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2023-02-11

第一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恩施市为恩施州州府所在地。为了打造教育强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在全市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我市2009年秋开始建立试点学校,五年的坚持与守望,我们一直秉承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保障,依托、优化试点经验,努力构建效率高、质量优、负担轻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用更加科学、绿色和高效的办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增长方式转型、优化,形成了具有恩施特色的恩施模式。

三个到位 统一思想迈大步

思想到位。恩施市的教育由于先天地理位置山大人稀,学校分布面广、点多,严重阻碍了我市教育整体均衡发展。近几年,我们通过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根本上讲,我市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市教育局以打造“教育强市”为目标,深入调研,多方研讨,深刻认识到“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 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 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铁下心来在全市全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从本质上改变我市教育现状,促进我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素质教育的成败,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良心和责任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智慧和能力的考验。所以,只有抓住了课堂,才算抓住了教育的七寸和牛鼻子,课堂就是我们撬动教育发展的支点。

制度到位。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是对教师原有观念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是对学校管理发展的挑战,是对多年习惯的课堂的革新,会引起诸多质疑、反对和懈怠。通过制度有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恩施市教育局关于推广试点经验,加快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恩施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定》《恩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恩施市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奖惩办法》等文件,从宏观上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步骤进行了规划,从微观上对教学常规、校本研训、效果奖惩进行了具体规定。每年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和奖惩。

培训到位。如果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观念不能转变,我们课堂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变,教师就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所以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行为转变的前提,更是新教师的标志。我们采取走出去,撷取他山之石之精华,雕琢本地之璧玉;请进来,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先后带领校长和教师组团到杜郎口、洋思、浦江、永威等中学现场考察学习。邀请李炳亭到恩施现场调研指导,作专题讲座,还多次邀请浦江中学的校长和教师到我市试点学校进行交流,感受课堂上激情四射的智慧火花。同时,我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培训处组织多期高效课堂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系列化的培训为我市内化提升,打造恩施高效课堂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常规 落实环节促发展

教学常规。要求各校以《恩施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定》为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按照高效课堂建设的要求自查清理,彻底改变低效、无效的教学工作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做到精细管理,及时整改,公平奖惩。以过程环节的高效,确保课堂的高效。

校本研训常规。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师资队伍是关键。校本研训是最直接、最有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市要求各校校本研训要编写研训方案,明确研训主题、目标与参与人员,并精心预设研训的问题、内容、方法与过程,做到“六定”,即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增强校本研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多种方式在实践中采取以下方式开展研训活动:以课例为聚焦的行动型研训、以常规为根本的基础型研训、以阅读为基础的沙龙型研训、以问题为中心的解惑型研训、以项目为驱动的任务型研训、以试题为素材的评析型研训、以讲座为载体的交流型研训、以课题为抓手的探索型研训、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化研训、以共同体为平台的联片研训。同时建立市教育研培中心、中心学校和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等六级体制的组织体系,在校本研训中发挥各自职能,促进教师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研培中心以专业引领为重,中心学校以督导检查为重,教科室以专题研修为重,教研组以互助研讨为重,备课组以集体备课为重,教师个体以自我反思为重。

集体备课常规。备课组严格执行每周不少于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努力开展研究性备课活动,做到“四备”(备课标教材、备教法学法、备学生作业、备考纲命题)、“四研”(一课一研、一案一研、一卷一研、一题一研);备课活动中实行中心发言人说课制度,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设计的理由与意图,提出困惑的问题,供集体交流和研讨,其他成员要带着问题与思考积极参加集体评议活动,在评议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个模式 创新课堂提质量

我们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充分学习、借鉴我市高效课堂试点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建立科学、简洁、高效的课堂结构,形成了富有恩施特色的高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即恩施市小学阶段“361”快乐课堂;初中阶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恩施市高中学段“235”教育模式。

小学阶段“361”快乐课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难看出,在中国,学习一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论语》里师徒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从学生们充满个性的表述,从师徒相从游学郊外的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那种充满乐趣的学习。我市在总结、提炼试点学校市实验小学“361”快乐课堂基本理念和操作要义的基础上,同时吸收我市其他小学的一些有益探索成果,并观照了当前我国相关教学模式精华部分提出我市小学学段“361”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把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主要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快乐课堂。“361”快乐课堂:即三个核心理念(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主我快乐、我收获我快乐),六个基本流程(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引导释疑→整理反思→当堂训练),一节生态好课(课堂因充满生命活力而高效)。遵循“多学少教-能学不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了不教”” 当堂训练-达成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引导释疑、整理反思、当堂训练”的一般流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乐”在自主中, “乐”在合作中,“乐”在探究中,“乐”在实践中,“乐”在体验中,“乐”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重点从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学习、高效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

初中学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我市在总结、提炼小渡船中学“学-教-练”高效课堂基本理念和操作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学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教-练”蕴含着“向教练学教书”之意——自己学、自己练,学中练、练中学、学练结合。“学-教-练”高效课堂将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个完整学习材料,如语文一篇课文的完整学习)的学习流程原则上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但又有机联系的阶段”:自主学习〃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以教导学——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基本流程为“六步”:精短导入、明确目标、自学〃交流、教学〃引领、整理〃反思、当堂训练。“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作保证就落不到实处。为此,“学-教-练”高效课堂质量保障措施就是落实“四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单元清)。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高中学段“235”高效课堂。“2”体现的是教育目标与实现方式的关系,即“两自”(自觉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两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3”实现的是推进“两自两转变”的方法和途径,即“三案导学模式”(导学案、训练案、固学案)、“三级评价模式”(学校、年级、班级)。“5”探索的是实施“两自两转变”的策略与措施,即五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专题训练课、试卷讲评课、实验探究课)、五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检测反馈)、五步骤(新课导入、目标展示、知识生成、课堂小结、小组评价)、五维度(学生是主动的、课堂是生动的、知识是生成的、思维是建构的、学习是快乐的)。

2014年春,恩施市教育局按照“全面推广,重点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决定在全市高中学校、初中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目前,项目学校已有46所,涵盖了高中和基础教育各个学段。计划3—5年内在全市80%以上的义务段学校实现高效课堂新模式授课,同时努力培植具有恩施特色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恩施市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不仅催生了“以生为本”的新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提高了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恩施教育发展的春天。

老师“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一点了,学生从他们那里不会轻易得到知识的现成答案。但是从老师那里学生可以得到更多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赞扬,他们总是会说,“大胆去尝试吧,做完了把结果告诉我,展示给大家”。

学生 “变”了。厌学辍学的少了,上课睡觉的没有了,打架、扯皮的极少了;学生变得自信、活跃而大胆,变得能说会道,变得能写善画,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了。

课堂 “变”了。每一个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就像一个大“超市”,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各取所需,自主和高效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我们的学校也“变”了。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正在把班级甚至学校还给学生。这里,师生和睦相处,快乐向上,校园变得温馨、亲切! 我们担心的教学质量也“变”了。市一中实现了“三年三进步,四年四提升,五年五跨越”的发展战略。2011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102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人,2013年又创下了新的辉煌—一本上线239人,突破200人大关,而且有2人被清华大学录取;2014年高考一本上线?人。2014年中考“五率一分”在全州综合排名位居第二。

