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细胞

2024-05-17

嗜铬细胞瘤细胞(精选十篇)

嗜铬细胞瘤细胞 篇1

1临床资料

例1:男性, 22岁。因咳嗽3 d, 剧烈活动后呼吸困难3 h入院。查体:体温 38.9℃, 血压 60/35 mm Hg, 表情淡漠, 面色苍白, 双肺可闻及痰鸣音, 心率 148次/min, 律齐, 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给予升压、扩容等对症处理, 30分钟后, 出现憋喘加重,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给予速尿、吗啡、去乙酰毛花甙静脉注射后缓解, 但血压升至200/110 mm Hg左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24.2×109/L, 中性粒细胞 0.87, 血糖 18.2 mmol/L, X线示:双肺斑片状模糊影。初步诊断:休克型肺炎、急性左心衰。给予抗菌素等治疗, 病情无好转, 进一步行肾上腺CT扫描示:右肾上腺一3.5 cm×5.1 cm肿块。测尿儿茶酚胺 (CA) 1780 nmol/d, 3-甲氧-4羟苦杏仁酸 (VMA) 468.3 nmol/d, 拟诊:嗜铬细胞瘤, 行手术切除, 病理诊断证实, 术后血压恢复正常。

例2:女性, 46岁。因胸闷、心悸、腹痛1 d入院。查体:

体温 39.2℃, 血压 70/40 mm Hg, 面色苍白, 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 心率 102次/min, 律齐, 腹平软, 无压痛, 四肢厥冷。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给予补液、升压等对症治疗, 血压升至130/95 mm Hg, 仍感胸闷, 复查心电图:Ⅱ、Ⅲ、aVF及V2-5导联T波倒置。初步诊断:冠心病?心源性休克。次日, 患者再次出现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 血压升至190/110mm Hg, 故查尿CA 673nmol/3h, CT示:左肾上腺见一3.3 cm×4.5 cm肿块, 拟诊:嗜铬细胞瘤, 行手术切除, 病理诊断证实, 术后未再出现不适症状。

例3:男性, 48岁。因心悸、乏力、气促5年, 加重10 d入院。平素测血压在正常范围, 曾以“扩张型心肌病”治疗, 效果不佳。查体:血压 140/90 mm Hg, 颈静脉怒张, 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 112次/min, 律齐, 肝下缘位于肋下3cm, 双下肢浮肿。心脏彩超示:LV 61 mm, LA 37 mm, RV 26 mm, RA 47 mm。腹部CT示:右肾上腺见一3.1 cm×3.5 cm肿块, 查尿CA 1542 nmol/d, 初步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肌病, 行手术切除, 病理诊断证实, 1年后复查心脏彩超恢复正常。

例4:男性, 35岁。因头晕、双下肢浮肿3月入院。查体:血压 190/110 mm Hg, 心率 102次/min, 律齐, 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实验室检查:尿蛋白 (+++) , 血糖 7.0 mmol/L。初步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 给予氨氯地平等治疗, 血压控制不佳, 进一步查尿CA 420 nmol/d, 腹部CT示:腹主动脉旁占位性病变, 拟诊:嗜铬细胞瘤, 行手术切除, 术后病理诊断证实。

例5:女性, 65岁。因阵发性心悸、出汗4年入院。曾以“神经官能症”治疗无效。查体:血压 160/100 mm Hg, 甲状腺不大, 心率 82次/min, 律齐, 腹平软, 左中腹部可触及一肿块。实验室检查:血糖 7.6 mmol/L, 尿CA 1748 nmol/d。腹部CT示:腹主动脉旁占位性病变, 外院行131I-MIBG证实。

2讨论

嗜铬细胞瘤细胞 篇2

(1)雌激素刺激症状:由于肿瘤细胞可以分泌雌激素,若肿瘤发生在青春期前,多数表现为性早熟。此类性早熟为肿瘤刺激引起,并非真性早熟,又称假性性早熟。临床可出现乳房增大、阴阜发育、阴毛腋毛生长、内外生殖器等异常发育,甚至出现无排卵性月经。另有的出现身高、骨龄过度超前发育,而精神及思想发育不同步的不协调症状。

肿瘤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绝经后出血是典型的临床症状,还会出现乳房涨、乳房增大,阴道涂片鳞状上皮成熟指数右移等表现。在此年龄组病人中,发生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癌前病变及癌的机率较育龄组妇女为高。合并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2)男性化征象:由于卵巢间质发生黄素化及卵泡内膜细胞黄素化,少数患者出现月经稀发、闭经、多毛、阴蒂长大、面部痤疮、声音低哑等男性化现象。这些症状常常医学教育网原创发生在患有囊性颗粒细胞瘤的患者。

(3)腹部包块:卵巢颗粒细胞瘤平均直径12cm左右,一般为中等大小,于妇科盆腔检查中可以摸到,而于腹部不容易触及。若患者自己扪到下腹包块,并以此为主诉就诊,其肿瘤往往已较大。

若伴有腹水,可有腹胀、饱满感、排尿困难等其他症状。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篇3

13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6例,其中5例在排尿时典型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4例。术前确诊5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1例行TURBT术,1例行TURBT后中转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13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其中9例患者获得3~11年随访,1例患者术后6年死于肝转移。

