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检测

2024-05-19

细胞检测(精选十篇)

细胞检测 篇1

1.1 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

近年来, 随着生物医药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已成为引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传统的有血清细胞培养相比, 它具有安全性好、过程便于监测、技术稳定可靠、工艺放大容易等众多优点, 最大规模可达到25000L, 为众多生物制药同行所青睐。

1.2 微载体培养技术

由于目前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仍只能依靠贴壁培养, 再加上无血清培养基细胞适用谱窄、工程细胞株构建与无血清悬浮驯化技术还不十分成熟以及一些相关技术瓶颈还有待突破等诸多问题的存在, 使得用于科研和生产特别是疫苗制造领域的许多哺乳动物细胞系仍不能很好地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培养。

1.3 填充床细胞培养技术

以合成纤维片状载体为代表的细胞培养固定床载体由于其表面积大、细胞承载量高、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 在动物细胞培养领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一些厂家将这种载体与生物反应器技术相结合, 制造出填充床式细胞生物反应器, 可以实现动物细胞的高密度培养。

2 培养体系中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2.1 DN A含量检测法

凋亡细胞染色体降解产生的小分子DNA可以通过经固定的细胞膜逸出细胞外, 使得凋亡细胞DNA含量下降, 由此导致对DNA染料的染色能力下降, 在G1峰前呈现亚二倍体峰。

2.2 FSC/SSC检测法

凋亡细胞体积减小, 密度增加, 在流式细胞仪上分别表现为前向角散射光 (FSC) 下降, 而侧向角散射光 (SSC) 增加。

2.3 AV/PI检测法

应用中通常将AV与检测细胞膜完整性的染料如PI联合, 以便将凋亡细胞 (AV+/PI-) 与坏死细胞 (AV+/PI+) 区分开来。该法可检测较早期凋亡细胞, 结果较为可靠, 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凋亡检测方法。

2.4 YO PR O-1/PI检测法

将YP与PI联合染色可将细胞区分为正常细胞 (YP-/PI-) 、凋亡细胞 (YP+/PI-) 和坏死细胞 (YP+/PI+) 三个亚群。该染色方法除用于流式细胞术外, 还可用于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凋亡。

2.5 胞内p H (p Hi) 检测法

许多细胞凋亡过程伴有p Hi的下降, 因此p Hi的变化也成为细胞凋亡的一个检测指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南, 等.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优势、特点与实验研究[J].亚太传统医学, 2009, 5 (2) :21-23.

[2]余阗.哺乳动物细胞适应无血清培养的改造.科技资讯[J], 2007, (22) :5.

液基细胞学检测报告单 篇2

液基细胞检测报告单(免费预检)

姓名:

TCT申请号:

是否绝经: 年龄:

送检日期:

末次月经日期: 门诊号/住院号:

送检医生:

受检人电话: 科室:

送检材料:

受检人地址:

标本满意度:□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1)有无明确的标记:

(2)细胞量是否大于5000:

(3)有无鳞状上皮细胞:

(4)有无颈管细胞:

(5)有无化生细胞:

(6)有无子宫内膜细胞:(7)是否经期标本:

(8)其他:

有无上皮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 上皮细胞检查情况:

1、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分析:

(1)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4)鳞癌

2、腺上皮细胞异常分析:

(1)非典型腺细胞;(2)原位腺癌;(3)腺癌

微生物感染情况:

(1)滴虫感染提示:

(2)放线菌感染提示:

(3)菌群异常性阴道病:

(4)霉菌感染提示:

(5)念珠菌感染提示:

炎症细胞量情况(炎细胞在玻片上的遮盖比率):

(1)轻度炎症(<50%);(2)中度炎症(50%-70%);(3)重度炎症(>70%)

细胞检测 篇3

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最有希望的治疗策略。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分子靶向治疗可以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特定位点,高度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很少损伤正常细胞。安全性和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微,临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应用最为广泛。代表药物为易瑞沙和特罗凯,两者原理、疗效相当。但可惜的是,并非每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适合分子靶向治疗。只有经过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检测判断,符合用药条件的患者才能从中受益。因此,使用EGFR-TKI之前应当进行EGFR突变检测。据了解,我国肺癌患者中EGFR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大约为30%左右,主要发生在EGFR的外显子19和21,各占突变总数的54.5%和40.3%。

临床实践表明,只有患者的EGFR突变,易瑞沙和特罗凯才能有效。在易瑞沙应用早期,曾经一度因有效率过低而被叫停,就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需要做此种突变检测。现在欧美国家已经明确要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用易瑞沙、特罗凯治疗前,必须做EGFR基因突变检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易瑞沙更适合于东方、不吸烟、女性腺癌患者,原因之一就是这类患者存在较高的EGFR突变率。

白细胞分类检测的探讨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血液细胞分析仪 (Sysmex KX-21) , 为日本Sysmex公司产品

1.2 试剂全部配套试剂和质控液。

1.3 方法随机抽查门诊患者150例, 静脉采血, EDTA-K2抗凝。

室温放置15min后, 充分混匀, 上机测试。同时推血片一张, 室温自然干燥, 瑞氏染色, 目视显微镜下进行白细胞分类。将两种方法对异常白细胞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150例标本经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 白细胞分类结果, 出现疑有异常白细胞警告报警有20例, 报警率 (阳性率) 13.3%。目视显微镜复片, 发现有不同程度异常白细胞12例, 阳性率8.0%。20例阳性标本, 目视显微镜复片, 其中有8例可见有不同程度异常白细胞占阳性标本的40%。130例阴性标本 (无警告) , 目视显微镜复片, 有2例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白细胞, 占阴性标本的1.5%。

