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调查报告范文

2022-06-13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看病难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看病难调查报告范文

有关看病难、看病贵的调查报告

09财会2班陈丽芬200932102239

近年来,群众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渐高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两会”热点。究其原因,表面上看似乎是医疗服务供方的原因,但事实上在我国更为重要的却是医疗服务需方(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不足)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事关社会公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所以我就“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课题展开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我的调查显示我镇有40.12%的群众认为“看病难”,有88.66%的群众认为“看病贵”。而群众认为“看病难”主要“难”在:看病手续繁琐(45.71%)、对医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到不满(30.14%)、居住地的医疗场所设备不够完善(20.21%)、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24.22%)、缺乏就医信息指南(19.66%)等。同时调查显示,群众认为“看病贵”主要表现在:药品费用贵(90.01%)、目前的家庭收入比较低(56.13%)、诊断治疗的费用较贵(50.31%)、做一些非必要的检查或开多余的药的费用(30.22%)等。

关于导致看病难问题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者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也只能奔向大城市大医院,从而让这些医院陷入了门诊的海洋中。医疗服务中外地患者比例比较高,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患者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趋高性,医疗体制改革过缓,致使部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根据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数据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但是到了2003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在今年3万多亿元的财政预算中,仅有1200多亿元用在医疗领域。乡镇以上医院投入不足,社区服务体系没有健全,即使在大型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流程不优化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了看病难的问题。

3、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身处农村基层的群众有了多余的钱,便有边远的农村向集中的县级及其以上的医疗机构集中,导致了求大于供的暂时局面,医疗机构便顺势把医疗服务、药物价格上扬。据统计,部分三甲医院都有相当大的就医比例来自外地,也有相当大的比重是非危重疑难病例。从某种角度讲,它浪费了我们宝贵的医疗资源,对整个国家的医疗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都非常不利。

关于导致看病贵问题的原因

1、医药费用价格昂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定价基本上是采用政府限价、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对合资药、进口药全面放开,不少药品医院可以得到折扣。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临床普遍使用的药品技术含量高,治疗效果好,但价格昂贵,其实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2、医院的成本增加。医院要发展壮大,就要不断增添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提升医疗档次,不断完善和规范医疗行为,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就得要在消毒等方面增设相应的仪器设备,而这些成本的增加又是靠医院自身来解决,因此,这些仪器设备的消耗就会变相算在患者身上。

3、违规收费行为医院的核算模式,部分指标与经济效益挂钩,所以科室完全受经济效益的驱使,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分解项目、重复计费的问题,屡见不鲜。

4、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有些医生受利益驱动,一味迎合患者“高价药、高疗效”的消费逻辑,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现象层出不穷,有些检查为取得高经济效益,利用开单回扣、提成等方式,导致药品虚高定价,病人经济负担加重。

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1、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显得越来越难。夜半排队挂号在市内各大医院十分普遍,省城医院更是突出,一些市民更为了“排号”而在医院内通宵守候。其实这些人群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病人在基层医院是能解决问题的,他们主要是“不放心”基层医院的诊疗环境,“不放心”基层的低学历‘土专家’的诊疗技术,最后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去,从而倒致“看病难”。事实上是大医院设备多而先进,小医院常规设备无力添置,大医院高楼多次翻新,小医院的房屋大都是“原始建筑”,大医院人才超编进人要“开后门”,小医院人才不肯来庸才送不走,如此恶性循环,倒致配置越来越不合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越来越严重。还请省市区主管部门实际考察调研区别对待,重点倾斜扶持,并且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逐步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居民难和贵的问题。

2、政府责任必须到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财政应逐年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要明确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比例,明确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助项目和标准。比如人员经费、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完全由财政全额拨款,日常运行经费通过低收费予以补偿,不足部分由政府财政“托底”以弱化医院的趋利动机。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医疗领域的监管力度,看病贵往往与乱收费和过度医疗密切相关,通过加强政府监管,消除乱收费和过度医疗对克服看病 贵问题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纠风专项治理工作,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继续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监管,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和业内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并正确引导舆论,自觉

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建设,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严厉打击药品与医用材料价格虚高,是“解难”的一大任务。近几个月,各地都陆续报道了价格虚高药。如出厂价仅15.5元的癌症辅助药“芦笋片”,湖南省物价局竟然定出最高零售价高达213元一盒。这是近日被媒体曝光的天价芦笋片事。有关药品、医用材料价格虚高的报道已经很多,几乎人人皆知。很多药品包括一些政府定价药品从出厂到零售,中间差价为一倍甚至几倍。医疗材料价格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以药补医”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药品销售成为医院利润的主要来源。药品生产领域无序竞争,流通领域环节多,交易成本高,药品虚高定价。我国已经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医疗保险制度与医药流通体制的三项改革。从目前情况来看,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进展最快,就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而言,已经基本离别计划经济时代的老体制。但是医改一天还没成功,政府就一天不能松懈。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热门话题。百姓的衣食住行如何紧扣着和谐,而“衣”现在则被“医”所替代。百姓利益无小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百姓所期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民谋利是一切事业的宗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承担的责任,靠政府大包大揽肯定是行不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正确引导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有序地参与医疗服务事业,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良性发展。

