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2024-05-04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精选十篇)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刚开始引入探究活动时,对于学生们来讲,还是具有一定的接受难度的.平时在解答一些探究性质的习题时,不少学生已经感到困难了,更不要说自主进行知识探究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提出探究要求,很容易引发大家的畏难心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激发起学生们的探究热情,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

例如,在进行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当中,我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西天取经结束后,猪八戒开了一个公司,没多久就遇到了财政危机,需要3000万,便向孙悟空借钱.孙悟空说:“从今天起,我每天给你100万,你呢,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4元,这样2倍地类推,怎么样?”猪八戒马上答应了.请问,两个人到底谁吃亏了呢?这样的情境创设,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情境教学一直是顺利、自然导入课程的合理方式,同样可以沿用至对学生探究热情的激发上.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数学探究有兴趣,有热情,教师完全可以对问题情景进行大胆创设.上述例子中,笔者所创设的问题情景,虽然略显夸张,但是,却十分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将知识内容融入其中.

二、不断变化问题,挖掘探究深度

怎样才能实现一次高效的探究?笔者认为,探究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探究题目的数量多少,而是在于探究内容的深度如何.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探究课题,并将其不断拓展延伸,那么,即使只是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也能够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入训练.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当中,出现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且α是第二象限中的角,那么,tanα的值是多少?这道题的解答难度并不算大,学生们根据相关的三角函数公式对已知条件进行变形,非常顺利地得出了的结论.接下来,我以这个问题为起点,进行了一个微调:已知,那么,tanα的值是多少?虽然只是对原问题的一个小小的改动,却引发了分类讨论的进行.学生们需要对于α在第一象限与α在第二象限这两种情况分别展开计算.紧接着,我又继续对题目进行变化,将已知条件变为sinα=m(m>0),求tanα的值.这又将问题的灵活性加深了一层,学生们需要立足于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对于m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最后,我又将已知条件变为sinα=m(m≤1),引导学生们对于三角函数问题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探究和思考.如果一下子将这个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很难把握,而有了这个探究过程的存在,大家的解题思路明显清晰了.

就是这样,将一个问题当中的重点条件不断进行变化,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方面训练.这个变化发生的过程,本身就是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且整个变化的发生,都是基于同一个问题起点,也为教师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教学精力与时间,达成了课堂教学的科学、高效.

三、引导学生创新,延长探究思维

探究活动的一个很大的意义便在于,它是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灵活拓展.因此,在探究活动进行当中,知识与思维的创新必不可少.然而,学生们刚刚开始接触一个知识内容时,很难从中找到拓展创新的切入点,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帮助学生们打开既有数学知识的延长线.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过向量的加法和减法知识之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向量之间,会不会出现乘法呢?只是这样提问,学生们很难想象出向量之间相乘的样子.于是,我将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物理情景,引入到了课程当中:如图所示,一个木块在力F的牵引之下产生了位移S,那么,这个力F所做的功W是多少?在这个过程当中,W、F和S哪些是向量?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学生们意外地发现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借助物理模型感受到了新的向量运算模式,还结合着物理学习当中的数量与方向等特性,对于向量乘法的含义进行了初步感知,探究效果十分理想.

通过这种方式的创新,学生们看待数学知识的视野被大大拓宽了.在延长学生探究思维的前提下,建立起数学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在探究活动进行过程当中,逐步引入新知识,这样的探究才是立体的、到位的,让学生们运用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总体来讲,探究活动相比于以往的常规教学活动来讲,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讲,难度都是有所提升的.探究活动相对比较灵活,需要在单一的知识学习之外,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拓展,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另外,如何带领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完成高效的知识探究,更是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经过上述途径的不断尝试,一条高中数学的探究教学之路已经逐渐打开,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继续拓展教学思路,让高中数学课堂迈上灵动有效的新台阶.

摘要:探究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是落实学生主体的具体途径.高中数学学科,是闪耀智慧与思维的学科,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希冀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越俎代庖,则最终不仅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更会导致学生形成学习上的依赖,弱化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2

——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实录及反思

张巧云

【情景说明】

《燕子》一课,内容简洁明了,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 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学习此文,要求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背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是通过读、思、议等活动,体会燕子的可爱,感受春天的生气勃勃。在组织学生学习此文时,我顺应孩子的天性,创设探究的空间,以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丰富的教学信息:以轻松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现搬取其中几个典型片断,与大家同反思、共研讨。【教学实录】

“我早就知道”

上课伊始,我快速勾勒了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然后微笑着说:同学们,燕子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家肯定都认识它。可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吗?”

