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看病有感20字

2024-04-23

读学会看病有感20字(通用14篇)

篇1:读学会看病有感20字

《学会看病》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儿子生病了,曾经当过许多年医生的母亲在翻储药柜时怔住了,她认为要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便让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最终儿子学会了看病。

这篇文章中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正是这种爱使得孩子早早地学会了独立,我佩服这位母亲的明智。我觉得爱孩子并非是宠爱孩子,溺爱孩子。过多地为孩子代劳,不但不能使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生活,还会使孩子过于自我,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让孩子独立是一种真爱孩子的表现。这样能使孩子独自面对该承受,该面对的一切,让孩子不因挫折、困难而丧失信心。

我的妈妈和课文中的母亲一样。这也使我想起了四年级时的一件事情。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兴高采烈地给妈妈打电话。不料电话那头传来妈妈熟悉又平静的声音:“今天你自己回家吧!妈妈不来接你了,妈妈想锻炼一下你。”听了这话,我很意外,好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冰水。我垂头丧气地上了29路公交车,在座位上静静地等待。虽然回家仅需短短的五分钟,可对于向来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第一次独自回家的我,心里好像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害怕、幸福、紧张,在我心里不断地翻腾。唉!妈妈也真实的,为什么要我独自回去呢?我竖着耳朵,像一只正在执行任务的警犬,仔细地听着每一站的报站,生怕自己做过了站。

“叮咚!观音塘站到了。” 到站啦,我连忙下了车。疾步走回家,看见妈妈正在家里等着我呢!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耶 !我可以独自回家了!”

 

篇2:读学会看病有感20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儿子生病时,母亲不但不带儿子去看病,还让他自己去看病。最终儿子学会了看病。

是啊,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每个母亲爱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我来说,我对文中这位母亲这有唯一的评价――冷漠。哪一个母亲在孩子生病时不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还让他自己去医院。难道文中的儿子不是母亲亲生的吗?只不过这是放手的爱,是伟大。无私的爱。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不像文中的妈妈一样冷漠。无情,让我自己去医院。就在三年级的时候,我感冒了,妈妈不但给我请假,还带我去输液。妈妈在我旁边陪着我,帮我预习要学习的课文,当时我还不明白妈妈对我的爱,我还唠叨了几句:“太烦了,总是呆在我身边,好像黏在我身边了,让我快不能弹动了。”读了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妈妈对我的爱。我知道,妈妈不但不会让我独自去看病,而我知道妈妈不是向文中母亲那样放手的爱。这是呵护的爱,尽到一个母亲责任的爱。这让我从心底里知道了妈妈对我的爱。没错,妈妈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深深爱着我的。

篇3:读学会看病有感20字

什么叫智慧,这就叫智慧。“智慧”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我国的文化中,智慧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者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智慧是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目前,我们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特别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其实与智慧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就是智慧教育。假如我们要让学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那我们教师就要努力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一、努力成为一名爱学习的智慧型教师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做智慧型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智慧起来。多学习,多读书,多接触现代信息,广泛涉猎,慢慢积累。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师智慧产生的沃土,也是当今做一名好教师的基础。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越把教师当成“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他们会非常失望。在上面的这个教学事例中,当意外发生时,该教师并没有慌乱,而是利用自己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将折断的量角器“变废为宝”,闪现了精彩的“生成”。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智慧型教师(凡是我们不懂的,下课多请教他人,多查找各种资料,决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知识)。如今是现代教育时代,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能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文盲的定义是:现代文盲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一名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一句话,只要有信心和恒心,我们教师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是学不会的。

二、努力成为一名健康的教师

这里所讲的健康,主要是指教师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语言及行为都对学生有强烈的引导和暗示作用,学生会有意无意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将通过其教学等相关行为表现出来,并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教师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

