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小学语文

2024-04-24

学会看病小学语文(精选9篇)

篇1:学会看病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母亲的爱无微不至。但是,有这么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就查,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

3、谁能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再同桌说一说。

三、品位重点句段,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下你认为最能让你感动的句子,然后把不明白的问题和你的感受写在空白处。

2、文章当中母亲有一句话我想我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了。你们觉得这位母亲狠心吗?说狠心的讲出狠心的理由,说不狠心的,也请讲出不狠心的理由来。

要求:证明你观点的依据需从文章当中去找,可以是文中的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明。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自己发言时要有礼貌。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的句子: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引导学生在辩论的时候理解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犹豫后悔担心/sjbwz/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3、同学们讲得很好,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慈祥的,都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这位母亲之所以能够狠下心来,也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孩子。而且在这磨练的过程中,受到最大煎熬的恰恰就是母亲。

爱的方式多种多样,课后就请同学们读一读110页口语交际里的阅读材料,想一想,你和父母之间有哪些小故事。

篇2:学会看病小学语文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忐忑不安是指心神不宁,心中不安的意思。

师:你通过查词典理解了这个词语。

生:忐忑不安是说心一上一下的,不安定。

师:你很会思考,能从忐忑二字的字形上加以分析理解。让我们来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

生:因为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一个人去看病还没有回来。她很担心。

生:我还从这份担心中感到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因为她爱儿子,所以才担心他。

师:说得多好啊!如果你是这位母亲,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儿子啊,你到底在哪里呢?怎么还不回来呢?

师:一位母亲正在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

生:我会站在窗前,一边看着窗外,一边想:儿子啊,你快回来吧!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一个人去看病了。

生:我真是一个冷漠的母亲,你都病成这样了,我还让你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师:母亲为自己的言行深深地自责。

生:我会把大门敞开,守在门口,焦急地转来转去

生:我的心会疼痛地缩成一团。

生:我会觉得这个时候过起来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描述非常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作者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亲忐忑不安的心吧。

【反思】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我忐忑不安地为起始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积累写一个小片段,学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想不到,我通过对忐忑不安这个词的层层引导,竟然使学生对词语及文章的感情体会那么深。因此,我对词语教学的感受就是:理解词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否念出词典的解释,还要引导学生将释词扎下根去,具体化地理解体会,然后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更落实。

一、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形象体悟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我没有满足于学生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上对忐忑不安的机械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求忐忑不安的原因,依据学生自己积累的表象勾画出母亲忐忑不安的形象。于是,一个个忐忑不安的母亲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下变得越来越丰满。学生不仅在词语的工具性方面得到了理解,人文精神方面也得到了启迪。

二、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生活感悟建立密切联系

篇3:学会看病小学语文

一、由关键词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材中众多优美的课文, 是作者独具匠心用一个个词汇表达出来的精品。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来说, 识字教学非常重要, 况且部分关键字词就是文章的缩影。因此,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 引导学生阅读。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 同学们对本课的字词认得非常准确。谁来说说“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

生: (生涩地回答) 就是照着样子去做。

生: (得意洋洋地宣读预习结果) 按图索骥就是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特别准确, 预习得不错。你能说说“图”在本课是指什么?“骥”又指什么?课文中的“按图索骥”讲的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吗?

(这位学生哑口无言, 其余多数学生低下头, 在书中寻找着答案。大约3 分钟时间, 学生在匆匆读书。)

生:我找到了, “图”就是妈妈为儿子去看病画的示意图。“骥”指的是儿子独自去看病。

生:课文讲的是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去医院看病的事。

生:《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生病了, 先向妈妈求援, 妈妈为他准备了一张看病示意图, 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看病并顺利归来的事。

师:课文中单单说了儿子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你们能体会到她在这件事中的感情变化吗?

生:当儿子求援时, 妈妈很矛盾;当儿子出门后, 她不断自责, 很担心;儿子回来后, 她内心才平静下来。

生:知道儿子生病后, 妈妈面对是否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这个问题时, 开始是矛盾的, 儿子出门后内心变得忐忑不安, 儿子回来后则感到欣慰, 因为她的勇气又回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是真正走进了文中人物的心里。现在, 谁能有感情地把 《学会看病》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生:儿子生病了, 很无助地向妈妈求援, 妈妈怀着矛盾的心理, 为儿子画了一张去医院看病的路线示意图, 并喋喋不休地要求儿子按图索骥去看病。当儿子迈出家门的时候, 妈妈心中忐忑不安, 担心和焦虑折磨着妈妈。当儿子看病归来骄傲地讲述看病经过时, 妈妈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悄然落地。 (学生鼓掌)