生:我早就知道.燕子是一种候鸟。秋天,它飞往南方,春天又飞回北方,是鸟类中的“游牧民族“。

生:我补充.它飞来飞去,是为了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是为了捕食昆虫。

我知道它只吃活的昆虫,善于在空中捕捉飞虫,不善于在地缝和

树缝中铺捉昆虫。

生:我还知道.燕子一般都在夜里飞迁,尤其是风清月朗的夜空飞得更快更高。白天,它在地面休息,寻找食物。我是从电脑上看到的。

师:还讲出了出现,真不错!生:我知道燕子是捕虫能手,一只燕子每天能捕4000多只害虫……个夏天要吃掉100多万只害虫,对庄稼的好处可大了。有句谚语说“燕子飞来多兜兜,一月粮食不用愁。”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燕子!师: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寓。从你们的介绍中,我发现大家都挺喜欢燕子的。郑振铎爷爷也跟大家一样喜欢燕子,他还写了一篇《燕子的文章呢!他笔下的燕子又有哪特点呢?打开书,读吧!

“燕子充满了灵性“ 我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学习课文,交流学习牛字词的情况.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大致理解。由于这篇课义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很快就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说出了燕子外形俊俏活泼、飞行轻快灵巧、停歇时优雅恬静的特点。此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肤浅的。我正打算按预先的设计引领学生逐段深人解读文本时,没想到一个学生的补充发言使课堂顿生波澜。

生:老师,读了课文.我有了一个新认识,我觉得燕子充满了灵性。因为它等到花草树木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后,才从南方匆匆赶来。这样,既可以欣赏美丽的春天景色,又可以享受美餐。它真聪明!师:见解独特,真好!(来了灵感,即兴设计)那么它看到了一副幅

怎样的春景图?请大家结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了解,想一想,再说一说。(学生专注地看图,认真地读书,出神地想像,一会儿课堂上小手如林。)生:燕子看到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的油菜花。生:燕子看到小草钻出了地面,柳枝抽出了新芽,河水笑得露出了酒窝……

生:燕子发现春天的雨丝真美,像千万根闪闪闪发亮的银针,像无数根柔软的牛毛,飘向田野,洒向山岗。

生:燕子发现春风像一位天使,用它无比温柔的的双手抚摸各种花草树木,使它们生根发芽、长叶开花。

生:燕子还听见黄鹂在呜叫,蜜蜂在歌唱,孩子们诵读古诗呢? 生:燕子还闻到了泥土的清香、菜花的芳香呢!师: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语言真优美。当燕欣赏到这一切时,它心里怎么想呢? 生:它在想:春天多美呀!难怪花儿、草儿都来赶集呢? 生:它在想:这么美的春天,我可要欣赏个够。

师:这么美的春景,你们想把它留在脑海里吗?(生齐答:想)那好,美美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你们对春天、对小燕子的的喜爱之情吧!

(生声情并茂地读)

“燕子像一个杂技演员’’

学生充分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我继续顺势引领学生走近燕子、走进春天,与文本、与生活、与心灵进行对话。

师:同学们,在春天这个大集市里,燕子只是在观赏美景吗?请大家读三、四自然段,说说你的新发现。(学生迅速饶有兴味地读书、思考)生:我发现燕子还在尽情地玩耍呢!因为课文中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生:我觉得燕子像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飞行特技。因为它飞行的速度快得不得了,飞行的姿态轻盈得不得了,飞行的姿态也多种多样。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的“掠”、“一转眼”、“横掠”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抓住关键词,读懂了句子,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燕子还是个歌唱家。你们听,它正在“唧唧““唧唧“地唱歌呢。

生:燕子也是个作曲家呢!因为第四自然段中说:“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写出一支正待演奏的赞歌。”

生:我补充,燕子谱曲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子当作音符,把电线当作五张谱,把蓝天当画纸。这首曲子是独一无二的!

师:(充满激情地)多么新颖有趣的见解,多么别具一格的发现!我觉得,同学们比燕子更聪明,也一定比燕子更会吟诵。来,让我们读读第三、第四自然段,让燕子、让自然万物听听我们悦耳的读书声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四自然段,直到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我想这样赞美燕子”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读书、思考、交流,老师发现你们对燕

子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你们想怎么赞美燕子呢?

生:我想这样赞美燕子,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师:好啊!

