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2024-04-29

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通用7篇)

篇1: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研究,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的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标本采集方法不同,分为脱落细胞学(exfoliative cytology)和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基本检验技术

一、标本采集

1、原则:①正确地选择采集部位: 这是细胞学诊断的基础和关键。故要求准确地选择采集部位,应在病变区直接采集细胞。②标本须新鲜:尽快制片,防止细胞腐败或自溶。③避免干扰物混入,如粘液、血液等。④采集方法应简便易行,操作应轻柔,减轻病人痛苦,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和肿瘤扩散。

2、采集方法:①直接采集法,②自然分泌液采集法,③灌洗法,④摩擦法,⑤针穿抽吸法 直接采集法:皮肤、外阴、阴道、阴道穹窿、宫颈、肛管、口腔、鼻腔、鼻咽部及眼结膜等部位可直接用刮片刮取、刷洗、吸管吸取。食管、气管和肺支气管、胃及直肠则可用纤维内镜在病灶处直接刷取细胞制片。

(一)自然脱落细胞

标本脱落自上皮表面,包括:①咳出:如痰液。②排泄或导尿:如尿液。③挤压:如乳头分泌物等。【主要特点】:①易从病变器官获取标本。②标本内常含大量各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亦可含有炎性细胞、巨噬细 胞、微生物和外源性污染物。③细胞成分保存较差。④能进行多次标本采集。

(二)非自然脱落细胞

指通过物理刮擦作用取得的细胞,采集方法包括:①刷取:如气管、子宫颈。②刮取:如乳头、皮肤、子宫颈。③灌洗:用生理盐水溶液冲洗所得液体,如支气管。【主要特点】:①能直接从病变器官表面采样,如子宫颈和支气管。②使用纤维镜能直接从器官内部获取。③能获得上皮细胞下的病变标本。④细胞成分保存良好,但在结果解释时,不能采用与脱落细胞相同的标准。

(三)细针穿刺细胞标本

通过穿刺吸取或非吸取法,从充满液体的器官或实体性器官中获得细胞标本,如肿瘤、心包膜腔积液、胸膜腔积液、腹膜腔积液和脑脊液等。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对小而深、移动且难以触摸的病变部位定位。【主要特点】:①通过触摸或导引法,可从体内任何实体器官采集标本。②方法简捷、费用低、创伤小、并发症少、禁忌证少,经皮肤穿刺术无需麻醉。③需借助病理学知识解释结果。④良好的标本采集和制片技术可获得最佳的结果。⑤局限性:对结缔组织、透明变性、血管性病变、大量坏死物、囊性变或出血性病变等,可导致标本采集不足。

二、涂片制作 【原则】:①标本要新鲜,取材后应尽快制片。②涂片要轻柔,避免挤压防止细胞的损伤。涂片应均匀,薄厚应适度。太薄细胞过少,太厚细胞重叠,均影响阳性检出率。③玻片要清洁光滑无油渍,先用硫酸洗涤液浸泡冲洗,再用75%乙醇浸泡。④涂片须牢固防止脱落。含有蛋白质的标本可直接涂片;而缺乏蛋白质的标本,涂片前应先在玻片上涂一薄层粘附剂,这样可使涂片牢固。常用的粘附剂为蛋白甘油,由甘油和生鸡蛋蛋白等量混合而制成。⑤涂片数量每位病人的标本至少应涂3~5张玻片,防漏诊。涂片后立即在玻片的一端标上编号或姓名。【方式】:①直接涂片是将新鲜标本直接涂在载玻片上。②间接涂片是将各种液体标本(如生理盐水或运送培养基)进行浓缩处理后再涂片,适用于细胞少的标本。

若标本中有凝块,宜采用细胞块或传统组织学方法进行处理。渗出液、灌洗液和尿液等标本不易黏附在载玻片上,宜采用蛋白质(如牛血清清蛋白)或离子类(如多聚赖氨酸)黏附剂,增强细胞和载玻片之间黏附力,最大限度的保存标本中所有细胞。【常用方法】:①推片法:适于稀薄的标本,如胸腹水和血液等。离心后取1小滴标本放在玻片偏右侧端,把玻片上的检液用推片作30°夹角轻轻向左推。②涂抹法:适用于稍稠的标本,如鼻咽部标本。用竹棉签在玻片上由玻片中心以顺时针方向向外转圈涂抹或从玻片一端开始平行涂抹,涂布要均匀,不宜重复。③压拉涂片法:适合较粘稠的标本,如痰液标本。将标本夹于交叉的2张玻片之间,分别移动2张玻片,使之重叠,再边压边拉,这样一次可获得2张涂片。④吸管推片法 :亦适于胸、腹水标本。用吸管将标本滴于玻片的一端,再将滴管前端平放在标本滴上,平行向另一端均速移动滴管,即可推出均匀的薄膜。

三、标本固定

固定(fixation)的目的是要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以防细菌导致腐败和细胞自溶。固定液能破坏细胞内溶酶体酶及凝固和沉淀细胞内蛋白质,使细胞保持自然形态,细胞结构清晰,容易着色。因此,固定愈及时,标本愈新鲜,细胞结构愈清晰,染色效果愈佳。

细胞学检查常用固定液有下面3种:①氯仿乙醇固定液:又称卡诺(carnoy)固定液。渗透性强,能溶解红细胞,固定效果好。适用于一般细胞学常规染色。②乙醇乙醚固定液 :优点同氯仿乙醇固定液。③95%乙醇固定液:渗透作用稍差,但制备简单,适于大规模防癌普查。

【方法】①带湿固定:涂片后标本尚未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称带湿固定。食管拉网、痰液及阴道分泌物涂片等常用。适于巴氏染色或HE染色。该法固定细胞结构清晰,染色鲜艳。②空气干燥固定: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再进行固定。常用于较稀薄的标本,如胃冲洗液、尿液等。适用于瑞氏-吉姆萨染色。与湿固定相比,空气干燥固定有使细胞增大的趋势。

四、标本浓缩技术

(一)、传统技术

1、离心法和细胞离心法:①离心法适用于大量液体标本,如浆液性积液、尿液或生理盐水灌洗液等。②细胞离心法适用于少量液体、中等量细胞的标本,是将细胞直接离心到载玻片上,制成单层细胞涂片,但部分物质会被滤纸吸收而损失,不适用于富含黏液或细胞的标本。

2、滤膜过滤法:适用于大量液体、少量细胞的标本,是用各种孔径的滤膜,通过施加一定压力使液体标本中细胞过滤到滤膜上,制成涂片。与离心法相比,能最大限度地捕获标本中的细胞。

3、细胞块法:适用于大多数悬液标本,是将标本中细胞聚集成团,形成与传统组织块类似的细胞块,可制作细胞块切片,用于特殊染色。制备方法有血浆凝血酶法和琼脂法等。

(二)液基细胞学(LBC)技术:是一种半自动或全自动标本处理新技术,是将刷取或灌洗法采集的标本,放在特殊的运送液或保存液中,制成细胞悬液,经过进一步处理,除去血液、蛋白和炎性渗出物,制成分布均匀的薄片。本质是滤膜过滤法实现了自动化。

其优点是:①涂片上细胞分布均匀、分布范围小、背景清晰。②标本筛查简便、快速。③能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④能显著降低标本的不满意率。⑤能用于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五、染色方法

