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看病难问题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浅析看病难问题范文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的表现

(1)看病难在哪里

“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专家号一“号”难求。门诊看病“三长两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2)看病贵在哪里

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生活经验。比如,30年前,在县医院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只需要几十元钱,但是,现在则要花几千元,医疗费涨了几十倍,病人当然抱怨“看病贵”了。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

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 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有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同时,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医药流通领域混乱

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营效益。 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化不够,集约化不够,网络化不够,经营范围能够覆盖全国的批发公司数量极少。

(3)公立医院趋利化

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4)医疗保险事业落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

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5)物价指数长期走高

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6)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加

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7)治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3、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有利时机,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龙头作用。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人员经费。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收支管理与绩效考核。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加强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推广

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第二篇:看病难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是我国卫生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1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我国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城市,而优质资源又多

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2、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目前仍有两亿多城乡居民没有参加医保,现有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受益水平还较低,不能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3、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有所淡化。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存在逐利倾向。

4 、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价格虚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低,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高,商业贿赂、药价虚高、不合理用药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

5 、政府对医疗机构、医疗市场监管不严。各级卫生部门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现象,缺乏对医疗机构、医疗市场监管的手段。

6 、群众看病就医的要求提高。

(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基本原则:( 1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能变;( 2 )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3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道路不能变。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补助标准,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2、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确定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基本药物招标生产和直接配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努力做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镇居民享有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制度,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医院创收机制,取消以药补医和药品加成政策,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院人事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优质护理等便民惠民措施。

第三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又为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台了新的卫生医疗改革方案,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我深表赞赏和拥护。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症结何在?一是到城市大医院看病难;二是医药费用太贵,城乡居民看不起病。

看病难的问题是由多少年极累而成的。从国家对医院的设备投资和技术人才培养来看,一直都是倾向城市大医院,使得一些基层医院(诊所)医疗设备特别陈旧,技术十分落后,甚或缺失,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城乡居民看病需求。因此,许多经济相对富裕的人为缩短病痛,或在基层根本无法医治的贫困病人等,不得不花重金,甚或倾其家产涌到城市大医院看病,形成"农村围困城市,基层围困中央"之势,使得城市大医院难以承受。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着力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尤其是乡镇(社区)卫生院建设。既要给于他大量财力投入,又要给于技术人才支持,使其医疗设备和医护技能基本满足那里居民需求。二,城市大医要分片包干承担起对乡镇(社区)卫生院医护人员培训任务,使其诊治技能尽快提高和更新。同时要大医院抽调部分资历深,技术水平高,有名望的医务人员定期,或轮流到基层医院坐诊,指导诊治工作,把一些疑难病症解决在乡镇(社区)医院。这既可以减少病人奔跑之苦和经费支出,又能缓解城市大医院拥挤不堪的沉重压力。看病贵主要贵在药品和各种不必要的仪器检查上。1,据有关报道,各种药品的实际出场价是很低廉的,而经过经销商的层层加码,或采取不正当(暗箱给集体和个人优厚的提成费)手段促销,使药品价大大提高。羊毛出在羊身上。经销商偷梁换柱地把其出资的“暗箱提成费”转嫁给了患者。2,某些医院为了自身利益,采用各种所谓的"激励"办法让医生多开(不需要检查或高费用检查)检查单和贵重药等来增加经济收入。上述做法大大加重了病人经济负担,使相当一部分贫困人群看不起病。

解决的方法:一要加强对药品的监管(1)彻底统一国产药品名称,防止鱼目混珠行为发生;(2)由国家严格控制药品价位,防止随意不合理提价;(3)严格监管药品销售环节,对不法经销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促销)依法予以严惩。二要加强对医院监管,杜绝各种医疗检查,处方开药和手术费用给医护人员提成的现象发生。三要强化监管机构的作用和效能,严惩各种违纪违法者,让他们身败名裂,同时让他们把侵吞的不义之财再彻底吐出来。四是大力激励群众监督和举报,让那种不良行为像过街老鼠一样,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

第四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城乡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切实减轻广大群众医疗负担,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就如何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有效地改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

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超过同等发达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和教育预算年均增长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是17.5%;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2.4%,医疗收入占53.5%,财政补助占4%。这表明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公共支出体系改革严重滞后,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看病贵”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2、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或不足,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目前我县二甲以上医院只县医院一家,优良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这所医院,农村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存在,设备落后,技术缺乏,特别是红河、原黑梁河部分村舍卫生所仍然依靠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老三件”看病,农民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全县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仍很短缺,人员结构失调,人才断档严重,乡镇卫生院有的先进设备无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或技术不精,导致先进的设备利用率或诊断准确率不高,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人满为患,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3、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国家取消公费医疗,推行医保制度,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却无疑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医生为了适应医疗事故处理中“举证倒置”规定,不得不要求患者作更全面的检查,也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4、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据有关资料反映,城乡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1/4~1/3与疾病直接相关,疾病加重了社会贫富分化,加重了百姓对疾病风险的恐惧心理,使“看病贵”易于产生共鸣,成为社会挥之不去的阴霾.5、医疗卫生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成本行业,医疗卫生费用在一定幅度内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诊治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医学研究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对人体的研究,对疾病的治疗,无疑是高风险状态下的高科技行为。在医疗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也是常有的。由于非业内人士对此缺乏认识,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或夸大“看病难看病贵”的情绪。

