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瑰宝,爱国主义精神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奋斗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摘 要:爱国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力量,应当将其融入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从而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主要从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路径角度对文本课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思想内涵;实践活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6个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身上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重任。那么,在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应当以红色文化为载体,融入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增进中小学生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怀揣着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将爱国主义思想充分融入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与爱国主义思想充分结合,尤其应当将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的典型事迹编写进语文、历史以及道德与法治等各学科课本当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爱国主义事迹,从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化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当充分依托充沛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拍摄录制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视频、微课等,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

除课堂教学活动以外,学校道德与法治活动的开展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当立足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提升其道德与法治意识水平。引导其充分把握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从而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少年群体身上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历史重任。进而自觉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如围绕喀喇昆仑高原戍边英雄事迹开展谈谈新时代青少年如何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当中,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在这一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将其付诸实践。

三、辅助读物

绘本阅读作为教学活动的补充形式也应当充分利用其发挥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具体来讲,学校可以开展以“自制红色绘本,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亲子绘本制作活动。例如,以齐鲁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人物为原型,将其以图画创作的形式融入绘本阅读当中。除此之外,也可以将沂蒙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内涵融入绘本内容设计当中,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以此为基础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读书角供学生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同时也应当为学生绘本阅读活动的开展规划出空余时间,保证绘本阅读时间不被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所占用,从而在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引导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实践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当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首先,作为学校品德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部门,大中小学的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应当将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除此之外,学校有关人员也应当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切实感悟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参观活动,充分发挥山东历史文化丰厚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走进汶上县雷锋展馆聆听半个世纪前雷锋的声音,寻访雷锋成长的足迹,领悟雷锋精神内涵,激发中小学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如走进革命老区沂蒙山根据地,让学生感受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发扬沂蒙精神。走进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重温那段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光辉历史,感受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在引导中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体会爱国主义情感,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把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兆悦,趙长亮.中国特色体验式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启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62-63.

[2]杨娟.延安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54-56.

[3]李孔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向度[N].中国教育报,2016-02-18(3).

作者简介:曹广斌(1988—),男,汉族,山东省汶上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新时代少先队建。

作者:曹广斌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 篇2:

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摭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瑰宝,爱国主义精神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奋斗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文化基因的融入需要把握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整合方法的使用,归纳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丰富内涵,提炼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民族特质,融入优秀爱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实践方向和精神动力,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实践的长效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和时代性发展。

关键词: 高职;爱国主义精神;文化基因;传承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议题,串联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主题。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从总体要求、基本内容、聚焦对象、教育载体、营造氛围、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和指导,并在1994年8月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背景和意义,引导社会各界团结奋斗,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中要贯穿基因归纳、基因提炼与基因融入的三个循序渐进的科学步骤,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一、基因归纳: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总结梳理

总结梳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提取、归类与整理的科学过程。高职院校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阵地,在卷帙浩瀚的传统文献中提取关键词、检索同类信息并加以统筹整理,将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基因进行初步加工和处理,形成具有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文本。

1.发端:以爱国关键词来抽取文献信息

文化基因是支撑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基本遗传因子,它储存着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理想信念、精神气质、风俗习惯等重要信息。我国自秦汉以后,在多元文明整合中逐步构建了独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体系。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交流、融合,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演进到近现代时期,在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各民族儿女保家卫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倾注于伟大的革命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以“民族、国家、天下、神州、爱国、报国、忧国、富国”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信息搜索,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古今文献中盘点出与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并且搜索出的同类信息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概念、核心要义以及人文精神,从而整理出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本资料进行参考、分析和研究,为高职思政教学进一步的文献资源深层挖掘工作奠定基础。

2.发现:以同类检索词来挖掘文献资源

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挖掘,不仅源于初级层次字面关键词的搜索归纳,而且源于对爱国主义精神基本概念、核心要义检索词的准确理解。我国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从幼时蒙学读本起步,大中小学阶段作为必修课程考核,成为“职场人”后又有所在行业职业道德关于“爱国守法”规则的业务学习,所以每个中国公民对“爱国主义精神”一词耳熟能详。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浮于表象,不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其核心概念和践行其精神本质,引起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和践行现状的忧虑。以同类检索词来挖掘爱国主义精神文献资源,能够有效地缓解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曲解,有助于高职学生建立起理性爱国的情感,并统筹出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本资料进行鉴定、剖析,从而为后续的文献类型梳理工作疏通道路。