3 讨论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门诊患者, 全血做血液细胞分析白细胞分类结果, 异常白细胞警告较高, 假阴性率虽然较低, 但也应该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主要原因, 是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不同于常规的涂片染色分类, 常规分类除细胞大小外, 还根据细胞染色反应, 核的形态及染色质的着色情况, 胞质的着色及颗粒才能确定为某种细胞。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法, 是根据白细胞直方图分类法, 只能反映经溶血剂处理后某种体积的颗粒, 而不能反映某种特殊细胞的变化, 对少见的正常白细胞和异常细胞不能准确识别, 不难看出电阻法白细胞分类只不过是较粗的筛选方法。另外, 手指采血, 由于采血过程中因操作缓慢、穿刺不顺、组织液混入、混匀不及时等, 均会引起白细胞形态变化。对血细胞分析仪分类会产生明显影响, 而出现异常白细胞假报警, 为此使用末梢血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 影响因素较多, 有些参数不能得出准确结果, 其重复性及稳定性都不及静脉血标本, 应提倡静脉血。

细胞检测 篇5

2.2 动物细胞工程 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1.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进行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单个肝肿瘤细胞进行培养,获得细胞群的方法不属于克隆培养法 B.细胞培养过程中不需考虑细菌的污染问题 C.该培养液也能用来培养乙肝病毒

D.在原代培养过程中,培养的细胞最终也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

解析:A选项的描述属于细胞层次的克隆,A项错误。培养液受细菌污染后,其中营养成分要发生改变,不利于细胞的培养,B项错误。病毒的生存离不开细胞,用培养液不能培养病毒,C项错误。一般的细胞繁殖10代后,将停止增殖,D项正确。

答案:D 2.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顺序是()①原代培养 ②传代培养 ③用胰蛋白酶处理组织,形成分散的细胞悬液 A.①②③

C.②①③

B.①③② D.③①②

解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程序为选取幼龄动物或早期胚胎组织作培养材料→用胰蛋白酶处理组织,制备细胞悬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答案:D 3.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组织和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组织或细胞()A.容易产生各种变异 C.取材十分方便

B.具有更高的全能性 D.分裂增殖的能力强

解析: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主要因为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分裂能力旺盛。

答案:D 4.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制备肝细胞悬液时,可用胃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块 B.恒温培养箱中的CO2浓度维持在5%左右,以促进细胞呼吸 C.为了保证细胞培养所需的无毒环境,需大量添加各种抗生素 D.本实验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检测药物对甲、乙的毒性大小

解析:在利用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常用胰蛋白酶,不能使用胃蛋白酶,因为胃蛋白酶需要在强酸环境下才能起作用,但这样的环境不适于细胞生存,A项错误;细胞培养应在含CO2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值,B项错误;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不是杀病毒的,C项错误;本实验应设置对照实验,用添加甲药物、乙药物的培养液分别培养细胞,根据变异细胞占培养细胞的比例,以检测药物对甲、乙的毒性大小,D项正确。

答案:D 5.如图表示动物细胞培养程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取动物组织块

↓ ②________

③处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 ④制成________

⑤转入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⑥处理贴壁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________

⑦转入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1)过程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③和⑥用________处理组织或贴壁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和⑥的过程都要把分散的细胞制成__________________。(4)过程⑤进行的细胞培养是________,细胞适于____生长增殖。

(5)过程⑦进行的细胞培养是________,一般传至______代后就不易传下去了,传至________继续培养时,增殖会逐渐缓慢,以至于完全停止,部分细胞的________会发生改变。继续培养时,少部分细胞发生了________,朝着等同于________的方向发展。

解析: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首先将组织块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许多单个细胞,然后,用培养液将分散的细胞稀释制成细胞悬液,再将细胞悬液放入培养瓶内,置于适宜环境中培养。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以后,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 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人们通常将动物组织消化后的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然后分别继续培养,让细胞继续增殖,这样的培养过程通常被称为传代培养。

答案:(1)剪碎组织(2)胰蛋白酶 解除由于接触对细胞生长和繁殖的抑制(3)细胞悬液(4)原代培养 贴壁(5)传代培养 10 10~50代 细胞核型 突变 癌细胞

A级 基础巩固

1.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区别在于()A.培养基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动物细胞可以传代培养,而植物细胞不能

D.动物细胞能够大量培养,而植物细胞只能培养成植株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区别与联系。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不同,动物细胞一般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而植物组织培养一般用固体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比,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中还要加动物血清等,A项正确。它们都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都可以传代培养,且都能够大量培养。B、C、D项的叙述有误。

答案:A 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是()A.连续细胞系不具有异倍体核型

B.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可用纤维素酶水解

C.原代培养细胞、有限细胞系比无限细胞系、肿瘤细胞更容易克隆 D.提高动物细胞克隆形成率需要以滋养细胞支持生长及激素刺激等条件

解析:连续细胞系大多数具有异倍体核型;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可以用胰蛋白酶酶解,不能用纤维素酶水解;在进行细胞克隆时,原代细胞、有限细胞系通常不如无限细胞系、肿瘤细胞。

