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功能习题

2024-05-10

细胞功能习题(通用6篇)

篇1:细胞功能习题

专题突破练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是植物细胞的边界,也是该细胞最外层的结构 B.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均是可以运动的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一定是在细胞膜的参与下完成的 D.细胞膜上可附着与有氧呼吸.ATP水解有关的酶 答案 D 解析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A项错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B项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参与,如植物的胞间连线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项错误.2.(2017山东潍坊期中,10)下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下列属于图示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 B.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甲状腺细胞对垂体细胞分泌TSH的反馈调节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 B 解析 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属于化学物质的传递,A项不符合题意.题图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项符合题意.甲状腺细胞释放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对垂体细胞分泌TSH产生抑制,是通过甲状腺激素与垂体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结合的反馈调节实现的,C项不符合题意.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3.图中a.b.c.d为细胞器,H-亮氨酸参与图示过程合成H-X.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X可能为小分子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图中a.b.d的膜面积会产生变化 B.DNA聚合酶可从d运输至细胞膜 C.H-X分泌到细胞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c中有多种酶,它们分子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指导酶合成的mRNA模板不同 答案 C 解析 图示过程为H-亮氨酸参与合成H-X蛋白质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图中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线粒体,d是高尔基体.由图示信息可知,H-X为蛋白质,而小分子神经递质一般为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其本质不是蛋白质,且图中a(核糖体)没有膜,A项错误.DNA聚合酶不是分泌蛋白,不能分泌到细胞外,B项错误.H-X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C项正确.c是线粒体,其中多种酶分子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指导酶合成的基因不同,D项错误.4.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33

333

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答案 C 解析 细胞器甲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并且含有核酸,动物细胞器中具有膜结构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A项错误.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但其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如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项错误.细胞器丙无膜结构,含有核酸,说明其是核糖体,附着于

〚导学号50074027〛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项正确.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D项错误.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B.附着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 C.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答案 B 解析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A项正确.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是在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腔进行粗加工.再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深加工的,B项错误.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有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项正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分泌蛋白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项正确.6.(2017江苏镇江一模,2)下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B.D分别表示蛋白质.磷脂.糖类 B.过程a.d都可以表示细胞吸收葡萄糖 C.细胞缺氧时,b.c.d过程基本不受影响 D.图示过程b不能反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A为载体蛋白,B为磷脂双分子层,D为多糖,A项正确.过程a.d分别表示

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项正确.b.c.d过程均表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细胞缺氧时,b.c.d过程基本不受影响,C项正确.图示过程b表示自由扩散,磷脂分子只允许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能反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错误.7.(2017江西南昌四联,2)在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Na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A.B两项正确.Na进入细胞后,提高了液泡中的浓度,有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和维持液泡的渗透压,C项错误,D项正确.8.(2017四川彭州五校期中,12)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图甲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B.图甲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是载体的数量 C.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答案 C 解析 图甲中曲线a随着被转运物质浓度的增加转运速率不断增大,故a表示自由扩散,曲线b开始时随着被转运物质浓度的增加,转运速率增大,但转运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说明曲线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项正确.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限制因素为载体的数量,B项正确.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能体现细胞

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项错误.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都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9.下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抗体有关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填标号).(2)图一细胞中大分子物质出入结构④的通道为

.(3)图二细胞与图一细胞相比,特有的生物膜结构是

(填名称).(4)图二细胞中的④是

,该结构与植物细胞的 的形成有关.若将图二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0.3 mol/L蔗糖溶液和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观察原生质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其结果如下图所示.(5)曲线a.b.c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

,表示在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的是

.(6)EF段的细胞液浓度变化为

.(7)试简要分析曲线b.c差异的原因.答案(1)③⑤⑦(2)核孔(3)叶绿体膜和液泡膜(4)高尔基体 细胞壁(5)a b(6)不变(7)曲线b:在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的细胞开始时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硝酸钾分子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曲线c:由于蔗糖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因此分离后不能发生自动复原.解析(1)图一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抗体有关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

粒体.(2)核孔是细胞中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3)图二高等植物细胞与图乙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生物膜结构是叶绿体膜和液泡膜.(4)高等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5)将成熟的高等植物细胞浸于蒸馏水中,细胞吸水导致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大,对应图中的曲线a;浸于0.3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导致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小,对应图中的曲线c;浸于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先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随后细胞吸水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其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变小后恢复原体积.(6)图中EF段原生质体的体积保持相对不变,说明细胞吸水量与失水量持平,因此细胞液浓度不变.(7)曲线b.c差异的原因:b曲线,在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的细胞开始时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硝酸钾分子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c曲线,由于蔗糖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因此分离后不能发生自动复原.10.(2017河北邢台一中月考,41)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图甲表示某分泌细胞的分泌过程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③放大后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图中①~⑥表示结构名称,A.B.C表示物质名称,a.b.c表示物质运输方式.)

