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灵动课堂

2024-04-15

深度教学灵动课堂(共6篇)

篇1:深度教学灵动课堂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操作模式,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构建 “启发式”新型课堂模式——灵动课堂。“灵动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三段七步导学法”。

“三段七步”指课堂导学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学习阶段、主体尝试阶段和拓展延伸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分七个步骤:准备学习、导学定向、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再次练习。以上七个步骤中第一步是准备学习阶段,第七步是拓展延伸阶段,其余五步是主体尝试阶段。

第一步:准备学习一般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

心理准备(或情感准备):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知识准备: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新知的学习实际上就是用“七分熟”的旧知识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所以必须准备“七分熟”的旧知识。

第二步:导学定向

即提出导学问题,也就是为学生的尝试学习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考。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核心。导学问题既可以是教师事先根据学习内容精心编制或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题自行提出,师生共同整理。导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及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通过导学问题的解决,获取自主学习的反馈信息。第三步:自学课本

学生根据导学问题并依托课本开展自主学习。提出导学问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导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如果说,出示导学问题是课堂的起步,那么“自学课本”就是起步后学生 探索知识的阶段。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与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课本的示范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有效学习。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内容难易、要求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完全独立开展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教师带着学生看书,要详细指导,从哪里看起,怎样依次看,不但看课文,还要看插图。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

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做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先作适当的提示,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适当点拨。

在“自学课本”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阅览梗概——初步了解学习内容。(2)仔细阅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3)勾划批点——边看边做符号,如在重点句子下面标上“

”,在疑惑处标上“?”号,也可在书上写写划划,提出问题。

(4)思考问题——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自学中产生的问题。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提出导学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可边看书边解决导学问题,也可先解决导学问题再看书。先解决导学问题,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这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导学问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 2 性。

自学课本中,学生遇到困难可相互讨论交流,共同释疑解惑。第四步:尝试练习

出示导学问题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七步导学”的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作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

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学生解决导学问题正确与否;(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法?什么原因?

(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困难?(4)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导学问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 因此,这一步并不是教师休息片刻的机会,而必须通过巡视等手段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长时间练习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要想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必须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因此,课前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多样化,并通过竞赛游戏化的组织形式吸引每一位同学。设计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挑战题等。把全班同学按实力分组,可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尝试练习时以学生个人尝试与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结合,互补长短、共同进步。

第五步:讨论交流

“尝试练习”后,发现学生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情况。接着教师是否可以讲解了呢?不行,火候未到。这时,要求学生做进一步尝试,尝试汇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讨论交流”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课本,同时也会暴露学生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提供信息。

这一步是“七步导学”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3 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

学生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同桌互议,可小组讨论,可全班交流。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四人小组推选一人当组长,轮流担任,讨论既方便又省时。

第六步:教师点拨

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讨论交流”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

这里的点拨与过去的讲解是不同的,主要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过去“先讲后练”,学生对新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必须从头讲起。现在“先练后讲”,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就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难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第七步:再次练习

这一步是再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是依样画葫芦的。经过讨论交流和教师点拨后,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有所帮助,也可以说是为学困生专门安排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一条有力措施,能够保证他们尝试成功。

但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较上一次有所区别。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同样要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尝试结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以上的七步的基本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环套一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提出问题到引导学生逐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七步基本教学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每一步既可单独控制,又可相互整合。

篇2:深度教学灵动课堂

昔阳县北关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实验的蓬勃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模式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智慧教学、情智教学”等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洋思经验、东庐经验、后六经验、如皋经验”等典型经验如雨后春笋;“智慧课堂、人本课堂、生态课堂、和谐课堂、绿色课堂、快乐课堂”......各种课堂争奇斗艳。以学习方式变革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的本色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活动仍然以掌握知识为根本,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依然习惯于“牵着学生走”,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效率低下;有的教师则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形式的趣味化,从而导致有效教学时间的大量流失,课堂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突破新课改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变“牵着学生走”为“让学生自己走”,变浮光掠影式的表演为扎实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主观能动地学习,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学会学习,自能发展。

“后课改时代”的今天,“灵动高效”已经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主题词。叶澜教授说:“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快乐,就得走一条令你不快的路;若要到达尚不具备的有知,就得走一条无知无识的路;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富有,就得走一条一无所有的路;若要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你,就得走一条不是现在的你的路”。我们生活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更生活在传统的思维中。只有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只有挣脱“路径依赖”的囚笼,走一条别人未曾走过的属于自己的路,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之为教育者的本真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本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提出了“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改革构想,以期通过不懈求索,彻底改变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的研究现状:

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2、国内的研究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摸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东庐教学”,“栟茶”现象、“洋思”教学模式等,给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这些教学模式及课题成果在适用对象、领域等方面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3、研究价值:

实践价值:

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②有利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理论价值:

①有利于正确引导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②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灵动”就是灵活生动,即课堂教学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充满生命的灵光,蕴含着心灵的敞亮、思维的对话、智慧的碰撞。“高效”就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直插核心,讲求实效。“灵动课堂、高效教学”即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又灵活生动,智慧高效。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对当下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研究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改变教学过程中繁杂、花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方法或手段,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与开放的教学过程,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借助该课题研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努力打造和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特色和内涵。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调查及成因分析。

2、基本模式的建构。

3、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教学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传统课堂进行优化重组,构建起高效低耗的既朴实本色有实效又充满生机和智慧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学习,宜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验证和分析以不断优化和改进预设的策略和模式。

经验总结法:在构建“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对一些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对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推广。

研究的思路:

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出发,提出课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进展不断修改、调整方案。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研究活动的有效展开结合起来;通过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经验和理性认识,取得比较切实的教学效果,来显示研究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填写,成立总课题组,同时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分解子课题,启动课题研究。

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5年1月)

成立各子课题组,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结题阶段:(2015年2月~2016年2月)

完成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汇集研究资料,撰写总课题研究的报告和结题报告,出版研究成果专著。接受专家鉴定。

八、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课题实验阶段性报告(2014.6韩秀琴)

2、“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基本模式解读(2014.10.宋华林、梁晓芳)

3、课题研究案例集、论文集(2015.10.陈晨)

4、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调查报告(2015.10.张春绿)

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16.4韩秀琴)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16.4.韩秀琴)

3、《灵动课堂、高效教学——一种高效低耗的课堂模式》(课题研究专著2014.10.宋华林、梁晓芳)

4、典型案例集锦(2015.10.陈晨)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刘育红、韩秀琴:负责此课题的开展工作。宋华林、梁晓芳:负责此课题的资料整理工作。刘海英、陈晨、李金梅:负责此课题开展的日常工作。王秀英、王立芳:负责此课题开展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张春绿、刘凤莲、毛海珍:负责课件、案例的收集。

十、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与条件保障

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核心成员和子课题主持人均具备中、高级职称,均为本科学历,涉及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英语教学等多个学科,他们都参与过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近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刘育红校长挂帅的总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主要教干组成,全校骨干教师全员参与,教导处具体管理、负责课题研究的计划、实施、监测、指导等工作。

制度保障:建立建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课题研究的奖惩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定期向校总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人员保障:课题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有众多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同时学校还将聘请市内外专家作顾问,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资料保障: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报杂志,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各教师办公室均能宽带上网,为教师上网查找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篇3:深度体验:构建灵动的品德课堂

一、学生生活是“深度体验”的源泉

生活是发现的源泉, 是体验的平台, 是实践的基石, 是感悟的沃土。因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打造生活的课堂, 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1. 有效的课前调查, 为体验提供生发的土壤

“预习”一直以来就是主科教师们教育学生要养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在品德课教学中, 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为课内的体验提供生发的土壤。

《孝心献老人》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让他们说说如何孝敬老人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怎样把学生嘴里说的道理内化为行动却是本课的一大难点。笔者认为孝顺老人首先要从了解老人做起。课前, 笔者设计了一张“我的祖辈知多少”调查表让学生带回家请家中的老人填写, 调查内容对孩子保密。课内, 让学生做了同样的一张调查表, 发现不少孩子绞尽脑汁却迟迟下不了笔, 因为在家中孩子们习惯了祖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却鲜有人对祖辈有深入的了解。当两张不同的调查表摆在学生面前时, 立刻引发了孩子的愧疚感, 从而激发了他们了解祖辈的内驱力。

2. 亲历的生活片段, 为体验打下情感基础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 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 对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如能撷取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段作为教学内容, 一定能引发学生体验的共鸣, 从而为体验打下情感基础。

在教学《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变化之巨大及生活的多姿多彩, 笔者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入手, 让他们找一找教室的变化, 从而拓展到校园生活及校外生活的变化。通过一幅幅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画面的展示, 学生的记忆阀门被打开, 在一个个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中, 他们深深地感触到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 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得感悟, 引发学习的内驱力,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脉搏, 体验成长的快乐, 实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