对于阅读中遇到的词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但更多的理解开始是模糊的、抽象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变抽象为具体,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字词的水平, 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内涵。文中的“按图索骥”就是妈妈引导儿子学会独立这一过程的缩影, “忐忑不安”和“喋喋不休”是整个事件中妈妈神态和心理的缩影。所以笔者紧紧围绕这三个词语, 通过三次追问, 引导学生由字词的简单理解, 逐步扩展到文本的阅读理解, 既触摸到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思, 又触摸到课文的脉络和情感。

二、在辩论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 应用的能力才是最终的追求。帮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让大家都能看到、感受到, 这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教师要抓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 结合阅读教学的需求, 为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 鼓励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在争辩讨论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二:

师:做一件事情, 没有十全十美的。对待同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狠心”的母亲, 有的人却极力否定。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服人的句子, 准备好发言内容后举手。

生:我不赞同母亲的做法, 老师不是一直让我们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干某些事情吗?她这样做很危险。

生:我不认为这位母亲是“狠心”的, 因为就像这位母亲写的, “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她自己知道对孩子有点冷漠, 但这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独自面对生活。这是关心和爱护。

生:课文中的母亲承认自己是“狠心”的, 从“我咬着牙说, 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生:我认为她是“太狠心”。妈妈的某些内心想法我是赞同的, 如“我就是想锻炼他, 也该领着他一道去, 一路上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这才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与其在家中忐忑不安, 不如陪儿子一起去看病。

生:我反对前面同学的发言。文中写道:“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 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 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 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 我知道他在发烧。”通过“摸”这个动作, 我知道妈妈已经诊断过了, 因为后面提到妈妈就是一名医生, 况且孩子都比大人高, 应该得到锻炼。

生:“你到街上去打车, 然后到医院。先挂号, 记住, 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 先到分诊台, 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 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从妈妈这部分喋喋不休的语言中可以看出, 她对儿子多么关心, 我们怎么能说她是“狠心”的呢?文章中还写道“: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 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 作为父母, 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 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这是父母的责任。

在理解本文的情感价值时, 笔者利用语言精心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辩论的话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读和说, 深化对“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 体会到母爱的广袤, 从而变教师的串讲为学生探索性的辩论, 将文章的语言内化成学生的语言, 充分落实阅读教学中读和说的训练目标。这样教学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领会到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将“愿意”与“不愿意”穿插描写达到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

篇4:《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把“自主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引领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一步步地理解、感悟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2.过程与方法:

(1)以自读为主,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2)联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母爱,学会理解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

(2)培养学生锻炼自我,学会自立自强。

三、课文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的爱,感受母亲的爱。

四、课文难点

学生通过探讨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爱。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释题

1.出示课文图片谈话导入。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答出:一位小朋友在医院看病。老师:平时,小朋友看病往往有父母陪同,他为什么一个人去看病?让我们一起去探讨事情的真相,好吗?)

2.“板题”,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学会看病”),老师板书课题:学会看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义。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刚才老师看到你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自读情况,请看下面的生字词,我们一起读读好吗?)

(2)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同学们的字词都过关了,估计大家也清楚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来告诉大家?)

(3)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指导。(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

(过渡:同学们,自学的第一步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我们已经完成,第二步是进一步了解与感悟,请按下面的要求,进一步自学。)

1.学生速读课文。

2.按阅读提示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请同学们用“~~”划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用“——”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

3.指名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出示对话内容,理解母亲当时的感情。并进行分角色朗读。(刚才你们都找得很好,老师也找出了几句,现在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来读一读,好吗?(从上面的对话描写中我们知道了妈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板书:做出决定)

4.指名读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5.品读句子(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①“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出于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我”让孩子独自带病上医院看病,但孩子走后却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②“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篇5:学会看病小学语文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汉字。

Mái yuàn mó liàn cán rěn tuō tà

shā lòu jiān sè tǎn tè bù ān

二、组词。

贯 证 拒 悔

惯 怔 柜 诲

段 炼 遣 沓

锻 练 谴 踏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喋喋不 摇摇晃 雪上霜 按索骥

来日方 分分秒 忐忑不 毫无疑

四、写近义词。

思考 冷漠 磨练 普通

五、写反义词。

虚弱 冷漠 麻烦 残忍

六、根据句子意思填上成语。

雪中送炭 雪上加霜 锦上添花

1、父亲的病,对贫困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家人生活更艰苦了。

2、他们临近毕业,正为拖欠学费而发愁,农行热心助学的举措无疑是。

篇6:学会看病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和反思

____思茅第六小学第十二周五年级校本教研材料 一备主备教师:罗惠春 授课教师:________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体会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对儿子写的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深深的爱。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

