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命的灵动

2024-05-10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命的灵动(通用10篇)

篇1: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命的灵动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命的灵动

江苏省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 崔月兰

邮编:223700 摘 要“课堂教学细节”是课堂实践中很小的单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分解动作,是教学实践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细枝末节。它有时是教师的一个提问,有时是学生的一次发言,有时是课堂现场中一个短暂的互动情境……但透过课堂的教学细节,却能看出教师教学的理念和智慧,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 探究 细节 生成 精彩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则寓言:一群老鼠开会讨论怎样对付猫的袭击?一只被认为很聪明的老鼠提出: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猫行走的时候,铃铛就会响,听到铃声的老鼠不就可以及时跑掉了吗?大家都公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可是,由谁去给猫挂铃铛?怎样才能挂得上呢?这些细节问题却无从解决。于是,“给猫挂铃铛”就成了一句鼠辈的空话,人类的笑谈。由此可见,细节虽小,但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成败。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笔者曾就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与否做过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预设与展开课堂教学的细节,课堂失去了应有生机与活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要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潜心研读文本、关注学生、探究课堂,着力打造出灵动而丰盈的语文课堂。《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教师对教学细节得当的处理,定会使课堂变得灵动而精彩,充盈着生命的个性与张力。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激情奔放的课堂。语文的精彩,是师生智慧的涌动;语文的精彩,是师生个性的彰显……

一、潜心研读,追寻文本的张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而教学细节的预设又来源于教者对文本的潜心研读。很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娴熟地运用教学细节,生成出灵动的精彩,这是课前潜心钻研的结果!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把文本反复咀嚼品味,发现文本中精妙之处,课前才能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上课时方能得心应手。同一个文本,教师研读的深浅不同,所得也定然会不同,研读越深越容易发掘出文本内在的蕴含与精髓。研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追寻文本张力的过程。

文本凝聚了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起思维火花、增强情感体验的“摇篮”。《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稿,描述的是1998年的夏天,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与长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之间进行的顽强战斗。研读全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是紧扣一个“战”字来展开。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子弟兵不畏风暴,奋不顾身地保卫九江大堤;描绘了连长黄晓文“拔钉”后继续参加抢险的感人画面;用感情真挚的排比句描写了人民子弟兵劈波斩浪,救起一个个乡亲。文本既有群体的描绘,又有个人的写照,既有详细的叙述,也有概括的勾勒。充分地展现子弟兵“铮铮铁汉”、“勇救人民”的英雄本色。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为引领学生更好地悟读文本,品析人物,体味情感奠定了基石。

二、关注学生,激扬生命的活力 1.活化学生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缺乏知识的求取精神,不太愿意吃苦,在学习当中存在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现象。感悟名师课堂,研读课标理念之后,笔者领悟到要想发展学生的素质就要激活他们。激活学生,就是助其理清认知,理顺思维,点拨化解,让学生灵感顿悟,茅塞顿开,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语文课堂应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所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思考并快乐着,才能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在课堂上,对细节的关注能有效的激活学生,唤醒学生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这篇课文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很多学生对这场自然灾害一无所知。在课堂导入时,教者以2008年的雪灾为由引出1998年的那场洪水灾害,教学中以洪水肆虐和战士们抢险护堤的音像画面和战士们立下的誓言来激发学生情感和思维,通过朗读、想像等方法,领着学生感悟文本,体验情感,教学结尾处以一曲感人至深的《为了谁》的乐曲将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教学的细节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2.张扬个性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深刻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更多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彰显。自由开放、富于活力的教学氛围,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中,教师不宜用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则来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应科学合理地创设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发表见解,与同学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切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叩响学生的心门。师生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营造出自由和谐的空间。在自由开放的课堂中,教学细节不时闪现出创造的魅力和人文的光芒,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发展。

