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4-04-23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精选6篇)

篇1: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关于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姓名:陆玮琦 班级:2012级美术学一班 学号:20125171107 专业:美术学

调查时间:2014年元月15日至20日 调查地点:江苏常州 参与人员:陆玮琦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经济、地域习俗等,导致我国各地医疗卫生问题比较突出难以解决,比如看病难看病贵,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国政府还是在想尽办法解决问题,政府针对各地实情做出调整。

关键字:城乡发展不平衡 基本医疗 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公共卫生服务

根据我国的国情,针对我国地区及城乡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平衡,尤其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很不够。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应该强化机构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水平,尽可能使全民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从多方面下手解决问题,具体可以从三点出发:

一、医疗卫生保障覆盖面还需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刘迎龙说:“百姓最关心的是我有了病该怎么办?能报销多少?今年的报告上来就讲‘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确说新农合补助标准要提高多少,20类大病怎么保障,这些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非常相关。” 针对新农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提出:降低农民个人缴费比例、提高参合人员住院补偿受益率、扩大农民参加新农合人数等建议。同时建议所有村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应全部建立互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健康“一卡通”管理。

二、逐层帮扶提高县级医院服务水平

“现在县医院要想要一个本科生还没有过去容易。卫生部推行职业医师考试,医生无论考试成绩如何,只按照30%比例进行执业资格认定,是否过于苛刻或有失公允?现在基层医院医疗任务很重,有的科室长期处于难以安排正常班次的状态,应该对职业医师考试制度进行切合实际的修订。”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马文芳说。县级医院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人数最多的农民群体。因此,强化县医院的力量是这次医改的一个中心工作。国家为此拿出大量资金加强县医院建设,取得了成效。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到58.2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17.2亿人次,增加了42%,这部分增加的病人中以农民占绝大多数,主要都是由县医院给消化掉了。“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对县级医院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有责任帮助下级医院培养医师,提高他们的水平。

三、为百万“赤脚医生”解除后顾之忧

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表示,乡村医生虽然职业是医生,可身份却是农民,他们退休以后存在没有医疗保障、生活保障的问题。在县乡村调研中,他们发现村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村医没有正式的编制,同样是在农村,给牲畜看病的兽医有国家正式编制,有学历层次的要求,而村医没有。第二,村医缺乏继续教育,没有技能培养,未来的事业发展方向没有着落。第三,村医的收入仅相当于他所在村的平均水平或者略低一点 陈仲强建议,大力加强村医队伍的建设,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应该给他们解决国家的正式编制,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要有合理的政策激励。李立明表示,我国村医队伍仅百万人,村医应该纳入到乡镇卫生院的统筹管理,使这支队伍真正做到有后续的补充,达到一定的资质,有不断的指导和监管,真正形成县乡村系统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网络。

关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简要分析

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很多,按照“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的分析,主要原因还是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尽到责任,具体表现在三点:投入不足,监管不力,引导不够。投入不足,并允许医院给药品加价15%,给医院开了乱收费的口子,直接导致了“以药养医”局面的形成;监管不力,导致医疗机构大处方、乱检查、收受回扣等现象层出不穷,药品加价不超过15%的规定形同虚设,同时药品市场生产流通环节混乱,药品流通环节多,价格扭曲,交易黑洞大量存在,直接导致药价虚高;引导不够,卫生部门管办不分,市场竞争机制没能形成,使少数医疗机构形成垄断地位,也间接导致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在以上三点“病因”中,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虽然不足以成为包揽所有医改弊病的“筐”,但却是引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正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卫生部门得到了“不能给钱给政策”的“优惠”,这直接导致“以药养医”和医疗高收费,导致医院逐利倾向的日渐蔓延;进而加大了政府部门对医疗市场的监管难度,造成了监管不力;同时投入不足加剧了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却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陷入生存困境。