一名教师有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冷静的大脑;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调动大脑创造的活力;有了辩证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一名乐观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也往往是乐观的,一名悲观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上述案例中,学生的量角器断了以后,该教师并没有去埋怨、去责怪、去懊恼,而是积极地抛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断了的量角器还能量角吗?”从而顺利帮助该学生渡过“量角器断了”的尴尬。

三、努力成为一名懂幽默的教师

2012年9月10日,《重庆晨报》做过一个调查:“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喜欢?”调查结果显示:“67.5% 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懂幽默。”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说话风趣,谈吐幽默,无形中形成一种亲切随和的魅力,往往更能赢得中学生的好感。作为中学老师,懂一点幽默,既能赢得学生喜爱,又能改善课堂气氛。有时候,教师一两句幽默风趣的俏皮话还能使整个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的幽默感,就体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在上述教学事例中,当意外出现时,该教师没有简单地“借一个量角器给小鹏”,而是以此问题为“支点”,撬动学生大脑快速转动,适当地进行探究学习,将学习活动引向纵深,体现了该教师深厚的随机应变能力。

四、努力成为一名会反思的教师

对教育智慧的生成来说,教学反思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师自我知识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专业行为的一种内在深刻思考,是比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教育行为方式的一种内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肤浅的知识不可能成为一种智慧,反思是实现知识深刻性意义的重要途径。

任何课堂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并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名教师,在其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和“失败之处”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地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作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作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就能常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篇4:读《学会看病》有感

课文讲的是一个从没去过医院的小男孩发烧了,“狠心”的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想让孩子通过看病这件小小的事,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多么佩服这个无畏的小男孩啊!他能够毫不犹豫地独自一人去医院,而我,这么大了还让妈妈操心。不过,我更敬佩这个“狠心”的母亲,她一次又一次地面临艰难抉择,但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让孩子放手一试。

现在的社会上的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一点都不敢让孩子出去独自拼搏,这让我想起了上次的事。

记得有一回,我陪着妈妈在车站等车。恰巧,车站也有一对母子在等车。她的儿子看上去已经有十五六岁的样子了,可还是一直牵着他妈妈的手,一直不肯放开。

我们站在他们旁边,不时地听见那个母亲对孩子喋喋不休地指教:“上车的时候,要先把钱放在售票的地方,否则就不能上车,听到了吗?噢,还有,下车时要按铃,否则就下不了车,你知道吗?”很明显,她儿子是第一次自己乘车,没有乘车的经验。

“嘟嘟嘟”,一辆空荡荡的大巴车呼啸着向这边飞驰而来,我们拦下了这辆车,顺利地乘上了车。刚才的那对母子,居然也全上来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问那位母亲,她说:“我本来是打算只让他一个人去,可放心不下,又狠不下心来,就跟他一起来了。”

我心里觉得特不理解,一个都已经15岁的儿子,为什么他母亲就放心不下呢?他母亲为什么不能放手一试,让孩子独自去闯荡呢? 难道不能像《学会看病》里的母亲一样决定果断吗?

篇5:读《学会看病》有感

文字让我感动的画面是: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虽然我们还是小孩子,但有些事情我们也是应该做的,一个人不可能在父母的怀抱里生活一辈子。而且,父母这种严厉的爱也是对我们的关心与呵护。就拿我最近发生的这件事来说吧。

那是一个星期天,同学到我家去写作业。我看见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猫改正带,我把它捧在手里,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不小心,改正带掉在了地上,摔坏了。我心想:这可怎么办?这个改正带很贵的……她好像没事似的,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我自己再买一个就是了。”“真的吗?”我暗自庆幸。但好景不长,这件事被妈妈发现了,严厉地对我说:“摔坏了别人的东西就必须赔!”我只好服从命令,买了一个。