这一切都因课改而“变”,我们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重新找到探索的快慰、成长的快乐!我们动起来,课堂就会活起来,效果就会好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强起来,新的希望就会升起来!真改实改坚持改,我们就一定能改出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

即墨28中校长 李志刚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行为为自主、参与、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凸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墨28中依据新课程理念,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成功探索出“和谐互助”高效教学策略,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创建原因

1、教育形势促成“和谐互助”

山东省规范办学要求是很严格的,明确提出:“把健康还给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因此,2004年,我校提出创建“和谐教育”品牌,创建“高效课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诞生了“和谐互助”教学策略。

2、雷锋精神孕育“和谐互助”

我校是“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雷锋精神”已成为我校校魂,“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爱心、责任心、互助精神已经内化为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内在品质,“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已成为即墨28中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是我校42年坚持学雷锋文化内涵长期积淀的结果。

3、科研积淀涵养“和谐互助”

我校是中央教科所教改科研先进学校,先后研究过“目标教学”、“合作学习”等省市级和国家级课题,多年的科研积淀和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培养了老师们强烈的教科研精神和较高的教科研能力。这也是原生态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能够在全校深入研究的重要原因。

二、“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创建过程

一个典型引发一场改良。当学校唱响向“高效课堂”要质量的主旋律时,在“和谐互助”理念体系引导下,全校掀起了探索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浪潮。

1、典型探索

我校时红霞老师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将互帮互助的雷锋精神引入课堂。2004年她让班里30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师傅,负责教会另外30个学习较弱的学生,结果教学效果出乎意外的好。更可贵的是,时老师作业出奇的少,甚至没有书面作业。

2、校本教研

学校对于时老师的大胆探索,给予全力支持。数学教研组及时开展有针对性地教研,并选择部分骨干教师进行实验,半年后数学学科“和谐互助”教学策略逐渐完善,全组推行并取得有效成果。2005年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全面深入数学课堂总结提升,对这个本土化、原生态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全校推广。

3、科研锤炼

教学实践证明了“和谐互助”切实可行,但为了实验的稳妥,2006年学校专程请来即墨市教研室、教科室、督导室、普教科专家论证修改后,又请来青岛市教研室、教科室的专家,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授一起深入课堂,从理论到实践反复研究论证,对这个本土化的课堂进行总结提炼,最终构建起了行之有效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

4、总结推广

我校在推广上采取“三步走”策略,2004年在数学组试点实验,2005年在七年级所有学科展开研究,2006年全校推广这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并将各科教学模式结版成集出版了《灵动的课堂》,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中心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课堂展示

1、以教学模式为载体

现在我校所有学科都已经依据学科特点,研究制定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四类课型“和谐互助·五步十环节” 教学模式,每节课均已各类模式为载体。下面通过数学新授课展示模式流程:

交流预习

自学交流

分层提高

总结归纳

巩固反馈

(1)交流预习

①学生根据预习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师徒相互提问与这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②师徒相互交流预习新课的情况,包括对概念、例题、课本习题的掌握情况,并相互交流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巡视,参与师徒间的交流,通过了解小组自学情况,掌握整体学生情况。

(2)互助探究

①让预习充分的师徒到讲台前就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向全班同学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老师适当点拨,帮助突破难点,规范做题步骤,渗透教学方法。

②师徒按照规范的步骤对概念、例题进一步讲解。师徒几人对预习过的课本习题进行板演,师傅批阅,其他学生补充。师徒互相纠错并讲解。

(3)分层提高

①教师通过课前备课内容结合学生课堂的表现情况,通过多媒体分不同难度出示变式题,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1-2道基础题,挤出时间做拓展题。

②集体交流,教师订正答案后,基础题让徒弟讲给师傅听,徒弟解决不了的题让师傅帮忙解决,较高难度的题目经过教师点拨后小组讨论,分层练习。鼓励徒弟思考中等难度问题,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检查师傅的情况。

(4)总结归纳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师徒交流、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学生集体交流,教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师徒予以表扬、激励,树立典型。

②教师出示知识体系,作简要强调。

(5)巩固反馈

①教师出示一到两个典型题,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当堂检查或师徒交换批改,或自批,或教师收齐后课后批阅。

②师傅根据徒弟反馈的情况课后互助过关,教师出示下节课预习内容。

2、以学生为主体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和谐互助”课堂突出“五个还给”:即将时间权还给学生,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将教学权送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

3、以高效为特征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把课内与课外、老师集体讲解和学生一对一讲解结合在一起,实现点对面与点对点的结合,极大的增加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将一个老师关注60 个学生,演变成了30多个师傅的关注另外30多个学友。并且师友在课外联系也很密切,由知识传授扩展到学法指导,由习惯规范扩展到兴趣培养。

4、以丰实为标志

所谓丰实,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标志是在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自主创新,互助学习,张扬个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改造能力得到增长,课堂是一个生成性的课堂。

5、以训练为主线

课堂上,全过程都是学生在“学”“导”“练”,《问题预习模板单》《问题展示导读单》《问题汇总释疑单》《问题训练解决单》《问题训练提高单》分步骤展现出来,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中有导,导中有学,学中有练,练中有学,“学”“导”“练”三位一体,几乎每个环节都“一学一导一练”钱梦龙先生的“以训练为主线”在“和谐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6、以先学后导,以学定导为指导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先学后导,以学定导,学导和谐,互助共赢”,这里强调一个“导”字,“导”比“教”更深入一层,我们不是否定老师的“教”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导”,是“学”的依赖,是“互助”的依赖。这好比一间大房子,哪怕它仅仅只有一根柱子,但离开了“导”这根柱子的支撑,“学”只能轰然倒塌。

7、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将过去的“教而获知”的过程转变为“学而获知”的过程,其切入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8、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

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和谐互助教学策略通过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交往和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与探究学习,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四、“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师友科学管理,奠定互助基础

1、关于师友的划分

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因素、性别搭配、交往能力等方面,采取优化组合的方式,按照优秀—一般,良好——较弱的均衡标准,实行动态的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师傅。

2、关于师友的职责

师傅的主要职责是教会学友学习,督促、管理学友学习常规,培养学友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友创新思维,激发灵感,对学友的思想、行为、学习、纪律等方面全面管理。

学友接受师傅的全面管理和学习指导,在和师傅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弥补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关于师友的培训

师友培训以课堂集体培训和课堂个别培训为主渠道,以专题培训为主要手段。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意识培训、教学方式培训、学习方法培训等。通过培训使学生理解合作互助的重要性,明白师友职责的好处,明确如何互助。

(二)建立师友规则,规范师友活动

1、荣辱与共规则

师友结成互助对子,“捆绑式”管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连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友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师傅的积极性。

2、不包办代替规则

师友荣辱与共后,有时会出现优秀师傅为了赶进度或急于求成,包办学友的学习活动,这无形中剥夺了学友的学习权力,偏离了互助提升的初衷。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提高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师友讨论规则