生: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师:(先诧异,后惊喜)你认为应该配,你认为配上什么音乐? 生:轻快活泼的。因为课义中燕子足机敏可爱的,乡村的春天又是绽放、无比明艳的!师:(点头赞许,并即兴配上一首琵琶曲,让学生尽情诵读全文。除了读,还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赞美燕子? 生:我想画一幅简笔画表达对燕子的喜爱。我要画出美丽的风光,画出燕子不同的飞行姿态。画名就叫《燕子闹春》。

生:我想查找古人描写燕子的诗歌,然后有感情地背下来。生:我想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首动人的小诗来吟诵。生:我想学唱《小燕子》这首歌,表达我对它的喜爱。师:大家真是各有各的招儿,并且招招见真情!课后.清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燕子吧!【教学反思】

读完此课,走出课堂,我还深深地沉醉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声里,沉醉在学生对燕子真诚的赞美声里。这节课,我对怎样才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有了一些新思考、新认识。

认识一:灵动的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

这节课,我自觉地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之间的联系通道,开课即让他们说自己对燕子的已有认识;课中又让他们结合自己对生

活的了解,谈燕子欣赏了哪些春天美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儿分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兴趣。另外,我还注注意营造开放、愉悦的生活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然涌现:自主阅渎,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自主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了课文意境;自主提出有创意的赞美燕子的方式,而且课外进行饶有情趣的探究。整堂课学乍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中,尽情体验着课堂生活的快乐.体验着生命成长的欢欣。

认识二:灵动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生成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应是机械的、死板的,而应是富有挑战性的、动态的、发展的。在这节课里,我没有刻板地按课前预设去组织教学,而即时抓住学生的感悟——“燕子充满灵性”这个发散点,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有根有据地进行想象,轻松自在地进行交流,大胆自如地进行探究。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显得那么积极主动,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

认识三: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激情涌动的课堂。

语文,负载着精神的使命,饱含着生命的激情。这节课里,我努力利用优美的课文插图去触动学生的视觉器官,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听觉器官,用真诚的肯定、由衷的赞扬去激活学生的心。心智的深情投入、学生的真情流露,使得这堂课热情洋溢、激情四射。

【专家点评】

张老师执教的《燕子》,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把语文课上到了孩子的心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体现了简约之美。时下,不少语文课头绪繁多,结构复杂,仿佛一个“大杂货铺子“,这节课,却显得简炼明快。首先,教学目标简明。在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重点围绕“对燕子的新发现”这一个问题,组织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进行理解、感悟、想像、表达、积累。老师并没有把什么都讲透,而是留下了一定的悬念,留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玄乎。这节课,教学环节由三块组成:谈对燕子的已有认识——品读课文,交流对燕子的新认识——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燕子。在简简单单的过程中,学生既读了书,又悟了情;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培养了探究阅读能力。

2.“活”中有“实”。语文教学的“活”,应该体现在活用教材、活化教学形式等方面。张老师的课较好地做到了这两点。她没有唯教材而教材,而是将教材与生活、与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为一体:上新课前,让学生谈对燕子的了解;新课结束后,继续进行课外实践——创作诗歌、画简笔画……将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活“的同时,张老师又注重落实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从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中夯实基本功的训练

3.富有诗情画意。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的突出特点就是充满诗意。语文训练不是机械操作,而应该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情感教育不应是灌输,而应是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从学生谈对燕子的新认识中不难发现,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中交融,想像在课堂中飞跃,创造性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

发表于《湖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

构建鲜活灵动的数学课堂 篇3

理想的课堂是鲜活、灵动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学生之间存在着的客观差异,决定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也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灵动的课堂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在考验并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灵动源于学生的真知灼见

[案例1]教学“24时记时法”,书上有一道练习:

问题: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下站:水西门

首站:新街口

末站:富丽山庄

服务时间:5:40—22:30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我知道这路共公汽车首站在“新街口”,末站在“富丽山庄”,服务时间是5:40到22:30。

生:我知道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5:40开出,最晚22:30开出。

当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听见一个学生轻声嘀咕:“我发现这道题出错了!”

我想,她可能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说:“你认为题目哪里出错了?”

生:老师,站牌上出示的是“服务时间:5:40~22:30”。说明这一路公共汽车在5:40到22:30之间是服务的,超过22:30就停止服务了。那么,我认为22:30不应该是“开出时间”,而是最晚到富丽山庄的“到达时间”。如果要我们求最晚几点开出,必须要知道首站出发到达末站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想起银行、超市门口的服务时间,那里的服务时间不正是指超过某时就停止对外服务吗?于是,我激励她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书本提出挑战!如果现在请你做教材的编者,这道题该怎样出呢?”

生:我有两种方案。可以把路牌上的“服务时间”改为“发车时间”,这样最晚就是22:30发车;另一种,把问题改为“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几时几分到达末站”。

学生们听后,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教员、学生太迷信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理解,敢于提出对教材的意见。我为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感到高兴,也为自己没有漠视学生的“轻声嘀咕”,从而错过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感到欣喜。有时,在课堂中学生的“轻声嘀咕”正是其独特感受的真实流露,是智慧火花在突然间的引燃和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表现,因而教师要倍加注意和珍视。课后,我到车站进行了解,一般所指的“时间”都是指“发车时间”。因而,学生提出的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数学本来是讲究严谨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使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灵动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

[案例2]上“角的分类”一课,我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归纳,得出:

小于90度锐角

等于90度直角

大于90度小于180度钝角

等于180度平角

等于360度周角

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的角叫什么角?”

