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2022-09-21

所谓渗透原则, 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 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融入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 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1]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传统的“实体性的教育”形式外 (课堂教学等) , 还应重视“寓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 将大量的教育内容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校园环境建设、学校教育载体和人际交往中等等载体中,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型方法,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渗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是一种育人的途径, 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现代社会条件下,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切入点就是建设本单位的精神文化。

所谓学校精神文化, 是相对于学校的物质文化的, 是一个学校所独有精神风貌, 是各类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合作精神等的综合意识。它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训、校规、校歌以及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特质等。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其反映了该校的个性。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意识, 它不能移植和复制, 是靠本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文科类的与理工类的不同, 师范类的与非师范类的也不同, 重点地与非重点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精神, 是该校学校精神文化的源泉。我们应该从本学校的实际来构建学校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渗透本校的学校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校的育人体系。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通过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了解, 培养学校的意识, 开发特色的精神文化环境, 养成热爱自己、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的品德。教育环境的开发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的建设也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参与。因此, 一方面加快对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形成并提炼出共同的价值观, 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一方面, 又要增强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环境建设的自觉意识, 形成重视环境建设、从自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识。

2 思想政治教育向专业课堂和网络课堂的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的思想是外界信息的渗透和灌输, 才会发生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直接进入人的思想,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就要找到能够进入人的思想的可靠的载体, 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动输入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接纳相结合。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专业课堂和网络课堂。

(1) 专业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专业课传授与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传授看似是矛盾的, 两者的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提高人的专业水平, 一个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 将道德教育的课程与专业课的学习相分离, 出现了的育的“游离化”倾向。但是在当今条件下, 二者的状态却发生了变化, “德育与其它几育相比较, 其独立性要弱的多, 光靠德育自身而忽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因素, 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3], 德育与其它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各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专业课教学具有公共理论课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课的教学知识是新颖的、客观的, 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 引导他们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探索。专业老师良好的品种和敬业态度对受教育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往往会成为个别学生的榜样;专业课堂的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会是受教育者今后从事工作的理论基础。因此说专业课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 是对受教育者思想、知识、能力和品质的教育和熏陶。

(2) 网络课堂的教育形式。当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经非常的多, 但所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与网络的结合。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形式, 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者都变为了虚拟的, 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透明性, 但是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而是渗透在网络虚拟中, 这样更有助于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另外, 利用网络的时效性、新颖性和开放性, 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虽然在形式上已经有些过时, 但是其内容还是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如榜样示范法、环境熏陶法等。可以通过网上的典型人物事迹来为受教育者提供榜样示范, 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设备来熏陶受教育者等。网络的形式是多样的, 在原有的方法内容的基础上, 将二者的渗透, 实现新的教育形式。

3 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人际交往的渗透

所谓人际行为是指人作为个体做出的行为, 是与个人独有的品性、价值观、能力以及其它特征有关的行为。[2]这也就是说个人的交际活动是自身思想的外在表现, 同时也会影响到自身的思想。“学远远不只存在于认知活动的制造, 也广泛存在于交往活动与审美活动之中”[3]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可以渗透到交往活动中。“交往关系不仅是一种认识关系, 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关系”[4], 良好的人际交往促进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创新的时机。我们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交往环境的渗透。

一方面, 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民主平等的互动交往关系。师生之间是同志式的平等的关系, 教育者实际上是促进者。教育者的思想素质、人格魅力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 发展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有些学者认为, 马卡连柯关于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的思想, 科尔伯格关于“公共团体”的试验, 实际上都揭示了同龄群体的交往关系对形成每个成员的品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教育者不仅要受教育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而且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舆论氛围、集体形象中, 对受教育者加以熏陶、感染和激励, 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摘要:通过对渗透性原则的理解, 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个人的人际活动和网络载体之中,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渗透原则,载体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15.

[2] 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教育研究, 2000 (2) .

[3] [英]M.艾森克主编, 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66-567.

[4] 杨红梅.良性人际交往对德育的意义.思想教育研究, 2003 (10) .

上一篇:服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高校学生充分掌握服装技能的关键下一篇:浅谈我国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