6、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慢性化,医疗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中国在XX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资料显示,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用于了老年人,这其中的80%又用于了急危重症病人。调查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已占人口死亡数的2/3。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医药费用负担。

7、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多、更高。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浪费、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

8、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我国医院目前基本上属于市场主导型。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收入约占47%,而财政拨款仅占5%左右。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

9、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药品和卫生材料虽然实行了招标采购,但由于定价机制不合理,厂商仍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而已。

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对农村特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五篇:探索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看病难、看病贵”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医改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对这一涉及百姓民生的话题,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由此也产生不同的理论研究与舆论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二:一则产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底归责于谁?二则医疗运行到底该如何才

能让群众认为看病“不难”“不贵”?下面,笔者通过自己在基层医院工作的一些经历感受及对相关行业部门相关人群的调查采访,对这民生话题做些粗浅的探讨,期望对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构建和谐卫生有一定裨益。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表现

“看病难”难在:(1)路途遥远,求医不方便,特别是对一些偏远山村的农民。(2)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医疗需求。如医务人员业务差,诊断设备差,设施简陋,诊断不清,治疗效果差等。(3)医疗机构服务不到位,如医院的科室设置布局不合理,程序复杂,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存在门难进,脸难看。(4)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取药、候诊排长队存在“难等”之难。

“看病贵”贵在:(1)药费贵(2)检查费贵(3)一些特殊治疗器械贵(4)过度治疗,小病大治拖治产生不合理费用。

(二)“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通过医院目前的一些现状,结合医疗运行的一些机制我们不难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在于:

(1)村级医疗机构地理环境限制及卫生行政部门对村级医疗机构配置不到位导致不少农民就医“行路难”。

(2)一方面政府对卫生投入不足,影响了医院设施的更新完善、设备的添置、人才的培训、技术项目的开展等,导致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差,影响了群众就医高效快捷;另一方面医院自身经营水平有限,无能力解决自我发展的经济投入,影响了医疗服务能力。

(3)医院管理不到位,内部约束机制不全不力,个别医务人员素质差,导致群众看病难。

(4)卫生材料价格虚高,药品流通领域管理不规范,流通环节层层加码,药品降价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

(5)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医疗事故处理实行“举证倒置”,出于自身防范目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过度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6)医学科技在发展,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在不断运用,诊疗手段的进步,患者在享受到安全、准确、快捷的诊疗服务的同时,支出费用相应提高。

(7)医院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市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医疗卫生费用上涨是医学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幅度内增长不可避免。

(8)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科室或医生为完成目标任务,提高效益工资,采取过度治疗行为,加大了患者的负担。

(9)个别医生职业道德败坏,只为追求回扣、提成,大处方乱开药;个别医生基础理论差,诊治水平低,只知借助大型设备检查或滥检查;个别医生为泄心中不满,把情绪带到医疗工作,迁怒于患者身上发泄或“狠宰”。

(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底归责于谁

根据上述的成因分析,我们不难理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种综合性问题,不能单归责于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它是一问题链,其中涉及物价部门对药价及特殊医疗器械的审批定价,涉及药监部门对药品及医疗器械的流通监管,涉及政府的投入,涉及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执法,涉及医院的内部经营管理,涉及院长的管理能力与素质,涉及医生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光解决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医疗费用产生的关键环节是医院,医院应是医疗费用的“守门员”,医院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缺失将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加剧升温。正是现行医院“点菜”别人(患者、政府、单位)“买单”的医疗运作机制,加之某些主客观原因,才导致医生、医院、药商、药厂出现不少乱“点菜”、乱“买菜、”多“点菜”、多“卖菜”、乱“卖菜”、乱“做”菜现象,因而也就导致人们对他们口诛笔伐。所以,如何探索新的“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运行体制与机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举措。另一方面要摒弃一种看法,认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就是目前政府投入不足,只要政府加大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其实并不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政府投入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竭制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盘活现有大量闲置的资源,规范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

二、努力探索医疗运行新机制,寻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

一)完善县-乡-村医疗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1、探索“院办院管”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机制,走集约化、集团式、连锁式经营管理模式。把村卫生所的主办权转变为乡镇卫生院主办,村卫生所是卫生院派出的分支机构,经营上统一管理、统一经济收入与支出,改变以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局面,使多个单一利益主体变为以乡镇