别人发言时要虚心倾听,适时插话。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记住要点。两人意见不一致时,不急于争吵,而应设法拿出事实来证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

4、自学规则

“互助”并不是要舍弃学生的自学,没有独立思考做基础,交流就变成了空谈,和谐互助课堂强调“独立思考,互助学习”,在10个环节上都为学生搭建了独立思考的平台,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知识树对学生自学都有指导性的建议。

5、交流规则

课堂上能独立完成的问题,不交流,需要互助交流的问题,尽可能在师友间解决,只有疑点、难点、重点的问题,才在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不仅要说明答案,而且要说明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该题中得出的规律等。交流中按照“学友→师傅→学友→师傅→教师”的顺序发言。

6、限制发言规则

在鼓励弱势学生发言的同时,限制优势学生的发言,多提供机会给学友发言,避免强势学生独霸课堂,通过限制发言次数和时间,提高师傅发言质量。

7、动静协调规则

“静”即学生参照各类导学提纲、知识树,进行自学、自思、自练、自查;“动”即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开展互帮、互练、互议、互查活动。让学生“动”在关键处,“静”在必要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要单纯地为了“动”而“动”。

8、其他规则

①“二要二不要” 规则:课堂讨论交流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要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要掌控好学生讨论,不要使讨论流入形式。

②“三讲三不讲”规则:讲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讲学生想不到的问题;讲归类提升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问题;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

③“四和谐四不和谐”规则:和谐自主而不自由,和谐放手而不放任,和谐互动而不浮动,和谐互助而不无助。

④“五体现五不准”规则:指导学生要体现启发性、差异性、结构性、规律性和拓展性。不准简单重复;不准机械照搬;不准琐碎设问;不准一刀切;不准信口开河。

(三)巧用师友评价,激励开展互助

1、评价原则

激励、赏识、公正、发展的原则

2、评价方式

采用师友自评、师友互评、师友共评、教师评、学校评的方式评选优秀师傅、优秀学友、优秀师友。

3、评价方法

采用当堂激励法、课后激励法、作业激励法、喜报短信激励法、榜样激励法、优秀师傅带动法、综合素质评定激励法、网络沟通法、目标激励法、评优激励法等。

(四)打造师友文化,创设互助氛围

1、设置评比竞赛栏目

在班级文化栏内设立师友评比栏,激发师友互助参与竞争的热情,用竞赛的方式、捆绑的方式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师友与师友之间的竞争,不但会增强学习效果,更能激发其互助意识。

2、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教室墙壁、黑板、学校统一文化中心广场、文化长廊、科技长廊、钟楼文化等等搞好和谐互助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3、征集学生感言,编纂出版《和谐互助让我说》

将学生中师友感人事迹案例,师友互助经验等按时征集,或在级部大厅内分主题展出,或编纂成册,增强师友互助的自豪感。

4、创设和谐互助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上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敢于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欣赏与尊重的和谐氛围。教给学生发现、挖掘、欣赏、学习对方长处,取长补短。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素质,学会宽容,学会道歉,学会礼让。

(五)创建师友社团,拓展互助渠道

在全校“和谐互助”大的氛围下,学校打造出6类50个学生互助社团组织,充分利用课外自主活动、体育节、艺术节、文化节、周六大舞台、周日大千世界等,开展各项互助活动,直到今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大大扩大了师友“和谐互助”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各互助社团都有具体的工作计划、管理章程、社团申请表、活动登记表、星级社团评定细则等,统一实行定人数、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定教师的活动安排,坚持做到每周有检查、年底有验收。

五、“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推进机制

为全面推进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我校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评价推进机制,有效保障“和谐互助”的发展步伐。

1、修改完善学校《和谐互助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的“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2、制定《和谐互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面和学习状态,从课堂学习的气氛、互助的形式、知识的生成、目标的达成、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的导学艺术等方面全面评价。

3、出台《和谐互助班级考核制度》

将班主任在师友划分、师友管理、师友培训、师友遵守规则、打造师友文化、师友评价、师友活动、师友成绩等方面的工作纳入考核,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重要内容。

4、完善《和谐互助教师教学考核积分制度》

淡化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和谐互助课堂的生成性,学校对每位教师从课堂教学满意度、教学设计、学生课堂学习笔记、教学质量、教育科研与创新、教师民主评议、学生评议等反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评,督导积分纳入教师聘任、晋职、评先树优等范畴。

5、健全《和谐互助教育科研与创新评价激励办法》

对教师在各级教育教学刊物、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参加交流或提供的观摩课、公开课;对金点子案例评选、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等项目;对承担各级重点研究课题并获得明显效果的,学校进行奖励,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条件。

6、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完善了《和谐互助级部考核办法》、《和谐互助备课组考核办法》、《和谐互助班主任考核办法》、《和谐互助协调组考核办法》、《和谐互助教研组考办法》等配套措施。

六、“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硕果累累

1、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互助交流,启动思维,结果只能是:质疑创新能力强了,动手实践能力棒了,会主动亮出自己表达了,练就了自信,真正阳光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共同发展。

2、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想得越少,教师导的水平越高,学生学的效果越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老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做到高效的备课,高效的点拨,高效的总结,高效的提升,高效的展开师友互助,尤其在多个互助环节,教师的应变能力、驾驭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概括总结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和谐互助”更好的诱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很多老师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提出了更有效的金点子,使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更加完善,学校现已将这些金点子编纂成册。

第三篇: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

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吴跃文

2014年4月25日,我有幸聆听了李志刚校长关于 《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报告。

李校长全面、形象、深刻的解读使我深刻的感受到高效教学的节奏与氛围,体验到高效课堂的快乐与收获,培训活动结束后我又研读了李志刚校长所著的《课堂风暴》,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即墨二十八中是山东名校,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提倡的是“师友互助”。

“师友互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两名学生里头,一个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师”,一个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友”,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两人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检查,最终使每个人达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和谐互助”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是老师和学生想要的课堂。在课堂上,小师傅耐心的讲解,负责的提问、检查,中肯的鼓励性的评价。学友在师傅的帮助、督促下,努力地学习,师友共同收获着知识、同时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真是“和而共谐,助而共进”。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五步十环节”模式为载体,同桌两人为一组,师友互助为特征,通过“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环节,突出了课堂教学中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特点。采用五步十环节的模式流程,五步固定,十环节活用。具体如下: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各学科在具体实施中,又各有其灵活性,复习课、新授课、训练课也各有差别。

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做“学友”,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就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学友,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教师讲解。这样,通过学生帮助学生,达到兵教兵、亦师亦友、师友双赢。

为了更好地促进“和谐互助”他们制定了具体使用的划分标准。即:①智力水平、学业成绩、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因素、交往能力综合考虑,班主任用心搭配;②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按照优秀带一般,良好带薄弱的均衡标准,避免优质资源浪费。师友产生方式也不相同:指定式、自荐自选式、民主式、综合式相结合,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培训。培训分为:课堂集体培训、课堂个别培训和专题培训。