流行病学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少见,约占成人嗜铬细胞瘤的10%,儿童嗜铬细胞瘤的30%,膀胱嗜铬细胞瘤约占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10%,仅占膀胱肿瘤的0.06%。1953年Zimmermann等报道了第一例膀胱嗜铬细胞瘤,至今国内外文献报告不到300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发生于副神经节组织,同人体内副神经节分布特点相同,主要发生在颅底部至盆腔的中轴两侧。而膀胱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输尿管末端膀胱壁附近,膀胱三角区或顶部的黏膜下。本组资料示膀胱肿瘤位于三角区4例,顶部1例,膀胱前壁1例,左侧壁4例,右侧壁3例。发病年龄为11~84岁,年轻人多见,好发年龄40岁左右,发病没有性别区别。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嗜铬细胞瘤和膀胱肿瘤的症候群。即排尿时头痛、头晕、心悸、视物模糊、出汗和高血压,间歇性肉眼血尿等。约有65%的病人可以由膀胱充盈、下腹部触诊、排便或性交等诱发上述症状发作。65%患者出现阵发性高血压和血尿。如果在排尿、膀胱充盈或按压膀胱时血压升高,对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发作性血压升高往往持续时间很短。而一些患者无高血压,或仅在术中按压肿瘤时才出现血压升高,即隐匿性膀胱嗜铬细胞瘤,因此,对术中触摸肿瘤或行膀胱镜检查血压明显变化的膀胱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还有一些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无高血压,触摸肿瘤时血压也不升高。此类患者所占比例约为27%。

诊断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临床症状明显的诊断多不困难,但是无功能性和隐匿性膀胱嗜铬细胞瘤常容易术前误诊。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重要的意义。大约有71%的患者尿VMA高于6.8 mg/24 h。定位诊断常用B超、CT或MRI,可以确定肿瘤大小及是否有转移灶,而MRI较CT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更具优越性。膀胱镜检查阳性率80%左右,可见局部膀胱黏膜向腔内突出,呈基底广的半球状,表面光整、充血潮红,由于嗜铬细胞瘤位于膀胱壁内,故仅作黏膜活检阳性率低且易出血。充盈膀胱取活捡有致患者死亡的风险,故多数学者否定膀胱活检的必要性。尿脱落细胞检查常为阴性。从理论上讲,任何有神经节的部位皆会有发生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因此,功能性显像更为重要。131I-MIBG、123I-MIBG、18F FDA、18F-FDOPA、18F-FD和11CEPINEPHINE均有报道被用来进行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这些功能性显像中,MIBG显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其中123I-MIBG优于131I-MIBG显像。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大体相同,细胞多形性明显,多数为多边形,有的为梭形或柱状,富于嗜伊红细颗粒状胞浆,核空泡状,坏死,核分裂少见。瘤细胞形成巢状、腺泡状及条索状,问质富含毛细血管。个别细胞核有非典型性及多核瘤巨细胞。肿瘤内含少量梭形支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gA、Syn、S-100,NSE常阳性,EMA、CK阴性。诊断困难者需借助免疫组化,甚至超微电镜予以确诊,通常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颗粒性肌母细胞瘤:瘤细胞胞浆宽广,含有细颗粒,但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免疫组化CgA阴性。②恶性黑色素瘤:膀胱嗜细胞瘤可含有黑色素颗粒,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但后者细胞异性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NSE阴性,HMB45阳性。③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坏死,核分裂,退行性变常见,免疫组化和电镜可协助诊断。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至关重要,准备方法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对于高血压频繁发作者可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膀胱嗜铬细胞瘤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有恶性倾向,基底广,易出血,首选治疗方法为膀胱部分切除术,TUR-BT很难彻底切除干净,术中高血压危象和出血不容易控制。病变范围广泛或位于膀胱三角区时可酌情行膀胱全切。2006年Dilbaz等报道了第一例腹腔镜膀胱嗜铬细胞瘤部分切除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膀胱嗜铬细胞瘤膀胱部分切除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膀胱嗜铬细胞瘤,可采用123 I-MIBG大剂量放射治疗,化疗多不敏感。总体而言,嗜铬细胞瘤良性居多,但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较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恶性倾向高,Michel曾经统计了170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至少有17例为恶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鉴别不依赖于其细胞学和生物学指标,我们获得随访的9例患者有1例证实为恶性,而术后病理有2例高度怀疑恶性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6年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因此密切随访至关重要。

