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

2024-04-20

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精选8篇)

篇1: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

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掌握雕塑的基本语言。

技能目标:尝试泥塑造型,掌握雕塑的语言,探究生活中实物材料的新生命,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情感目标:体验雕塑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审美感悟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表现空间与体积。

教学难点:雕塑语言的创新性表现及审美表达。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范作、展示材料。

学具:塑泥、身边随处可寻的实物材料,所需的加工工具等

一、新课导入

导入课题《体积与空间的生命》

二、新授课程

(一)赏析感悟,体验多样材料

《男子头像》:青铜,作者罗丹(法国)。

《男子头像》惊人地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创造力和粗犷的现实主义风格,这张脸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空白、缺乏表情或无关紧要的东西。雕塑作品以生动的表情,流露出情感的表达。罗丹追求“艺术的美存在于内在的真实表达”,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义的表露,是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自然爆发。 《红色的记忆》:玻璃钢,作者陈文令(中国)。

这群男孩雕像,天真、健康、调皮、活泼,总共一百多个,作品用玻璃钢翻制,打磨抛光后,喷上红漆,放置在沙滩、树干、船头、灯塔上。这些作品属于新型的艺术形态,介于写实雕塑、装置、互动式行为艺术和偶发艺术之间,是集装置和行为于一体的前卫艺术。

(二)立意构思,探究制作方法

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材质?

个性葫芦、石头画小狗、金属焊接的企鹅、铅笔雕刻的靴子、文具小蜻蜓??废旧的文具:量角器、燕尾夹、橡皮、铅笔??

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呢?可以选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的艺术性?

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元素,大胆想象,构思独特,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空间造型。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选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表现材料的生命本质和神韵,将平凡变得不再平凡,将生活变得有趣而精彩。

《堂・吉诃德》

废旧金属零件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中被赋予了生命。开瓶器变成了奇怪的盔甲,铁盖成了盾牌,自行车铃铛、水龙头和打蛋器构成了雄健的战马,神气的堂・吉诃德来了!从材料选择、加工方法、创意构思、色彩搭配、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分析作品。

制作流程:构思――选材――设计――制作。(材料特点与主题充分结合)

(三)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

将实物材料与完成的雕塑作品作比较,领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当学生的创造之泉滋润了废旧物,废旧物便绽放了生命。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不断地寻求新材料,利用新语言,探索新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美,让自己的生命绽放艺术创造的光辉。

教师演示:绘制人物动态草稿――运用报纸、胶带完成人物大样――运用铅丝固定人物动态造型――包裹锡纸――仿不锈钢足球先生完成。

学生作业:

1.根据收集的实物材料确定主题,充分展示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创作一件雕塑作品,赋予材料新的生命。

2.根据主题班会,运用桌椅、书本等材料制作雕塑作品。

要求:小组合作,充分利用材料的不同特点,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四)作品展示,分享集体智慧

结合《留住精彩的瞬间》和《另一种工具》这两节课的内容,充分利用实物投影、数码相机记录全班同学或者学生个体创作过程及其学习状态,有效呈现美术立体课堂,利用学校局域网,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科学合理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