1、课堂集体培训:①思想意识培训,明确责任、调动积极性;②教学方式培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给学生教的方法和注意事项;③培养问题意识。

2、课堂个别培训:教师在课堂上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培训,指导师傅如何讲解、怎样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很重要,及时表扬与鼓励。

3、专题培训:

①专题培训师傅。包括教育方法培训、知识系统培训。

②专题培训学友。教师不但要培训师傅,更要注重学友的培训,培训学会沟通、交流,培训他们学会发现师傅的优秀品德,培训他们如何模仿。

③专题培训师友。定期在班级选择优秀师友进行经验交流。

④角色轮换培训。为了增强师友互助的凝聚力、理解力,师友间在擅长学科的课堂上进行角色互换,增强理解与支持,共同体验。

⑤专题培训教师。学校利用教师例会、级部例会、备课组活动,进行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经典案例培训。

“和谐互助”的课堂特点是:

①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探究权还给学生,把教学权还给学生。

②以和谐、灵动、高效为特点。

③先学后教,以学定导,学导和谐,问题评价,互助共赢。

即墨二十八中的教学模式带给我很多收获与感悟:

1、课堂教学模式简便、科学、易学。

从即墨二十八中课堂教学来看,教学模式易于操作,简便而科学,课堂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互助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既自主开放,又能够灵活掌控,收放自如。

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能流于形式,外表的浮华喧闹下要有内涵,所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为内容服务的,重在通过形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与即墨二十八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是即墨二十八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往往是以团队形式来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团结、同伴互助,实现共赢。

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即墨二十八中的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在抓教学的同时,更重视教育功能。他们提出了“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的校训,为此,学校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每年都有学雷锋活动月,长年坚持、扎实开展。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做好事,学生为学生做好事,师生关系融洽、生生关系密切,每年的活动都有新的主题,雷锋精神重新构建了学生的价值观、教师的育人观、学校的发展观,在“爱”的感召下营造了和谐互助的校园氛围,为教育教学蕴育了极大的潜能。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和谐互助、共享共赢中人格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里,必将产生激情燃烧的热情,并产生理想的效果。

4、打造师友文化,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设立竞赛评比栏目,征集学生感言,开展演讲比赛,打造各种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最好的课堂是和人生课程联系在一起的”,和谐是一种状态、互助是一种品质。

5、要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无论怎么改革教学模式都是以高素质教师为保障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教师的掌控与指导下进行的。现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上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课前、课下的功夫要更强,课前的备课与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功力、课上的驾驭点拨指导需要功力、课下的检查批改分析需要功力、教师对学生学法教法指导需要功力„„

“教育应该是简明而高效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真正的智者和教育者。”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简洁、高效,可操作性强,让我们一起努力,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吧!

第四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

一、基本的教学思想:人文主义精神

1、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

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就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概括。一是多见历史概念,少见历史细节。真实的历史细节才有可能展示鲜活的历史过程,鲜活的历史过程才可能冲击学生的整个身心。二是多见历史事件,少见历史人物,要讲历史人物 也只是某种“宿命”的符号。没有历史人物的“历史”,怎么可能“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怎么可能陶冶学生的“人性”呢?三 是多见重复记忆,少见论证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历史不再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立体的、螺旋的过程,只是一大堆单个的、支离破碎的“点”,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死记。只有记忆的教学也就只能扭曲学生的心性了。四是多见作业考试,少见读书研讨。高三一个学年,一半左右的时间要用于作业和考试,而这些作业和考试的题目,大多是重复性质的试题。现今的学生时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为考试比名次而活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自由的灿烂的快乐的生活呢?五是多见老师,少见学生。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一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听老师所讲、记老师所讲,很难见学生的活动,更难见学生的自主活动;老师所讲主要又是从功利出发,围绕考试所讲,至于教材的内容所内含的人文认识价值的东西, 老师则大多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若某个学生因此而问询之,有些老师反会批评学生不知轻重缓急,不知用与无用的区别等等。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全怪历史 老师,主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2、教育大家们践行“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在历史上虽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直到19世纪初书面名词也才出现,在此我为什么要借用这一概念作为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呢?因为我认为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大家们的思想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现今中外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未超出人文主 义的这一最基本的精神。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将人的天性、快乐、幸福看得高于一切。

作为国家意志的我国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课 程”,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关键词,无疑是非常充分、十分丰满、特别发展了的人文主义基本精神于教育的体现和要求。在此之前的,影响巨大的,由华东师范大学 叶澜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持的“新技术 教育研究”,它的“四让”观念:“把课堂还给 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活泼的生机”,我个人认为,其在本质上也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由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2001年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的“生本主义”,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 童、全面依靠儿童”,认为教育的重点,不仅在儿童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儿童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开发。这种“生本主义”的教育主张,我认为更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在教育上特别激进的反映。现在声势较大,由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运动,其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具体的五个观点:“无限地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 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的教育”、“让师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也不能不说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孔子认为,凡是人都“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因此,他挑战“学在官府”、“学术官 守”的历史传统,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举办私学。在他的三千弟子中,今有据可查的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者。从“招生”的角度,说明孔子践行着不分 贵贱贫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人文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他能因材施教,同样的疑问或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 说,你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听听他们的意见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行动;冉

1 求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是的,听到应该做的事情后,就应该马上去做。在一旁的学生 公西华听后不解,问孔子为什么对于他们俩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子路为人好强争胜,故而让他遇事冷静些,问问他人再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故进之” (《论语·先进》)。在伦理观方面,只要不违背广大民众利益,对待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孔子都给予充分的尊重。有一次子路、曾析、冉求、公西华与孔子在一 起,孔子问他们的志向,子路、冉求、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从政治国的志向,他们的志向虽有差别,但孔子都给予了肯定,这是其一。其二,更可贵的是,当孔子追 问曾析的志向,曾析说,我与他们的志向不同,我只想待春天来后,邀几个成人和少年,早上出门到河里洗洗澡,然后到高台上吹吹风,再然后唱着歌回家。对于曾 析这样一个“没”志向的志向,孔子不但没批评,反而喟然叹道,“吾与点同也”(曾析,名点,曾参的父亲。《论语·先进》)。在师生关系方面,孔子要求学生 “当仁不让于师”,他自己则是“不耻下问”,对于学生能给他启发的看法,他非常高兴,如因为子夏(卜商,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关于《诗》的议论对他 有启发,他说:“起予者商也”(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 论《诗经》了。《论语·八佾》)。