3. 合理地重组教材, 为体验扫清障碍

品德课程虽然强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简单翻版必然导致生活素材被低效重复使用, 难以谈及其实效性了。只有选取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 才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作为品德教师的我们, 不能囿于教科书, 不能“教”教科书, 应该立足教材, 广泛利用课程资源, 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这样的课堂才会给学生一种强有力的震撼, 让学生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验中认知明理。

在教学《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时, 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余姚河姆渡古人类的生活片段及父母亲小时候的生活调查表和视频对话的现场采访, 让学生了解了远古时代及父母小时候的生活, 在与现代的生活进行对比中, 学生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而就在这强大反差面前, 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 从而激发起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二、情境创设是“深度体验”的载体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所谓触景生情, 人进入某一实际情景, 或接触模拟情景, 甚至在头脑中想象情景, 均能激起人的体验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如用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 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物展示、小品表演等, 都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触景生情”。

1. 创设生活情境, 点燃体验的热情

按照心理学观点, 学生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 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 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 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 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因此, 品德课内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 模仿某种典型的情境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模拟一些动作去展示情境, 以此进行体验活动, 强化内心感受。如在教学《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时, 在了解藏族的礼仪时, 教师让学生上台演一演赠哈达、敬酒的场景,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恰当地把模拟生活的表演融入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并从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2. 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体验的兴趣

学生天生爱听故事, 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巧妙运用童话、历史、地理、人物等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进行《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教学时,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 笔者将“穿越”这一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今天我就要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 自由地玩转古今, 你们愿意跟我走吗?闭上眼睛, 我们出发啦! (出示河姆渡图片) 孩子们, 睁开眼睛瞧一瞧, 我们来到了哪里?这儿就是7000年前的宁波余姚河姆渡。看, 谁在门口迎接我们?他就是我们的祖先——河姆渡人。走进大门, 猜猜你会看到河姆渡人怎样的生活场景呢?通过创设穿越到河姆渡时期的故事情境, 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解原始生活的学习活动之中。

3. 创设音乐情境, 渲染体验的氛围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 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在品德课堂中, 可以适时地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音乐作品来渲染氛围。如在《我们这样生活》一课课尾播放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升, 又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回归生活是“深度体验”的追求

回归生活是品德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这不仅是教学的本质需求, 更是教学的价值追求。

1、学以致用, 体验成功

运用是对学习最好的检验。品德课的教学如只停留在嘴皮子上, 流于形式, 就有悖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指导道德行为是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不断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从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如教学《我会学习》一课时, 在学习了多种学习方法之后, 笔者设计了一个“学剪窗花”的活动,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剪窗花的, 然后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学过的几种学习方法学剪窗花, 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又学以致用, 让学生把学知识和学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一活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能主动地感受、体验成功, 从而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 既学会做人, 又学会做事。

2. 追踪评价, 体验坚持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 是品德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孝心献老人》一课的最后, 笔者设计了一个制作“孝心卡”显孝心的活动:学生看着黑板上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内心的需求, 想一想:今天晚上回家, 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个星期, 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以后的生活中, 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把它写在“孝心卡”上。让我们把这张“孝心卡”贴在家里显眼的位置, 时刻提醒我们要孝敬老人, 并请父母对我们的孝心行动作及时的评价。在课堂上, “导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的基本方式, 要将信念转化为行为, 达到知行统一, 还必须加强课后的训练和锻炼, 特别应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监督与评价的配合得以实现。

篇4:深度体验:构建灵动的品德课堂

一、学生生活是“深度体验”的源泉

生活是发现的源泉,是体验的平台,是实践的基石,是感悟的沃土。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打造生活的课堂,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1.有效的课前调查,为体验提供生发的土壤

“预习”一直以来就是主科教师们教育学生要养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在品德课教学中,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课内的体验提供生发的土壤。

《孝心献老人》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说说如何孝敬老人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怎样把学生嘴里说的道理内化为行动却是本课的一大难点。笔者认为孝顺老人首先要从了解老人做起。课前,笔者设计了一张“我的祖辈知多少”调查表让学生带回家请家中的老人填写,调查内容对孩子保密。课内,让学生做了同样的一张调查表,发现不少孩子绞尽脑汁却迟迟下不了笔,因为在家中孩子们习惯了祖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却鲜有人对祖辈有深入的了解。当两张不同的调查表摆在学生面前时,立刻引发了孩子的愧疚感,从而激发了他们了解祖辈的内驱力。