教学中,笔者领着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在九江赛城湖抗洪抢险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细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有关语句,请同学们从这些语句中找出一两句话来认真研读并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或者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样的预设意在以画面、声音这些具象的事物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情境之中,从而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只有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勇于和善于发表见解,发展素质。在教学中,教者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细节,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

三、动态生发,彰显语文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细节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意外”,并且这种“意外”常常不期而至,稍纵即逝的。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及时的捕捉,智慧的点拨,以至生成课堂的精彩。

1.独特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从而生发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教育的资源来珍惜和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教学中,笔者为将学生的对文本的悟读引向深入,质疑道:“学了《大江保卫战》,什么地方最令你们感动呢?”有同学说九江赛城湖大堤抢险的场景;有同学说黄晓文连长“拔钉”的感人事迹;有同学说解放军战士勇救人民群众的动人画面。这时,笔者没有固执一见,而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辨,自行悟读,相互交流,主动探究,获取个性化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取了独特的体验,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实现了情思的同构共生。2.生成调控

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着张力和复杂性,这种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反馈的及时性上。面对开放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教者在展开教学细节时要有清醒头脑,综观全局,重视并实施有效的课堂生成调控。有效的生成调控,会使课堂出现张弛有度、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发展态势。

在领着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在九江赛城湖抗洪抢险中,学生在交流汇报“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或者听到了什么声音?”时,出现了一会儿交流仿佛看到的画面,一会儿交流仿佛听到的声音,一会儿又说到仿佛看到的画面,课堂一度处于失控的状态。面对这一“窘况”,教者及时明确了讨论的顺序——“让我们先来交流仿佛看到的画面”,失控课堂一下子就得到了有效的调控。

3.立体对话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话”既是教学认识上的飞跃,又是教学实践上的革命,它追求的是人性化教学,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对话”会产生出“实话实说”的美妙意境,学生会领略到“对话”的别样韵味。充满“对话”的课堂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师生以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着教学、收获着成长。“对话”如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学生开放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学生的身心潜能被进一步激发,个个充盈着饱满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

“对话”指的是师生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实现“对话”的最优境界,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浸润其间。譬如学生与文本对话,就要求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与之交流。学生通过沉浸其中的深层阅读去感悟体会文本,通过积极的思维和真挚的情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课堂上,教者还应保证“对话” 的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学习的收获,交谈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切实有效的讨论才能给予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时机,才能促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实施教学。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在课堂中,教师的激情和生动的语言能够点燃学生的情感;教师的学识和机智能够点燃学生的智慧。师生间的“对话”,能够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大江保卫战》的教学中,教师由情入手,让学生自读勾画、体会,读出感受,说出体会,师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对“铮铮铁汉”们的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震撼之中。学习中,师生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真心阅读,真情感悟,真挚“对话”,一起交流课外了解的人民子弟兵的感人事迹,从而更加丰富了对“铮铮铁汉”的感知,英雄们的壮举也更为深刻地震颤着学生的情感世界。以真实彰显着课堂的生命,以情感描绘着课堂的色彩,以对话凸现着课堂的内涵,已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共振、师生成长的生命历程。精彩的语文课堂它不仅需要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还需要课堂动态的生成。精彩的语文课堂充满着跳跃,充满着悬念,充满着发现,随时都会有令人激动的精彩闪现。精彩的语文课堂是针对教学细节因时因地因情因景而动,巧妙应变,相机诱惑,激发创新。精彩应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所在,应是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

篇2: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命的灵动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

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 1 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让教学课堂有效地互动起来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见: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预习《失去的一天》时,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课文讲的是谁的失去的一天?为什么是失去的一天?你又是如何理解“失去的一天“的?你有过这样的“失去的一天”的吗?说说你的感想。好的预习互动会给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2 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 3 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 4 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冬不拉》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将“互动”进行到底,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作者:胡带发

