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

2024-05-20

基底细胞(精选八篇)

基底细胞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及制作

标本收集自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0~2008 年间存档的经病理诊断的石蜡标本38 例, 其中BCA 18 例, 年龄最大62 岁, 最小18 岁, 平均年龄37.3 岁。BCC 9 例, 年龄最大71, 最小21 岁, 平均年龄39.2 岁。NSG 11例 (取自涎腺多形性腺瘤或腺淋巴瘤手术切除标本中肿瘤周围的正常腺体组织) 。全部标本均查阅存档玻片, 由2 名病理科副教授重新阅片, 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玻片号, 然后选择对应石蜡块3 μm连续切片, 取3 张裱于防脱载玻片上备用。

1.2 主要试剂

一抗:兔抗人Cox- 2单克隆抗体, 兔抗人Ki- 67单克隆抗体。二抗:即用型辣根酶标记抗兔IgG多聚体。DAB kit (20X三管) 显色剂。以上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1.3.1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001二步法。

1.3.2 切片预处理

石蜡切片:①标本置60 ℃干燥箱30 min后, 常规二甲苯梯度脱蜡, 乙醇梯度水化;②在0.01 mmol/L (pH 6.0) 枸橼酸缓冲液中, 98 ℃微波炉内高温抗原修复15 min, 自然冷却至室温;③滴加3%过氧化氢, 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室温孵育10 min。

1.3.3 染色

①用PBS洗3 次, 每次2 min;②加一抗 (Cox- 2, Ki- 67工作浓度1∶100, 50 μl/切片) 在4 ℃冰箱过夜;③用PBS洗3次, 每次2 min;④加二抗, 置37 ℃恒温箱20 min; ⑤用PBS洗3 次, 每次2 min; ⑥DAB显色5~10 min, 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时间, 自来水适时终止反应;⑦苏木精复染, 室温7 min, 充分水洗, 盐酸乙醇分化5 s, 再次充分水洗, PBS缓冲液返蓝10 min;⑧梯度酒精脱水, 二甲苯透明, 中性树胶封片。

1.4 结果判定

1.4.1 阳性对照

试验中以结肠癌、乳腺癌分别为Cox- 2、Ki- 67阳性对照, PBS代替一抗为空白对照。

1.4.2 各抗体染色结果的判断标准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为棕黄色颗粒。Cox- 2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Ki- 67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参照文献记录:高倍镜 (400 倍) 下随机计数10 个视野, 至少计数1 000 个细胞, 记录其中阳性染色的细胞数, 计算标记指数 (label index, LI) , LI%=阳性细胞数/计数细胞总数×100%, 用以评价2 种蛋白的表达水平。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undefined表示, 采用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分析。各检验方法均以α=0.05为检验显著性水准。

2 结 果

2.1 Cox- 2和Ki- 67在NSG、BCA与BCC中的表达

在BCA与BCC中, Cox- 2蛋白阳性颗粒, 主要分布在胞质, 少数胞膜着色, 经秩和检验分析, 其中NSG与BCA、BCC的L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BCA与BCC的LI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i- 67蛋白阳性表达在胞核, 胞质不着色, 呈团块状或散在分布, NSG与BCA的LI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NSG与BCC的L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BCA与BCC的L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 1, 图 1~6) 。

2.2 Cox- 2和Ki- 67表达与组织病理分型的关系

Cox- 2在BCA小梁型、管状型、实性型3组的LI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i- 67在3 组的LI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2) 。

与NSG比较:①P<0.01; 与BCA比较:②P>0.05;与BCA比较:③P<0.01

组间比较, 均P>0.05

2.3 Cox- 2和Ki- 67表达与部位的关系

Cox- 2在BCA腮腺组与小涎腺组的L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Ki- 67 在腮腺组与小涎腺组的LI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3) 。

2.4 Cox- 2和Ki- 67在BCA和BCC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ox- 2和Ki- 67在BCA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s=-0.21, P>0.05。Cox- 2和Ki- 67在B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s=0.94, P<0.01。

与腮腺组比较:①P<0.01; ②P>0.05

3 讨 论

3.1 Cox- 2在BCA、BCC中的表达

正常情况下, 绝大多数细胞不表达Cox- 2, 只有在细胞外许多刺激因子作用下才诱导表达。近年研究发现, 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均有Cox- 2的高表达, Cox- 2可通过以下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①刺激细胞生长;②抑制细胞凋亡;③刺激新生血管生成;④Cox- 2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⑤通过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而影响细胞增殖, 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抑制局部免疫功能等[2]。Renkonen等[3]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人舌部病损, 发现在正常口腔黏膜-单纯性增生-浸润癌发展的过程中, Cox- 2的表达呈梯度增高。本研究结果提示NSG与BCA组间、BCC组间Cox- 2的表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BCA与BCC在细胞形态学上非常相似, 由大小、形态较一致的基底样细胞构成;且都是异质性肿瘤, 含肿瘤性导管上皮和肿瘤性肌上皮两种细胞[4,5,6]。Cox- 2在BCA与BCC中的高表达表明其在两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本研究BCC病例数较少 (9 例) , 仅对BCA病理分型中Cox- 2的表达进行了比较, 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在表达部位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BCA的发生与部位有一定的联系, 小涎腺似乎更具发生BCA的潜能, 但是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3.2 Ki- 67在BCA、BCC中的表达

Ki- 67是人类所有增生细胞核中普遍存在的标志性抗原。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文献均报道Ki- 67在肿瘤中存在高表达。而且它只与增生细胞核反应, 符合细胞增殖失控是肿瘤的基本生物学这一特征, Schluter[7]等论证了Ki- 67具有重要的核功能, 对细胞的增殖不可缺少。随着人们对Ki- 67抗体结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不断了解, 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研究结果显示Ki- 67在NSG与BCA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BCA与BCC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在BCA (4.66±4.58) %、BCC (32.27±22.77) %的阳性表达率呈增强趋势, 表明Ki- 67参与了BCA的发生及恶变过程, 可能对评估BCA良、恶性程度有所帮助, 与Kikuchi、何伟、邱嘉旋[8,9,10]等研究结果相似。我们同样对BCA病理分型、部位进行了分析, 结果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BCA不同病理分型和部位与增殖无关, 这与Carlinfante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

3.3 Cox- 2和Ki- 67在BCA、BCC中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Cox- 2和Ki- 67在BCA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s=-0.21, P>0.05) , 而在BCC中的表达却呈正相关 (rs=0.94, P<0.01) 。BCA是一种临界性肿瘤, BCA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以恶变为BCC, 而在BCC中的表达恰好相反, 随着Cox- 2表达的逐渐增高, Ki- 67也随之相应增高, 提示BCA向BCC转化的潜能, 可能出现潜在的恶性倾向, 这些结果表明Cox- 2和Ki- 67参与了BCA的发生及恶变过程。由此可见, 联合检测Cox- 2和Ki- 67, 有可能成为判断BCA、BCC预后的新的指标, 对确定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有所帮助。由于本研究标本数量有限, 其内在分子作用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istimaki A, Sivula A, Lundin J, 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elevated 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in breastcancer[J].Cancer Res, 2002, 62 (3) :632-635.

