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颗粒细胞

2024-05-05

卵巢颗粒细胞(精选九篇)

卵巢颗粒细胞 篇1

关键词: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临床分析

卵巢颗粒细胞瘤属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因常伴有分泌性激素的功能, 故又称为卵巢功能性肿瘤, 现将我院收治的21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卵巢肿瘤患者502例, 其中卵巢颗粒细胞瘤21例 (均为初治) , 占同期卵巢肿瘤的4.2%。年龄12~65岁, 中位年龄47.52岁, 其中40~55岁者占61.9%。按国际妇产联盟 (FIGO) 标准进行分期:Ⅰ期14例 (66.7%) , Ⅱ期6例 (28.6%) , Ⅲ期1例 (4.8%) ;按肿瘤分化程度分类:21例初治者中高分化9例 (42.9%) , 中分化8例 (38.1%) , 低分化4例 (19.0%) 。

1.2 临床特征

本组21例患者中阴道不规则出血9例 (42.9%) , 绝经后出血5例 (23.8%) , 性早熟1例 (4.8%) , 月经稀发2例 (9.5%) , 无症状体检发现2例 (9.5%) , 腹痛腹胀7例 (33.3%) , 触及包块4例 (19.0%) , 合并子宫内膜增生6 例 (28.6%) , 合并子宫内膜腺癌1例 (4.8%) 。肿瘤大小5cm×5cm×3cm~14cm×10cm×8cm。

1.3 MRI检查

21例患者中14例术前做MRI, 结果:MRI所见实性肿块内多发囊变7例, 肿瘤呈圆形、卵圆形, 表面光滑, 有完整包膜, 囊变呈多发, 大小不等, 囊内壁光滑、锐利, 囊与囊间有分隔, 分隔厚薄不一, 多数分隔较厚。单一较大囊性病灶4例, 直径4~8cm, 内壁光滑, 囊内无分隔, 周边可见少量软组织成分。以实性为主的肿瘤3例, 直径2.5~5.7cm, 肿瘤呈卵圆形, 1例外缘轮廓靠内侧部分光滑, 靠外侧部分毛糙, 与盆壁粘连;1例肿块中央见小的囊变。14例中有10例子宫均匀增大, 内膜增厚。与病理证实相吻合。

1.4 病理特点

所有病例均为手术后病理证实, 大体标本病理特点:多见单侧, 仅见1例为双侧, 肿瘤呈圆形, 也可见呈分叶状, 多为中等大小, 表面光滑, 切面呈实性, 实性成份质嫩, 囊内液为淡褐色, 血性, 油脂样, 偶见呈多房囊肿, 与MRI所见相符。

1.5 治疗方法

本组21例患者均为我院初治患者, 入院后给予单侧附件切除术9例, 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8例, 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4例。术后接受辅助治疗 (化疗或放疗) 11例 (Ⅰ期4例, Ⅱ期6例, Ⅲ期1例) 。其中单纯化疗6例, 化疗多采用VPC (长春新碱、顺铂、环磷酰胺) 或PAC方案 (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 , Ⅰ~Ⅱ期者给药4~6个周期;单纯放疗4例, 化疗+放疗1例 (该例Ⅲ期患者给药8~10个周期, 同时配合放疗适当减少给药次数) 。3年、5年生存率的计算用寿命表法。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临床期患者存活率

本组中, 治疗后满3年的患者存活19例, 其中Ⅰ期14例, Ⅱ期5例, 死亡2例; 存活满5年者17例, 其中Ⅰ期13例, Ⅱ期4例, 死亡2例;按寿命表法计算, 本组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5%, 81.0%;其中Ⅰ期的患者不管是单侧附件切除或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 其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0%和9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Ⅱ期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6.7%, Ⅲ期3年生存率为0。不同期别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Ⅲ期比较, *P<0.01;与Ⅱ期比较, #P<0.01

2.2 不同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患者存活率情况

高分化9例中3年、5年存活率均为100.0%;中分化8例中, 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87.5%、75.0%;低分化4例中3年、5年存活率75.0%、50.0%, 高、中、低分化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低分化比较, *P<0.05;与中分化比较, #P<0.05

2.3 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远、近的关系

本组21例中5年内有4例复发, 10例单纯手术者中, 复发1例 (中分化1例, <5年) ;4例手术+放疗者中, 复发1例 (中分化1例, <5年) ;6例手术+化疗者中, 复发1例 (低分化1例, <3年) ;1例手术+放疗+化疗患者 (低分化1例, <3年) , 已于手术1年半后复发死亡。

3 讨 论

3.1 临床特点

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组低度恶性肿瘤, 占卵巢肿瘤的3%~6%[1]。该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好发年龄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 中位发病年龄50岁, 预后较好。临床上由于肿瘤分泌激素引起阴道出血症状, 使患者得以早期就诊, 本组资料中临床Ⅰ期患者占66.7%。本组中位年龄47.5岁, 与文献报道相符[1]。颗粒细胞瘤的并发症和主要临床症状与雌激素增高、刺激有关, 青春期前可出现性早熟, 绝经前患者表现月经紊乱, 因肿瘤分泌雌激素的长期刺激, 常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甚至子宫内膜癌。临床上如遇卵巢肿瘤合并阴道出血并伴有盆腔包块者, 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本组14例MRI所见的肿瘤内多发囊变, 间有后壁分隔, 囊内壁光滑, 并合并子宫体积增大、内膜增生, 与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相吻合, 因此, MRI对该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3.2 影响预后的因素

(1) 临床分期目前仍是影响卵巢颗粒细胞瘤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临床Ⅰ期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0%和92.8%;Ⅱ期的3年和5 年存活率分别为83.3%、66.7%, Ⅲ期为0。 (2) 原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21例颗粒细胞瘤中高分化型9例, 其3年和5年存活率均为100.0%, 中分化型8例, 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7.5% 和75.0%;低分化型4例, 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75.0%和50.0%。此种显著差别说明组织学分化程度与预后有一定关系。因此在病理诊断时应该重视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病理切片分析, 要详细注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 对估计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2]。

3.3 影响复发的因素

复发是该病的特点,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临床期别越高, 复发几率越高。此外, 复发可能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范围、肿瘤的大小以及术后是否辅以联合化疗 (或放疗) 有关。

3.4 治疗方法

手术一直是卵巢颗粒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临床Ⅰ期的患者不管是单侧附件切除或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Ⅰ期患者, 由于无瘤生长期较长且对侧肿瘤发生率低, 则可考虑行单侧附件切除术, 手术后密切随访。对于年龄大、无生育要求, 或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Ⅰ期患者, 则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Ⅰ期术后不需辅助治疗。Ⅱ期以上及肿瘤组织学分化差者, 则应施行根治术, 术后尽早辅以联合化疗或应争取适时的行二次手术切除病灶, 术后再辅以化疗;对于复发患者应以积极的态度争取再次手术, 手术可以提高生存率。对于难以实施较彻底手术者, 放疗更具有意义[3]。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37.

[2]任允华, 张长淮.卵巢颗粒细胞瘤及卵泡膜细胞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1, 16 (2) :100.

