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羧酸循环教案

2024-04-14

三羧酸循环教案(通用4篇)

篇1:三羧酸循环教案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三羧酸循环

教学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二年级 课

时:20分钟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卫版《生物化学》(第六版)第四章《糖代谢》第一节《糖的有氧氧化》中的部分内容。此节段虽然放在糖代谢途径中讲授,但其内容三羧酸循环实际为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也是物质转化的重要枢纽,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个课程第二篇章《物质的代谢》都极其重要。教学重点:

1.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2.三羧酸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关键酶; 2.掌握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三羧酸循环的过程,掌握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的中间代谢物,也是与其他物质代谢联系的关联物;通过三羧酸循环生理意义的学习,理解此循环是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也是物质转化的重要枢纽自毁容貌症的生化机制,在物质代谢中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三羧酸循环的研究背景,了解科学家科研设计的思想。

三、学生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二年级学生,一方面已开始接触与临床更相近的专业基础课,表现出对临床知识的渴望,一方面对于抽象难懂的生化,表现出困惑和倦怠,尤其进入代谢部分,繁琐的反应过程,陌生奇怪的专业名词,给教与学都提出了挑战。

四、教学策略 教学思想: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课程组织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通过三羧酸循环研究的实验还原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现场,情景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联系基本化学反应原理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推理,逐步完成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堆砌。注意课程段落间的逻辑性和自然过渡。教学实施:

引入:以呼吸、摄入食物的去路引入,增加趣味性和探究兴趣。

主体:1.三羧酸循环研究背景:给出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原鸟氨酸循环发现者Krebs所面临的问题,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逐步勾勒出鸟氨酸循环,调动学生兴趣,启发科研思维。

2.三羧酸循环的过程:联系基本化学反应原理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推理,逐步完成循环过程,及时总结归纳全过程及特点,借中间产物不增不减的特点设问“这是否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由此引出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简洁提炼出生理意义,此处不必过细,后面讲其他物质代谢途径时,自然能显现出三羧酸循环的意义所在。

思考题:提出思考指出预习内容,给出参考书目。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举例、疑问、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板书及多媒体、动画教学。3.推荐参考书目作为阅读材料。

五、教学安排 1.引入

2.三羧酸循环研究背景 3.三羧酸循环过程 4.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5.思考

1min 5min 11min 2min 1min

篇2:三羧酸循环教案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C,沸点83 o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1] 1.酸性:(通性)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不稳定性: [思考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

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A.煮沸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NaOH溶液 3.强氧化性: [思考3]:

(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

[实验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Cu(NO3)2+4NO2↑+2H2O

3Cu+8HNO3(浓)===3Cu(NO3)2+2NO↑+4H2O

[思考4]:

(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 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1)化工原料;(2)化学试剂。

[思考6]:取2支试管,分别注入浓稀硝酸各1~2mL,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各有什么现象?微热,石蕊试液在浓硝酸或稀硝酸中的颜色是不是相同?为什么?

篇3:三羧酸循环教案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灰,聚羧酸减水剂种类,硫酸盐,氧化铁,适应性

我国粉煤灰大部分来自大、中型火电厂煤粉发电锅炉, 少部分来自城市集中供热的粉煤锅炉[1]。然而我国近年投产的循环流化床机组所产生的循环流化床灰中硫酸盐含量一般均超过3%[2], 且硫酸盐和氧化铁会造成与聚羧酸减水剂相容性变差的问题, 研究循环流化床灰与聚羧酸减水剂适应性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针对循环流化床灰与聚羧酸减水剂不相适应的现象, 本文研究了循环流化床灰对不同分子结构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效果的影响, 通过在普通粉煤灰中掺加硫酸盐和氧化铁来模拟循环流化床灰, 研究循环流化床灰对三种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

1 实验

1.1 原材料

北京水泥公司生产的金隅P.O42.5水泥, 其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符合国标规定的普通二级粉煤灰:烧失量3.82%, 需水量比102.3%;

外加剂:西卡Sika Viscocrete-225P高性能超塑化剂, 北京中砼冠疆新航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酯类聚羧酸减水剂, 北京中砼冠疆新航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醚类聚羧酸减水剂, 浓度均为14%;