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回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略)

2、理解词语:根据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同学互相帮助理解,教师给予指导。(可能理解的词语主要有:打蔫、怔住、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拖沓、聊胜于无等)。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却让它独自去医院看病,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它又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认真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一)出示自学提示。

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母亲情感有什么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二)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课时

(三)集体交流汇报。

(四)学习1—17自然段,体会母亲作出决定后的坚定立场。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3、从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4、出示:“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1)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淡淡自己的感受。(2)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过渡:从1—17自然段中可以看出,母亲想教会儿子看病的决心是坚定的,但后来母亲的情感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五)学习18—20自然段,体会母亲的犹豫不决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3、出示:“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4、此时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学习21自然段,体会母亲心软后悔的情感。

1、自由读。

2、齐读。

3、谈谈母亲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七)学习22—23自然段,体会母亲担心自责的情感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出示:(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2)“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3、从以上两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八)学习24—26自然段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3、出示:(1)“我看着他,勇气又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4、联系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师引导理解:(1)在什么情况下母亲的勇气又回到心里?(2)怎样做才叫不断的锻炼他?除了课文中的例子外,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3)在锻炼儿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母亲得到了什么锻炼?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情感的变化,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母亲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九)总结母亲情感的变化

(决定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然后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最后勇气又回到心里。)

过渡:母亲为什么要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十)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由读。

2、齐读。

3、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引导理解:(1)母亲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的目的是什么?“口授一张路线图”除了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以外,还指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句子的含义。

四、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1)文中的母亲;(2)文中的儿子;(3)自己的父母;(4)自己的同学或伙伴。

2、学生写。

3、汇报交流。

五、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 犹豫不决 心软后悔 自责担心 勇气回升

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 “读”与“说”、“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因农村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不强,我按母亲五次情感变化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让学生“读”与“说”,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而理解这位母亲的做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在边读边悟中,引导们学生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但还是有一部分孩子理解不到位。

篇7: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然后在6人小组中学习,探讨交流。完成练习:当我发现儿子发烧时,我想——,儿子同意独自去看病时,我想——,儿子走后我感到(),我想——,儿子回家后,我觉得(),我想——。根据这个练习,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

《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孩子们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农的爱子之情。走进文字。就这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课堂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学会看病》。课文详细描述了一位医生母亲,在一次发现儿子感冒了之后,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家里给孩子开药,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医院看病的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过程,表现了母亲柔肠百转的舐犊之情,成功刻画深明事理的母亲和独立自强儿子的形象,揭示了为人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得到磨炼,同时使自己更加成熟的人生哲理。文质兼美,情感细腻。编者意图有二:一是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点,进一步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一定的描写方法,表现父母之爱的;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父母之爱”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主题更为丰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在备课时,我就想到了于丹教授在做客中央四套《文明之旅》栏目,在谈到什么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时,她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成功的分离作为它的目标,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越早成功地分离,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越好。成功的分离是一种更节制,更内敛,更深沉的爱。

由此,我还想到,父母的爱以分离为目的与老师传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最终能独立阅读、自主表达,这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最终走向独立的纽带。作为略读课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自己去独立阅读、写批注、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最后补白儿子的内心活动,以写促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总结全文,并推荐课文阅读。

整节课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教学的过程与所取得的效果还算过得去。

一、把握略读课文类型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主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然而略读课文一般篇幅冗长,教学时数少又是不可变更的事实。这对矛盾就考验着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达到突出重点、长文短教、一课一得,才能在有效的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整堂课粗线条地安排了五个环节: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2.抓关键词,了解大意。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4.拓展延伸,对比阅读;5.读写结合,理解母爱。在 “学习语言和心理,感悟别样母爱”上,从研读母亲心理的句子入手,以一个大问题统领整堂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以重点句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从而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以心理线索为切入口

“研究心理”分两步走:一是抓文中母亲的心理线,研究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心软到后悔到忐忑不安”,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第二步是进行写法迁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写话练习再次体现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的特点。这样安排,不仅使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温度”,也体现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学生理解文中母亲对儿子这种特别的爱也就水到渠成,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以扎实的语言训练为目标

语文学习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语言实践。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下降了。所以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绪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这堂课中,我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到位有效。并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四、关注群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利用《学会看病》与《剥豆》两篇文章的相似性: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内心的独白)反映母亲矛盾的内心世界是写作上的最大亮点。让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相同点,强化本文叙述表达的特色,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同时将精彩的结尾品读到底,实现表象化的体验到植根语言扣人心弦的情感升华!