第二篇: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

“看病难”突出的反映是到城市的大医院,找比较好的医生看病非常难。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北京儿童医院,其门诊量超过了8000,北京协和医院门诊量今年最高达到12000,现在北京的三甲医院都是

7、8千的门诊量,早上挂号到医院看病的人非常多,包括北京市的患者,还有全国各地的患者。 原因:

一是医疗卫生的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虽然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每万人医生数、床位数,与国际上相比,我们还是明显偏低的。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公立医院集中了公共卫生资源的绝大部分,大于95%的资源都集中在这里,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医院,引导了病患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

三是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有1.6亿,慢性病增加。

四是医疗卫生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

看病贵:

小病大看、小病小恙用好药、用贵药,使群众不堪重负,造成老百姓有病不敢治、有药吃不起的局面。北京一位居民的小孙子持续高烧,家人对附近的医院不太放心,就送到儿童医院,但是排不上号。于是挂专家号,因为要保险一点,看了两个科室,每个专家门诊要1200块钱。这一天过来,还没有住院,就已经花了一万多块钱。小小的感冒有时也要花几百元。

原因:

一是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新技术、新药品更多的使用。

二是同时个人支付的比例,虽然总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还在增加,所以群众对看病贵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看病贵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多。

三存在着一些医生过度医疗、过度检查、开大药方的现象。

四药品回扣作为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不仅导致了整个社会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加重了国家和患者的负担,而且严重破坏了医德医风。

解决方案:

一是要加快深化医改,扭转现在一些公立医院存在的趋利倾向,真正使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方向,减少过度医疗、大检查、大处方。

二是外部加强制约机制,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现在在医院看病基本上是按项目收费,将来要借鉴国际和国内好的做法,采取总额预付的方式、按病种付费的方式,充分发挥保障体系对医疗价格制约。

三是不断完善医保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使群众个人支付比例进一步降低,设想在“十二五”期间降低到30%甚至以下。

四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坚持预防为主,使群众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提高民族健康水平。

五是要优化医疗机构的布局,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要逐步改变当前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这样一个不均衡的现象,把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投向基层,要严格地控制城市大医院盲目扩张的趋势,同时要鼓励大型的医疗设备共建共享,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

第三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的表现

(1)看病难在哪里

“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专家号一“号”难求。门诊看病“三长两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2)看病贵在哪里

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生活经验。比如,30年前,在县医院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只需要几十元钱,但是,现在则要花几千元,医疗费涨了几十倍,病人当然抱怨“看病贵”了。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

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 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有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同时,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医药流通领域混乱

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营效益。 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化不够,集约化不够,网络化不够,经营范围能够覆盖全国的批发公司数量极少。

(3)公立医院趋利化

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4)医疗保险事业落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

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5)物价指数长期走高

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6)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加

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7)治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3、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有利时机,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龙头作用。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人员经费。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收支管理与绩效考核。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加强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推广

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第四篇: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1、医院里与“看病贵”有关的人谁最关键?

答:医生。医生说:“你吃某某药吧”,你敢不吃吗?医生说:“你去做个某项检查吧”,你敢不去吗?因此医生是解决“看病贵”的关键环节之一。

2、医生为什么让你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呢?为什么要你吃一些高价药呢?

答:说到底是利益驱动。医院一般都是把医生的工资奖金直接与医生的业务挂钩,或者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提成或回扣等),把医生的利益紧紧帮在医院的整体利益上,从而使医生不得不听从医院的安排,相对地减少了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3、如何破解这种现象呢?

答:实行“医院分家”,即医生和医院分家。现在人们一般是建议“医药分家”,即医院和药店分家。如果实行“医药分家”能解决药品贵的话,那又怎样解决“滥检查”的问题呢?而实际上在医院里,“滥检查”与药品贵相比分不出高低,有时候“滥检查”比药品贵的问题更突出。

4、怎样实行“医院分家”?

答: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医院里成立一个“医生管理部”,把有医生资格的并从事医生职业的医生都划归到医生管理部,其工资奖金暂且由“财政负担”,不与医院的整体利益挂钩,单独核算,实行与医院其他部门不同的管理方式。医院的其他部门(包括药店)都可维持现状,或者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

5、实行“医院分家”后,如何体现“多劳多得”?