孔子能“有教无类”,能“因材施教”,能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能“不耻下问”,不搞“教师中心”、 不唯“成绩论”,说明孔子具有很深的人文精神。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孔子关于教育的如此完整,如此系统的论述,但其基本的教育方法,也无不 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作为老师,他不将自己看成是真理的代表。他甚至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他既不直接向学生传授 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首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 生回答,学生若答错了,他也不直接更正,而是根据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提出反问,使学生的答案自己显出其错误。他的这一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苏格拉底法”。从 下面他和学生的一个对话例子,可知其教育方式之大概。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 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在苏格拉底那里,学生错了,不但不会受到批评,反而能与老师平等交流讨论。苏格拉底也是“有教无 类”的,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不论 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地、义务地“讲课”。而且不像当时的“智 者”,“智者”(老师)是收钱的,苏格拉底从不收学生的钱。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辩诘式的引导,让学生思 考,自我获得新知;苏格拉底义务地为任何愿意听他讲课的人讲课,不分贵贱 贫富智愚。这都说明苏格拉底具有相当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其教育方法的核心精神,我认为仍然是 “人文主义”。因为他把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作为优良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呢?要唤起学生感觉的注意。要唤起学生感觉的注意,这就是要广泛采用直观方法讲授,讲述的内容要系统要互相联系,所讲知识要难易适度等等。“儿童中心论” 的代表杜威,其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赘述了。

2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根植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第32页),“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7页),“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4页)。人要全面发展,必须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使人的才能与品质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2页)。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后来被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发展为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依存、制约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之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普通中学要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等等。他所主持的巴甫 雷什中学,下半天不排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或独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是借助已有知识实现的,获取知识要有 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富于积极性,教师就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对于那些对知识无动于衷的学生,有差异的学 生,老师要认真地、谨慎地研究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等等。

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等,这些“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在教 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较为全面地体现在了上述教育大家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也理应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指导。

3、“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反例警示

人与人之间天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管其性是“恶”还是“善”,“之初”都是“相近”的,人长大后 的“好人”与“坏人”、“能人”与“笨人”等,都是教育、环境的不同造成的。1905年制定、1911年修订的《比奈·西蒙量表》告诉我们,50%的人智商都在90-110之间,只有0.5%左右的人属于天才,弱智也是极少数。这就告诉我们,一般正常的人,在智商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都具有 可接受教育的生理基础。美国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在《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中一书还告诉我们,现在美国人智商在46年内提高了13.8%。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的整体智商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如此,我们怎么还要认为有教不好的“差生” 呢?若真的教不好,就是“情商”出了问题,“情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所以,“情商”出了问题,也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没有落实 于我们教育教学的结果,或者被歪曲地落实了的结果。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没 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1920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发现了8岁的狼孩卡玛拉,由于多年与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后来人们想 尽办法训练她,以使她恢复“人性”,结果不理想:2年才学会站立,4年才学会了6个单词,6年才学会走步路,直到17岁临死前,她的智力才达到两、三岁小孩的水平。上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孤儿院找了一批生理正常的新生婴儿,将他们放在与世隔 绝的暗室生活,只给他们吃住,不与任何外界的人员交流,结果,几年下来,个个近于白痴,后在社会的谴责之下,放出的这些孩子,虽然经过长期训练,绝大多数 人也未能完全恢复正常人的特性,变得终生痴呆。这两则极端的材料,非常典型地说明,在人的初生时代,正确、积极、充满人性关爱的教育环境是多么重要。就此 推论,人生的中学阶段,也是受教育影响非常巨大的重要时期。因为人的中学阶段,正是人的生理、心理、世界观、价值观迅速成长和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 们的教育若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始终以学生为本,让“人文主义”的精神时刻照耀着每一个学生,我们的学生就必定能够成为既 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的人,甚至有可能成为大有益社会发展,大有益于历史进步的杰出之人。反之,就可能成为一个无用之人,甚至有害之人(杨德广《加强 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4、“人文主义”常规课堂的基本特征

尊重学生的人格。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要回应学生的礼貌问候语。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 师不回应学生的问候语,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问候语也就失去了感情,变成了一种“机械语言”,师生之间也就缺少了一种交流。二是提问学生时的神情一定要 亲切,眼睛一定要鼓励地看着

3 学生,语气要具有商量的性质,还不要忘了加一个“请”字。三是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切忌使用不高明的“幽默”。四是对学生的质 疑,一定要有耐心的态度,切忌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做不到”等话。五是对学生所问到的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你不要敷衍,更不要装懂,要诚实地对待学生, 讲错了的要勇于向学生认错。六是对学生的好奇心要尊重,要友善地鼓励,合情理地引导。七是讲课的语调要是询问式的,这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思考,避免学生死 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活动过程的认可,学生由此能获得尊重感。

引导学生充分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忌老师一言堂,即使你讲得再好也不能一讲到底,因为 你一讲到底,就会挤占学生自我表现的时空,学生当下的现实的所思所感你就不可能了解,也就不可能当下的现实的帮助学生。二有明确的学生读书、读相关史料的 时间段。只有保证了学生读书、读史料的时间,学生思考相关的历史问题才有基础。在此,学生读书、读史料,不仅仅是记忆书本或史料上的具体知识,更主要的是 能够从中发现什么历史问题,或认识什么新的历史事物。三要有明确的中心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的历史问题既可以是老师课前预设的,也可以是上课之 中生成的,若现场生成的历史问题比课前预设的问题,在此时此境更有价值或意义,就可以将这一现场生成的问题作为本课的中心问题。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公开的 表达。一节课上,至少让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公开、当众地或读书,或读史料,或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锻炼学生的相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以保证“面向全体学生”教 学理念的落实,以更好地实施因此施教,以给“生成教学”造成可能。一个负责任的有经验的老师,不会盲目的让学生公开地表达自己,更不会“做秀”式的为表达 而表达,而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表达自己。

活跃的课堂氛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态度亲切、举止从容,二 是学生神情专注、兴趣浓厚、参与积极、讨论较真,三是没有无动于衷、如坐针毡的“极个别现象”。

丰富的教学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硬件,不能让“历史室”的历史地 图、历史挂图、历史模型、历史文物等闲置着,也不能让花大量的钱购买的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闲置着。二是要想一些办法,创造一些特定的情景,模拟当时的一些 情景,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三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直观教学的准备,如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或家中所有的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带到课堂上来 等。我们有很多老师嫌麻烦,有条件也不愿意利用,依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摞资料教学,甚至有的粉笔也不愿意使用,这种“四一”式的教学是不符合 “人文主义”精神要求的。

二、基本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资源观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论”。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 要的不是研究只讲什么史实不讲什么史实,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获得什么意义和价值。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历史无所不包。因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上第118-119页),所以其内容应该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其内。从对这些非常广 泛的内容的研究之中,也理应能获得非常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学习,或者历史教师应该始终追求的最 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四个方面: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四个方面既是历史学科的基本 价值之所在,也是成就人生的最大基础之所在。

1、讲述客观真实的历史是历史教学的“底线”

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只有通过学习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才可能获得。研究历史的“底线”(《历史教 学》社总编任世江先生语)是尊重历史事实,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华东师大的聂幼犁教授说:“‘历史’是什么? 大抵有三种用法: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这个过程取决于人们认识过去的智慧,也体现了情感、态度、

4 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是通过‘二’和‘三’,使 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与此同时,发现和学习如何逼近‘一’的智慧和情感、态度、 价值观”(张艳《历史 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史参》2007年第5期)。可见,有效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是所授历史事实的真实、客观,让学生形成客观真实的人生态度。