篇3:让灵动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一、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这一个特点告诉我们, 应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得在辅导学生阅读寓言《滥竽充数》时, 我向学生提问:“学习这则故事, 你有什么和别人不同的看法吗?”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沉思片刻后, 沉闷的课堂霎时活跃起来了, 一双双自信的手踊跃地举起来。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这和齐宣王有关系, 因为他喜欢听合奏, 为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提供了条件。”也有学生说:“我认为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 和乐队的‘队长’、‘艺术指导’大有关系。他们为什么不加强检查, 让南郭先生长期地混在乐队中作弊呢?进行检查、督促是他们的责任, 可他们偏偏玩忽职守, 任凭南郭先生作弊, 骗取薪水。”……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答案, 尽管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有一定出入, 但我并没有轻易地否定他们的看法。因为这充满生命灵动的体验, 这充满生命灵动的情感, 这充满生命灵动的语言, 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理解与肯定。我的这一“放”, 放出了彩, 放出了火花, 正是因为这一“放”, 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 激起了他们的思维灵感, 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所以, 课堂教学一定要关注生命, 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体, 我们一定要树立人本意识,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

二、声情并茂, 诵读吟咏, 让学生感受美的情感世界

情是语文的灵魂, 文学便是情学。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中学语文教材, 大多是精挑细选的佳作, 题材不同, 风格各异。而语言文字的情味, 不是贴在作品表层的标签, 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语言文字当中蕴含的意味和情味, 教师是不能完全、准确地讲出来的。所以, 教师要善于把握感情基调, 掌握好语调和节奏, 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 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 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比如, 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 那清新优美的文字、那苍茫空灵的荷塘月色、那贮满诗意的意境、那宁静高洁的心灵, 叫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朗读欲望。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朗读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反复吟咏, 边读边思, 边思边读, 让作品中的人、物、景立体化, 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动起来、活起来。那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漂浮的青雾, 有光有影, 有声有色, 就像一个个特写镜头, 在学生的脑海中一一闪过。只有在这时, 他们才真正地披文入境, 真正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音乐美和情感美。

三、唤起联想, 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 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 眼中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 就好像瞎子的目无全象, 当然也就无法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引起情感的共鸣, 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 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 体味文章意境, 达到情感的共鸣。比如,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教师和学生满怀感情地朗诵那优美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学子别离母校的感人画面。这样, 尤其是那三个“轻轻的”,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惦着脚尖, 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对母校至深的情丝, 在招手之间, 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学生借助想象, 飞跃了时空的限制, 进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此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写一写现代版的、属于自己的《再别康桥》。这样, 既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又体现了学生对母校的依恋, 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篇4: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授课方式 师生互动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2-02

在教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学语文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教学方法,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互动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很好地实践听、说、读、写的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师生平等是基础

从现在的教学改革趋势来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大前提。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师生关系的平等,就给了学生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同时,平等的关系能让师生之间处于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如此,学生才会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互动中积极思考,融入到整个大集体中,学生能够表达自己,那么教师就能够通过学生的表达去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就能够因材施教。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能引起他们的想象,因此,在平等关系基础上,老师还应该耐心、热情地解答学生的提问,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而不能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升语文能力是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形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从生理学意义上讲,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期,识字认字的最佳期。因此,语文教师通过课堂互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来识记字词。提升学生的识记能力。

2.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感受语文的魅力,积累文学知识。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能够阅读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每一位学生都有阅读的机会。在互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自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形式进行,达到积累词汇、提高语文感悟、加强交流与表达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领悟汉语文字的内涵以及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和素质。

3.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主要是以能够听懂对方表达的内容,同时能够自然大方的与人交流,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口语表达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应该从小学生阶段进行培养。在互动教学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机会会增加,同时通过讨论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开口讲话是十分重要的,既能提升表达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融入到集体中。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会大大提升,老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4.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清楚的描述一件事情的同时还能够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四五百字的写作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写作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课堂互动,一方面学生们在进行作文互评的时候,能够学习其他同学的写作优点;另一方,又能够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获得更直观的建议,在下次的作文写作中能够提高。通过学生们进行互相评点之后,教师最后总评,指出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推荐最佳作文,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通过这样两次的评论,学生们的思想最终碰撞出火花,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利于教学模式的改进。师生共同进步。