我为之一愣,因为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仔细观察表格,确实只有“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没有列入其中。难道数学界还没有给这类角起名字?我试图努力回忆,却无济于事。看着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不忍心让他们失望。我想到了网络也许可以帮忙。

师:××同学真善于观察,唯独这样的角没有自己的名称。我们上网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在“百度”的“搜索”一栏中输入“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的角”。屏幕上便跳出许多相关信息,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小于平角的角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优角,优角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

生:(众)原来叫优角呀!

师:原来数学界给这类角起名为优角,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我们是否该感谢一下提出这一问题的同学呢?我提议给提出这一问题的张名同学“一分钟掌声”。

教师常常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并不愿意或不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老师。”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对此有了深刻地体会,我们真应该好好向学生学习这种质疑问难的可贵品质。也许,面对那个学生的质疑,有些教师以为那不是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因此可以搪塞过去。但我想,那样做至少对提出这一问题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我们时常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当学生这样做的时候,却又不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赞扬,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得到了鼓励。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有关角的分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期中考试试题中有“根据角的度数给角分类”这一题,其中有一个角是200度,没有一个学生错误地把它放到钝角里面去。

灵动源于学生的独特思考

[案例3]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师出示:76×58,请同学们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把76看作80,58看作60,80×60=4800,所以76×58大约是4800。

生:老师,我有更好的估算方法!把58看作60,把76看作70,因为把58看作60时,估大了;我想76应该估小,所以把76看作70。经过尝试,发现我的估计值和精确值4408更接近。

师:同意张强的想法吗?我们再试一题:28×46。

学生用张强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40=1200,用一般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50=l500,精确值是28×46=1288。

师:看来,张强的方法的确是更精确的估算方法。我们要学习张强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通常只要求学生学会把两位数按“四舍五入”的方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乘法进行估算。因而,教材回避了因数的个位是5的数的估算。但事实上,张强的估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估算37×25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时,把37看作40后,显然把25看作20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虽然估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对估算的精确程度没有过高地要求,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估算,但是张强的独特思考却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特思考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灵动源于学生的片面认识

[案例3]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学生做90+50×6这一题时,有8人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90+50×6=300+90=390

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不由得认真思考起来,我只重视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及递等式的书写格式.而没有强调书写顺序。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便进一步询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以为谁先算,谁就写在前面。

生2: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是不变的,所以我想谁写在前都可以。

生3:我先算50×6得300,就随手写了下来,我想就不要擦了,再加90吧,反正答案是一样的。

学生的这些想法是真实的,有的还不无道理。这样的书写方法对于乘加或除加混合运算确实没有大碍,但如果变成乘减或除减运算,就不行了。而且如果不按统一的书写顺序进行计算,也会给以后学习三步混合运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没有强行要求学生改成更好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计算90—5×6。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在书写时,要按原来算式的顺序写,并不是先算的部分就写在算式的前面。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比较90+300和300+90,虽然结果相同,但算式实际上是不同的。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是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学生的片面认识当时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教师要细致分析其对后继学习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学生的片面认识有些是个别现象,有些是普遍现象,但教师思想上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使课堂散发灵动的生命气息。

学会探究,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围绕某个问题, 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探究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反思, 能从疑难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 高中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 灵动涌现。

一、把握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点

课堂中的探究是否能有效果, 首先, 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其次, 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知识的关键点, 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空间, 通过各种手段来诱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要把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要放手发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教师要把握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点, 从而让数学课堂出现生命的灵动。例如, 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 就设计这样的问题让探究什么是椭圆:用一根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上, 系上铅笔, 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样, 出现了一条轨迹是什么图形?要制成这样的图形笔尖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这两个问题正是探究的关键点, 在学生画完后, 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动画演示。这样, 学生初步感受到椭圆形成过程中的几何原理。

二、创设探究式的数学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 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中也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利用生活中实际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很多数学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就是我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最好支点, 还有很多定理等知识也是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甚至可以利用学生思维认知矛盾来创设情境。例如, 在教学“曲线方程的求法”时, 就设计问题进行引入:甲岛与乙岛相距8海里, 一艘军舰在海上巡逻过程中能看甲、乙两岛, 并且保持视角为直角, 请你给军舰巡逻的路线列一个方程?有学生立刻想到了军舰的航行路线应该是一个圆, 但由于对有关曲线方程的知识还不十分的了解, 因此还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就是为引起注意,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为学习曲线方程做了一个铺垫。