想法很完美,现实很残酷。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急待改进:

1、时间安排得不够完美,有点先松后紧。前半堂课自己未能进入教学状态,紧张得放不开,以致头脑出现空白点。课堂在我影响下,变得有点沉。

2、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操之过急,学生未有好的发现时就匆匆告诉答案。总是喜欢抢过学生的话语权,当学生不能说到我预设的点子上时,容易自己生拉硬拽,牵的痕迹过重。对策——学会放手,学会静默,学会等待!

3、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4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爱,学会感恩,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并出示两种观点进行交流:一是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二则不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孩子们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位母亲很残忍,竟然这样去对待病中的儿子;有的说这位母亲做对了,孩子的独立性很重要,这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在这个蜻蜓点水的争辩中已些许明白母亲的用意,接着通引导学生明白母亲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让孩子去看病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反复读,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出示《妈妈的爱》进行读背,引出问题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学生交流讨论,老师点拨,孩子们再次感受到父母的艰难,以及母亲伟大而又无私的爱,深化了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可以写写小诗,写几句赞美的话……从中实现了读写结合。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5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秋烨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昭山,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更没想到的是谢东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6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篇8:学会看病小学语文

纠结的母爱

【群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上选学课文《剥豆》/《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教学目标】

1. 认读“埋怨”“剥豆”, 理解“按图索骥”的词义。

2. 读懂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炼出三个故事中共存的对母亲内心纠结心理的描写。

3. 能透过梳理母亲的心理路程图理解母亲纠结心理背后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由“X”提炼“1”, 着落情节, 感知纠结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是《学会看病》, 除了它我们还要读《剥豆》《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 我要在这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 先走进第一个故事《学会看病》。

(1)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

1开火车读, 正音:埋怨。

2理解“按图索骥”的字面意思。

(2) 听文章第1~20段录音, 借助“按图索骥”在文中的意思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3) 默读文章第21~27段, 说说故事还写了什么, 体会母亲纠结的内心。 (板书:愿, 不愿)

3. 第一个故事读到这, 读第二个故事《剥豆》, 自由读, 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提炼:让, 不让)

4. 关注《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快速默读。如果说刚才两篇文章描述的是母亲愿与不愿、让与不让的纠结, 那这篇呢? (板书:打, 不打)

5. 聚焦板书,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提炼议题——纠结的母爱。 (板书:纠结的母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我让三篇文章的教学平铺开来, 学生在通读三篇文章后自己寻找文章表达的共同点, 然后自己提炼议题。这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X”到“1”的提炼。)

二、由“1”辐射“X”, 着落文字, 体会母爱

1. 通读三篇文章, 我们发现文章都在表达纠结背后的母爱。那么毕淑敏又是怎样把这纠结的爱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细细咀嚼文字, 走进母亲的心路历程, 分工合作, 一、二组读《学会看病》, 三、四组读《剥豆》, 完成两张母亲的心路历程图。 (出示下图)

《学会看病》心路历程图:

《剥豆》心路历程图:

2. 板贴学生完成的图, 目光聚焦《学会看病》中母亲的心路历程图。

(1) 指名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母亲的心路历程。

(2) 情景朗读, 读出母亲在儿子走后的后悔、忐忑及对自己的谴责。

(3) 如果此时儿子还未回来, 母亲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纠结心理背后深深的母爱。

3. 继续看第二张图。

(1) 指名学生说说剥豆比赛中母亲的心路历程。

(2) 男女生对读, 读出慢快缓急节奏变化中母亲的纠结。

4. 随着这两张心路历程图, 你是否想到自己的母亲, 想到在她气急时扬起手臂的瞬间, 想到这瞬间的背后也有过这样的纠结:

出示《孩子 , 我为什么打你》片段,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紧抓纠结背后的母爱这一议题, 通过心路历程图来理解三篇文章, 这又是从“1”到“X”的辐射。此时学生读到母亲的纠结内心已然明白纠结背后藏着的母爱。学生还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读懂更多类似的文章。)

三、夯实“1”, 着落情感, 呼应母爱

1. 三篇文章, 一种情感。这份纠结的母爱有没有唤起你内心的波动?此刻, 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选择一个故事, 写下你内心对这份爱的呼应。

2. 同学们, 你们已经读懂了母亲这样的心声, 齐读《学会看病》最后一段。

篇9: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儿子感冒发烧,母亲觉得这是让孩子学会看病的最好时机,便让儿子自己上医院看病。可当儿子走出家门后,母亲就开始后悔,旋即担心,继而自责,内心可谓备受煎熬。在儿子“凯旋”而归时,母亲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下,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让儿子学会独立。

