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

2024-05-02

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精选8篇)

篇1: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

2.1 零散地方文献资料是编修地方史志,编辑地方工具书的重要资料来源。如: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西北灾荒史》引用文献达685种;《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收录海内外湘籍人士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2652人,这部工具书是湖南图书馆在创办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的过程中积累的人物资料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2.2 整理后的零散地方文献资料,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服务。利用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编辑的地方性年鉴、手册等工具书,如《湖南资料手册》,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重要内容,为地方党政决策,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沈阳市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辑出版《九一八事变历史图片集》教育子孙后代毋忘国耻。甘肃省图书馆为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从馆藏报刊中选辑有关文章525篇摘录整理,编辑出版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为从事西北民族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较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2.3 丰富馆藏。收集、积累的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经编辑整理、集辑成帙后,可以补充馆藏地方文献的不足,逐步形成本馆地方文献的收藏特色,方便读者利用。如1990年甘肃省图书馆在为兰州市人事志做专题咨询时,查阅近千种各类文献,获得民国以前有关

兰州人事制度、法令方面的资料共800余件,经复印整序、装订成册,编辑成《国民政府有关人事方面的部分法规及办法(1942-1947)》、《宋、元、明、清兰州所辖区职官及有关资料》、《清末甘肃实业机构章程及公文》等8个专题文献。丰富了馆藏,方便了读者。

篇2: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

3.1 熟悉地情,掌握线索。零散地方文献资料分散在各种文献中,这些隐性的文献资料须经地方文献工作者发现,才能为我所用。因此,地方文献工作者必须熟悉本地区的人、事、物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文献中“慧眼识珠”。①了解本地人物。本地古代人物可通过人名词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了解人物的籍贯、生卒、职官、事迹、著述等基本情况。现代人物可利用现代的人名词典,图书中附录的作者简介和访问当地的史志办、党史办、社科联、文联、科协来了解。②了解地情,利用市县手册、行政区划手册、旅游辞典和本地的统计年鉴、地方报刊等,了解本地的重要地名、机构、团体组织和风景名胜区、物产等。③了解风俗习惯,通过有关的词典、类书、百科全书、地方报刊和地方人物所写的散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3.2 确定重点,分步实施。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可谓千头万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首先进行统筹规划,确定重点,分步实施。重点收集的零散地方文献资料应根据读者的需要和本地著名的人、事、物来确定,一经确定就应以此作为专项课题有目的、有步骤的完成。如我馆确定郭嵩焘为研究重点,利用人名词典了解到郭嵩焘乃晚清湘阴籍人氏,中国首任驻外使节,一生著述40余种。本馆除收集他的手稿、著述外,还可通过《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找正史中的传记资料,利用检索工具书如《全国报刊索引》收集研究郭嵩焘的论文,利用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查其他文献中的有关资料,通过市社科联收集郭嵩焘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等等。通过不同途径,利用不同文献收集的有关研究郭嵩焘的文献资料,经整理、编纂又可形成新的文献产品,为读者服务。

3.3 兼顾全面,持之以恒。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在保证重点的同时,还应兼顾全面,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形成其特色,地方文献工作者必须坚持每天从网上、报刊中查寻有关本地的信息资料,并及时收集。利用检索工具书了解各报刊对本地人、事、物的评论研究,通过本地学术团体收集有关本地的论文著述等等。

篇3: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

地方文献是汇集一个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图书资料, 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是反映某一个地区政治沿革、经济发展、自然环境、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的总和, 内容丰富, 涵盖广泛, 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博性、实践性、资料性等特性。长期以来, 它是图书馆藏书的一个重要组成, 也是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整理、研究地方文献, 将其准确、系统地提供给用户, 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又是为所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和地区文化研究及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1 加强地文献收集工作的意义

1.1 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

地方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时, 一方面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另一方面还要认真咨询长期研究地方文化的职能部门或权威专家, 查阅相关地方文献, 全面了解本地文化、历史、经济、交通、地理、水文、气象、民俗民风, 反思历次决策的正误和执行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制定出适于本地发展的长远规划。地方文献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1.2 能启发和引导旅游项目的开发

现在, 各地都在集思广益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 在定位时, 有的追求时尚新潮, 有的反映传统文化, 有的展示民俗民风, 有的宣传地方特色产品, 还有的利用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 旅游主题丰富多样。现代人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向往和怀念传统文化, 学习历史仁人志士的光辉事迹, 享受自然和谐的美。因而, 地方文献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可以通过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从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化单元, 如历史典故、名人故居、重要运动、著名事件、文人骚客的遗作、墨迹等, 把它们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有机结合, 开发出更多吸引游客的好项目,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3 能增进受教育者对家乡的热爱, 激发爱国热情

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实际过程中, 有些读本由于理论性强, 内容枯燥、乏味, 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 故而效果不好。我们教育者可以从地方文献中收集大量有关本地历史名人、文化遗址、重大事件、爱国事迹、名山秀水的信息资料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民间故事, 并把这些信息巧妙融入思想教育过程中。让思想教育的理论性与地域性、知识性、故事性相结合, 从而吸引受教育者, 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1.4 能系统、全面的反映和传承地域文化

现在, 民族生活习惯及地理特征正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一些民间绝活、民族工艺已经失传或逐渐失传。以分散形式单独存在的地方文献, 本身不能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面能清晰的勾画出地域文化发展的脉络, 反映地域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还可以从中发掘一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却正走向消亡的地域文化。

2 开发地方文献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2.1 编制完善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

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是读者检索利用地方文献最直接、最常用的工具。要编制完善的地方文献目录, 首先, 要求收录详尽, 凡是本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都要在目录中反映出来, 不应有遗漏。其次, 要坚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使之日臻完善。再次要组织多套目录, 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检索地方文献。地方文献目录应包括分类、书名、著者、地名、字顺和主题目录。而书名、字顺目录和著者字顺目录能满足读者从书名和著者途径查找文献的检索要求。考虑到使用地方文献的读者常用到“地情”资料, 故应设立地名、字顺目录。此外, 还应建立一套与分类目录相辅相成的主题目录。在编制本单位馆藏目录的基础上, 应力求编制地方文献馆藏联合目录, 便于互通有无, 充分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地方文献, 实现情报资源共享。