因此,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财政投入是首先要做到的。各级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放在心上,不断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其次,政府监管不力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第一,卫生部门对医院和医疗机构监管不力,医院内部管理混乱,科室私设“小金库”,乃至实行承包制,医生收取回扣、开大处方、重复检查等现象大量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以药养医”的体制。第二,药监部门对医药市场监管不力,药品审批过多过滥。如国家药监局2004年就审批10009个品规的新药,而同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署只受理了148个品规。大量改规格、改剂量的所谓新药没有经过临床验证就投入市场,给市场造成混乱。第三,物价部门对药品价格的把关不严,很多新药的定价实际上由药品生产企业决定,直接导致药价虚高。再次,政府引导不够,医疗卫生领域缺乏市场机制,不仅导致公立医院形成垄断,而且为了养活这些公立医院,政府也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政府应把自身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职能定位于基本医疗领域,切实保障每个国民最基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而把更高层次的职能交给市场去运作。通过有抓有放,政府不但能更好完成自身使命,而且也能有效减轻财政负担。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贯彻科学发展观,打破部门改革的怪圈。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很大程度上是当前的体制,特别是医疗体制造成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当然需要大力改革,彻底改革目前不合理的机制和体制。但新一轮的医疗改革要特别注意吸取以往医改的教训,避免医疗改革部门化、部门改革利益化的倾向。我国十几年的医改基本上是一种部门改革,是由卫生部门主导的,这种改革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改革成了卫生部门捞取、维持本部门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且,医疗改革需要其他改革措施的配套,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和帮助。所以,建议新一轮的医疗改革由国务院或发改委牵头,召集卫生部、财政部、药监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制定,且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这是医疗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2、加大财政投入,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我国财政体制和县乡财政现状来看,如果要财政普遍吃紧的县乡两级来负责医疗卫生的投入恐怕是勉为其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个政绩观导向的问题。在GDP导向仍有市场,科学发展观尚未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笼统地要求政府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是难以取得效果的,必须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在这个问题上的职责,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建立起具体、长期的投入机制。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这个问题予以界定。这是医疗改革能顺利推进的前提。

3、推行“医药分开”,彻底破除“以药养医”的局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当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行医药分开。只有打破“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切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及医生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从体制上禁止医院和医生经营药品,才能解决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医药分开”,国内外都有过尝试。韩国推行“医药分开”的经验表明,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由于经验不足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政府下定决心,不被眼前的困难和阻力所迷惑,“医药分开”就可以取得成功,并造福于民。在国内,武汉北湖社区医院成功推行 “医药分开”的实践更证明,这不单是一个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好办法,而且还有利于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有利于药品企业规范、有序、公平竞争,是一个可以实现医院、患者、药企“多赢”局面的选择。这是当前医疗改革的切入点。

4、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理顺管理机制。医疗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每个国民最基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必须由国家来保障,如同每个国民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由国家保障一样。因此,医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分层管理,倾斜基层,有抓有放,突出重点。具体措施包括以下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

一是放开大中城市医院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在非基本医疗领域形成竞争机制。政府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公立医院,加大投入,严格管理,真正办成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院。政府举办的医院坚持低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控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总水平。同时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由社会力量举办,这样既可以为群众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又可以有效减轻财政负担。

二是重点加大对农村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的支持力度。建议由国家统一为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的配置基础医疗设备,并解决3到5人的人员编制,使老百姓在社区内基本上看病不收钱,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分层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头疼脑热、慢性病“扎堆”大医院,中小医疗机构少人问津的局面,医疗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同时通过建立长期关系、病历档案,社区医生对居民健康更了解,治疗更具针对性。武汉“北湖模式”走的正是这一条路子,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

三是加快公费医疗和医保的改革力度,减轻国家负担。据有关数据,我国每天要花3亿元支付公费医疗费用,“小病大养,无病疗养”已司空见惯。要进一步缩小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范围,仅限于国家公务员;同时提高门诊和住院个人支付的比例,减轻医保负担。在此基础上,应该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同时鼓励各种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这是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纪检监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着力点

“看病难、看病贵”已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采取得力措施,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应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保障中央政令畅通,推动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上述提出的改革思路,其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各项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改革是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反对,而在现实生活中,既得利益者往往又是掌控权力者,这就更加大了改革的风险和难度。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如监督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保证公立医院、城市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所有正常而稳定的经费来源;监督公立医院的运行情况,确保公立医院执行“收支两条线”,不以营利为目的,内部没有“小金库”;监督医疗卫生领域各职能部门作用发挥情况等。监督检查中,发现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策措施执行不力的,必须进行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确保中央关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2、强化对损害群众利益的医疗不正之风的惩处

卫生系统内部存在的不正之风,如重复检查、开单提成、收取“红包”等,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反映非常强烈。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除了体制、机制的原因之外,对医疗不正之风的惩处过轻、过“软”也是重要原因。今后要加大对医疗不正之风的惩处力度,对顶风违纪的医务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或依法暂停其执业活动,甚至吊销其执业证书,使少数“害群之马”在行业内没有立足之地。同时对对医疗不正之风严重,群众反映很强烈,经常出现损害群众利益行为而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单位和地方,要严肃追究院长、书记、卫生局长的责任。