[2]Howe LR, Dannenberg AJ.A role for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J].Se-min Oncol, 2002, 29 (3 Suppl 11) :111-119.

[3]Renkonen J, Wolff H, Paavonen T.Expression of cyclooxygen-ase-2 in human tongue carcinoma and its precursor lesions[J].Virchows Arch, 2002, 440 (6) :594-597.

[4]Mulliken JB, Glowacki J.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J].Plast Reconstr Surg, 1982, 69 (3) :412-422.

[5]Garzon M.Hemangiomas:Update on classification, clinicalpresentation, and associated anomalies[J].Cutis, 2000, 66 (5) :325-328.

[6]Drake CJ, Hungerford JE, Little CD.Morphogenesis of thefirst blood vessels[J].Ann N Y Acad Sci, 1998, 857:155-179.

[7]Schluter C, DuchrowM, Woblenberg C, et al.The cell pro-liferation associated antigen of antibody Ki-67:Avery large, ubiquitous nuclear protein with numerous repeated elements, representing a new kind of cell cyclemaintaining proteins[J].J Cell Biol, 1993, 123 (3) :513-522.

[8]Kikuchi Y, Dinjens WN, Bosman FT.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proliferative lesion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J].Virchows Arch, 1997, 431 (2) :111-117.

[9]何伟, 何巍, 曹选平, 等.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27及Ki-67蛋白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41 (3) :554-556.

[10]邱嘉旋, Sudhoff H, Hildman H, 等.PCNA、Ki-67在腮腺肿瘤中的表达[J].实用癌症杂志, 2003, 18 (5) :474-475.

基底细胞 篇2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为最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肿瘤由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化而来,紫外线照射为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基底细胞癌多发,大小不一,切除后创面缝合法不同;若切除后三角形创面底边宽度大于1cm,用其他缝合方法,常导致不同程度的瘢痕性下睑外翻,除了短期内有下睑局部痒痛不适,角膜失去保护,外观凄惨、丑陋,影响美观之外,眼睑长期不能闭合导致溢泪,患眼异物感,结膜外翻,影响视力,甚至失明。病人要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因此对于这种下睑基底细胞癌切除后三角形创面底边宽度大于1cm的患者,2014年以来对5例下睑基底细胞癌切除后创面用Burow楔形皮瓣修復,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一年来共收治病例五例,年龄50岁—60岁,男性2例,女性3例,诉下眼睑肿物。担心不良转移后果,影响工作,生活。通过临床体检检查怀疑基底细胞癌或鳞癌,病理检查为基底细胞癌,确诊为下睑基底细胞癌。

1.2治疗方法

1.2.1 术前检查 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甲乙丙肝梅毒艾兹,心电,血糖等,无严重的其他病情,局部无感染征象。与患者沟通手术方式,术中术后可能发生情况,意见一致签手术同意书;术前留照如图。

1.2.2 手术方法 用美蓝设计切口,术前常规清洁消毒铺巾。 用2%利多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局部麻醉,在病变周0。5mm,做高度2cm,底边宽度1.0cm的三角形创面,切开皮肤全层,切除病灶,血管钳夹取切开的表皮,用眼科剪钝性分离切口两缘皮下,沿三角形创面底边向颞部设计延长切口线。沿设计线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行皮下剥离,形成皮瓣。将皮瓣向创面推进,5-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皮肤用6-0美容线对位缝合。画线标记拟切除的Burow三角,切除Burow三角,同法分层缝合剩余部分的切口,红霉素软膏外涂,敷料包扎。如图所示:

2 结果

5例患者术后7天拆线,均获得一期愈合皮瓣成活后与周围少量色素差,患者可接受。所用患者术后随访半年,缝合处无明显瘢痕,外观平整自然,无外翻复发者,患者满意。如图所示:

3讨论

常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但有漂亮的大眼睛,才能让心灵的窗口更明亮。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眼睛是我们获取大部分信息的源泉。 人们对容貌的审视,首先从眼睛开始。一双清澈明亮、抚媚动人的眼睛,不但能增添容貌美使之更具魅力和风采,而且能遮去或掩饰面部其它器官的不足和缺陷。"画龙点睛"这句成语,体现了眼睛生理功能中的美学意义及其重要性。眼睛的形态、结构比例如何,对人类容貌美丑具有重要的影响。眼睛长期暴露在外,反映人体容貌和气质的特殊部位,,哪怕是微小的外观异常,都可能打击患者的自信心,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造成较重的心里负担,影响本人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对美容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我们整形医生的缝合技术也要求更高。下眼睑基底细胞癌或鳞癌比较常见,切除后美容缝合常见,但切除三角形创面底边宽度大于1cm的患者,用Burow楔形皮瓣修复,可减少组织畸形及瘢痕形成,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家荣,王园囡,刘仁生。急诊皮内缝合修复面部伤口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 (18):1844-1845.

基底细胞 篇3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择患者22例, 均为2013年1月- 2014年12月我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 男16例, 女6例, 年龄39 ~ 78 ( 56. 1 ± 3. 7) 岁。肿块分别位于患者食管上段、中段、下段, 例数分别为1例、12例、9例。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16例, 姑息性切除6例。术后同时行放、化疗9例, 单纯化疗7例, 未做辅助治疗6例。有淋巴结转移15例 ( 68. 18% ) 。临床随访3 ~ 30个月, 死亡7例 ( 31. 82% ) 。

1. 2方法用运常规的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的标本普遍是用含量为10% 的甲醛进行固定的。而广谱Ki-67、PC- NA、Syn、Cg A、SMA、CK ( CKpan) 、低分子CK ( AEl) 、高分子CK ( AE3) 、CEA、p53、S-100蛋白等免疫组化S-P法染色, 是同时进行的, 需要采用En-Vision法去标记。以细胞膜、细胞质棕黄色染色就可以称为阳性, 这是从结果可以判断的。同理P53、 Ki-67就为细胞核阳性表达, 数量为200个细胞, < 5% 为 ( - ) , 5% ~ 25% 为 ( + ) , 26% ~ 50% 为 ( + + ) , 51% ~ 75% 为 ( + + + ) ; 76% ~ 100% ( + + + + ) 。

2结果

2. 1病理检查通过病理检查, 结果显示为: 溃疡型10例, 髓质型7例, 蕈伞型3例, 缩窄型2例。肿瘤最大直径1. 5 ~ 8. 5cm, 平均4. 6cm。