2.2 重视地方文献专题资料的加工与编辑

有针对性地把散布在各种文献中的零星信息, 加以汇聚, 经过提炼、加工, 编辑成专题资料及时提供给读者, 就能将静态的地方文献变成动态的有效信息, 就能方便读者检索, 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和作用。专题情报资料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和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等三次文献。加速书目索引、文摘的编制工作, 加快其文献报道速度和加深书目索引文摘的揭示程度, 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今后, 图书馆还需进一步弄清读者对地方文献需求状况的特点, 深入开展地方文献研究, 编写出更多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的专题目录、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等, 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者提供情报信息的能力。

2.3 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尽快实现地方文献检索自动化

随着地方文献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加, 手工检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许多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由于人力和其它因素所限, 仅有书名、分类、著者目录, 面对于报刊杂志等零散的大量地方文献, 根本无法做有关的题录。因而许多极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未被人们所认识, 更谈不上利用。至于根据各地特点和需要, 有针对性对地方文献进行研究, 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书目文献服务是做得很不够的, 因此, 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实现检索自动化, 以利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3 收集地方文献的具体措施

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不仅是建设特色馆藏的需要, 更主要的是充分利用地方文献服务本地经济, 为发展本地经济、文化、教育等服务。征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十分具体而又细致的工作, 征集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它涉及面广。必须做到:抓早、抓紧、抓好。搞好征集工作的前提是要充分掌握征集线索, 广开征集渠道。在收集地方文献的实际工作中, 要紧紧把握地方文献的三个特色:一是地方性, 地方文献必须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关;二是资料性, 地方文献必须是对地方工作有某种参考价值和使用意义;三是多样性, 应文体各异, 板式不限, 载体多样。丽江文人荟萃, 地方文献及为丰富, 为图书馆征集和开发地方文献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体措施:

3.1 建立专门机构, 明确专人负责

图书馆要建立地方文献收集制度, 制定具体计划, 明确专门部门专人负责, 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收集。从事收集工作的人员应该学习相关知识, 了解本地历史、地理、人物, 熟悉书目等。

3.2 搞好调查研究, 广泛征集信息, 多听取使用部门的意见, 多与有关部门沟通信息, 为收集地方文献打好基础

组织一定的人力深入到政府、统战部门、组织部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239页) 门了解本地有一定知名度人士的通讯地址, 主动去函索取这些人士的著作。还可以到文联、文史办、各学会了解他们地方文献的编撰、出版情况, 建立正常的联络关系, 明确联系人员, 经常通报文献信息, 及时收集资料。在收集过程中应本着“宁宽勿窄, 宁宽勿严”的原则, 不让有价值的资料从眼皮下溜掉。

3.3

应建立地方文献专架或专库, 建立收到的登记卡, 这样既便于统计, 又便于理解某种文献是否收到, 同时又能保证收到地方文献的系统

3.4 扩大影响, 运用多种方法征集地方文献信息是取得工作实效的关键

除了依靠几种正常的征集途径, 收集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外, 还必须开辟多种途径, 如召开座谈会、报告会、展览会、调查、访问等形式, 争取有关单位及地方史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地方文献的线索。尽量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重要价值的地方文献信息。

3.5 加强馆际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

地方文献, 种类繁多, 各馆有各馆藏书的特点, 任何一个馆都不能把本地文献收集齐全, 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广泛要求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馆际间的协作, 开展馆际间的文献互借, 在电子化、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 作为人类优秀文化传播中心的图书馆, 搞好馆际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 可以有效打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框框,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 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

3.6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计算机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各馆的情况和特点, 分步骤地建立起地方文献数据库, 为实现地方文献资料共享作好准备。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 文献的编目整理, 文摘、目录、索引的编制, 特别是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要在标准化数据的支持下, 建立起标准化的数据库, 才能实现地方文献数据联网、数据交流和共享, 这是地方文献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 起点要高, 要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先建书目数据库, 再建综合性、专题性篇目数据库, 最后考虑全文检索数据库。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和本馆的实际情况, 开发研制某一专题的题录或全文数据库。积累经验, 培养力量, 为综合性的书目数据库和题录数据库建设做准备。只有实现了网络化, 地方文献的作用和地位才可能走上现代化道路。

总之, 征集和开发地方文献, 是图书馆直接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应努力寻找地方文献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 多在服务上做文章。

参考文献

[1]于协和.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2) .

[2]周曦宏.关于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5) .

篇4:试析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一、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的意义

(1)是认识一个地域的百科全书。珍贵的地方史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地方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在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科研等方面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决策提供地方资料,防止决策的主观性和盲动性。(2)是修史编志的参考依据。许多重大社会变革和技术改造及社会变迁的轨迹都记录在地方文献里,为专业人员从事专业研究、编史修志、文艺创作、繁荣地区文化事业提供了系统的、可贵的资料及素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倍增器。开发地方文献既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增强地方民族的凝聚力,又能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把一些已经失传或是很难觅到踪影的老风俗、老手艺记录下来,再次被人们熟知、掌握,使得这些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扬。(4)是发展地方科研、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能为本地区的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还提供了宝贵的乡土教材,为本地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特殊的教育材料,促进科教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5)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源,对国内外了解该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景观起到宣传和桥梁作用,吸引国内外经济实体前来投资、开发、旅游,推动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6)是反映图书馆馆藏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形成馆藏特色,完整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对本馆的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地方文献的特点及范围

(一)地方文献的特点

(1)地域性。地方文献反映了区域范围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牲。(2)广泛性。地方文献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人文领域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载体形态多样,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众多类型,具有广泛性。(3)专门性。地方文献的专门性也很强,记一人、述一事、言一地等等。内容相对集中,专指性强。(4)翔实性。地方文献主要由地方史、地方志、地方年鉴、谱牒、传记等组成,有极强的史料性文献信息,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具有权威性、可靠性。(5)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特征。(6)复杂性。地方文献有的年代久远,有的脉路不清、只言片语;人物生卒年月、生平介绍等多无从考究,给收集、考证、研究、评价、利用等带来一定困难。