来源:医脉通

巨大嗜铬细胞瘤一例 篇4

患者,男,11岁。主因“间断心悸多汗1年余,加重1月”于2007年4月收住于我院。入我院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有间断心慌发作伴多汗于外院就诊,测血压200/140mm Hg,心率120次/min,血常规无异常,心肌酶学标志物肌酸激酶562U/L。血沉20mm/h,抗“O”阳性。胸片示心胸比0.72。逐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口服倍他乐克50mg/d,贝那普利5mg/d,螺内酯20mg/d,双氢克尿噻25mg/d。患者自觉症状减轻不明显,逐就诊于我院,门诊测血压220/150mm Hg,加用硝本地平控释片40mg/d。复诊血压170/120mm Hg,心率每分120次。心慌症状有减轻,多汗症状无缓解。后改倍他乐克100mg/d,螺内酯80mg/d,速尿40mg/d。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心率90次/min,心迹症状控制,多汗症状缓解不完全。逐坚持上述方案用药,后复查胸片最小心胸比0.60。入院前2个月自行停用硝本地平,入院前1个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院外治疗效差,出现有心慌症状反复加重,成持续性,伴有呼吸困,夜间不能平躺,活动严重受限及大汗淋漓。门诊以心衰收入院。查体:血压190/140mm Hg,神清,精神差,面部潮红,抱入病房,端坐呼吸,皮肤湿凉,双眼脸不肿,巩膜不黄,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双颈静脉怒张,双肺弥漫湿罗音,下肺为重伴弥漫性哮鸣音。心尖部可扪及抬举性搏动,心率130次/mm,无杂音。肝肋下3cm可触及,质韧,肝区扣击痛,双下肢不肿。诊断为:(1)急性左心衰;(2)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查因:(1)嗜铬细胞瘤;(2)大动脉炎;(3)肾动脉狭窄。给予硝普钠泵入,西地兰强心,速尿利尿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病情好转。查血常规无异常,尿蛋白0.5g/d。肝肾功能,电解质钾3.2mmol/L,余正常,病毒性肝炎系列检查正常,Ig G,Ig A,Ig E,Ig M,C3,C4定量正常CRP12mg/L,抗ANA阴性。超声未发现有大血管,肾动脉异常。尿VMA50mg/d,查肾上腺CT提示左肾上腺占位,最大层面17cm×12cm,诊断为嗜铬细胞瘤,逐转至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术后停药随访,1个月后血压95/70mm Hg,心率75次/min。1年后胸片示心胸比正常,心慌,发汗症状未在有反复。

2 讨论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隋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1]。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分泌的儿茶酚氨及多肽类激素高度相关。如舒血管肠肽可致面部潮红、低血压及休克,血管活性肠肽可致腹泻,鸦片肽、生长抑素可致便秘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为主,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高血压相关证候及其它儿茶酚氨相关症。头痛、心悸、多汗为嗜铬细胞瘤的典型三联征,较常见。可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再缓解消失,也可每日发作数次,以每周>1次常见,也可数月1次。其他可见症状有焦虑、震颤、胸痛、腹痛等。约50%高血压为持续的,约45%为阵发性[2]。其中部分持续性高血压伴有高血压阵发加剧而易于想到嗜铬细胞瘤,部分由阵发性演变而来。嗜铬细胞瘤致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0.05%~0.1%,较为少见,发病年龄以40~50岁居多,儿童发病约占10%。约80%~90%嗜铬细胞瘤为单侧性位于肾上腺髓质,良性者约占90%,可通过手术根治。如临床上出现三联征,非同寻常的血压波动或顽固的高血压应想到嗜铬细胞瘤可能,进一步对血浆或24h尿中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并借助CT、MRI等技术进行定位诊断。本例病人出现有顽固高血压,心悸,多汗及心肾受累仍未引起门诊医师重视甚至误诊,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如继续延误诊治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损失。没有降不下来的血压是我们的原则,如能从中甄别出继发高血压患者,通过手术根治可大大减轻高血压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及身心痛苦。所以,我们要丰富知识,重视继发高血压的诊断,避免诊疗的延误。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7.

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篇5

资料与方法

我院1999~2006年共收治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3岁,平均42岁,高血压病史3~10年。发作时血压(160~280)/(100~150)mmHg。并发心动过速2例,心率达95~140次/分。

手术方法:患者全麻后,经胸膜外或腹膜外行患侧肾上腺切除。由于麻醉和对肿瘤的挤压,加之患者恐惧,极易引起血压的波动,肿瘤血运丰富,容易引起大出血。因此,术中有效控制血压,肿瘤切除后维持恢复血容量及血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均无术后并发症,且血压恢复至正常。瘤体的摘除,治愈了患者多年的高血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和完善的护理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