(1)图甲中

(填序号)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2)图乙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

(填字母).(3)图甲所示的氨基酸.葡萄糖.碘的运输是图乙中的 方式,若用蛋白酶处理该细胞,则图乙所示的 运输方式将受阻.(4)mRNA合成后从细胞核出来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将通过

层生物膜.(5)若对图甲中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用H进行标记,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间依次出现的顺序是

(填序号).3

(6)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结构是

(填序号).(7)分泌物能够顺利排出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 性.答案(1)①③④⑤⑥(2)A(3)b b.c(4)0(5)②①⑥③(6)⑥(7)流动

解析(1)观察图甲可知,①~⑥表示的分别是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线粒体.细胞核和高尔基体.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2)图乙中A.B.C表示的分别是糖蛋白.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3)图乙中a.b.c表示的运输方式分别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细胞外到细胞内)和主动运输(细胞内到细胞外),氨基酸.葡萄糖和碘进入细胞的方式为b,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如加入蛋白酶,则b.c运输方式会受阻.(4)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中出来,所以通过0层生物膜.(5)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的顺序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6)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7)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11.科学家把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各种离子的初始浓度设定为1个单位,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的相对浓度(实验结束后培养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占开始时的浓度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图示中的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

.(2)请解释在培养水稻的完全培养液中,实验结束时M

浓度为什么会升高?

.(3)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①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

,②植物根吸水和吸收离子是

的过程,③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的 不同.(4)该实验

定的巧

处是

,如此

进行数据处理,便于得出结论.答案(1)离子的种类.植物种类 主动运输 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大于吸收M的相对速度(3)选择性 两个相对独立 基因(遗传物质)(4)便于实验结束时的数据与初始值相比较,也便于不同离子间的浓度数据进行比较 解析(1)图中显示有两种植物.三种离子,所以自变量为离子的种类.植物种类.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载体.耗能,所以与核糖体.线粒体这两个细胞器密切相关.(2)植物在吸收离子的同时也在吸收水分,若吸水的相对速度大于吸收离子的相对速度,则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就会上升,反之就会降低.(3)离子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且随水分的运输而运输,所以二者有关,但吸水和吸收离子的原理不同,如图中有的离子被吸收的速度大于水被吸收的速度,有的却小于水被吸收的速度,即离子的吸收与水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由于细胞膜上运载不同离子的载体种类.数量不同,故吸收离子具有选择性.由于不同种植物的基因或遗传物质不同,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所以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不同.(4)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求量不同,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不同离子的浓度是不同的,但为了便于研究(数据对比),把起始浓度都定为1个单位,实验结束时再用真实值与真实起始浓度相比,得出相对数值进行研究.

篇2:细胞功能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管组织中心MTOC:在细胞中微管开始组装的地方,如中心体、基粒等部位。

2.应力纤维(stress fiber):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纤维束,由大量平行的 肌动蛋白丝组成。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含有大量的应力纤维,通过粘合斑附着在细胞外基质上。3.细胞骨架cytoskeletion: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蛋白网络结构,具有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架、维持细胞形态、负责细胞内物质和细胞器转运和细胞运动等功能。

4.网格蛋白clathrin:又称笼形蛋白,是一类包被蛋白,由三条重链和三条轻链组成,组装形成多面笼状结构,介导高尔基体到溶酶体以及胞吞泡形成等过程。

5.中心体centriole:由一对相互垂直的柱状中心粒以及周围无定形的电子致密的基质组成,是微管组织中心。

6.基体basal body:是纤毛和鞭毛的微管组织中心,是9+0型的结构,只含有一个中心力

7.胞质环流cyclosis:植物细胞中胞质绕液泡环形缓慢流动的现象。动力来自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微丝)的相互作用。

8.轴突运输axonal transport:细胞器或分子沿神经细胞轴突的定向运输方式。

9.分子发动机molecular motor:细胞内利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或细胞运动的蛋白质分子,例如以微管为轨道的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以肌动蛋白纤维为轨道的肌球蛋白。

10.动力蛋白dynein:巨大的蛋白质复合体,由2条重链、4条轻链、3~4条中间链组成,具有ATP酶活性,与微管结合,其功能是分子马达,驱动内体、溶酶体、线粒体等沿着微管向中心体运动,结合真核生物外周的鞭毛和纤毛并驱动其运动,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

11.驱动蛋白kinesins:一类微管动力蛋白,由两条重链(110~135 kDa)和数条轻链(60~70 kDa)组成,其重链的头部具有ATP酶的活性,利用水解ATP得到的能量沿着微管移动,参与细胞器的转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具有ATP酶活性的一类微管动力蛋白。由两条重链和数条轻链组成,可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沿微管向微管的正端移动,与小泡、细胞器运输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向两极有关。)