(二)地方文献的范围

(1)地方志。是记述某一区域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2)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词典、手册、图录、专用的参考检索工具书。这些都是概述或者是汇集地方志知识的工具书,又具有检索地方文献的功能作用。(3)地方史料。包括甲骨、皮革、缣帛、金石、木犊、竹简等不同载体形式的汉文、少数民族文、外文、手抄文献,古代、近代、现代的地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文献等,以及会议文件、公报、法规汇编、讲话稿、大事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革命史等。(4)地方人物资料。包括名人的著作、传记、评传、回忆录、调查报告、游记、文学作品、纪念文集、研究评论文集、哀挽录、年谱、照片、日记、信函、笔记、手稿、文集、著作目录和家谱、族谱、乐谱等。(5)地方报刊。是某一地域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编辑发行的地方文献,地方信息密度大。(6)地方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影像制品、统计资料、概览、指南、地方风情录、地方民俗、地区介绍等本地区的正式出版物及非正式出版物,以及胶卷、胶片、影片、光盘、幻灯片、录音带、录象带等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7)私家收藏文献。一批民间文献收藏家多年来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本地区文献,其中有许多珍品。(8)地方文献照片。它以影像及文字方式来记录、定格某一地域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人物及建筑物的名称、老字号、会馆的名称等,再现事物瞬间的历史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再现历史的珍贵史料。(9)地方档案。如谱录、簿记、地图集、地形地貌图,民族或家族起源、演变、繁衍生息、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资料;区域建制沿革、疆域变迁、人口增减的资料;资源分布图谱、统计资料;水文、气象、气候、灾异资料;党政组织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化、会议记录、文件汇编等资料;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等资料;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文化艺术资料;地方碑志、地方印章、票据和表格、证券、商标、印谱、拓片等。

三、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和原则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是其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1)搞好宣传提高认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印发宣传单,召集座谈会、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和知识竞赛等,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公众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增强社会公众自觉保护地方文献和参与收集意识。宣传是收集文献的前提。(2)依靠政府法规支持。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使其收集工作纳入政策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新产生的文献收集完整性。(3)面向社会广征。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集机构与制度,设立专门部门和专人具体负责管理;尽力收集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文献,将收集地方文献列入图书馆采购计划,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征集工作顺利开展。(4)协调合作收集。与档案馆、博物馆、情报所等单位协调合作,平等互利,开展文献交换、转让、补缺、复印等工作,变一馆文献为多馆资源。(5)征订与现购。多渠道获取地方文献发行动态。本地出版发行的报刊、资料,图书馆要尽可能征订,对内部发行的书刊、资料的收集,应采取复制、捐赠、代集以及到书店、书市、书摊或函购或现场采购、主动上门等形式收集。(6)受赠与析出。接受各单位和各界人士赠送的地方文献。通过复印、扫描、摘抄、剪辑等手段收集收录于大型丛书、总集、文集、报刊中的文献。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保证

(1)地域性原则。既要收集本地区地方文献,又要收集与本地文化、历史相关联的周边地区文献。(2)系统性原则。要求做到全面、完整和连续。力争做到不同载体类型的地方文献完整收集;常规地方文献和灰色地方文献并重收集;零散于其他资料中的地方文献广泛收集。(3)针对性原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成丰富的、独特的馆藏地方文献特色。如吉

林省曾是东北抗联重要的活动和战斗区域,省会长春市又是伪满洲国国都,其珍贵的历史图片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侵略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献,应重点收集。(4)协调性原则。馆际协调分工合作。省、市(地)、县图书馆之间要处理好协调、统筹、合作的问题,明确各自收集的侧重点,建立地方文献网络,为实现资源共享打好基础。(5)适效性原则。避免相同内容不同载体的重复收集,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形成最佳收藏结构。(6)近期与长远规划原则。确立本馆近期与长远规划,使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系统、完整准确、长期积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科学、规范的地方文献藏用体系。

四、加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建设一支地方文献工作队伍。过硬的专业队伍是搞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保证。其工作人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公关能力。要掌握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和工作的技能,了解馆藏地方文献基本的结构、内容和用途的特征,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到的各类知识,具备同有关的文献生产、发行、收藏单位以及个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2)加强对地方文献的保护。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针对载体的不同特点、质量和价值,分门别类地存放,注意文献的防潮、防虫和防光的保护,特别是古籍文献。及时修复文献,注意使用过程中对文献的损害,保证文献的继续使用和利于保管。(3)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以实现信息通畅、资源共享。如建立各类文献目录、编制专题文献索引及人物资料、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等数据库,充分展示本馆的馆藏和本地区的特征,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为社会各界提供并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4)定期举办地方文献展。为读者提供相应信息,拓宽读者的视野,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重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为本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还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捐赠,以补充、丰富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扩展服务领域。(5)实行副本开架借阅。复制一批专题或利用率高的文献,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满足读者利用和研究的需要。(6)开展地方文献咨询工作。研究、挖掘、开发本馆的地方文献,大力开展文献咨询工作,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7)建立查阅档案。记录档案应标准、规范、详细、科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即: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查阅内容、使用意见等,以便对使用者利用地方文献的效果进行跟踪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协和,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

[2]南丽萍,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利用之我见[J],攀登,2005(4)。

[3]钱华,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9)。

篇5: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笔者去年配合本馆摄制的《杭州石刻》,先期完成了吴山、凤凰山、玉皇山等地的石刻部分的摄制,又配以说明文字并借助于网络技术供人网上测览,作为介绍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窗口,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又对馆藏碑帖目录中涉及杭州石刻部分分别进行了编目,并揭示其内容,以供读者检索,拓宽了地方文献的利用范围。

对地方石刻系统地传拓、收集或摄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从《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一书的编制为例,前后耗时就达三十年之久,可见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清)王昶,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1992,12(第一版)

2 徐自强,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4

3 陈文锦,西湖文物,浙江摄影出版社,1992,8

篇6: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各地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它们体现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将它们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起来,将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

地方文献的收集较为复杂。因为地方文献多为非正式出版物,来源渠道难以掌握,而且流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有些保存在个人手中的文献资料又多是历史文献,收藏者视为珍宝。因此,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尽量收集齐全。