5.提高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能够凸显学生们的主体性地位,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加以引导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思维角度,以及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在自由表达过程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三、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是保证

语文教师在互动课堂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教师在互动课堂中设定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自由探讨。虽然,互动中有的问题是老师预先设定的,但是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有学生产生“奇怪”的想法,这就需要老师自身有相当高的素养和应变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十分了解还要博览群书,熟悉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就能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同时,教师还要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往这方面思考,教师自己也要调整授课内容,丰富而不枯燥。

因此,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而不是压制学生们“奇怪”问题,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晓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J]. 课外语文,2014年10期.

[2] 贺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05期.

[3] 张丽梅.让个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4年04期.

[4] 吴小英. 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文理导航(下旬) ,2014年05期.

篇5:浅析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一、创设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

教学中, 自由的概念不仅仅是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它在深层中还包括给学生以精神、思想以及学习方法方式等方面以充足的自由度。而师生互动本身则正好需要这样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试想, 没有这样的空间, 学生如何向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想法, 没有这样的空间, 学生怎样让自己的思路无所顾忌地任意徜徉。况且, 给学生创建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也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一个教育理念的明确的彰显。所以, 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对于和谐师生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 在学习《威尼斯商人 (节选) 》时, 笔者组织学生排演这场戏, 通过戏剧活动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 我根据平时的小组分配来组织学生排练, 给每个组的要求是必须排出成品, 组内所有人员必须全员参与。出乎意料的是, 学生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 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创造力非常的惊人。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得到了充分的加强, 同学们在自己举行的活动中, 得出了夏洛克是社会发展中特定时代的牺牲品这样非常深刻的结论, 不仅仅指出了其自私、贪婪、嗜钱如命等品质, 还说鲍西亚小姐就是一个女神, 是智慧女神的化身, 有的学生甚至在课本剧中自己创作并朗诵了赞颂鲍西亚的诗歌。在教学中, 同学们纷纷参与其中, 而参与的人数和参与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浓郁的学习氛围当中, 排演、思考两不误, 教学的良好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是教师反复讲几节课都达不到的, 这节课的成功充分证明了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 学生就会迸发出十分的热情与创造力, 让我们为之震撼, 进而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足。

二、平等对话的空间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语文教学活动过程要在师生平等的对话活动中进行,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英国南部的一所乡郊小学, 一个老师调教一个差班, 孩子们都很调皮, 爱捣蛋。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和他们玩得天昏地暗, 下课时对他们说:“孩子们, 你们要是把学习搞上去, 我就去吻郊外牧场里的一头母猪!”孩子们说:“老师, 这是真的?”“我要吻的是你们认为最大的那头母猪。”老师真诚地说。即使是贪玩的, 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母猪吗?”半年后,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圣诞节前夕, 孩子们对老师说:“你可以吻那头母猪了!”“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穿过公路, 来到郊外的牧场。孩子们找到特大特肥的那头母猪, 老师走近那猪, 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有人或许会以为这个老师太无趣了, 在学生面前丢掉了一定的教师尊严, 可能在以后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我们也从这个故事中明显看出, 教师处在了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之上, 给了学生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空间,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与信心。有了这样的师生平等对话的空间, 怎么能没有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呢?