2. 2镜检大小较一致的基底样细胞就构成了瘤组织, 瘤细胞具有以下特点: 瘤细胞较小, 胞质少, 核呈圆或卵圆形, 深染, 核仁又不是很明显, 核分裂象也是很常见的。瘤实性巢状是细胞多排列成的, 巢中央常常可看见非角化性粉刺样坏死, 呈栅栏状经常排列巢周边瘤细胞, 在瘤细胞巢周边可看到透明变的基膜样物质沉积。呈小梁状、假腺样及腺样囊性结构是部分病例瘤细胞的特征, 在其腔内可见淡蓝色黏液样物。另外, 除了上述结构外, 在11例 ( 50% ) 中还是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分化程度的鳞癌成分的。而基底样癌成分与上述鳞癌或腺鳞癌之间界限分明, 无移行过度。表面黏膜鳞状上皮呈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在8例 ( 36. 36% ) 是可见的。在6例 ( 27. 27% ) BSCC的癌巢中, 所见到的单个或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鳞化灶或角化珠, 就好比如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毛囊分化。肿瘤侵犯黏膜下层1例、肌层4例、全层达外膜9例, 侵出外膜达周围组织6例, 这就可以称为6例 ( 27. 27% ) 的纯BSCC 22例中14例 ( 63. 64% ) 见到脉管内癌栓, 其中2例在黏膜内或黏膜下存在广泛癌栓。

2. 3黏液组化染色22例BSCC的基底细胞样癌巢内的玻璃样物呈PAS强阳性, 呈斑点状或花瓣状。AB及HID阴性。而腺管状囊状结构的腔内分泌物PAS阴性, 但AB弱阳性。癌巢外基质PAS阴性, AB弱阳性。说明巢内玻璃样和巢外基质不同。

2. 4免疫组化染色22例BSCC用7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基底细胞样成分和鳞状细胞成分有不同的表达。 ( 1) 对4种上皮性抗体 ( Keratin、CEA、EMA) 反应。基底细胞样成分反应弱, 只3例对Keratin或EMA呈弱阳性, 阳性细胞少, 在10% 以下, 其余全部阴性。相反, 鳞状细胞成分对上述4种抗体均呈强阳性, 阳性细胞> 50% 以上, 与基底细胞样成分的反应呈鲜明对比。说明基底细胞样成分分化不良。 ( 2) 对特异性肌性抗体Aetin和S-100反应。3例基底细胞样成分对Actin呈膜强阳性和/或S-100核浆强阳性。而鳞状细胞成分全部阴性。说明基底细胞样成分有向肌上皮等多向分化倾向。 ( 3) 对Vimentin抗体, 2种细胞成分均呈阴性。

3讨论

好发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少见的鳞状细胞癌是BSCC的一种变异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 是由于它凭借其明显的侵袭性经过、较差的预后和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文献报道显示表明[5], 这种病易发在中老年人当中, 这与普通食管癌是相似的, 而BSCC大多数发生在食管中下段, 在溃疡型和髓质型中发生最多。通过很多临床实例表明, 这类疾病具有很强的侵袭性, 在来就诊的患者中就有55% ~ 80% 的病例已发生了淋巴结转移。

以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小叶状、巢状、筛孔状、条索或小粱状结构出现是BSCC的形态特征, 常常在这些细胞巢内可见鳞状分化灶, 呈栅栏状排列。就是周边部的基底样细胞核。坏死较为常见, 表现形式如: 单个细胞坏死或较大癌巢中央的粉刺状坏死, 与普通鳞癌成分以混合或相互分离的形式共同存在, 在BSCC: 也是常见的, 但这还是应以BSCC成分为主, 普通鳞癌成分为辅[6]。当然也可伴有表面黏膜的鳞状上皮原位癌, BSCC与表面上皮原位癌直接相移行, 在一些病例中也是可见的, 支持BSCC的理由可能是来源于表面上皮的观点。有些小的假腺腔与腺样囊性癌相似在癌巢内有时候也是可见的, 透明嗜伊红或黏液样间质。

BSCC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综合文献1 ~ 4及本组所见, BSCC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是: ( 1) 肿瘤的主要成分为核大浆少的基底细胞样癌组织; ( 2) 与基底细胞样癌组织密切伴行的鳞状细胞成分, 可呈原位癌、浸润鳞癌或个别鳞状细胞分化; ( 3) 基底细胞样癌巢内基质玻璃样变; ( 4) 基底细胞样癌巢中央粉刺状坏死。因为此癌具有基底细胞样成分和密切伴行的鳞状细胞成分, Wian首先称它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但不能认为它属鳞状细胞癌的一个亚型。 临床表现综合文献1 ~ 4及本组特点: BSCC好发于老年男性、 常侵犯咽喉部、舌底和食管。具有明显的侵袭性经过和恶性行为。首次手术时部分病例已有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可达5% ~ 78% , 远处器官转移率为20% ~ 40% 。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均非常高, 分别为60% ~ 100% 、50% ~ 100% 和75% ~ 100% 。各组术后平均存活期非常短, 为10. 3 ~ 25. 6个月, 个别病例虽然达到43个月。因此认为临床医师普遍认为BSCC属高度恶性肿瘤。

BSCC在临床中一个具有独特病理形态和临床特征的疾病类型, 将它独立出来非常有必要。临床中, 在形态上BSCC需与来自唾液腺的实体型腺样囊性癌、腺鳞癌、低分化传统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一般通过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 帮助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实体型腺样囊性癌最容易与BSCC误诊, 但前者无鳞状细胞成分, 但是鳞状细胞成分却是BSCC不可缺少的密切伴行成份, 尽管有时其数量可能很少, 在肿瘤是常伴有的。 不少学者也试验过对BSCC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他们通常是采用多种抗体, 目的是为了试图寻找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根据, 然而结果表明出不同的论点, 因此此事缺乏特异性。为了更完整些, 也有相关学者提出: CK14、CK19能检测食管BSCC的基底样细胞成分, 同时也认为此类抗体具有表型特异型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但还是事半功倍, 还是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此病的诊断仍主要通过典型的组织学形态检查。

BSCC通过其特殊的组织形态临床诊断困难不大, 但还需注意与以下肿瘤区别: 无鳞状分化灶, 不伴有表面上皮的异型增生或原位癌, 也缺乏BSCC中常见的坏死, 核分裂象少就是腺样囊性癌的一个不同点, 其次, S-100、SMA蛋白呈阳性; 细胞癌小。因此, 就缺少了BSCC中的2种成分, BSCC的癌组织不呈小叶状生长、不呈粉刺样坏死, 无基膜样物。免疫组化可见2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 ( Cg A、Syn、NSE、Leu-7) ; 低分化鳞癌和腺鳞癌都是缺乏BSCC特征性的病变, 而腺鳞癌可见到清晰、明确的管状腺癌成分。对提高医务人员临床诊断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肿瘤的预后判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BSCC) 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22例的病理资料。结果 溃疡型10例, 髓质型7例, 革伞型3例, 缩窄型2例。肿瘤最大直径1.58.5cm, 平均4.6cm。结论 食管BSCC形态特别。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来进行诊断。

关键词: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病理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 Wain S L, Kier R, Vollmer R T, et al.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tongue, hypopharynx, and larynx:report of 10 cases[J].Hum Pathol, 1986, 28 (17) :1158.