2.亲历的生活片段,为体验打下情感基础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能撷取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段作为教学内容,一定能引发学生体验的共鸣,从而为体验打下情感基础。

在教学《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变化之巨大及生活的多姿多彩,笔者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入手,让他们找一找教室的变化,从而拓展到校园生活及校外生活的变化。通过一幅幅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画面的展示,学生的记忆阀门被打开,在一个个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中,他们深深地感触到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感悟,引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脉搏,体验成长的快乐,实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

3.合理地重组教材,为体验扫清障碍

品德课程虽然强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简单翻版必然导致生活素材被低效重复使用,难以谈及其实效性了。只有选取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才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作为品德教师的我们,不能囿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应该立足教材,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这样的课堂才会给学生一种强有力的震撼,让学生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验中认知明理。

在教学《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余姚河姆渡古人类的生活片段及父母亲小时候的生活调查表和视频对话的现场采访,让学生了解了远古时代及父母小时候的生活,在与现代的生活进行对比中,学生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而就在这强大反差面前,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激发起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二、情境创设是“深度体验”的载体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所谓触景生情,人进入某一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在头脑中想象情景,均能激起人的体验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用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物展示、小品表演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1.创设生活情境,点燃体验的热情

按照心理学观点,学生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因此,品德课内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模仿某种典型的情境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模拟一些动作去展示情境,以此进行体验活动,强化内心感受。如在教学《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时,在了解藏族的礼仪时,教师让学生上台演一演赠哈达、敬酒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恰当地把模拟生活的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体验的兴趣

学生天生爱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童话、历史、地理、人物等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进行《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教学时,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笔者将“穿越”这一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今天我就要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自由地玩转古今,你们愿意跟我走吗?闭上眼睛,我们出发啦!(出示河姆渡图片)孩子们,睁开眼睛瞧一瞧,我们来到了哪里?这儿就是7000年前的宁波余姚河姆渡。看,谁在门口迎接我们?他就是我们的祖先——河姆渡人。走进大门,猜猜你会看到河姆渡人怎样的生活场景呢?通过创设穿越到河姆渡时期的故事情境,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解原始生活的学习活动之中。

3.创设音乐情境,渲染体验的氛围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在品德课堂中,可以适时地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音乐作品来渲染氛围。如在《我们这样生活》一课课尾播放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又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回归生活是“深度体验”的追求

回归生活是品德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这不仅是教学的本质需求,更是教学的价值追求。

1、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运用是对学习最好的检验。品德课的教学如只停留在嘴皮子上,流于形式,就有悖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指导道德行为是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如教学《我会学习》一课时,在学习了多种学习方法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学剪窗花”的活动,先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剪窗花的,然后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学过的几种学习方法学剪窗花,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又学以致用,让学生把学知识和学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一活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能主动地感受、体验成功,从而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

2.追踪评价,体验坚持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孝心献老人》一课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制作“孝心卡”显孝心的活动:学生看着黑板上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内心的需求,想一想:今天晚上回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个星期,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以后的生活中,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把它写在“孝心卡”上。让我们把这张“孝心卡”贴在家里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我们要孝敬老人,并请父母对我们的孝心行动作及时的评价。在课堂上,“导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的基本方式,要将信念转化为行为,达到知行统一,还必须加强课后的训练和锻炼,特别应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监督与评价的配合得以实现。

“深度体验”将传统的说教、灌输变成了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变成了无形的激励、自觉的行动。”用“深度体验”构建一个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呈现出无限生机,绽放灵动的精彩!

篇5:打造灵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一、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合作是问题的延伸。

问题反映学生“在这里”,学习目标反映孩子应该“到哪里”,教学设计不应该是钻研教材的结果,而要根据“在这里”和“到哪里”的距离进行设计,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不知道学生要到哪里,只能是满堂灌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无效的教学。问题怎么来?问题从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中来,新知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学生看到懂得新知识和学生看起来起疑的新知识,看起来起疑得新知识就是问题。

合作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效自主学习时发现他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启动合作交流了,合作要有意义,合作的内容要有探究的价值,主要包括重点难点内容,涉及知识联系的内容,有争议的内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内容,能够拓展的内容。面对有思维的挑战问题,我们要进行分组,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老师要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老师退一步学生进一步,从教班变成教组,从个人教群体变成团队教团队,学生也从个学变群学。