答案:D 3.一只羊的卵细胞被另一只羊的体细胞核移植后,这个卵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再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结果产下了一只羊羔,这种克隆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B.繁殖家畜中的优秀个体 C.用于保存物种 D.改变动物的基因型

解析:目前的克隆技术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植入一个去核的卵细胞,经过试管 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入另一个体的子宫内发育、分娩的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保持性别不变,也能够用于保存物种,但不能改变动物的基因型。

答案:D 4.据英国《卫报》披露,纽卡斯尔大学研究人员不久前成功实现一项生殖医学技术,将患有线粒体疾病妇女的受精卵中的细胞核移植到健康妇女捐献的去核卵子中,最终产下了健康的婴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项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 B.此项技术的原理与克隆羊“多莉”完全相同

C.健康妇女捐献的卵子的细胞质具有调控移入细胞核发育的作用 D.婴儿出生后具有患病夫妇以及捐献健康卵子的妇女三方的遗传特征

解析:动物克隆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和组织培养,A项正确;此项技术用的受精卵的细胞核,而克隆羊用的是高度分化的乳腺细胞,分化程度不同,B项错误;卵细胞的细胞质具有调控移入细胞核发育的作用,C项正确;该婴儿细胞的核基因由形成受精卵的夫妇提供,质基因由提供去核卵子的妇女提供,D项正确。

答案:B 5.2015年2月3日,英国国会表决同意允许医学界利用3个人的基因共同育子,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准许“三亲育子”的国家。“三亲育子”技术是将父母细胞核基因与一位妇女捐赠者的健康线粒体结合在一起,引入的基因只占婴儿总基因的0.1%。这项技术旨在防止因线粒体基因缺陷引起的严重遗传疾病。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病是母系遗传病,传女不传男 B.“三亲育子”可能会用到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

C.通过“三亲育子”技术得到的“三亲婴儿”的健康线粒体基因不一定能传给其后代 D.若父亲患有线粒体基因缺陷病,需要通过“三亲育子”技术避免将有缺陷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解析:线粒体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病是母系遗传病,是由母亲的卵细胞传给子代的,表现为母亲患病子女都患病,A项错误;“三亲育子”技术主要利用的是胚胎工程技术,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B项错误;通过“三亲育子”技术得到的“三亲婴儿”如果是个女孩,其健康线粒体基因可以通过卵细胞传给其后代,如果是个男孩,其健康线粒体基因一般不能通过精子传给子代,C项正确;精子的线粒体都集中在尾部,且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故男子的线粒体基因一般不能通过精子传给子代,若父亲患有线粒体基因缺陷病,子代一般不会患病,D项错误。

答案:C

B级 能力训练

6.回答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问题:(1)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细胞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________。此时,瓶壁上形成单层细胞,这种单层培养法的出现,对细胞培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多,绝大部分细胞分裂停止,但极少数细胞克服细胞寿命的自然极限,获得________,朝着等同于癌细胞的方向发展,该种细胞由于细胞膜上________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________。

(3)在动物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一般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温度、pH及气体环境,其中在培养液中添加________,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由于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故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加入________等天然成分;气体环境主要是提供细胞所需的O2和CO2,其中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C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某种物质的毒性大小,若用被检测物质培养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发生变异的细胞数目所占的百分比大,则该物质的毒性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接触抑制(2)不死性 糖蛋白 降低

(3)抗生素 血清、血浆 供给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维持培养液的pH(4)物质的毒性越大,越容易导致细胞发生变异

7.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抗癌新药进行实验时,以动物肝癌细胞为材料,测定抗癌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的影响。请回答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问题。

(1)在动物细胞培养时,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按其种类和所需数量严格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________培养基。通常在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适量________等一些天然成分。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应该保证被培养的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

(2)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当细胞贴壁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其生长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3)为了防止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污染,可向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4)请你帮助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析本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自变量不同外,其他处理均应该相同,这是为了遵循实验设计的________原则。

解析:(1)将动物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其种类和所需数量严格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由于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还要加入一些动物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细胞培养所需的气体中有CO2,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被培养的细胞必须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中,才能保证细胞正常地生长增殖。(2)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有接触抑制的现象。(3)抗生素能杀死培养基中的微生物,保证无菌无毒环境。(4)要测定抗癌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抗癌药物的有无。其他无关变量应该相同,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这种设计遵循的是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答案:(1)合成 血清、血浆 维持培养液的pH 无菌 无毒(2)接触抑制(3)抗生素(4)是否加入抗癌药物 单一变量

8.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奶牛场有一头奶牛,年产奶量达30.8 t,我国奶牛产奶量年平均水平仅为3~4 t。某人用该高产奶牛的耳朵细胞,采用核移植技术获得高产奶牛(如下图)。

(1)目前完成①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物质处理等。

(2)③过程中选择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④过程所利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成功说明已分化的耳朵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与________一样的全套基因,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

解析:进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需用去核的卵母细胞作受体细胞,对构建的重组细胞需经历动物细胞培养,并诱导形成早期胚胎。重组细胞能够培育为动物体,表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克隆动物属无性繁殖。

答案:(1)显微操作去核 梯度离心 紫外光短时间照射

(2)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且细胞质中含有激发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3)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4)受精卵 无性繁殖