1.争取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制定本地区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由当地人大、政府利用地方法规或者布告的形式,向各有关单位与个人下达通知,将当地出版和编写的一切书刊资料送交当地图书馆保存,充分发挥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职能。如:我馆在1994年通过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关于建立日照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通知》,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保证地方文献资料收集齐全的重要措施。

2.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当地的政协、党史办、史志办及各企事业单位在编纂地方史志和本系统志书时,掌握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对本地区各单位出版的图书报刊资料,不管是正式出版物还是非正式出版物,一律征集呈缴本。将他们用过的和没有用过的资料收集起来,既节约了经费,又扩大了地方文献收集者的队伍,是收集地方文献的绝好途径。如:我馆在《关于建立日照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通知》下发后,我们不是坐等别人来送书上门,而是借这个机会,积极宣传收集地方文献的意义,下到每一个单位,认真进行征集,把市内各单位编纂的志书基本收集全了。并与他们建立起定期访问制度,把工作做到前面,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掌握、了解他们的资料出版、发行情况,而且还和这些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主动给我们提供地方文献收集的有关线索,帮助我们进行地方文献的征集。

3.对于个人收藏的地方文献,采取对捐赠者给予一定的报酬和适当的精神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捐赠。如,我馆了解到东港区南湖乡的王延洲先生收有日照籍人、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主编的、台湾出版的《山东革命党史》一套八册,就去争取王延洲先生把这套书捐赠给市图书馆,开始王先生并不愿意,觉得这是他的哥哥辗转从台湾托人捎来的,不舍得捐赠。我们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向他说明我们收集地方文献的意义,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动员他捐赠,王先生终于同意将这套书捐赠给我们。事后,我们为王延洲先生专门颁发了精美的收藏证书表示谢意。对于确实不愿捐赠的,我们就采取复制的方法进行收藏保存。几年来,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已经征集到各类地方文献23种52册。

4.加强与外界联系,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地方文献征集。实践证明,利用工作关系或个人关系多方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是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比较好的方法。一是联系市政府驻外地办事机构,通过他们发动日照籍或曾在日照工作过的人进行捐赠。我们通过日照驻京办事处联系北京的“日照同乡会”开展捐书活动,得到了在北京工作的日照同乡和一些曾在日照工作过的老将军、老同志的积极配合,他们纷纷把珍藏的图书资料拿出来捐献给市图书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征得1000余册图书和部分字画,其中不乏珍贵的地方文献。二是利用个人关系进行地方文献征集。如日照籍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尹世霖先生是我市实验中学的名誉校长,他的作品原来全部都捐赠给实验中学图书馆。后来,我们馆的一位同志认识了他,在一次交谈中,向他介绍了我们进行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并请他对市图书馆捐赠,尹世霖先生了解了我们开展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后,先后两次亲自到馆进行捐赠,把他主编、撰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诗集39种65册,全部交给了市图书馆收藏。我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先生每次有新的作品问世,都亲自把书送到我们图书馆来,并对我们说,图书馆开展的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你们的工作不仅在当今,就是在后世,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5.利用各类会议,特别是一些学术会议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是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的一条很好的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收集到的资料大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7月,我们利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在日照召开学术年会的机会,采用信函、电话等联系方式,向国内外征集有关刘勰及《文心雕龙》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资料,得到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积极响应,共收集有关学术著作11种23册,极大地丰富了我馆《文心雕龙》学术研究文献。

6.对外地图书馆拥有的论及本地区的文献,可以利用交换调剂的方法互相交换。对外地区个人收藏的论及本地区的著作资料,可用购、换、赠、复制等办法收集。口头传说的`民情民俗,我们采取调查记录的方法,加以整理,使之成为文字材料,进行收藏。同时,注明整理者的姓名、材料提供者的姓名,以备以后查找。

7.利用各种书目索引,掌握地方文献的出版和存佚情况,一旦发现线索,就应该“锲而不舍”的将其收集起来。

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要制定规划,确定一定时期收集的重点和范围。同时还要固定专人负责,保证一定的经费。收集地方文献不是一时之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年积累,积少成多。一般来说,革命文献资料应该进行重点抢救性收集,现实文献资料尽量收集齐全,历史文献资料摸清底子逐年收集。

二、地方文献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收集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为了让地方文献发挥作用,方便读者查阅,需要做好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1.把收集来的地方文献资料,及时进行登录、分编,建立地方文献资料登记,便于掌握地方文献藏量,有利于地方文献资料的管理。

2.对于从图书报刊中剪辑复制的零碎文献,按照学科内容分组装订成册,然后再登记、分类、著录、排架。

3.设立专架存放。地方文献收集后,应该设立专门的书架进行收藏保管,以便于管理和方便读者查阅。如,我们已经开设了“日照文史资料专架”,并拟设立“日照作家著作专架”和“刘勰及《文心雕龙》研究著作专架”。

4.编制地方文献目录

地方文献是建立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馆根据各自收藏的地方文献多少,编写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目录,是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书目》,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查阅地方文献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可以用作馆际之间的地方文献信息交流。在这方面,我们根据目前的馆藏,编制了《地方志目录》、《地方名人目录》、《地方作者著作目录》、《地方企业志目录》等,为了便于检索、利用,我们共设立了三套目录,公务目录设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读者目录设书名目录。这样,不仅方便了读者对地方文献的查阅和利用,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利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组织地方文献资料展览

通过开办地方文献展览,既宣传地方文献,又增加当地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对提高当地图书馆的办馆效益有积极作用。如,我们在1994年8月,配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举办了日照画家林玉营的百米长卷《百年风云录》画展,3月举办了“刘勰及《文心雕龙》研究著作展”,一方面展示了近几年来我馆开展地方文献的成果,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是当前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图书馆购书经费紧张,社会知名度较低的状况下,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领域,是图书馆增强办馆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利用,使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对开拓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零散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

摘 要 地方文献作为分布广泛而又非常分散的文献类型,其收集和整理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何充分有效地做好这一工作,不仅需要责任心与勇气,更需要识见与策略。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抗战期间收集云南、四川等地的西南文献,就充分地展示了当时的馆领导及全体职员在收集地方文献方面所具有的无畏精神和过人见识,这对我们今天的文献收藏与整理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 地方文献 文献采集 国立北平图书馆 抗日战争