三、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 并且逻辑性较强。很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 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产生问题意识共同解决问题。这样, 通过积极的探究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 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 就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白纸, 把纸对折二十次, 让学生估计最终有多厚。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打消学生的一种想法, 那就是折起来看看有多厚。因为在对折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由于太厚根本折不起来。这样, 留给学生的疑问就是到底有多厚, 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测。结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是10cm, 有的说是50cm, 有的说是5m等, 但所有的猜测离正确的答案相差甚远。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 目的是把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通俗化, 并且含有一定的趣味, 学生很感兴趣, 从而产生问题意识。

四、变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探究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理念, 引导学生学会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因此,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课堂, 而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活动。例如, 在教学“离心率”时, 因为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离心率时对这个概念很难理解。于是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的探究实验: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两个动态模拟。首先模拟的过程是:2c与2a同时缩小或增大一样的倍数, 而2c与2a的比值不变, 其扁平程度也不变, 但椭圆的大小却不断的发生变化。然后模拟的过程是改变2c的值, 而2a保持不变, 椭圆的扁平程度随着c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学生在刚看到动态模拟实验后, 很快的就能知道:2a与2c比值相同的两个椭圆虽大小不等, 但它们的形状是相似的。当他们看到下面的模拟实验后, 就得出的结论, 而且分析得出:2a和2c比值越小, 椭圆越接近圆, 当2c变为0时, 椭圆变成圆。这样, 就顺利地引出了离心率的定义。

五、在探究学习中全面发展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学习不仅是对以往知识的回顾, 更是对于知识的彻底了解。这种了解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懂了”, 而是深层含义的“会学了”, 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 改变为主动的获取。学会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学会认识自身, 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在学习中也应该扬长避短, 让自己的长处更能发挥作用。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靠老师的教授, 还要有学生和家长等方面的配合。因为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 它是在一个很自由的前提下进行的, 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构限制, 而是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知识, 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也是要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选择, 然后进行自学。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

总之, 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于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 自主学习的前提一定是自己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因此, 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本军.如何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探究数学知识[J].数学通报, 2011 (7) .

[2]吴伟鸿.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改革高中数学教学实践[J].福建论坛, 2013 (9) .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篇5

所谓“生态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和谐,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基于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我认为:生态课堂,它是一种理论,不是方法,不是模式。是一种和谐、自然、平衡、持续发展的理论。既然是理论,所以生态课堂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生态课堂应该是自然的,不做作的,张显的是学生,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小组探究。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心策划,还要点拨到位。

在营造和谐的生态兴趣课堂时,我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亲、导、乐”的师生人际情境生态和“趣、智、悟”的学习情境生态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体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

一、师生人际情境生态

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有益的交流和沟通,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帮助,从而促使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亲近学生,沟通心灵

首先是在课堂上。在实现教育的主渠道上,只有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有真正的提高。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的精神生活质量。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和谐课堂氛围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幼稚与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在我的课堂中,我会让孩子们决定我们制作的主题,我会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动手共同制作某个小制作。因为毕竟是兴趣课,有时难免会有学生说话的时候,这时我会用一个表情、使一个眼色或做一个动作,来提醒他们。

其次是在课堂外。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教”与“学”的“任务”,那里的“沟通”不象课外时那样随便,那样海阔天空,那样富有生活的气息,那样有着生活的体验。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和学生聊天、玩游戏等,这样学生会很开心的,很喜欢与你接近的,什么心里话都会跟你说的。一句话,课堂之外的沟通,是生活中的沟通。这样的沟通,就很有可能要比仅仅课堂上的沟通更加有效,更加深入人心。因为这是无目的,无任务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像这样的沟通多了,心灵的默契也就基本可以达成,虽然我的兴趣课一星期只有一节,平时和孩子们见面的时间也不多,但我会经常在上课之前提早进教室,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学习,有时还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

我想: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和谐。

2、引导为先,尽显快乐

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和学生置于什么地位,以什么形式组织教学,取决于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他懂得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的神圣职责,那他就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就会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不是主宰、主讲和主演。会以引导、开导、指导、倡导、辅导的形式贯穿课堂全过程。每个环节都以导为先,决不以讲代之。要认真设计好导语和导的内容,力争导得巧、导得准,导得学生乐此不疲地和老师一起思考一同探究,让每个人都尽情享受智力劳动带来的快乐。当教师主导作用突显出来,那学习的主体就必然是学生了。

在指导学生做蝴蝶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非常美丽的花园图,花园里各种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些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边看边发出阵阵赞叹声,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些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最后指导学生制作。