卫生院为中心的一个综合性利益主体。在扩大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小航母”的实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1)合理设置村卫生所,减少卫生所数量,适当扩大村卫生所规模,控制服务半径和覆盖人口。(2)村卫生所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卫生所的场所、人员、医疗设备、药品等按卫生部颁布标准建设。经济来源采取村里投一点、镇财政补一点、卫生院添一点。(3)树立品牌意识,把村卫生所都冠以“×××卫生院×××村医疗点”。规范医疗服务,保证药品质量,让农民得到安全、快捷、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4)积极稳妥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模式上变过去的“坐堂行医”为“送医上门”; 在服务内容上,由过去单纯的医疗转向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在队伍建设上,转向培养全科人才为主; 引入慢性病防治机制、开展慢性病的普查普治;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之间随时“双向转诊”。

2、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卫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很多,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人才,主要表面在三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单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不少单位的领导拥有专业技术优势,缺乏管理经管和统筹协调的经验。二是医疗机构缺乏突出的科技人才。三是农村和社区缺乏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全科医生”人才。人才缺乏的状况不解决,再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精廉的设备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3、开展对口帮扶,实现人才技术资源共享。一是科学调配县级医疗机构技术资源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各个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针对技术力量最薄弱环节,统筹安排应予支援的技术人员,在县级医院派出技术水平较高、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年限半年至一年,其间肩负该卫生院专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该卫生院该专业的缺陷。二是争取县级医院以上技术力量支援全县的医疗建设。

4、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与管理不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约束工作人员不力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合理用药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群众评议评价制度、财务经费管理制度、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等,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靠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经常性检查监督。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要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自身素质与管理能力,其主要任务应该是抓严格管理,抓建章立制,抓肃风整纪,抓检查监督,抓激励教育、抓组织协调,做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秩序,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纪律、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

5、从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入手,激活医务人员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人事制度改革可推行人事代理制,真正打破“铁饭碗”,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分配制度中绩效考核不能光与业务收入挂钩,要把服务数量、控制单病种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日、控制药品比例等相结合考核分配,引导医生靠增加服务数量与提高服务质量来增加业务收入。

(二)加强卫生监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实维护群众就医权益

长期以来,卫生系统的行业监督比较薄弱,很多检查流于形式。有些医疗卫生机构法制观念淡薄,令不行,禁不止,致使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医疗机构诊疗行为不规范等严重损害了群众就医权益,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医患矛盾不断激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明确卫生监督的任务和职责,健全卫生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应建立执法责任制,对卫生监督机构失察、失职行为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保证卫生监督的主动、公正和效率。重点要抓好四个环节的监督检查:

1、打击非法行医。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等违规行为。严格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及医疗人员的执业资格、执业注册进行监督检查。

2、完善医疗质量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诊疗规范的监督检查,查处滥检查、乱开药、诊治不规范等行为。可根据卫生部有关诊疗规范,结合当地实际,组织技术专家制定相关的诊疗规范手册。成立专门的技术专家评议督查组,定期组织到医疗机构抽查,特别是对临床用药进行督察质询,从医疗费用控制、住院日控制等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对不合格或严重超标准者予以严厉查处。

3、紧紧围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完善举报制度,敢动真格,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4、切实加强对院长负责制的督查。医院的改革与发展成果如何,院长的能力与素质非常关键,加强对院长的考核与监督非常必要。要加强对医院的卫生目标工作考核,加强对院长的管理水平、廉政建设、工作成效的考核。建立院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基建项目公开招标制度,医疗器械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制度等。在努力“开源”的同时开展好“节流”,节约各项开支成本,建立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的管理

加强对药品及医疗器械价格的宏观调控,在保证生产厂家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深入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大对流通环节的监督力度,杜绝进入医院的药品及器械价格层层加码。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及城镇健康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加的原则,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坚持大病统筹小额门诊补助相结合,规范管理与方面群众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实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及城镇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在运作上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机构设置,二是规范资金的筹集,三是规范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四是规范医疗服务。可探索将参保人员的医保费用连同医保责任按人头包干给具备一定条件的“首诊定点医院”,费用超支不补,结余归医院,变医院“点菜”别人“买单”为医院“点菜”医院自己“买单”,促使医院不该点的“菜”自觉不去乱点,从而最有效控制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五)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健康“民生工程”的保证

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的水平,看党风廉政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医疗服务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差距过大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国民健康素质,还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影响群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权益是政府的一项重大职责,必须把它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民素质的大局中去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一方面体现对卫生的投入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发展、管理、统筹、协调卫生事业的支持上。

总之,产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医院是矛盾的集聚地,但不是问题的“发源地”。过分责难医院或只要求医院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不恰当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正确理解“看病难、看病贵”成因的复杂性,充分认识在现阶段国民不富裕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既不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长期不懈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