水: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2006要求的自来水。

分析纯:Na2SO4、Ca SO4和Fe2O3。

1.2 实验方法

水泥净浆流动度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实验方法》 (GB 8077-2000) 进行测试。聚羧酸减水剂浓度为14%, 掺量经过空白试验流动度达到200~250mm确定。具体实验步骤如下:a.将玻璃板放置在水平位置, 用湿布将玻璃板, 截锥圆模, 搅拌器及搅拌锅均匀擦过, 使其表面湿而不带水渍;b.将截锥圆模放在玻璃板的中央, 并用湿布覆盖待用;c.称取水泥300g, 倒入搅拌锅内;d.加入推荐掺量的外加剂及87g或105g水, 搅拌3min;e.将拌好的净浆迅速注入截锥圆模内, 用刮刀刮平, 将截锥圆模按垂直方面提起, 同时开启秒表计时, 任水泥净浆在玻璃板上流动, 至30s, 用直尺量取流淌部分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最大直径, 取平均值作为水泥净浆流动度。

本实验通过在普通粉煤灰中掺入不同比例的氧化铁和硫酸盐, 模拟不同情况的循环流化床灰, 然后加入不同分子结构的聚羧酸减水剂, 采用净浆流动度实验来研究不同比例的硫酸盐和氧化铁对不同分子结构的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难溶性硫酸盐对不同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

在其他组分和试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改变Ca SO4的掺量与三种不同聚羧酸减水剂配合对浆体流动性的影响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到, 向粉煤灰中掺入难溶性硫酸钙, 当Ca SO4掺加量逐渐增大时, 使用西卡减水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有微动, 但流动度也能达到200左右, 影响不大;而对于酯和醚, 硫酸钙含量从0增加到15% (占粉煤灰总量的百分比) 时, 流动度由220mm减小到不流的65mm;而对于醚类减水剂, 随着硫酸钙含量的增大, 流动度虽然有所减小, 但是比酯类的减小的少。因为酯类聚羧酸减水剂通常是在酸性环境下合成得到, 工艺最后一步是用液碱调节p H值至中性, 在酸性、中性环境下结构稳定的酯基, 在水泥水化过程中强碱性环境使酯基发生不可逆的水解, 而醚类聚羧酸减水剂的聚氧乙烯支链通过醚键连接, 相对较稳定, 不易受到强碱性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差异使得不同类型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作用不同, 受硫酸盐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2.2 易溶性硫酸盐对不同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到, 向粉煤灰中掺入易溶性硫酸钠, 当Na2SO4掺加量逐渐增大时, 使用这三种减水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均呈下降趋势, 至掺量超过胶凝材料0.9%时, 水泥净浆均不能流, 说明当掺入可溶性的硫酸盐时, 这几种减水剂对吸附竞争影响很大, 而且我们可以看出, 与硫酸钠的适应性, 西卡较好, 酯类和醚类较差。

聚羧酸混凝土外加剂分子结构是梳型长链接枝大分子结构, 主链为阴离子单体聚合物, 侧链为MPEG[3]。如果水泥中的硫酸盐含量提高, 聚羧酸减水剂和硫酸根离子对水泥表面的吸收是相互竞争的, 使用聚羧酸减水剂的水泥的流动度下降[4]。研究表明, 不同分子结构的聚羧酸减水剂的适应性是不同的[5], 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中—COOH的主要作用为提供减水剂被水泥颗粒吸附的吸附点, 而—SO3-对水泥颗粒的分散起反作用[6]。硫酸根离子和聚羧酸减水剂存在竞先可吸附关系, 随着可溶性硫酸根离子量的增加, 聚羧酸盐减水剂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逐渐降低, 这是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影响了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吸附[7]。

2.3 氧化铁对不同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到, 当Fe2O3掺加量逐渐增大时, 使用这三种减水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均呈下降趋势, 说明Fe2O3含量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效果影响很大。从曲线的斜率来看, 氧化铁含量对醚类的影响最大, 对西卡和酯类的影响相对小一点。