9.华南虎是原产中国的老虎品种,已有近30年没有野生华南虎出现的报告,野生华南虎也被一些专家认为已经濒临灭绝。科学工作者尝试用普通老虎完成体细胞克隆华南虎的研究,下图是其培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克隆华南虎的遗传性状与________(填字母)虎基本一致。(2)A、B、C 3只虎哪一只没有提供遗传物质?________。(3)克隆华南虎的过程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设想将虎的体细胞与牛的体细胞进行融合,以期获得新物种“虎—牛”,你认为依据目前的生物技术和理论能否实现这一愿望?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克隆华南虎的过程可知,华南虎A提供细胞核,华南虎B提供细胞质,所以克隆虎D的遗传性状与供核的A更接近,即相当于克隆了A。(2)老虎C只提供胚胎发育的场所,没有提供遗传物质给D。(3)核移植过程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没有减数分裂方式的出现,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4)无论是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还是不同种动物体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细胞,经细胞培养只会细胞增殖,不会发生细胞分化,形成不了个体,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无法体现。

答案:(1)A(2)老虎C(3)不遵循。克隆属于无性生殖,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仅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起作用

细胞检测 篇6

【关键词】干化学分析法;尿液;显微镜;红细胞;白细胞;假阴性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11-02

尿液分析又被称之为尿常规检测,是对尿液标本所实施的医学检验项目之一,也是医学诊断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泌尿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重要检查项目,也可用在对患者代谢系统疾病的检查与诊断上,能够反映出肾脏、泌尿等疾病的相应状况。近些年来,尿干化学分析法的运用很好地加快了尿液分析的检测速度,操作较为简便,但是由于自身检测原理之制约,在一部分检测项目上存在一部分假阴性。有鉴于此,笔者运用尿液干化学分析法对尿中的红细胞与白细胞结果为假阴的病人加以分析,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住院病人290例,全部患者的尿液经过干化学分析法,检测结果均为全阴性,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34例,年龄为12至81岁,平均年龄为48.6岁。

1.2 标本与仪器准备

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分别收集住院病人的清晨中段尿5至10 ml送检,并在2 h内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为DIRUI H-500尿干化学分析仪(配DIRUIH11-Ⅱ试纸条)、奥林巴斯显微镜以及80-2台式离心机。

1.3 检测方法

一是干化学分析法的检测流程:每天运用质控物实施质控合格之后,才能实施患者标本测定,依据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操作说明,对各标本实施全面测试,在测试之前空白校正,在测试的前期、中期、后定期运用校正试纸条加以校准,测定时可用尿液离心管取出充分加以混匀的15ml尿液,并把试纸中的试剂部分完全没入样本5s之后取出,并用滤纸吸收多余的尿液,放置在传送盘中,严格依据操作规程加以检测,由仪器进行自动检测。二是显微镜检测法的检测流程:取呈混合均匀状态的尿液10 ml放置于尿液离心管中,以1500 r/min的速度离心5min,过滤上清液,将残留尿与沉渣留取0.2 ml之后进行镜检,并记下相关数据。

1.4 判断标准

干化学分析法的阳性标准为:WBC>15/L和RBC>15/L;显微镜检的结果为:RBC在0至3/HP,WBC在0.5/HP内属于正常的参考范围。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加以数据分析,采取χ2检验法,以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的290例通过尿液干化学分析法所检测出来的全阴性标本,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红细胞镜检阳性的数量为12例,假阴性率达到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1;白细胞镜检阳性的数量为31例,假阴性率达到10.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1。

3 讨论

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不仅简便,而且快速,能够极大地减轻医务检验工作者的劳动压力,而且能够提高检验的效率,同时也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方便,因而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们的欢迎。尿液分析仪可谓是测定尿液中相关化学成分的重要自动化仪器,是医疗机构的医学实验室进行尿液自动化检测的重要工具之一,这一仪器虽然具备了操作较为简单和快速等优势。然而,在尿液分析仪使用过程中的不当以及大量中间环节、影响因素等均将直接影响到自动化分析成效的精确性,这样不但会造成实验结果之误差,甚至还会延误诊断,所以,这就要求广大操作者对自动化检测仪器的原理、性能和影响因素等诸多知识具有十分充分的了解,从而更加正确地运用自动化检测仪器,从而让尿液分析仪所得到的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因为干化学法受到医学原理以及大量外界因素、操作因素之影响,所以十分容易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所以,在运用干化学法进行尿液红细胞与白细胞分析的基础上,应应当实施显微镜检查。有研究者撰文建议医疗机构检验科对每一个尿液标本均应进行镜检,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临床上的漏诊与误诊。可见,只有遵循标准化与规范化之要求,才能确保结果是真实和可靠的。这也是医疗机构检验人员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与识别能力,增强医学检验技能的重要渠道。这样一来,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检验参考性信息,从而有助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实行对症治疗,进而能够更加及时和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病情。

在本研究中,290例通过尿液干化学分析法所检测出来为全阴性的尿液标本,通过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镜检阳性数量是12例,假阴性率达到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1;白细胞镜检的阳性数量是31例,假阴性率达到10.69%,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1。有鉴于此,在运用尿液干化学分析法得出检测结果是全阴性时,为尽量避免出现漏诊与误诊,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有选择性地实施显微镜检查,因为大量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干扰,以上两种方法所检测出来的尿液结果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说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无法相互取代,唯有更加充分地结合两种检测结果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提高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李 霞. 干化学法对尿液红细胞和白细胞筛查作用的分析[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3).

[2] 杨 妍,杨玮蔚. 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两种方法的比较[J]. 当代医学,2010(36).