许多用于组织切片的染色方法也适用于细胞病理学涂片。不同染色技术均适用于妇科或非妇科标本的永久性染色。巴氏染色法适用于湿固定涂片。苏木素和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是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许多细胞病理学实验室常用的染色方法。其他常用染色方法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如过碘酸Schiff染色、三色染色、Zie-hl-Neelsen染色、Gram染色和Grocott碘化银染色和有助于识别微生物或鉴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①巴氏染色特点:是细胞具有多色性的染色效果,色彩多样且鲜艳。涂片染色透明性好,细胞质颗粒分明,细胞核结构清晰。如鳞状上皮完全角化细胞胞质呈桔黄色;不完全角化细胞胞质呈粉红色;而角化前细胞胞质呈浅蓝色或浅绿色。适用上皮细胞染色或阴道涂片中观察女性激素水平对上皮细胞的影响。此方法的缺点是染色程序较复杂。

②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motoxylin-eosin,H-E)染色特点:透明度好,细胞核与细胞质对比鲜明,染色效果稳定。细胞质染成淡玖瑰红色,细胞核染成紫蓝色。红细胞染成朱红色。染色步骤简便,适用于痰液涂片。③瑞氏-吉姆萨染色法(Wright-Giemsa staining)特点:细胞核染色质结构和细胞质内颗粒显示较清晰。此方法多用于胸腹水、前列腺、针吸细胞学及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

六、细胞病理学诊断 【镜检原则】:

①阅片前:应该严格核对送检单与涂片,且仔细阅读送检单上填写的所有资料,尤其是有临床主要体征的病人,需详细了解临床的基本情况,且结合细胞的形态特征及临床表现作出准确客观的诊断。②阅片时:

责任心要强:要求认真、耐心、细致,严格按规定程序观察涂片进行诊断。

初筛涂片原则:显微镜下视野要有一定的重叠,这是初筛涂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初筛应以低倍视野为主,首先观察涂片内各种细胞成分,发现特殊异常细胞成分时,再转换高倍镜仔细观察,作出准确诊断。

全面的观察:进行涂片初筛时,应该使用推进器从左向右或从上向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整张涂片内每一个视野,最后仔细观察盖片边缘,防止漏检。

有效的标记 :对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细胞,应该用标记笔在其左右上下方作出标记,或用圆圈标记,这样有利于进行复查、教学和研究。标记的方法应该在实验室内统一。【报告方式】: 直接法(direct method):多应用于有特异性细胞学特征,且较易确诊的疾病。可以根据细胞学检查,直接提出疾病的诊断,如“肺支气管鳞状细胞癌”。

分级法:用分级形式来表示细胞学检查发现的细胞改变,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细胞学所见。改良巴氏5级分类法

Ⅰ级:涂片内未见到异常细胞(基本正常)。Ⅱ级:涂片内可见异常细胞,但皆为良性。

Ⅱa级:见轻度核异质细胞和变形细胞等。

Ⅱb级:见中到重度核异质细胞,属于癌前期病变,需要定期复查。

Ⅲ级:见可疑癌(恶性)细胞,其形态明显异常,但难以肯定良性或恶性,需要复查。Ⅳ级:见癌细胞,但是不够典型或数量极少,需要进一步证实。

Ⅴ级:见癌细胞,其形态典型而且数量较多,如有可能区分出其组织学类型。【质量保证】

1、标本采集:只有采集到合格的标本,作出的诊断才是可靠的。各种标本中应该出现有效的细胞成分才能被称为是满意的标本。如痰涂片内,须有一定数量的肯定的肺泡吞噬细胞,如尘细胞,才是真正的深部痰。

2、制片过程:①适宜的涂片:涂片应薄厚适当、分布均匀,在显微镜下每个视野内都布满细胞,间隙很少。涂片内的细胞结构必须清晰。②立即固定:标本制备完毕后应立即放入固定液内固定,使细胞形态保存完好,避免细胞退变影响诊断。固定液的浓度应该标准,过低或过高都可造成细胞形态的变化。③标本的染色:巴氏或HE染色,必须带湿固定,使细胞更真实地保持离体前原有的自然形态。巴氏染色最重要的环节是苏木素的染色。巴氏染色特别适合阴道细胞学检查,瑞氏-吉姆萨染色很适合痰液、胸腹水及针吸细胞学检查。评价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比较各种不同检验技术的性能。常用统计学指标有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假阴性结果是由于筛查错误或解释错误造成,说明采样部位是在病变周围或病变前阶段。假阳性结果是某些疾病之间有类似细胞学改变。

【形态学判断的基本原则】

检验人员需要依据涂片上细胞数量、分布、大小和形态、细胞质和核特征等进行系统性分析才能做出最终结论。

(一)细胞数量和类型

细胞数量和类型提供了靶组织或器官的重要信息,不仅反映了病变性质,而且与非病变因素有关,如采样方法等。细胞过多表示增殖过程指数增加,代表增生或肿瘤。细胞过少也并非表示无恶性细胞的存在,因为分化差的恶性肿瘤时,细胞常散在脱落,形态类似于正常。因此,足够量的标本是提高结果解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二)结构特征

在细胞学涂片中常常缺乏细胞结构特征,而采集大量细胞时能显示组织学特征。

正常上皮细胞常保持细胞极性和细胞间黏附性。腺上皮细胞多呈规则排列,单层成片,正面观呈“蜂窝状”,侧面观呈“尖板条栅栏状”。增生和良性肿瘤的上皮细胞常保持良好的黏附性,呈特殊的外观,如乳头状、玫瑰花样或桑椹样结构。

合胞体样细胞的边界改变和极性紊乱,应考虑肿瘤可能。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极性差,细胞间相互重叠,有时三维状聚集呈球形。癌细胞具有异常黏附性和异常聚集性2个主要特征。正常淋巴细胞、分化差癌细胞的细胞间黏附性差,常呈散在分布,而淋巴瘤细胞则相反,两者很难鉴别。良性基质细胞常呈卵圆形、梭形,细胞间疏松黏附或呈裸核,恶性基质细胞(肉瘤)与良性基质细胞类似,但细胞核和细胞质多异常。

(三)细胞核特征----判断良性与恶性细胞的关键

正常细胞核体积相对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光滑,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涂片上同一类型细胞之间差别很小,称为单形性。①若核DNA含量增加会产生核染色致密,即染色过深,核染色质分布不规则,呈粗颗粒状、核膜增厚。②细胞核大小不均时,常伴核膜异常增加,边界不规则,呈沟状、切迹状、皱缩状。③核大小、形态和染色异常又称为核多形性。并常用核质比(N/C)来表达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对比例,分化差的细胞常具大核,而细胞质的量无变化,故核质比增大。

变性染色质常呈致密浓缩状物质,称为核固缩(karyopyknosis),如核破裂、核溶解、染色质溶解。

(四)细胞质特征

细胞质由Golgi体、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或代谢物等组成,是影响细胞染色性重要因素之一。正常细胞或分化好的肿瘤细胞,常见黏液球、泡沫状微空泡、微绒毛刷状缘和纤毛。邻近细胞会出现细胞质铸模现象,少数有细胞吞噬现象,见于良性或恶性疾病,后者更常见。细胞质变性包括水肿性、空泡样变化等,质膜完整性丧失使细胞内容物溢出,即细胞溶解(cytolysis)。

(五)涂片背景和人为因素

1、涂片背景 :包括细胞和非细胞成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但明显血性或炎症反应背景会掩盖上皮细胞核的细致结构,从而影响诊断。另外,应注意结缔组织成分、黏液、纤维蛋白渗出物、或类沙样小体,同时,也应注意微生物,如共生性微生物有乳酸杆菌和假丝酵母菌,病原性微生物有病毒、细菌、霉菌和原虫等。浸润性肿瘤常伴有血性、炎症坏死性、变性细胞碎片的肿瘤素质(tumor diathesis)。