(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他疾病患者术前心态并不完全相同。除了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忧虑之外,由于瘤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患者的情绪一直处于高紧张状态,所以,轻度刺激就可使血压升高。因此,要做到以下四点:首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主动与其交流,帮助其说出顾虑,提供必要的心理社会支持;其次,向患者介绍手术及术后护理的配合情况;再次,鼓励家属陪伴,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慰藉和亲切感,消除焦虑;最后,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手术有害无利,应积极配合治疗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可指导其掌握必要的松弛疗法,同时禁止看各种刺激性的书报,并嘱家属配合。②病情及指标的观察:由于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内分泌肿瘤,释放儿茶酚胺,促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呈不稳定状态,波动幅度大,所以,患者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状态。应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给予降血压治疗。密切观察神志的变化,血压监测2次/日,并做好记录。根据血压的变化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把血压控制在130~150/80~90mmHg的理想范围内。同时,每日测TPR 1次,并做好记录,为医生用药和诊断提供依据。及时扩容治疗,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日,口服竹林胺每日2次,20mg/次。由于患者长期受儿茶酚胺作用,使心血管系统耗损严重,充分扩容后,纠正心律失常,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本组病例2例,给予心得安(15~40mg/日)使心率控制在90次/分以下。③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此类患者由于肾上腺素作用代谢过程,使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加,糖代谢紊乱及脂肪分解加速,且游离脂肪酸增加,而引起消瘦。术前应给予低盐、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饮食。使患者在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增强体力,逐步提高活动量,改善活动无耐力的情况,增加手术的耐受性。④皮肤护理:患者由于高代谢状态,极易出汗,且长期卧床,皮肤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应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渣屑,保持皮肤干燥,勤更换内衣,最好穿柔软、吸水性强的棉布内衣。⑤常规护理:嘱吸烟者戒烟,床上练习咳嗽及大小便。手术前1天备皮,术晨留置尿管,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水。术前遵医嘱选用麻醉前药物,阿托品易导致心率加快和心律失常,应忌用。术前1天午后给予泻剂(番泻叶6g)以清洁肠道。术前1天晚睡前肌注安定10mg,以保证充分的睡眠。术前晚及术日晨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2)术中护理:①保证输液通道:麻醉开始前。须保证至少2条静脉通道畅通,用于输血和补充晶体溶液,以扩张血管内容量。术中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输血的速度。②密切监测心血管系统和尿量变化:麻醉诱导开始及手术过程中,须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血压过高时用硝普钠或酚妥拉明降压,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用β-受体阻制剂控制。③维持血容量:肿瘤切除后体内肾上腺物质迅速减少,若发生严重低血压,须加快输液速度,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血压,直至血容量接近正常,血液循环稳定后才停用升压药。

(3)术后护理:①基础护理:患者回病房全麻未清醒时给去枕平无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避免呕吐物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给氧直至完全清醒。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全麻未醒前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③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由于外科手术,出血的观察十分重要,观察切口是否有渗血及活动性出血,注意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脱落。④疼痛的护理:首先向患者讲解疼痛的原因;其次,对患者的主诉应予以关心。了解疼痛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分散注意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再次,协助患者变换舒适的体位,减轻疼痛,最后,细心的观察止痛效果及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⑤饮食的护理:患者术后排气开始半流食,逐渐给高营养,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4例无并发症发生。

嗜铬细胞瘤患者35例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共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35例, 其中男17例, 女18例, 年龄25~65岁。其中, 左侧15例, 右侧17例, 双侧2例。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加剧13例, 阵发性高血压12例。高血压者收缩压波动于160~240mm Hg, 舒张压为100~150mm Hg, 35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嗜铬细胞瘤患者往往情绪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可以表现为心慌、气促, 失眠、焦虑, 头晕、头痛, 视力减退等高儿茶酚胺的临床表现, 患者遇到轻微刺激即可血压升高, 严重时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而休息和心理疏导能缓解高血压症状[3]。所以心理护理对此类病人是非常必要的, 需要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1) 服务周到, 态度和蔼, 护士的语言、行为尽可能让患者满意。 (2) 将有关医学知识反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 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了解, 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打消顾虑, 稳定情绪。 (3) 适当给予镇静剂, 稳定情绪, 保证睡眠。

1.2.2 术前护理

常规采用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口服竹林胺5mg, 每日3次, 同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如患者存在心动过速, 给予心得安10mg, 每日3次, 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 心率控制在不高于80次/min。术前3d开始扩容治疗, 每日静滴平衡液1000m L,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 L, 以补充血容量, 保证术中血压平稳。在应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过程中, 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发生晕厥, 应嘱咐患者在起床、久蹲等体位发生变化的动作时, 用力不应过猛, 速度不宜过快。术前补液过程中, 注意评估患者心肺功能, 随时调节液体滴速, 避免因大量快速输液导致急性心衰、肺水肿。

1.2.3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常规心电监护、吸氧、平卧24~48h, 血压未稳定前禁止随意搬动或改变体位, 防止血压突然下降引起休克, 术后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 血压平稳后改为每小时测量一次。一旦发现血压下降要加快输血输液速度, 提高血容量, 同时使用血管收缩药物维持血压, 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术后准确记录尿量, 监测肾脏功能变化。保持引流管通畅, 每1~2小时挤捏引流管1次,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引流量及颜色,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双下肢, 以防发生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结果

本组35例患者, 从高血压状态降至接近正常平稳血压状态, 用药2~3周。10例患者术前需加服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控制心率, 心率控制在70~80次/min。31例患者血压稳定压120/80mm Hg左右, 无阵发性血压升高。35例患者均无心悸、多汗等现象。患者四肢末端发凉感觉消失或四肢有温暖感, 甲床由苍白转变为红润。虽然术前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但是麻醉诱导和术中挤压肿瘤过程中, 31例患者血压仍发生波动, 但较易控制。术后患者血压平稳, 未发生难治性低血压、心血管并发症, 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嗜铬细胞瘤发病突然, 病情凶险, 常并发心血管、脑血管意外。围术期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降低嗜铬细胞瘤手术病死率的关键。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精神紧张、手术刺激均能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全身血管床长期处于紧缩状态, 血容量相对不足, 手术摘除肿瘤后, 血管床突然松驰扩张, 血容量严重不足, 从而引起休克, 甚至死亡。因此, 术前应严格控制高血压, 扩容, 改善心肌病变, 控制症状, 为手术提高理想环境。术前充分准备和控制病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由于嗜铬细胞瘤疾病的特殊性, 在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护士应履行告知义务, 特别是术前患者药物舒张血管和扩容过程中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保证患者安全扩容; (2) 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 及时有效地沟通, 消除一切不利因素; (3) 熟练掌握嗜铬细胞瘤的特点, 对病人采取分阶段进行凶险程度评估, 制定最佳护理方案, 实施预见性护理; (4) 注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掌握并发症的抢救原则和方法, 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参考文献

[1]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72~573.