由于长期受“革命史学”的影响,中学的历史教 材,直到今天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选材有失片面,评价有失公允,结论有失武断的现象。一句话,与真实的历史有一段距离。如关于“冷战爆发的原因”,几个 版本的新课程教材,仍然坚持美国发动说,而根据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史学家最新研究的成果则是,责任在美苏双方(李明海《以“冷战”为例评高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教学》2007年 第2期)。再如关于对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评价,有的教材说:由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缺乏反帝反封斗争的勇气,只 有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等。这种评价就有失公允。当时的康梁他们不采取改良的办法,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没有。孙中山此前领导 武装起义不是已经失败而被迫逃到海外去了吗?这根本不是所谓的“斗争勇气”问题,而是个思想认识和政治策略的问题。没有“勇气”,哪来谭嗣同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狱中提壁”?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是康梁他们要“脱离”的问题,而是根本“联系”不了、“发动”不了的问题。当时的“广大人 民群众”要求“君主立宪”吗?要求“上书言事”吗?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要求。所以,这不是康梁他们主观上的错,而是历史只发展到这种水平的客观局限性。再如 关于“朝鲜战争”,几个版本的教材说:“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军的失败而胜利结束”,这样的结论就有失武断。事实上,对于朝鲜半岛来讲,是重新回到了战前的状 态;就结局而言,中、美两国谈不上赢与输,可算个平手;就影响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中、美两国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时代性强的特征。随着历史档案的不断解密,随着史 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一定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作出较之过去更加丰富的、修正的、甚或否定的 新的评价、论证,在史学研究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材的特性,决定了它利用史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相对滞后性,这是无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同 时,不能唯教材是述,要随时学习,注意收集史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新信息,以丰富、修正、甚或否定教材之述。同时,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 辩证史观,不能见什么拿什么,不作选择地搬进课堂。这是保证我们的历史教学始终有效的前提。所以,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师,较之于其他学科的教师,特别是理科 的教师,从这个角度说,是更难当的。因为他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要更新自己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2、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

历史,要“会人类全体而比较之,能古今文野之界而视察之”(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比较,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同类历史事件的比较,通过不同历史人物的比较,通过同一历史 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比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横向或纵向比较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007年11月19日,在宜昌市城区的教研活动中,夷陵中学的肖鹏飞老师,在宜昌市的新东方学校给大家上了一节课,课题 是《戊戌变法》。肖老师在课的开头,播放了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让一学生读这首诗,随即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在几个学生先后对这首诗的意思进行了解释之后,肖老师问:“谭嗣同这个时候为什么要引张俭、杜根的典故写这么首诗呢?”这节课便从东汉的张俭被宦官侯览追杀、杜根被邓太后棒死的典故说起。当时的张俭反对宦官侯览弄权,遭到侯览的迫害追杀,张俭逃跑,很多人冒着连坐杀头的危险开门相迎,张俭因此得于逃脱。当时的杜根反对邓太后专权,要她还政安帝,遭到邓太后的嫉恨,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阴不用力,使杜根诈死三日后逃走。而今戊戌政变,康梁遭到慈禧太后的追杀,谭嗣同在狱中即将被处死,这些戊戌变法的领袖们的命运与当年东汉的张俭、杜根是如此相似,但为什么没有人甘冒风险救他们呢?肖老师因此让学生读教材关于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材料和他提供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材料,以回答戊戌变法为什么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认识,其中有这样

5 一个认识尤其可贵:“戊戌变法之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太弱,并不足于孕育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空前的民族危机。所以,康梁的政治主张就没几个人响应,因此他们在遭遇慈禧迫害时也就没几个人相救。正因为如此,则说明康梁等人是非常爱国的,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今天所谓爱国之士,苟其事有利于国者,则虽败己之身,裂己之名,尤当为之”)。学生的这一观点,与专业史学领域的一些专家的观点是很相近的。

3、 培养学生借鉴反省意识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历史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因此,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人文意识, 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根本价值在于“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史记·太史公自序》)的“鉴往知来”功能。通过借鉴,我们少走弯路;通过反省,我们走更好的路。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呢?最主要的是通过重大王朝的兴衰更迭,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得失,重大历史人物的成功失败比较,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处理重大社会事象 的态度和准则,形成借鉴反省意识。下以“朝鲜战争”中的两件事简述之。

如关于我出兵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为援助危难的友好邻邦和保家卫国而战”,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履行共产主义阵营的国际义务,扶助弱小的共产主义邻邦防止其灭亡”(百度百科)。也就是说,在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根据后来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国际政治环境于我极为艰难的事实来看,这种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来处理国家间的重大利益冲突,是应该引起后人深思的,最高决策者遇到此类事件时,一定要谨慎,一定要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

再如,在“朝鲜战争”过程之中毛泽东同志的有关决定问题。当自愿军三战三捷后,美国发现自己陷入了朝鲜半岛的泥潭可能无法自拔,国际上英、法等国也秘密地强烈要求美国停战,要求美国解决包括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台湾问题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时,于是杜鲁门政府被迫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了停战建议。但在顺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毛泽东认为中国有能力将美国军队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拒绝了美国的停战建议。 结果,新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可能随即结束的战争又打了两年多。当时在前线的彭德怀是对的,他知道新中国当时的实力无法彻底打赢这场战争,所以他主张接受美国的停战建议;而杜鲁门等美国最高决策者就是寄希望于毛泽东拒绝接受停战建议,以此好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保证美国的战略利益最大化。这一事例说明:最终决策者在决策之时,一定要倾听直接执行者的意见,一定要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一定要知己知彼。

4、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们的任何学习,从根本上讲,都是为其自身服务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所以,《中史参》主编任鹏杰先生说:“有效的历史教学,即是‘服务人生’的教学,具体而论就是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历史是专讲人类活动的。历史教师要精 心准备,通过讲历史人物具体的成败得失、盛衰荣辱的历史,通过讲人类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历史事象,让学生从中“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让这种全面真切的 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中小学教材教法》2005年 第8期,刊载了一位老师所上初中《伟大的历史 转折》一课所写的反思性质的教学实录,现摘录于下: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 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笔者分析了课文子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的关系后,课堂教学这样进行。

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个“包袱”──“钱丢了”,并悄悄找了一位女生表演。 女生:老师,上课前突然发现,放在书包里的300元钱丢 了,我请求帮助。 师:300元?不是小数目!你确信钱放在书包里吗?一定是刚才丢的吗? 女生:肯定。我出教室前还查看过的。

6 师:是不是有同学跟你开玩笑啊?哪位同学开玩笑?别过分了,快把钱还给她吧!周围同 学也帮忙找找,是不是有同学搞恶作剧,把钱放进你们书包或口袋里了?

(全班同学都在找,但没有发现,丢钱女生开始啜泣,学生开始发表意见。) 生1:老师,搜身吧!趁钱还没有 被转移,帮她把钱找回来。 生2:老师,不能搜身,等下课以 后慢慢调查吧。 (教室里出现两种声音:搜!不能搜!)