2、人为因素 :指人为污染或涂片制作过程引起细胞形态学变化,与标本采集、运送和涂片制备等因素有关。在操作过程中引入“外来成分”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包括(1)内源性:如蔬菜和肉类纤维、胆固醇结晶等。(2)外源性:如染液沉淀物、滑石粉颗粒等。涂片固定不佳、染色不好、涂片空气干燥太久、封片有气泡等也会影响检查结果。在标本转运、固定、染色过程中必须避免某些成分会从一份标本转移到另一份标本造成结果假阳性,称为交叉污染。

(六)显微镜筛检原则

1、观察全片获取基本信息 先用10倍物镜浏览涂片,得到标本制备的初步信息,包括细胞组成、固定和染色等。除极少数情况外,仅含血液或无细胞成分的涂片应考虑为标本缺陷。

2、鉴别异常细胞 对用10倍物镜观察到的少量异常细胞,再用40倍物镜进行观察、辨认和确定。

3、明确2个问题:①细胞群体与器官来源有何关系?②如细胞群体异常,则是非特异性异常抑或明确异常?

正常细胞形态学

经染色后,大多数正常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按组织类型和来源进行分类。根据细胞学(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的特点,将细胞分为上皮源性细胞和非上皮源性细胞。

一、上皮细胞

上皮组织覆盖于器官表面或形成腺体和腺体样结构,各种器官和系统组成的上皮细胞类似,根据上皮细胞功能分为4种:鳞状上皮、分泌性腺上皮、纤毛上皮和间皮细胞。

(一)鳞状上皮细胞:

1.组织学: 鳞状上皮是一种多层上皮,覆盖于器官表面,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分为两种亚型:

①角化型:分布于皮肤和外阴表层;②非角化型:分布于口腔前庭、角膜、咽、食道、阴道、外阴内层和子宫颈阴道口。

2.细胞学:在细胞学涂片上,鳞状上皮细胞形态完整。多数鳞状上皮细胞呈扁平、多角形、边界清晰,大小与来源有关,鳞状上皮由多层上皮组成,通常分为4层。

①基底层细胞:最小,直径约为10μm,正常情况下罕见,是唯一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核浆比为1:(0.5~1)。

②副底层细胞:直径约为10-15μm,由2-3层圆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1~2)。③中层细胞:直径约为15-40μm,由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2~3)。④表层细胞:最大,直径约为40-60μm,由各种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3~5)。基底层、副底层、中层的细胞核呈球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疏松,直径约8μm。表层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有小的胞核,但致密、染色深,核质交界处有狭窄空晕,核多固缩。

表层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无核,呈透明多角形,含大量角蛋白丝,成为无核鳞状上皮细胞。在某些情况下如宫颈和口腔前庭的黏膜白斑,也可见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发生角化现象。表层上皮的细胞质常嗜酸性,底层上皮的细胞质常嗜碱性。空气干燥涂片染色性会从嗜碱性变为嗜酸性。

(二)分泌性腺上皮细胞

1.组织学:分泌性腺上皮是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器官,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分布于消化道和相关腺体、男性和女性生殖道。覆盖在肠道和子宫颈内膜表面形成内陷或腺管,或与表面导管相连形成腺体,或单个散在分布,如呼吸道纤毛上皮中的杯状细胞。2.细胞学:在细胞学涂片上,保存良好的分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长约10-20μm,宽约10μm,具有极性。

(三)纤毛上皮细胞

1.组织学:分布于呼吸道、子宫颈峡部内膜、输卵管和子宫内膜。纤毛上皮常由几层细胞组成,纤毛朝向器官腔面,而小的基底层细胞是上皮细胞更新的来源。纤毛细胞常与分泌黏液或黏液相关物质的分泌细胞同时出现,如杯状细胞。在呼吸道中支气管纤毛细胞被黏液覆盖,通过纤毛运动,能将灰尘或其他外来物质包裹于黏液并排出。

2.细胞学:在细胞学涂片上,纤毛细胞很容易识别,通常呈柱状,罕见立方形,一侧扁平有纤毛,具有嗜酸性,常固定在细胞的致密层(终板)上。一旦纤毛被破坏,出现终板的细胞就是纤毛细胞。纤毛细胞的长度和宽度不定,在呼吸道中,纤毛细胞长约20-25μm,宽约10μm,而其他纤毛细胞较小。纤毛细胞呈逗点形,细胞质缩窄侧,呈鞭状。细胞核透明,有时呈颗粒状,直径约8μm,常偏位。在恶性肿瘤细胞学涂片中罕见纤毛细胞。

(四)间皮细胞

1.组织学:体腔器官如胸膜腔、心包膜腔和腹膜腔由单层扁平上皮覆盖,称为间皮。间皮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的特殊上皮。在正常环境下,间皮的功能是调节体腔内的液体的量和组成,间皮细胞具有胞饮空泡和微绒毛的能力。发生异常情况时,体腔内液体量增加,形成积液,间皮层增厚。

2.细胞学:源自于脱落标本的间皮细胞常单个、成双或成片排列,源自于穿刺和刷取法的标本,间皮细胞常成片或成团排列。

二、非上皮细胞(小题为主)

(一)内皮细胞和特殊组织细胞

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内皮表面,形似间皮细胞,表面表达凝血因子Ⅷ。除细针吸取和血液标本外,在其他标本罕见。体内特殊功能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肝脏、胰腺和生殖器官等,由各种特殊类型的细胞组成。

(二)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具有支持、传递和防御等功能,如肌肉、神经和骨髓等。其中。防御系统(免疫)具有很大意义。淋巴细胞:包括源于胸腺的T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源于骨髓干细胞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

2.巨噬细胞或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外来物质的能力,如细菌、真菌、原虫和异物等。起源于骨髓单核细胞,并在各个组织器官中分化成熟。而组织细胞源自巨噬细胞。在细胞学涂片上,单个核巨噬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核呈圆形、肾形,细胞质充满小空泡,并含有颗粒或吞噬碎片;活化巨噬细胞核常偏位;多核巨噬细胞源自单个核细胞的融合,胞体巨大,细胞核常偏位,分散在细胞质周边,称之为Langhans细胞或Touton细胞。

(三)血细胞

在细胞学涂片上常见红细胞和白细胞。保存良好的红细胞常提示新鲜出血,有生理性(如月经周期)和病理性的(创伤)以及医源性的。出现中性粒细胞多为炎症,少数为生理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寄生虫感染等。有时,还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

细胞损伤形态学

光学显微镜下,细胞损伤引起细胞病理学变化有3种:(1)死亡(坏死或凋亡)。(2)短暂或永久性形态学变化。(3)短暂或持续性有丝分裂活性异常,出现正常或异常子细胞和传代细胞。

一、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其中,程序性死亡称为凋亡,发生于某种特定疾病的死亡称为坏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凋亡:多发生于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较少见。凋亡细胞呈特征性细胞核和细胞质变化。细胞核变化是核染色质致密,先在核周形成新月形帽子,然后碎裂、降解,染色质碎裂成大小一致的小颗粒状,称为核碎裂或凋亡小体。细胞质常皱缩,细胞膜多破裂。凋亡与周围组织炎症无关,是细胞内DNA被切成185个碱基的过程。

(二)坏死:多见于理化损伤、制片不当或部分癌细胞,有一定诊断价值。坏死细胞常缺乏典型的形态学表现,通常先是细胞质空泡形成,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致密,称为核均化或核固缩,然后细胞膜破坏,细胞完整性丧失,最后形成细胞碎片、核碎片或核丝,被核染液染成蓝色。常与周围组织的炎症有关。