[2]赵军, 陆鹏.嗜铬细胞瘤50例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 18 (4) :207.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和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例, 男4例, 女2例, 年龄35~65岁, 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 (ASA) Ⅱ~Ⅳ级。均源于肾上腺素髓质且为单侧, 术前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症候群, 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均高于正常值, 尿儿茶酚胺定性阳性,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视高血压程度和波动情况给予α受体阻滞药酚苄明或酚妥拉明, 使血压控制在适当 (较正常为高的) 水平, 长效药酚苄明应在术前48h停用, 必要时用短效药酚妥拉明替代, 控制心动过速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从小剂量用起, 艾司洛尔可用于突发心动过速应急治疗, α、β受体阻滞药相互配合使用, 使用剂量及期限以循环功能稳定为标准。在此同时, 要纠正低血容量, 改善血浓缩。

1.2 麻醉方法

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 东莨菪碱0.3mg肌内注射, 入室后行颈内静脉置管行中心静脉压监测, 桡动脉穿刺行动脉压监测, 同时行心电图、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呼吸末期二氧化碳监测, 术中血气分析及血糖监测。麻醉诱导:芬太尼0.15mg+咪达唑仑2m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1.5mg/kg快速诱导, 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丙泊酚+瑞芬太尼微泵泵入并吸入异氟醚, 术中间断给肌松剂维库溴铵2mg, 术中严密观察血压, 肿瘤未切除前, 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酚妥拉明50mg静脉滴注, 随血压变化调整滴数, 同时快速输血输液, 肿瘤血管结扎和肿瘤切除后, 立即停用妥酚拉明。根据中心静脉压快速输血输液同时用去甲肾上腺素1mg溶于5%葡萄糖25ml中静脉滴注, 根据血压调整滴数, 肿瘤切除后还要监测血糖, 如低血糖应及时补充含糖溶液。

2 结 果

6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满意, 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包括完善的麻醉前准备、麻醉方法的选择和术中管理、术中血压波动与麻醉前准备是否充分有着密切关系。麻醉前准备包括: (1) α、β受体阻滞药物的配合应用、剂量及期限以循环功能稳定为标准。 (2) 低血容量的纠正, 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大量释放儿茶酚胺, 周围血管收缩, 引起慢性血容量不足, 在肿瘤切除后可发生低血压[2], 主要原因是儿茶酚胺的分泌随肿瘤血管阻断及切除而迅速降低, 周围血管扩张加之血容量不足, 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 术前必须纠正低血压容量, 适量输入全血和液体。麻醉药物及方法的选择, 以下条件为准: (1) 对心泵效应无明显抑制作用, 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2) 不增加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兴奋性及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 (3) 麻醉作用安全且肌肉松弛充分; (4) 对代谢影响小; (5) 麻醉性能好, 作用快, 消失也快, 便于调节; (6) 有助于术中控制血压, 有利于肿瘤切除后恢复血容量及维持血压[3]。根据上述原则, 我们选择全身麻醉, 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作诱导, 维持用异氟醚吸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微泵泵入, 间断给予肌松剂维库溴胺, 麻醉力求平稳,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避免血压波动。肿瘤切除前使用酚妥拉明降压, 肿瘤血管离断和切除后快速输血输液的同时, 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并根据血糖值补充葡萄糖溶液。

总之, 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麻醉风险大, 麻醉医师应积极参加与术前治疗, 麻醉前准备要充分, 术中严密观察, 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调整适宜的麻醉深度, 防止血压剧烈波动是嗜铬细胞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降压,麻醉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51-1013.

[2]王大柱.人体疾病与麻醉[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4:443-446.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 其中男性8例, 女性3例, 年龄23~69岁, 平均39.3岁。临床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者9例, 多伴有头痛、心悸、恶心、乏力、多汗、视物模糊, 有2例为排尿性高血压 (均为膀胱嗜铬细胞瘤) ;而另外有2例无典型高血压表现, 1例表现为腹痛和腹部肿块, 1例表现为腰背酸痛。实验室检查:本组患者24h尿VMA (3-甲氧-羟苦杏仁酸) 轻度或明显增高者8例, 24h小时血尿儿茶酚胺增高者9例, 而2例无功能异位嗜铬细胞瘤连续3次24h尿VMA检测均在正常范围内。经病理和手术1~5年的随访, 确诊良性病变10例, 恶性病变1例。

