宜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究。对于本专题知识我有四点建议

1充分利用示意图

2用好地图示意图

3案例教学

4小组合作探究

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宜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对水循环示意图进行简化处理,把握主要环节即可,并要求学生动手画简图,但是要注意完整性。

洋流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宜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表层洋流分布图、风带示意图,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成因入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宜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精选典型案例。这两大块学习内容均要求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展

开,当然离不开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展示,最后归纳得出一般性影响。

(二)评价建议

首先评价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的方式有四种,有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尤其是教师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

对于本专题的质量检测点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洋流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评价方法是以某一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为背景考察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洋流为线索,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空间定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发与利用建议

1积极建设学校课程资源库

如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图书资料,电教软件,教学中最常用的是课件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活动 3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考察旅行活动,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带领学生考察河南开封的地上“悬河”,这是典型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结果。

篇2:水循环和洋流演讲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教学反思

《2.4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反思

——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对本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进行的《2.4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反思:

一.《新课标》认知与把握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关于“洋流”这部分问题,原大纲要求由教师讲清洋流的概念、三种类型、形成原因、世界洋流的名称、位置、性质、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更谈不上什么能力。而《新课标》则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显可知,要求有变化,明确了学生该知道什么,怎么知道这些,这就不需要完全由老师代劳,而应该由学生合作、探究,由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可采用观察、发现、总结等步骤,教师应着重在“运用”,“归纳”,“说明”上引导学生下功夫。

二.关注与分析学生学情

高一学生地理的空间感、读图的能力相对较差,本节内容重点与难点是对“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而课本中图像是静态图,对学生而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常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沉闷。“多元智能”理论谈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各自的“弱项”和“强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特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 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2.4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反思

2011/12/15

齐齐哈尔中学地理组 刘金婷

三.重新审视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四.教学设计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发现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充分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何设计本节教学:在前一章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近地面风带的洋流流向,学生自主构建洋流分布模式图,进一步以大洋现实分布情况印证洋流分布模式以及分析特殊海区的洋流模式,最后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动画演示南北半球中低纬、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模式,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洋流分布规律。教学中提供背景资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出答案,并了解形成洋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五.教学过程反思

《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与感悟。同时,在“探究式学习”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放在:

/ 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2.4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反思

2011/12/15

齐齐哈尔中学地理组 刘金婷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要侧重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六.自身教学行为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式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此外,还应该扎实基本功,增强板图、板画能力以及语言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为“抢课时”而扼杀了学生们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 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2.4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反思

2011/12/15

齐齐哈尔中学地理组 刘金婷

七.教学反馈反思

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应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更加有效,从而创建“高效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另外,在课堂获取学生反馈信息的环节应该适当放慢速度,对于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趁热打铁”内化认知。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高效课堂”下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总之,本次汇报课是我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尝试性教学,我注意到了要不断采用新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这样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师生都感觉到愉悦,何乐而不为呢。这次汇报课既有可取之处,同时又存在不足,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努力与提高。

/ 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2.4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反思

篇3:“水循环与洋流”专题测试

图1为我国某流域十年前与十年后地下水等水位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图中河流:

A.流域的降水主要源自东南季风

B.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C.使流域地形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D.促进海陆间水分和热量平衡

2.十年来河流补给变化正确的是:

A.冰川融水补给减少 B.湖泊水补给增多

C.雨水补给增多 D.地下水补给减少

3.引起地下水位发生如图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大规模发展农牧业 B.流域气候趋于暖湿

C.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D.植被覆盖率增加

图2为1957—2008年长江作用(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与鄱阳湖作用(鄱阳湖向长江汇流)的频率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A、B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在A作用下,长江下游流量增加

B.在B作用下,长江下游流量增加

C.在A作用下,鄱阳湖泥沙淤积减少

D.在B作用下,鄱阳湖泥沙淤积增多

5.7月底至8月中旬A作用频率减弱的原因是:

A.三峡蓄水,长江来水减少

B.气温高,冰雪融水增多

C.台风影响,鄱阳湖水位上升

D.伏旱天气,降水减少

读鄂毕河流域水系图(图3),回答6~7题。

6.关于鄂毕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冰期上游较下游长

B.越往下游航运价值越大

C.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D.向北冰洋输送热量

7.从水循环角度看,鄂毕河流域的水汽来源于:

A.北冰洋和大西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北冰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图4为南半球2月海洋表面水温分布图,读图回答8~11题。

8.经过甲、乙、丙三地的洋流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甲﹤乙

9.影响上述洋流强弱的因素有:

①海水温度  ②盛行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陆地形状及分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该现象发生时:

A.丙地渔业减产               B.丁地洋流增强

C.A地暴雨增多               D.B地山洪减少

11.2015年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图中C处)首次发现2014年3月8日失联的MH370飞机残骸,据图分析推动飞机残骸漂流的洋流可能是:

A.索马里寒流 B.南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 D.赤道逆流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8分)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2012年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该水库调走的水资源占河流径流总量的24%,远超国际跨流域调水规定15%的上限。北京段除末端800米外,沿线都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

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图5)和水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循环示意图(图6)。

材料三:为保护汉江流域山区生态,对坡耕地采用了“石坎梯地”(如图7)的整治模式。

(1)图6所示环节中能正确表示南水北调的是

(填序号),该工程对受水地区的社会水循环影响较大的环节是    (填序号)。

(2)简述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的意义。

(3)说明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4)运用水循环相关知识,分析“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

13.(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美局部图(图8)。

材料二:海水冰点与盐度关系图(图9)。

(1)简述哈得孙湾流域水系的主要特点。

(2)描述蒙特利尔附近河流的水文特征。

(3)根据材料,分析哈得孙湾的冰封期比同纬度其它沿海地区更长的原因。

(4)分析图中N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5.D 6.D 7.A 8.B 9.D 10.A 11.B

12.(1)④  ①(4分) (2)减少污染,保护水质;少占耕地;避免冬季结冰;减少蒸发、下渗;保证用水安全等(至少4点,每点2分,共8分) (3)目的:扩大水库库容;增加南水北调可调水量(每点2分,共4分) 影响:汉江下游径流减少,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加重;航道变浅,不利航运;河滩裸露,两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旱化甚至沙化;改变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对其生长不利等(至少3点,每点2分,共6分) (4)修建“石坎梯地”,减小地面坡度,能有效拦截雨水;滞缓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流速,利于泥沙沉积,提高土壤肥力(每点2分,共6分)。

篇4: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 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 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 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 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 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 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 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 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 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 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 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 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 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师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师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请大家通过看以下的影像材料,来进一步讨论总结。课件显示:

“干旱的撒哈拉”“印度的水灾”

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师(总结)水循环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水循环比较旺盛,则水资源比较丰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有些地区水循环过弱,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如干旱的沙漠地区。

师 不同地区水循环往往不平衡,那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水循环有差异吗?请以我国为例说明。

生 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夏秋季节,水循环强度大;冬春季节,水循环强度就小。 师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等。

师 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承转)大家来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措施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 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环节。

师 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课件显示:

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巨大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

人类活动也可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承转)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请看下一案例。

课件显示:

“济南泉水断流”的有关图文

聚焦趵突泉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

(问题)

1.请分析济南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 2.请提出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

(学生阅读图文,分组展开充分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第一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 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第二小组上台发言)

生 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 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出现、泉水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必然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投影:

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探究内容:(1)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3)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回顾)

1.你能描述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吗?水循环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3.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问题1:海洋的水蒸发变成大气水,海洋上空的水汽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并在一定条件下冷却凝结成降水,到达地面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回海洋,水的这一循环运动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循环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从而塑造了各种地表形态;

(2)太阳能在推动水循环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

(3)水循环可使地球上获得洁净的可再生的水资源;

(4)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影响巨大,而人类只能够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问题2: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图如下:

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

师(承转)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呈现有规律的运动,那么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海洋水,其运动是否也有“章”可循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 书:

二、洋流 1.概念 2.洋流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 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那么什么叫洋流呢?

生 是指大洋圈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师 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生 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是寒流。

板 书:

按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 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

师 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洋流对全球热能传输与交换有何作用呢?

生 合作讨论,总结回答。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能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寒流:降温减湿,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突出;寒流向低纬度突出。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也对所经过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上我们了解了洋流的概念和作用,那么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板 书:

3.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

师 投影“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问:世界上有哪几类大洋环流系统?它们各分布在哪些海区?每一类洋流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各有什么特点?

生 阅读教材,将“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对照,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投影:

气压带、风带模式图

南北半球洋流模式

师 学生回答后,师生结合板图共同归纳总结: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洋流的分布和盛行风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许多洋流的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师(板图讲解)中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①在赤道附近的南北半球地区,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如上图)

生 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风向和北赤道、南赤道暖流流向。

师 ②在南北纬40°~60°的地区因位于盛行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在强大盛行西风的吹拂下,洋流分别在北纬35°~45°和南纬30°~60°的海域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将两幅图叠加,形成如下洋流:

师 受东北信风作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在大洋两岸受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另一部分分别向北、向南流向两侧的高纬度。受盛行西风影响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在大洋东岸遇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纬度较低的赤道地区;另一部分在北半球流向纬度较高的极北地区。以上南北方向的洋流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系统,即副热带环流。

生 将上述洋流连接起来,形成两个环流系统。(如下图)

南北半球洋流模式 师 引导观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运动方向是否相同?为什么? 2.大洋东西两岸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生 观察后回答:

生1 大洋环流方向不相同,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生2 大洋西岸均为暖流,大洋东岸均为寒流。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情况,那么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大洋环流状况如何呢?

生 结合以上分析,画出北半球中高纬度副极地环流。(呈逆时针方向) 师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思考: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副极地大洋环流,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什么没有出现?