篇2: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

用心感受生命的灵动

我常听学生说:无辜;家长说:无奈;教师说:无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也许是老师的工作方法太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许是老师的语言过于机械,激发不了学生与老师沟通的兴趣……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核心管理者,主导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既非常琐碎而又十分艰辛。因此,教师只有怀有一颗对学生真诚的爱心,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善表达是他们的共性,为了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在班级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比台,为每名学生准备了一个素质评价手册。正确引导,客观评价。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格等多方面内容,以扣分和加分的形式体现。评价采取周评制,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开始自我评价的时候,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分数排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而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小组互评他们也往往更愿意说别人的缺点,这样还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知道我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同学们端正思想和态度,让他们知道自我评价是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的最好方法,养成这种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小组互评要建立在一种善意的基础上,有缺点和错误是在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常的现象,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它。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是为了帮助同学改正错误,完善人格,让大家能更好的发展和成长。用心交流,享受快乐。素质评价还安排了师生心语互动这个环节,要求给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成长记录册,除了写上每周的评价得分外,还要总结一周学生最快乐的事,最烦恼的事和想对老师说的话。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学生表现的很兴奋很神秘。第一周看着学生给我提出的那么多问题。我也同样兴奋但又有些头疼,回信花掉了我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当时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可接下来就是恐惧。这才是第一周啊!以后每周都是这样,真不敢想下去。可是每周看着同学们都是那么用心地在和我交流,我实在不忍心为了自己省事而敷衍他们,真怕会封闭了他们的心灵,再说,我也开始享受用这种方法和学生交流的快乐,三言五语,也许就能解开学生的心结。他们对我说的话主要有:情感的困?_、学业的压力、青春的烦恼、人生的挑战等等。面对学生多彩的世界和不同的困惑,每次我都针对不同情况,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帮助每一位学生,用温暖的语言送上一份鼓励,用自己的真情拨开学生心灵的迷雾。通过互动同学们对我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每周一我都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同学们想对我说的话,同学们也很期待着我的回信。现为大家摘读几段:学生A:老师,又要放假了,我很舍不得您,但我为什么上课总是分心?我的回复:没想到一向少言寡语的你也有勇气抒发自己的感情,两年来你的变化很大.你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分心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自控能力的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功。学生B:其实,小的时候,每次参加演讲比赛都被严厉的老师把我内心热情的火焰浇灭了,现在才发现我还是对演讲有那么深的渴望,我想现在开始还不晚是吧?我的回复:其实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善于抓住它,但前提是你必须付出努力。学生C:父亲的突然去世,让我一直不能释怀,日子越久就越有孤凉的感觉,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但我需要时间来平复。我的回复:人只有经历了悲欢离合才能长大和成熟,希望老师给你的爱会让你有一点温暖,我会像亲人一样永远关注你的成长。师生心语互动,让我找到了一个和学生沟通的最好的方法,增进我们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起到语言沟通难以达到的效果,他们的心理可以完全不设防的向我敞开。书信方式的回复,解答,让我们彼此心照不宣,单是一种目光的互动,就可以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通过心语互动我发现正如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每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如果打开这扇心灵的大门,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教育就会充满生机,生命就会充满灵动,工作就会充满快乐。因为了解了孩子们的愿望,我可以给他们提供很多展示的空间和发挥的舞台,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被发现,让他们找到了自信,我也在活动中重新认识了一些沉默寡言的孩子们,他们是那样的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而我却忽视了他们……我把素质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它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实实在在看到自己一周的表现,帮助他们确定下一周的计划和目标,引导他们不仅和班级的其他同学比,更要和自己的过去比,为此我每周还设立一个最大进步奖,让学生找到超越自我的快乐。这种评价方式让我享受其中,怡然自得。我相信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始终如一的用心感受生命的灵动。平凡如我,没有轰轰烈烈,却愿做一粒落入石缝间的松子,虽不能展示遒劲枝干却可展示生命的顽强;我更愿做一颗洒落草坪上的水滴,虽不能展示大海的澎湃,却可展示晶莹的璀璨。”

篇3:构建灵动的生命课堂

要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必须创设美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更具魅力呢?