3.发掘:以统筹鉴定词来梳理文献类型

爱国主义精神的统筹确立,不能局限在字面关键词搜索、归纳这一初级层次,也不能满足于仅仅以同类检索词挖掘文献的中级层次的鉴别精析,而应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同步,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華民族共同体”同向,在实践调查研究中把握好与世情、国情、民情三者之间关系,将“新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入文献梳理类型主题,处理好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写就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的伟大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应当秉持宏大的视野、科学的视角、谦虚敬畏的心态,把停留在初级爱国词汇的薄弱认知、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被动接纳转化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意会、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主动汲取,以统筹鉴定词来梳理爱国主义精神文献资源,在时代背景下析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特质,发掘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禀赋,为解读好、传播好、引导好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认知,塑造好理性的爱国主义公民人格,培育好未来社会主义中坚力量而提供坚实的精神阵地。

二、基因提炼: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去粗取精

去粗取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科学辩证分析过程,高职院校思政实践需要扛起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旗帜,鉴别真理与谬误、辨析糟粕与精华,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基因再次辨识与分析,进而形成具有教育性和深远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教材。

1.鉴伪与存真的辩证较量

真理和谬误在科学判断面前,需要遵循其内在逻辑规律和运行法则,把真理的既定范围的绝对性和具有不确定的相对性统一起来,从整体上去把握,从细节中去比较,从所处历史阶段去分析,才能更科学地辨析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差别。在中华传统爱国主义文献中,不同的时代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不同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同,民众的构成阶级的比例等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某个时代爱国主义文本的内涵和意义的表达,对爱国主义理解的范畴也会受到所处时代思想以及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边界的制约。所以,高职思政教师助力高职学生鉴别好爱国主义文献中是否存在“伪命题”,是否混淆爱国主义的内涵与外延,是决定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献鉴伪与存真评判的客观依据。

2.糟粕与精华的辩证分析

糟粕在新时代可以理解为:不符合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规律的,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不符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规律的待过滤的理论、待淘汰的观点、待批判的思想。精华在新时代可以诠释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的国情,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思想、理论和观点。高职思政教师在传统文化基因有效提炼的过程中,要过滤阻碍历史进程的狭隘历史观理论,淘汰在新时代难以起到“立德树人”作用的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批判社会思潮中消极的思想,凝聚起高职学生热爱祖国、自强独立的民族尊严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基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融入过程,国家职能部门、社会舆论媒介、高职院校要把握好传播方向的广度、传播内容的限度、传播思想的深度,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基因进行提升和凝练,进而形成具有深远传播意义和价值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资源。

1.国家职能部门传播把好文化方向的广度

国家职能部门是贯彻落实我党进行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传播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最有力的执行者,其推进爱国主义文化事业的力度、执行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的速度,事关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基因在华夏大地的思想覆盖的广度。职能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应深刻领会党对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政策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表达中,对高职院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政建设进行督导和评价;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沿岸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共享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把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特色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就业中贯彻的“爱国守法”基本职业道德准则衔接起来,努力实现“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目标。

2.社会舆论媒介传播把好文化内容的限度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兴起,以纸媒为主要方式的信息时代逐渐被网络新媒体超越,新时代的青少年更习惯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交友聊天,释放心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大监督、法治监督等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后疫情时代,新闻媒介在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涵养公民道德素质、引导公民向上向善方面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舆论生态是否良好,深刻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乎青少年的人生选择和未来走向。社会舆论媒介机构应成为展示高职爱国主义思政建设的社会新闻平台,使生情、校情、舆情内外联动,更有效地促成高职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弘扬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社会舆论把握好爱国主义文化传播的正确性,不能让有的舆论媒介演变成危害国家安全、毒害高职学生群体的不法分子传播非法意识形态的工具和手段。

3.高职思政教育传播把好文化思想的深度

高职院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既是立德树人的示范场所,又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平台。自2020年12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通知以来,各省市迅速部署、因地制宜,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研究,贯彻“大思政课”的理念,结合大中小学不同课程特点打造“课程思政”体系,并结合我党百年华诞之际适时推出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坚持守正创新思想,四方联动,协同合作,磨炼打造思想政治“金课”。

高职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智力等有一定差异,在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教育的内容倾向性上也应有所不同,要相互衔接、层层递进。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具有时代意义、有创造见地、有重要价值的问题,是解决好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有效融合”这一重大命题最有效的策略。高职思政教育传播把好文化思想的深度,有助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认识到新时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基因的绽放,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引导,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给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基因的归纳整合、去粗取精、融会贯通的演进过程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指导。而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文化基因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基因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时代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2]李鸿.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李文儒.走進鲁迅世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5]朱小娟.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古”与“今”[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

[6]思想道德与法治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atriotism

Traditional Culture Gen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ong Xueheng

(Hunan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Changde 415000,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triotism; cultural gene; inherit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观建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C13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学恒(1984-),女,湖南常德人,教育硕士,法学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研究。

作者:钟学恒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形式主义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病,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思考,为了活动而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学生们单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真正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德育模式的创新与超越,是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