12.微管结合蛋白(MAP):与微管特异地结合在一起, 对微管的功能起辅助作用的蛋白质称为微管结合蛋白,如装配MAPs。

二、选择题:请在以下每题中选出正确答案,每题正确答案为1-6个,多选和少选均不得分 1.以下哪些药物常被用于特异性的显示微丝 A.细胞松弛素 B.肌动蛋白抗体 C.鬼笔环肽 D.紫杉酚 2.微管组织中心

A.是细胞内富含微管的部位 B.是细胞内装配微管的部位 C.具有γ微管球蛋白 D.包括中心体和鞭毛基体 3.角蛋白分布于 A.肌肉细胞 B.表皮细胞 C.神经细胞 D.神经胶质细胞

4.以下关于中间纤维的描述哪条不正确? A.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 B.直径略小于微丝 C.具有组织特异性

D.肿瘤细胞转移后仍保留源细胞的IF 5.头发由 α角蛋白构成 β角蛋白构成

6.中间纤维之所以没有极性是因为其

A.单体不具有极性 B.二聚体不具有极性 C.三聚体不具有极性 D.四聚体不具有极性

7.能趋向微丝正极运动的马达蛋白属于哪个家族? A.Myosin B.Kinesin C.Dynein 8.鞭毛的轴丝由 A.9+0微管构成 B.9+1微管构成 C.9+2微管构成 D.由微丝构成 9.鞭毛基体和中心粒 A.均由三联微管构成 B.均由二联微管构成

C.前者由二联微管、后者由三联微管构成 D.前者由三联微管、后者由二联微管构成

10.秋水仙素可抑制染色体的分离是因为它能破坏哪一种细胞骨架的功能? A.微丝 B.微管 C.中间纤维

11.动物细胞微绒毛中的骨架结构和马达蛋白分别为 A.微丝 B.微管 C.Myosin D.Kinesin E.Dynein 13.动物细胞中微管的(+)极在 A.远离中心体的方向 B.向着中心体的方向

14.微管α球蛋白结合的核苷酸可以是 A.GTP B.GDP C.ATP D.ADP 15.以下关于微管的描述那一条不正确? A.微管是由13条原纤维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 B.紫杉酚(taxol)能抑制微管的装配 C.微管和微丝一样具有踏车行为 D.微管是细胞器运动的导轨

16.微管具有极性,其(+)极的最外端是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17.细胞的变形运动与哪一类骨架成分有关? A.微丝 B.微管 C.中间纤维

18.以下哪一类药物可以抑制胞质分裂? A.紫杉酚 B.秋水酰胺 C.长春花碱 D.细胞松弛素

19.应力纤维是由哪一类细胞骨架成分构成的? A.微丝 B.微管

C.中间纤维

20.Myosin是微丝的动力结合蛋白,肌肉中的Myosin属于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篇3:细胞功能习题

一、教材习题的作用和地位

新课标教材的习题, 形式上分为简答讨论、选择和计算题, 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辨析和适度深化概念而设置, 难度不高, 梯度有序, 对知识深化、综合运用的试题较少。但这些习题有较强的目的性, 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方法, 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试题的编排顺序、难易、梯度、数量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题目内容所涉及的情境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和现代科技结合紧密, 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学生看到习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际处理教材习题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部分教师淡化了教材习题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认为教材习题过于简单, 草率处理, 学生做后, 只重结果, 忽视评讲, 或者布置成课外作业, 不予评讲, 忽视了教材习题的基础性和针对性。同时不能正视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在抛弃教材习题之后, 投入茫茫题海, 寻找所谓的能提高学生能力的高难试题,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根本没有注意学生思维发展的渐进性, 容易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科学处理教材习题的原则

有效利用教材习题资源, 必须科学处理教材习题。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 对教材习题进行研究、加工、练习、评讲等一系列过程。要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加工重变化更重实际。

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掌握和运用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材习题重新加工处理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处于什么水平状态。在习题的重新设计中应循序渐进, 切合实际,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习题设计内容、难度的起点可以低, 但最终要求要高。重新设计涉及的情境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和现代科技结合紧密, 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优生吃的饱, 后进生有收获。

2. 练习重结果更重过程。

学生通过努力, 得出正确结果就用一种成就感, 对继续学习是一种推动, 所以结果是重要的。同样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功能必须在解题过程体现的, 因此解题过程更为重要。过程和结果, 两者都重要, 过程更重要。解题过程, 包括严格审题、提取信息、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物理状态、分析物理过程、选择物理规律、列方程、解方程等。显然, 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数理结合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都会在解题过程得到提高。

3. 评讲重讲授更重交流。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 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不见了,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没有了, 物理学失去了它的灵气和趣味。因此, 处理教材习题, 教师要把“一家之言”变为“百花争鸣”。要让大家说话, 调动学生说话。在处理教材习题时, 要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 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当题目有多种解法时, 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表意见, 对不同的解法, 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 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 师生、生生之间实现多向交流。

