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2024-05-04

灵动有效的数学课堂(精选6篇)

篇1:灵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有效互动——课堂的生气,生命的灵动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陈远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发有效的课堂资源的生成,并把它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科知识的有效因子,从而让课堂呈现学生生命的灵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呢?

一、有效互动的涵义

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国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知识,忽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在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二、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要素

1、课前准备——有效互动的前提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课前教师准备什么?第一,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第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第四,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第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

2、角色转变——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些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下,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3、民主和谐——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的,在一个呆滞、具有 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因而教师在课上应该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想说、敢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互动才实实在在,生成才能在不经意间来临。

4、平等对话——有效互动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的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互动的课堂需要 对话和共享。

三、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策略

1、“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的乐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在“对话”的课堂上,当学生希望挑战权威的时候,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灵感最易产生,见解最易独到,语言最易有光彩。

在朗读指导《九色鹿》第六自然段中:我一改范读的规范性,将这段文字读得极平淡且还读得字,这时的学生大笑、哗然,众人跃跃欲试,给老师提意见,急着要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仿效着读。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从学生们高举的小手,自信的朗读,充分地展示出了学生的“能耐”:学生们对这部分课文的理解、感悟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用种种方式传递出来。在听到那么多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后,学生一起为老师作个示范,朗读课文该段,果然精彩极了。

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允许争论,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2、“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发生碰撞,碰撞激发火花,思想火花恰恰是课堂上最为美丽的风景。

在教学《九色鹿》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刚到哈巴罗夫斯克时没有皮帽子戴。当地冬天的温度低达零下三十摄氏度,他外出送货时冻得不行了,于是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这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回头一看,一个俄罗斯男子 站在他的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同时用手指指表,再指指脚下。(讲到这儿,我让学生猜想,俄罗斯男子说的“明天”及手势的意思。)接着,我继续讲述《皮帽子》的故事。这个手势已经把一切表达得很清楚了——“中国小伙子,天气这么冷,不戴皮帽子怎么行?先戴上我这顶吧。明天这个时候,来这里还我好了。”按理,这个商人应当弄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而第二天,商人不但没去还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起借给他帽子戴的俄罗斯人:“你们猜‘傻帽儿’这词怎么来得吗?傻瓜等帽子——傻帽儿,哈哈„„”(讲到这儿班里一部分学生表情严肃,一部分学生也笑了起来)我乘机引导讨论并小节:商人笑了,我们同学也笑了,这两种“笑”一样吗?对呀,商人的笑是无知的笑,我们的笑是明白了道理之后的笑。

针对故事讲完后,同学们发出的笑声和商人的笑声让学生进行探讨,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笑”。同学们都振振有辞。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丰富多彩的答案背后,学生对这“笑”有了更深的感悟,领略了中国语言丰富的魅力,对语文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学生的收获早已超越文本,走向了智慧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风采。

3、“生文”互动——揭开思维运转的帷幕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正像《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交流;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充分展示他们生命的活动。

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学生如何阅读实现与文本互动,又怎样使得这种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让学生品读书本,就给了他们开启思维深入已知、探索未知的机会。这种互动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角度等的不同决定的。如在一堂《山行》的古诗教学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先品读古诗,然后把读懂的地方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环节一下就打破了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局限性,通过反复地品读,学生的思维一跃而开,用笔感悟出了读懂的地方:一座 山林、一条石子路,几棵枫树,几户人家等,但侧重点明显不同,比如有的着重描绘的是山间延伸至远方的弯曲小路,对枫树,只是草草地用几片枫叶点缀而已;但有的重点描绘的是火红的枫林,对山间小路只是信手画条曲线便罢,可见前一个学生重点感悟了“远上寒山石径斜”,而后一位学生则是抓住“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细节作了一番斟酌,可见,不同的学生在和文本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生发程度上有明显的发散性。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赢得了 “静静思考”的时间,是对思维的初绽,带来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涩的喜悦。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让我们在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使语文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在这里,儿童固有的灵性将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将得以唤醒,失落的自信将得以找回。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活力,流溢着生命的动感,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篇2:灵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张志红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224000)

摘要: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课堂对话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学生的从众与退缩,对话的有效性无从保证。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让对话主体民主平等,让对话话题贴近学生,让对话过程生成不断,让对话方式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丰富,认识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培养,行为得以端正,精神得以发展。

关键词:对话 主体 话题 过程 方式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课堂对话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对话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学生的从众与退缩,对话的有效性无从保证。如何走出“空对话”、“假对话”的误区,实施有效的课堂对话呢?