由于地方文献的形成及分布都比较复杂,因而收集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更为特殊的素质要求。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抗战期间征集西南地方文献的实绩,向我们充分昭示:收集地方文献须责任心与识见力相辅而行。

一、西南文献的危境与北平图书馆的果敢决策

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民族构成、人情风俗,历来给人们一种十分神秘的印象,也一直为中外机构和学者们所关注。尤其是在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之后,各方人士既感到迫切需要了解和研究西南,又认为这种**的年代正是搜集、收藏各种资料的绝好机会。当时,除了中日两国的有关机构与个人参与此事外,美英德法等国家也纷纷派人前往,趁机搜掠西南地区的各种文献。西南地区的各种文献一时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而在中国方面,由于政府机关和重要文化机构的西迁,使大批的文化人士云集于此,特别是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如顾颉刚、方国瑜等人的到来,以及北平图书馆在昆明设立办事处等等,都为收集、整理和研究西南文献创造了良好的人力条件。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极差,但学者们却可以利用比较有利的地域条件,就地开展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这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收集西南文献既面临着许多的危险和挑战,同时也蕴含了某些机会和条件,从事这项工作,需要识见,需要魄力,需要奋斗,需要牺牲。做好了这项工作,无疑对于保存祖国的文献、对于建设国家皆有莫大功劳;反之,如果放任民族文献流失他邦或者湮没毁坏,则将不利于祖国文化的发展,不利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当时国家文献收藏中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可以称得上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国立北平图书馆在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之后,便与北大、清华等学校一起先迁至长沙,后又辗转到了昆明,继续坚持文献的采集、编辑、整理工作。1938年3月,在当时的代理馆长袁同礼的倡议下,于香港九龙蔡元培住宅召开馆务会议,即研究将征购西南文献(包括各种民族照片)和传拓西南石刻确定为昆明办事处的采访工作大纲;又决定编辑西南边疆图籍录、云南书目和云南研究参考资料等书;并明确指定万斯年、邓衍林、袁同礼等人分别负责各项事务或具体落实完成①。北平图书馆在1940年1月18日呈报教育部的该年工作计划中,再一次将“西南文献”和“西南石刻拓本”作为1940年度的购书计划,并分别提出要求:“对于此项文献继续搜求,俾能成为有系统之收藏,以供学术界之研考”;“传拓云南、四川(广西石刻已入藏,贵州省为数甚少)之石刻,以便编印《西南石刻录》”。报告中所列当年出版计划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出版“西南文献丛刊”,共有《滇南碑传集》、《云南民族民俗史料集》、《云南史料丛刊》、《云南图经》、《贵州图经》、《盘江铁桥志》、《黔南类编》、《滇粤要纂》、《桂胜》等9种;第二条关于汇集印刷馆藏目录,也对续编西南方志目录特别予以强调。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示了北平图书馆领导层在战时的艰难情形下,对于收集西南文献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决做好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明确态度。由于他们率先具备了这样的识见和态度,从而很快就在图书馆的采访和编纂环节,展开了一场广泛深入又富有成效的文献征集活动。

二、抢救稀见彝族、纳西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文献

北平图书馆收集西南文献活动中,首先值得我们称道的是对武定彝族文献和丽江纳西族文献的艰难征购过程。

武定位于云南的西北部,境内居住多个少数民族,尤以彝族为多。在该地的凤土司署内,传藏了大量的彝文经典和文物。其中的彝文经及其刻板以及凤氏自宋以来的世系谱,无论就其版本还是史料,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英法德等国的官员和学者曾先后光顾,用各种手段取走或复录了一些很重要的资料,这些资料被公布之后,很快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更多的外国人循此线索,纷纷赶赴武定,希望将全部典籍及文物予以收购。而土司本人则因国内正遭受日本侵略,当地的流匪也常常滋事骚扰,他担心这些古物难以保全,又加外国人诱以较优厚的价格,因而已动了出售之心。1943年,正在此地从事民族调查工作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学良先生得知此事之后,一方面想法接近土司本人及家族,劝说他们勿将藏品售予外人,另一方面则及时向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写信,呼吁史语所或其他文博机构设法购买这批珍贵文献。傅斯年很快将马学良的信转交给北平图书馆代理馆长袁同礼先生,希望由北平图书馆来购取这批文献。袁同礼先生在5年前就参与制定了北平图书馆收集西南文献的决议,对马学良及傅斯年的这个建议当然格外重视。他在收到傅斯年转来马学良的信后,就立即起草了给教育部的呈文,请求划拨专项经费,同时委派已在昆明的北平图书馆编纂员万斯年先生前往武定,与马学良协商征购事宜。

万斯年虽与袁同礼有表亲之谊,但在接到袁同礼的指示后也丝毫不敢懈怠。他原本想带一同事相伴前往,但一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只随身带了一些药品及纸墨,就匆匆地只身出发了。一路栉风沐雨,经寒历暑,翻越了崇山峻岭,饱尝了无食无医之苦,甚至还遭遇了当地土匪的袭扰。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到达了土司所在的武定县茂连乡。在与马学良先生取得联系以后,又认真协商对策,积极走访县政当局及土司的亲戚,从多个方面做争取土司全部让售的工作。在耐心细致的说服和艰难的谈判之后,终于使土司答应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将全部藏品售予、赠予国家。这批文献计有彝文写经五百零七册,彝文写经卷子一轴,彝文刻经十五块,汉文档册十二册。数量虽不为多,然其文物及文献价值则不啻连城。正如袁同礼先生当时给教育部的报告中所说:这批文献“对于西南民族之语言文化历史制度之研究,有绝大之参考价值。”事实上,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这批珍贵文献,也的确成了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彝族历史及文化的稀世珍宝。