师:现在有的同学说“搜”,有的同学说“不能搜”,我不知道听谁的?请你们分别陈述 一下“搜”或“不搜”的理由吧!

生3:搜!能及时把钱找回来,还 可以知道我们班级中谁这样不道德,还大家清白。大家是自愿的。 生4:不能搜!我们谁都没有搜身的权利,随便搜身是侵犯 我们的人身权益。 师:你刚才说到侵权,请问你们在学校学习主要受哪些法律的保护? (学生相继列举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 师:说得很准,你们还能说出我国制定的其他法律吗?

(学生列举了30多部法律,教师请学生自行完成法律的归 类,进一步检查学生的法律常识。) 师:大家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比老师上中学时强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就近采访一些在20世 纪80年代以前上中学的老师,看他们当时知道多少部法律,并询问有关原因。(注:这是一堂公开课,有许多教师随堂听课)

(学生当场分头采访,并将结果反馈。)

生5: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在20世 纪80年代以前中学生知道的法律很有限,主要是《婚姻法》和《宪法》,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法制建设重视不够。而现在国家将朝 着法制化道路前进,颁布的法律超过百部。我国法制建设的分界线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师:同学们的现场调查很成功!你们在课前还对自己的家庭进行了一项对比调查:20世 纪70年代末与现在相比,普通家庭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变化。请同学汇报调查结果。

(学生抢着汇报调查结果。)

师:无论是现场对老师法律常识的调查还是对家庭的“衣食住行”的调查,大家发现所有 这些变化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种变化是巨大的,是史无前例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巨 大变化?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 下课前,教师将课前设计的“钱丢了”的“包袱”抖开。

师:同学们,下课前还要再问一下刚才丢钱的同学──你的钱真的丢了吗? 女生:没有丢。

师:这是老师为检验同学的法律意识而在课前设计的一个“包袱”,想现场检验同学们的 维权意识,老师对同学的现场表现非常满意,同时也看出了大家的维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班学生开心大笑。)

在课堂教学中移植了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真实片段,纪实性地反映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 意识。加之调查访问和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是从不同角度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的巨大变化真实地展现出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了历史性的结 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本案例高质量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将原 本一个十分理论化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结果客观、真实、有效,彻底摆脱了政治性说教。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出发,联系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这位老师用这些方法所上的 这节课,可以说将其人文关怀做得非常真切、非常厚实,且不动声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历史课堂的角度,对学生全面真切的人文 关怀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有心探索。

7 真实客观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四者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进行这四 个方面的教育,并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历史史实的自然渗透。惟有如此,才可能保证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效的。

三、基本的教学模式:“情景·实践”

1、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教学模式(方法)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心基础教育的教育家和广大一线的中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效率, 先后创造、总结出了几十种具有一定新意或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分段式教学法(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六步教学法等)”、“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或方法的实施,较之改革开放之前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注意了对学生兴趣的尊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施,上述这些仅限于教学方法层面的改革创新就远远地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了。这些模式或方法的立足点是如何将教材之所述落到实处,这是它们最大的局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趋势》/《高中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趋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版)。其实,在教材之外还有什么,学生还需要什么,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正需要什么,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它们都未涉及。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上述这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创新,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三自一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从学生发展为本出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湖北省中学历史教学界,特别是宜昌市中学历史教学界,在2000年9月正式进行了“情景·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认为,“情景·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好的模式。

2、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的多种形 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实践”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及性质,即学生的整个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习具有实践性。“情景·实践”教学模式,是在 教师指导之下,以师生深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郭景扬 李梦芝《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引论》/《历史教学》1996年第6期)为什么运用“情景·实践”教学模式能较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呢?主要在于它能较好地克服学生学习历史的两大障碍,即深层障碍和直接障碍。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这是历史的最大特点;“二手 性”则是历史教材的最大特点,即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这两大特点是我们让学生客观、准确、全面、深刻地了解、理解、把握历史 的深层次障碍。因为身在现实中的我们,对现实的了解、理解、把握都难以客观、准确、全面、深刻,更何况对已经过去了的历史和具有“二手性”的历史教材呢! 现行历史教材,包括新课程教材,基本上还是封闭性教材,单一的材料和单一的结论,没有为学生提供多少自主思维的空间。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现行的历史教 学内容,基本上就是教材内容,教学只能“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高于教材”,更不能“脱离教材”。而且,就是这种封闭性教材,应试教育还不是让 学生去理解,而是去死记硬背。教材的封闭性和应试教育,是学生学好历史的直接障碍。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要求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 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建构。

历史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事件(现象)、人物、时空,历史教材构成的基本要素是陈述、概括和评价。我们 根据历史和历史教材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 应。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二是角色情景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 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本人到底想怎么做?这就可以创

8 设出角色情景;三是事件情景类,与历史事件(现象)、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事件 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这就可以创设事件情景;四是文物情景类,与历史时空、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 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如何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景。

(问题情景。所谓问题情景就是疑问建立的逻辑背景。将历史教材中关于历史事件、历史 现象的特征、性质、影响及历史人物的概括和评价,构成疑问原点;关于这些特征、性质、影响、结论、评价的论证材料,以及相应的教材上所没有的、因开放所得 的论证材料,构成逻辑背景;这二者组合在一起,就创设出问题情景。如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中国近代史教材上的结论,放到古今中外相应的逻辑背景中就会产 生这样的疑问:这一结论是关于国家关系中强与弱、先进与落后的规律性结论吗?形成这种疑问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国家关系中的相关史实,构成多种不同的问题 情景,在这些不同问题情景中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见解:

一、落后就要挨打;

二、落后不会挨打;

三、先进可能被打。

角色情景。所谓角色情景,即决定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学生通过这种心 理活动的必然性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去“导演”历史。如当我们将朝鲜战争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的材料展示出来,营造了朝鲜战争的特定背景后,让学 生“扮演”毛泽东。因此,很多学生都产生了如下认识和体验:我们新中国虽然最不需要战争、虽然新中国对这场战争没有必胜的把握、不管这场战争结局如何对我 们新中国可能都是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新中国东北大门的安全,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为了打击蒋介石集团蠢蠢欲动的企图,为了承担“一边倒” 外交的道义等,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场战争;毛泽东决定打这场战争的过程多艰难啊……

事件情景。所谓事件情景,就是利用各种媒体,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梗概或场 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历史。如利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影视剧中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清军腐败、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等有关材料制成关于 “洋务运动”的课件,就能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等。如利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大 危机、30年代前后德国与希特勒的有关媒体材料制成模型、课件等,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 史必然性及很多相关的问题。

文物情景。这里所说的文物情景,指的是为学生展现历史文物或仿制文物。具体内容包括 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从中感知远去的历史,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如参观了秦兵马 俑坑,学生在脑海中不可能不再现当年秦灭六国金戈铁马的景象,不可能不认识秦国兵力的强大等。)

创设情景的具体办法较多,语言、手势、图片、文物、模型、电子媒体等都能创设历史情景。历史情景创 设得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能力。