一、对话主体:民主平等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师生双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对话主体间视野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必须以个体话语的真实性为基础。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赖认为,一场优质的对话,必须含有“平等、爱、谦虚、希望、信任、批判性思维”等要素――平等是对话的准备,爱是对话的基础,谦虚是对话的要求,信任是对话的条件,希望是对话的目标,批判性思维是对话的手段。因此,有效的课堂对话必须做到:

要转变教师的“权威”角色,与学生“平起平坐”。虽然“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但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双方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情怀展开思想交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灵的沟通。所以,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收回自己的话语霸权,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

要营造充满爱的课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爱是一种对他者的投入、奉献与责任,并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教师要善于将爱的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从而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把学生视为“伙伴”。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的.表达,倾听他们的声音,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纳,才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创造的精神。

二、对话话题:贴近学生

话题是对话的中心,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决定着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下去。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有效对话的关键是精心预设贴近学生的有效话题。这个对话的话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来的;可以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或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师生对话中生成的新问题;既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维状况,又层次分明、面向全体,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并富有生活气息,紧扣时代脉搏。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一课时,围绕“中日关系”这一线索设计了四个话题,让学生推理、想象,讨论、争辩――

话题一:共鸣。

生 日本人实在是太可恶了,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中国人。

生 是的,我也非常气愤。刚才在电影院看《南京!南京!》,很多人都哭了。我听说有一个观众因为太愤怒,看完后怒砸电影院的银幕。

师 请同学们回忆《南京!南京!》的历史背景,谈谈当时的中日关系。

话题二:分歧。

生 日本人那么可恶,我也要抗日。

生 现在是和平年代,你怎么抗日?

生 我抵制日货,而且不准日本人再到中国来,就是来了我们也要把他们赶出去。

生 你的做法我不同意。这么做的话会破坏中日友好关系。

生 他们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我们还要“友好”吗?

生 中日关系不仅仅只表现在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上。其实中日关系由来已久,而且在不断变化。

师 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中日关系的变化。

话题三:疑惑。

生 原来中日关系这么复杂啊。真想不通,两个国家又不是小孩子,关系怎么时阴时晴的?

生 这个我也不理解。

师 请同学们结合现代中日关系的变化,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日关系时阴时晴。

……

话题四:顿悟。

生 哦,原来是这个原因。现在我清楚当今国际社会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复杂多变了。

生 是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只要是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

师 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

这四个话题以教材为依托,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沟通了社会热点和生活经历,又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地开展有序的合作探究,把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

三、对话过程:生成、共享与引导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是新的知识、新的意义的生成,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的不再是原来拥有的“那一个”,而是多种思想的交汇。

其一,动态生成。钟启泉教授指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教学意义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协商、互动与分享而实现的。对话是一种多维度的精神自由流动,“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都会发生转折而成为下一个起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因此,教师在抛出对话话题后,必须耐心等待,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不仅表达自己思维的结果,还要表达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还有哪些思维障碍,通过及时的追问,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思维卡壳,“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和引导,使纠错成为创造的过程,也给其他学生以示范、启迪、激励。

其二,共享双赢。师生作为课堂对话的主体,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以彼此的反馈、应对、接纳,分享对话中流淌或蕴涵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说得好,“教师和学生犹如一个电池的两极”,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能量。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一方面,学生受惠于教师,获取教师言说中的知识,接纳教师的人生经验,受到教师优秀品格的熏染,从而增长新知、丰富经验、孕育创意、涵养德行;另一方面,教师同样受惠于学生,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和启发,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其三,有方向的引导。思想性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首要任务。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既享受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反面、正确与错误交错混杂,这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错觉并进入误区。因此,课堂对话应该引领学生趋于真善美,不能为了吸引学生,一味迎合学生中的“愤青”,而应弘扬社会主旋律,坚持正确的导向,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今天我们应怎样做“孝子”?