四、科学处理习题的方法

要充分利用教材习题资源, 首先在思想上要把教材习题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 教师应在课前先走进题海, 对习题进行分析、改造和设计, 充分利用习题现有作用, 不断挖掘习题的潜在功能, 在课堂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拓展延伸习题。

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教材习题加于改造, 围绕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在内容、情境、设问恰当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不同条件下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涵,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材习题虽然简单, 依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联想、分析, 获得多个解题方法, 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发散性思维

1. 重组教材习题。

在近年的高考中频频出现对教材习题进行重组后的试题,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迁移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应对教材习题的适当重组习题的重组是对物理不同的知识、方法和模型的再组合, 扩大了课堂的容量, 提高教学的实效率。习题的重组让学生把前后的知识、方法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使知识逐渐体系化、结构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2. 挖掘习题的错误。

错误的习题不是垃圾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其中蕴含学生对知识方法掌握的程度、思维的障碍和缺陷等各种信息, 也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一面镜子。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纠错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自己把错题当成宝贵的学习资源。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暴露解题的思路, 讨论错误的原因。进行自我诊断,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3. 评讲习题有策略。

教材习题的讲评是教师对教材的再次钻研, 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次认知, 因此评讲习题也是处理习题的重要部分。针对练习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典型讲评, 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错误, 教师应点评或课下交流。评讲的策略, 针对习题中某一类问题进行专项讲评。按照知识内容和种类进行归类讲评, 将同类知识成串、成链、成网, 更具系统性和条理化;对于较复杂习题, 采取综合讲评,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重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过程的点拨, 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评讲过程中鼓励学生共同探讨,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

要想用好新教材, 充分发挥习题功能, 这与教师对教材的习题的认识、理解、处理能力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习题, 精心准备, 课堂上再给学生一个适度自由的空间, 惊喜就在眼前。

摘要: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 题海战术这种现象在物理教学中依然存在。开发、利用教材习题这一宝贵的资源, 或许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 践行新课程的理念。

篇4:习题的功能

关键词:题型扩展;新课标;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01-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过程中,课程标准(或大纲)和教材被当成重中之重,吸引了广大专家学者和教师的注意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习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不认为是一个遗漏。即使课程标准得到全面贯彻,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和自主化,习题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和复习手段之一。因此,提高习题质量和扩大习题功能的研究,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且应该鼓励广大师生和关心中学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1发挥习题的潜在功能

原来的习题功能,着眼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课程的重点和强化对某些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记忆或理解(或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这些功能显然过于局限和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出它所具有的、潜在的其他教育功能。由于人们(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其它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或者“困惑”,如对实际事件中问题的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思路的提出;对信息真伪的分辨和合理内核的把握;对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综合等,以及在和他人进行交往时如何做到恰如其分的提问和相互沟通,或如何恰当地表达个人意见或提出建议等等,都可以看成广义的“习题”。在解答这些“习题”时,所涉及的就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仅与本学科相关的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了,除去文字或语言表述能力外,将涉及到一个人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人们在此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大致与和人们常说的能力、水平或素质相当。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活动过程简化为一种“解题过程”,因为同样经历着“审题”、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解题的基本思路、设计解题的方案和步骤、实践和不断地修改以及及时地改变解题方案等过程。所以课程习题虽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而且要求和课程知识点相配合,却包含了分析解决“问题”时所必须经历的主要过程及一些常用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出的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并列为教育目标的教育理念,研究并开发习题的新功能的工作应当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以此来代替并摒弃目前泛滥于市场的那些集旧题、偏题、怪题和耗费师生大量精力的重复训练题于一身的所谓辅导材料。所以,发挥习题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课题。

2通过题型扩展强化习题的功能

在初等教育中,习题功能的扩展可以通过题型的更新和扩展来进行。在新题型的设计中,必须首先明确习题的改革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才能适当淡化按照学科、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按知识要求级别拟定习题的传统做法,使师生的眼界扩展到整个社会和整个自然界,只有这样,“习题”才有可能走出新的路子来。例如,书面习作、动手制作解题用的参考模型、自己动手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或通过试验取得数据、根据已知事件或资料提出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拟定习题(包括复习题、自我检测题或讨论题等)、对伪科学事件的分析和批判、对科学技术新发明和新现象的简介和质疑等等(包括将习题进行中英互译并加以解答,学生自组阶段测验试卷等),都可以成为新的题型。