细胞检测 篇7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HH.CP-T型二氧化碳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人乳腺肿瘤细胞MCF-7,东北林业大学赠送;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腺嘌呤,Sigma公司;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深圳纳米港有限公司;离子液体(IL),J&K Chemical Ltd.;优级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双抗(链霉素和青霉素),Gibco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电化学微检测系统的建立

本实验通过大胆的构想,设计一种相对比较简便、快捷并且十分廉价的微电极体系:在原三电极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巧妙的改装,把一个与工作电极粗细相当的塑料管套在工作电极上,然后将工作电极倒立,以玻碳电极的镜面作为反应池的底,塑料管作为反应池的侧壁,用移液枪往反应池中打入待测液,再把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插入到液面下,即得电化学微检测系统,该体系仅需30μL待测液即可完成一次电化学检测。

1.3电化学检测

本实验分别采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和常规三电极体系完成电化学测试,其中多壁碳纳米管和离子液体复合修饰玻碳电极(MWCNTs-IL/GCE)为工作电极,Ag/Ag Cl丝为参比电极,Pt丝为辅助电极,采用单线扫描伏安法进行检测,伏安扫描范围为0.0~+1.0V,扫速为0.05 V·s-1,通常扫描两次,一般情况采集第一次的数据。除特殊说明外,测定均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测定前需要在电位+0.0V下富集360 s。每次电化学测定结束后,MWCNTs-IL/GCE均在p H 7.4 PBS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5圈,重新得到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良好的更新电极。

1.4 MCF-7细胞的培养和收集

MCF-7细胞放在DMEM培养液中,于37℃恒温、5%CO2、100%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长至在培养皿中80%贴壁时,用适量的0.25%胰蛋白酶消化,放入37℃的CO2培养箱中消化至胞质回缩,细胞之间不再连接成片,加适量DMEM培养液,置37℃、5%CO2、100%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将生长状态良好且长满培养皿底的细胞依次按0.25%胰蛋白酶消化、吹打悬浮、离心(1000 r·min-1,10min)后得细胞沉淀,所得细胞沉淀用p H7.4 PBS溶液冲洗3次,然后用适量的p H 7.4 PBS溶液配成细胞悬液并计数,取一部分细胞悬液在50℃水浴锅中加热30min后得到MCF-7细胞裂解液用于电化学测定。

1.5高效液相(HPLC)检测

将不同浓度细胞裂解液和4种嘌呤标准品混合物进行HPLC检测,进样量均为为20μL,色谱条件:Ascenis RP-Amide柱(250mm×4.0mm ID,5.0μm),DAD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54n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溶液,p H 4.0,流速为1.0m L·min-1。

2结果与讨论

2.1电化学微检测系统和常规三电极体系对比

图1是浓度均为5×10-6mol·L-1的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的混合溶液的单线扫描伏安图,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和常规三电极体系中检测均得到两个电化学信号,分别在0.5936V和0.9216V左右出现两个信号,前一个信号为鸟嘌呤和黄嘌呤的氧化还原峰,后一个信号为腺嘌呤和次黄嘌呤的氧化还原峰,对比图1a和1b可知,电化学微检测系统检测得到的峰电流变得更强,以上检测结果表明电化学微检测系统在消耗较少待测液的情况下,还可以得到较强的电化学响应信号,如果应用于细胞电化学检测则可以有效节省细胞样品,提高检测效率,因此本实验所建立的电化学微检测系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2 MCF-7细胞在微反应电极系统上的电化学行为

MCF-7细胞裂解液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和常规三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如图2所示,MCF-7细胞裂解液在常规三电极体系中仅在0.5941V处出现一个信号,归属于鸟嘌呤和黄嘌呤的氧化还原峰,而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中则分别在0.6230V和0.9587V处出现两个明显的电化学信号,分别归属于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次黄嘌呤的氧化还原峰[9],这个结果表明电化学微检测系统的电化学检测敏感性要远高于常规三电极体系,把它应用到细胞活性与抗癌药物敏感性,将可以节省大量细胞样品,从而降低检测费用,为细胞电化学用于临床检测奠定一定的基础。

2.3高效液相检测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细胞中嘌呤类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通过四种混合标准品得到了四个分离良好的液相峰(图3A),保留时间分别为:12.53,13.63,15.65,21.41min,依次为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说明四种嘌呤类物质能够很好的分离。图3B为MCF-7细胞的不同浓度的色谱图,得到了7个分离良好的色谱峰,其中能确定的四个色谱峰:12.68,13.78,15.88,21.53min与标准品图中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的峰位一致,说明MCF-7细胞也存在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由此可以证明把电化学方法检测的两个信号归因于四种嘌呤的氧化还原是正确的。

3讨论

我们采用工作电极上套上微管作为微型反应池,并把参比电极和对电极集成在一起构建了电化学微检测系统,仅仅消耗30μL MCF-7细胞样本即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中得到分别归属于黄嘌呤/鸟嘌呤和腺嘌呤/次黄嘌呤的氧化还原峰,结果表明MCF-7细胞中的嘌呤碱基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中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响应,该电化学法有可能用于细胞内嘌呤的检测。

参考文献

[1]J T Wang,X E Li,J G Liu,et al.Voltammetric behavior of the MCF-7 cell cytoplasm and the effect of taxol on voltammetric response[J].Anal Biochem,2009,394:229-236

[2]J T Wang,L Y Ge,X Yuan,et al.Detection of the cell viability and proliferation using two-signal electrochemical method[J].Analyst,2012,137:3230-3233