粉煤灰中的氧化铁是在高温、氧化和急冷环境下生成的, 因而与硅铝酸盐矿物分相形成赤铁矿或磁铁矿, 没有形成铁酸盐矿物。赤铁矿或磁铁矿是两性氧化物, 在碱性环境下能够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铁酸钙类盐, 同样也可以吸附在钙盐固体的表面, 这都限制了减水剂分子链中的羧酸根离子与钙离子配位, 使减水剂分子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受到削弱。最重要的是, 在一定条件下, 氧化铁又可与含氧酸进行配位体交换, 发生对阴离子的专性吸附[8,9], 含氧酸的阴离子进入铁原子的配位壳中, 与配位壳中的羟基或水合基重新配位, 并直接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 而且, 氧化铁对有机酸的这种专性吸附特征更强[10], 也就是说氧化铁与聚羧酸减水剂中的阴离子进行配位体交换, 对聚羧酸阴离子发生很强的专性吸附。因此随着粉煤灰中氧化铁量的增加, 聚羧酸盐减水剂在粉煤灰颗粒上的吸附量增大, TOC减小。

2.4 对粉煤灰中硫酸盐与减水剂相容性的改进方法

选择水溶性好的氯化钙来改善硫酸盐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 结果如表2~表4。

由表2~表4可以看出, 氯化钙的加入, 改善了含硫酸盐的粉煤灰与三种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在体系中加入氯化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硫酸盐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 因为氯化钙的加入使可溶性硫酸盐质量浓度降低生成石膏沉淀时, 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减弱, 从而提高流动性。

2.5 对粉煤灰中氧化铁与减水剂相容性的改进方法

选择掺加会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的硫化钠, 研究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 结果如图4 (每组添加了氧化铁13.5g, 占总胶凝材料的4.5%) 。

由图4可以看出, 硫化钠的加入, 改善了氧化铁的粉煤灰与三种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也就是说, 当胶凝材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超过一定限度而影响流动性时, 加入硫化钠与氧化铁反应进而降低氧化铁的含量, 减少对聚羧酸银离子的专性吸附, 使聚羧酸盐聚合物的含量可以相对提高, 从而提高流动性。

结论

(1) 难溶性硫酸盐对西卡分散效果的影响不大, 对醚类分散效果影响较大, 对酯类影响最大。

(2) 可溶性硫酸盐对这几种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均比较明显, 硫酸盐的掺量超过胶凝材料0.9%, 水泥净浆就会失去流动性。

(3) 掺入Fe2O3时, 对这几种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均很大, 氧化铁的掺量超过胶凝材料1.8%, 水泥净浆的流动性就会变得很差。

(4) 在含有硫酸盐的胶凝材料中, 掺入相对应量的氯化钙, 可以降低硫酸盐浓度, 提高净浆的流动度。

(5) 在含有Fe2O3的胶凝材料中, 掺入相对应量的硫化钠, 可以与氧化铁反应产生沉淀, 降低氧化铁的浓度, 提高净浆的流动度。

参考文献

[1]康永.粉煤灰的应用现状[J].中国粉体工业, 2010 (6) :12-14.

[2]魏昭荣, 何知宇, 高德友等.粉煤灰专用高效除硫剂的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 2005 (6) :42-43.

[3]张克举, 田艳玲, 何培新.国内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A].胶体与聚合物, 2010 (3) :37-39.

[4]王莹莹.聚羧酸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适应性研究[A].福建建材, 2011 (2) :1-2.

[5]李顺, 余其俊, 韦江雄.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 2012, 4 (40) :613-619.

[6]赵婷婷, 王玲, 窦琳等.裴继凯聚羧酸盐减水剂与水泥的吸附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 2011, 1, 57-59.

[7]尚燕, 缪昌文, 刘加平等.石膏对水泥表面吸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 2010, 13 (04) :492-496.

[8]邵宗臣, 陈家坊.几种氧化铁的离子吸附特性研究[J].土壤学报, 1984, 21 (2) :153-162.

[9]唐海燕.有机酸对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水界面磷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篇4:三羧酸循环教案

“三”课堂一体化良性循环态势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她以“三个课堂”为核心:即教室“小课堂”、校内语文实践活动“中课堂”、校外社会“大课堂”。三个课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沟通,形成大语文教育教学“一体化”整体框架,从而构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小学语文良性循环态势。

一、互动交际的“小课堂”

小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这里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民主的、开放的、以学生主体活动、愉悦表现为特征。小课堂中的教学方法遵从“五重原则”:重感悟、重诵读、重活动、重发现、重创新。在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课堂中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在轻松阅读中养育美好的情感。