二、修复和再生

因物理或感染局部细胞损伤和死亡,最终能引起损伤组织的更新或再生,称为修复。上皮有邻近上皮更新,结缔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再生。修复的新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常嗜碱性,细胞核异常,体积增大,有多个大的、不规则的核仁,并可见异常有丝分裂,易与癌细胞混淆。再生的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嗜碱性,细胞核增大,核仁增大,并出现异常有丝分裂,易于结缔组织恶性肿瘤或肉瘤混淆。

三、良性上皮异常

(一)基底层细胞增生:慢性损伤引起基底层细胞数量增加。可见于癌前病变。当采用细针吸取法或仪器法采集标本时,可见基底层细胞增多,体积小,细胞核大,核质比增大,偶见核仁,易误认为小型恶性细胞。

(二)化生: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上皮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上皮的过程。分为上皮组织化生和间叶组织化生。常见于炎症、机械创伤等损伤或慢性刺激的过程。如支气管黏液柱状上皮被鳞化上皮替代所形成的鳞化细胞,其形态通常异常,有时具有化生前细胞的特征,如含黏液和偶见核增大,此种鳞化细胞最终可能会发展为肺癌细胞。

(三)增生和萎缩

1、增生:为细胞数量增多伴有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常见正常鳞状上皮或腺上皮层数增加,如子宫内膜增厚。增生伴细胞组成异常,称为不典型增生。在细胞学涂片上,除非增生细胞发生明显不典型改变,否则很难识别。

2、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体积减小。在细胞学涂片上,很难判断萎缩上皮细胞。

四、非肿瘤性疾病细胞学变化(小题为主)

(一)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1、急性炎症 :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坏死物质,伴少量淋巴细胞等。其中,坏死物质常含细胞碎片、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并伴有组织再生、损伤修复或发展为慢性炎症。

2、亚急性炎症 :较少见,可见于寄生虫感染。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少量坏死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非特异性变化。

3、慢性炎症: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典型变化。巨噬细胞为单个核或多个核,有核增大和染色质增多现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现为再生和修复特征。

4、肉芽肿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炎症的形式,由上皮样细胞(类似上皮细胞的巨噬细胞)组成,伴有多核巨细胞。常见于结核杆菌或霉菌感染等。

(二)特殊感染性物质的识别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确识别霉菌,尤其是在肺部、脑脊液和细针吸取标本中。少数细菌、病毒、寄生虫能产生特征性的细胞学变化,如阴道加德纳菌感染会出现线索细胞,沙眼衣原体感染会出现细胞质包涵体,艾滋病肺炎会出现卡氏肺囊虫。某些病毒感染会出现特征性细胞学变化。

五、细胞损伤的其他变化

(一)反应性核变化:较少见,多发生于炎症过程,可见于癌组织周围。细胞核轻度至中度增大,核膜轻度不规则,染色质颗粒增大,偶见大核仁。此类细胞也称为修复反应或化生。在宫颈阴道涂片中,此类细胞既不明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或不明意义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

(二)多核:多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间皮细胞、上皮细胞或巨噬细胞均会形成多核细胞。多核巨细胞是上皮细胞(如支气管上皮或腺上皮)通过胞饮作用或核内有丝分裂,形成核分裂、质不分裂的细胞,细胞膜边界消失、融合,多个核,有时可见纤毛。

(三)其他:在炎症或肿瘤时,巨噬细胞、上皮细胞、间皮细胞和癌细胞等都会出现吞噬现象,细胞质中可见外来异物、细胞碎片或完整细胞。病变组织中,各类细胞均可见核异常,表现为核皱褶或核沟。细胞质异常:在某些恶性肿瘤中,可见核内细胞质包涵体,是细胞质折叠入细胞核所致。在放疗、某些微生物感染(沙眼衣原体)、细胞内脂肪储存时,可见细胞质形成多个大小不一透明的圆形包涵体,内含水分或水溶性物质,称为细胞质空泡。

肿瘤细胞学基础

肿瘤是机体内形成的新生组织,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一、良性肿瘤

(一)定义和分类

良性肿瘤:是细胞发生异常增殖且呈局限性增生,但细胞排列和数量异常,可发生于任何组织或器官。良性肿瘤常表现为上皮细胞增生,伴有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增生。

(二)细胞学特征

1.上皮源性良性肿瘤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差异很小。在细胞学涂片上,细胞多互相黏附,形成扁平的细胞群,细胞边界清晰,呈蜂窝状,细胞质透明,核仁小,有时可见有丝分裂。2.间质源性良性肿瘤细胞:如脂肪瘤、平滑肌瘤和纤维瘤,通过细针吸取法获取标本,在细胞学涂片上,与正常间质源性细胞类似,如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或成纤维细胞。

3.其他:某些良性肿瘤,如内分泌或神经源性肿瘤、皮肤疣、生殖道或膀胱尖锐湿疣,在细胞学涂片上,细胞形态明显异常,体积增大,核深染,可见多核,易与癌细胞混淆,细胞学很难作出正确诊断。

二、恶性肿瘤

(一)定义和分类

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形态异常细胞的自主增生,形成特征性组织学图像。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能越过组织学边界,浸润至邻近组织。肿瘤细胞能克隆性生长形成转移,能侵入淋巴道或血道。

1、癌: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鳞状上皮来源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分化好的鳞癌具有明显的角化形成。腺上皮的称为腺癌。同时出现2种类型细胞的称为腺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

2、肉瘤:源于中胚层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如骨肉瘤、肌肉瘤、成纤维细胞肉瘤等。其他恶性肿瘤命名具有高度器官特异性,如血细胞和淋巴系统癌变称为白血病和淋巴瘤,神经胶质细胞癌变称为胶质瘤,黑色素细胞癌变称为黑色素瘤等。良性细胞与恶性细胞的形态学区别

二、细胞学特征(小题多)

在细胞学涂片上,根据癌细胞的大小、形态、黏附性和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特征能识别癌细胞的起源和类型。

1、细胞大小 :癌细胞与相同起源的正常细胞大小不同。癌细胞大小变化多超出生理范围,体积大者超过多核巨细胞,小者极小。在一个癌细胞群体中,大小不一很常见。在空气干燥涂片中,癌细胞大小不一更明显。但是,在缺乏细胞核异常的情况下,不能仅凭细胞大小就诊断为癌。

2、细胞形态:恶性细胞形态异常不常见,特别是进展期肿瘤,多数与正常细胞形态类似。有时,恶性细胞形态呈各种畸形怪状。但是,良性肿瘤也可见畸形细胞,特别是增生的结缔组织或上皮组织。在诊断前,必须考虑细胞核特征。

3、细胞黏附性:黏附性差是癌细胞主要形态学特征之一。在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上,癌细胞多单个散在或疏松聚集,而良性肿瘤细胞多紧密排列,呈有序的聚集,且细胞边界清晰。分化差恶性细胞比分化好恶性细胞的黏附性差。恶性淋巴瘤和肉瘤细胞倾向于单个散在,罕见成堆。

4、细胞核:核异常是癌细胞主要形态学特征之一。主要变化有:①核增大,特别是核质比(N/C)增大。②核形态和轮廓不规则。③染色过深、染色质呈粗颗粒状。④女性出现异常性染色质小体。⑤核膜异常。⑥核仁异常。⑦有丝分裂异常。⑧其他变化。