一、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借助课堂与书本来实现,更需要学生们通过真切的体验与实践来推进。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中小学实践活动的爱国主义功能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本传授知识,这样的传授方式和学习模式虽然详细,但方式较为单一,不足以让处在发展和完善中的学生切身感到荣辱交融的历史,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传统的爱国主义在教育方法、過程和成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无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教育内容,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1]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主要功能之一。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的规定缓解了传统单一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弊端。文件要求依托实践活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出要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建设并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强调要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质量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凸显教育功能。这一系列新要求恰逢其时地为我国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再次肯定了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

(二)有助于厚植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深厚的爱国情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我们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发展与建设中的伟大理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让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走入传统课堂,与普通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结合具体的实践载体,有效结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真正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2]走进山川、胜地、文化和历史的“现场”,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潜移默化中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植入内心。

二、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研学旅行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研学旅行的主题、内容和活动有效结合,以研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与时俱进地创新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建设与实施方法,切实促进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发展。

(一)遍历锦绣河山,做国家的保卫者

爱国是爱国家、爱党、爱人民,更是爱祖国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在游览山水中,感受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中小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自然之爱,培养学生们亲近自然的品格。让学生们在游山玩水间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地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激发学生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帮助学生们树立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学习环保知识,共同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此外,用祖国的山川河流和花草树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小学生对国家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培养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安全意识[3],牢记守土有责的强烈意识,做国家的保卫者。

(二)体验传统文化,做文化的弘扬者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研学旅行的本质特征是体验式教育,通过体验让学生们了解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用生动、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获取丰富的养分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根基。通过开展以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雕刻、书法、绘画、曲艺、民俗、传统手艺等,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三)铭记红色基因,做历史的继承者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都是我国精神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是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是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资源条件与接待设施,并有明确的活动场所和统一的管理机构。红色研学旅行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形式,按照教育教学与旅游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学+游”有机结合的模式。[4]

通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引导学生们学习了解革命历史,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红色研学旅行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课本知识与历史印记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中重温历史,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从小养成爱国报国的思想情感。

(四)感受发展成果,做时代的追梦人

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成果,是国家日益强大最有效的证明。“嫦娥三号”登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服役、70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41州际战略核导弹、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还有在航空航天、医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无不彰显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强大不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高涨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大型科技军事展览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成果,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让学生们从小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三、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在研学旅行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强内容建设,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病,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思考,为了活动而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学生们单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真正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

学校和教师要重点加强内容建设,一要重视内容的时效性和易接受性,结合不同学段德育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也可以依托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制定易让学生感兴趣、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内容;二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强调研学旅行的“学”,让学生在游玩中有所收获;三要注重内容的创新性,有些地方存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开发不完善,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参加研学旅行发现跟小学、初中时路线内容重复,影响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内容,选取的案例要与时俱进,丰富主题内容,让学生们每次研学旅行都体验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深化主体责任,避免一味包办

当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组织模式大多是学校依托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开展,由学校提出活动基本要求,旅行社制订相关方案,出行主要由导游带队教师随行的方式,景点的讲解也主要由地方导游负责。这种组织方式减轻了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表面上看把研学旅行交给了专业人士,但往往忽略了“研学旅行”中的“研学”性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一内涵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才是研学旅行的责任主体,而非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学校要深化主体责任,履行好教育责任,与旅行相关的事宜如衣食住行等可以适当利用旅行社的优势,但在研学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要履行好主体责任,不能一味把相关事宜全部外包给旅行社。

(三)重视评价反思,避免模式单一

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研学旅行应做到活动前要有设计,活动中要有探究,活动后要有评价反思。[5]不重视评价或评价模式单一,是研学旅行活动容易形式化的原因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不同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情操,因此不能用与其他实践活动相同的评价方法去检验活动成果。

要制定长效评估机制,既考虑到愛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也要结合研学旅行作为过程性体验的特征,不仅观察学生参加活动后当下的反馈还要观察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的思想变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活动后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例如,学生是否更加关心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否更关心英雄事迹或历史典故,是否励志为国家努力学习等。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帮助学生将研学旅行过程中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四)强调教师先行,避免成效削弱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校管理者也是一次再教育过程。某种程度上说,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教师本身如果爱国主义情怀不足,那么教育成效则会大打折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一个对祖国怀有深厚情感的教师,能够在履行基本义务和实现教师使命之间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才更容易在教师的感染和带动下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家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研学旅行这两大主题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立足学生的阶段需要、年龄特点与个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爱国主义思想真真切切地走进每个青少年的内心,不断创新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稳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创新性、可持续性、时效性和易接受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通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投身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未来一个阶段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李兆悦,赵长亮.中国特色体验式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启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62-63.

[2]杨娟.延安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54-56.

[3]李孔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向度[N].中国教育报,2016-02-18(3).

[4]孙茜.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7-31.

[5]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9):11-13

【郭潇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楚然

作者:郭潇莹

上一篇:工程质量监理与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中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