二、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就把握住了有效课堂的灵魂。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怎样组建小组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1、2、3、4、5、6的序号,请同学们按照相同的序号组成一组,学生很快的就组成了6个小组,随后就要确定小组长,取一个响当当的小组名字、小组口号、小组目标。

三、学生、老师面对面讲话,思维、思想在小结中闪光。

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梅川中学数学组总结了如下几种比较实用而且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点睛归纳式课堂小结。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教师在小结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提问式归纳小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将当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结构。如:《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时,我是这样小结的: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②你学到了平移变换的哪些知识?③结尾时可以画龙点睛,将所学的知识用顺口溜的形式加以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平面内点的平移规律是“右横加,左横减;

上纵加,下纵减。”

2、列表式归纳小结。在教学《矩形》的判定时,我是通过填表进行课堂小结的。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一方面明确了当堂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和前面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性质还是判定定理,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来探究的,也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前后呼应式课堂小结。为了体现一节课的整体美、形式美、和谐美,导入与小结要遥相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数学课堂导入时,我们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开始,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一节课结束时我们也不能将开始时设置的悬念抛在一边不管不问,使其悬而未决。因此,在结尾时,不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疑虑,解决悬念。这样的结尾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首尾相应,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三)思维拓展式课堂小结。在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究,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数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从我国西周初期的商高到公元3世纪的赵爽,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他们都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回去以后不妨也可以查阅资料、自己悉心研究,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小结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昂首挺胸大声的跟老师面对面讲话,要求他们展示思维思考过程。我们还借鉴了优秀学校的好课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里想,脱稿不用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来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四、细化复习课研究,让反馈灵动有效。

梅川中学组要求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上运用基本结构为6个环节模式的实施教学。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

2、激发欲望,回忆知识。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有些已被遗忘知识要让学生结合课本,通过回忆再现,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弄清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3、合作交流,梳理知识。整理时要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简洁、清晰地把知识整理出来,整理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脉络。

4、认识点面,完善脉络。对于蕴藏在知识之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学生自身难于发现和整理,教师应提炼出学习方法,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是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练习设计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知识弱点,如易错易混内容的练习,可采取填表、选择、判断等形式;

第二层次是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是创新运用,训练思维,即拓展提高性题目。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篇6:深度教学灵动课堂

词串教学,串起灵动课堂

内容摘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根据图画进入一个奇妙想象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起与图有关的词串,通过表扬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说(写)话的能力。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个个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现新课标精神,使得词串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灵性。

关键词:词串教学 读词成串 趣味识写 灵动有效

词串教学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种形式,它借鉴了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意义上有联系,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词串识字,像优美的诗,节奏强,意韵美;似迷人的画,有情有境,情境相融。针对词串识字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重视诵读在识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将词语与所指事物进行联系与匹配,引导学生循文入境,合理想象,体会词串韵味,读出美感,充分调动其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写字指导,让词串识字释放出无穷的魅力,让课堂充满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此富有情趣的识字课文,如何上出灵性和魅力呢?现结合自己执教的识字课,谈谈词串教学的策略。

一、激趣入境,情满课堂 片段1(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先一起来看一看

吧!(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觉得美吗? 生齐呼:美!

师:你觉得哪儿美起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右下角的这一幅最美,因为图上的荷花开得粉红粉红的,很漂亮。

师:“粉红粉红”这个词用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很美,图画里的水很清很清。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 生:我最喜欢右上方这一幅。师:噢?它美在哪儿?

生:美在图上的房子就修在小河边…… 师:很新奇? 生:是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生小声讨论)

师:这就是以优美的自然景观而名扬天下的中国江南水乡。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到美丽的水乡走一走,看一看。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识字1)

(生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外部刺激更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没有挖掘,那么就可能把宝藏埋没于底。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艺术和文学的创造者,是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弄清观察对象的内容,再启发学生根据图画进入一个奇妙想象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起与图有关的词串,然后激励学生还可以想得更多,同时通过表扬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后一环节是迁移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能力。关键是突出一个“放”字,放手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又动口,这种安排一方面打开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音乐、美术、语文于一体,突出了大语文教学观的主旨;另一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

二、读词成串,感受美景 片段2 师: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你要是再走近一点儿去水乡看看,了解了那里的美,你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

学习第二行(菱藕 芦苇 荷塘)(出示词语“荷塘”)师:这个词认识吗?(生齐读)

师: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荷塘? 生:美丽。

(出示“荷塘”图片)

过渡:是啊,荷塘真美!不过荷塘里可不仅只有美,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呢!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在池塘的泥土里有什么吗? 生:藕!