1.2

使用日本岛津公司SCT-5000T全身CT扫描仪及GE公司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扫描机轴位扫描, 扫描层厚/距为5㎜或10mm, 病灶局部及兴趣区加扫3mm或1.5mm薄层, 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大部分从膈顶到肾下极水平;若无异常发现, 则由近向胸部及下腹部和盆腔作搜索性扫描。检查前30min常规口服1%泛影葡胺或清水1000mL, 增强用300%欧乃派克80mL肘静脉注射。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和大小

本组1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为单发, 有7例分布于肾门附近、肾上腺周围;2例位于膀胱壁;肠系膜根部及肠系膜上动脉旁2例, CT测量瘤体大小为1.5~7.8cm, 平均4.3cm, 其中病理证实为恶性者1例。

2.2 CT表现

本组病例病灶大多呈类圆形、圆形。CT平扫瘤体密度均匀者6例, 均明显强化。密度不均匀肿块4例, 肿块内多有坏死、液化, 甚至囊变, 病灶内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 其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本组11例病例中有1例为恶性, 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肿块, 边缘不清晰, 与周围结构脂肪层消失。厚壁囊性肿块1例, 囊壁中等度强化, 囊变区无强化。

3 讨论

3.1 病灶的分布及临床表现

异位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胚胎期神经嵴组织发育产生的嗜铬细胞, 多与椎前交感神经丛紧邻, 自颅底至盆腔均有嗜铬组织分布, 但90%位于腹部, 以主动脉旁, 肾门、附件及下腔静脉, 肠系膜静脉旁最多见[1]。本组8例发生于此好发区域;亦可发生于膀胱壁, 本组2例;而少见于后纵隔、直肠、附件、颈部、颅底等。据以往文献报道, 嗜络细胞瘤中10%位于肾上腺外, 但我们的资料和近年来文献报道都表明, 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生率远超过这个比率[2]。且在青年少年及男性成年患者呈轻度优势分布。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其临床表现与肿瘤有无功能以及其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相对含量有关。功能性肿瘤常以高血压和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本组11例中有8例有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症状, 并伴有头痛、心悸、恶心呕吐等, 有些病例当触及肿块部位或因排尿后诱发血压骤然升高。代谢紊乱方面表现可有基础代谢增高 (发热) 及糖、脂、电解质代谢紊乱 (糖尿病或低血钾等) ;此外, 血、尿儿茶酚胺的含量及24h尿VMA含量升高, 亦能提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3.2 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 而CT是目前嗜铬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 准确率高。CT表现较具特征性: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圆形, 类圆形实性包块, 境界清楚。病灶较小时平扫密度均匀, 较大肿瘤由于中心缺血坏死而呈低密度液化囊变区, 可为中心性, 也可偏心或不规则多发。增强扫实性部分强化明显, 可表现为肿瘤边缘强化, 也可表现为瘤内分隔样强化, 肿瘤大多与邻近脏器分界清楚[3]。多数作者认为, 异位嗜铬细胞瘤恶性比例较高, CT对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可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 但不具特征性。一般认为恶性肿瘤的直径多较大, 长达5cm以上, 生长迅速, 具有一定侵袭性, 密度不均匀, 中心区域坏死明显。然而这些形态学改变了并不可靠, 只有在无嗜铬组织的部位 (肝、肺、骨、脑) 发生转移灶, 才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4]。当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未发现病灶, 建议由近而远行搜索性扫描, 扫描范围以肝与肾下极为主, 必要时扫描纵隔和盆腔, 亦可结合MRI或SPECT等多种影像手段, 尽可能发现异位的病灶。

3.3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及误诊分析

异位嗜铬细胞瘤由于分布范围较广、容易误诊。其须于腹膜后肿瘤、胰腺囊腺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膀胱癌、结肠肿瘤等鉴别。本组2例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 因临床无高血压及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的代谢紊乱的症状, 均造成误诊。其中1例误诊为肠系膜囊肿, 另1例误诊为胰腺囊腺癌或其他肿瘤。因此, 无功能嗜铬细胞瘤诊断较难。

总之,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要紧密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 当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诊断而未见肾上腺占位者, 建议由近而远行搜索性扫描, 尽可能发现所有病灶, 以利于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

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结合文献, 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1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平扫有6例呈等密度实性肿块, 4例瘤体平扫密度不均, 呈等、低、混杂密度, 其内有大小不等的中心性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囊变区, 而有1例为厚壁囊性肿块。经增强后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尤其是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 而坏死区无强化, 1例囊性肿块的囊壁中等度强化。结论结合临床资料, 行搜索性CT平扫、增强扫描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起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异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220-222.

[2]汪登斌, 张华, 何国强, 等.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108-111.