卵巢颗粒细胞 篇2

花生四烯酸是一类顺式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动物细胞膜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禽生产中,花生四烯酸作为一种必需脂肪酸调控家禽的.生长发育;而且作为功能性营养因子,通过在禽蛋中的蓄积来满足人体需求.除了作为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物调节动物生殖过程外,花生四烯酸在调节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作 者:金艳梅 张晓庆  作者单位:金艳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张晓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卵巢颗粒细胞 篇3

【关键词】 信号通路;细胞增殖;中西医;肾主生殖

【中图分类号】R33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73-02

Abstract:The ovarian granulosa cell prolif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uman reproductive capacity.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GPER/EGFR/MAPK can promote protein involved in signaling pathways in granulosa cell proliferation ,we guess preliminarily it play a role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nrich the theory of "kidney main reproductive", hoping to provide new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ovarian granulosa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

Keywords:signaling pathways; cell prolifer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idney main reproductive

肾藏精,主生殖。精子、卵细胞及受精卵都应当列入生殖之精的范围,相关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通过GPER/EGFR/MAP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

1 肾藏精,主生殖

生殖之精是肾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子代胚胎的原始物质。《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精子、卵细胞及受精卵都应当列入生殖之精的范围[1]。《女科正宗·广嗣总论》指出“男精壮女经调,有子之道也”,揭示受孕的机理在于男女肾气充盛,天癸成熟,精壮经调,适时和合,而成胎孕。

2 卵巢为奇恒之脏,卵巢藏泻体现“肾主生殖”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肾主生殖”理论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为“肾主生殖”内涵的不断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卵巢属于胞脉范畴,形态实质与五脏相似,功能上能生成和排出卵子与六腑类同,可称为奇恒之脏[2]。解剖上通过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藏泻有时,于卵泡期积肾之阴阳,以阴长为主促进卵泡的发育成熟,阴长之极,重阴转阳,于氤氲之时泻出元精,之后,重阴转阳,阴重阳旺,阴阳俱可,为孕育胞胎提供条件。卵巢颗粒细胞为卵泡发育成熟后随之泄出的人之元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肾阳之盛衰。肾气虚,则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成孕;肾阳虚,命门火衰,则生化失期,有碍子宫发育或不能触发氤氲乐育之气以致不能摄精成孕;肾阴虚而致热扰冲任血海,均不能摄精成孕,以致女性生殖功能下降。有研究已经证实补肾中药能够从基因、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等多个层次影响卵细胞质量,改善人类生殖能力。

3 “生殖之精”之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机理探讨

基于GPER/EGFR/MAPK信号转到通路探讨“生殖之精”之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机理。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上世纪90年代从不同的细胞株中克隆获得的一种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中的新型雌激素受体[3],广泛分布于多个系统的组织细胞中,包括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卵巢、子宫、胎盘、前列腺、脑、心脏、肝脏、淋巴、乳腺等组织均发现了该受体的分布[4-6],且发现其在多种癌细胞包括乳腺癌[3]、卵巢癌[7]、子宫内膜癌[8]、甲状腺癌[9]、睾丸生殖细胞癌[10]以及前列腺癌[11]中均有表达。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活化并释放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激活EGFR,进而产生增殖效应以调控细胞增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RPTK)受体家族中的一员,为单次跨膜受体,其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生长、分化、免疫、肿瘤等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有研究发现EGF能够调节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如文献报道[12],EGF能够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与其受体结合,从而调节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和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调节。马会明等[13]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EGF 对小鼠颗粒细胞增殖效应明显,EGF能够通过活化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颗粒细胞生长、增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激酶,主要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途径;第二,JNK途径;第三,p38MAPK途径。其中ERK途径是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途径。有报道指出,ERKl/2通路参与了FSH 对卵巢颗粒细胞甾类激素生成的调控过程[14],是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重要信号通路,并主要通过细胞周期蛋白而发挥作用。

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细胞在周期时相的变迁中进入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理状态。随着近年来研究的进展,细胞周期蛋白的种类越来越多,CyclinD是1991年由Motokura等[15]在研究甲状旁腺癌时首先分离,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中G1/S期的过渡,其合成是在G1早期,并到G1后期达高峰,进入S期前降解,随后合成的是cycnilE。CyclinE是哺乳动物的另一种G1 期细胞周期蛋白,与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结合,参与细胞进入S期。在卵巢颗粒细胞中,FSH通过cAMP-PKA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促进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2 表达,进而推动颗粒细胞增殖[16-17]。

4 GPER/EGFR/MAPK信号通路促进人类生殖能力的研究

张明敏等[18]通过研究补肾安胎方(菟丝子、桑寄生、川断、丹参、黄芪、当归)对胚胎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EGFR表达的影响,证实补肾中药能够提高EGFR的表达。许静云等[19]通过研究补肾中药对EGF表达的影响,证实菟丝子提取物可以促进大鼠卵巢颗粒细胞EGF的表达,六味地黄丸、菟丝子黄酮可以促进雷公藤多苷对生殖损伤的恢复。李岚等[20]通过研究补肾化瘀方对PCO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证实补肾化瘀中药能够改善PCO大鼠卵巢颗粒细胞EGFR的表达。

5 展望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妊娠年龄的推后以及一大批高龄失独家庭的出现,不孕不育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如何改善人类生殖能力,提高人类生育水平成为辅助生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GPER/EGFR/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并为“肾主生殖”理论的提供微观化解释。关于此信号转到通路介导细胞增殖的研究目前了解尚少,尚有待于临床与科研的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参考文献

[1]张建伟,连方,孙振高,等.中药二至天癸颗粒对控制性超排卵周期卵泡液IL-1β、IL-6以及对胚胎质量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7,(11):714-717.

[2] 连方,辛明蔚,穆琳,等.卵巢为奇恒之脏之我见[J].天津中医药.2007,(02):125-126.

[3]王洁.GPER:雌激素相关疾病治疗的新靶点[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2):225-227.

[4]Thomas P,Pang Y,Filardo EJ,et al. Identity of an estrogen membrane receptor coupled to a G protei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J].Endocrinology,2005,146(2): 624-632.

[5]Filardo E,Quinn J,Pang Y,et al.Activation of the novel estrogen recepto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at the plasma membrane[J].Endocrinology,2007,148(7):3236-3245.

[6]Hazell GG,Yao ST,Roper JA,et al. Localisation of GPR30,a novel G protein-coupled oestrogen receptor,suggests multiple functions in rodent brain and peripheral tissues[J].J Endocrinol,2009,202(2):223-236.

[7]Albanito L,Madeo A,Lappano R,et al.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 (GPR30) mediates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and growth response to 17beta-estradiol and selective GPR30 ligand G-1 in ovarian cancer cells[J].Cancer Res,2007,67(4):1859-1866.

[8]Vivacqua A,Bonofiglio D,Recchia AG,et al. 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R30 mediates the proliferative effects induced by 17β-estradiol and hydroxytamoxifen in endometrial cancer cells[J].Mol Endocrinol,2006,20(3):631-646.

[9]Vivacqua A,Bonofiglio D,Albanito L,et al.17β-estradiol,genistein,and 4-hydroxytamoxifen induce the proliferation of thyroid cancer cells through 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R30[J].Mol Pharmacol,2006,70(4): 1414-1423

[10]Chevalier N,Bouskine A,Fenichel P. Role of GPER/GPR30 in tumoral testicular germ cells proliferation[J]. Cancer Biol Ther,2011,12(1):2-3.

[11]Chan QK,Lam HM,Ng CF,et al. Activation of GPR30 inhibits the growth of prostate cancer cells through sustained activation of Erk1/2,c-jun /c-fos-dependent upregulation of p21,and induction of G2 cell-cycle arrest[J].Cell Death Differ,2010,17 (9):1511-1523.

[12]赵明,方芳,王会信,等. EGF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与分化影响的研究[J]. 生理学报,1993,(03):207-214.

[13]马会明,黑常春,张永芳,等. EGF通过PI3K/AKT通路介导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05):483-486,490.

[14]Seger R,Hanoch T,Rosenberg R,et al.The ERK signaling cascade inhibits gonadotropin-stimulated steroidogenesis[J]JBiol Chem,2001(276) : 13957- 13964.

[15]Motokura T,Bbal、T,Km HG,etal A novel cyclin encoded by a bell-linked candidate oneogene[J],Nature,1991,350(6318):512-515.

[16] Kayampilly PP,Menon KM.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inhibits adenosine 5′-m 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and 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of primary granulosa cells in culture through an Akt-dependent pathway [J]. Endocrinology,2009,150(2): 929-935.