[3]G G Gao,G B Xu,J L Li,et al.Low-level expression of purine bases in BALB/3T3 cells monitored by ultrasensitive graphenebased glass carbon electrode[J].Anal Biochem,2014,467:40-46

[4]程冠华,张树萌,陈年丰,等.MCF-7细胞原位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1):91-92

[5]刘慧东,李锦莲,武冬梅.裂解温度对培养板中MCF-7细胞质电化学信号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2):10-11

[6]G B Xu,J M Cui,H Liu,et al.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cellular guanine and xanthine by polyoxometalate modified 3D graphene foam[J].Electrochim Acta,2015,168:32-40

[7]H W Qin,Q D Gao,H M Niu,et al.An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 of cell viability[J].Analyst,2013,138:3372-3375

[8]J L Li,R X Lin,Q Wang,et al.Two-signal electrochemical method for evaluation suppress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MCF-7 cells based on intracellular purine[J].Anal Biochem,2014,456:1-5

牛奶中体细胞数快速检测方法探讨 篇8

1 牛乳体细胞简介

牛奶中的体细胞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乳腺分泌组织中的上皮细胞 (也称腺细胞) ;二是来自与炎症进行搏斗时而死亡的白血细胞。腺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 是乳腺进行新陈代谢过程的产物, 在奶中的含量相对恒定。而白细胞是一种防卫细胞, 可以杀灭感染乳腺的病菌, 还可以修复损伤的组织。因此白细胞在牛奶中的数量随奶牛的生理状态和健康水平有很大变化。引起牛乳体细胞数的因素有多个, 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传染性乳房炎的病菌引起的, 这些病菌主要包括金色葡萄球菌、乳链球菌、大肠西氏杆菌等。通常奶牛乳房出现炎症或者外伤时, 机体会分泌大量白细胞以便清除感染。牛奶中的体细胞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奶牛的健康状况和牛奶的品质。牛奶中正常的体细胞为20万/m L (标准) 。但初产母牛和管理良好的牛群可能低于10万/m L。如果体细胞数超过25~30万个/m L, 就接近不正常, 说明有细菌传染。

2 牛奶体细胞直接检测法

2.1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 (又称计菌器) , 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该方法将一定量的鲜牛乳注射到一个面积为5mm×20mm的载玻片上, 并置于37℃的恒温箱中, 水平放置5min左右, 形成厚度均匀的牛奶样模, 然后用亚甲基蓝染色15min左右, 最后取出晾干, 可以在显微镜下对白细胞进行计数。该方法是牛奶体细胞检测的基准方法, 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很少, 缺点是检测耗时比较长, 而且所使用的试剂如四氯乙烷有较强的毒性, 因此目前该检测方法实际中应用比较少。

2.2 高速体细胞计数法

这种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丹麦福斯公司研制的Fosso Matic5000系列仪器对体细胞进行的计数。该方法的工作原理是让被染色的体细胞通过一个被设计的非常狭窄的流路系统, 每次只能一个被染色的体细胞通过, 然后对体细胞进行计数。通过对体细胞进行DNA分子染色, 染色后的体细胞就十分便于观察了。具体做法是让牛奶样品在观察室里暴露出蓝色光, 蓝光会激发荧光染色, 最后体细胞就呈现红色光, 将这些红色光放大就可以被光脉冲计数器计数。在检测前需要对牛奶样品预热到37~42℃, 并搅拌均匀, 吸取0.2m L的样品与加热后的缓冲液、染液进行混合, 最后进入仪器进行测定。该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速度快、重复性好, 可集中测定大量的样品。

3 牛奶体细胞间接检测法

3.1 CMT试验法

CMT试验法是加利福尼亚细胞数测定法 (California Mastitis Test) 的简称, 是由Noorlander和Scalm于1957年首创的一种化学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表面活性剂—烷基丙烯基磺 (硫) 酸盐使乳汁中各种白细胞膨胀变性, 苛性钠 (Na OH) 加速细胞电荷的改变。这样, 在白细胞之间的间隙及其电荷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变性细胞彼此之间会出现凝结。从而通过凝结程度近似判断出乳汁中体细胞含量, 进而了解该乳区的乳房炎有无及严重程度。该检测方法所需用到的试剂为CMT诊断液, 还需要用到一个诊断托盘, 即一块带有手柄的方形塑料托盘, 上有4个圆形小室, 直径为5cm, 深1.5cm。进行检测时, 将被检牛4个乳区的乳汁分别挤入4个小室中, 约2m L, 再向小室中各加入2m L的CMT诊断液, 然后呈同心圆摇动诊断盘, 反应1分钟后, 即可进行结果判定。该检测方法简单方便易行, 在牛旁就能进行, 实用性很高。但是由于运用本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判定具有主观性, 所以不同检测者之间的实验结果难免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3.2 4%N a O H溶液检测法

主要用到4%Na OH溶液, 进行检测时, 在置于黑色背景的载玻片上, 滴加被检乳汁 (鲜牛乳或者冷藏2d以内的牛乳) 5滴, 再加入4%Na OH溶液2滴, 搅拌均匀后可进行判定。标准见下表。

该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操作、成本低, 缺点是检测结果不准确, 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3.3 p H值检测法