一.尊重生命, 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 他们同是自然的人, 同是社会的人。他们和教师在“人性”上没有什么两样, 他们也有情感的需要, 有满足的需要, 有好奇的需要, 有展示自我的需要,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需要。

教师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 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 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 使学生乐意参与活动。一方面, 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 在课堂教学上,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 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 从而建立起自信。另一方面, 教师也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 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 进入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地带。因此, 我们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为主要的特征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 “想学生所想”, “思学生所思”,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 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 补充与讨论, 赏识与肯定, 倾听与沟通, 尊重与信任, 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 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 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 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二.感悟生命,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享受审美愉悦

打开语文课本, 进入学生视野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 有的学生却能从这些信息的载体中听到绿叶的呼吸, 看到岩石的沉思, 嗅出野花的芬芳……有的学生却只能看到点、横、撇、捺的排列和获得望文生义的表层感知。同样的文本, 读起来为何有如此的反差?归根结底还是对生命的体味和感悟问题。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 披文入境, 去体味生命, 感悟生命。

1、声情并茂, 诵读吟咏, 让学生感受美的情感世界

“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文教材中, 不少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 题材不同, 风格各异。而语言文字的“情味”, 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 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意义和情味”, 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所以, 教师要善于把握感情基调, 掌握好语调和节奏, 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 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 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春》是朱自清的名篇之一, 那清新隽永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 那生机勃发, 充满生命气息的意境, 叫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朗诵欲望。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以朗诵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反复吟咏, 边读边思, 边思边读, 以激活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描述相关的内存图式。让作品中的人、物、景立体化, 在学生的思维的屏幕上动起来, 活起来。只有在这时, 他们才真正地披文入境, 真正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画面美和感情美。

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 从“情”入手,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 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让学生忘情其中, 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 令他兴奋, 令他深味, 令他珍藏永远, 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2、唤起联想, 激活想象, 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 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 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 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 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 感同身受,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 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 体味文章意境, 达到情感的共鸣。比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师和学生满怀情感地朗诵那优美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老友惜别的画面, 想象自己已经飞跃时空的限制, 进入到李白描绘的意境中。此时, 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写一写现代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又体味到了古人对友谊的珍视, 从而感悟到友情的美好。

语文教育, 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对语文课堂而言, 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 使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 领悟真、善、美, 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 焕发生命的活力, 展示生命的飞扬。

3、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思维灵动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 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 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 少年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 则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 令他们兴趣盎然, 情绪高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为师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探究, 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变“喂食法”为“觅食法”。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思维品质的火花迸发。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教与学中都应该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 日积月累, 养成灵敏而又科学的思维。只有当学生真正拥有了优良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才会有灵动的美。

4、引导学生, 乐于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是运用语言、评论语言、鉴赏语言的活动, 是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 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 结合教材, 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 创设说话的氛围, 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 让学生想说就说, 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 也只有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 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三.重视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学习不可能只靠灵机一动就能够完成, 它必须以规范而灵活的“教”与扎实而灵动的“学”来共同完成。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说的:“教学,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教学中我从未敢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掉以轻心。我以教材中典型课文为例指导学生逐步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好习惯,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语文知识看似繁杂, 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 将终身受益。如在记叙文单元教学中, 我会逐课渗透“写人”“写事”“写景”的方法等。文言文教学时, 在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我请学生提出疑难词句, 师生共同解决, 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方法”、“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等, 相信通过老师的指点, 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类旁通。

篇4:生命灵动的生成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思维方式 课后反思 课程资源 动态

曾经在书里面读到一首小诗《其实有一百》: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

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还有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在课桌间穿行这么多年,一百次地回味这首小诗,也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认识,也感到教育责任的庄严与神圣。用心聆听、用心感受、用心阅读孩子们,我感慨任何生命,无论大小,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常让我惊讶,令我折服!

[课堂片段一](T-Teacher, S-Students)

T: What is a programme?

S: 节目。

S: 计划,规划……

T: Yes. A programme is a set of planned activities or training, which has a specific purpose. In some foreign schools, there are programmes to prevent the children from dropping out of the school; programmes to promote the school food safety, etc. Now work in pairs and make sure what a programme usually includes and then write your ideas on the blackboard.