[17] Escamilla-Hernandez R,Little-Ihrig L,Orwig KE,et al. Constitutively active protein kinase A qualitatively mimics the effects of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on granulosa cell differentiation[J]. Mol Endocrinol,2008 ,22(8):1842-1852.

[18]张明敏,黄玉琴,程亮亮,等. 补肾安胎方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HB-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01):85-88.

[19]李岚. 补肾化瘀方对PCO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上EGFR、TGFR基因表达的影响[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

[20]许静云. 补肾中药干预GTW致雌性幼鼠生殖损伤及其对卵巢组织E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0.

卵巢颗粒细胞 篇4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5年生存率,预后

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一种,发病率约为0.05至1.70/10万,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5%[1]。成年型GCT大多数患者就诊时为早期,5年生存率可达90~95%,预后较好;但是该肿瘤具有远期复发的特征[2]。由于临床较为少见,故将我院56例成年型GC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处理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首诊于我院并行手术治疗的的成年型GCT病例共计56例。

1.2 临床病理特征

入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13~71岁),45岁以下者占25%,45~60岁者占61%,60岁以上者占14%,绝经前占42%,绝经后占58%。常见临床症状按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异常阴道流血或月经紊乱(40%)、腹部包块(34%)、腹部胀痛(22%)等。发生于单侧者占95%,双侧占5%。肿瘤直径<5cm者占15%,5-10cm者25%,>10cm者占60%。按照FIGO分期标准进行手术病理分期,I期73%,Ⅱ期7%,Ⅲ期16%,Ⅳ期4%。

1.3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侧附件切除/子宫双附件切除以及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化疗者比例为68%,未化疗者比例为32%。采用化疗方案主要为BEP方案(博来霉素+足叶乙甙+顺铂)、CBP方案(环磷酰胺+博来霉素+顺铂)以及TP方案(紫杉醇+顺铂/卡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随访时间为1至184个月,56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全部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9.3%,其中Ⅰ期患者为92.5%,Ⅱ期患者为100%,Ⅲ期患者为88.8%,Ⅳ期患者为50%。

2.2 不同手术方式及化疗与否的生存率对比

在I期患者中,接受单侧附件切除/子宫双附件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为93.3%,接受全面分期手术者为9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0.877,见表1)。在I期患者中,接受化疗者的5生存率为91.3%,未接受化疗者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P=0.738,见表2)。

3 讨论

GCT属于性索间质肿瘤,病理学将其分为成年型和幼年型,其中成年型约占95%[3]。GCT能分泌性激素,临床表现有不规则阴道出血、闭经、腹痛、腹部包块和假性性早熟等。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类似。90%成年型GCT患者的抗苗勒激素表达呈高水平,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标志物。GCT的诊断主要依赖术后病理检查。

成年型GCT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一般建议行全面分期手术。但对于早期患者,可以考虑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本研究发现,Ⅰ期患者预后极好,行单侧附件切除/子宫双附件切除者5年生存率仍高达93.3%,全面分期手术似乎不能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对于Ⅰ期患者,手术后无论是否辅以化疗,5年生存率类似(94-100%)。这与我们的结论相同。但是对于I期高危患者(术前肿瘤破裂、高分裂相或分化差),以及Ⅱ期以上患者,术后需辅以化疗或放疗[4,5]。化疗方案以一般为多药联合化疗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铂类、博来霉素、足叶乙甙、阿霉素等。

参考文献

[1]Willemsen W,Kruitwagen R,Bastiaans B,et al.Ovarian stimulation and granulosa-cell tumor[J].Lancet,1993,341:986-988.

[2]奚滕滕,冯兰兰,刘雪影,等.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诊疗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156-159.

[3]Geetha P,Nair Mk.Granulosa cell tumor of the ovary[J].Aust N Z J ObstetGynaecol,2010,50:216-220.

[4]Pfleiderer A.Therapy of ovarian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 and granulosa tumors[J].Int J Gynecolpathol,1993,12:162-165.

甲醛对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 篇5

关键词:甲醛,大鼠,卵巢颗粒细胞

甲醛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引起重视。长期接触甲醛的人,可引起染色体突变,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甚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2]。甲醛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毒性研究较多。甲醛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后导致睾丸的核酸减少、精子活动度及生存能力减弱、精子计数明显减少、精子畸形率明显改变[3,4]。但甲醛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研究较少。为探讨甲醛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本文通过腹腔注射染毒,检测大鼠染毒后甲醛对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电镜设备、石蜡切片机、Olympus光学显微镜,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 实验动物

选用鼠龄为8周的成年健康清洁级SD雌性大鼠,体重为(160±10)g,共40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编号:SCXK(湘)2006-0002。

1.3 实验方法

动物入室适应环境1周,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4组,每组10只。参照文献资料[5],并参考国内外动物试验的剂量,设立甲醛高、中、低剂量组的染毒剂量分别为20.0、2.0和0.2 mg/kg,同时设生理盐水(NS)为阴性对照组。各试验组动物,在无菌条件下,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染毒。注射容量为2.0m L/kg。甲醛各染毒组按其相应剂量连续染毒,每天1次。14 d后经股动脉放血处死,取卵巢组织用于HE染色、电镜检查及TUNEL染色。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动物一般情况

染毒期间观察动物的进食、活动、毛发、进食量、稀便以及动物的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

1.4.2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从实验第1天开始,每天早上8点开始做阴道涂片,暴露阴道后,用蘸有少许生理盐水的无菌小棉签在阴道侧壁上1/3处轻涂后取分泌物少许,将其均匀的涂于玻片上,用95%乙醇固定,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6]。

1.4.3 卵巢病理组织学检查

分离出大鼠的卵巢,取部分卵巢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切片厚5μm,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4.4 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取部分卵巢组织切成若干1 mm×1 mm×1 mm小块,置于2.5%戊二醛溶液中前固定,0.1 MBPS漂洗3次,10 min/次;1%锇酸后固定,0.1 MBPS漂洗3次,10 min/次;丙酸逐级脱水后进行包埋,醋酸铀和硝酸铅双重染色,电镜下观察。

1.4.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检测颗粒细胞在凋亡过程中细胞核DNA的断裂情况。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进行。设立阳性对照(加入DNase I反应液)和阴性对照(制备TdT酶反应液时,不添加Td T酶)。结果判断: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凋亡颗粒细胞核内可见棕黄色颗粒,可见核形态呈点状。凋亡率的计算方法:显微镜下任选≥5个视野(×400),计数500个细胞总数和阳性染色细胞数,计算每张切片上阳性颗粒细胞数占500个颗粒细胞总数的百分率。

1.5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l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SD检验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染毒早期动物出现轻微兴奋表现,在染毒3 d后发现,甲醛中、高剂量组动物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毛发蓬松、稀便、体重增加缓慢等。

2.2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每天对大鼠行阴道脱落细胞学涂片,显微镜下观察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变化,甲醛染毒前和染毒后至第6天各组大鼠均有相对稳定的周期性细胞形态改变,第10天前后,高剂量组大部分大鼠的阴道涂片观察到白细胞、黏液增多,细胞形态杂乱,而对照组仍保持稳定的阴道脱落细胞形态改变。

2.3 卵巢的病理组织结构

甲醛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HE形态无明显差异,卵巢体积正常,卵巢皮质各级卵泡基本正常,颗粒细胞无明显变化;甲醛中剂量组大鼠的卵巢体积稍缩小,皮质轻度萎缩,各级卵泡均可见,HE形态未见明显改变,但较多黄体细胞轻微增大变空,部分颗粒细胞水变性(图1);高剂量组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有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严重者卵巢皮质明显变薄,结构混乱,间质纤维化,卵泡数量明显减少,闭锁卵泡增多,成熟卵泡几乎不可见,黄体细胞明显增大变空,部分颗粒细胞水变性更明显。