仅仅有了新的题型,还是不够的,必须按照学生的学段和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习题的主要内容。亦即化学习题仍然应当以与化学相关的内容、事件或技术为主。在题材的选择上,或以强化或巩固某个重要的概念或原理(包括学生已经学过的其他课程)为主;或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如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或贴近社会并与化学有关的知识或事件;或以有助于学生建立或增强资源概念、环境观念、是非观念的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解析为主的实践活动、讨论或“论文”写作等等,都是过去重视得不够但却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一些方面。当题型和学生寻求解答的方式得到扩展之后,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原则在习题环节上也将得以体现,将更加有利于模块式教材的教学设计和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要求。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允许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但是完成教学改革却要求认真研究和完善所有的教学环节。新课标中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环节固然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学习和实践,一些我们早已熟悉的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习题、实验也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有效地改革。“熟悉”导致的“轻车熟路”有时会成为限制思维自由度的“包袱”或曰惯性。一旦克服了这种惯性,经验就会起着加速改革过程的作用,在习题改革的实践中(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反而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3扩展新题型的思路

本文所提出的新题型,和目前比较流行的服务于应试的题型分类有所不同。着眼于思维和常用解题方法的训练和实践,力图能够体现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育目标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所列举的题型是不完备的,有待于不断补充和修改。文中附有部分样题,由于篇幅所限,所列样题未能覆盖所提出的所有新题型,但是可以比较具体地展示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改革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编制题型的思路:

1.有明确的应用背景或可以动手实践者

2.有实际意义数据的整理、作图和分析

3.有助于扩展思维空间者

4.有助于加深对新技术的了解者

10.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工作器件

11.设计实验(原理,机构或工作内容)用以展示原理、观察现象或验证设想

12.物质物性的推算或化学性质的推测

13.关于某些科技发明的讨论和建议

14.和运动和健康有关的卫生常识,如营养、医药(如可控释放)等

15.与能源、环境、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

16.对错误信息或伪科学事件的分析与评论

17.化学史中某些事件的分析讨论

4新题型化学习题22例(部分附有简单的解答)

1.CO和N2的总质子数和总电子数相同,称作同电子体系,CO2和CH4的同电子体系各是什么?

答:CO2的同电子体系有N2O、CNF等,CH4有NH3,H2O,HF等。

注1:这道题主要用来帮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系。

注2:在讨论同电子体系时,氢核可以不计在内,所以后一题答案中的同电子化合物的原子核数目并不相等,这是和CO2的情况不同之处。

2.冬天雪后,为了清除积雪,常用泼洒盐水的方法,为什么?据说对汽车底盘和下水道中的铸铁管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为什么?

答:盐水结冰的温度远低于纯水,所以冰在同温度的盐水中将自动熔化。但是盐水中所含的氯离子对铁质或铜质的设备和零件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至少可以认为盐在铁器的电化学腐蚀中起了电解质的作用。

3.AgNO3稀溶液和NaCl的稀溶液反应时,生成的AgCl白色沉淀在日光照射下会变为黑色。如果两种溶液都非常稀薄时,有时看不到沉淀,见到的是黑色的浑浊液。有人认为这个现象可以用来理解照相过程,是这样的吗?

答:当AgNO3溶液和NaCl溶液都很稀时,生成的AgCl因为颗粒非常小,呈胶体状态,这时它的比表面很大,所以AgCl的光分解速度很快,在胶体凝聚成沉淀之前,就变黑了。照相过程正是利用了这种现象,亦即胶态AgCl的光敏感性远远高于微小的AgCl颗粒。

注:照相底版中的明胶是用来保持胶态AgCl的稳定性和均匀分散性,此外还要加入多种增感染料以加宽所吸收的光的波长范围,从而改善影像的对比度和反差。

5.维生素C(ascorbic acid抗坏血酸)被认为能够通过把亚硝酸根离子转变为NO气体而具有防止前者对胃所产生的致癌作用。它在这个作用中的角色是什么?已知反应为抗坏血酸变成去氢抗坏血酸,变化为:

C6H8O6→C6H6O6

请完成这个反应的反应式。

答:在这个反应里,抗坏血酸起的作用是还原剂。反应式为:

C6H8O6+[O]→C6H6O6+H2O

注:抗坏血酸是一种常用来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的药剂。

6.某铝厂每年生产铝锭65000000kg,需要原料铝钒土多少吨?(2.1kg铝矾土矿石可以生产1kg氧化铝)。需要用去多少度电(1kg铝需要用电17kWh)?

答:需铝矾土65000000×2.1=1.37×108kg

需电力65000000×17=1.1×109kWh

7.一份巨无霸汉堡包可提供500kJ的能量。如果每步行1小时需要能量为170kJ,要走多久才能把这些能量消耗掉?

答:500kJ+170kJ/h=2.97h≈3h

8.1kg人体脂肪可存贮约3220kJ的能量。一般人每行走1km大约要消耗170kJ的能量。如果此人每天步行5km,1年中因此而消耗的脂肪大约是多少?