课文的前半部分以语言描写为主,着力表现儿子对父母的依赖和母亲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的犹豫不决。后半部分则运用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母亲在尝试“放手”的过程中的痛苦心路历程。儿子走后,她开始后悔,认为这是给儿子“雪上加霜”,应该先“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很显然,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占了上风。在等待儿子回来的时候,她觉得“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多么形象而真实的描述,因为担心儿子,所以两个小时变得异常漫长。因为担心儿子,所以心里开始胡思乱想,竟想得疼痛难忍。爱子心切的母亲已然忘了自己这样做的初衷,“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如果说关心、呵护、疼爱是感性的爱,那么对孩子负责,让孩子学会独立就是理性的爱。此刻,感性的爱完全战胜了理性的爱。儿子回来了,“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理性又重新占领制高点,母亲“放手”的决心也更坚定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就这样在作者一次次的内心斗争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除必要的生字词学习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之外,不宜涉及太多学习点。“面面俱到,等于面面没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便是本文真实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切入心理描写。然后引领学生品味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这份独特的母爱。当然,还可以由读到写,鼓励学生尝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这样的学习,想必学生会学得更深刻,更有收获。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准“挣开”的“挣”,“埋怨”的“埋”的读音,理解“打蔫儿”“怔住”“艰涩”“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母亲试图放手却又不舍的情感变化,体会独特的母爱。

4.学习同类型文章,尝试进行心理描写,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习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自学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1.读准课文中的11个生字,并找出生字在文中组的词语读一读。其他没把握读准的字音查字典确认。

2.运用自己拿手的方法理解“打蔫儿”“怔住”“艰涩”“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意思。

3.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毕淑敏的人生经历及文学成就。

二、课中学习

(一)前学检测

1.检测对作者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要求交流最想告诉别人的一点。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女兵—医生—作家。

2.检测课文11个生字的认读情况。出示卡片,指名认读生字,并说出该字在文中所组词语。读正确的其他学生跟读2遍,读错的请其他学生纠正,并让其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它的,然后再让读错的学生读2遍。

3.检测文中多音字认读情况。课件点出“挣开”“埋怨”两个词,指名学生认读,读正确的再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附带检测学生练读课文的情况)。读错的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纠正。

4.检测文中词语的理解情况。先让学生质疑预习时没弄懂的词,如果学生没有提,则教师向学生提问。在学生解释词语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还要让学生说说解词的方法,并板书总结(查词典、百度搜索、请教别人、联系上下文、逐字理解再合并、抓关键字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以文中“按图索骥”一词切入,引导概括主要内容。(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词语中有一个词包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1)课件出示“按图索骥”的故事,生默读故事,说说在这个故事中“图”和“骥”分别指什么?生交流:“图”指伯乐写的《相马经》,“骥”指千里马。

(2)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文中“按图索骥”的“图”和“骥”又分别指什么?(按“生独立默读思考—小组交流—小组代表汇报”的程序进行)“图”指看病的方法(指名学生读第18自然段母亲的话,既让学生明确“图”的所指,又附带检测学生课前练读课文的情况),“骥”指学会看病。

(3)请结合以上理解,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先学生独立思考,试说,再小组交流、比较、修改,最后小组成果汇报。教师评价各组概括的优劣,并提出修改意见。

2.品味母亲的情感变化。

以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切入,抓心理描写品味母亲的情感变化。

(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凸显一点: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

(2)画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细细品味,从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在相应的句子旁做批注。学生默读课文,独立做批注—小组成员交流,相互纠正、补充—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重点句上展开讨论,分享看法。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后悔:心疼孩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担心:怕孩子出事)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自责:爱子心切)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坚定:让孩子学会独立,让自己学会放手)

(3)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生交流发言。(既疼爱孩子,又对孩子负责)她诠释出的母爱是什么?(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3.尝试写心理活动片段。

课文的前半部分以语言描写为主,鲜有心理描写。现在就请你来为作者补一处:

“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怔住了?她的心里会在想什么呢?在此处补写一个心理描写。

学生各自写后交流评价。

三、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剥豆》(附后)。

自学要求:①独立或与同学讨论解决文中不懂的词语意思。②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品味母亲情感变化,寻找引起变化的原因。④说说文中的母爱是什么。

2.编一张以“爱”为主题的小报。

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完成;文字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摘抄。要求编得图文并茂,精致美观。

附: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上一篇: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小事抓起下一篇:感恩母亲节心得体会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