2.4 颗粒细胞超微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对照组颗粒细胞核膜清晰,核仁明显,胞浆中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发育良好(图2);低剂量甲醛组颗粒细胞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中剂量甲醛组亦可见细胞核的轮廓,但核膜模糊、不规则,胞浆内线粒体轻度肿胀;高剂量甲醛组颗粒细胞界线欠清楚,核膜轻度皱缩,大多数细胞核呈扁平条索状,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脂滴样结构,部分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结构不明显,整个细胞呈固缩早期凋亡改变(图3)。

2.5 甲醛对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在大鼠卵巢组织内,阳性凋亡细胞在各级卵泡颗粒细胞中均可见到;低剂量组阳性细胞数目少且多为弱阳性(图4);中﹑高剂量组阳性细胞数目多且常为强阳性,中剂量组成熟卵泡颗粒细胞中阳性细胞数目多且显强阳性染色(图5),而高剂量组中成熟卵泡少见,以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颗粒细胞强阳性染色为主(图6),部分黄体细胞有较强的阳性,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可见少量阳性染色。各组大鼠连续染毒14 d后颗粒细胞的凋亡率见表1。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附表可见,各组颗粒细胞凋亡率随腹腔注射甲醛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别颗粒细胞凋亡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两比较,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凋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城市居民在经历了“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已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特点的第3次污染时期,其主角是甲醛。甲醛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毒性基本明确。近年来部分实验开始从分子水平研究甲醛毒作用机制,如甲醛诱导雄性小鼠早期精细胞微核形成率增加[7],降低神经组织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细胞氧化应激能力[8,9]等。但甲醛对于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腹腔注射染毒,检测大鼠染毒后甲醛对大鼠阴道脱落细胞、卵巢颗粒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探讨甲醛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

雌性动物生理周期有4个时相,不同时相阴道脱落细胞学细胞形态不同。判定小鼠生理周期的主要依据是阴道上皮细胞类型,其成熟程度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成正比[10,11],出现大量白细胞和有核上皮说明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处于动情间期,持续出现该现象预示动情周期被抑制和紊乱。动情周期的紊乱是反应性激素代谢失衡的敏感指标[12]。本次研究发现甲醛染毒10 d后,甲醛染毒高剂量组大鼠阴道脱落细胞周期性变化被扰乱,持续出现大量白细胞,表明甲醛使得大鼠卵巢的分泌机能受到了损伤,出现了激素代谢失衡。王伟等[13]研究亦显示,腹腔注射甲醛染毒后大鼠动情周期延长。推测可能机制是过量甲醛进入机体,损伤卵巢功能,使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所致。本文作者已检测了雌性大鼠在甲醛染毒后血清中E2水平的变化[14],发现甲醛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剂量组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与阴道脱落细胞检查的结果是相符的。但对周期性激素分泌的影响是具有剂量依赖性还是必须超过一定阈值尚不可知,且实验时间过短,以后需再进行其他相关实验。

颗粒细胞是体内产生合成雌激素的重要细胞。雌性动物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是由卵巢中颗粒细胞将卵泡膜细胞合成的睾酮和雄烯二酮转化为雌二醇及雌酮。甲醛是否对颗粒细胞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将甲醛染毒后的卵巢组织分别放入电镜及光镜下观察颗粒细胞结构的变化,光镜下见卵巢组织结构改变明显,其病理变化的程度与甲醛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卵泡成熟明显受阻,颗粒细胞水变性明显。电镜下见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与甲醛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甲醛组颗粒细胞核呈扁平条索状,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脂滴样结构,细胞器明显减少,整个细胞呈固缩早期凋亡改变。由此可见,甲醛可影响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结构,从而影响卵巢的性激素分泌功能。

卵巢颗粒细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

检索自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卵巢恶性肿瘤数据库资料, 研究分析该数据库中保存完整的卵巢成人型GCT临床及病理资料。研究内容包括:发病年龄、肿瘤复发时间、首发症状、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所有病例病理切片经我院病理科高年资病理医生复阅确诊本病并记录核分裂相。

病例纳入标准:具有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卵巢成人型GCT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肿瘤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合会 (FIGO) 分期标准。治疗疗效的评价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3]:完全缓解 (CR) 为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部分缓解 (PR) 为两个最大垂径乘积缩小至少50%, 至少维持4周;疾病进展 (PD) 为两个最大垂径乘积的变化增加超过25%, 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稳定 (SD) 为两个最大垂径乘积的变化介于PR和PD之间。

1.2 一般资料

共诊治卵巢成人型GCT 64例, 复发患者13例, 占全部卵巢成人型GCT患者的20.3% (13/64) 。13例患者初次确诊本病时中位发病年龄为49岁 (23~61岁) , 典型的首发临床表现包括:不规则阴道流血3例, 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 盆腔包块8例, 闭经1例。肿瘤分期:Ⅰ期8例, 占61.5% (8/13) ;Ⅱ期2例, 占15.4% (2/13) ;Ⅲ期3例, 占23.1% (3/13) 。

1.3 初次治疗情况

1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7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 3例患者接受患侧附件切除术, 3例患者接受减瘤手术 (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盆腹腔转移瘤切除) 并达到满意减瘤 (残存肿瘤直径<1 cm) 。术中见:肿物均为单侧, 肿瘤直径≥10 cm 7例, <10 cm 6例;囊实性肿物10例, 实性肿物3例;5例患者的肿物包膜伴有破口, 8例患者肿物包膜完整。术后病理检查提示:13例患者均为卵巢成人型GCT。6例患者肿瘤核分裂相≤5/10 HPF, 7例>5/10 HPF (其中3例≥10/10 HPF) 。手术后10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 5例接受BEP方案 (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 化疗3~6疗程、3例接受CAP方案 (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顺铂) 化疗6疗程、1例接受DDP+5-FU (顺铂+氟尿嘧啶) 化疗3疗程、1例接受DDP+CTX (顺铂+环磷酰胺) 化疗6疗程;1例患者接受塞替派化疗联合体外放疗。

1.4 随访

通过通信、电话随访或复诊方式对全部患者的生存状态和肿瘤情况进行随访, 随访至确诊复发, 中位随访时间136个月 (4~242个月)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应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包, 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法) , 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发肿瘤距离初次治疗间隔时间及特点

13例患者确诊复发时距离初次治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6年 (0.5~20年) 。远期复发 (≥10年) 患者5例, 近期复发 (<10年) 患者8例。将远期复发和近期复发患者初治时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结果显示:5例远期复发者均为Ⅰ期肿瘤, 80.0%患者核分裂相≤5/10HPF。8例近期复发患者中晚期 (Ⅱ~Ⅲ期) 占62.5%, 75.0%患者的核分裂相>5/10 HPF, 3例≥10/10 HPFs。远期复发者与近期复发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及核分裂相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 Fisher's确切概率法

2.2 肿瘤复发部位

13例复发患者, 单纯盆腔局限复发4例, 盆腔合并腹腔的广泛转移5例 (2例伴有腹水, 其中1例伴有肝转移) , 腹膜后转移4例。腹膜后转移的4例患者中, 2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另2例为腹膜后肿瘤, 且1例同时合并腹壁转移。

2.3 复发后治疗情况

13例复发患者中, 9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 3例接受单纯化疗, 1例接受单纯放疗。9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达到满意减瘤, 其中6例局限肿瘤 (单纯盆腔局限复发4例, 腹膜后转移2例) 的患者 (初次手术保留生育功能同时切除全子宫及一侧附件) 术后无肉眼肿瘤残存;3例盆腹腔广泛转移的患者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 (残存肿瘤<1 cm) 。此9例患者中8例接受术后辅助化疗, 化疗方案包括:BEP、CAP、CP、TP (紫杉醇+顺铂) ;另1例接受辅助放疗 (6MV X线, DT 45 Gy) 。9例患者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均为CR。3例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中, 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 接受CP方案化疗6疗程后肿瘤消退, 疗效评价为CR;另1例盆腹腔广泛转移伴有腹水的患者接受DDP+VP-16化疗4疗程后, 评估疗效为PD。1例盆腹腔广泛转移伴有肝转移的患者, 接受BEP化疗后肿瘤缩小, 但4疗程化疗后评估疗效为SD, 患者因拒绝再次静脉化疗, 故给予患者内分泌治疗 (来曲唑) , 病情稳定9个月后病情进展。1例接受单纯放疗的患者放疗后, 评估疗效达到PR, 放疗结束后3月病情进展。