[2] Mckay M J, Bilous A M.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hypopharynx[J].Cancer, 1989, 10 (63) :2528.

[3] Luna M A, Naggar A E, Parichatikanond P, et al.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Clinicopthologic and DNA flow Cytometic analysis[J].Cancer, 1990, 128 (66) :537.

[4] Tsang W Y, Chan J K C, Lee K C, et al.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and socalle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us[J].The same tumor type Histopathology, 1991, 107 (19) :35.

[5] 黄晓赤, 罗克枢, 赵剑萍.食管鳞癌特殊亚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1, 9 (17) :188-190.

基底细胞 篇4

关键词:石墨烯,生物兼容材料,药效研究

石墨烯也可称为“单层石墨”,是二维的平面多环芳香烃原子晶体。目前常见的石墨烯类材料包括氧化石墨烯(Graphite Oxide,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等。近年来,石墨烯类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1,2,3]、热学和机械性能[4,5,6]被认为是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新星;而其独特的结构、优异的性能特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如石墨烯体外毒性研究[7,8,9],体内毒性评估[10,11],基于石墨烯的载药研究已被多次报道[12,13]。Chen等[14]开展了以rGO为多种细胞生长基底(神经元分化嗜铬神经细胞瘤PC12细胞(PC12cells),人类胎儿成骨细胞(hFOB),人类少突神经胶质细胞(HOG cells))的生物兼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单臂碳纳米管(SWCNT)作为细胞生长基底相比较,起始在相同的接种密度下,PC12细胞在rGO基底上生长状态良好,快速增殖并迅速铺满培养基底;而SWCNT基底上生长状态欠佳,细胞增殖缓慢;他们也发现PC12cells在rGO基底上能够更好的分化并长出神经突。这项研究表明,石墨烯类材料二维平面结构作为细胞生长基底比起圆柱状的SWCNT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促进细胞生长,有望于在生物医药领域进一步被开发利用。

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研究组也开展了以石墨烯类材料为细胞生长基底的药效研究。我们分别以Glass,Glass/rGO,Glass/GO为细胞(人宫颈癌细胞,Hela;犬肾细胞,MD-CK)生长基底,研究了抗癌药物阿霉素和缺氧试剂FCCP分别诱导Hela细胞和MDCK细胞的死亡作用。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药物在Glass基底上均可造成细胞大量死亡;而在Glass/rGO,Glass/GO基底上药物的毒性下降,细胞状态良好;据我们推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石墨烯对药物的物理吸附作用,使实际进入细胞内部的药物浓度降低;二是石墨烯改变了细胞膜的状态而造成的的药效降低,这其中具体的保护机制需要进一步用实验来验证。

1 实验部分

1.1 药品与试剂

胎牛血清(FBS)购自Hyclone公司(南美血源);解偶联剂carbonyl cyanide 4-(trifluoromethoxy)phenylhydrazone(FC-CP)、阿霉素(14-羟基柔红霉素)均购自Sigma-Aldrich公司(分子结构见图1),使用前未经处理;Cell Counting Kit(CCK-8),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胰蛋白酶,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高糖),Gibco公司;NaH2PO4、Na2HPO4、NaCl均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rGO和GO参照文献制得[15]。

磷酸缓冲溶液的配制(PBS):136.7mmol/L NaCl,2.7mmol/L KCl,87mmol/L Na2HPO4·12H2O,14mmol/L K2HPO4溶于二次蒸馏水,再用NaOH将pH调至7.4,过滤高压灭菌备用。

DMEM培养液的配制:DMEM 1包,NaHCO33.7g,加2次蒸馏水至1000mL,pH调至7.4,过滤灭菌,4℃保存。实验中所有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2次蒸馏水。

1.2 实验仪器

96孔微量培养板,美国Corning公司;在配置数字CCD相机(Leica DFC 350FX)的倒置显微镜(Leica,DMI 6000)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100倍物镜下观察和拍照;CCK-8法药物敏感试验在酶标仪(Model SpectraMax M5)比色。

1.3 实验步骤

1.3.1 细胞培养

人宫颈癌细胞(human cervical carcinoma cell,Hela,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singhua University)和犬肾细胞MDCK(The 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s,MDCK,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singhua University)孵育在组成为90%DMEM(v/v),10%胎牛血清(FBS),青霉素(100μg mL-1)和链霉素(100μg mL-1)的培养基中,并将其置于CO2培养箱(5%CO2,37°C)培养。在孵育一段时间后,细胞用0.25%(v/v)胰蛋白酶包含0.02%EDTA(配制于PBS 7.0溶液)对其进行消化,并将其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细胞培养基作为基液),接种于修饰好的盖玻片上生长。

1.3.2 CCK-8法药物敏感试验

在96孔板上接种处于指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悬液100μl,悬液浓度为1×106个细胞/ml,药物组每孔加等体积、同浓度药液,对照组加等体积溶剂,设2个复孔,无细胞孔为背景,置5%CO2,37℃培养不同的时间后,用PBS清洗2次后,每孔加分散于DMEM CCK-8溶液(100μL DMEM加10μL CCK-8),继续培养3h后,用酶标仪以450nm波长测定其光密度(参比波长650nm)。

As:实验孔(含细胞培养基,CCK-8,药物),Ac:对照孔(含细胞培养基,CCK-8,不含药物),Ab:空白孔(只含CCK-8)

2 结果与讨论

2.1 以石墨烯类材料为细胞生长基底的阿霉素抗肿瘤活性研究

阿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抗肿瘤药物,大量文献已报道其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一般认为其具有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插入肿瘤细胞DNA碱基对促使DNA降解,进而影响DNA转录而实现肿瘤的治疗作用[16]。基于此,我们组选用阿霉素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这一模型进行以石墨烯类材料为肿瘤细胞生长基底的药效研究。我们分别以盖玻片(Glass),Glass/rGO,Glass/GO为Hela细胞生长基底,如图2(a,b,c)所示,Hela细胞在3种基底上均可贴壁生长和快速增殖,生长状态良好;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细胞有着清晰的胞浆纹路,在基底上粘附伸展开来,形态各异,在铺满一层rGO与GO的玻璃基底上并未表示出生长状态的差异,这与文献报道关于石墨烯类材料作为细胞生长基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致[14]。我们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阿霉素对生长在石墨烯类材料的Hela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如图2(d,e,f)所示;b图为5μg/mL阿霉素孵育24h后的生长在Glass基底上的Hela细胞,细胞体皱缩,变圆,显示出在基底上粘附减弱即将脱离的状态,这说明在此浓度下的阿霉素孵育24h后足以使Hela细胞死亡,5μg/mL阿霉素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实验进一步可以被证实(见图4);以Glass基底为对照组,在相同的药物处理条件下,在Glass/rGO,Glass/GO基底上生长的Hela细胞并未发生明显的死亡信号,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未加药前的状态无明显区别。以石墨烯类材料作为细胞生长基底能够减缓药物对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为了进一步确证这一现象我们组又选用了解耦连试剂FCCP诱导MDCK细胞缺氧导致的细胞死亡来观察结果。