材料:北京有一位青年从21岁起便辞职全力照顾父亲,10多年来不工作、不恋爱、不娶妻,不会上网,没有手机,不与人交往,专以照顾植物人父亲为唯一的职责和工作。

探究:(1)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青年的“孝道”?(2)“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美德。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孝道”?(3)看了上述案例,请你从经济、政治、哲学任一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对这个话题,师生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孝行在任何时代都让人感动。孝子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在今天这个利他精神欠缺的社会,自然也更会感动众人。但社会对孝子的表彰,却需要理性的指导,而不能以极端和感人为标准。当一个青年的生命价值在奉献给父亲的过程中成为另一个生命的附庸时,这种奉献就有了残酷的意味。今天的中国社会需要文化重建和传统回归,但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价值的基本价值观,不能在回归传统、弘扬孝道的名义下被否定。今天的年轻人,首先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和可能为老人提供幸福和安宁,不能成为自私、逃避责任的一代;但另一方面,孝道也不等于放弃自主和独立。今天的“孝子”应该是具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意志的个体,他的生命,理当在学习、工作和对社会的奉献中,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四、对话方式:灵活多样

有效的课堂对话要根据不同的话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对于“材料问题”、“情境问题”,可采取问答对话形式――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材料、情境和问题,做好对话的情感与知识准备;对于学生认识上有争议的问题,可采取辩论对话形式;对于学生有模糊或错误认识的问题,可采取讨论对话形式,让学生在争辩中澄清错误,达成共识;对于有一定思维含量和较高探讨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探究对话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角度探讨。

篇3:创设有效情境, 灵动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 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情感反应, 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 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 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 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 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突出体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 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

1.德育性原则

情境创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指导, 充分发挥德育作用, 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颖, 忘记了对其内涵的考究,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

2.诱发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 紧扣教学内容, 凸现学习重点,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3.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情境时, 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 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 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 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4.接近性原则

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 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 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 “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 须“跳一跳, 才能够得着”。

5.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充分利用 , 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 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6.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使课堂“乱”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让师生相互启发, 诱导, 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四、情景创设的常见形式

1.创设故事情境, 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 他们会牢牢地记在头脑中, 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

例如, 有位老师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 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 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 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 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 一会儿捉蜻蜓, 一会儿捉蝴蝶, 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 钓到两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 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 学生的兴趣浓厚, 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又如, 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 通过这样一段故事创设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 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四人口渴难忍, 唐僧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 八戒把一个大西瓜抱来了, 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 叫喊道, “西瓜是我抱来的, 最低也要给我五分之一、或得六分之一吧。”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五分给了八戒一份。八戒吃完了拍着肚皮说, “我真傻, 为什么比先前分得还少呢?”这样, 学生在故事中活动, 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 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 要让生活走进课堂, 将课堂引向生活, 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 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后, 教师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草地, 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 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 小猴被车颠得一上一下, 学生见了哄堂大笑。教师见机引导学生讨论, 小猴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 有角。走起来当然会颠簸。”教师引导学生再看屏幕:小猴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 小猴仍然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个车轮没有角, 但走起来为什么还颠簸呢?”教师的提问, 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 运用所学知识, 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3.创设游戏情境, 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 课堂中采用游戏, 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 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 让儿童在乐中学, 趣中学, 活中学, 做中学。例如, 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统计”一课时, 让学生两人为一组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统计输赢的情况。学生就乐了, 知识就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得以巩固, 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五、创设有效情境的作用

创设有效情境首先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其次,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再次,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有效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创设、呈现教学情境, 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 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 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 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应因时、因地、因材、因人制宜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力求使课堂“动”起来或“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夏月琴.情境教学小议[J].新课程 (教师版) , 2006, (8) .