三、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的班级里面,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严重, 有的学生程度较好, 于是整个课堂便成了这些学优生表演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全是围着这些学生打转。而那些学困生便成了课堂上教师讽刺挖苦的对象。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独特的认知和体验,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紧抓这一点, 及时进行鼓励, 给学困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添一点催化剂与润滑剂。例如, 在教《曹刿论战》时, 某教师不在意地把“夫战, 勇气也”中的“夫” (应“fú”) 读成“fū”。有学生指出读音不对, 此教师当即承认了错误, 作了改正, 获得学生的好评。

四、保持关注特殊学生, 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实事求是地讲, 当前的的初中语文教师的确是很忙, 由于许多语文教师还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 工作就更忙了。但是对于课堂上的特殊学生, 我们也应当加以关注, 这个因素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目前的课堂现状是许多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上表现比较活跃的积极分子, 而忽略了课堂上较为沉默的学生, 尽管这些学生中有许多都是品学兼优的。所以, 教师应当对课堂上的这个群体加以积极关注,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挖掘, 并及时使这些学生也活跃起来, 成为创建良好师生关系中重要的棋子。

篇6: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交流与互动 思维火花 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52-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几年来的课改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 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等各方面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 “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和谐气氛,促进交流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咱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交流

现代教学研究理论指出: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引起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让学生交流什么,怎样交流,这就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交流奠定基础。

首先,创设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想交流。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关于“保护鸟类”的情境作文教学课颇为精彩。他首先播放一段林中小鸟轻快的叫声,仿佛小鸟在歌唱。然后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手持猎枪的猎人,在林中寻找鸟儿,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今天林中的小鸟真多啊,我又可以享受美味的下酒菜了!”顿时下面的学生急了,有好多学生站起来阻止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能捕杀。”于老师“不肯”,并示意学生说出理由来。有几个考虑成熟的学生走上台前。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于老师说这还不够,并又故意重复着先前“我又可享受美味的下酒菜了”的话。第二个学生急了,赶紧上前,又说出另一个理由。于老师还是没听他们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的同学说出其他更多的理由,竭力劝阻于老师放下手中的猎枪。于老师看基本上理由全了,就说:“听你们的吧!”他就是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有意识构建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鸟儿的行列中来。这要比教师空洞说教式的指导效果好多了。

其次,问题应置于一定的情景中,便于学生交流。有的老师课堂术语过于规范,又不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难于理解。设计问题时常离不开“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头,使学生望而却步。而有的老师对问题使用不同的提法,并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轻松如谈话。比如上面的例子,于老师将要指导的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便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觉这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师生对话,因而说得就比较自由放松了。由于有了先前师生交流的基础,再把它写成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篇7: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如何互动

关键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的实施, 新课改的实行等, 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类型, 更多地重视学生们的课堂学习质量。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发挥师生互动的积极作用, 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 也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形态。老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怎样去学习, 更在培养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互动强调的不应该是教师的主体作用, 而应该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教学研究者一直把精力放在教师的探讨工作上,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以往的知识传输及灌输者变为知识的促进者, 学生也应该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及创造者。教育研究者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 将研究的主体转变到学生的角度, 让师生之间的互动真正成为双边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完成新课改的目标。

二师生互动对教学的重要性

1. 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要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目标。小学语文教授的主要是拼音、汉字以及词语, 小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遵循的模式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 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差。对于小学生来说, 课堂应该是愉快、充满活泼氛围的, 而不是严肃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没有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进行对话, 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活动的行为特征。

小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首先老师应该对要讲述的内容给学生启发与引导, 然后再进行讲解与示范, 教授学生应该怎样去写汉字等, 最后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愿意学习的潜能, 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需要老师平等地对待学生, 不能因为成绩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都是重要的、平等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聆听学生们回答的问题, 从中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聆听学生内心的想法以及正确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 充分体现学生们的自主活动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知识、技能等的主动获取者。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一个组建的过程, 学生获取任何知识都是自主、能动地生成, 而不是靠外部的力量去灌输。对于语文课程来说, 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知识, 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以及鼓励者, 而不是什么都要告诉学生, 什么都要按老师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意识,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思维意识。语文不像数学知识等有固定准确的答案,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主动地构建知识, 用发散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提升自主意识, 提高学习效率, 完善健全人格。

语文学习就是要开阔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某件事情, 然后写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让学生在尊重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去遵从内心的想法,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这里,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起辅助作用, 而不是干预学生的选择。