[a,d为玻璃基底Glass(盖玻片);b,e为Glass/GO;c,f为Glass/rGO;a,b,c为未经药物处理的Hela细胞;d,e,f为5μg/mL阿霉素孵育24h后的Hela细胞]

2.2 解耦连试剂FCCP诱导MDCK细胞凋亡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石墨烯作为细胞生长基底对药物引起细胞凋亡的减缓作用,我们选用了解耦连试剂FCCP诱导MD-CK细胞缺氧从而导致其凋亡这一模型进行以石墨烯类材料为细胞生长基底的药效研究。FCCP,作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线粒体解耦连试剂,破坏线粒体两侧的质子梯度导致氧化过程和磷酸化过程解耦连,从而引发细胞能量耗竭而死。在正常细胞中,缺氧试剂FCCP导致线粒体膜完整性的损失,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减少了膜两侧H+的浓度梯度,致使更少量甚至没有ATP的产生。最终,这一系列的生理事件会导致细胞缺氧而死亡。在这一部分,我们分别依然采用Glass,Glass/rGO,Glass/GO为MDCK细胞生长基底来观察基底不同而导致的药效不同。如图3(a,c,e)所示,MDCK细胞在3种基底上均可大面积的贴壁生长和快速增殖,生长状态良好;这说明石墨烯可作为MDCK细胞生长基底,对其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用16μM/L FCCP孵育MDCK细胞1h,并观察其诱导细胞发生缺氧而发生的凋亡作用,如图3(b,d,f)所示,B图为16μM/L FCCP孵育1h后的生长在玻璃基底上的MDCK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似,在此药物浓度下孵育的MDCK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死亡趋势:细胞体皱缩,变圆,显示出在基底上粘附减弱即将脱离的状态,这说明我们构建的这一缺氧模型是成功的,在此浓度下的FCCP在孵育1h后即可使MDCK细胞发生缺氧而死亡。16μM/L FCCP对MDCK细胞的细胞毒实验进一步可以被证实(见3.3);我们以此为对照组可看出,在相同的FCCP处理条件下,在Glass/rGO,Glass/GO基底上生长的MDCK细胞并未发生明显的死亡信号,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未加药前的状态无明显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初步证实了以石墨烯类材料作为细胞生长基底在两种模型中能够减缓药物对细胞的诱导死亡作用。这其中的可能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据我们初步推测:一是石墨烯大的共轭结构对同样具有结构的药物分子(如:阿霉素)产生π-π堆积和疏水等相互作用了,对药物有一定的物理吸附作用,从而使加入的药物实际浓度偏低,造成药物的毒性下降;二是任何药物进入细胞均需要通过细胞膜识别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可进入细胞来发挥药效,当以石墨烯作为细胞生长基底,其改变了细胞的粘附状态,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细胞膜对多种底物转运机制等,从而造成药物不能被细胞膜有效地传入细胞内,从而使药效减弱。这其中具体的抑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用实验来验证。

[(a,b为玻璃基底Glass(盖玻片);c,d为Glass/GO;e,f为Glass/rGO);a,c,e为未经药物处理的MDCK细胞;b,d,f为16μM/L FCCP孵育1h后的MDCK细胞]

2.3 CCK-8法药物敏感试验

用CCK-8(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单钠盐)试剂对细胞进行染色,以测定光密度(OD)值,用于药物FCCP和阿霉素的药效研究,验证我们所采取的药物作用模型条件是否选择合适。本研究中采用阿霉素的浓度为5μg/mL,阿霉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如图4a所示,作用24h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55%左右;作用48h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仅存42%左右;这说明5μg/mL阿霉素长时间孵育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这与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濒临于死亡状态情形相符。在缺氧诱导的细胞死亡模型中,我们采用FCCP的浓度为16μM/L,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也呈时间依赖性,如图4b所示,作用1h后,MDCK细胞的存活率为60%左右,这说明16μM/L FCCP 1h孵育对MDCK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综上所述,我们采用的药物浓度和药物作用时间均可以诱导这两种细胞不同程度地死亡,证实了以石墨烯类材料作为细胞生长基底在两种模型中能够减缓药物对细胞的诱导死亡作用均不是因为药物的失效和剂量不合适造成的,其作用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3 结论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篇5

关键词: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骨囊肿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BCNS) , 又名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syndrome, NBCCS) 或Gorlin-Goltz综合征[1], 属于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近年来有个别病例报道。目前在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认为, BCNS主要与Ptch基因的突变和失活相关[2]。由于其外显率和表现度的不同, 相关的临床表现可多达100 多种, 其中主要表现为发育异常和对某些肿瘤易感[3]。本院口腔中心在同一个月内收治了3 例上述病例, 其中2 例临床及影像表现较为典型, 现对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BCNS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病例共2 例, 2 例均为青少年患者。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 体格检查可见上、下颌骨无痛性肿物, 可扪及骨性隆起, 肿物质硬, 无压痛, 不可活动。

1.2 仪器及方法:采用德国西诺德Orthophos XG DS/Ceph口腔全景机拍摄口腔全景片。 采用Philips Diagnost TH +VT500m A数字化X线摄影机摄取胸部正位片。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 排螺旋CT对2 例病例进行颌面部及颅脑平扫, 层厚1 mm, 层距1 mm, 对所得数据在Extended BrillianceWorkspace 4.5 软件上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 。

2 结果

口腔全景片2 例病例均可见上下颌骨多发囊性改变, 部分内含牙冠, 见图1、2;胸部正位X线片可见多条肋骨分叉, 见图3。颌面部CT平扫及MPR重建可更细致地观察颌骨的改变, 见图4、5;头颅CT平扫可见颅内多发钙化灶, 见图6。术后病理报告为下颌骨多发牙源性角化囊肿。

3 讨论

BCN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951 年Binkley和Johnson首先描述此综合征为颌骨囊肿-基底细胞痣-肋骨分叉综合征[4];在1960 年由Gorlin首先报告为痣样基底细胞综合征[1]。其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6 000, 极为罕见;此病白种人发病率相对较高, 而有色人种发病极为罕见[5]。目前文献国内仅见散在报道, 其中病例报道数最多的为白振西等[2]人, 共24 例。本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 NBCCS中存在一种隐性肿瘤抑制基因P。正常情况下Slnoohelled (一种致癌基因) 与Ptch基因共同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当Ptch基因突变或失活时, 可导致Slnoohelled信号转导网络系统功能紊乱, 从而发生各类先天异常及肿瘤[5]。临床BCNS患者常有家族史, 文献报道可为一家父子同病、兄妹同病或三代同病;亦见于单卵或双卵多胞胎同时发病[6]。