生(合作讨论回答)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分布着广阔的海洋,没有形成海陆相间分布的轮廓,所以没有形成大洋环流。

师 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了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南极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其性质为寒流。

以上我们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了南北半球的洋流模式,世界上的洋流分布是否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呢?各大洋中分别形成了哪些洋流,下面我们将具体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板 书: 4.世界洋流分布

师 投影“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观察,小组合作探究:世界三大洋(北冰洋除外)中形成了几个副热带大洋环流?几个副极地大洋环流?各环流分别由哪些具体洋流组成?哪些洋流对沿岸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 ①划分合作小组(太平洋组、大西洋组、印度洋组、综合组) ②组内讨论,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 ③组内选出一名同学,板画出洋流位置及流向。(太平洋组)

结论1:该大洋有两个副热带大洋环流,一个副极地大洋环流。 结论2: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结论3:北半球副极地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主要由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千岛寒流组成。

结论4: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给沿岸增湿增温;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给沿岸降温减湿;秘鲁上升流形成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

(大西洋组)

结论1:该大洋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共形成了两个副热带大洋环流,中高纬度形成了一个副极地大洋环流。

结论2:洋流由中低纬度,北半球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纳利寒流组成。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西风漂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度,由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组成。

结论3: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位于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全年可以通航。(印度洋组)

结论1:完整的大洋环流只存在于南半球,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结论2:主要由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 结论3: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在赤道以北的印度洋形成一个随季节风向变化的季风洋流,该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综合小组)

综合各小组的探究情况,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如下规律:

结论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全球共形成了五个副热带环流。

结论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全球共形成两个副极地环流。 结论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由于南极大陆上盛行极地东风,将南极大陆中的寒冷气流吹入周围海域,汇入西风漂流中,形成寒性的洋流。

结论4: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西南季风——东流——顺时针流动 冬季:东北季风——西流——逆时针流动 投影:

(各小组代表画出洋流方向)

师(激励性评价)同学们对世界洋流分布的观察非常细致,分析得也比较全面,其间同学们还探讨了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P63活动,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还有哪些影响?

板 书: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阅读教材P63活动,思考后回答:

问题1:两地所受洋流影响不同,都柏林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暖流能增温增湿;圣约翰斯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问题2:纽芬兰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地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因为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可以把深层的营养物质上泛到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因养料丰富而大量繁殖,鱼类众多,经常形成大型的渔场。

问题3:说明洋流对航运有影响,顺流航行快。

问题4:说明了洋流对海洋环境有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是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课堂小结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传输和调节者,洋流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盛行风,因此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洋流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全球有四种大洋环流系统,即中低纬度海区围绕副热带高压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围绕副极地低压的副极地环流,环绕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和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漂流。所有这些洋流对流经地区的气候、海洋生物、环境和航运等方面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又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板书设计

全球大气环流图

南北半球洋流模式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盛行风与洋流的形成

探究内容:盛行风与洋流的形成有何直接关系?

探究过程、方法:1.实验用品:圆形盛水器、碎茶叶末(一部分要预先浸透)、吹风机、橡胶管。 2.实验步骤:在盛水器的表面标注出赤道、两极和南北半球的西风带。把盛水器注满水,放入茶叶末(两种一起放入)。用吹风机通过橡胶管向赤道表面吹风(类似于赤道两侧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记录现象并分析:

(1)水面现象及分析(如图1);

(2)水槽剖面现象及分析(如图2)。

洋流分布的演示:用吹风机在赤道、西风带位置同时向水面吹风,观察水面茶叶末的运动方向,并分析(如图1)。

篇5:水循环和洋流演讲稿

(2011年莆田质检)读“河流流量与距河口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能反映一般河流规律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河流中,曾出现过图中④现象的是()A.亚马孙河 B.长江 C.密西西比河 D.黄河

3.下列能反映黄河郑州段水体补给关系的一项是()

解析:第1题,一般而言,从河流的源头到河口,随着支流的不断汇入,河流的流量越来越大。第2题,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上游地区水量较为丰富,但到了下游的“地上河段”,由于较少水源补给,而蒸发、灌溉等使该河段的水量减少。第3题,郑州位于黄河的下游段,该段河流为“地上河”,因此一年内任何时段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1.C 2.D 3.B

右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回答4~6题。4.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5.下列关于a、b、c、d四处的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a处为暖流 B.b处为寒流 C.c处为暖流 D.d处为寒流

6.下列洋流与世界著名渔场的形成有关的是()A.a、b B.b、c C.c、d D.a、d 解析:第4题,首先根据图示风向可判断此纬线为北纬30°线,再结合a处的位置可知,其洋流为C图所示。第5题,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四处中,a处为暖流,b处为暖流,c处为寒流,d处为暖流。第6题,a、d流向处易为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与世界主要渔场形成有关。

答案:4.C 5.A 6.D 7.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用心

爱心

上一篇:磁盘调度算法课程设计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