答:我们可以实行“医生的报酬和挂号费相挂钩”的制度。就是每个医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能力、知名度等制定自己的挂号费,然后把挂号费收入都划归到医生管理部,再根据医生的挂号费收入的多少决定医生的具体报酬。

6、医生的报酬只与挂号费挂钩吗?财政呢?

答:不是。在基层医院,为什么留不住医生?答案是待遇太低。如果财政不给医生负担一部分工资,医生的待遇只与挂号费挂钩,那基层医院将永远留不住好医生或者根本就留不住医生,那“看病难、看病贵”就永远解决不了。为了彻底解决医生的压力和基层医生的去留问题,为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财政必须负担医生的一部分的报酬。即财政把资金直接拨到医生管理部,医生管理部再结合医生的挂号费收入具体确定医生的工资奖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财政到底应该负担多少,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但必须制定医生的最低待遇是多少。

7、实行“医院分家”有什么好处?

答:一可以树立“医生是为患者服务,而不是为医院服务”的观念;二是可以切断医生与医院的经济利益,避免发生医生为了给医院创利而采取“滥检查、滥用药”的怪现象;三可以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因为服务质量越高,吸引来的患者将越多,随之收入将越大;四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因为实行这种制度后,医生将再也没有了医院的压力,从而没有了“滥检查、滥用药”的动机;其次(这一点最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建立这样一种市场:医生技术服务市场,即找

谁看病最划算。医生为了自身的利益,自身的知名度,不得不采取“提高服务质量、尽量减少医疗费用”的措施,以不断增取更多的患者,占有更多的市场。

8、医生和医院是什么关系?

答:实行“医院分家”后,医生和医院以及患者的关系是:医生为患者服务,为患者负责,医院为医生和患者二者服务,为医生和患者二者负责。医院主要精力是管理除医生以外的其他医院科室(包括药房),努力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以更高的质量为医生和患者服务。

9、医院的其他科室怎样改革?

答:实行“医院分家”后,与医院相关的要素必须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行“医院分家”的目的。医院要素市场化就是指医务人员市场化、医疗服务设施市场化、各种检查市场化、药品市场化等。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条:不能人为设限。如:医务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医院,医院也可以自由选择医务人员;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自由决定到哪里检查、到哪里购药、到哪里治疗等。实行这样的制度后,医院之间的竞争必然增强,服务质量必然提高,费用必然下降。

10、如何解决“药品贵”的问题?

答:实行“医院分家”后,医院药房将变成医院的一个普通科室,“以药养医”将转变成“以药养药、以医养医”,“以药养医”将从此结束,更没有必要“医药分家”了。当前“药品贵”的关键不在医院,而在药品流通体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仍然是市场化。但是药品比较特殊,不能采取一般的市场化。笔者认为,建立一级药品批发市场是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药品批发市场只建一级,不建二三级,以彻底减少中间环节。即有选择地在中心城市建立一级药品批发市场,各药品制造商只能在一级批发市场批发销售,而不能到其他任何场所批发销售,各医院、药店也只能到一级批发市场批发购药,而不能到其他任何场所批发购药。这样做既可以增强药品的竞争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品费用,又可以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因为药品监督部门只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批发市场上就可以了。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杜绝药品制造商直接到医院销售,以致发生各种各样的回扣现象。这样做就可以让药品制造商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药品质量、降低药品成本上,让他们在批发市场上充分公开竞争,以降低药品价格。

只建立一级批发市场,还可以理顺医院和药品批发公司的关系。只建立一级批发市场后,医院和药品批发公司将处于同等地位,都可以直接到一级批发市场批发购药。医院的药店将不在是内部药店,可以公开办成零售药店,以增加收入。药品批发公司也不在是批发公司,也将转变成零售药店。这样药品流通领域将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从而达到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

11、如何破解“看病难”?

答:“看病难”主要发生在大医院。原因是患者一般不太放心基层医院的水平,遇到大病时往往都想到大医院看一看。解决的办法就是严格实行基层医院首诊负责制和大医院基层医院互动机制。基层医院首诊负责制就是患者患病时首先必须到基层医院就诊,基层医院感到需要转往大医院时,再开介绍信转诊到大医院。大医院基层医院互动机制就是大医院的高级医师每年必须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到基层医院直接为患者服务,基层医院的医生每年也必须得到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到大医院学习的机会。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业务水平和基层医院的可信度,同时也可以创造普通百姓直接接触专家的机会,从而减轻大医院的负担。

12、如何解决基层医院设备不足的问题?

答:社会融资解决。对于基层医院设备不足、没资金购买的问题,完全可以实行社会融资解决。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由医院和社会共同决定购买。

13、如何加大政府的投入?