3.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增强课堂氛围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互动环节, 但也不能忽视生生互动所带来的效果。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上, 老师组织学生在一起讨论某一件事情, 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及看法,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从中更好地锻炼学生们的自主能力。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的效果更加明显, 交流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自身没有的品质。以小组合作式学习为主的生生互动, 学生们说出自己内心的看法, 大家相互交流, 由课堂的聆听者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老师从中给予肯定性的意见, 培养学生们的倾听意识, 还能根据别人的意见给出自己的看法, 从中可以不断地锻炼自己, 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更加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还会出现学习竞争, 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 我们应该分析多种教学因素, 更好地让学生们学习到知识以及怎样去获取知识的办法。

参考文献

篇8:小议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一、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互动方式单一陈旧

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式很多,但最常用的莫过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回答——教师解析点评”这一模式了。但这种互动方式忽视了音乐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需要多情景地开展教学。音乐的特点之一在于,即使同一个音符,放在不同的情景下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内涵。所以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首先应该是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从不同角度理解音乐,在多种情景下分析音乐。同时,由于个体音乐素养的不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便会存在较大差异。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严重抑制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互动手段流于形式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师生互动手段的利用也不充分。就提问方式而言,教师常问的问题有:“你喜欢这首歌吗?”“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自己唱一遍好吗?”等等。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只是简单地点评一下,转而又开始进行下一轮的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没有引导学生将新旧音乐、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尤其是没有结合社会流行的热点来进行比较,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更深层次的含义,所以这种互动方式其实是教师在将学生牵引到教学预设的答案中,教师在提问之前就已经想好了答案,甚至可以说师生都盼着能够顺利地回答出问题、唱出答案要求的歌曲段落,“完美”地结束师生互动环节。所以看起来师生是互动了,但课堂气氛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和沉闷。

3.缺乏情感交流

音乐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情感的投入。对于优秀的音乐作品,从歌词到谱曲,创作者都投入了全身心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最容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长期以来,教学以外的师生情感交流极少。而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音乐只是一门课,歌唱只是一项技能,互动也只是理论知识的问答,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很难领会到音乐中蕴含的美好画面和人文情怀。

二、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途径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无论以哪种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其前提都是学生乐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第一步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音乐课程的课时一般都不多,教师不妨先在课下与学生充分交流,促进相互信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营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异样,如声音沙哑、情绪低落,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关怀。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轻松了,互动方式多样了,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会有所改善。

2.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无非是教师依照教材讲,督促学生练。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导。例如,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课下都准备一首喜欢的曲目,并根据曲目任意布置教室。在下节课上推选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解析这首曲目,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流派、含义,以及教室情景的布置风格与曲目之间有何关联等,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指导者、欣赏者、伴奏者和学习者。再如,在进行歌唱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追求时尚潮流的特点,采用模仿诸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被学生广为关注的电视音乐节目,把教室变为好歌好声的赛场,寓教于乐,使学生逐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进而在音乐课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此种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若要形成和谐、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善于挖掘学生潜力和聪明才智的伯乐,以平等的姿态、积极的情绪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充分展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浅议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 从人与人之间情感碰撞、交融中产生的, 音乐课所吸引孩子们的正是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那么, 如何来提高音乐课师生有效互动?我作了以下分析:

1.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心情舒畅了, 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源头活则流泉清, 根本固则叶宽松。”课堂教学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释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就得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2. 巧妙的课堂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 要运用得好, 让它受益于课堂教学, 关键就是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 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我们常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有多种方式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 其中,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语言引导。

二、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1. 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情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动力。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 因此, 教师应注意倾注丰富的情感, 以此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 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美的体验,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 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要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学习音乐上, 逐渐地对学习音乐产生良好的情绪和强烈的愿望。其次, 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牵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动作、范唱、指挥和神态等, 无不传递出情感的信息。当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信息重叠在一起时, 大家的喜怒哀乐之情便自然、和谐地融汇成一体了。