[2]夏炎.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构建新知识[J].数学通报, 2001, (12) .

[3]王庆艳.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J].辽宁教育, 2001, (Z2) .

篇4:有效对话,灵动数学课堂

【关键词】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自我对话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6-01

一、文本对话,汲取自然丰富的养分

1.教师与文本对话

教师必须跳出教参的束缚,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备课时,要与文本主动对话。首先,教师应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其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题进行加工,改编、补充和完善,进行二次创作。

2.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创造、生成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学生与文本对话,表面上看,是安静而平静的,但他们却能认真的思考,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在启发激励中迸发智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学生的心灵,巧妙引导,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进行数学地交流和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道实际问题:用一张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铁皮设计一个深度为1分米的无盖水箱,要求使焊接起来的水箱容积尽可能大,应该怎样设计(不考虑接头材料)?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在交流共享中合作学习

学生與学生由于年龄相同、生活经验相似、思维方式相近,所以他们之间沟通起来更加直接,相互间更容易接受。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在讨论、辩论、交流中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

请看"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大家判断一下:我们以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许多同学立即动起手来,有的画、有的剪、有的折,汇报时,两派意见各不相让。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一致,请双方各推选一名代表到前面来,看谁能说服对方。

生1: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不管怎样对折,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

生2: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两边能完全重合,请看,(边说边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后两部分重合在一起)这不是完全重合了吗?(说完得意地看着生1)

在教学中,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对话,相互启发,相互唤醒,相互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让问题在对话中解决。

四、学生与自我对话,在评价与反思中升华认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除了和教师、教材、其他学生对话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和自我对话。

如每节课快结束时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结,自己回答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与策略?这节课我还有什么疑问没解决?我积极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了吗?我与同学主动合作交流了吗?我在这节课中遇到困难后是怎样解决的,取得成功了吗?这节课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教师自我对话,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

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成互动的新资源,以此来调节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如及时写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记,寻找互动策略的调整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质量互动的策略;学习有关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便于借鉴尝试、实践;进行阶段性教学观摩展示,提升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认识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时,原来设计了"涂一涂,认识1/2"和"折一折,做出1/2"的教学环节,后来我就设计了一个新的问题与练习:分数都可以用对折的方式得出来吗?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推进学生学习、尝试、交流、讨论,充分让学生去比较、选择合理和适应自己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

总之,让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昭示着民主、平等;凸现着创造、生成;张扬着个性、人性。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对话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情感得以交融,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篇5:电子白板灵动小学数学课堂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确实辅助了我们的教学,代替了原始的黑板和粉笔,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但是随着人们对教学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原来的手段已经无法解决,课堂效果的要求已无法满足。此时,交互式电子白板出现了,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高科技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技术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在一起,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解决了传统黑板和投影演示功能难以相互结合的矛盾,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电子白板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科技的发展,人们教学实践的需要也在逐步提高,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应运而生,它改善了黑板的这些弊端,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缺陷,教师完全围绕着“定型”课件讲课,课件只能以事先安排的顺序依次呈现,很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由于课件的内容无法即时更改,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只能跟着教师的演示而被动地进行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解决

了人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它的交互功能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件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一、电子白板引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孩子,大部分性格比较沉静,课堂上主动性不高,一节课下了,能积极发言的人没有几个,我为此也深深地苦恼,电子白板的出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平面图,思考实际的方块是怎么组合的,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单凭想象较难解决。我首先用画图功能画了一个小正方体,用油漆桶喷上颜色,学生眼前马上一亮了,趁着大家的热乎劲头上来,我又将“无限克隆”功能作用于小正方体,拉出来很多一模一样的正方体,学生看着我魔术般的变化,一下子轰动起来了,几乎全班同学都要上来试试,通过这样简单的拖拉同学们的思维完全被激活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使我感叹不已,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了,学生他们对今天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欲望空前高涨。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并且方便多了,更重要的是它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能真正的“动”起来!