答:每年要消耗脂肪约5km/d×365d×170kJ/km÷32200kJ/kg=9.95kg≈10kg

9.为下列废物各选择一种你认为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尽量有针对性,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a)被铁盐污染了的盐酸;

b)苦味酸(一种炸药);

c)被PCBs污染了的豆油;

d)被生产青霉素时的残渣污染了的正戊烷。

答:a.利用蒸馏;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用熟石灰处理。

b.埋藏在潮湿的土壤中或焚烧(苦味酸需要用引爆剂引爆)。

c.焚烧。

d.过滤然后蒸馏分离出正戊烷。

10.第一个适用的蓄电池是Gaston Plante在1859年发明的。他的电池由两块用橡胶片隔开的铅板浸入10%的硫酸水溶液而组成。这样的铅蓄电池在现在行驶着的汽车和卡车里都可以见到。利用这个事实来描述铅和其他主族金属的活泼性的差别。

答:在主族金属中,铅处于IVA和第6周期。属于不很活泼的金属之一,它在金属电动次序表中虽然排在氢之前,但是在稀硫酸中由于生成的硫酸铅不溶于稀硫酸,并不会继续反应下去,而它的Pb+2在电解条件下可以分别在两极生成Pb和PbO2,却可以把电能储蓄下来。由于PbSO4、Pb和PbO2都是固体,可以附着在电极上,因此可以满足蓄电池的要求。

11.为什么铝用来制造罐头时,必须在金属表面上覆盖塑料以防止它因和食品中的酸接触而被溶解;而锡制的罐头就不必覆盖塑料膜?

答:这是利用了铝金属的延展性。但是铝与锡相比,前者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容易和食品中的酸发生作用,所以要覆盖一层塑料膜。而对于食品中所含的弱酸,锡不易发生作用,同时因为锡制的的罐头在锡镀膜下是铁基体,比锡要活泼,对锡可以起保护作用。此外,铁元素对于人体不算是有害元素。

12.孩子们经常认为金属例如铁在锈蚀后,重量会减少。请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地想,并且为什么是错的。

答:孩子通常只注意到铁器在腐蚀后的损失,没有计入铁腐蚀后产生的氧化铁的质量。由于铁在腐蚀时结合了环境中的氧,所以总质量反而会增加。由反应式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4Fe+3O2→2Fe2O3

13.以前,自行车的气门芯是用部分硫化的橡胶制成的,我国现在自行车用的气门芯主要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请解释为什么现在用的气门芯在夏天和冬天都比较容易损坏?

14.在设计家用的喷雾器罐时,要求能够承受400kPa的压力,如果气体是在25℃时充入的,当时的压力只有200kPa,试推算这个喷雾器罐在350℃时,是否有可能因为附近有一张点燃的纸而使它发生爆炸?

答:350℃时罐内的压力为:P=200kP×(350+273)÷(25+273)=418kPa

因为此时罐内的压力已经接近罐的耐压极限,有可能发生爆炸。

15.家用汽车和公交车相比,前者的耗油量大约是后者的1/5左右(按行驶每1km计)。假设前者和后者在行驶时所排出的污染物的比率大致也是1/5左右。如果后者载运乘客量平均为50人,前者平均为2人,请对比它们在燃料利用和污染环境方面是否各有优劣?

16.有些即使已经配平了的化学方程式也会使化学家陷入困惑,例如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就是一例,6CO2+6H2O+hv→C6H12O6+6O2

从化学反应式来看,O2好像都来自CO2,可是实际上却与H2O有关。试对这个结论做出您自己能够的解释。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习题,不必要求有唯一的答案。

提示:CO2是碳的最高氧化形式,变成葡萄糖要有一个还原过程,水分解后产生的氢可以起所要求的还原作用,所以必然有一半的氧来自水。

17. 35Cs用于标准时钟的校准,因而被称作铯原子钟。135Cs每秒发射的电磁波的周期数为9192631770±20,作为计时时的精度可以达到8/1014。试证明之。

18.公元2000年8月北京青年报报道,建国门的地下煤气管道由于地下杂散电流的多年作用,发生严重腐蚀,需要更换。请您根据这段消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试编成一些习题请您的同学来回答。

(1)电化学腐蚀机理和证明所提机理的实验;

(2)今后可以采用的防止或减缓腐蚀的方法;

(3)通过某种测量估算给定长度的地下钢管的腐蚀速度的简易方法。

19.下表是生产每吨工业用原材料时的平均能耗:

1.请画出一张柱状图来表示表中的数据。

2.下面是生产每1m3有关工业材料时的能耗(MJ)数据;

*括号内的数据表示可以从废塑料中回收的能量。

a.请把表中的数据也画成一张柱状图,比较这些材料在两张图中的位置并讨论出现不同的原因。

b.为什么生产铝的能耗如此之高?

c.铜比钢铁耗能少,为什么制造汽车的材料以钢铁为主?

d.为表中所列的每种材料各举一种用途,并简要解释为什么会有您所想到的用途?