[3]邵成伟, 王培军, 田建明, 等.嗜铬细胞瘤的CT疹断与临床[J].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1, 1 (6-7) :494-49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 篇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52岁, 体质量58 kg。因突然胸闷, 后背痛伴有明显的头晕, 出汗, 到门诊就医测血压240/129 mm Hg, 给予口服降压药物对症处理, 用药后患者效果欠佳, 并出现全身不适, 伴恶心呕, 以持续性高血压, 伴后背痛4 h, CT检查示右肾上腺区占位入院。入院时BP 220~150/90~100 mm Hg, HR110~100次/分。体检按右上腹部时, HR立即增加达140次/分, BP上升至250/120 mm Hg, 经ECT检查进一步证实为腹膜后右肾上腺区域占位性病变, 大小为5.3 cm×3.0 cm×6.0 cm, 心电图提示:S-T改变, 肺、脑功能无明显异, 拟行手术治疗。术前应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有效控制血压, 通过扩容使缩小的血容量得到纠正, 减少因术中触摸和挤压肿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和心血管严重的并发症, 酚妥拉明60 mg/d分3次口服, 嗜铬细胞瘤患者周围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 血容量低切除肿瘤后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围手术期不稳定, 术中术后出现难以纠正的低血容量休克, 所以在使用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的同时应考虑扩容输血输液, 术前准备两周, 控制血压<140/90 mm Hg, 心率<90次/分, 麻醉前用药为苯巴比妥钠0.1 g, 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2支, 连接监护仪, 术中监测ECG及HR, BP, Sp O2的变化, 麻醉诱导:静脉推注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维库溴铵8 mg、丙泊酚120 mg, 地塞米松10 mg, 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 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术中七氟醚、丙泊酚、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根据PETCO2和Pa CO2调节潮气量, 维持PETCO2在35~45 mm Hg。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可正确测定动脉血压的变化, 行上腔静脉插管测定中心静脉压以便及时调整补液和输血量, 将酚妥拉明、艾司洛尔、硝酸甘油、去甲肾上腺素等一线用药稀释并写上标签备用, 保证液路通畅以随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术中分离肿瘤时, 反复出现血压升高, 心率显著加快, 血压最高达230/160 mm Hg, 静脉推注酚妥拉明, 并持续泵注硝酸甘油后得到控制[1,2]。心率最快达140 bpm, 静脉推注艾司洛尔后心率降至90 bpm。肿瘤切除后, HR即降至85次/分, BP降至85/50 mm Hg, 以0.5μg/ (kg·min) 输注去甲肾上腺素, 维持血压在120/70 mm Hg左右。手术历时2.5 h, 术中输注红细胞400 m L、血浆200 m L、补液1500 m L, 始终维持中心静脉压为5~10 mm Hg术毕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1周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嗜铬细胞瘤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 手术有一定危险性, 必须有经验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师主持下实行, 但因其分泌儿茶酚胺物质, 导致高血压、血管床收缩、血容量减少等病理生理状态, 是一种低血容量性高血压。此时手术是十分危险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障麻醉、术中循环稳定的基础, 此病在手术治疗前, α受体阻断药的应用一般不少于2周, 虽然酚苄明作用时间较长, 仍易用到手术前一日为止, 以免手术时出现血压骤升, 术前β受体阻断药不必常规使用, 如患有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则需采用, 目前常使用的α和β受体阻滞剂有酚苄明、酚妥拉明和心得安。本例患者术前均用上述药物准备2~3周, 术前3 d给扩容治疗, 以纠正血容量不足, 同时注意改善靶器官功能, 以提高代偿能力。

2.2 麻醉的选择

麻醉方法的是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的重要一步, 理想的麻醉方法应该能较好地抑制或缓解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 我体会到此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麻醉师的技术及对该病病理生理和有关药理的认识。单纯硬膜外麻醉虽可基本满足手术要求, 但不能完全避免肿瘤剥离时高血压及其引起的不适和恐惧, 而且呼吸管理较为困难, 这类患者因精神紧张、血压波动大, 探查范围广、手术要求高, 且有损伤胸膜之可能, 加之心脏代偿能力较差, 所以目前省内大多数医院此手术主张气管内插管全麻为首选, 其中以静吸复合全麻易于调控麻醉深浅, 在适宜的麻醉深度下也易行控制性降压。本例患者选择此种方法, 整个麻醉、手术经过顺利, 效果满意。

2.3 术中管理

手术开始前必须进行桡动脉置管持续测压, 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一条用于输血补液, 另一条作为控制血压用药的途径, 术中注意监测尿量, 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密切配合, 小心探查, 动作轻柔, 麻醉医师与手术者术中保持密切联系, 连续监测血压、脉率的变化, 随时了解手术分离肿瘤的进展程度。手术操作肿瘤时力求平稳轻柔, 尽量减少挤压和牵拉, 以减少诱发高血压的因素。在探查和分离肿瘤时常出现血压骤然上升, 收缩压可达200~280 mm Hg, 甚至更高。一旦血压升高超过原水平的1/3或达到200 mm Hg时, 应采取降压措施。根据情况采用酚妥拉明1~5 mg静脉注射, 同时密切观察血压, 当血压下降至160/110 mm Hg时即停止推注, 继之以0.01%的溶液静脉点滴以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不理想时, 可采用硝普钠50 mg溶于5%的葡萄糖500 m L (100μg/m L) , 先从0.5~1.5μg/ (kg·min) 的剂量开始, 根据血压高低再随时调整, 获得满意效果为止。降压的理想程度为降至升高后最高血压水平的20%~30%。手术过程中, 尤其在接触肿瘤时可出现急剧的高血压升高合并有心率增快, 应在使用降压药降低血压后, 根据情况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药降低心率。术中如果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 应提高警惕, 可静脉慢注利多卡因1~2 mg/kg治疗。在用β-受体阻滞药之前, 必须先用扩血管药使血压下降, 如单独用β-受体阻滞药, 则由于阻断β受体介导的舒血管效应而使血压升高, 甚至发生肺水肿。