《黄继光》一课的教学临近尾声时,我安排了一个课外搜集的信息展示的环节。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展示。其中一位同学为大家讲了一个“黄继光遗体处理”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黄继光牺牲三四天后,卫生员找到了他的尸体。他的两只手仍然高举,保持趴在地堡上的姿态。他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子弹眼儿像蜂窝一般。脊柱骨被子弹打断,形成一个很大的血洞。衣服上的鲜血早已干透,紧紧沾在他的身上,是卫生员用剪刀慢慢剪开,然后用热水慢慢地润着一块一块撕下来。在给他穿新衣服时,他那高举的双手怎么也放不下来,后来是大家用热水毛巾捂他的手臂,整整捂了三天三夜才让双臂软下来的。听完孩子动情的、深情的朗读,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双双眼眶蓄满泪水。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到极点,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大脑深处。相信这些情感积淀会无形的影响孩子的一生,注重情感教育的语文课堂“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以上实例我们发现: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小课堂”犹如“古树绽新花”,勃发出以下几个全新转变:

1.课堂性质巧转变。由单一的传授知识的场所,转变为孩子生命健康成长的基地,教室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基地。

2.师生关系巧转变。由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细心的呵护者、学习困难时的扶持者,师生互相尊重,在心灵舒展中平等对话,学生与教师关系融洽。

3.课堂学习方式巧转变。由单纯的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主动建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和平台。

4.课堂关注对象巧转变。由关注少数优秀生转变为面向一切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和心理状态,并且及时随着学生的状态相机调整语文教学。

5.课堂状态巧转变。由封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有教师主持转变为学生引领,师生互动。

二、活泼有趣的“中课堂”

中课堂以开展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中课堂开展的活动力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力求经常化、制度化、经验化,在活动交际中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沟通。中课堂经常开展的活动有:校园阅读活动、校园写作活动、校园口语交际活动、校园语文比赛活动、学科整合综合活动等。

中课堂落实的是“体验性学习”精神,学生在中课堂的实践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也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参与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感悟。中课堂中,我们开展着学生乐不知疲的各项活动:“自由阅读——畅游书海”活动、“黑板报、手抄报”展评活动、“我手、我口、我心”交流交际活动、“校园广播站——百灵之声”活动、“校园网——网通天下”活动、“课本剧演评——谁是最佳演员”活动、“小导游——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活動、“小记者——捕捉生活小快门”活动、“故事会——我的故事最多”活动、“辩论会——听听我最有理”活动、“书画赛——小小书法家、小小画家”活动、“朗读赛——我的声音最美妙”活动、“纠错赛——最酷啄木鸟”活动、“成语接龙赛——一字长龙我最长”活动“古诗吟诵赛——诵古诗、抒情怀”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学生将语文课堂习得和积淀充分展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在活动的开展中,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得到提高,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得以稳固,“崇善崇上”的人性和个性也得以张扬。

显而易见,中课堂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现自我、释放自我搭建平台,补充了小课堂语文教学的不足和遗憾,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丰富多彩的“大课堂”

大课堂指社会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有学不完取不尽的资源。开辟大课堂,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在社会环境中求发展、求创新。

在大课堂中开展的内容有:校外阅读活动——根据各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材的单元主题确定课外阅读书目,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业余、节假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校外写作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观察、调查、采访、写日记周记等,力求养成习惯;社会交往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可以社会调查、焦点访谈、电话联系、影视评点、人物模拟等;校外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以课内单元主题为圆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必须听从“她”的指挥,围绕着“她”进行,总之,学生在亲历亲为中思考、实践、提升。

大课堂中的学习往往是课内单元主题的链接,所以大课堂中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由课堂切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学生在体验、实践、感悟、参与中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这样使学生既提高了学语文的兴趣,更深切地感悟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着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学生也在历练中迅速成长。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普遍增强,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能紧密结合,学生能自行设计和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2.各种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春雨润无声”中学生丰富了语文知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能力得以滋养,学习效益显著提高。

3.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和学习视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大课堂营造了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场景,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展开积极,使其在思辨和实践探索中健康成长。

改革小课堂,给课堂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拓展中课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使生命的活力在校园中四处洋溢;构建大课堂,把神秘的语文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有张力和魔力。“三个课堂”搭建出“三个平台”,构建出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语文育人体系,学生语文素养、个性品质、心理素质与创新精神协调发展,他们在小课堂中如饥似渴地“学”、在中课堂中生机勃勃地“练”、在大课堂中活灵活现地“用”,“三”课堂一体化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视角由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向生活延伸,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中一定能张扬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公司质检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年级语文金色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