篇6:读《学会看病》有感

主要讲了,母亲为了让她的孩子尽快学会独立生活,在孩子生病不帮助他,而是忍心得让孩子自己去医院里看病,可是后来,这位母亲有点后悔了,因为母亲她非常的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她一想到自己不但没有帮助自己的孩子,还要给自己的孩子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自己的心就立刻疼痛起来,等到孩子回来了,她才明白,有时候你要锻炼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先锻炼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位这样的女人,那是在2008年的冬天,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一位母亲和一个婴儿,被埋到了废墟里面,那位母亲在废墟里面有个婴儿喂了一次奶,后来,救护人员探测到了有生命的地方,就立刻让人挖出那里,看见后都惊呆了,原来,那位母亲给孩子喂了奶后就死了,原来那位女人给孩子喂了奶后,体力不支了就给死了,但她的孩子还活着。

篇7:读学会看病有感20字

1.观察细。细致地观察是写好教学案例的基础。张老师以其细腻地观察, 从“家常课”前师生没有任何交流到课上基本部分的引导, 以及在观课中观察到“左右转体胯下运球、快速左右转体运球、看手势加快速度左右转体运球”等丰富的练习手段, “教师自始至终不忘提醒和鼓励球性较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的内容”等, 再现了课堂上真实的教学场景, 课堂内容的“真面目”是理解观课者撰写教学案例的基本意图。

2.视角准。准确的视角定位是写好教学案例的关键。张老师在观课时, 选取了“学生个体差异”视角, 瞄准“个别学生在胯下无法做到变向运球, 教师积极地鼓励球性较差的学生继续练习上一个练习内容”等不同学生客观存在的表现, 凸显出现象背后的“文章”——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感悟出执教者指导学生练习时的表现, 分层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技能等闪光点, 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练习的乐趣, 达到学有所得, 练有所获的目的。

3.思路清。思路清晰是写好教学案例的保障。张老师对“胯下运球”教材分析到位, 宏观上从《课标》的要求进行阐述, 微观上从教材本身的特点, 从动作技术的前后联系、学生知识能力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深入分析, 重点明确。再者, 能够联系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技能基础进行客观剖析, 厘清了教学中一系列的关系后, 张老师在教学案例描述上做到了让读者对案例背后的教育价值、教育策略有更加清晰的感知和领会。

4.描述实。实实在在是写好教学案例的“法宝”。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教学案例也是如此。“家常课”一词折射出张老师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如果平时不去认真研究,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什么是“家常课”, 什么是“公开课”。“能否做得更好”、“加油哦”等激励性的语言真实感人, 我们在张老师真实描述的“家常课”中, 品尝到丰盛的“精神大餐”。

5.感悟真。真情实感是优秀教学案例的魅力所在。该案例“虽然语言简单, 但从未忽视”、“虽然教学的手段没有新颖性可言, 教学的内容没有特别之处, 但教师将本节课上得实实在在”, 朴实的话语, 真实的感受, 发自内心真实的感悟和觉醒。

篇8:读《学会看病》有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天,儿子生病了,准备让会医术的妈妈在家治了,但是母亲却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儿子很不情愿,就与妈妈争辩起来,妈妈还是不动心,依旧让儿子自己去。临走之前,妈妈又喋喋不休地指教儿子。就在儿子出门的一刹那,妈妈就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狠心的母亲,并开始深深地谴责自己。在家里,妈妈度日如年。最后,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也恢复了当初的勇气和信心。

给我的感受是:人只有历经磨练,历经挫折才能成功。有句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说:宝剑的锋芒是千万次打磨炼成的,梅花的香气是在寒冬腊月里产生的。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块铁,被铁匠发现了,铁匠准备把它做成一把镰刀。一开始,铁匠用大火来烧铁,铁大声说:“我快烫死了!”铁匠说:“这是让你变得更加坚硬。”然后,铁匠用锤子狠狠地敲打铁,铁说:“疼死我了!”铁匠说:“这是让你有模有样。”最后,铁匠又把铁泡在水里,铁向四周大声呼喊:“救命!我快被淹死了!”铁匠却说:“这是让你不打弯。”通过这个故事,更加突出了只有磨练自己才能成功的道理。成功是要用挫折,磨练来洗礼的。只要我们能够勇敢地磨练自己,就一定会成功。

篇9:读《学会看病》有感

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医生,明知自己幼小的孩子生病了,明知自己可以医治这种小病,家里也有治病的药,但她却让病中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独自去医院看病。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感觉这位母亲的做法太过偏激了。让病中的孩子独自一人去医院,而且这还是孩子平生的第一次,万一在路上出现什么意外,那怎么了得?如果是想锻炼儿子才这样做,那也不能趁儿子生病的时候呀!