“情景·实践” 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其广度大致可分为两块:课内的实践性学习和课外的实践性学习。课内的实践性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性地学习教材、自主性地学习教师补 充的相应史料、自主性地复习测评等。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结合教材及其某些历史专题的内容,自办墙报、辩论会、竞赛会、主题演讲会、参观考察、 社会调查及其自我评价等。

“情景·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其深度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的实践性学习、分析阐释历史的实践性学习和总结借鉴历史的实践性学习。再认再现历史的实践性学习,是指学生由此要知道基本史实及其规律和意义等,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析 阐释历史的实践性学习,是指学生由此要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结论和历史事象的因果关系及历史事象之间的联系等,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总结借鉴历史的实 践性学习,是指学生由此能提取有效信息,能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基础上,能总结过去,鉴往知来等,要解决“还有什么”、“我要做什么” 的问题。若从学习教科书方面说,第一个层次属于读懂书:即了解了书中所讲的基本史实及结论;第二个层次属于读透书:即理解、把握了书中所讲史实、结论以及 它们之间内在的、专题式的联系,理解、把握书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第三个层次属于读化书:即能将书中所讲的某些史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实 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认识,能从书中获得把握当代社会运行主脉、预测未来发展

9 趋势、指导自己如何生活奋斗的智商和情商等(李明海《简谈中学历史“情 景·实践”教学法》/《学科教育》2004年第2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好地进行实践性学习,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而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 结构或范型。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模式,是在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导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学科特点和当今中学的教学现状而创建的。 通过这一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我 要做什么”等基本问题。

四、基本的教学常规:“五统一”

追求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说上述所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这三个问题是前提,是基础,是核心的话,那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做到“五个方面统一”则是保 证。因为再好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得通过具体的、直接的教学过程落实,即当今基础教育界所强烈呼吁的“教学常规要到位”,不能歪曲的理解新 课程理念,表面化、形式主义地处理新课程的课堂。

课程论专家,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无效课堂教学在当今的主要表现是:①“教学目标虚 化”的课: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不实。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如2002年全国扬州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之中,一 位老师上“唐朝的文化”时,搞了一整节课,又没有任何分析的诗歌比赛。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组织教学的 课。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贴标签”。如2006年全国乌兰浩特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不少老师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最后都要设计中日一定要友好这个环 节。②“教学资源泛化”的课。一是“冷化”教材。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 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些专家据此把教材 比喻为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补充。教材是“引子”,并不能因此削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 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其道,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 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这样的课,当然不可能有什么 好的效果。本人在宜昌市夷陵中学曾听一个老师讲“洋务运动”一课,当时正放《橘子红了》,这个老师便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这个电视。二是“滥化”情境。设 置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会使所学更易于理解,同时在习得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之中,更易获得情感的体验。然而,情境的设置要紧扣课文的 内容,要自然天成,不能“滥化”,对历史学科而言,尤其如此。在2007年长春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有一节课讲美国内战,有个 老师让学生表演“林肯竞选学说”,因为林肯竞选场景本身对林肯当选没有什么意义,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三是“形式化”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搜集了也不认真处理、利用。③教师使命“消化”的课。一是强调尊 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任其表现,放弃对文本的基本尊重,放弃教师的基本责任。如在《虎门销烟》一 课中,学生说“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 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 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二是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具体表现为:

一、不管学生说 得对与错,都不作具体点评,一般都只说这样一句,“你说得好,说得很好”。

二、学生说错了,不但不纠正,反而还肯定。如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之时,有的 同学说“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没有鸦片战争,我们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开始”,对于诸如此类的观点,教师不但不进行厘清,反而肯定这个学生有思想。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 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

10 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 需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 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④“探究过程形式化”的课。一是停留于书面 上的“是不是”、“对不对”的所谓“探究”;二是动不动就分组讨论的所谓“探究”;三是超出学生知识结构范围的所谓“课外探究”;等等(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课 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

上述这些所谓新课程的课,不遵守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随意而为,结果是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 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这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都是无效的,甚至负效的课堂 教学。要使我们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五统一: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统一。新课程理念中比较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因此,在具体的 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就不很注意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环节。“上课,起立”、“版书课标题,版书子目,版书要点”、“相关内容的附版书”、“复习旧课,导入新 课”、“讲授,看书,讨论”、“反馈,练习,作业”等这些常规课堂的基本环节,往往被我们的老师省略了。有的不喊起立就上课,有的不板书一个字(并不是多 媒体的课),有的只要学生看书做作业而自己不讲几句话等。教学环节应该是相对完整的。课堂上出现了值得全面、深入展开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可以作适当调 整,但不能不要这些基本环节。即使课堂上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要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也需要“版书、讲解、看书”甚或“练习”等。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统一。新课程要求开放学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思想认识活动、 情感体验活动等),因此,有些老师上课就任其活动,或一个活动占了半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忘记了教学的基本任务,或者不管教学的基本任务能不能完成。这 也是对开放学生活动的误解。开放的学生活动,应该是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班级要求的共性统一。新课程最大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但我们的部分 老师片面理解了这一要求:不管学生,对学生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不良的行为、不健康的情绪等,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不是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在 尊重人类共守的基本价值观,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等基础上的发展,是在维护学校、班级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发展。这是其一。其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性本身 的内容,要有用,要积极健康,要最有利于这个学生更好成长,要从根本上与公共利益要求不冲突。

保护学生兴趣爱好的特殊性与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均衡发展的全面性统一。有些学生偏科严重,我们在尊重 学生兴趣爱好、保护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应该想办法激励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为了全面发展,为了锻炼自我意志,为了超越自我,再大 的困难,我也不能把弱科丢掉!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与要求形成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一。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差异,要求根据学生差异因材 施教,再加上新课程理念在宏观上不特别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现在有些老师一节课,就只要学生做一个题,或做一个游戏等,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出或参与。 一节课下来,没有一个较系统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新课程在宏观上不特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在具体每一个主题之下,其知识系统 还是完整的。在每节课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理解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与此同时,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第五篇: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中心小学 刘新平 郝春荣 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的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使整个课堂教学洋溢情趣、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下面本人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五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的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从随意的谈话引入:"小朋友,都成过公共汽车吗?"于是随着"嘟、嘟"一声,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使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人上车,有人下车)那么车上还会有多少乘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可以自己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这下学生们可来劲了,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教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息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细新颖而富有童趣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回放功能,将教学中重点涉及到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进行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利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觉察的关键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180度平移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屏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美的情景。

三、化静为动、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再如:教学"平移"一课中,教师电脑出示:奥迪图标、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四、再现"活"的生活经验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景,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忽略学生已有的对钟表的感性认识。如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与挂在墙面上的钟表相对照。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环节,再现生活情境,可取得绝佳的效果: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再现---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重现---运用课件设计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五、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再如:一年级新授课"找规律",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规律,如陶气堡中得蹦蹦床、街道中的花坛、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展开创新思维,如淘气堡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红一蓝的规律,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再间隔四个圆柱形栏杆,出现一个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的规律。如街道中的花坛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黄花间隔摆放的规律等等……。许多意想不到的规律,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最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上一篇: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下一篇:人教版政治知识点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