教师的板书:

学生的板书:

课后反思:我的预设是想引出本环节的重点: programme所包涵的五个要素,为下一环节日期、星期以及时间的缩写表达法做铺垫。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了八个要素。设计这个环节时,我考虑到了一定不会只写出书上要求的五要素,所以这个环节我没有使用PPT, 而是采用了动态的黑板板书。教师教学的灵气取决于教师心里是否装着学生。如果教师一个劲地把学生引向想要的答案,教学会失去许多生成性的信息。

[课堂片段二]

T: Here is my programme of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y programme?

S: Yes.

T: Now ask me some questions using the five sentence patterns.

Five sentence patterns(教师在上一个环节已经板书):

1. When will you ...?

2. On what day will you ...?

3. At what time will you ...?

4. Where will you ...?

5. What will you ...?

用PPT展示:

My programme of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in 2012

S: Why do you choose to go shopping during the holiday since it will be very crowded?

T: You know I have a very busy life every day, so it is a little difficult for me to do shopping.

S: What will you do in Xiangtan?

T: I am to attend a get?together of old classmates.

S: Will you see your former teacher?

T: Of course! My head teacher is a humorous man. Now he is over seventy. Is he still healthy? Can he recognize me? Oh, Im curious about that.

S: Xiamen is a most beautiful city. I know the TV play, “Lets Go to Watch the Meteor Shower” is set in Xiamen University. I am longing to go there.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T: Never. Last year, Michael was admit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In order to prove he has grown up, he refused my request to accompany him to the university. But Im curious about his college life, his studies, his activities and his love story (laughing).

nlc202309012017

S: You said you were busy teaching, and you will have a little break. I think you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ime to relax yourself. Why do you make yourself so busy during the holiday?

...

课后反思:所谓的五个基本句型是我在上一个环节就已经板书在黑板上,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训练这五个基本问句,以备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使用。没想到学生的问题基本与五个基本问题无关。因为五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展示的表中已经给出,学生想探寻的不是已知的东西,而是未知的世界。特别是上面的最后一个问题更是令我始料未及的,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奇特啊。可见,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或主观的想法去思考、去设计。而课堂的教学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可能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上面的这几个对话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无法预约的精彩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这个小小的意外,让我收获到了不一样的精彩。学生思维活跃,许多精僻的问题更让我欣喜若狂。我紧紧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与学生互动,平等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驰骋,从而让课堂教学走得更深、更远,收获着不曾预约的精彩。

[课堂片段三]

T: Next, you are required to make a National Day holiday plan for yourself. You neednt make a detailed plan, but just draw a timetable like me. Clear?

S: Yes.

(Two minutes later)

T: Have you finished your timetable?

S: Yes.

T: OK, next you are to do pair work. Talk about your plan, and then two or three pairs will present their mini?talk.

课后反思:这是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制作一张国庆节假日活动的时间表,然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编小对话,谈论刚才制定的活动时间表。这一步,不仅再次温习巩固“programme”的几个基本要素的表达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原本只想要两到三对展示对话的,结果下课铃响了,举手的人还很多,我只好把这个环节延伸到第二天的课上。有的说要出去旅游;有的说去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说做个社会调查;有的说到阳光孤儿院做义工;有的说作业多,还有的说想去钓鱼岛钓鱼……最后我发现有一双手还在犹豫地往上举,这是两个平时学习很用功的学生,在这样活跃的场面他们为什么胆怯了?我想听听他们的计划:

S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the holiday?

S2: Just stay at home. It is said that well have monthly tests after the holiday, so our teachers must assign a lot of work for us to finish, and my mother must say I must study hard. Dont you think your holiday will be ruined by them?

S1: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I dont suppose I will have a real holiday. So I want to say, “No homework!”

说到这儿,所有的学生都为他们鼓起掌来!他们道出了所有学生的心声。这堂课留给我很多与本课题无关的思考……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此做出的最好解释。

结束语

课堂是生命涌动的场所,教师要张开心灵去倾听孩子们生命的声音,要极尽智慧引领孩子们走向生命的成长。千万不要错过一次又一次让生命灵动的生成。

参考文献:

濮筠.对现行高职英语教材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9(15).