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每次生病时,虽然在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但是爸爸妈妈都给了我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可以说,我享受着VIp贵宾级待遇:爸爸妈妈给我端茶送水;我可以在家看电视吃零食;我可以休息在家里睡懒觉......

为什么同是母亲差距怎么这么大呢?难道文中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篇10:20课 学会看病

读一读

打蔫儿

怔住 喋喋不休

忐忑不安 艰涩

坠入

拖沓

倚门 按图索骥 词语释义

打蔫: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艰涩:本文指艰难、缓慢的意思。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按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并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中心: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画出来,并做批注。表现妈妈心理变化的词语: 怔住

咬着牙

心立刻软了 后悔

忐忑不安 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深深地谴责自己 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1、“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篇11:读学会看病有感20字

一、由关键词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材中众多优美的课文, 是作者独具匠心用一个个词汇表达出来的精品。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来说, 识字教学非常重要, 况且部分关键字词就是文章的缩影。因此,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 引导学生阅读。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 同学们对本课的字词认得非常准确。谁来说说“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

生: (生涩地回答) 就是照着样子去做。

生: (得意洋洋地宣读预习结果) 按图索骥就是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特别准确, 预习得不错。你能说说“图”在本课是指什么?“骥”又指什么?课文中的“按图索骥”讲的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吗?

(这位学生哑口无言, 其余多数学生低下头, 在书中寻找着答案。大约3 分钟时间, 学生在匆匆读书。)

生:我找到了, “图”就是妈妈为儿子去看病画的示意图。“骥”指的是儿子独自去看病。

生:课文讲的是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去医院看病的事。

生:《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生病了, 先向妈妈求援, 妈妈为他准备了一张看病示意图, 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看病并顺利归来的事。

师:课文中单单说了儿子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你们能体会到她在这件事中的感情变化吗?

生:当儿子求援时, 妈妈很矛盾;当儿子出门后, 她不断自责, 很担心;儿子回来后, 她内心才平静下来。

生:知道儿子生病后, 妈妈面对是否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这个问题时, 开始是矛盾的, 儿子出门后内心变得忐忑不安, 儿子回来后则感到欣慰, 因为她的勇气又回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是真正走进了文中人物的心里。现在, 谁能有感情地把 《学会看病》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生:儿子生病了, 很无助地向妈妈求援, 妈妈怀着矛盾的心理, 为儿子画了一张去医院看病的路线示意图, 并喋喋不休地要求儿子按图索骥去看病。当儿子迈出家门的时候, 妈妈心中忐忑不安, 担心和焦虑折磨着妈妈。当儿子看病归来骄傲地讲述看病经过时, 妈妈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悄然落地。 (学生鼓掌)

对于阅读中遇到的词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但更多的理解开始是模糊的、抽象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变抽象为具体,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字词的水平, 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内涵。文中的“按图索骥”就是妈妈引导儿子学会独立这一过程的缩影, “忐忑不安”和“喋喋不休”是整个事件中妈妈神态和心理的缩影。所以笔者紧紧围绕这三个词语, 通过三次追问, 引导学生由字词的简单理解, 逐步扩展到文本的阅读理解, 既触摸到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思, 又触摸到课文的脉络和情感。

二、在辩论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 应用的能力才是最终的追求。帮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让大家都能看到、感受到, 这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教师要抓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 结合阅读教学的需求, 为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 鼓励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在争辩讨论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二:

师:做一件事情, 没有十全十美的。对待同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狠心”的母亲, 有的人却极力否定。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服人的句子, 准备好发言内容后举手。

生:我不赞同母亲的做法, 老师不是一直让我们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干某些事情吗?她这样做很危险。

生:我不认为这位母亲是“狠心”的, 因为就像这位母亲写的, “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她自己知道对孩子有点冷漠, 但这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独自面对生活。这是关心和爱护。

生:课文中的母亲承认自己是“狠心”的, 从“我咬着牙说, 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生:我认为她是“太狠心”。妈妈的某些内心想法我是赞同的, 如“我就是想锻炼他, 也该领着他一道去, 一路上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这才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与其在家中忐忑不安, 不如陪儿子一起去看病。

生:我反对前面同学的发言。文中写道:“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 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 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 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 我知道他在发烧。”通过“摸”这个动作, 我知道妈妈已经诊断过了, 因为后面提到妈妈就是一名医生, 况且孩子都比大人高, 应该得到锻炼。

生:“你到街上去打车, 然后到医院。先挂号, 记住, 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 先到分诊台, 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 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从妈妈这部分喋喋不休的语言中可以看出, 她对儿子多么关心, 我们怎么能说她是“狠心”的呢?文章中还写道“: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 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 作为父母, 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 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这是父母的责任。

在理解本文的情感价值时, 笔者利用语言精心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辩论的话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读和说, 深化对“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 体会到母爱的广袤, 从而变教师的串讲为学生探索性的辩论, 将文章的语言内化成学生的语言, 充分落实阅读教学中读和说的训练目标。这样教学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领会到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将“愿意”与“不愿意”穿插描写达到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

篇12:20《学会看病》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法的要求,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抓住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反复品读,理解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读写迁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意志的文章。(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熟读课文。(2)搜集作家毕淑敏的相关资料和赞美母爱的诗歌、名言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融情入文

1.导问:同学们,我们都在妈妈的爱中一点点长大,很多小事都可以表露出妈妈对我们无私的爱,大家愿意把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感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吗?

2.过渡: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做过多年医生的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样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3.板书题目,揭示主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母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阅读课文,感悟母爱 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如默读、朗读、快速读……(3)交流自学成果。

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指生认读:

打蔫儿 艰涩 坠入 拖沓 磨炼 冷漠 埋怨 怔住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忐忑不安 毫无疑义 来日方长 聊胜于无

(强调“蔫”“喋”“骥”“忐忑”的读音。)(4)完成课文填空。

一天,母亲看儿子有点(打蔫儿),知道他在发烧,便(喋喋不休)地指教儿子独自看病。从儿子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母亲就开始(后悔),谴责自己不但不帮助他,还(雪上加霜),觉得应该领他一道去医院,以后再(按图索骥),母亲的心里(忐忑不安)。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残忍: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聊胜于无:比完全没有好一点儿。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6)导学:读这段话,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①同学间讨论解决;②等待深入阅读时理解。)预设:

母亲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看病? 这位母亲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吗?

在孩子看病的过程中,母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研读质疑,感悟母亲感情变化。

(1)组织学生研读课文第1~20自然段,提出要求。

①读课文第1~20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在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前面画三角形,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边做批注。

②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儿子语言的句子,然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桌一起模拟当时的情况,演读母亲和儿子的对话。

(2)组织学生交流。①研读重点句子。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一: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母亲在后悔自己的狠心。)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二: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短短的句子中出现三个“孩子”,让人感受到母亲的舍不得,爱子之心跃然纸上。)②请一组同桌演读,其他同学要关注对话的语气并评价。(相机指导对“喋喋不休”的理解。)(3)指导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母亲在孩子看病前的坚决和心软。

(4)过渡:母亲虽然心软,但最终还是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作者没有写儿子看病时的情景,而是用了三个自然段写自己的心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21~23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5)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相机板书:后悔自责。)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三: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深。)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四: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母亲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时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6)指导朗读。