师:谁吃过藕,它的味道怎么样? 生:脆脆的,甜甜的。

师:藕的味道十分鲜美,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样美味(出示菱的图片),认识吗?(生疑惑)这是另一种植物的果实,叫做菱。(出示:菱)

师:菱和藕是两种不一样的植物的果实,它们都生长在池塘里。(出示芦苇的图片和文字)

师:这是一种喜欢长在水边的植物,叫……?(生齐呼:芦苇)

师:这么美的荷塘、芦苇,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读(一生读,一词一顿,太散。)师:连起来读。(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她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跟她比赛。(生齐读)

学习第三行(夕阳 归舟 渔歌)(出示“渔舟晚唱”图)

师:水乡的荷塘物产丰富,我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太阳公公就要下班了。这时的太阳我们叫它……?

(生齐答,出示词语“夕阳”)。

师:夕阳西下,一只归舟向我们划了过来。(出示词语“归舟”)师:渔民们看着满船的鱼儿,忍不住唱起了欢快的……?(生齐答,出示词语“渔歌”)

师: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播放配有画面的渔歌)(学生很新奇,教室内出现了小声的议论声和笑声。)

师:听完这首歌,老师想悄悄地问一下这位同学。刚刚在听歌的时候,你为什么笑了呀?

(生有些胆怯)

师:你刚才听歌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你们和他有同样的感受吗?那就用你的读书声表达一下心情吧!谁来读一读这一行?

(指名读)

师:我喜欢你脸上喜悦的表情。我们一起来!(生齐读词串)

词串教学的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字,更要重视“词串”课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识字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弥漫在“词串”中的美与真情。

教学设计凭借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要巧妙地将教材提供的材料有机整合,从三个维度目标协调发展的角度去使用教材,去挖掘教材的整体意义,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为此,我在教学时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宽和延伸,把文路、教路、学路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学生的个人经验、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诵读词串时,教师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画面、文字、想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升华情感体验,将词串中词与词之间的留白补充完整,建构成各不相同的、打上个人生活经验印记的图景,再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想象体验诵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整合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沉浸在词串的诗情画意中,享受着审美的乐趣,在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

三、趣味识写,感悟底蕴 片段3 师:接下来我们学写生字。首先,给你们介绍两位新朋友。

(板书“火”、“欠”)

师:你知道作为偏旁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火字旁……(欠不认识)

师:这个字读“qiàn”,本课中它在一个字的右边,想想它叫什么?

生:欠字旁。

师: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眼前的问题,你真聪明!师:看看它与平时的“火”字一样吗? 生: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说说本课中带有火字旁的生字。生:“秋” 和“灯”。生:“烟”。(出示正确答案)

师:“秋”应该是取左边的禾字旁作部首。再看,本课生字中带有欠字旁的字有哪些?

生:“歌”。(出示正确答案)师:恭喜你,答对了!(出示“烟” “灯” “歌”)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三个字,边看边记。然后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住的?

生:我记住了“灯”字。因为古代的灯是有火的,所以它有火字旁。

生:我记住了“烟”字。因为有火才会冒出烟来,所以“烟”是由火字旁加一个因为的“因”组成的。

生:“歌”是由哥哥的“哥”加一个欠字旁组成的。

师:加一加。这些都是平时识字记字的好方法,其他同学可以借

鉴一下。

师:接下来,你们根据笔顺表先自学这三个字的笔顺。(出示笔顺表,学生自己读笔画并书空)师:现在请大家看老师来写一写这几个字。

师:“烟”、“灯”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而且写时左边要高于右边。(老师范写并讲解)

师:你们准备写字。

(学生齐唱儿歌:头正、身直、肩平、脚安。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垫着,小指在下藏着,笔尖朝前斜着,笔杆朝后躺着。)

师:在书上描写这两个字。

中国的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字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识字、写字,更要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汉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不仅给学生提供探讨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知识,而且,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识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在突出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词串识字在学生认识事物、审美等方面的功能,通过营造优美可感的个性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和效率,把识字、写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汉字的构造的趣味相结合,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个性思维,增强文化底蕴。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设计进教学情境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注意力长久地保持在课堂活动中,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在融洽的、充满趣味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识字写字。

苏教版语文识字教材借鉴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编写而成,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可读性等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不仅只教会学生读词识字,还要将儿童熟识的

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用结合,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想想,说说,写写,让词串教学灵动起来,使识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上一篇:我闯祸了作文范文下一篇:少年如果可以,请你看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