篇5: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陈远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发有效的课堂资源的生成,并把它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科知识的有效因子,从而让课堂呈现学生生命的灵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呢?

一、有效互动的涵义

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国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知识,忽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在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二、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要素

1、课前准备——有效互动的前提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课前教师准备什么?第一,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第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第四,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第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

2、角色转变——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些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下,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3、民主和谐——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的,在一个呆滞、具有 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因而教师在课上应该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想说、敢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互动才实实在在,生成才能在不经意间来临。

4、平等对话——有效互动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的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互动的课堂需要 对话和共享。

三、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策略

1、“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的乐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在“对话”的课堂上,当学生希望挑战权威的时候,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灵感最易产生,见解最易独到,语言最易有光彩。

在朗读指导《九色鹿》第六自然段中:我一改范读的规范性,将这段文字读得极平淡且还读得字,这时的学生大笑、哗然,众人跃跃欲试,给老师提意见,急着要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仿效着读。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从学生们高举的小手,自信的朗读,充分地展示出了学生的“能耐”:学生们对这部分课文的理解、感悟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用种种方式传递出来。在听到那么多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后,学生一起为老师作个示范,朗读课文该段,果然精彩极了。

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允许争论,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2、“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发生碰撞,碰撞激发火花,思想火花恰恰是课堂上最为美丽的风景。

在教学《九色鹿》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刚到哈巴罗夫斯克时没有皮帽子戴。当地冬天的温度低达零下三十摄氏度,他外出送货时冻得不行了,于是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这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回头一看,一个俄罗斯男子 站在他的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同时用手指指表,再指指脚下。(讲到这儿,我让学生猜想,俄罗斯男子说的“明天”及手势的意思。)接着,我继续讲述《皮帽子》的故事。这个手势已经把一切表达得很清楚了——“中国小伙子,天气这么冷,不戴皮帽子怎么行?先戴上我这顶吧。明天这个时候,来这里还我好了。”按理,这个商人应当弄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而第二天,商人不但没去还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起借给他帽子戴的俄罗斯人:“你们猜‘傻帽儿’这词怎么来得吗?傻瓜等帽子——傻帽儿,哈哈„„”(讲到这儿班里一部分学生表情严肃,一部分学生也笑了起来)我乘机引导讨论并小节:商人笑了,我们同学也笑了,这两种“笑”一样吗?对呀,商人的笑是无知的笑,我们的笑是明白了道理之后的笑。

针对故事讲完后,同学们发出的笑声和商人的笑声让学生进行探讨,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笑”。同学们都振振有辞。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丰富多彩的答案背后,学生对这“笑”有了更深的感悟,领略了中国语言丰富的魅力,对语文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学生的收获早已超越文本,走向了智慧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风采。

3、“生文”互动——揭开思维运转的帷幕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正像《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交流;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充分展示他们生命的活动。

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学生如何阅读实现与文本互动,又怎样使得这种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让学生品读书本,就给了他们开启思维深入已知、探索未知的机会。这种互动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角度等的不同决定的。如在一堂《山行》的古诗教学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先品读古诗,然后把读懂的地方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环节一下就打破了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局限性,通过反复地品读,学生的思维一跃而开,用笔感悟出了读懂的地方:一座 山林、一条石子路,几棵枫树,几户人家等,但侧重点明显不同,比如有的着重描绘的是山间延伸至远方的弯曲小路,对枫树,只是草草地用几片枫叶点缀而已;但有的重点描绘的是火红的枫林,对山间小路只是信手画条曲线便罢,可见前一个学生重点感悟了“远上寒山石径斜”,而后一位学生则是抓住“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细节作了一番斟酌,可见,不同的学生在和文本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生发程度上有明显的发散性。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赢得了 “静静思考”的时间,是对思维的初绽,带来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涩的喜悦。