由于以动画引入到对蝴蝶的关注,再到观察蝴蝶的图片,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们在制作蝴蝶时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动手动脑制作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蝴蝶。当一只只的木制蝴蝶展现在大家眼前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刚才看到的蝴蝶都是五颜六色的,非常漂亮。我们也可以给做好的蝴蝶上色,让这些蝴蝶变得五彩缤纷。”是啊,这是一个多好的创意啊,有些制作我们需要的是木头的本色,而有些作品我们可以涂上鲜艳的色彩,使作品变得更生动,于是在做好蝴蝶之后,学生们又发挥了在美术课上学会的本领,认认真真地给自己制作的蝴蝶涂上了喜欢的颜色,上了色的小蝴蝶比原先更加可爱完美。

3、师生同乐,享受收获

在木吧课上,师生同乐的局面常常发生,只是学生的“乐”是他通过创作反映出了他的心声,他的作品得到了肯定。而我的“乐”则是因为我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甚至是有所突破。

如:在指导完学生制作各种动物以后,我把学生制作的所有动物作品放在讲台上,学生们欣赏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兴奋、自豪之情油然升起,不由得纷纷向自己的同伴介绍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课堂里很难安静下来。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写有“动物乐园”的KT板,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过来,并进行引导:看!你们做的小动物都无家可归,正好金洲小学新造了一个“动物乐园”,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到“动物乐园”去,好吗?但我们先要给他们分分类,先给他们做一个小家并给他们的小家取个名字。随着一声令下,我和孩子们快乐地动手了,我们有的为哺乳动物“造房”,有的为昆虫安家,„„不一会儿,在我们愉快的合作中很快完成了任务。只见“快乐之家”里住着“小猪一家”;“虾王殿”里住着“虾王”,还有一只“蟹兵”守护在一旁;“昆虫馆”里居住着“蝴蝶”、“蜻蜓”、“毛毛虫”等,当孩子们在介绍时,我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学生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开心,那么自信。而他们的创作也为我提高教学水平注入了无尽的动力,我们大家都乐在其中。

在“亲、导、乐”的和谐师生情境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而学生在这样愉快的情感心理体验中,更有效地发展了思维,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接受了教育,从而促进了内因的变化。

二、学习情境生态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使课堂气氛自然和谐;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参与质量,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与创造。一句话,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作用于思维的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搜索性和调控性,比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呢?

1、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美好的情景,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小鸟时,首先出示了一幅课前画好的森林图,配以各种各样的鸟叫声,美丽的森林,清脆的鸟鸣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可是学生马上提出了疑义,怎么只听到鸟叫声,而没看到鸟,是啊!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马上因势利导——那我们就动动手为森林添上一些小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了,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动手,而是先引导他们想象森林里飞来了哪些鸟?“啄木鸟”、“喜鹊”、“燕子”、“黄莺”、“猫头鹰”学生的发言声此起彼伏,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各种鸟的图片,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最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鸟,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原来只有树木的森林里添上了学生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小鸟,顿时生机勃勃,而且孩子们由于充分的观察了小鸟的外形,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一只只小鸟栩栩如生,形状也各不相同。

可见,巧设情景,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2、快乐探究,发展智力

人类的智力是伴随着大脑的活动发展起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是在外界各种信息刺激下逐渐形成的,随着外部条件的不间断的刺激,大脑便识别了更多的信息,而且各种相适应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智力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主体性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一个自在的当然主体,外在的教育影响必须通过自我的“选择——内化——外化”才能成为其知识、观念、才能、品德。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综合上述观点,要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则应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因为探究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渠道。同时学习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实践。因此,教师要能放手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动手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归纳,从而构建新知。

如在指导学生做蝴蝶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形状的木块制作一只只漂亮的蝴蝶,等学生做完以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使用哪些废旧材料来制作蝴蝶,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学生们六人一组或三五个凑在一块儿,自主地讨论着、探究着。不一会儿,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绿豆、赤豆可以做蝴蝶的眼睛”,“漂亮的糖纸,美丽的树叶等可以做蝴蝶的翅膀。”“五颜六色的闪光片可以装饰蝴蝶。”于是第二节课,我们又用上了学生想到的这些材料又制作了一次,这次制作的蝴蝶比第一次更加漂亮,更加生动。

在兴趣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科学启发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3、认知体验,感悟成长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学生主体性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健康的心态。生动形象的情境是激发学生道德需要、孕育学生情感的土壤。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道德情感,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认知、情感体验中来,追求在实践中的感悟成长。

在教学《可爱的鱼》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鱼爸爸失去儿子尼莫”这个片段,动画中生动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尼莫被抓去时,我看到学生们脸上都呈现出紧张的表情,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马上问学生:

“你们想,当鱼爸爸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以后,他会怎么做?”学生肯定地回答:“一定会去救尼莫。”

“是啊,虽然尼蒙的父亲比较懦弱,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一定会去救尼莫。假如你是鱼爸爸的朋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我们当然也会去救尼莫喽!”