乳房发炎奶牛的乳汁p H值与体细胞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关系, 可以通过测定乳汁的p H值来判断体细胞的数量。具体检测方法是:先用一次性的培养皿取乳样大概2m L, 然后在里面滴加等量的诊断液, 以同心圆方式摇动培养皿, 在30~60s之间可以对结果进行判断。对于测定的p H值结果, 以如下标准进行判别:p H值在6.4~6.6之间, 体细胞个数为 (0~20) ×104个/m L;p H值在6.6~6.8之间, 体细胞个数为 (20~50) ×104个/m L;p H值在6.8~7.0之间, 体细胞个数为 (50~150) ×104个/m L;p H值在7.0~7.2之间, 体细胞个数为 (150~500) ×104个/m;p H值在7.2以上, 体细胞个数达5×104个/m L以上。该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 但是结果可能不太准确, 有时需要进一步通过显微镜检测得到较准确的结论。

对牛奶体细胞数的检测不仅可以用来检测牛奶的品质, 还可以用来对奶牛的乳腺炎等进行监测, 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在现实操作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体细胞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树新, 等.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J].中国草食动物, 2004, 24 (5) .

[2]刘广胜, 等.FossMatic5000检测牛乳体细胞[J].中国乳品工业, 2005, 33 (4) :60-61.

[3]刘海霞.牛乳体细胞数的检测方法[J].乳品工业, 2004, 32 (6) :31-34.

[4]王芳, 等.体细胞含量与牛奶质量的关系[J].中国奶牛, 2005, 4:51-52.

细胞检测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CMV免疫组化试剂 (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 。

1.2 临床资料

36例中, 男性24例, 女性12例, 年龄1~15岁10例, 20~60岁15例, 60岁以上11例。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发烧等上呼吸道症状占23例, 皮肤瘀点、丘疹10例, 刮宫产术后3例。

1.3 方法

取患者新鲜尿液20~50ml, 经自然沉淀30min后, 取下面尿液入试管内, 离心10min。倾去上清液, 取1滴沉渣于玻片上, 显微镜低倍暗视野观察, 尿液中CCIC阳性者, 留做免疫组化。将含有CCIC的尿沉渣加少量生理盐水离心、洗涤, 尿沉渣涂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玻片上, 60℃ 温箱内烤2h 。其余步骤按试剂盒上说明操作。

2结果

36例尿巨细胞包涵体细胞阳性者中, 28例1+、3例2+、5例3+。经尿巨细胞CMV免疫组化检测其结果, 其中强阳性 (3+) 占15例, 中等阳性 (2+) 占5例, 阳性占16例。对照组30例 (正常人尿) 中见不到包涵体细胞, 免疫组化结果阴性。

经免疫组化染色后, 在极度肿胀、变性人巨细胞胞浆中见淡黄、棕黄至棕褐色的阳性颗粒, 有的为细小的颗粒状, 有的为不规则的块状、网状。包涵体本身着色较浅, 在其周边有一较强的着色带。

3讨论

巨细胞包涵体细胞一直被视为巨细胞病毒感染而出现的一种病变细胞。笔者的这组资料证实在尿中巨细胞包涵体细胞内存在CMV的棕色阳性颗粒, 表明二者有一致性, 进一步证实巨细胞病毒是引起巨细胞包涵体的病原。

关键词:免疫组化,巨细胞病毒,巨细胞包涵体,尿液

参考文献

细胞检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南阳市第六人民医院194名疑似结核病患者, 其中男104例, 女90例, 平均年龄 (31.9±5.1) 岁。

1.2 试剂和仪器

结核杆菌T细胞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表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结核杆菌荧光PCR试剂盒采购自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主要有高速台式离心机, PCR扩增仪, 美国Turner Designs公司TD-360型荧光仪。

1.3 方法

1.3.1结核分枝杆菌荧光PCR检测操作步骤

(1) 痰液样本处理:①取病人晨痰, 加入2倍体积的4%Na OH, 反复振摇, 置室温20 min, 使之充分液化。②取0.5 m L液化痰液加至0.5 m L离心管内, 于高速台式离心机1.4万转/分离心10 min, 弃上清液。③加灭菌蒸馏水0.5 m L于沉淀中, 振荡混匀, 1.4万转/分离心10min, 弃上清液。④重复步骤③。⑤加样品提取液50μL于沉淀中, 振荡混匀后, 置100℃水浴中15 min, 取出后, 样品管1.5万转/分离心5 min, 上清液即可作为反应模板。⑥强阳性对照、弱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不需用Na OH液化, 直接从步骤②开始处理。 (2) 核酸扩增反应:将反应混合液放置于室温后, 取出20μL加入含酶反应管中, 再加4μL己处理的样品上清 (调零管中直接加入20μL反应混合液和4μL样品提取液) , 混匀后, 1万转/分离心20 s, 上PCR扩增仪循环。 (3) 荧光检测:①仪器校准:反应管在低于40℃的室温下平衡5 min后进行测量。TD-360型荧光仪调零, 校正。②样品测定:将从PCR扩增仪中取出的反应管逐一放入荧光仪中读数。记录数据。 (4) 结果判断:样品荧光强度≥100为阳性, 样品荧光强度<100为阴性。