篇6: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

生命的绽放

郴州市十二完小课改汇报材料

新课程改革,改到深处仍然回归到课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只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只有课堂效益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保证,才能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校是倡导和谐文化的学校,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构建“灵动课堂” 就是把一个真、善、美的灵动世界呈现给孩子,使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幸福成长。灵动的校园是人生幸福的开始,灵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我们一直着力追求构建一个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课堂,这就是“灵动课堂”。经过学校一年多的探索,学校形成本校的独特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了自己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即“三四”教学模式,或者称为“三主” “四步”教学模式,“三主”“四步”是指课堂教学坚持“三主”原则,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持,互动的主体。形成“预习——质疑交流——训练提高——小结”的“四步”教学模式。将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及实验操作等手段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

为了推动落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每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学校定为“走进课堂

共同成长”推门听课月,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推门听课”活动。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出现了人人听课,人人评课,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教学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步伐。每年的4月和10月份学校开展“自主

互助

学习型”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在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下,每次教学比武都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教学比武的开展,教师角色转变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老师的话语少了,见到多的是学生在读、在议、在说,老师创设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尽情地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每年的5月和11月份是学校课题研究小组的课堂展示月活动,校级领导亲自参与,亲自上课,其他课题研究成员都必须上研讨课,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通过不断总结与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两年多来,很好的做到了全员参与,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教学成绩有了大面积的提高。

篇7: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

所谓“生态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和谐,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基于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我认为:生态课堂,它是一种理论,不是方法,不是模式。是一种和谐、自然、平衡、持续发展的理论。既然是理论,所以生态课堂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生态课堂应该是自然的,不做作的,张显的是学生,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小组探究。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心策划,还要点拨到位。

在营造和谐的生态兴趣课堂时,我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亲、导、乐”的师生人际情境生态和“趣、智、悟”的学习情境生态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体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

一、师生人际情境生态

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有益的交流和沟通,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帮助,从而促使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亲近学生,沟通心灵

首先是在课堂上。在实现教育的主渠道上,只有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有真正的提高。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的精神生活质量。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和谐课堂氛围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幼稚与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在我的课堂中,我会让孩子们决定我们制作的主题,我会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动手共同制作某个小制作。因为毕竟是兴趣课,有时难免会有学生说话的时候,这时我会用一个表情、使一个眼色或做一个动作,来提醒他们。

其次是在课堂外。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教”与“学”的“任务”,那里的“沟通”不象课外时那样随便,那样海阔天空,那样富有生活的气息,那样有着生活的体验。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和学生聊天、玩游戏等,这样学生会很开心的,很喜欢与你接近的,什么心里话都会跟你说的。一句话,课堂之外的沟通,是生活中的沟通。这样的沟通,就很有可能要比仅仅课堂上的沟通更加有效,更加深入人心。因为这是无目的,无任务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像这样的沟通多了,心灵的默契也就基本可以达成,虽然我的兴趣课一星期只有一节,平时和孩子们见面的时间也不多,但我会经常在上课之前提早进教室,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学习,有时还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

我想: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和谐。

2、引导为先,尽显快乐

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和学生置于什么地位,以什么形式组织教学,取决于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他懂得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的神圣职责,那他就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就会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不是主宰、主讲和主演。会以引导、开导、指导、倡导、辅导的形式贯穿课堂全过程。每个环节都以导为先,决不以讲代之。要认真设计好导语和导的内容,力争导得巧、导得准,导得学生乐此不疲地和老师一起思考一同探究,让每个人都尽情享受智力劳动带来的快乐。当教师主导作用突显出来,那学习的主体就必然是学生了。

在指导学生做蝴蝶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非常美丽的花园图,花园里各种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些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边看边发出阵阵赞叹声,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些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最后指导学生制作。