3、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的组织协调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涉及到的环节和部门很多,情况复杂,难度很大。几年来,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相关部门分别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因为缺乏组织协调,执行起来力度不够,产生的效果也不明显。各级纠风办作为纠医专项治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强化组织协调的责任意识,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纠医专项治理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协调配合。如针对当前药品市场管理混乱的问题,应协同工商、卫生、药监、物价等部门,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的整治,规范交易秩序,减少流通环节,从源头上降低药品过高的价格。同时也要注重围绕机制创新加强组织协调,如协调卫生、物价、药监等部门建立合理的药品定价制度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从机制上防止过高定价;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医疗改革总体思路,开展城市社区用药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和医药分开试点等。通过围绕体制创新加强组织协调,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的建设性作用。

常州医疗卫生史上的里程碑——300多户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全面推开家庭医生制度,是今年我市卫生工作重点之一。昨天,红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启动这项工作,红梅假日、竹林村委、林园村委、红菱村委、润德半岛等5个社区(村委)300多户家庭自愿与家庭医生签约,签约服务时间为1年。

该中心家庭医生提供的“零距离”服务内容包含11项,其中向所有签约家庭成员提供的有4项,分别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每年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免疫接种、妇保、儿保等;转诊和预约服务。

向特定人群提供7项服务: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如第一类疫苗接种;孕产妇保健管理服务,如产后访视和42天健康检查;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传染病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口腔特色服务等。11项中,除特色服务外,均为免费提供。红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0名全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家庭医生会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

到2015年,全市要基本实现家庭医生与居民有比较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家庭医生服务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在医疗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调整,在整体上还是卓有成效的,不管前路难难,但是还是一往无前。我国的医疗还是在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文献资料:

1、《常州医疗卫生史上的里程碑》鉴于常州化龙巷网站民生版

2、医疗数据出于中国行业研究网 医疗研究报告 医疗市场调研 医疗投资分析

篇2: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参考答案】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的积累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医疗保险发展缓慢。2005年,医疗保险中城镇职工数占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约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不多,保障能力非常有限。

(4)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这些企业的成本都需要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

(5)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一方面是政府每年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

篇3: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 各卫生机构应该坚持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 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赋予先进性教育丰富的实践内容

按照“关键在于取得实效”、“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的要求, 坚持积极有为, 坚持从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 把落实党的先进性与各地医疗机构建设、卫生改革、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行风和卫生扶贫帮困紧密结合, 做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先进性教育给卫生系统带来的可喜变化, 是欠发达地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出路。将先进性教育和改善办医条件紧密结合, 狠抓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力促三级医疗防保网提档升级, 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防保网络, 是方便群众就医、降低群众就医成本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程。主要做法是: (1) 着眼于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龙头带动力, 进而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中心, 着眼于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枢纽和辐射功能, 着眼于一村一所或一室。 (2) 各级医疗机构以应用“高”、“精”、“新”设备和技术为重点, 在充分利用核磁共振、CT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同时, 引进新的服务项目, 中医院引进新的技术;形成各自强项和特色, 彻底扭转过去“大病看不了, 小病看不着”的“抽空”窘境。 (3) 按照培养专家型学科带头人、技术精湛医师、一专多能卫生技术人员的梯次培养思路, 每年从医院业务收入中提取部分做为人才培养基金, 坚持岗位培训、进修提高、学历教育并举, 提高全员的学历水平和技术素质。房屋、设备是一个地方构建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失去基础,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会失去支撑。这样, 房屋、设备的优势由“人”充分挖掘起来, 人才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借设备充分施展出来, 实现了互动共赢。过去因为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 不少群众出外就医, 加重了经济负担, 现在因为种类齐全、设备先进、力量雄厚, 不仅留住了大量当地患者, 而且招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 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2 扩大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救助面和提高救助对象的受益程度

欠发达地区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贫困人口, 因此, 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正在开展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政府要优先安排并保证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的落实到位, 同时扩大救助资金的筹集渠道, 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3 增大公共卫生投入,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

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从卫生总费用的结构来看, 财政投入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当然, 要让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投入是不现实的, 因此如何把这部分地区有限的财政支持用在刀刃上就是重中之重。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应主要用来体现公益性的相关方面,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综合性疾病预防与救助、基础性群众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分为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 尽量提高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参保率, 从而扩大覆盖面;第二步, 在高覆盖率的基础上,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让医保资金实现良性循环;第三步, 逐步提高医疗保证水平, 让群众通过补偿比例的提高尝到甜头;第四步, 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早日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 解决欠发达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不仅要在政府方面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而且要调动卫生机构和群众的参与热情, 建立起新的人员流动模式和医疗保障体系, 加强医疗救助的力度和深度, 真正的实现了卫生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的同时, 也保证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俞康民.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4, (7) .