2. 围绕音乐学科审美特征, 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动性、感知过程的听觉性、内在情感的直接性、审美创造的再现性、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感觉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适合的表演手段, 通过音乐表演表现内心的情感。在音乐课上, 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而且还要好好地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要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知识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音乐教师要努力探索音乐教学的规律, 让活泼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去塑造新一代健康而又高尚的灵魂, 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3. 进行科学的深入预设, 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运用电教媒体, 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展开想象的空间。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 精心科学地预设音乐审美情境, 以保证音乐欣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

这种教学氛围的创设, 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的“引子”, 戏曲的“序幕”, 给学生较强、较有吸引力的刺激, 抓住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课题,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 全神贯注地等待下一个环节, 能改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变空洞呆板的说教为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知识传授, 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鲜明、生动的艺术感染过程。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对初中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视频案例分析

1.引言

目前,教学改革已经将焦点聚焦于课堂教学,但很多中学数学老师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仍采取满堂讲、满堂问或任务分配型等方式实现数学字符的全盘托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大大挫伤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视频案例分析研究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

笔者从我市多所中学取得相关资料,经过与校领导协商交谈,参加学校开展的数学研究活动和数学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大会,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并将每次研究内容做详细记录。再抽取七年级和八年级其中两个班,对其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拍摄并制作成视频录像。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中,班级人数分别是42人和45人,两个班级学生总体成绩在年级为中等水平。七年级的数学授课教师是有二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八年级数学授课教师是有两三年教龄的年轻老师。授课内容分别是“分式的乘除”(七年级上)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八年级下),均为新授课。

3.研究方法与步骤

教学视频作为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研究者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有比较全面、直观的认知,并获得整体性分析理解,有效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模式。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与老师交流、听课,课堂教学拍摄,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步:实录,实录包括录入教师和学生在整节课堂中的所有教学语言或教学活动,并记下每个课堂活动相应的时间;

第三步:对课堂的互动方式进行记录,包括学生的情绪和参与度;

第四步:分析统计得出课堂互动的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对策。

4.研究结果

4.1课堂上互动类型单一

通过视频录像,笔者不难发现,与八年级学生相比,七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对活跃。教师在进行“分式的乘除”部分内容讲解时,先对公式概念进行分析,再总结公式巧记小技巧,要求学生集体读公式小技巧两遍,学生跟读热情高。其次,教师进行例题演示,通过光标导入相关题目,给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进行分式乘除计算。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走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有疑惑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教师个别提问学生,对计算正确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而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鼓励,并在班上分析错误原因以及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光标导入正确答案。教师要求学生核对答案,将错题抄在错题集上。由此可见,七年级学生虽然参与比较积极,但课堂互动的形式相对单一,基本就是答题和读公式。

4.2课堂互动范围小

视频录像显示,八年级的课堂互动比较欠缺。年轻教师在进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部分内容讲解时,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或者有的学生理解却不懂得如何运用。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进行举例说明,教师讲解完成,鼓励学生举手说出不明白的地方,再加以讲解。而愿意举手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师采取抽检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即在屏幕上导入相关的巩固练习题,抽选几个学生现场做题。抽中的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抽中的学生無所事事,特别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开始说话、搞小动作甚至睡觉。学生完成做题,教室核对答案,并逐题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教师检查每道题班级学生的正确率和错误率,抽取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再进行分析讲解。由此可知,教师虽然设置了互动环节,比如提问或现场做题,但这种互动只是实现了教师与班级少数学生的互动,并未实现师生之间大范围的互动,更缺少生生互动。

5.结语

通过对视频录像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弊端。为了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增设适量的课堂小互动。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5分钟左右的课堂导入,导入不仅意味着要将新课导入课堂,还意味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转移到课堂中。因此,导入一定要新颖、独特,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突出,切忌全盘托出。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者,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获得帮助。

总之,只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获得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艳春.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23-25.

上一篇:大班教案欢乐元宵节下一篇:郑州云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