2.4 复发治疗后的生存情况

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于复发后的23、24、27个月死于再次复发;4例于复发后的22、28、35、49个月死于其他原因 (1例死于心脏病, 1例死于乳腺癌, 2例死因不详) ;2例于复发后的18、35个月仍无瘤生存。3例复发后接受单纯化疗患者, 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确诊复发后16个月仍无瘤生存;1例盆腹腔广泛转移伴有腹水的患者确诊复发后8个月, 患者死于此病;1例盆腹腔广泛转移伴有肝转移的患者最终死于此病。接受单纯放疗的1例患者最终死于此病。13例患者确诊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 (6~49个月) ;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9例患者, 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 (18~49个月) ;接受非手术治疗4例患者, 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 (6~16个月) 。

3 讨论

3.1 复发卵巢成人型GCT临床特点

GCT为低度恶性肿瘤, 具有远期复发的特点。本研究中13例复发卵巢成人型GCT患者确诊复发时距离初次治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6年, 与文献报道的5~10年一致[1]。文献中尚有GCT的复发间隔时间长达37年的报道[4]。Pectasides等[5]认为, 患者长期 (大于15~20年) 肿瘤相关的死亡风险可达到50%。GCT患者可能表现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GCT复发率升高, 死亡率增加的特点[1]。文献报道, 成人型GCT的复发率差异较大, 多在17%~50%[6,7], 本组13例复发患者占同期所有卵巢成人型GCT患者的20.3%, 与文献报道相符。相关GCT复发率报道差异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与大部分研究资料为回顾性分析且复发率与随访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 有研究者建议GCT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不应少于5年, 甚至应终生随访。

Miller等[6]报道19例复发GCT患者中, 13例 (68.4%) 为近期复发, 6例 (31.6%) 为远期复发。近期复发患者较远期复发者具有明显的高核分裂相和核异型性, 而远期复发与未复发肿瘤在核分裂相和核异型性上无明显差别。本研究中5例远期复发患者均为Ⅰ期肿瘤, 且80.0%核分裂相≤5/10 HPF;8例近期复发患者中中晚期占多数, 75.0%核分裂相>5/10 HPF, 3例≥10/10 HPF, 晚期、核分裂相高者可能更易近期复发, 而早期、核分裂相低者很难依据临床病理因素判断哪些患者可能出现远期复发[6]。但本组资料远期复发与近期复发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核分裂相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本组例数较少有关, 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说明。

Lee等[1]对149例复发GCT患者进行研究发现, 盆腔复发和盆腔外转移的比例分别占55%和47.7%。盆腔外转移的部位包括腹膜种植、腹膜后转移、肝、肺、脾等脏器转移。其中腹膜种植可表现在肝周、肠系膜、大网膜的播散性结节或浸润性包块[7]。而腹膜后转移病例中50%为淋巴结转移[8]。本组资料中9例患者伴有盆腔复发, 9例伴有盆腔外转移, 盆腔外转移的部位包括播散性腹膜种植、腹膜后转移 (其中2例为淋巴结转移) 、肝转移、腹壁转移,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由于复发GCT转移至盆腔以外部位并非少见, 并且多以腹腔内扩散为主[7], 因此长期随访过程中应重视上腹部的常规检查[1]。

对于GCT患者治疗后的随访还应注重肿瘤标志物的监测。Boggess等[9]报道, GCT患者的血浆抑制素 (inhibin) 水平明显升高, 在肿瘤消退期间持续下降, 复发前约11.5月再次升高, 升高程度与肿瘤大小直接相关。Inhibin有望成为本病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用于监测病情, 预测复发。但本组13例患者均未行血inhibin的检测, 与对本病的认识及医院条件不足有关。

3.2 复发卵巢成人型GCT的治疗

目前复发GCT的治疗尚缺乏标准方案。多数研究者认为, 肿瘤细胞减灭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6,8,10]。Fotopoulou等[8]报道, 80%的复发GCT患者可手术切除, 并获得满意的减瘤, 且复发GCT患者的手术切除率要高于复发卵巢癌。Chua等[10]报道, 5例多次复发的GCT患者均接受了多次减瘤手术, 其中1例接受了4次减瘤手术。此5例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的无瘤生存时间为10~95个月。本组13例复发卵巢成人型GCT患者中9例接受手术治疗, 9例患者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 其中3例于复发后死于再次复发, 4例于复发后死于其他原因, 2例于复发后仍无瘤生存。4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 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复发患者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由此, 对于复发GCT, 最大程度地减瘤手术可能会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1,10]。

化疗可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肿瘤或复发患者经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BEP方案最为常用。其化疗有效达到51%~92%。本组3例复发患者接受BEP方案化疗, 其中2例为术后辅助化疗, 另1例为姑息化疗。文献中复发病例亦有选择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 包括:PVB、CAP、TP等[4,6,7]。但也有研究指出:复发GCT虽获得较高的反应率, 但化疗对于此类患者生存的影响尚不明确[4]。另外, 文献报道6例复发GCT患者经内分泌治疗 (包括阿那曲唑和来曲唑) 后, 均获得长于12个月的临床缓解, 其中1例无瘤生存达54月之久。本组1例复发患者经BEP治疗达到SD后给予来曲唑治疗, 病情稳定达9个月。文献中也有研究者应用放疗治疗复发GCT的报道, 但多为姑息治疗, 且有效者多为局限病灶[4]。本组2例患者接受放疗, 1例为手术后辅助放疗, 另1例为复发时存在腹壁转移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放疗后均获得临床缓解。文献报道放疗有效率可达到43% (6/14) , 但放疗对复发GCT患者生存的影响仍有争议[4]。

GCT因其具有远期复发的特点需长期随诊, 对于临床晚期、核分裂相高的患者近期复发的风险增加。术后随访应包括上腹部的常规检查和血浆Inhibin的监测。最大程度减瘤手术是复发GCT首选的治疗方法, 化疗、放疗也可为本病的治疗选择, 内分泌治疗已显示其有效性, 但对于本病的特点及治疗仍需积累病例, 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Lee YK, Park NH, Kim JW,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recurrence in adult-type granulosa cell tumor[J].Int J Gynecol Cancer, 2008, 18 (4) :642–647.

[2]Hardy RD, Bell JG, Niely CJ, et al.Hormonal treatment of a recurrent granulose cell tumor of the ovary: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Gynecol Oncol, 2004, 96 (3) :865–869.

[3]孙燕, 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7-149.

[4]Singh-Ranger G, Sharp A, Crinnion JN.Recurrence of granulosa cell tumour after thirty years with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Int Semin Surg Oncol, 2004, 1 (1) :4.

[5]Pectasides D, Pectasides E, Psyrri A.Granulosa cell tumor of the ovary[J].Cancer Treat Rev, 2008, 34 (1) :1–12.

[6]Miller BE, Barron BA, Wan JY,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adult granulosa cell tumor of the ovary[J].Cancer, 1997, 79 (10) :1951–1955.

[7]Kottarathil VD, Antony MA, Nair IR, et al.Recent advances in granulosa cell tumor ovary:a review[J].Indian J Surg Oncol, 2013, 4 (1) :37-47.

[8]Fotopoulou C, Savvatis K, Braicu EI, et al.Adult granulosa cell tumors of the ovary:tumor dissemination pattern at primary and recurrent situation, surgical outcome[J].Gynecol Oncol, 2010, 119 (2) :285–290.

[9]Boggess JF, Soules MR, Goff BA, et al.Serum inhibin and disease status in women with ovarian granulosa cell tumors[J].Gynecol Oncol, 1997, 64 (1) :64–69.