篇4: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分析

关键词:看病难;医疗;服务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

1 存在的问题

(1)过度浪费医疗服务。医生在跟老百姓进行治疗的时候提供给老百姓一些不必要的治疗,而医生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一方面片面追求疗效。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跟病人的不正确认识有关,无论哪个医生都不会喜欢病人说自己是个笨医生,所以小病当大病治。另一方面是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医院也要生存。

(2)药价及收费不合理的增加。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合理的用药或治疗手段或检查仍然还存在看病贵,那么只有一个问题了就是药价及收费不合理的增高,按市场规律来说,通过竞争药价及收费是不可能不合理的增高,只能说明中国的医疗并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存在很多的黑暗操作。还有就是很多医药厂商和医院或者是和医生直接勾结,来坑害患者,这样的事情在当前还是非常多的。这样,医生得到了实惠,却苦了广大的患者。

(3)医患关系紧张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看病难看病贵又加剧了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一方面表现为患者对自身的病情不知;另一方面表现为医生对患者不满意的服务态度或不满意的治疗技术等。

(4)居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多年长期以来,在我国居民中尤其是农民总是认为“小病不叫病”和能拖就拖的现象时有发生。据前几年统计部报道,我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49.2%,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

2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主要分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城乡间的差距,一个是东西部的差距。关于城乡方面的,城镇比农村富裕;再一个就是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别。东部现在的经济很发达,大量的医疗卫生投入用在东部地区,这不仅造成了投入偏差,还削弱了西部地区农村医疗服务的能力。

(2)药品流通秩序的混乱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影响。药品流通秩序混乱会造成假药流通到市场或者医院高价索取患者的药品费用,这些现象都无一不让病人感到看病难看病贵,从而使他们产生有病不去就诊或惊恐的心理。

(3)我国医疗保险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范围比较狭窄;农村合作医疗未健全,尤其是合作医疗资金的来源问题、农民参保的难度和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等。

(4)医院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县域经济困难患者;其次很多不发达地区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到医疗卫生及药品上去,因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有可能淡化。

3 改善病难看看病贵的途径

(1)保证医疗信息对称是改善医患关系的良好的途径。一方面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知情权;另一方面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治疗技术和传授医疗知识等。

(2)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使东部和西部的卫生资源以及城镇之间的更加的合理是解决难看病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边缘山区农民共同分享医疗卫生资源。

(3)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使之公益性质是解决病难看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更大程度地承担起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超收倾向。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机制。

(4)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是解决难看病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教育与监管有机结合,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医疗机构坚持合理检查,严格执行疾病诊疗规范,明确基本检查和基本用药,防止因常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检查而增加病人负担。物价部门应加大医药价格的专项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止乱设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收费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

(5)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老百姓的用药需求是解决难看病看病贵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和听证,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把药品的价格太高。

(6)严格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各级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强人员的培训,让医务工作者真正的明白群众看病的需求,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就医是减少难看病看病贵的规范性的途径。。

(7)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服务体系。当前要建立医务人员定期到基层的制度,推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巡回医疗制度。同时,借鉴国外做法,制定政策,要求医学毕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工作3到5年,充实乡镇卫生服务,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的原则,对社区卫生资源重新布局,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卫生服务网络。镇医院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8)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辅助弱势群体。由政府,民政、红十字会等社救部门积极的落实,利用社会救济体系,多方面筹集资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金,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病人员及“三无”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梁万年,程薇,杨万波.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管理[K].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黄玲萍.“看病贵”内涵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07.

篇5:论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政府约束下的层化医疗服务供给探讨

【摘要】本文在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后,提出了看病贵的主要矛盾是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与非层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约束下的层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作为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种探索。【关键词】社会层化;理性;政府约束;医疗服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实践考验。有人说,看病难,解决看病难更难;更有人说:“三医”(医生、医院、医药)问题已成为不亚于“三农”问题的又一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要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确非易事。自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讲话要求全国各地在今年内要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人民办实事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认真探索,出台了许许多多的治理措施和解决方案。

1分析全国各地已经出台的各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案、措施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一是镇江模式,该模式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为主,用风险分担的方式来解决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看不起病的问题,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二是杭州模式,该模式以“限制医疗收费 对弱势人群的费用减免”为主,主要用降低收费方式来解决看病贵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两种模式,尽管都有一定效果,但也有各自弊端

在镇江模式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财政压力巨大。以2004年为例,为扩大参保面以提高覆盖率,镇江市财政为低收入人群参保投入600万元;二是该模式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作用不明显。仍以2004年为例,该市参保人员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平均为4986元,占参保人员总医疗费用的17,说明该市医药费用仍然较高[1]。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和医院可能满意,但政府常常不满意。而在杭州模式中,同样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靠行政命令,这种机制可以奏一时之效,但难以维持,更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长期坚持下去;二是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没有区分清楚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因此,“一刀切”的结果使社会弱势人群得到的好处并不明显(很大一部分被社会中高收入阶层获得了),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社会可能比较满意,但医院难以满意[2]。