如果说北平图书馆征集武定的彝文经典多少有些被动,那么搜集丽江纳西族文献则是一次主动的出击。

丽江地处云南西北部的滇、川、藏三省交界地带,境内活动的纳西族人是远古氐羌人的后裔,而他们的直接先祖则是秦汉时代即有活动的摩梭人。由于他们的族源关系和活动地域关系,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东巴教以及有关纳西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学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文化焦点。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德、意、荷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一地区,不少外籍传教士、旅行家、动植物学家及人类学家先后进入丽江地区,对纳西族居住区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并收集纳西文献。其中,美国人约瑟夫・洛克从192月起,调查纳西文化、收集东巴经典,到1949年返回美国,成功地收集到了三万八千多册东巴经典。继他之后,美国罗斯福总统之长孙昆亭・罗斯福于1944年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也收集到1861册东巴经典。这些外国机构和个人的文献收集活动,在迅速孕生了纳西文化国际热的同时,也导致了纳西文献的大量流失。

而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当时的政府机构却不但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反而对纳西文化进行了摧残。如民国年间丽江县政府就曾下令禁止举行东巴仪式;一些行政官员以改革习俗为名,削弱东巴教的地位;甚至有些提倡新文化的纳西族学人也不加区别地否定传统文化,称东巴象形文字为“牛头马面之字”。这对于纳西文献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命运堪忧。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危难形势,当时国内一些有眼光的学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收集和保存纳西文献的责任。其中,最有影响、最有成效的是纳西族学者方国瑜、周汝诚协助万斯年为北平图书馆收集文献的活动。

大约在1940年7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派当时在云南省从事文献征集工作的万斯年先生,前往丽江地区调查并收集纳西文献。关于这次实地的文献搜集过程,万斯年先生有《迤西采访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述之甚详。据《报告》介绍,万斯年在丽江前后驻扎约15个月,主要进行了包括搜访传抄丽江地方文献、访购整理东巴经典在内的9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具有建设意义的是对东巴经典的搜求。

东巴教信仰山、水、风、火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是原始巫教的典型表现,它又吸收了藏传佛教的某些教义与规则,形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宗教。因此,其教义与规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内容。而记载这些教义及规则的东巴象形文字,又是语言文字领域的一个有趣现象。所以,无论是记载内容还是书写形式,东巴经典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万斯年先生到达丽江后,在当地大姓和其他人的帮助下,先后征集到东巴文经典3200余册,包括精写本、绘像本、彩绘本、封面装饰本、圣手写本、校读本等多种版本形式。这些版本对于研究东巴经的内容及纳西人的文献制作,皆有很重要的作用。经过万斯年等人的精心整理,这批文献与此前北平图书馆已经入藏的547册东巴经典合为一体,构成了国家图书馆十分珍贵的纳西文献。

万斯年在丽江地区所收集的纳西族文献除了东巴经典之外,还有丽江地区的志书、纳西族谱、纳西族人诗文集等,并传拓了纳西人的墓碑、庙碑和摩崖石刻,踏访并照录了纳西木土司的遗踪等,这些文献和文物,都很具体地反映了纳西族人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活动,是纳西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们的内容情况,下文将做进一步介绍。

三、收集西南方志、传拓西南碑文

西南地区作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该地区的方志文献自然就是关于此地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等信息的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敌我双方当然都会格外关心西南地区的方志。比如当时的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就曾竭尽全力地搜集川、贵、黔以及广西等省的地方志。国家图书馆现在还收藏有当年曾被兴亚院华北连络部调查所占有的《楚雄州志》、《宁州志》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保存机构,国立北平图书馆自然也就将收存西南地方志作为重要任务。

根据笔者对1933年印行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和1934年发表的《续补馆藏方志目录》的统计,当时共有四川方志283种,云南方志125种,贵州方志46种,广西方志79种。万斯年先生1941年整理发表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中,计有四川方志351种、536部,云南方志173种、227部,贵州方志58种、74部,广西方志93种、115部,西藏方志23种、33部。而1945年发表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近年入藏方志简目》所统计的近年入藏西南方志,则分别是四川276部,云南93部,贵州34部,广西24部,西藏15部。我们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抗战期间收集的,因为对所谓“近年”的上限,目录编制者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万斯年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没有包括他在1941年后所采集的部分云南方志,比如他在1941年至1942年间所收集的[光绪]《丽江府志》、冯骏修《中甸县志》、《贡山志略》、《荡山志略》等,《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就没有收录。这说明他曾经历经艰辛收集到的西南方志文献,在他所编制的目录中并没有得到反映。而1939年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昆明部分)的统计却明确显示,仅1938至1939年一年间,北平图书馆购入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的方志就达177种、1585册,在战时状态下能有这样的成果,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万斯年先生的夫人、国家图书馆退休研究馆员戚志芬先生也曾指出:抗战期间“西南五省方志所获甚丰。”傅增湘1928年12月20日致信张元济也说:“目前急欲遍翻四川府县志,京馆存者不及半”,这从另一个角度也显示,抗战时期也许正是北平图书馆馆藏西南方志的增长时期。在国家图书馆现藏的多部抄本云南方志上,万斯年先生不仅亲笔题写了书签,还认真地做了校改。就笔者所见,即有[正德]《云南志》、[乾隆]《?益州志》、[光绪]《越州古志》、〔雍正〕《马龙州志》、〔民国〕《续修马龙州志》、〔康熙〕《云州志》、〔康熙〕《剑川州志》、〔康熙〕《禄丰县志》、〔康熙〕《武定府志》、〔康熙〕《琅盐井志》、〔雍正〕《临安府志》、〔嘉庆〕《阿迷州志》、〔道光〕《广南府志》、〔光绪〕《平彝县志》、〔光绪〕《丽江府志》、《蒙化乡土志》、《腾越乡土志》等数十部。这些志书在谭其骧主编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没有著录,却被《国立北平图书馆近年入藏方志目录》收入,可以基本肯定它们就是抄写于抗战时期。还有一部抄本《滇南抄录》,则留下了抄录于抗战之间的准确时间标志。在其扉页上,有这样几句话:“此书原题《滇南抄录》,不著撰作人姓氏,原抄本首三则所用纸张较小。树斋廿八年十二月四日。”在该页的天头处,万斯年先生补充说;“原书为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见目录史部七十一页。”并注明“一月三十日寄到。”根据这些代表性的事例,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北平图书馆当时确实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了驻近西南的自然便利,抢救性地抄录、收集了一批方志文献。国家图书馆现藏西南方志当然不可能只是在那一时期才收藏的,或者主要不是在那一时期收藏的,但在那一时期,肯定是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尤其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环境下,这种收藏行为就包涵了更多的艰辛与奋斗。