3.1 BCNS是一种罕见的癌综合征, 多系统受累及临床表现多样性为本病的临床特点:本病除出现皮肤多发性基底细胞痣外, 常合并多发性颌骨角化囊肿以及骨骼、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 故又称BCNS[7]。皮肤异常包括基底细胞癌、皮肤的良性肿瘤和囊肿、掌凹陷、掌跖角化病和真皮钙沉着症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除了颅内多发钙化外, 同时还包括先天性脑积水、成神经管细胞瘤、胼胝体发育不全、面神经瘫痪、神经性耳聋及癫痫等。眼部异常包括眼距增宽、宽鼻梁、内眦异位、内斜视及先天性盲等。性异常包括男性性腺肌能减退、女性卵巢肿瘤等[8]。多数学者认为具备以下4项中的其中3项者即可诊断为此综合征:1皮肤多发性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2多发性的颌骨囊肿;3骨骼畸形;4颅内钙化[2]。

3.2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2例患者均为青少年, 发病年龄较小, 均以颌骨多发囊肿引起口腔、颌面部症状而就医, 口腔全景片及CT MPR重建图像可见颌骨囊肿有以下几个特点:1囊肿分布范围广泛, 上、下颌骨均可受累, 下颌骨颏部、下颌角、下颌体及上下颌牙槽均可见病灶, 并且部分病灶呈对称性分布。2囊肿为多发多房性, 多房者分房大小相近, 内可见分隔。3囊肿部分呈膨胀性生长且多偏向舌侧膨隆, 周围骨质吸收变薄, 甚至可见穿破骨板造成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感染。4囊肿多可累及上颌窦腔内, 这是由于该类囊肿具有较强的侵蚀力, 常可侵蚀穿破骨壁进入上颌窦腔内。该类颌骨囊肿可为含牙囊肿, 常沿颌骨长轴生长, 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 可引起根周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在胸部X线片上可见到2 例病例均有肋骨分叉畸形,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 呈不对称分布, 可为后肋或肋弓处, 可造成“鸡胸”畸形。另外其中一病例可见脊柱呈轻度侧弯。骨骼发育异常同时包括掌和拇指骨末节缩短、肋骨外翻、骨性融合, 隐形脊柱裂、脊柱后侧凸、颈椎发育缺陷等[2]。颅内异常钙化的出现也是该类患者的特征性影像表现之一。颅脑CT扫描可见病例中患者双侧小脑幕缘、横窦起始部、后纵裂及大脑镰可见多发斑点状钙化。钙化的分布范围较广, 且呈斑点状分布;患者年龄较小, 颅内所出现的钙化与一般生理性钙化不同。一般生理性钙化在40 岁以后较多见, 多呈线状, 常分布于大脑镰、苍白球、脑室内脉络丛、松果体等。同时, 该病例合并透明隔囊肿, 何云飞等[9]报道称其可能为BCNS其中一种表现, 尚需大样本病例证实。

3.3 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积极的意义:BCNS颌骨囊肿本身呈多中心性并且囊肿上皮具有活跃的生长力, 因此囊肿具有多发性和较大复发倾向;文献报告手术治疗复发率22%同时存在恶性变的可能[2], 因此早期诊断、采用积极的囊肿摘除刮治术, 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 BCNS是一种罕见的显性遗传疾病, 发病较早, 患者年龄偏小, 常以颌面部不适就诊;结合影像特征性的颌骨多发囊肿、骨骼发育畸形及颅内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 不难诊断;由于该类颌骨囊肿具有易复发恶变的倾向, 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华, 程楷, 吴新彦, 等.Gorlin综合征颌骨、颅脑病变的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1999, 5 (2) :139.

[2]白振西, 顾晓明, 彭品祥.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附24例报告) .[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8 (1) :51-53.

[3]王寅, 郭晶洁, 杨钧, 等.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诊治[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 36 (3) :260-262.

[4]陈列, 何志秀, 周东.颌骨囊肿-基底细胞痔-肋骨分叉综合征-家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1995, 12 (2) :125.

[5]刘刚, 李建平, 胡俊松.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影像表现 (附5例报告) [J].当代医学杂志, 2009, 15 (25) :80-81.

[6]王万春, 伊丽, 张建华, 等.基底细胞综合征的临床与遗传学探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3 (4) :303-304.

[7]Itin P.What is your diagnosis?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Gorlin syndrome) [J].Praxis, 2003, 92 (9) :317.

[8]Shivaswamy KN, Sumathy TK, Shyamprasad AL, et al.Gorlin syndrome or 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BCNS) :a case report[J].Dermatol Online J, 2010, 16 (9) :6.

基底细胞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51例患者, 男41例, 女10例。年龄在56~79岁之间, 平均65岁。病灶部位:下眼睑、颞部、额部、颧部。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入院针对溃烂部位以3%过氧化氢液、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清洗肿瘤病变部位并包扎。

2.1.2 术前3 d剔净毛发, 并用肥皂水清洗, 然后用75%酒精消毒额顶部和供皮大腿内侧皮肤并包扎保护, 注意防止皮肤破损。

2.1.3 心理护理:由于癌肿切除后采用额部带蒂皮瓣修复, 术后颜面有一定改变, 因此, 需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治疗计划及有关疾病情况, 耐心心理疏导, 让患者及家属认同治疗疾病后的角色, 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1.4 配合医生进行手术皮瓣设计, 美蓝固定。

2.1.5 完善相关检查, 根据手术时间留置尿管。

2.2 术后护理

2.2.1 (1) 体位护理:术后24 h嘱其卧床休息, 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 抬高床头30°, 促进面部静脉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减轻术区创面渗血和肿痛不适, 促进康复。

2.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术区敷料渗血渗液情况, 及时更换敷料, 预防感染;

2.2.3 术区适当加压包扎, 观察患者有无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2.2.4 严密观察转移皮瓣的颜色、温度、质地、皮纹状况, 一般术后1~2 d皮瓣颜色逐渐恢复, 可用棉签轻压皮瓣, 压后在5 s内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并探查处理。