上述两种模式应该说都取得了最低效果(社会满意),但都没有取得最佳效果——三赢(政府、社会、医院3方均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抓住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因措施缺乏针对性所致。

3针对我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对策

我们认为,在像我市这种底子薄、财力十分有限的西部城市,要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只有在认真分析并抓住我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有的放矢的措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1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分析看病难、看病贵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其本质是什么?其主要矛盾是什么?必须通过认真分析,抓住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主要矛盾,才有可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一困扰政府、社会和医院3方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是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与非层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会层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与改革开放前整齐同一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社会有了贫困人群、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改革开放前整齐同一的社会,其医疗服务需求也基本同一,这种情况下,只需供给无差别的医疗服务,就能满足全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在这种单一的需求-供给模式下,其医疗服务的价格是以社会平均承受水平为准来制定的,因而在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加之社会的均衡同一,就不会出现无法承受的社会阶层,也就不会酿成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后,社会层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出现,不同的社会阶层产生了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然而此时,我们的医疗服务供给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仍然以单一的医疗服务供给(非层化的医疗服务供给)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且在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服务供给的模式向中高档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县及县以上医院单一的过度医疗服务模式,酿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问题。

3.2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探讨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主要矛盾,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对策。比如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加大政府投入,构建“金字塔”型医疗卫生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卫生资源配置方向,向农村、基层、预防倾斜等。这些对策都属于基础性对策,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部分原因问题。但由于没有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象的主要矛盾,因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将继续存在,只是程度会有所缓解而已。镇江模式是用社会保障的高覆盖率来暂时掩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于没有抓住矛盾的实质,因而效果只能是暂时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医药费快速增长最终将把镇江模式逼入困境(美国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的经济

不可谓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谓不完善,在这种条件下,尚且难以承受过快增长的医疗费,何况中国!);杭州模式主要靠行政措施来强行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由于其不加区别的“一体抑制”,必将使医院的运行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一体抑制”的效果由于富人利用医疗服务多,则获得的利益更多,最终穷人受益有限,其社会公益性(应当主要体现为对穷人的社会扶助)得不到最佳体现。因此杭州模式一是没能使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得到最佳体现,社会效果不佳;二是影响医院运行和发展,故难以长久(但可解决政治上的一时之需)。因此,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镇江模式和杭州模式均非理想模式。

笔者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理想模式应当是“政府约束下的层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是在承认社会层化这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群,为其提供各自经济上能承受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消除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特点。

3.2.1总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紧抓住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在最低的社会公正性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用“两个理性”来对待“两个非理性”。即用理性政府的理性约束来对待非理性医疗机构的非理性医疗服务供给(表现为过度医疗服务)和非理性病人的非理性医疗服务需求(表现为小病、常见病等均到大医院求治)。

3.2.2总目标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与各自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能承受得起的医疗服务供给,以实现对全社会的不同医疗服务保障。

3.2.3总原则兼顾社会、政府、医院3方利益,实现“三赢”。

3.2.4实现路径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另行新建什么“贫民医院”、“惠民医院”等,基本不增加财政负担,主要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

3.2.5具体内容及实现步骤

3.2.5.1社会人群的阶层划分和标记(1)城镇居民的划分。城镇居民可以分为3层:①低保层:定义同民政部门低保规定;②低收入层:1倍低保<人均月收入<2倍低保;③中高收入层:人均月收入>2倍低保。(2)农村居民的划分。农村居民可以分为3层:①绝对贫困层:年人均纯收入<650元;②低收入层:650<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③中上收入层: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3)对低保层(绝对贫困层)、低收入层的成员发给相应的就医身份“标记卡”(机读卡,实行计算机管理),凭卡就医,享受公益性医疗服务。中高收入阶层成员不发卡,按现行模式就医。

3.2.5.2医院的层化医疗服务供给(1)医院应当提供至少3种不同的医疗服务供给:①对低保层(绝对贫困层),提供“折扣的最低成本最低保障的医疗服务”。最低保障——指“最低限检查 最低档药物及治疗”;最低成本——指挤掉一切“虚高定价”的泡沫、仅以实际“直接劳务费 直接耗材费”两项成本定价;折扣——指在最低成本定价基础上,还给予一定的折扣。折扣多少,可以根据3.5的承受力标准来考虑(注1),务使该阶层人员在每年1.28次门诊 0.0322人住院的情况下(注2)其医疗费支出经折扣后超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注