(1)大小:与已知大小的细胞进行比较,如红细胞(约7μm)或良性细胞核等。正常细胞核大小随细胞周期变化,S期、G2期细胞(占1%-2%)的核体积大。大多数恶性细胞有核增大的特点,但胞质的量多正常,导致N/C增加。同一类型癌细胞有胞核大小不一的现象,称为核大小不一,与染色体数量或肿瘤干细胞有关。

(2)形态和轮廓:细胞核形态常与细胞质密切相关。圆形或多角形癌细胞的核呈圆形、卵圆形。梭形癌细胞的核呈长形或梭形。通常细胞核轮廓异常,有小的突起或切迹,有时呈指状突起,但较难识别。在细胞学涂片上,细胞核形态和轮廓异常,伴有核和N/C增大,应高度怀疑为癌细胞。

(3)核染色:采用恰当的染料(如苏木素)染色时,在有丝分裂间期癌细胞的核多染色过深,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和核膜增厚。但是,正常器官也可见核增大和染色过深,如胚胎性肾上腺皮质和内分泌器官(甲状腺腺泡)。

(4)女性性染色质小体:女性性染色质小体(Barr小体)呈致密的半圆形结构,靠近核膜,实质是失活的女性X染色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Barr小体称为X染色体异常,多见于癌细胞,特别是乳腺癌、宫颈癌细胞。

(5)核膜:多数癌细胞核膜增厚且不规则。有时,出现核孔增厚。核孔厚度与DNA有关,DNA含量增加使核孔增厚,而且核孔厚度与核体积一致。

(6)核仁异常:核仁常嗜酸性、居中,伴体积和数量增加,若见到巨大核仁(直径5-7m)就可诊断为恶性。核仁形态常异常,呈逗点形或“切饼干刀样”。有时,可见多个核仁(超过5个),特别是分化差的肿瘤,如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

(7)有丝分裂异常:在细胞学涂片上,有丝分裂异常是癌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癌细胞常出现染色体移动缺陷、不分离、染色体延滞、有丝分裂纺锤体异常、染色体数量异常和有丝分裂异常定位等。与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有关。

(8)其他变化:癌细胞常见2个或多个核。但是,多核是一种常见现象,也可见于良性细胞,无诊断价值。

部分恶性肿瘤可出现特殊的核异常,如甲状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可出现浆或核内包涵体,核周出现透明区。在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上,甲状腺癌细胞可出现核皱褶、沟或折叠,使核呈“毛虫样”外观。但是,某些正常和良性病变细胞,如肝细胞、支气管纤毛细胞、口腔、角膜或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间皮细胞、卵巢颗粒细胞瘤细胞、室管膜细胞瘤细胞等也可出现类似变化。

5、癌细胞起源和类型的识别: 根据癌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特征,常能判断其起源和分化程度。

①癌细胞起源多表达于细胞质,如支气管源性癌细胞和支气管细胞类似。②鳞癌细胞常含有大量的角蛋白丝,细胞呈多角形,细胞质强嗜酸性染色。③鳞状上皮珠(癌珠)形成,由鳞状上皮细胞组成的球形 结构,中央包裹角蛋白,常发生于鳞癌。④源于腺上皮的癌细胞常显示产生和分泌黏液的证据。⑤源自横纹肌的恶性细胞,其细胞质多呈条纹状。⑥源自产色素的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其细胞质多有黑色素沉淀。

篇2: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编辑,您好!我最近在医院就诊时,被怀疑患了宫颈癌。医生给我开了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TCT),说是目前确诊宫颈癌比较准确的一种方法。但是,对着检查结果中的术语,我一点也读不懂。想请问,能否找专家帮助予以解答。谢谢。

天津读者 牛某

答 复

您好!TCT检查是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以下是报告单上的术语及其含义: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能明确意义(ASC-US)鳞状上皮细胞核大于正常但不足以诊断低度病变,还包括非典型角化不全细胞、非典型化生细胞、非典型修复细胞。此诊断因包括多种情况,病理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说明并提出建议,如3~6个月后复查,炎症消退后复查,阴道镜下宫颈或内膜活检等。如有条件,最好进行HPV高危型的DNA检测。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能除外高度病变(ASC-H)鳞状上皮细胞具有非典型性,见成堆的小细胞,核极向消失,不能除外高度病变。诊断ASC-H时,进行HPV高危型的DNA检测是必要的,同时建议进行阴道镜活检,未做活体组织检查而直接对患者进行治疗是不正确的。

低度病变(LSIL)

相当于宫颈鳞状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CINⅠ),HPV感染亦包括在内。其早期处理措施是进行阴道镜活检,同时进行HPV高危型的DNA检测。有证据表明,HPV感染是病变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度病变(HSIL)

包括相当于宫颈鳞状上皮中度非典型增生(CINⅡ)、重度非典型增生(CINⅢ)及原位癌。此型患者第一时间进行阴道镜检查是毋庸置疑的。

鳞状细胞癌

应进行阴道镜活检证实。

非典型腺细胞(AGC)

病理医生将努力区分此类细胞究竟是来自于宫颈管还是子宫内膜。同时,放置宫内节育器、息肉、一些良性病变均可以使腺细胞形态发生各种各样的改变,甚至取样时用力过大,导致大片腺细胞脱落,也可以产生腺细胞呈典型性的假象。此时应提供必要的病史,可以进行复查或进行活检,特别是宫颈管和子宫内膜的活检。

非典型腺细胞,倾向瘤变(AGC-N)原位腺癌和腺癌细胞学诊断是比较困难的,证据不足时,常归入此型,因此,活检是必要的。

原位腺癌和腺癌

应进行宫颈管和子宫内膜活检证实。

篇3: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我院2005~2007年的胸腹腔积液915例。诊断报告采用5级分类法, 为便于分析, 将Ⅰ级和Ⅱ级合并为良性, Ⅲ级为可疑, Ⅳ级和Ⅴ级为恶性 (2005年标本采用传统的离心涂片法, 共252例;2006~2007年标本采用膜式细胞采集术, 共663例) 。915例中, 恶性78例, 可疑21例, 良性816例。

1.2 方法

膜式病变细胞采集术是近年来卫生部批准, 应用于医院及其他部门进行脱落细胞分析时的一种新方法[1], 是对脱落于体液中的肿瘤及病变细胞进行浓缩制样的一种采集术, 该方法能清除细胞垃圾, 截留肿瘤细胞和其他有诊断价值的细胞。

2结果

915例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中, 结果为恶性者中使用膜式病变细胞采集术为83例, 传统离心涂片法18例。诊断为可疑恶性者中膜式病变细胞采集术为9例, 传统的离心涂片法为12例。诊断为良性者膜式细胞采集术为571例, 传统的离心涂片法为252例。

3讨论

胸腹腔积液从细胞学诊断过程看, 经过染色的涂片标本并非显示化学反应或定量关系, 而是为了更好的反应细胞形态学特点, 利于镜下寻证[2]。在诊断思路中, 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检查及原发灶病理组织类型的参考是必须的, 但前提是这些依据必须可靠, 否则很可能误导病理诊断。在制作涂片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也很重要。膜式病变细胞采集术在使用过程中简单、方便、快捷, 无需电源及离心机等设备, 且可大量采集液体中的肿瘤细胞, 从而降低漏诊率, 提高阳性率。