结果判定: (1) 强阳性对照的荧光读值应>300。 (2) 弱阳性对照的荧光读值应在100~150之间。 (3) 阴性对照的荧光读值应<65。

1.3.2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检测

(1) T细胞的分离:用肝素锂抗凝采血管采集待检者外周血6 m L, 将血液与预热至室温的RP-MI1640不完全培养液按照体积比1:1的比例混匀。按照混匀血样与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体积比为2:1的比例, 小心的将血样加在离心管中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 离心细胞, 将18℃×1000 g离心20 min。收集细胞层。洗涤收集的细胞, 18℃×600g离心7 min。重复洗涤1次。将洗涤好的细胞重置于2 m L AIM-V培养液中, 计数, 调整细胞浓度为2.5×106个/m L。 (2) 检测:严格按照T细胞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结果判定: (1) 当阴性对照孔斑点数若为0~5时, 若TB刺激物孔比阴性孔紫色斑点数≥5个, 则判为阳性。反之, 判为阴性。 (2) 当阴性孔紫色斑点数为≥6时, 若TB刺激物孔≥阴性孔紫色斑点数的2倍, 则判为阳性。反之, 判为阴性。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荧光PCR检测

194份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 其中25份呈阳性, 阳性率为12.9%。

2.2 T细胞检测

同时对这194例疑似患者的血液进行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检测, 结果共检出阳性15例, 阳性率为7.7%, 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 见表1。

2.3 荧光PCR与T细胞检测比较

经χ2检验, 荧光PCR与T细胞检测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6, P<0.01) , 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 P<0.01)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控制结核病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级结核病防止机构的努力, 结核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不容否认的现实是结核病的发生较前15年的态势有明显的加重, 结核病对人类的伤害和致残影响巨大, 必须尽早发现并控制其发展演进, 但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培养法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周期较长, 约需20 h左右才繁殖一代, 3~4周以上才出现肉眼可见菌落[6], 影响了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且仍有约20%的结核病人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无法通过培养确诊。

近年来随着荧光PCR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对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扩增、荧光检测, 可在1个工作日内确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否,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文献报道荧光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7,8], 可达到97%~99.6%[9]。但这项技术由于在标本的收集以及选用的引物与其他细菌有交叉序列而导致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 使荧光PCR检测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严格无菌操作和保证引物特异性是避免假阳性发生的关键。当提取的DNA链受到破坏时会发生假阴性。

T细胞检测技术基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体存在结核特异性记忆T淋巴细胞, 当再次遇到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时, 转化为效应T淋巴细胞, 释放干扰素的免疫原理。这种方法的无菌条件易于达到, 外界的污染和干扰很小, 且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不影响T细胞检测的敏感性[10], 在诊断结核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1], 在免疫低下的个体中具有更高诊断效能, 对肺外结核的诊断敏感性较高, 对那些不典型的菌阴肺结核及难以获取检测标本的肺外结核、儿童结核病诊断价值很高, 在结核病的诊断中作用巨大[11]。

该研究荧光PCR技术比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检测的敏感性高的结果, 与国内文献报道类似[12], 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检测结果达93.3%, 特异性比较高, 可能是由于该院是专科医院, 且来该院的患者经过外院的初步筛查, 所有样本患结核的比例本来就较大以及样本数偏少造成的。但综合考虑同时结合荧光PCR技术可达到对结核分枝杆菌准确、快速的检测, 在基层结核病的确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比较T细胞检测和荧光PCR检测两种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 及在基层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荧光PCR检测2013年10月1日—2014年10月1日采集的194份疑似或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空腹痰标本, 并与血液T细胞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荧光PCR法与T细胞检测对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阳性率为12.9%和7.7%, 确诊率分别为56%和93.3%。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检测相比荧光PCR检测的特异性较高, 而敏感性相对较差,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 两者结合应用可提高结核病的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荧光PCR,T细胞检测

参考文献

[1]Chen CY, Sheng WH, Cheng A, 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iseas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BMC Infect Dis, 2011 (11) :324.

[2]Jasmer RM, Nahid P, Hopewell PC.Clinical practice.Latent tuberculosis infenction[J].N Engl J Med, 2002, 347 (23) :1860-1866.

[3]邬艳.荧光定量PCR检测痰结核杆菌特异性DNA序列及其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6) :65-66.

[4]Cui Z, Wang Y, Fang L, et a1.Novel real-time 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 method to accurately and rapidly detect Mye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J].J CIin Mierobioi, 2012, 50 (3) :646-650.

[5]Cruciani M, Scarparo C, Malena M, et a1.Meta-analysis of BACT ECMGⅡ’960 and BACIEC 460 TB.with or without solid media.for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a[J].J Clin Mierobiol, 2004, 42 (5) :2321—2325.

[6]李影林.中华医学检验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7]邬小薇.三种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比较[J].重庆医学, 2005, 34 (10) :1506-1507.

[8]Nadine Lematre, Sylvie Armand, Anne Vachee, et al.Comparison of the real-time PCR method and the Gen-Probe amplifie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irect test for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pulmonary and nonpulmonary specimens[J].J Clin Microbiol, 2004 (42) :4307-4309.

[9]Cordova J, Shiloh R, Gilman RH, et al.Evaluation of molecul ar tools for detection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Mycobacterium t uberculosis in stool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J].J Clin Microbiol, 2010, 48 (5) :1820—1826.

[10]Kim SH, Song KH, Choi SJ, et al.Diagnostic usefulness of a T-cellbased assay for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J].Am J Med, 2009, 122 (2) :189-195.

[11]陈心春, 廖明凤, 朱秀云, 等.结核菌特异性IFN-γElispot检测在活动性结核病和结核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防痨杂志, 2010, 32 (11) :747-751.

上一篇:磁力驱动下一篇:经济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