由于以动画引入到对蝴蝶的关注,再到观察蝴蝶的图片,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们在制作蝴蝶时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动手动脑制作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蝴蝶。当一只只的木制蝴蝶展现在大家眼前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刚才看到的蝴蝶都是五颜六色的,非常漂亮。我们也可以给做好的蝴蝶上色,让这些蝴蝶变得五彩缤纷。”是啊,这是一个多好的创意啊,有些制作我们需要的是木头的本色,而有些作品我们可以涂上鲜艳的色彩,使作品变得更生动,于是在做好蝴蝶之后,学生们又发挥了在美术课上学会的本领,认认真真地给自己制作的蝴蝶涂上了喜欢的颜色,上了色的小蝴蝶比原先更加可爱完美。

3、师生同乐,享受收获

在木吧课上,师生同乐的局面常常发生,只是学生的“乐”是他通过创作反映出了他的心声,他的作品得到了肯定。而我的“乐”则是因为我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甚至是有所突破。

如:在指导完学生制作各种动物以后,我把学生制作的所有动物作品放在讲台上,学生们欣赏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兴奋、自豪之情油然升起,不由得纷纷向自己的同伴介绍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课堂里很难安静下来。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写有“动物乐园”的KT板,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过来,并进行引导:看!你们做的小动物都无家可归,正好金洲小学新造了一个“动物乐园”,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到“动物乐园”去,好吗?但我们先要给他们分分类,先给他们做一个小家并给他们的小家取个名字。随着一声令下,我和孩子们快乐地动手了,我们有的为哺乳动物“造房”,有的为昆虫安家,„„不一会儿,在我们愉快的合作中很快完成了任务。只见“快乐之家”里住着“小猪一家”;“虾王殿”里住着“虾王”,还有一只“蟹兵”守护在一旁;“昆虫馆”里居住着“蝴蝶”、“蜻蜓”、“毛毛虫”等,当孩子们在介绍时,我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学生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开心,那么自信。而他们的创作也为我提高教学水平注入了无尽的动力,我们大家都乐在其中。

在“亲、导、乐”的和谐师生情境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而学生在这样愉快的情感心理体验中,更有效地发展了思维,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接受了教育,从而促进了内因的变化。

二、学习情境生态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使课堂气氛自然和谐;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参与质量,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与创造。一句话,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作用于思维的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搜索性和调控性,比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呢?

1、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美好的情景,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小鸟时,首先出示了一幅课前画好的森林图,配以各种各样的鸟叫声,美丽的森林,清脆的鸟鸣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可是学生马上提出了疑义,怎么只听到鸟叫声,而没看到鸟,是啊!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马上因势利导——那我们就动动手为森林添上一些小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了,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动手,而是先引导他们想象森林里飞来了哪些鸟?“啄木鸟”、“喜鹊”、“燕子”、“黄莺”、“猫头鹰”学生的发言声此起彼伏,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各种鸟的图片,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最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鸟,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原来只有树木的森林里添上了学生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小鸟,顿时生机勃勃,而且孩子们由于充分的观察了小鸟的外形,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一只只小鸟栩栩如生,形状也各不相同。

可见,巧设情景,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2、快乐探究,发展智力

人类的智力是伴随着大脑的活动发展起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是在外界各种信息刺激下逐渐形成的,随着外部条件的不间断的刺激,大脑便识别了更多的信息,而且各种相适应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智力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主体性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一个自在的当然主体,外在的教育影响必须通过自我的“选择——内化——外化”才能成为其知识、观念、才能、品德。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综合上述观点,要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则应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因为探究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渠道。同时学习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实践。因此,教师要能放手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动手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归纳,从而构建新知。

如在指导学生做蝴蝶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形状的木块制作一只只漂亮的蝴蝶,等学生做完以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使用哪些废旧材料来制作蝴蝶,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学生们六人一组或三五个凑在一块儿,自主地讨论着、探究着。不一会儿,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绿豆、赤豆可以做蝴蝶的眼睛”,“漂亮的糖纸,美丽的树叶等可以做蝴蝶的翅膀。”“五颜六色的闪光片可以装饰蝴蝶。”于是第二节课,我们又用上了学生想到的这些材料又制作了一次,这次制作的蝴蝶比第一次更加漂亮,更加生动。