卵巢颗粒细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4年10月, 从本院抽取2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表现、CT、MRI进行回顾性分析。这20例研究对象均经过手术的病理认证, 符合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对20例研究对象在术前进行CT检查的有7例, 进行MRI检查的有13例, 其中有7例为术后复发的患者。

2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均为成人型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 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 (39.45±7.63) 岁, 其中年龄≥50岁的15例, 占总人数的75.00%;年龄<50岁的5例, 占总人数的25.00%。

临床表现:体检时发现盆腔有肿块的4例, 进行宫颈原位手术时发现卵巢颗粒细胞瘤的5例, 阴道不规则出血的6例、下腹胀痛的5例。其中7位患者出现了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CA125) 升高的现象, 最高达到了427.5 U/ml, 其余13例患者<60.0 U/ml。

1.2 方法

用MRI、CT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其中13例用MRI方法进行检查, 7例用CT方法进行检查。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先对13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 应用体部表面线圈;MRI的平扫序列有盆腔轴位加脂肪抑制、矢状位、轴位加脂肪抑制;平扫完成后, 在静脉注射对比剂, 约15~20 ml的钆喷酸葡胺;然后进行轴位以及矢状位的三期增强扫描, 层厚大约6 mm。 (2) 先对7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进行CT扫描, 条件为螺距1.0、120 k V、200~300 m A。平扫完成后, 进行CT增强扫描, 然后注射优维显80~100 ml, 延迟约65 s后再进行增强扫描, 层厚5~7 mm。

1.3 观察指标

观察卵巢颗粒细胞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

2 结果

20例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有13例为原发, 7例为复发; (1) 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 右侧的11例, 左侧的9例;病灶直径>10 cm的3例, 病灶直径在5~10 cm之间的11例, 病灶直径<5 cm的6例;病灶边缘不光整的18例, 病灶边缘光整的2例。 (2) 通过CT检查, 发现4例为实性肿块, 3例为囊实性肿块, 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 (3) 通过MRI检查, 发现13例患者均为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 (4) 2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中2例有明显的子宫内膜增生, 3例伴有子宫多发小肌瘤, 1例有子宫内膜癌变。7例复发者中1例胸腹盆腔积液的情况产生。 (5) 2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均有腹痛以及有肿物的临床表现。

3 讨论

从对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分析中得知CT以MRI的检查显示, 卵巢颗粒细胞瘤大多数都是单发型的;位置可以在左, 也可以在右;肿瘤的大小不一, 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 不规则的边缘呈分叶状分布;肿瘤的形态有实性的也有囊性的;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并发症有胸腔积液或者是腹腔积液等症状, 患有卵巢颗粒细胞肿瘤的20例研究对象都有明显的腹痛、有肿物的临床症状。总之, 卵巢颗粒细胞瘤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和影像表现。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检查方法一般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的检查方法主要是根据内分泌激素而制定, 通过患者的血中孕激素、促进腺激素、雌激素、睾酮以及尿中雌激素的水平协助分析[2], 从而进行诊断, 而绝经后的妇女由于受到激素水平的影响, 采用阴道细胞学的涂片进行检查效果更好;影像学检查主要是指MRI、CT、B超等方法, 用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地判断出盆腔中包块的位置, 包括包块的来源、与子宫的关系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还有肿块的囊实性的变化等[3], 但是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没有办法确认肿瘤的良性、恶性。还有一种检查的方法是诊断性的刮宫, 这种方法可以对肿瘤刺激下的癌变情况或者是子宫内膜增生性有准确的了解。

参与研究的20例患者中7例为复发患者, 这就涉及到一个卵巢颗粒细胞瘤预防的问题。卵巢颗粒细胞瘤分为成人型的颗粒细胞瘤和幼年型的颗粒细胞瘤, 成年型的颗粒细胞瘤患者最好每3个月就随诊1次, 一年后再进行每半年1次复查, 成人型的颗粒细胞瘤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长期的随诊, 因为成人型的颗粒细胞瘤在细胞瘤手术后的5年、10年甚至是20年内都存在着复发的可能性[4]。一般患者随诊的主要内容有: (1) 全身的身体检查, 尤其是要注意对腹部的检查, 触摸有无包块或者是腹腔积液的情况出现; (2) 妇科盆腔检查, 对于子宫直肠窝侧穹窿、盆底等地方出现的结节以及增厚的情况要特别注意, 密切关注有没有再次复发的病灶出现; (3) 内分泌的检查, 根据随诊阴道涂片的变化来监测血雌激素的水平变化情况: (4) 影像学检查, 对患者拍摄X胸片进行检查, 了解肿瘤有没有向远处进行转移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的途径有B超、CT、MRI, 这些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腹腔脏器、盆腔以及手术的区域内有没有卵巢颗粒细胞瘤复发的情况出现[5]。

综上所述, 对于卵巢颗粒细胞的预防需要患者自身的坚持, 还要配合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其实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治疗并不难, 但如果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癌变则会严重加大病情与治疗的难度。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影像学的检查方法与更为先进的临床诊断方法, 因此患者应该相信科学, 积极治疗, 坚持随诊。

摘要:目的 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磁共振成果及临床表现。方法 20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认证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表现、CT、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有13例为原发, 7例为复发;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 右侧的11例, 左侧的9例;病灶直径>10 cm的3例, 病灶直径510 cm的11例, 病灶直径<5 cm的6例;病灶边缘不光整的18例, 病灶边缘光整的2例;4例为实性肿块, 3例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 13例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2例有明显的子宫内膜增生, 3例伴有子宫多发小肌瘤, 1例有子宫内膜癌变, 1例胸腹盆腔积液的情况产生;2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有很明显的腹痛以及有肿块的临床表现。结论 卵巢颗粒细胞瘤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和影像表现。

关键词:卵巢颗粒细胞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果,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邝平定, 张敏鸣, 邵国良, 等.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 (2) :227-229.

[2]徐小东, 李君权, 方海中, 等.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MRI诊断和误诊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11) :1756-1758, 1762.

[3]王新辉, 杨学俊.卵巢颗粒细胞瘤CT及MRI诊断.医学信息, 2013, 26 (30) :367.

[4]周乐夫, 刘祎, 江魁明, 等.卵巢颗粒细胞瘤CT及MRI诊断.医药前沿, 2012, 2 (18) :370-371.

卵巢颗粒细胞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天津灏洋生物有限公司;红细胞裂解液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购自Invitrogen公司;DMEM/F12、胶原酶Ⅳ、脱氧核苷酸酶均购自Sigma公司;MTS试剂购自Promega公司。

1.2 样本

采自2012年3~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排卵证据,基础激素水平正常,月经第3天窦状卵泡数在7~20之间,因输卵管梗阻或男方因素导致不孕。

1.3 方法

收集超促排卵患者在B超下经阴道穿刺卵泡采集的卵母细胞,同时收集卵泡液。卵泡液(已取出卵母细胞、放射冠细胞、卵丘细胞)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用PBS液充分混匀,平分3份提取颗粒细胞。

1.3.1 裂解法[4]

1 m L沉淀加入3倍体积的红细胞裂解液,37℃孵育5 min后1 5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用PBS洗涤2遍,待细胞计数。

1.3.2 密度梯度离心法[5]

1 m L沉淀小心加入到3倍体积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液面上,2 000 r/min离心5 min,取PBS液与分离液界面之间的细胞层,用PBS液垂悬,加入3倍体积的裂解液,37℃孵育5min后1 5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用PBS洗涤2遍,待细胞计数。

1.3.3 酶解法[6]

1 m L沉淀加入0.2 mg/m L胶原酶Ⅳ、0.5 mg/m L脱氧核糖核酸酶,37℃消化10 min后轻置于3倍体积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液面上,2 000 r/min离心5 min,取PBS液与分离液界面之间的细胞层,用PBS液垂悬,加入3倍体积的裂解液,37℃孵育5 min后1 5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用PBS洗涤2遍,待细胞计数。