1、注2中的数据为根据我市调查所得);②对低收入层,提供“最低成本最低保障的医疗服务”。内容同前,只是不再提供折扣。也务使该阶层人员每年医药费支出不超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③对中高收入层:提供挤掉“虚高定价”泡沫后的、合理利润的医疗保障服务。(2)服务的供给:①低保层病人、低收入层病人凭“标记卡”挂号,各自取得相应的“标记病历”和挂号标记,并凭此就诊;②就诊时,医师凭借“标记病历”用相应“标记处方”开处方,用相应的“标记查单”开单检查;③结算时,对“标记检查单”,“标记处方”的结算按前述两种方式分别进行;④住院时类同。

3.2.5.3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1)物价部门要认真把好“最低成本”定价关。(2)法院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对涉及低保层、低收入层人群的诉讼,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下,只能按“两低”(最低限检查 最低注档药物和治疗)标准来要求医方举证。即举证要求标准应与实践中的“两低”标准相一致,不能搞“双重标准”(医疗时实行“两低”标准,诉讼时实行“普通”标准),那样医院将无所适从。(3)信访部门在处理涉及低保层、低收入层的医疗信访案件时,也只能用“两低”标准对医院的服务进行对照检查,而不能用其他任何高于“两低”标准的标准来评判医院的工作。(4)水、电、气、电信、交通等公用事业部门对医院供给的一切服务,应当以最低价格收费。这应当是全社会对社会弱势人群医疗保障问题关心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5)应当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来负责社会人群的阶层划分和标记工作,其划分和标记工作一年一定,实行“阳光工程”,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6)卫生行政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要共同配合,对医院执行“政府约束下的层化医疗服务供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规,坚决予以处罚。同时设置举报电话,接受社

会、新闻媒体、病人的监督。

3.3本模式的利弊分析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理想的解决模式应当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社会满意、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人群、低收入人群)的最低医疗服务需求得到切实保障。(2)政府满意。在政府财力许可的限度内,以不增加或少增加财政负担为代价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健康。(3)医院满意。既要真正体现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上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要能维持医院正常运行、并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同步的医院发展。

3.3.1本模式的益处(1)对社会而言,本模式的特点是人口全覆盖、经济上能承受。在覆盖问题上,镇江模式下全市人口入保197万人,参保率仍然仅有67,还有1/3的人仍要受到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杭州模式下能够进入惠民医院的人员是城市贫困人群(城市低保人群),农村绝对贫困人群和城乡低收入人群目前还不能进入惠民医院享受优惠,真正有效覆盖仍不全面。而本模式对3类社会人群进行了完全覆盖,特别是对贫困人群(城镇低保人群5.7万,农村绝对贫困人群33.74万)、低收入人群(城镇低收入人群23.4万)进行了有效覆盖。在经济承受力问题上,镇江模式、杭州模式都没有解决好社会各阶层的就医经济承受力问题,而仅仅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确定了一定的医疗费下降幅度,这种“同等保障”、“一体抑制”的措施无法有效地解决阶层化、个体化的看病贵的问题。采取这些措施之后,贫困人群、低收入人群仍然可能要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只不过程度会有所减轻而已。相比之下,本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紧紧抓住社会弱势人群经济承受力这个关键点,由政府作出硬性规定(即政府约束,3.5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红线),再由医生根据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因人施治”,宏观、微观双管齐下,确保医院服务以病人经济上能承受的方式提供,从而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对政府而言,本模式的特点:一是从政治上可以提高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责任政府形象,提高市政府关注民生、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执政压力;二是无需增加什么财政负担,不过多地增加政府财政压力。而镇江模式,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长此以往,难以承受。(3)对医院而言,本模式的特点是对现行医院运行模式不形成冲击。因此,新制度在运行上很容易融入现行医院运行模式,病人就诊也十分方便(同以前几无区别),此为其一;其二,此模式为医院履行公益性职责提供了强制性的规范,医院的公益性职责摆在了全社会面前,既有助于社会各界监督,也有助于医院重塑自身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认同感;同时,该模式为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而杭州模式,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均将到受较大影响,不利于医院事业的发展。(4)对控制医疗费用和体现社会公益性而言,本模式中的宏观、微观双管齐下,是目前医疗服务中的创新,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中,全世界的经验和研究均表明,医药费用过快增长、难以遏制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医药费用后付制”这种医院收费制度。病人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全凭医生主导,而医生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加之利益驱动,医药费用上涨就不可避免了。针对“后付制”的弊端,全球出现了“医药费用预付制”的医院收费制度,主要有总额预付制(加拿大、英国)、人均定额预付制(美国)和单病种预付制(美国)。这些预付制尽管能起到一定的遏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作用,但对解决不同社会阶层看病贵的问题收效因社会阶层不同而异。因为这些以社会平均水平来制订的价格,对富人来说,益处是明摆着的;但对穷人而言,仍然超过了其经济承受能力(穷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显然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穷人仍然难以承受。因而这些“预付制”对扶助社会弱势人群,在社会弱势人群身上重点体