2.2.5 保持皮瓣皮下负压引流管通畅, 定时抽吸, 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

3健康教育

3.1 术前告知

患者肿瘤护理的重要性, 勿热敷、挤压、按摩、理疗, 防止扩散, 不能自涂刺激性药膏, 以免不良刺激。

3.2 保持局部

清洁卫生干燥及时换药处理, 不可用手触摸。

3.3 术后告知

患者不能向患侧卧位以免影响皮瓣血液循环。

3.4 管道护理指导

嘱患者头部勿剧烈活动, 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脱出。

3.5 安全指导

及时满足生理生活需求, 防止烧伤、烫伤、坠床、摔倒等意外发生。患部不能受压、碰撞, 以免出血。

3.6 康复指导

保护皮瓣清洁、卫生、干燥, 避免受伤, 皮瓣边缘温水清洗、热敷、按摩、按压, 每日3~4次, 预防疤痕增生。

3.7 心理指导

准确评估心理问题, 及时疏导心理障碍, 争取患者的良好配合, 提高治疗效果。

4讨论

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颜面部, 据统计85%位于颜面部[2]。多为原发性的基底细胞癌, 病理恶性程度低, 临床进展缓慢, 易于诊断;但该病均为高龄的老年患者, 行动不便, 防范意识不强, 家属疏于照顾, 癌肿溃烂, 腐败坏死致毁容, 影响本人及周围人群生活时才就诊。且就诊时已是晚期, 肿瘤范围大, 呈局部浸润生长, 外科手术切除为第一选择。但手术切除后, 造成面鼻部缺损而影响美容, 因此, 对创面的修复非常重要, 采取的手术方法为耳廓复合组织瓣、鼻唇沟移形瓣、额部皮瓣等, 术前配合医生进行精密皮瓣设计, 完善术前相关准备, 做好心理疏导, 缓解焦虑情绪, 术后严密观察, 精心护理, 及时满足生理生活需求, 适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患者恢复顺利, 均康复出院, 随访一年, 均无复发, 移植皮瓣色泽自然, 质地与周围皮肤匹配良好, 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对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蒋莉.涂平, 等.基底细胞癌和日光角化病细胞分化差异的初步研究.Chin J Dermato Venerol Integ Trad W Med2010, Vol.9No.2:90.

基底细胞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

实验组:来自1998年3月~2007年9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经病理诊断为外鼻基底细胞癌的患者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标本经4﹪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共计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为51~79岁,平均年龄61.8岁。对照组:18例来自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切除的非肿瘤标本的外鼻组织。

1.1.2 试剂

即用型免疫组化S-P试剂盒鼠抗人Cyclin D1单克隆抗体(以上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兔抗人Livin多克隆抗体(以上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

用常规石蜡切片做Livin和Cyclin D1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BS液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同一张切片非染色部位作为阳性部位自身对照。

1.2.2 结果判断

Livin免疫组化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浆内。Cyclin D1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每例切片在400倍视野下选取最高密度区域的5个不重复视野,计算出每例5个视野内上皮细胞总数(∑N)及阳性细胞总数(∑n),应用公式LI=∑n/∑N×100%,求出每例标本的阳性指数(LI)。分别记为:阳性指数<5%为阴性表达(-);阳性指数5%~25%为弱阳性表达(+);阳性指数25%~50%为中等阳性表达(++);阳性指数>50%为强阳性表达(+++)。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资料性质,分别采用χ2检验和四表格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ivin在外鼻基底细胞癌中和正常外鼻组织中的表达

18例正常外鼻组织中,Livin阳性表达为2例(11.11%),均为弱表达。30例外鼻基底细胞癌中,Livin阳性表达为16例(53.33%),其中强阳性5例(16.67%)。Livin在外鼻基底细胞癌中和正常外鼻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1、图1、图5、图6)。

注:χ2=8.5570 P<0.01

2.2 Cyclin D1在外鼻基底细胞癌中和正常外鼻组织中的表达

18例正常外鼻组织中,Cyclin D1的阳性为3例(16.67%),均为弱表达。30例外鼻基底细胞癌中,Cyclin D1阳性为19例(63.33%),其中强阳性6例(20.00%)。Cyclin D1在外鼻基底细胞癌中和正常外鼻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2、图2、图3、图4)。

注:*χ2=8.5570 P<0.01

2.3 外鼻基底细胞癌中Livin和Cyclin D1表达相关性

Cyclin D1阴性表达的11例中,Livin阳性表达2例,19例Cyclin D1阳性表达中,有14例为Livin阳性表达,二者共同阳性表达14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227,P<0.01),r=0.5361,提示Livin和Cyclin D1在外鼻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详见表3。

3 讨论

外鼻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约占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的4.1%。基底细胞癌是外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鼻基底细胞癌(Basall Cell Carcinona of External Nose)多发于50~8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外鼻基底细胞癌发生于上皮的基底层,多位于鼻翼和鼻尖部,特点是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很少发生转移。

IAP是独立于Bcl-2的细胞内抗凋亡蛋白家族,在凋亡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被认为是肿瘤细胞产生凋亡抵抗的重要原因,因而在肿瘤领域中变得日益重要。Livin基因是一种新发现的凋亡抑制基因,其产物是IAP家族的成员[4]。在2 000年由4个不同的实验小组几乎在同一时期所发现。上述实验小组均采用IAP同源序列(BIR或RING)寻找的方法,分别从人类基因组c DNA文库中克隆得到此基因[5~7]。人类的Livin基因位于人染色体20 q13.3,全长46 kb,包含7个外显子及6个内含子。Livin在除胎盘外的大多数终末分化组织中不表达,在胚胎组织及多数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黑色素瘤、乳腺癌、宫颈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细胞系中,可检测到Livin的过表达[8~10]。

Cyclin D1由11q13的CCND1基因编码,由295个氨基酸组成,主要与CDK4和6(CDK4/6)结合形成活性复合物发挥作用。目前,Cyclin D1己被公认为是一种原癌基因。国内外资料表明,在多种肿瘤中发现了Cyclin D1过表达和基因扩增,包括乳腺癌、膀胱癌、甲状旁腺肿瘤、肺癌及细胞中心型淋巴瘤等[11,12]。

本实验结果显示,Livin和Cyclin Dl在外鼻基底细胞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并且两者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对外鼻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作用,并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在外鼻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摘要:目的 检测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外鼻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外鼻基底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Cyclin D1在30例外鼻基底细胞癌和18例外鼻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两者在外鼻基底细胞癌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Livin和Cyclin Dl在外鼻基底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3.33%(16/30)和63.33%(19/30),明显高于外鼻正常组织11.11%(2/18)和16.67%(3/1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者在外鼻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Cyclin D1均参与外鼻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在外鼻基底细胞癌的形成中起协同作用。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凋亡抑制因子Livin,细胞周期蛋白D1,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YAGIHASHIA A,ASANUMA K,KOBAYASHI D,et al.Detec-tion of autoantibodies tolivin and surviivin in Sera from lungcancer patients[J].Lung Cancer,2005,(48):217-221.

[2]GAZZANIGA P,GRADILONE A,GIULIANI L et al.Expression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LIVIN,SURVIVIN and otherapoptosis related genes in the progression of superficial bladdercancer[J].Ann Oncol,2003,14(1):85-90.