1.3.4 细胞计数及活细胞率检测

颗粒细胞用PBS液垂悬后用0.04%台盼蓝染色3 min,细胞计数板计数。

1.3.5 细胞鉴定

颗粒细胞接种于细胞爬片培养48 h后,细胞爬片用PBS冲洗2次,4%多聚甲醛固定25 min,PBS冲洗3次,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的表达[7],表达阳性的细胞表现为细胞胞质红染。

1.3.6 细胞培养与增殖

颗粒细胞以5×105个/m L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培养基为含5%胎牛血清的DMEM/F12,置37℃、5%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培养,每24 h换液,分别继续培养24、48、72及96 h后使用MTS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并绘制生长曲线。

1.3.7 激素测定

上述3种方法获得的颗粒细胞以5×105个/m L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培养基为含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24 h后更换成新鲜培养基,培养48 h后收集培养基,使用VIDAS方法检测培养基中孕激素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者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则采用LSD进行两两比较;若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T3进行两两比较。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实验均重复至少5次。

2 结果

2.1 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的颗粒细胞的数量、活细胞率的差异

裂解法获得的颗粒细胞数明显多于密度梯度离心法、酶解法得到的颗粒细胞(P<0.005,P<0.001)。台盼蓝染色3 min,用细胞计数板计数蓝染细胞和细胞总数,依据公式计算:活细胞率=(细胞总数-蓝染细胞数)/细胞总数,计算出不同方法分离出的人颗粒细胞活率,发现3种方法得到的颗粒细胞活率没有明显差异(见图1)。

注:1)P<0.005;2)P<0.001

2.2 不同方法获得的人颗粒细胞的生长形态

人颗粒细胞培养24 h后大部分贴壁生长,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细胞生长分散且充分伸展,细胞与细胞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状;酶解法获得的细胞聚集成团,细胞没有得到充分的伸展;裂解法得到的细胞生长状态处于两者之间(见图2)。

2.3 细胞鉴定

女性卵巢颗粒细胞是唯一表达FSHR的细胞,因此选用FSHR作为颗粒细胞鉴定的标准[8]。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人颗粒细胞的FSHR表达,胞质呈红色为阳性细胞,阳性率达到90%以上,说明3种方法分离出的人卵巢颗粒细胞纯度较高(见图3)。

(×200)

胞质红染的细胞为FSHR表达阳性的卵巢颗粒细胞

2.4 细胞生长曲线

不同方法分离纯化得到的颗粒细胞培养24、48、72及96 h后,MTS检测发现培养24 h后酶解法获得的颗粒细胞贴壁量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方法(P<0.05,P<0.001),裂解法获得的颗粒细胞培养24 h后细胞贴壁量最少但继续培养有明显细胞增殖(P<0.05),与其他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

酶解法得到的颗粒细胞培养24 h贴壁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P<0.001);裂解法获得的细胞继续培养48、72及96 h后细胞存活量均较培养24 h高(P<0.05),且与其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不同分离方法对颗粒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人卵泡颗粒细胞连续培养48 h后收集培养基检测其孕激素含量,发现不同方法获得的人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孕激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5)。

3 讨论

颗粒细胞是卵泡内重要的细胞群,通过介导促性腺激素及自身功能为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提供有利的内环境[9]。因此,研究卵巢颗粒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及调控机制,对进一步研究卵母细胞成熟机制、保护女性生殖功能、卵巢衰老的调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穿刺取卵得到的卵泡液中除了颗粒细胞外还混杂有红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10],国外有文献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11],但仍会残留较多红细胞影响颗粒细胞的贴壁,那么纯化颗粒细胞成为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的关键。本研究设计3组不同的分离步骤,通过比较不同的分离方法,对比人颗粒细胞的数量及对其早期培养的影响,评价出最佳的分离体系。

裂解法虽然去除红细胞的效果较好,但残留的其他细胞仍可能影响细胞贴壁,故裂解法得到的颗粒细胞24 h贴壁率低于其他两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根据不同细胞比重的差异,借助分离液和离心进行细胞的分离纯化。本研究中加入分离液离心后,红细胞沉于管底,比重较小的颗粒细胞分布于分离液表面,但有一些颗粒细胞悬浮于分离液中,可能仍有一些与红细胞黏连的颗粒细胞随红细胞沉于管底,故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颗粒细胞数少于裂解法。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可水解受损DNA主链中的磷酸二酯键[12],有研究表明,分离液中加入DNase I 37℃孵育6 min可以消除死细胞[13]。酶解法中使用DNase I虽能够消除死细胞,但可能同时消除一些膜不稳定的活细胞,再结合淋巴分离液对颗粒细胞的损耗使得酶解法获得的颗粒细胞数最少。MTS检测发现裂解法获得的细胞生长迅速,最终活细胞量与同一时间点其他两组的活细胞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密度梯度离心法及酶解法虽然可获得较纯的颗粒细胞,但淋巴分离液及胶原酶、DNase可能破坏颗粒细胞的稳定性及活力,对其后续生长产生不利影响。3种分离方法对颗粒细胞的分泌功能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但3种分离方法对颗粒细胞的分泌功能是否存在不利影响仍不能确定。

本研究在相同的基础培养基中比较分离方法,裂解法获得更多的颗粒细胞,对其早期生长发育及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且操作步骤简单,可认为是最佳的分离方法。颗粒细胞原代培养较好地保留了细胞原有的特性,可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细胞状态。本研究评价出一种快速有效的人卵巢颗粒细胞分离方法,为各种体外实验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摘要:目的 比较人卵巢颗粒细胞不同分离方法。方法 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采卵时的卵泡液,用裂解法、密度梯度离心法、酶解法分离纯化并原代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比较不同的分离方法获得的卵巢颗粒细胞数量、形态及其对早期培养的影响。结果 裂解法得到的颗粒细胞数较密度梯度离心法、酶解法多(P<0.005,P<0.001);比较3种分离方法获得的卵巢颗粒细胞的活性和孕激素分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24 h后,酶解法得到的卵巢颗粒细胞存活量最多(P<0.05),裂解法得到的存活细胞最少(P<0.05);裂解法获得的卵巢颗粒细胞继续培养48、72及96 h均较培养24 h有明显细胞增殖(P<0.05),且与其他组存活的细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裂解法得到的颗粒细胞数量多,细胞生长较好,操作简单,是较理想的分离人卵巢颗粒细胞的方法。

卵巢颗粒细胞 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其组织

本实验选取十只雌性大白猪组成试验群。待母猪屠宰后, 取下卵巢, 投入制好的冰冷的杜氏磷酸缓冲液 (DPBS) 中, 用保温盒带回实验室。用眼科剪把卵泡剪下, 将剪下的卵泡用DPBS冲洗两次, 然后再用配好的培养液冲洗一次。用眼科剪在表面皿上将卵泡一剪为二, 用刮刀轻轻的刮取卵泡内壁, 然后用胶头滴管收集刮取物。4℃条件下1 400 rpm离心5 min, 弃去上清液, 向管中沉淀加入5 m L培养液使之悬浮, 此即为实验所用细胞。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主要仪器见表1。

实验所用试剂:MEM培养液、HEPS (4- (2-hydroxyerhyl) piperazine-1-erhanesulfonic acid, 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 、BSA (bovine serum albumin, 牛血清蛋白) 、Fungizone (两性霉素) 、非必需氨基酸、亚硒酸钠、转铁蛋白、雄激素、胰岛素、IGF (Independent Games Festiva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FSH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卵泡刺激素) 、Trypsin (胰蛋白酶) 、Na HCO3、氨苄青霉素、链霉素、胎盘蓝、Na2HPO4、KH2PO4、Na Cl、KCl、EDTA、雌二醇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