现社会公益性和社会关爱的作用并不大。

而在本模式下,我们通过对医生的约束(因人施治),并且是有硬性规定的政府约束(3.5),不仅实现了“预付制”才能起到的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个体层面上实现了费用控制,这是费用控制的最有力措施!同时,我们通过折扣、最低成本计价将公益性集中地、重点地体现在社会弱势人群身上,使他们得到了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大扶助。这比之“利益均沾”、“富人受益更多”的“一体模式”,其社会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3.3.2本模式的弊端(1)有引发“社会歧视”误解的可能。该模式对社会人群按经济收入划分社会阶层后,其本身只是对原来就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给以明朗化和具体化,并无任何歧视之意。但谁也不能保证没有人会对这一点进行攻击,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政治上的问题,并且还很可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政治问题。(2)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因人施治”、“扶助弱者”。“因人施治”的实质是“因经济承受力施治”,这是否会导致新的医疗服务不公平,还有待观察。同时,由于病人所得到的医疗服务主要取决于其支付能力,因此,对社会弱势人群来说,尽管医院已经用自己所能提供的最低价的服务来履行社会公益职责了,但仍将出现一部分社会弱势人群(主要是一些重病人)连这最微薄的医疗费用也支付不起的情况。这时,问题由谁来解决?是体现无限的社会正义,由政府提供医疗费保障以继续医治、直至治愈(或死亡)?还是按照自然正义原则(政府履行有限社会正义职责),无奈结束医治(目前的现实情况中,是后一种处理情形)?这将是又一个易受社会攻击的地方,也应当是一个政治问题。(3)该模式对社会中高收入人群给予的“保护”不多,仅有挤掉“虚高定价”泡沫所带来的好处。因此,这个阶层的人就医,其医药费用不会有明显减少(但仍在其经济承受力范围之内)。这样,这部分人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可能持有不同看法(其实,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叫”,中高收入群体也在“叫”)。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而非“一体保护”,中高收入阶层也可能由此生怨。对此,也应当作为一个问题来对待(尽管这极可能是一个伪问题)。(4)该模式下,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划分和标记是事关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承担划分和标记的部门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除了有滋生新的腐败的可能外,不正确的划分(应当列入的未列入,不应当列入的又列入了)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和矛盾,成为新的社会问题。(5)该模式下,对贫困人群、低收入人群的就医管理将成为难点。要有效防止“一卡多用”、转借他人、甚至出卖“标记卡”,都是新的问题。管理不善,医疗社会扶助一旦泛化,该模式的优点就无从体现了。

3.4本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4.1政治上的可行性该模式的最大难题就在于政治上,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该模式的观念毕竟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教育不太合拍。因此,要推行该模式,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要敢于承担政治风险。当然,只要我们按照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正视现实,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观点去实践、按照邓小平同志“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标准来评判,该模式在政治上也是安全可行的。

3.4.2社会的可行性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部解决社会弱势人群的最低医疗保障,对他们提供能承受得起的医疗服务。在政府承担有限社会主义职责的条件下,应当说该模式能最大化地体现现实条件下的社会公益性,符合我市实情,具有社会可行性。如果要求政府承担无限社会正义,则该模式不具有社会可行性。

3.4.3经济可行性该模式几乎不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需新增医疗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该模式会明显减轻社会弱势人群的经济负担,也给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留有一定空间。因此,在政府仅承担有限社会正义职责的条件下,该模式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如

果要求政府承担无限社会正义,则该模式在经济上不可行。

3.4.4管理可行性尽管该模式可能存在诸如社会阶层人群划分和标记、标记卡的转让、出借等管理上的问题,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可以借鉴民政、社保等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再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来逐一解决,因而该模式在管理上也可行。

篇6: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来自“走转改”一线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1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12/13作者:本刊记者 那非丁

医药卫生信息化是对传统看病就医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我国深化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诸多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目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英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通过卫生信息化改革医药卫生体系。阳春三月,正值全国新闻宣传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我随求是杂志社科教编辑部调研组来到厦门,带着问题,带着期许,就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多方受益的基础工程