二、电子白板建构数学活动

电子白板构建了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

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在五年级《组合图形面积》中,课前设置了一个拼图的数学活动: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基本的图形拼图。我事先将基本图形的图片放入白板文件notebook的“我的内容”中,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旋转、克隆功能对基本图形进行复制、拼搭,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能直观、形象地进行即时活动,学生自主探索、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电子白板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堂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师生共同把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用剪、拼、量、算、折等方法进行研究。学生实际操作中确实感受到自己手中的这三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对“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一定是180度”这一认识并不深刻,甚至有学生怀疑。

但有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后,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时提供可任意变形且各角度数不断显示变化的三角形,让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在拖动过程中观察、交流、体验,一起度量,一起学习。随着不断拖拽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的形状不断变化,三个角的大小也不断变化,而三角形的内角和始终不变,仍是180度。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研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以及动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

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电子白板深化课堂练习效率

课堂练习多是枯燥、单一的,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是的练习也丰富生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设计了学生喜欢的闯关游戏,其中第一关的游戏也是一道巩固练习题:根据给出的分数,给下面的图形涂色。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喷桶,对空白的图形涂上了喜欢的颜色,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子白板在练习课中的应用更是相当方便、直观。可以把事先在word文档里设计好的练习题,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直接导入到电子白板上进行练习;对于学生的反馈,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结合投影仪,把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直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讲解和批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白板的写写画画和幕布下拉等功能,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显著。

五、电子白板非线型流程生成小学数学课堂

平常使用的ppt、flash等课件往往是线型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修改制作中的失误或不足,对课堂上突然闪现的灵感也无法随机加入演示。电子白板借助其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无须严格的专业训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同步,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电子白板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更新自己的电子教案,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随写随划,随时给予解决,对于不同的情况利用注释功能,调换不同颜色的笔,随时进行归纳,具有较强的生成性。比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可以在天平两边添加或减去物品,来保证天平的平衡,利用电子白板,学生操作,并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达到了实物再现的效果,大家认真、积极参与,对“等式的性质”的意义理解得很到位,为方程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高效的资源库,它极大地促进了形式多样的交互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之间真实的互动交流,将它与智慧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必将最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3期

3、吴筱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6.

4、鲍贤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策略设计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9,(5):84-87.5、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6:灵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贵州省晴隆县花贡小学

付作伦)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数行结合”即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的表示出来。实践证明,数形结合与抽象思维协同运用,和谐发展,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至关重要作用和地位。“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数行结合”即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的表示出来。实践证明,数形结合与抽象思维协同运用,和谐发展,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至关重要作用和地位。“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数形结合,把握好数形结合之度,就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引进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形助数”在直观中理解数。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等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以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理解数学的本质,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的目的。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以“图助学”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

线段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方法。让学生画线段图,将数量关系直观科学地体现出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应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例题:小明家养鸡24只,养的鸭是鸡的5倍,养的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他们画线段图,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在交流时,一些学生除了用“24×5+24”这种方法,还用了“24×(1+5)”的方法。我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都说是看到线段图后想到的,由此可见,线段图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三、“以数想形”帮助理解各种公式。

在教学有关的数学公式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会将知识学死。如果学生稍微碰到有变化的图形问题,就不能灵活解决。所以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就让学生借助图形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求长方形周长大体有三种方法: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通过对学生的检测,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种方法应用的比较多,第三种应用的比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三种方法没本质上的认识,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于是根据自己的检测我设计了让学生边说边摆小棒的方法介绍第三种求周长的方法。

四、以“情导学”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利于学生理解算理

在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占了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学生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而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创设情境:小区铺一块绿地,每小时铺这块地的1/2,照这样计算,1/4小时能铺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在引出算式1/2×1/4后,我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2×1/4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学困生。学困生受到启发后修改自己的图形,更好地理解1/2×1/4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全班点评,展示、交流。这样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上一篇:蔡甸二小欢送退休教师座谈会主持词下一篇:会后勤保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