答:政府投入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政府投入也需要改革。政府投入要向“项目投入”转变。即政府投入的依据是医院的“项目”,如:医生的培训资金、医生的报酬、医院的设备购买等,而非其他。加大政府投入,主要是加大“项目投入”,而非其他投入。

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赢利性医院、非赢利性医院,是否没有必要区分。如果你得到了政府的投入,你的成本就应该有所降低或医疗水平有所提高,收费自然就应该低点或医疗水平高点,在市场上就应该更具有优势,更具有竞争力,自然就会有“公立”的意思,而不要人为地加以区分,以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如果你得到了政府的投入,但仍然没有竞争的优势,没有达到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成绩,那政府的投入又有什么价值呢?

14、如何区分大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医院?

答:我想只要把医院分成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就行了,而不要根据行政级别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等。

第五篇:“看病难、看病贵”的探讨

一、重提医院为谁而办

客观地说,目前各个医院工作中存在的这样那样问题,有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的因素。但作为医院管理者、特别是院长,恐怕首先要问一问,为谁办医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措施、手段有没有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否定这些年来医院取得的成绩,更不是否定广大医务人员所作出的贡献,而是希望管理者们把握导向、与时俱进,在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明确医院、医疗卫生事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人民的希望,从而使医院的各项改革能够方向目标更加明确。其实,社会公众已经给出了简洁的衡量评判标准:就是看医院种种规章制度是不是为群众着想,就是看医院的大夫护士是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管理年活动的开展,触及了医院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抓住了医院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管理年活动,形成医院管理的科学机制,使医疗活动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使医院建设和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20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医院注重扩大规模,忽视了内涵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弱化社会效益的倾向;一些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执行不力,行为不

规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一些医院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服务意识、服务作风、服务态度和服务流程都有待改进;一些医院管理滑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突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意识不强,训练不到位,医疗事故防范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存在漏洞和隐患;有些地方患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医患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医院忽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医院发展后继乏力;有关医疗服务信息公示不够及时、公开和透明;有些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还存在一定问题,红包和药品、医疗器械回扣以及开单提成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和监督职能缺位,对医院的管理、评价、检查和监督不到位。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核心的原因是,我们的一些医院的办院宗旨模糊了,一些医院管理者淡忘了到底是在为谁办医院。

二、政府角色很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政府职责真正落实,对医疗机构科学的监督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医院的改革才能真正到位。当前,关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医疗事业而言,保证政府应有的投入及时到位,既是重大的政策落实问题,也决定着医疗机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政府对医疗结构的宏观管理中,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首先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地营造政策、环境,其中包括利用经济的、政策的、信息发布等手段,引导病人就医合理分流,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布局,缓

和大医院人满为患、管理压力过大,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医疗资源闲置的矛盾。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做好医疗机构人员技术的准入等工作,当好医疗行业的守门人和验收者的角色至为重要,如此,人们才不会受骗于黑诊所、假大夫和假技术,群众的医疗安全才能有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和改进公立医院院长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强化对医院院长的培训,不断提高院长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医疗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也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多数医院近年来为适应发展,正在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该承认,在改革探索和实践中,医疗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改革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责任。据了解,正在加紧制定的有关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将有表述更为清晰、明确的规定。

政府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作用,就要实现有效的监管。现实中,政府对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监管的作用还远没有到位。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囊括对医疗机构在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绩效、效率等诸多硬碰硬的指标,然后下大力量在“指导、监督、管理”等方面推进和落实,则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

当前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在已经开展的医院评价和公示制度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有了经验和做法后及时总结推广,发现问题及时

整改,对问题严重的,依法依规严肃公正处理不手软,这些方面政府应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健全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2、工作方向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

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级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也是卫生部门摆在面前的工作重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医疗机构要围绕“一个目标”,开展好“三项活动”,落实好“三项措施”。即紧紧围绕实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医院管理年活动”和“看病难、看病贵大讨论”三项活动,认真落实准入管理、行业监督和“十不准”三项措施,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努力实现“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是“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让广大群众满意。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人性化服务,方便病人就医;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规范财务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行业行风建设。

4、深入开展“三项活动”

各级医疗结构要广泛开展、不断引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

头作用,真正让患者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明显变化。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方式、科学合理诊疗、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合起来,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深入开展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讨论活动,寻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实可行措施。查问题、找差距、定措施、搞整改,确实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取得成效。

5、认真落实“三项措施”

强化准入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准,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医疗安全防线。强化行业管理,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当前要着重抓好对审计整改措施的落实,各医疗机构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人处理到位、整改措施到位。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管,强化行风建设,严格落实“十不准”围绕“一个目标”,开展“三项活动”,落实“三项措施”,各级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领导。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常抓不懈,抓出成效,将各项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推动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

晋城市人民医院营养科李占明

二00五年九月十二日

上一篇:开放仪式发言稿范文下一篇:昆虫记的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