散落于西南各地的石碑、石刻,也是当时北平图书馆采访人员关注的重要文献。在万斯年先生《迤西采访工作报告》中,就已经说明调查传拓丽江地区的墓碑、庙碑、摩崖石刻等文字,是他当时丽江之行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图书季刊》新第八卷第一、二期合刊上所发表的范腾端1946年10月所编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藏云南碑目初编》,则显示了北平图书馆传拓收藏云南省各地碑刻文字的整体情况。所著录的351种碑刻中,有汉碑、晋碑、唐碑、宋碑、元碑、明碑、清碑和近时刻碑。我们现在还无法肯定这些碑刻都是在北平图书馆移驻昆明之后所寻访,但近时所刻的76种则基本为此时所拓,其他的恐也有相当部分是在此间所得,因为只有在此时才更有条件直接深入碑刻所在之地,进行实地的勘察与拓写。前文所引北平图书馆1940年的工作计划,已经显示了馆领导层对传拓云南碑刻的坚定决心,而1939年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昆明部分)则显示,当年购入四川、云南的石刻拓本有108种,实地传拓的100余种。这些碑文的价值与意义,一如万斯年先生《迤西采访工作报告》中所说,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以及与中原的交往交融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

三、对现代地方文献工作的可贵启示

对于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的西南文献征集过程,本文的论述非常简略,但这对于说明收集地方文献所必需的基本人力素质已足够充分。

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中国的危难时刻,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曾经这样要求自己:“根据国家之需要,以谋适当之供给,于建国程序之中努力所事。”这种在危难关头不忘民族文化建设大计的精神,的确难得。但是,如果仅有这一份精神和热情,则仍然难以达到非常之目的。要有效地完成神圣的选择,还必须具备对时世的正确认识,并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与决策。正如前文所说,抗战期间收集西南文献潜伏着许多危机或危险,同时又蕴含着难得的机会和条件―――不少文献拥有者虑及文献的命运而急于为其找到更安全的处所,那些原本秘不示人的文献此时不得不考虑尽快脱手;文献采集机关驻近西南则占据了地域上的极大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施用各种收集方法。所以,当时的北平图书馆领导决定广泛征集西南文献,是非常英明的举措。另据资料记载,在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即1938年,国立北平图书馆还做出了征集整理战时资料的决定,并且很快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果。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还报道,此期,北平图书馆与原北大、清华等校组成的联合大学图书馆合作,编制了《中日战事资料》和《国际舆论汇辑》等,为国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中日战争,提供了丰富、直接的资料。在1938年至1939年的西文书采访活动中,甚至还包括了采集有关欧美国家战后经济建设的图书。

新时代的图书馆当然已无亡国之虞,也无需考虑图书馆在何处立足,甚至也不用担心文化资产的外流。但是,作为图书文献的主要收藏与提供机构,如何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广泛地收集和保存起来,永远是图书馆的天职。而在各种信息蜂拥出现的形势下怎样用有限的力量保证社会最需要的文献的完整程度,就不仅需要责任,更需要很准确的认识文献能力。

北平图书馆当年采集武定彝文经典和丽江纳西文献,都是在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协助甚至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历史上的国家图书馆曾经吸引和聚拢了一大批学者,他们有人直接参与图书馆的馆务,有人则参加购书委员会,为遴选书籍出谋划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在图书采购一项,就多次非常郑重地写上“本年度购书在购书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今天的图书馆既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同时又与社会其他行业与机构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作为一个图书收集提供中心,文献的选取越来越离不开读者的阅读要求甚至直接参与。因此,类似于北平图书馆的“购书委员会”制度仍然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制度也许并不能保证文献入藏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却可以使那些最有价值的文献适得其所。我们在文献采选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借用各类专家的智慧,从而提高对文献价值的认识水平。

抗战时期直接参加西南文献征集活动的万斯年、范腾端等人,既是图书馆的职员,同时又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或学者。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所有的知识以及所有的文献都了如指掌,但坚实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专业意识,却可以使他们对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图书表现出异常的敏锐认识,并采取坚定的自觉的保护行动。现代图书馆采选人员整体的工作热忱和牺牲精神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客观地讲,这种热忱只是一种职业热忱,而不是事业热忱,因为出于事业心的热忱是包含热情在内的做好这项事业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要使文献建设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必须首先提升文献采选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否则即使将世界上的出版物一揽无遗(事实上也做不到),也未必会让社会公众满意。

(张廷银 副研究馆员 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

篇8:浅谈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与保护

1. 历史悠久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民族有其悠久的历史, 各民族聚居区域辽阔, 而民族地方文献见证并记录了各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及当地的人文特色。例如我国的藏族最早是聚居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在其附近, 曾发现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并且有的学者在西藏发现了三千年前的古文字;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的新疆地区, 出土了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文献;在我国北京、沈阳等地区保存的满文文献, 对研究清史和汉、蒙古、维吾尔、满族等民族的历史与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11世纪至13世纪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封建王朝的西夏, 建制完整、文化发达, 西夏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灿烂辉煌的一章, 其中西夏文泥金经是我国重要的西夏文献之一。

2. 文种繁多

民族地方文献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文种繁多。各民族文字的创制与及在本民族主要聚居地的广泛使用, 是民族地方文献出现的前提条件, 尽管各个民族文字的创制并开始使用的时间各不相同, 但是, 文字的应用范围大体一致, 因此文种繁多是我国民族地方文献的突出特点之一。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种类繁多且复杂, 目前我国有25个民族有自己的代表文字, 但由于有些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 所以, 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文字并不是25个, 而是33种。从文字的创制上看, 有本民族自创的文字, 如纳西族的东巴文, 朝鲜族的朝鲜文;有借用外来字母创制的文字, 如维吾尔文;有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 如西夏文。正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促使了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的文种繁多。