3 结论

此类手术术中渗血往往较多, 必须及时补足血容量, 不能因为血压高而减少液体输注。通常需使用去甲肾上腺素0.1~0.2 mg静脉注射或将1 mg去甲肾上腺素溶于5%的葡萄糖溶液500 m L中, 经微量泵持续泵入, 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速度。嗜铬细胞瘤切除后可发生低血糖, 多表现为循环抑制, 且对一般处理反应迟钝。此时应立即快速血糖测定, 输入含糖溶液后症状可改善。总之, 术后应注意监测血压、心率、ECG、Sp O2、葡萄糖、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变化, 全面掌握氧合与酸碱平衡适量, 并进行适时的正确处理, 及时补充钾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避免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及电解质紊乱。

摘要: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所致, 其表现为高血压、心律失常, 代谢紊乱等症状, 麻醉处理难度较大。我院于2012年11月14日对1例右肾上腺嗜铬细胞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麻醉围手术期准备充分, 麻醉处理得当, 获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经过。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561-1564.

嗜铬细胞瘤细胞 篇10

【关键词】 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CT

本文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15例。对其临床及CT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总结了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及CT诊断要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了有完整病史资料,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均行CT检查的异位嗜铬细胞瘤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2.2岁。临床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者13例,平均血压≥160/100mmHg,最高可达235/145mmHg。其中9例为阵发,大小便时发作2例,发作时伴随有心悸、头晕、多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或意识障碍等症状。另外2例,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另1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儿茶酚胺增高者7例,尿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增高者8例。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MX16排螺旋CT扫描机。均常规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层厚、层距3~7mm,根据需要病灶处加扫薄层。患者检查前30min口服清水1000ml。增强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内团注300mg/ml欧乃派克80~100ml,注射速度为2.5~3ml/s。

2 结 果

2.1 本组15例异位嗜铬细胞瘤,14例为单发,腹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有9例,分布于肾门区3例,1例位于膀胱壁。另1例为双发病灶,分别位于右肾上腺及直肠旁。15例中恶性2例,分别位于肾门区及下腔静脉旁。

2.2 CT表现 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形态呈圆形或类似圆形,13例良性者,直径为2.5~4.0cm,边界清,与周围脏器及组织分界清晰。12例密度均匀,1例其内可见小点状钙化,平扫CT值12~40HU,增强后10例显著较均匀强化,CT值升高32~65HU,3例无明显强化,CT值仅高于2~6HU。2例恶性者,1例位于肾门区的直径约6cm,边界不清,周边有侵润,肿块密度不均,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周围并见一肿大淋巴结。另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位于下腔静脉旁直径约3cm,密度均匀,边界清,仅见其与下腔静脉分界欠清。CT诊断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合临床资料,术前CT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13例,占86.7%;另外2例分别位于腹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临床表现1例为阵发性腹痛,另1例无临床症状,CT诊断考虑为良性肿瘤,未提示异位嗜铬细胞瘤可能。术前CT提示1例为恶性,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达93.3%。

3 讨 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为肾上腺外髓质发生的肿瘤,也叫迷走嗜铬细胞瘤,是由胚胎发育期少于肾上腺髓质细胞移行到异常位置发育成的。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文献报道其中13%~40%为恶性,本组恶性比例占13.3%。

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与肾上嗜铬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本组20~40岁11例,占73.3%。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临床症状者,本组1例无临床症状。高血压有持续性和阵发性两种类型。阵发性高血压,可由体位突然改变、情绪急躁或刺激肿瘤时诱发,发作时有心悸、头晕、多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或意识障碍等症状。收缩压可骤升至200mmHg以上。代谢改变表现为基础代谢增高、糖耐量降低,患者可出现发热、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并有血糖升高及糖尿病的症状。

临床主要依据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尤其是尿VMA及肾上腺素的测定最为敏感。影像检查方面,B超价格低,为常规检查,但B超对异位嗜铬细胞瘤查出率相对较低,对肿瘤良恶性判定相对较差。本组15例均行B超检查,发现肿瘤11例,肿瘤查出率为74.4%。CT上典型异位嗜铬细胞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病灶,小者密度均匀,大者易发生坏死,平扫多密度均匀增强后有明显强化且持续强化;肿瘤较大,密度不均,中心区坏死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者应考虑恶性,但CT表现不典型者表现为无明显强化肿瘤,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方法。本组15例CT检查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6.7%(13/15),良恶性定性达93.3%(14/15),其中1例位于下腔静脉旁的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前诊断为良性,病理检查结果出来后再细看CT片时才发现与下腔静脉分界欠清,不排除有侵袭性可能。另外,间位碘苄胍(1311-MIBG)对多发、转移性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有一定意义。

治疗异位嗜铬细胞瘤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隐匿性嗜铬细胞瘤死亡率较高,有报道达43%。因此,笔者认为CT检查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最有效的影像检查。CT检查应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制订手术方案及减少手术失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穗生,高斌,鲍家启.CT诊断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flash动画优势下一篇:数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