在兴趣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科学启发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3、认知体验,感悟成长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学生主体性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健康的心态。生动形象的情境是激发学生道德需要、孕育学生情感的土壤。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道德情感,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认知、情感体验中来,追求在实践中的感悟成长。

在教学《可爱的鱼》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鱼爸爸失去儿子尼莫”这个片段,动画中生动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尼莫被抓去时,我看到学生们脸上都呈现出紧张的表情,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马上问学生:

“你们想,当鱼爸爸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以后,他会怎么做?”学生肯定地回答:“一定会去救尼莫。”

“是啊,虽然尼蒙的父亲比较懦弱,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一定会去救尼莫。假如你是鱼爸爸的朋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我们当然也会去救尼莫喽!”

“对,帮助有困难的朋友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也只做一些小鱼加入到营救尼莫的队伍中去吧。”于是学生们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做小鱼,准备帮尼莫的爸爸一起去救尼莫。课堂学习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营造“趣、智、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世界上,孩子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生命灵动成长,面对如鲜花般灿烂的生命,木吧课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引导了学生走向阳光和幸福,使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灿烂光彩。

篇8:机智——课堂灵动的生命

反观我们往日的课堂教学,不难看出,更多的是居于“神坛”的教师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执行着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教案。他们仅仅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传经布道,而不是生命的见证;把课堂看作师生教学活动的场所,而不是师生心灵与情感交汇融合的平台;把教学看作与心无关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用心浇铸的天职所在。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心”在场的教师,怎会邂逅精彩的课堂?

为此,我不由想起这样两个课堂情景。

课堂情境一:

一位教师正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看电视》。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当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完这句话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说了谁是一个足球迷?”教师的话刚落,课堂上立刻小手如林。教师点头示意一个小男孩回答,这个学生站起来说:“文中告诉了我们,爸爸是个足球迷。”教师微笑地点点头,可正当要鼓励他答对时,有一部分学生仍还积极地一边举着小手,一边嚷嚷:“不对、不对,爸爸和明明都是足球迷。”明明?谁是明明?教师疑惑不解地愣住了。请了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课文中就是这样写的:“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

哦,原来这些学生把句子中的“明明”当成了人名,认为是文中的“我”的名字。看着他们蛮有道理的样子,该如何处理呢?只见教师微微一笑,转身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笑着问道:“明明”到底是不是人名?于是,她给了学生讨论的时间,此时课堂气氛高涨,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争得面红耳赤。一阵激励的争论后,有学生起来回答:“这里的‘明明’不是人名,因为后一个‘明’字不是轻声。”教师让大家再仔细看看,学生发现这个字的拼音果然是二声。她又让学生举例说说像“明明”这样的名字:贝贝、欢欢、迎迎……,不错,这些名儿后一个字都读轻声,有道理!其他的学生也在点头,刚才的那部分学生渐渐地安静了。“请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理由来说说这里的‘明明’不是人名?”老师接着又问。又有学生回答:“如果这里是人名,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在‘爸爸’后面停顿长一点,然而这一句读的时候比较快。”“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老师欣喜地说。她读完后,又引导全班孩子齐读了一次,果然分出了真假。

课堂情境二:

有一次,钱梦龙先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故乡》,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跟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老师,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当时钱梦龙先生是这样应对的: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见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面对学生的提问,钱梦龙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进行了处理,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像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们备课时肯定没有想到,可是这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面对这样的问答,他们没有直截了当地否定,更没有摒弃,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大胆地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去发现,变曲为直,灵活地去纠正。这样不仅会给课堂增添更精彩的亮点,还给学生带去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下一篇:沙石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