“对,帮助有困难的朋友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也只做一些小鱼加入到营救尼莫的队伍中去吧。”于是学生们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做小鱼,准备帮尼莫的爸爸一起去救尼莫。课堂学习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营造“趣、智、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世界上,孩子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生命灵动成长,面对如鲜花般灿烂的生命,木吧课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引导了学生走向阳光和幸福,使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灿烂光彩。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灵动课堂

在新的时代,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创新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结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教师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在“真”情境中体验数学,激发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创新。

某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首先出示电脑动画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提出问题(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其次让学生运用手中的桃子图片“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分法是多种多样的;再次教师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最后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去果园里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情境”的创设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是“真”的,才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适当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时,先出示一副情境图,问: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情境图后交流:老师带了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坐車去游玩。一班有一上课就说:“星期天到了,二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野外参加植树活动。看,他们干得多认真呀!”接着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问:你从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43+31、43-31。然后,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得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后得出了许多算法:用小棒摆、拨算珠、口算等等,最后重点交流笔算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让不同学生体验不同数学,提高创新意识

我们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不要一刀切,应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统一的数学知识,也注意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在国标本第三册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用两块、三块、四块、五块或六块拼板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学生可以拼出一种或多种,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最后请学生用七块拼板拼图形时,一般是让学生照样子拼,对于有的学生能创造性的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多给一次机会,可能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

在认识圆柱体时,一位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圆柱的特征。当教师问圆柱有几个侧面时,大部分学生说圆柱的侧面有一个,可是有一位学生却说圆柱的侧面有无数个,这时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否定,而是鼓励学生讲原因,学生解释说:我摸一下圆柱有一个侧面,转动圆柱又可以摸到一个,再转动一下圆柱又能摸到一个侧面,就这样可以摸到无数个侧面。这位学生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分析了这个问题,可能我们教师也没有细想过,但学生说错了吗?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学生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不就是高等数学中所涉及的“包括现象”吗?所以说,不要小看了学生,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篇7

一、数学符号生活化

例如, 在学习并集、交集符号时, 学生混淆两个符号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并集和交集符号,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生活, 充分展开联想.有的学生提出:“并集符号‘∪’像字母‘U’, 可以想象早餐吃的油饼, 谐音‘U并’, 从而牢牢记住并集符号.”还有的学生说:“并集符号开口向上, 可以‘兜住’所有元素;交集符号开口向下, ‘倒掉’了两个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存同去异, 可谓是‘你有我有交集有’.”

又如, 用数轴表示交集和并集的运算结果时, 我形象地描述并集要取“所有线”下面的数, 交集要取“两条线”下面的数, 尤其是要考虑端点处是否也在“线下”, 从而确定集合.

这样形象的描述、生活化的想象, 使得学习数学变成好玩的事情, 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学生再也不觉得数学知识晦涩难懂了.

二、数学公式形象化

例如, 学生经常会混淆sin (-x) 、cos (-x) 、tan (-x) 的运算, 导致在解题中频频出错.我让学生观察一下这几个公式结果的不同, 学生很快发现只有第二个公式没有“-”.我进一步引导:“你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 形象地解释为什么cos (-x) 的运算结果没有‘-’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高涨起来,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提出:“这三个公式中, 只有‘cos’有‘o’, 所以我联想到‘cos’是个‘大胃王’, 把‘-’给消化掉了, 其他两个没有这么好的胃口, 只好吐出来了.”简简单单的一个小联想, 解决了公式应用的大问题.

又如, 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不好记忆, 学生应用公式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若把公式“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中的“cos”记为“哥 (c发音与g相似) ”, “sin”记为“姐 (sister) ”, 则公式的结果可以形象地记为“哥哥-姐姐”, 那么, “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的公式结果则可记为“姐哥+哥姐”.这样设计既能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又帮助学生轻松记住相关的公式.

三、解题步骤减缩化

例如, 利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1) 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 (2) 在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线 (与目标函数中的z=0平行) 中, 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3) 根据观察的结论, 先求交点的坐标, 再求出最优解; (4) 作出答案.以上步骤可以简记为画、移、求、答.

又如,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 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 (x, y) ; (3) 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4) 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 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方程式, 并化简; (5) 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简缩记忆法是学好数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数学长长的解题步骤减缩成几个字, 可大大降低记忆的难度.

四、定理要素口诀化

例如, 学生在解相关几何题中往往因为漏掉立体几何中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要素而丢分.于是, 我在教学中把定理要素口诀化, 顺利解决了遗漏要素的问题.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符号语言:, 则l∥α.此定理的使用需要三个要素, 我使用口诀“在、不在、平行”, 保证三要素的齐全.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符号语言:此定理的使用需要五个要素, 我使用口诀“两在、一交、两垂直”, 保证五要素的齐全.定量要素口诀化并指出关键———“线不在多, 相交则行”.以此类推, 立体几何中的其他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保证在应用公式中要素的齐全.定理要素口诀化无形中降低了立体几何中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难度, 也帮助学生找到了有效的记忆方法.