使用膜式病变细胞采集术的细胞病理学诊断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可靠信息, 这是病理组织学不能替代的, 也促进了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水平。利用滤膜现代技术, 不仅可以处理大量标本, 且同时对不同部位、不同检查目的的标本, 可快速得到制备及诊断结果[3]。使用该方法制备的涂片细胞核及胞质结构清晰。经过滤膜处理的标本, 可以滤去大量的无诊断意义细胞及一些细胞垃圾, 保留了诊断性细胞, 方便阅片, 进而提高诊断阳性率;细胞收获率高, 细胞形态, 结构保存完好, 无论成团细胞或散在细胞均可展现清晰的结构;涂片背景十分清洁, 肿瘤细胞及其他上皮细胞一目了然, 方便观察。不断改进检查新技术和提高认识能力, 这些对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的组织来源的诊断有所裨益。

膜式病变细胞采集术在细胞病理学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已知是恶性肿瘤患者, 浆膜腔积液不是由于肿瘤侵犯胸膜、腹腔膜, 而是由于继发于其他因素, 如心力衰竭, 肺栓塞、肺淋巴管阻塞, 低蛋白血症, 找不到癌细胞。鳞癌的胸腔积液多由支气管或淋巴管阻塞引起, 也不易找到癌细胞。另外与肿瘤类型也有关:如腺癌的阳性率可高达90%~100%, 鳞癌为4.5%~6%;再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胸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 恶性间皮瘤因临床发病率较低, 细胞学阳性率检查也相对较低, 而霍奇金病就更为罕见。阳性率也可受取样量的影响, 并与送检次数有关, 送检的量越大、次数越多, 阳性率越高;初检阳性率为90%, 送检>2次可高达98%以上[4]。另外诊断者要有足够的经验和组织学诊断基础, 制片和阅片都要认真、细致。为防止浆膜腔积液凝固, 抽液时需加适量肝素于针筒内, 送检积液量多, 肝素的量要适当增加。送检积液最好是抽吸到后面的穿刺液, 可使阳性率升高。

虽然细胞学诊断有其优势, 但它仍然是一种抽样检查, 具有一定误差, 而这种误差因诊断者的水平而异, 差别很大。细胞学的诊断范围很广, 要加强大范围的合作, 才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在进行诊断时, 要慎重、留有余地, 在诊断语言上宜缓冲, 不可急于下结论, 多参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结果。作为一个细胞病理学工作者, 要寻找新技术, 创立新方法, 制定和运用科学性强的措施来保证诊断的真实性, 为临床提供最佳的诊断依据, 使患者得到更早、更好的治疗。

关键词:膜式病变细胞,病理学,采集术

参考文献

[1]王永才.新编脱落细胞病理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2]廖军鲜, 王凤计.脱落细胞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篇4: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然而,很多妇女认为,绝经后就不存在什么生殖道问题了,也就没必要定期接受妇科检查,除非出现阴道出血或有臭味的排出液或脓,才去找医生。殊不知绝经后的子宫出血,90%有器质性病变,而器质性病变中40%是恶性肿瘤,60%属癌前病变。一般来说,出血离绝经时间越长,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女性朋友应该定期接受妇科检查,通过医生观察、触摸,做子宫颈刮片,必要时行阴道镜、宫腔镜、B超检查、诊断性刮宫,以至活体检查等,及早发现盆腔病变。

为尽可能早地为女性朋友筛查出宫颈病变,一些医院引进了妇科“肿瘤脱落细胞检查”设备(LCT),用于女性体检。该检查是用一个特制的小刷子,通过宫颈管刷取宫颈管上的脱落细胞,然后进行检查,是目前最为简单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辅助诊断方法,可早期发现病变。 LCT和大家所熟悉的宫颈刮片检查目的是一致的,但宫颈刮片只能刮取宫颈上的细胞组织,不能深入到宫颈管内部,难免会出现漏诊或误诊,目前临床上基本为LCT所取代。空军总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任东平介绍,凡是结过婚或者过早地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应把这项检查作为常规项目,每1~2年检查1次,能有效地筛查宫颈病变。

这项检查没有年龄限制。有的六七十岁的女性认为自己早已经绝经,没必要再进行这项检查,任东平副主任医师说,这样的认识很危险,宫颈的肿瘤不会因你的年龄大而得到眷顾,老年妇女也应该在体检中认真做一次LCT,防患于未然。在妇科门诊检查中发现,有些妇科炎症也可以导致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改变,医生建议,一定要先按炎症治疗3~6个月,然后再做LCT。如果检查中发现异常,应做阴道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防止误诊。

任东平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如果你决定到医院做LCT,之前,要准备好卫生护垫,因为检查时因刷子在取细胞时对宫颈管有刺激,检查后,会从阴道排出微量的血性分泌物。

篇5: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湖南省财贸医院进行妇科普查及门诊就诊1456例发现宫颈异常 (宫颈糜烂、肥大、接触性出血、增生等) 的患者进行详细宣教, 取样本到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行TCT及HPV检测, 再行阴道镜检查, 必要时活检。1456例研究对象均为已婚已育, 年龄21~68岁, 平均为44.5岁, 无子宫颈物理治疗史, 无盆腔放射治疗史, 孕1~12次, 产1~3次, 性生活为4~38年, 已绝经的时间1~22年, 小学及中学文化占87%, 中专以上文化仅占13%。

1.2 方法

①液基样本采集:将宫颈取样毛刷的中央刷毛部分轻轻的插入子宫颈管, 使较短的刷毛能够完全接触到子宫颈口, 柔和的向前抵住毛刷, 并按顺时针方向转动5周, 取得足够量的样本后将毛刷取出, 插入TCT专用保存液小瓶底[2], 专员送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行TCT及HPV分型检测。②细胞学诊断方法。采用TBS分级即: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 (NILM) ;其它如宫内膜细胞 (在40岁以后的妇女涂片中出现, 具体指定未见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不正常:a.非典型鳞状细胞, 意义不明 (ASC-US) ;b.非典型鳞状细胞, 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 (ASC-H) ;c.鳞状上皮细胞内低度病变 (LSIL) ;d.鳞状上皮细胞内高度病变 (HSIL) , 鳞状细胞腺癌 (SCC) [1]。③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使用国产科诺阴道镜, 有成像系统及图片资料, 可保存并打印图片报告, 操作规范, 发现有阴道镜异常图像, 结合TCT及HPV检测结果, 立即镜下在异常区多点活检, 如:TCT结果正常, HPV (+) , 不满意阴道镜部分转化区致密浓厚醋白区即行活检。1456患者中TCT和HPV检测双阴且无白带增多、触血等症状者433例, 建议3~5年常规筛查, 其余1023例行阴道镜检查, 活检407例。标本送湖南省妇幼保健院。④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宫颈上皮内瘤变根据病理学特征分为3级:Ⅰ级 (CINⅠ) :轻度不典型增生;Ⅱ级 (CINⅡ) :中度不典型增生;Ⅲ级: (CINⅢ) :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3]。

2 结果

2.1 TCT结果

见表1。

2.2 HPV结果

见表2。

2.3 阴道镜及活检

见表3。

2.4 组织学诊断结果

407例行宫颈活检患者组织学结果见表4。

2.5 宫颈病变诊断结果

以组织学诊断为诊断标准的结果见表5。

3 讨论

宫颈癌有效的防治在于针对高危人群的宣教, 定期筛查与治疗。

TCT检查比传统涂片更全面, 更实用, 更具有临床价值。本文TCT结果由ASC-US诊断CINⅠ88例、CINⅡ4例, 由ASC-H诊断CINⅠ50例、CINⅡ9例, 由LSIL和HSIL诊断CINⅠ4例、CINⅡ~Ⅲ43例, 分别由LSIL、HSIL诊断宫颈癌2例, 其它TCT异常者均诊断为慢性宫颈炎, TCT诊断ASC-US~HSIL222例, 病理诊断CINⅠ~Ⅲ及宫颈癌共200例, 符合率为90.09%, 故TCT在宫颈癌筛查中必不可少, 但是细胞学仅作为初筛, 其结果异常仅提示该妇女是宫颈癌或宫颈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