引读: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怀着这份不安、心疼再一次读: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儿好吗?再读: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是啊,母亲在深深地谴责自己。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自责: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7)过渡: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儿子学会看病了吗?母亲是否还在担心、自责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24~27自然段,找出答案。

(8)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这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路线图”在文中指看病的程序。母亲这样做,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让他学会生活。)(9)总结:读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的敬佩,可以是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还可以是对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的发现,等等。)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重点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读出感情的变化。)4.组织辩论,在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1)确定辩题。

导学:文章当中母亲有一句话“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我们就这句话展开一次辩论,反方辩题:这位母亲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正方辩题:这位母亲不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学生自主选择辩题。)(2)明确要求。

导学:证明你的观点的依据需从课文当中去找,可以是文中的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注意倾听对方辩论人的发言,发言时要有礼貌。

(学生进行辩论准备活动。)(3)进行辩论。(4)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一读课文,学习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疑问,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二读课文,品读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三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入感悟母爱,升华情感。通过组织辩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赞美母爱

1.导学:“母爱”这一主题是永恒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赞美母爱的方式。3.交流共享。

4.配乐朗读歌颂母爱的诗歌和名言。

设计意图: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张扬,表达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深化课文主题,运用知识迁移,达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目标,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进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爱与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

2.拓展实践,感谢母亲。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她!

3.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感受颇深的句子。

(2)小练笔:选一两件生活中父亲、母亲关爱你的小事写一写。

设计意图:总结课文主题,拓展延伸,关注学生思想情感,启迪学生心智,让学生铭记母爱,报答母亲。课后作业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中只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只抓住一个主题——感悟母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2.“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理解这一重难点时,我让学生先按要求自学,然后小组内学习,再全班交流,通过研读描写母亲情感变化的语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引读,在争辩中深入理解课文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篇13:五上 小学语文 20学会看病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 ~ 6年级)提出目标,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全员全程共同参与教学。2.基于教材特点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

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3.基于学生实际

“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爱,感受爱。【教学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爱,感受爱。【评价活动方案】

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评价上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两种途径,课后反馈分笔试和口试,从而检测目标的适切性和达成度。

目标1,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有前备经验,所以,就识字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生之间的自我发现、交流来巩固,再借助读生字、读词的方法来检测掌握情况。

目标2,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全面认识母爱。

目标3,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加强课外拓展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活动预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2)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面对()()地指教 改变()()地走了 留下()()地判定

篇14:20学会看病-公开课教学设计

雪上加霜,“雪”“霜”各指什么?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艰涩是艰难苦涩,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独自等待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1.出示

①抓“忐忑不安”谈感受

②品“艰涩”,(平时用什么词来形容时间?)

补充沙漏资料:也叫做沙钟,沙漏是古代计量时间的单位,随着时间慢慢地流动,沙子也随之慢慢地落下。是一种对时间的测量装置。

③“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孩子们,就这句话,你还会关注哪个词?(坠)

能给它组个词吗?(坠落,坠毁)理解“坠”,(母亲的心情很沉重)两个小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母亲可能会……(让学生想象)(是啊,在这两个小时里面,母亲的心一直纠结着,一直忐忑着,一直自责着,你觉得她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吗?(愿意又不愿意,左右为难,进退两难,)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一直有两种声音在折磨着她,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9、艰涩的两个小时终于过去了,儿子看病回来了,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结尾。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但聊胜于无。” 1.理解聊胜于无。

2、“路线图”指什么? 3.母亲剩下的是什么?

4.是啊,母亲剩下的却是两个多小时艰涩的等待,这两个多小时的——担心,——自责,——后悔,这份担心,这份自责,这份后悔,都源自于这份对孩子深深的——爱,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要求写出儿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尝试运用“雪上加霜、残忍、狠心、冷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思考,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上一篇:乡美心情随笔下一篇:舍管部长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