20.公元2000年,有人合成了一种名为八硝基立方烷的炸药,其爆炸力据说是迄今已有的炸药中最强的一种。

1.请画出它的化学结构式。

2.通过与TNT或NH4NO3的比较,您能否对以上的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3.如果您同意以上的说法,那么您认为下一个超过八硝基立方烷的炸药,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式?

21.最近有人建议用液态氨作为一种清洁的汽车用燃料,请根据所知道的有关液氨的性质,提出对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看法。

提示:从储能密度(kJ/L)来看,烃燃料为2-3×104kJ/L,氨和氢则在1×104kJ/L左右。所以就汽车燃料而言,烃燃料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如此,在供应,价格等方面都有其优势。不过,氢和氨的储能密度还是够用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属于汽车用清洁燃料。

氨的氧化或燃烧反应中,与作为燃料相关的反应主要的有以下3个:

4NH3+3O2→2N2+6H2O (1)

4NH3+5O2→4NO+6H2O(2)

4NH3+6NO→5N2+6H2O(3)

22.如果把边长为1cm的立方形可燃固体分散成为边长为100nm(1nm=10-12m)的立方体,它的表面积将增大多少倍?如果这种固体的燃烧速率和它的表面积成比,请用您所得到的数据说明,为什么当某个不通风的空间内有大量可燃性粉尘存在时,遇到明火或电火花时极易发生爆炸。

以上的习题,大都选自国外的化学教材(有的做了适当的改编),仅供大家参考。有些题型是我们过去很少见到和想到的,但是读来颇有新鲜之感,饶有兴味。可惜至今题源仍然匮乏,如果广大老师们认同本文的基本观点并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出一部分精力用于新题型的开发和编制新习题,集思广益,将有助于解决题源问题。

篇5:细胞生物学习题5

(2)皮肤的上皮细胞;

(3)消化道的平滑肌细胞;

(4)大肠杆菌;

(5)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6)精细胞;

(7)植物细胞。

篇6:细胞功能习题

一、简述减数分裂的过程

解:细胞周期是指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分为:

G1期,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S期,DNA复制阶段

G2期,DNA复制完成到分裂之前 M期,分裂开始到结束

一、间期:分为G1、S、G2期。

二、分裂期:

(一)减数分裂I

1、前期I:分为5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1)、细线期:染色体成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粒。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在光镜下分辨不出两条染色单体。此期同源染色体在核中随机分布。由于染色体细线交织在一起,偏向核的一方,所以又称凝线期。(2)、偶线期: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哦诶对称为联会。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联会复合体。联会复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SC是同源染色体间形成的梯子样的结构。

联会复合体的周期:在减数分裂前的G2期SC的单体在胞质中合成。在细线期亚单位组装成侧生组分。到偶线期时侧生组分借着LC纤维互相交错开始形成中央组分;到粗线期时中央组分完全形成;双线期SC去组装,SC单体分散到核质和胞质中去。

偶线期还会有残余的0.3%DNA的合成。称为Z-DNA(3)、粗线期:此时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此时联会已经完成。在此期,会合成一些DNA,称为P-DNA,主要用于DNA链的修补和连接。(4)、双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但在交叉点上还保持着联系。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在电镜下已经看不到联会复合体。(5)、终变期:二价体显著变短,并向核周边移动,在核内均匀散开,所以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时期。终变期二价体的形状表现出多样性。核仁此时开始消失,核被膜接替。

2、中期I: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I: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染色体重组。

4、末期I

(二)、减数分裂Ⅱ: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与有丝分裂相似。

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三、为什么中期会发生染色体凝集、核膜解体、纺锤体形成

解:在中期,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CDK结合,激活CDK,CDK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可以使下游一系列的蛋白磷酸化。即产生有活性的MPF。当MPF激活后,使组蛋白磷酸化,使染色体凝集;使核纤层蛋白磷酸化,造成核纤层的解体,使核膜崩解。同时MPF的激活使微管结合蛋白磷酸化,引起微管在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形成有丝分裂的纺锤体。

CDK的激活过程:CDK的激活需要Thr14和Tyr15的去磷酸化,同时需要Thr161的磷酸化。首先cyclin和CDK结合,在Wee1和CAK的作用下,使Thr14、Tyr15、Thr161磷酸化,然后再Cdc25c的作用下Thr14和Tyr15去磷酸化。使CDK激活。从而进入分裂期。当在分裂末期时,激活APC,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cyclinB,使CDK没有活性,从而使染色体解集缩。完成细胞周期。

APC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在晚有丝分裂期,失活的APC与激活亚基结合,成为激活状态,靶蛋白(M-周期蛋白的破坏框)被激活状态的APC识别,APC(E3)在E1和E2的帮助下,将多个泛素分子转移到cyclin上,泛素化得靶蛋白立即被识别,在蛋白酶体中降解。