走进厦门,蓝天、碧海的海滨城市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但更打动人的是它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和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我们之所以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调研主题,是因为这既是厦门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生动写照和可喜成果,也是我国医改试验区一抹明媚的春色。以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首次在我国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城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以及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和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集中规划和管理,推动了患者就医模式、医院服务模式和政府监管模式的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厦门模式”,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厦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一路走来,我们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卫生信息化建设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战略意义,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和推广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医药卫生信息资源的快速、有效和准确共享。该系统2005年开始建设。幸运的是,厦门的战略构想与解放军总医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重要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一拍即合,实现了项目融合,大大加快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2007年即投入运行,连续几年都被列为厦门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占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充分保证市民隐私权的前提下,免费为全市60%的人口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患者、市民、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服务。该系统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体制壁垒,实现了多方受益。

首先,全体市民享受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市民首次拥有了自己可以自由查阅、管理和使用的个人健康档案,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预约挂号、调阅检查报告等,可以手持“健康卡(社保卡)”在全市不同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医生在得到授权后可以对以往健康信息快速调阅和参考,进而实现合理检查,准确诊断,科学治疗。这一“省钱、省时、省心”的举措仿佛一阵轻柔的海风,吹进了厦门市民的心里。市民詹女士就深有体会地说:“信息系统真是好处多多!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医药费、检查费等,病人不用来回折腾挂号、缴费,可以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档案,可以提前预防很多疾病。”

其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业务的协同运作。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打破了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为双向转诊、病历调阅、代理检验(检查)、远程会诊等提供了平台,可以满足疾控、医疗保健、临床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方面需求。全市所有医院(包括解放军第174医院等部队医院、厦门眼科医院等主要民营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等中外合作医疗机构、所有的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所)的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市民健康信息高度共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系统中的区域临床路径系统和区域绩效考核系统在辖区内形成标准化的、科学有效的疾病诊疗常规体系和考核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对于信息化的巨大威力,我们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了真切的体会。在这里,患者可以凭借“健康卡”,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服务机上轻松完成注册信息、预约挂号、购买病历本、存入诊疗押金、打印诊断结果、办理取药手续等一系列操作。就诊时,医生只要插入患者的健康卡,轻轻一点鼠标,以往的健康档案跃然荧屏,为诊断病情提供了重要参考。离开第一医院,我们又来到海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8月,厦门市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托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级各医院联网,可以便捷地为辖区内居民就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演示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居民在这里就医,检验标本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传送到大医院检查,享受大医院诊疗的便利,各种检查数据实时上传至信息系统,居民可在网上查阅检查结果或在社区插卡打印报告;遇有疑难杂症或危重病人,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享受大医院(包括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辖区居民真正实现了就近就医。

第三,政府机关有了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为提升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水平、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规划和管理水平,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处置能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为保持系统领先性,厦门市卫生局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率先引入“云计算”技术建设“医疗云”,不断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化水平。实践证明,厦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民生为导向,破除旧体制的弊端和束缚, 得到了市民的高度拥护和支持, 为全国的医改提供了借鉴。

二、效益显著的创新实践

作为多方受益的民生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和谐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义重大。

第一,从经济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总投资6000多万元,仅2009年以来,就为市民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共计7000多万元,极大地节约了社会医疗成本,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第二,从社会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率先落实了国务院新医改方案中关于“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重大民生举措,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扫除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业务壁垒和信息障碍,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就诊无障碍对接,形成了在一个城市内相对完整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解决了由于无法及时、系统地收集数据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缺憾,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

第三,从医疗服务及管理理念上看,区域卫生信息化实现了从“以医疗保健机构为中心”走向“以居民为中心”,从“一院一病历”走向“全市一卡通”,从“城市为重点”走向“城乡一体化”,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的重大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以营利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向“以预防为主,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医疗卫生行业“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具体落实。可以说,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服务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三、深化医改的样板工程

当前我国新医改已步入深水区,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攻坚克难的关口,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厦门市政府“对症下药”,找到了深化医改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即以区域卫生信息化破解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全国各地的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蜂拥而至,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门诊“一号难求”。有的患者为求专家门诊,全家总动员,轮流彻夜排队挂号。一人治病,全家受累,不但加重了医院的负担,也加重了百姓的不满情绪。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津。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象在厦门得到极大改观。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实现了医疗需求的合理疏导和分流,“有病乱投医”的现象大为减少,就医新秩序逐渐形成。

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体制下政府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整体运营成本偏高,加之医疗服务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监管乏力、防治脱节,以致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在厦门,区域内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为患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便于患者就医、评价及监管者进行监管。不断健全完善的医保机构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有效监督,将控制费用和保证质量结

上一篇:做劳动的作文下一篇:8位全加器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