[3]苗丽君,王静,李珊珊,等.磷酸化AKT及Cydin DI,MMP-9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7):786-790.MIAO LJ,WANG J.LI SS,ET AL.Expression and relationshipof phospho-AKT Cyclin DI and MMP-9 in human non-small-allling cancer[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7):786-790.Chinese

[4]何剪太,李珍发,张阳德,等.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6):654-657.HE JT,LI ZF,ZHANG YD,et al.Significance of Livinexpression in colorectac carcionm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Medicine,2007,17(6):654-657.Chinese

[5]KASOF GM,GOMES BC.Livina novel in hibitor of apoptosisprotein familly member[J].Biol Chem,2001,276(5):3238-3246.

[6]LIN JH,DENG G,HUANG Q,MORSER J.KIAPa novel mem-ber of the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famil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0,279(3):820-831.

[7]VUCIC D,STENNICKE HR,PISABARRO MT,et al.ML-IAPanovel inhibitor of apoptosis that is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human melanomas[J].Curr Bio1,2000,10(21):1359-1366.

[8]黄雪坤,梁景耀,李光仪.Livin si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435-438.HUANG XK,LIANG JY,LI GY.Construction of Livin siRNAExpr ession Plasmid and Its Effects on Cervical Cancer HeLaCell[J].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8,9(4):435-438.Chinese

[9]刘川,吴小候,张唯力,等.L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人肾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7):1621-1625.LIU C,WU XH,ZHANG WL,et al.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targeting liv in induces apoptosis of human renal carc inomacellin vitro and itsmechan ism[J].Acta Academ Iaemed Icinae Mil-itar is Tertiae,2008,30(17):1621-1625.Chinese

[10]ZHUO XL,ZHAO HY,JIANG ZD,et al.Expression of Livini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relationship withbFGF[J].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Neck Surgery.2008,22(3):114-116.Chinese

[11]GUO BH,ZHANG ZH,CHEN YR,et ai.Clinicai significanceof Smad4、Ki67 and CyclinD1 genes expression in biadder car-cinoma[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8,34(3):43-47.Chinese

基底细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 2015 年4 月收治的基底细胞癌患者138 例, 均由临床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且排除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A、B、C 3 组, 各46 例。A组男24例, 女22 例; 年龄32 ~ 64 ( 41. 7 ± 3. 1) 岁; 病程2 ~ 8 ( 3. 9 ±1. 3) 年。B组男23 例, 女23 例; 年龄33 ~ 65 ( 41. 9 ± 2. 9) 岁;病程2 ~ 9 ( 4. 1 ± 1. 2) 年。C组男25 例, 女21 例; 年龄34 ~ 65 ( 41. 5 ± 3. 2) 岁; 病程1 ~ 8 ( 4. 0 ± 1. 1) 年。3 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A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给予患者手术治疗, 采用直接切除缝合及扩大切除加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以彻底清除病灶。术后7d拆线, 拆线后当天采用新鲜配制的20% 5-氨基酮戊酸溶液 ( 武汉威顺达化工科技生产) 涂于基底细胞癌及其周围5mm的正常皮肤上, 封包6h后用光动力激光治疗仪 ( 重庆雷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照射30min, 波长635nm, 功率120m W / cm2, 能量密度100J/cm2, 每周治疗1 次, 连续治疗6周。每次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后1 周在皮损部位外用5% 咪喹莫特软膏 ( 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40281) 进行涂抹, 隔日1 次, 连续6 周。B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进行治疗, 具体步骤方法同A组。C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咪喹莫特进行治疗, 具体步骤方法同A组。

1. 3 观察指标比较3 组临床疗效, 伤口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疗效标准判定治愈: 患者皮损部位全部消退, 且未见色素沉着。显效: 患者皮损消退面积在70% 以上, 伴有少量色素沉着。有效: 患者皮损消退面积在30% ~ 70% , 伴有少量色素沉着。无效: 患者皮损消退面积未见缩小甚或增大。总有效率= ( 治愈+ 显效+ 有效) /总例数 × 100% 。

1. 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注: 与A组比较, *P < 0. 05

2. 2 伤口一期愈合情况A组伤口一期愈合率明显高于B、C组, 二期愈合率低于B、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B组和C组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A组比较, *P < 0. 05

2. 3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B组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3 讨论

基底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皮肤肿瘤[4], 多发于老年患者皮肤曝光部位, 该病发展较缓慢, 病死率较低, 但仍具有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等特征, 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被忽视而贻误诊疗时机, 给患者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基底细胞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临床无统一的认识, 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5]。目前对于基底细胞癌, 临床仍主张早期手术彻底切除, 为治疗该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但基底细胞癌多发于机体头、面部, 因此, 传统手术治疗手段受限, 且术后较易出现不良反应[6]。为此, 寻求有效治疗基底细胞癌的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能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 且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细胞, 治疗过程患者无需避光, 治疗区域不易产生瘢痕, 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患者较为接受。咪喹莫特是一种免疫调节剂, 主要通过诱导多种与免疫相关的细胞产生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源性细胞因子, 增强机体免疫应答, 产生抗病毒及抗肿瘤的活性[7]。本文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治疗基底细胞癌, 结果显示, A组总有效率、伤口一期愈合率明显高于B、C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 ( P均> 0. 05 ) 。表明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效果较好, 愈合率较高, 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可靠,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然而, 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 有望在后期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 与A组比较, *P < 0. 05

摘要: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基底细胞癌患者138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46例。A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 B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手术联合, C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咪喹莫特联合。比较3组临床疗效, 伤口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伤口一期愈合率明显高于B、C组, 二期愈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一期愈合、二期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对皮肤基底细胞癌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较好, 一期愈合率较高, 且安全性较高, 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咪喹莫特,基底细胞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熊林, 陆延娜, 周晓凤, 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27 (8) :796-797.

[2]Tanja Maier, Daniela Kulichova, Thomas Ruzicka, et al.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basal cel-l carcinomas treated with systemic hedgehog inhibitors:Pseudocysts as a sign of tumor re-gression Capsule Summar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4, 71 (4) :725-730.

[3]刘至昱, 史玉玲, 顾俊瑛, 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头面部基底细胞癌的疗效观察[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36 (1) :110-112.

[4]Sekulic A, Migden MR, Lewis K, et al.Pivotal ERIVANCE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study:12-month update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ismodegib in advanced BCC[J].J Am Acad Dermatol, 2015, 72 (6) :1021-1026 (e8) .

[5]王勉, 张启国, 蔡良奇, 等.艾拉光动力治疗基底细胞癌1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5, 32 (2) :223-227.

[6]徐慧青, 吴文育.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1例[J].世界临床药物, 2013, 34 (12) :752-754.

上一篇:教学论下一篇:工程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