HPV是人类癌瘤发病中唯一可以完全确认的致癌病毒。本文HPV筛查1456例患者, HPV感染者619例, 感染率42.51%, 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感染率81.82%。1例宫颈癌患者HPV分型为18、51型, 另一例为16、18、33型。HPV感染最常见的结局是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绝大部分被机体免疫力自动清除, 但持续性感染会导致宫颈浸润癌及高等级癌前病变, HPV检测可浓缩高风险人群[4], 根据感染的HPV类型预测受检查者的发病风险度, 并决定筛查间隙, 在宫颈疾病筛查中很重要。

阴道镜是特殊的放大镜, 光线穿过上皮数层细胞射入基质, 再反射出来形成图像。上皮性质决定图像, 通过观察颜色、构型、边界, 对认识宫颈病变有重要的作用。2例宫颈癌患者中1例TCT示ASC-US, HPV (+) , 阴道镜检查为满意阴道镜, 致密浓厚醋白, 碘试验为芥茉黄, 可见树枝状血管, 另一例TCT为HSIL, HPV (+) , 阴道镜为不满意阴道镜, 部分转化区可见, 可见的部分转化区致密浓厚醋白并有镶嵌, 阴道镜检查均高度怀疑宫颈癌, 活检证实。因此阴道镜检查可以弥补细胞学检查的不足, 在筛查中应用使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 TCT、HPV检测、阴道镜及病理检查在宫颈癌筛查的临床运用中各有所长, 细胞学作为初筛, 用于普通人群的筛查, 阴道镜对初筛异常者进一步诊断, 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指导活检, 组织病理学确定诊断和治疗的金标准。“三阶梯”诊断程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 三者同时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中可以及早发现CIN进行早期治疗, 阻断浸润癌的发生, 临床应遵循使用[5]。

摘要:目的 总结宫颈脱落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 (HPV) 检测、阴道镜和组织病理学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临床经验, 对宫颈癌筛查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湖南省财贸医院进行妇科普查及门诊共1456例发现宫颈异常的患者进行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 检查、HPV检测, 根据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异常的临床处理流程 (2006ASCCP循证医学指南) 行阴道镜检查, 在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 并送病理检查。结果 1456例患者中, 需要阴道镜检查者1023例, 需活检者407例, 宫颈良性病变1256例, 占86.26%, CIN198例, 占13.60%, 颈宫癌2例, 占0.14%。结论 积极谨慎对待宫颈炎性病变, TCT、HPV检测、阴道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不失为目前诊断宫颈病变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宫颈病变,TCT,HPV检测,阴道镜,组织病理学

参考文献

[1]宋学红, 徐晓红, 毕蕙, 等.宫颈筛查结果异常的临床处理流程与诊治原则[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9, 18 (2) :81-89.

[2]廖丹梅, 宋策, 张阳德, 等.宫颈脱落细胞学、阴道镜和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9) :1242-1243.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2.

[4]罗小琼, 韦红卫, 黄卫彤.液基细胞学检查、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病毒DNA检测联合阴道镜对宫颈癌筛查的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2) :145-147.

篇6: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所选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临床所送93份痰液标本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38例, 年龄29~73岁, 平均年龄 (63.68±6.23) 岁, 均怀疑为肺癌, 所有痰液均为在清晨收集, 患者在晨起餐前漱口, 并弃掉第1口痰, 然后咳痰, 取样总量约5 m L, 对于痰量较少或者未有自然排痰者, 采用雾化吸入促进排痰以取样送检。

1.2 研究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 将所送痰液标本分成2份, 分别做成传统的细胞涂片 (2张) , 其余则经处理后加入薄层液基细胞制片保存液中, 采用湖北亚光液基细胞学系统对标本进行涂片并使用HE染色制片。比较两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确诊率和漏诊率, 探讨液基细胞学的应用价值。其中对于肿瘤细胞诊断采用阴性、阳性、可疑3级分类法[5], 所有检测标本均采用双盲法由同一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 并运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的检验方法。如果P<0.05, 则表示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3例患者后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后有49例被确诊。在涂片结果中, 传统细胞涂片阳性29例, 可疑6例, 经免疫组化检查后其中1例为阳性, 其检出率为32.26% (30/93) , 敏感性为61.22% (30/49) , 特异性为75.00% (15/20) , 漏诊率为38.78% (19/49) ;液基细胞涂片阳性38例, 可疑3例, 可疑病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后均被确认为阳性, 其检出率为44.09% (41/93) , 敏感性为83.68% (41/49) , 特异性为100% (8/8) , 漏诊率为16.32% (8/49) 。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12=7.231, P<0.05;χ22=6.236, P<0.05;χ32=10.169, P<0.05;χ22=6.236,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环境的恶化, 人们生活方式、节奏结构的改变, 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世界各国均大幅增加[6], 成为全世界癌症死因首位原因, 由于该病发病隐匿, 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故极易被忽略。大多数患者在最终确诊时, 已是肺癌晚期, 极其不利于治疗, 因而做到对肺癌的早期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7], 而其后期涂片、制片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液基细胞学方法组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传统方法组, 而其漏诊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 显示了液基薄层细胞涂片的优越性。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 (thin-cytologictest, LCT) 是一项国际领先的细胞学检测新技术, 由美国FDA认证, 率先应用于妇产科筛查宫颈癌的研究, 因其具有阳性率高、无创伤、简便、安全等优点而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涂片其面积面积虽小 (仅约为10~20 mm) , 但其能够利用黏液松解剂使得痰液中的大量坏死物质被消化, 从而保持玻片背景清楚, 故涂片面积所有阳性诊断涂片均染色俱佳, 背景清晰, 核质明了, 具备充足有效诊断细胞, 能够为最终诊断提供较好的参考。而在传统痰细胞涂片中, 恶性肿瘤细胞大多散在或成群排列于污秽背景中, 虽有明显异形性, 但细胞完整性较差, 胞核的结构模糊不清, 且与黏液混杂, 因而极易漏诊。虽然液基细胞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笔者认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也不可盲目的只用一种方法诊断, 如果条件允许, 则应将液基细胞学与传统方法同时操作或二者合用, 通过作为对比, 分析或以提高确诊率。

综上所述, 采用液基细胞学涂片具有较多优点, 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确诊率和漏诊率均优于传统法,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鹏晖, 蒋晓刚, 潘承恩, 等.痰液脱落细胞FHIT基因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0 (3) :26-28.

[2]刘萌萌.肺穿刺液基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对比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5 (1) :110.

[3]Khayyata S, Yun S, Pasha T, et al.Value of p63 and CK5/6 in distinguish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rom adenocarcinoma in lung fine-needle aspiration specimens[J].Dign Cytopathol, 2009, 37 (3) :178-183.

[4]王成林, 张恒.液基细胞学技术在肺癌患者痰脱落细胞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9) :1140-1141.