3. 内容丰富

有的学者描述着:民族地方文献所记录、传递的信息和知识包罗万象, 涵盖了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的方方面面。民族地方文献是我国各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记载各人民通过实践证明的知识与经验。民族地方文献记载了包括政治、军事、宗教、哲学、历法、历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医药、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并呈现了其民族及地区的发展的历史轨迹。例如由蒙古文字撰写的《蒙古风俗鉴》, 记载了蒙古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发展与改革;藏于敦煌石窟的吐蕃历史文献之一的《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共分为三卷, 记载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研究吐蕃古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用突厥文写面的《福乐智慧》, 是维吾尔族文学史上受到很高评价的文学典籍, 同时文献还涉及了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数学、医学等各方面的, 成为研究古代回鹘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

4. 形式多样

民族地方文献的形式多样, 不仅体现在文献的记载文字和记载内容的多上, 还体现在文献的载体、装帧、版本分类等方面的多样上。从民族地方文献的载体种类上看, 大致可分为碑碣石刻、金属铭文、简牍缣帛、纸质文献四种。碑碣石刻文献的形式主要有碑铭、摩崖、石幢、符牌、题记等;金属铭文的载体主要有印章、钱币、铜镜、钟鼎等。除此之外, 民族地方文献比较古老的载体还有动物的骨骼, 皮毛, 树皮等等。当然, 纸质文献以外的载体所记载的文献大部分多为古文献。从民族地方文献装帧方式上看, 大致可分为卷子装、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7中装帧方式。从民族地方文献的版本上看, 按制版工艺可分为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铅印本, 影印本等;按写本种类可分为写本、稿本、抄本、旧抄本等;按活字种类分可分为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铜活字本等;按流传情况和价值分可分为俗本、孤本、秘本、善本等。

5. 保存分散

我国民族地方文献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民族地方文献的保存与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一方面, 由于我国民族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 也使得我国民族地方文献的保存与分布较为分散。例如藏文文献主要分布在西藏, 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区;文文献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朝鲜文文献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尽管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许多大学、出版社、研究院都收藏了许多民族地方文献, 但是与各个民族聚居地区分布的民族地方文献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次的战争, 使得许多珍贵的民族地方文献被外国的侵略者掠夺, 现今陈列于国外的各大博物馆。

二、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与保护

1. 在民族地方文献收集过程中,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地域性原则:合理确定其地域范围, 既要收集本地区民族地方文献, 有要集本地相关的周边地区文献。 (2) 时效性原则:一方面要合理确定时间范围, 具体确定全面收集、重点收集、一般收集的时限;另一方面也要抢时间收集民族古代民族地方文献, 争时间收集近代民族地方文献, 定时间收集现代文献。 (3) 系统性原则:收集民族地方文献要做到全面、完整和连续。 (4) 针对性原则:根据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 地方文献的收集要做到目的明确、有计划、有重点的收集, 形成本馆特色吻合。 (5) 时效性原则:合理确定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复分, 避免相同内容不同载体的重复收集, 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形成最佳收藏体系结构。

2. 提高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人员素质

要提高旗县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人员的素质,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培养相关业务人员的责任和使命感。收集民族地方文献是一项繁琐艰辛并且见效慢的工作, 加上民族地方文献的特殊性, 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难完成这一使命。 (2) 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人员要加强地方文史知识的积累, 多学习地方志正史、野史及民间史料, 而且要更多教地方史志研究专家及民族历史学家, 丰富文史知识, 还要主动参加本地的史学研讨会, 及时了解动态, 拓展知识面。 (3) 尽可能的熟悉和了解当地社会各民族发展状况, 以便及时掌握更多更新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 (4) 要做好大量宣传工作, 培养良好的公关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调动各种社会关系, 使地方乐于赠送民族地方文献到图书馆。

3. 科学管理民族地方文献

将收集到的民族地方文献, 通过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 活化为动态的信息发报资源, 为社会服务, 发挥作用才是民族地方文献的存在价值。所以针对收集的民族地方文献要做好深度加工整理: (1) 详细登陆:将民族地方文献按不同类型、不同级体形式分别进行财产登记。 (2) 科学分类:按民族地方文献学科内容分类, 取著者号为书次号, 集中同类同著者的不同著作, 便于管理和利用。 (3) 标准著录:民族地方文献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标引著录, 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打好基础。 (4) 按民族地方文献出版形式编制多套馆载地方文献目录, 编制各种民族地方文献专题目录, 编制民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 实现资源共享。

4. 呼吁社会关注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保护工作

民族地方文献的产生, 是以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与使用为前提的, 因此, 要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字发展历程, 民族地方文献是最直接也是最科学的依据。各个民族由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 有限民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有的民族则是模仿其他民族文字稍后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有些民族则是直接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通过分析各个民族文字的结构特点, 可以推测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民族地方文献对于民族文字发展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作为保护开发民族地方文献的从业人员, 我认为要呼吁社会和重视这项工作。在很多偏远地区, 遗散有很多对课题有价值的民族地方文献, 如果只单一而盲目的去搜集, 工作量大但收效又不一定明确。如果让社会上的群众我我们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知道, 这些文献的历史意义和学科价值, 全民力量将结收集和保护民族地方文献工作有很大推进作用。简单而言, 要让社会上更多人识宝, 并爱宝。只有这样,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保护工作才能不浪费资源并取得最大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 民族地方文献有其独特的特点以及学术价值, 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民族地方文献时, 要根据其特点,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民族地方文献的研究。民族地方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文献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五。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学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地方文献学理论体系, 而且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文献事业的不断发展, 进而促进少数民族文献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从业人员, 我将从本本职工作入手, 开拓工作思路, 增加工作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让社会上更多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知道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和意义。收集和保护民族地方文献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可能需要我们从业人员投入毕生的心力和这项事业上。我在最后也呼吁期望政府加强对这一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青年队伍建设的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期望我们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专业人才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培养, 只有青年队伍的壮大和发展才能将这项事业更好的开展下去。

摘要:档案、地方志等民族历史文献承载了地方乃至民族发展的历程, 反映着当地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变迁, 使今天的生活与历史、与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保护好民族文献遗产, 就是为了延续民族的文脉和精神。因此,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与保护工作必须受到重视。本文将从民族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 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对收集和保护工作进行浅析。

关键词:民族,地方文献,特点,收集,保护

参考文献

[1]包和平.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研究[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9.

[2]李杰.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探究[M].民族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低值易耗管理流程下一篇: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