1.3 细胞培养所需溶液的配制

溶液Ⅰ的配制:MEM培养液100 m L, 2.38 g HEPS缓冲剂, 0.5 g BSA, 0.42 g Na HCO3, 用磁力搅拌器慢速搅拌, 促使其溶解。

溶液Ⅱ的配制:MEM培养液400 m L, 5 m L双抗溶液 (青、链霉素) , 1.25 m L Fung, 550 u L非必须氨基酸, 100 u L亚硒酸钠, 100 u L转铁蛋白, 50 u L胰岛素, 141.2 u L Andro (雄激素) , 将溶液轻轻振荡, 使之混匀。

将溶液Ⅰ充分混匀, 缓缓倒入盛有溶液Ⅱ的溶液, 使二者充分混匀, 即为细胞培养液。用细菌滤器过滤该溶液, 将其分装到4个灭过菌的盐水瓶中, 其中两瓶提前放入CO2培养箱使之平衡, 另两瓶放入4℃冰箱备用。

DPBS缓冲液:2 000 mg KH2PO4, 1 150 mg Na2HPO4, Na Cl 8 000 mg, KCl 200 mg, 加灭菌的超纯水至1 000 m L, 使之充分溶解。

双抗: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的浓度分别为10 000units/m L和100 mg/m L, 每1 000 m L DPBS溶液中加入双抗10 m L。

Fungizone-Amphotericin B:两性霉素B的使用浓度为250 ug/m L, 每1 000 m L DPBS溶液加入两性霉素B2.5 m L。

0.4%台盼蓝溶液的配制:称取0.4 g台盼蓝, 采用100m L DPBS溶液溶解, 轻摇振荡混匀。

Trypsin (胰蛋白酶) 溶液:实验所用Trypsin浓度为0.25%。本实验约用该溶液20 m L, 称取0.05 g Trypsin, 用20 m L配制好的DPBS溶液使之充分溶解, 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EDTA:本实验所用浓度为2 mg/m L, 称取EDTA 0.2 g, 用100 m L DPBS溶解, 配制该浓度EDTA溶液100 m L, 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细胞消化液的配制:按照每5 m L浓度为0.25%Trypsin溶液中加入500 u L 2 mg/m L EDTA溶液的比例, 配制细胞消化液20 m L, 用细菌滤器过滤, 保存于4℃冰箱, 备用。

1.4 家猪卵泡颗粒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过程

(1) 将细胞培养液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 150 u L/孔, 提前置入培养箱中平衡。

(2) 把制取的细胞悬液充分混匀, 将其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 50 u L/孔。

(3) 将培养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条件:37℃, CO2浓度5%。

(4) 第2 d (培养48 h) , 在显微镜下观察各孔细胞成长情况, 并进行图像采集, 然后进行第一次换液。每孔抽取150 u L细胞培养液, 分别注入500 u L EP管中, -20℃冻存待测。然后每孔新加入150 u L细胞培养液。

(5) 第4 d (培养96 h) , 操作步骤如 (4) 。

(6) 第6 d (144 h) , 操作步骤如 (4)

(7) 第7 d (168 h) , 用显微镜采集各孔细胞生长情况。将细胞培养液吸出 (每管约200 u L) , 以培养板上每行相邻的两管为一个单位, 将细胞培养液收集到500 u L EP管中, -20℃冻存待测。

(8) 向细胞培养板每孔注入200 u L的细胞消化液, 置于细胞培养箱 (条件同细胞培养) 5 min, 然后取出用移液器轻轻吹打, 在显微镜下观察, 直至细胞分散开均匀呈悬液。

(9) 以每行相邻的两管为一个单位, 将细胞悬液收集到1.5 m L离心管中, 向管中加入800 u L 10%胎牛血清, 轻轻混匀, 在4℃1 200 r/min的离心条件下离心5 min。

(10) 弃去上清液, 每个离心管中加入400 u L DPBS (含有双抗) , 用移液器轻轻混匀。

(11) 取此悬液10 u L, 加入990 ul DPBS, 用台盼蓝染色, 加适量细胞悬液于红细胞计数板上, 镜检, 通过计算, 得出各孔单位体积的活细胞数。

正常的活细胞, 其细胞膜结构完整, 能排斥台盼蓝, 使之不能进入胞内;而丧失了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 胞膜通透性增加, 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活细胞不被染色, 镜下呈无色透明状。通常认为细胞膜完整性丧失后, 即认为细胞已死亡。

借助台盼蓝染色可以非常简便、快速地对活细胞进行计数, 步骤为: (1) 将血球计数板及盖片擦拭干净, 并将盖片盖在计数板上; (2) 将稀释好的细胞悬液用台盼蓝染色, 用移液器吸出10 u L, 滴加在盖片边缘, 使悬液充满盖片和计数板之间; (3) 静置3 min; (4) 镜下观察, 计算计数板四大格细胞总数, 压线细胞只计左侧和上方。

然后按公式 (1) 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FSH对卵巢颗粒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

当家猪卵巢颗粒细胞培养到第7 d即168 h后, 测量96孔培养板每孔的活细胞密度, 并将数据处理, 结果如表1所示。

不同浓度的FSH对卵巢卵泡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的结果如图1。

从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168 h各孔细胞培养液雌激素放免测定结果来看, 在FSH 0-50 ng/m L三个梯度浓度下, 当所加FSH浓度为25 ng/m L时, 所测得的活细胞密度最高, 说明在此浓度梯度内, 相对于其他的FSH浓度, 在这个FSH浓度下培养的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最为明显。

2.2 猪卵巢颗粒细胞在FSH作用下生长状况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本实验指标的数据, 可以得出在体外培养所加入FSH浓度为0~50 ng/m L的浓度梯度下, 当浓度为25 ng/m L时, 培养的卵巢颗粒细胞生长状况最好;当所加浓度继续增大为50 ng/m L时, 细胞的生长情况反而差于浓度为25 ng/m L时, 说明FSH对卵巢颗粒细胞的生长的影响存在正、负调控的影响, 即当FSH浓度在一定范围时, 其对该细胞的生长呈促进趋势, 而当FSH的浓度突破这一范围时, 细胞通过对激素信号的加工, 反馈回的信息会对细胞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3 讨论

本实验将猪卵巢卵泡颗粒细胞在0 ng/m L、5 ng/m L、25 ng/m L、50 ng/m L四个FSH水平下进行体外培养7 d, 通过对细胞培养液雌激素水平的放免测定、活细胞计数以及细胞生长情况的图像采集三项指标的分析得出一致的结果。即: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随着FSH浓度增大促进家猪卵巢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生长和雌激素的分泌。但当FSH过高时即50 ng/m L, 反而抑制FSH诱导的颗粒细胞的增殖及雌激素的分泌。从而得出结论是:0~25 ng/m L的FSH可促进猪卵巢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生长及雌激素分泌, 而当FSH浓度为50 ng/m L时, 对猪卵巢卵泡颗粒细胞及雌激素分泌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4 结论

FSH对体外培养的家猪卵巢颗粒细胞的生长有影响, FSH为25ng/ml浓度下, 卵巢颗粒细胞生长情况最好。

摘要:本试验采用添加Long-Term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对猪卵巢非闭锁卵泡的颗粒细胞进行无血清培养, 研究不同浓度的FSH对颗粒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表明:FSH对体外培养的家猪卵巢颗粒细胞的生长有影响;与0 ng/m L, 5 ng/m L和50 ng/m L相比, 当FSH的浓度为25 ng/m L时, 卵巢颗粒细胞生长情况最好, 激素分泌效果最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卵巢颗粒细胞】相关文章:

卵巢颗粒细胞瘤05-12

乳腺颗粒细胞瘤05-14

卵巢早衰04-20

卵巢腺癌05-13

卵巢囊肿05-20

晚期卵巢肿瘤05-20

卵巢妊娠临床分析论文04-18

卵巢肿瘤病人护理04-30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05-02

卵巢癌护理论文04-15

上一篇:土木工程风险管理下一篇:初中英语听力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