[5]陈江帆, 李春英, 孙秀娟, 等.液基细胞学联合免疫细胞化学在痰液脱落细胞诊断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J].中国癌症杂志, 2014, 24 (3) :182-186

[6]李明娟.观察肺癌合剂配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5) :23

篇7: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整理,上节

关键词:肺癌,痰,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因此早期诊断肺癌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临床诊断肺癌常用的方法有痰和支气管镜刷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肺癌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 在临床应用由来已久。以前一直用传统常规涂片方法, 但该技术存在约20%~60%的假阴性率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4,5]。近年来,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应运而生, 如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 (LCT) 是由美国FDA认证的一项国际领先的细胞学检测新技术。LCT的细胞采集, 涂片的制备方法是细胞病理学检查技术的重大革命, 已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6]。LCT应用于肺癌患者痰脱落细胞学检查中具有阳性率高、无创伤、简便、安全等优点。通过研究认为, 把LCT技术应用于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学制片并与传统涂片方法进行比较, 探讨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认为LCT可以作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及高度怀疑肺癌人群早期诊断的一项新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 被临床证实为肺癌的480例患者资料, 年龄40~67岁, 平均年龄56.5岁。其中男300例, 女180例。同时进行痰液基细胞学 (LCT) 制片和常规涂片 (CS) 。临床诊断肺癌是指X线、CT显示肺部有明显肿块, 并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或手术被病理证实;有的患者伴有骨转移、淋巴结转移, 后被临床治疗所证实。

1.2 标本留取

向患者解释清楚咳痰对实验诊断的重要性, 嘱患者清晨漱口, 深咳, 留取新鲜痰液。并及时送检。当痰量很少或无法自然排痰者, 可采用雾化和护理指导方法, 促进排痰, 并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 (LCT) 制片和常规涂片 (CS) 对两者阳性率进行分析。

1.3 LCT制片方法

漱口后留取痰标本, 加入到痰细胞保存液专用瓶, 然后加入黏液稀释液5ml, 标本振荡30min~1h。将溶解后的痰液加入50ml离心管中。按1800r/min离心10min, 离心后去掉上清液, 加入缓冲液至7.5ml重新振荡混匀。按上述标准再离心5min去掉上清液, 加入缓冲液1ml混匀, 移入染色制片仓中, 沉降10min, 最后H-E染色, 封片。

1.4 染色

(1) 加入固定液1min后倾倒出, 静止10s缓冲液冲洗2次。 (2) 苏木素染色3min后倾倒出, 缓冲液冲洗2次。 (3) 伊红染色30s后倾倒出。 (4) 酒精脱水, 再用二甲苯 (TOP) 透明, 封片, 镜检。

1.5 观察与肿瘤细胞诊断

(1) 每张涂片经过2位资深医师复阅全部液基细胞学涂片和常规涂片。采用3级分类法将细胞诊断结果报告为阴性, 可疑, 阳性。阳性者作如下分型: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未定型癌。 (2) 查阅本组全部患者的病例, 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 临床诊断肺癌指胸部X线或CT显示有明显肺部病变或伴有明确的转移灶 (包括肺内、纵隔、脑、肝及骨髓) 。病理诊断癌症指有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诊断。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种制片方法的百分率比较用卡方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液基细胞学 (LCT) 制片与常规涂片 (CS) 方法比较见表1。

注:LCT组与CS组的阳性率比较:均值=6.32, P<0.05有统计学意义。

LCT制片结果, 笔者将480例痰标本的LCT制片与CS涂片的肿瘤细胞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LCT检查出恶性肿瘤102例。其中鳞癌68例, 腺癌25例, 小细胞癌9例, 其余均为良性, 阳性率为21.25%。CS涂片法检查出恶性肿瘤72例。其中鳞癌40例, 腺癌22例, 小细胞癌10例, 其余均为良性, 阳性率为15.00%。

2.2 液基细胞学 (LCT) 制片与常规涂片 (CS) 中鳞癌、腺癌及小细胞癌细胞的形态比较。

LCT技术制片, 是通过震荡, 离心搅拌, 过滤操作, 鳞癌由密集成团变成三五成群, 核更深染, 核/质比例增大;腺癌细胞多呈单个, 腺样聚集, 细胞成片排列被打碎, 核圆形或椭圆形, 核仁明显;小细胞型癌细胞多散在、裸核, 偶有排列成小团块, 退变坏死成分被去除, 细胞呈小圆型、瓜子仁型、较易辨认。CS涂片鳞癌细胞混杂于细胞碎屑中, 不易诊断。腺癌细胞的核浆结构不清楚, 周围黏液杂质较多, 不易被诊断。小细胞癌细胞多呈条索状或葡萄状排列, 细胞有明显重叠, 互相挤压, 形成镶嵌状排列, 大多细胞为裸核, 退变较多。

3 讨论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于90年代被美国FDA批准于改进传统手工巴氏涂片。目前应用临床的有两种:模式液基薄层细胞技术 (TCT) 和离心沉降式液基薄层细胞技术 (LCT) 。TCT率先应用于妇科筛查宫颈癌的研究, 已取得公认的效果[7~9]。我国近年来用TCT妇科应用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在非妇科领域应用较少, 尤其应用在肺癌患者痰脱落细胞检查方面。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单、方便、无创的诊断呼吸系统肿瘤的方法。但是常规痰涂片系统在其诊断的阳性率上不尽如人意, 假阴性率问题严重, 因此降低假阴性率成为当前痰细胞病理学诊断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 我院引进LCT技术, 逐步扩展到非妇科领域, 特别是应用于肺癌患者痰脱落细胞检查中, 得到有效应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常规涂片的制作方法。

薄层液基细胞技术 (LCT) 在制片和阅片上有着自身的优势, 能有效提高痰脱落细胞检查的阳性率, 值得基层推广。LCT的突出优点表现为: (1) 收集痰液时, 即存即取、最大限度保持痰液的新鲜度。 (2) 标本利用率高, 这符合不丢弃任何所用材料的原则[10]。 (3) 利用黏液松解剂消化痰液中的大量坏死物质, 保持玻片背景清楚。 (4) LCT涂片面积为10~20mm2, 涂片面积比常规涂片面积小, 镜检时可省时省力,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5) LCT还可以根据需要多次涂片, 以备做免疫组化检查。这是因为标本被处理的同时还保全了细胞抗原生物特性, 对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无任何影响, 因而将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鉴别诊断。

鉴于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 (LCT) 的自身优点, 它不仅应用于临床痰液、支气管镜刷片、胸腹水、心包积液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应用免疫组化检查及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 基因检查。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 薄层液基细胞检查技术 (LCT) 肺癌患者痰脱落细胞检查中,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分型诊断符合率。LCT作为一种改良的细胞制片技术, 有效克服了传统涂片法的缺点, 提高了肺癌诊断的阳性率。但是它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涂片。应该把LCT和CS联合诊断, 再结合病理, 可提高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 以便肺癌患者尽早得到诊断。

参考文献

[1]黄勋福, 韩福兰, 等.LBP液基细胞学沉降式制片技术在痰脱落细胞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 2009, 7 (9) :22-23.

[2]李艳, 陈建萍, 何蓉.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在痰脱落细胞中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13, 48 (2) :164-165.

[3]孙燕.肺癌治疗学与预防[J].中国肺癌杂志, 2000, 3 (6) :404.

[4]董正伟, 王彦丽, 武春燕, 等.液基细胞学检查系统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癌变、畸变、突变, 2011, 3:232.

[5]蔡霖, 陈丽珠, 陈群, 等.液基细胞学检查系统在肺癌患者痰液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9, 38 (12) :834-845.

[6]刘建彬, 邱森灵, 钟伟娇, 等.液基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9, 27 (6) :617-618.

[7]贾伟, 黄礼年.液基薄层细胞学在肺癌诊断中的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7) :1138.

[8]梁伟强, 喻延, 吴泽龙.支气管镜检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8) :1127-1128.

[9]侯春江, 罗彪.穿刺液基细胞学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24) :1944-1945.

上一篇:惯性导航原理试题下一篇:《有括号的运算》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