G1周期蛋白也通过类似的途径降解,但其N端没有降解盒,C端有一段PEST序列与其降解有关。

四、简述早期染色体凝集及即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将处于分裂期M期的细胞和间期细胞融合,M期的细胞总是能够诱导非有丝分裂的细胞中的染色质凝聚,这种现象称为早熟染色体凝集。现象:G1期的PCC为单线状,因DNA未复制。

S期的PCC为粉末状,因DNA由多个部位开始复制

G2期PCC为双线染色体说明DNA复制已经完成。解释:是由于中期细胞胞质中的MPF已经被激活,即MPF为有活性的,所以一旦CDK被激活,会产生一系列的下游事件,会使组蛋白磷酸化,从而发生染色体的凝集。第四章 细胞凋亡

一、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自主有序的死亡过程,又称程序化细胞死亡。

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形态学观测:染色法、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

2、DNA电泳:DNA片段就呈现出梯状条带

3、TUNEL测定法(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即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细胞凋亡中染色体DNA的断裂是个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DNA双链断裂或只要一条链上出现缺口而产生的一系列DNA的3’-OH末端可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的作用下,将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荧光素、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化酶或生物素形成的衍生物标记到DNA的3’-末端,从而可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

Tunel测定法是通过DNA末端转移酶将带标记的dNTP间接(通过地高辛)或直接接到DNA片段的3‘-OH端,再通过酶联显色或荧光检测定量分析结果。

4、彗星电泳法(comet assay)又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le Cell Gel Assay):彗星分析法是因为被破坏的DNA形似彗星。损伤的 DNA 从核中溢出,朝阳极方向泳动,产生一个尾状带,未损伤的 DNA 部分保持球形,二者共同形成“慧星”。如果细胞未受损伤,电泳时,核DNA因其分子量大停留在核基质中,荧光染色后呈现圆形的荧光团,无脱尾现象。DNA单链断裂的碎片分子量小可进入凝胶中

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AnnexinV/PI双染色法

根据凋亡细胞DNA断裂和丢失,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PI专门染核酸,因此PI能染上的是已经中晚期的凋亡细胞。

细胞凋亡早期改变表现为磷脂酰丝氨酸(PS)从细胞膜内转移到细胞膜外,使PS暴露在细胞膜外表面。PS正常主要存在于细胞膜的内面,在细胞发生凋亡时细胞膜上的这种磷脂分布的不对称性被破坏,而PS暴露在细胞膜外。AnnexinV在高Ca的条件下,与PS有高亲和力,因此,AnnexinV染上的为早期凋亡的细胞。

6、Caspase-3检测法:用Caspase-3的抗体作Western检测细胞是否产生凋亡。

三、简述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细胞凋亡是与细胞内凋亡酶有关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一类特殊的蛋白酶激活(Caspase),使细胞中一些关键性的蛋白降解,造成凋亡。

Caspase自身以非活性的Procaspase存在,其激活依赖于其他的Caspase在他的天冬氨酸位点裂解活化或自身活化。

Caspase分为两类:一类为启动者,如:Caspase-

8、9,受到信号后,能通过自剪接而激活,然后引起Caspase级联反应,激活Caspase-3、6、7 另一类为执行者,如:caspase3、6、7.他们可直接降解胞内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引起凋亡,但不能通过自催化或自剪接的方式激活。

细胞凋亡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1、膜受体通路:即通过胞外信号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酶

2、线粒体通路:通过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激活caspase 膜受体通路:细胞外部的刺杀信号或称死亡配体与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相结合,和接头蛋白形成复合体,接头蛋白召集procaspase8,激活procaspase8,使其切割为大小亚基被激活为caspase8,caspase8启动级联反应,激活caspase3、6、7,这几种凋亡酶可降解胞内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导致细胞凋亡。

线粒体通路:当线粒体接受凋亡刺激的早期cytc从线粒体向细胞质移位,cytc能活化与凋亡相关的酶类,引起凋亡。

在正常情况下定位在线粒体外膜等处的Bcl-2则可阻止cytc从线粒体释放,从而抑制细胞的凋亡

• 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与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optosis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Apaf-1)结合,后者聚集并与procaspase9(启动者)结合,导致caspase9 的活化。

当Caspase8活化后,它一方面作用于Procaspase3,另一方面使Bid裂解成2个片段,其中含BH3结构域的C-端片段被运送到线粒体,与Bcl-2/Bax的BH3结构域形成复合物,导致细胞色素C释放。CytC与胞质中Ced4同源物Apaf-1(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optosis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结合并活化Apaf-1,活化的Apaf-1再活化Procaspase9,最后引起细胞凋亡。下游Caspases活化后,作用底物:

裂解核纤层蛋白,导致细胞核形成凋亡小体;

激活存在于胞质中的核酸酶,使它进入细胞核降解DNA。能在核小体的连接区将其切断,形成约为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降解DNA形成DNA Ladder。正常情况下,核酸酶存在于胞质中,不能进入细胞核。

上一篇:医院安全消防培训内容下一篇:中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