数学要求解题步骤严谨、推理论证周密,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把数学课变成学生想象的天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构建灵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数学符号生活化、数学公式形象化、解题步骤减缩化、定理要素口诀化等手段, 构建灵动课堂,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灵动,策略

参考文献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篇8

一、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也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新时期,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 给高中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 教师还要深入掌握学情, 根据不同水平的高中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促进全体高中生共同进步。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 教师还要考虑到高中生的感受, 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喜欢上数学课。比如, 讲高中数学“集合”时, 我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让高中生在实践中掌握重点和难点, 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和基本关系以及理解易错点和易混点。针对数学尖子生乐于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我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性的练习题, 以满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提高数学尖子生的数学综合实力。对于数学后进生则需要根据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水平, 选择相对基础性和概念性的数学练习题, 通过巩固基础达到循序渐进的目标, 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注重启发式教学

如今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时对高中数学教师存在依赖心理, 不能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探究, 难以提高数学的学习热情。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 注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深入挖掘高中数学教材, 鼓励高中生进行独立思考, 从而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同时, 高中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选择贴近高中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 以吸引高中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 讲高中数学“集合”时, 我选择一些经典的题目进行讲授, 并渗透解题方法和技巧, 以促进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若集合M={x|x2+x-6=0}, N={x| (x-2) (x-a) =0}, 且N哿M, 求实数a的值。我先让学生自主思考, 然后系统地给学生进行讲解例题:由x2+x-6=0, 得x=2或x=-3。因此, M={2, -3}。若a=2, 则N={2}, 此时N哿M;若a=-3, 则N={2, -3}, 此时N=M;若a≠2且a≠-3, 则N={2, a}, 此时N不是M的子集, 故所求实数a的值为2或-3。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高中数学教学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数学教材转变成形式多样的电子课件, 可以用电脑和投影灯设备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 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拓宽了高中生的知识面, 提升了课堂的知识性和灵动性。比如, 在讲高中数学“集合”时, 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我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电子课件, 并在课件上提出两个思考题:新生入学, 学校通知全体高一新生在体育馆举行开学典礼, 思考通知的对是全体高一新生还是个别的学生?在教室里面有老师和学生, 思考这里面的对象是什么?通过课件让高中生在动静结合中掌握集合的特点, 化解学习难点, 养成正确的观察、归纳能力。

四、创设互动环节,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了活跃高中数学课堂, 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互动环节, 一方面可以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 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比如, 讲高中数学“集合”时, 我设计了多元化的互动内容, 希望通过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体会集合, 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集合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首先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已知集合M={x∈R|ax2+2x+1=0}中只含有一个元素, 求a的值。通过互动与讲解不仅使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还会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 另外促进高中生体会知识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的方法,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集合M中只含有一个元素, 也就意味着方程ax2+2x+1=0只有一个解。 (1) a=0时, 方程化为2x+1=0, 只有一个解x=-0.5。 (2) a≠0, 若方程ax2+2x+1=0只有一个解, 需要Δ=4-4a=0, 即a=1。综上可知, a的值为a=0或a=1。

五、数学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堂教学共同作用, 能够真正使数学课堂“活”起来。在学习了集合的知识以后, 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高中生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探究用集合思想解决排列组合和概率问题, 增强高中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在一块并排10垄的田地中, 选择2垄分别种植A、B两种作物, 每种作物种植一垄, 为有利于作物生长, 要求A、B两种作物的间隔不小于6垄, 则不同的选垄方法共有多少种?这个实践活动借助集合工具可避免因考虑不周而产生的多计或漏计元素个数的问题。学生进行操作, 将10垄田地分别编号为1, 2, …, 10, 作集合M={1, 2, …, 10}, N={1, 2, 3, 4}, S={ (a1, a2) |a1, a2∈M, |a2-a1|≥7}, T={ (b1, b2) |b1, b2∈N}。可知集合S的元素个数就是“选垄”方法数, 集合T的元素个数就是集合N中任取2个元素的排列数, 建立一一映射f: (a1, a2) → (b1, b2) , 满足Min{b1, b2}=Min{a1, a2}, Max{b1, b2}=Max{a1, a2}-6, 则集合S的元素个数=集合T的元素个数==12。

摘要:传统的高中数学忽视高中生的主体性, 只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 因此对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严重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讲授, 还要不断优化高中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以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生,主体地位,数学课堂,新课改

参考文献

[1]盛筱红.上“活”数学课, 构建灵动数学课堂[J].学子:理论版, 2016 (5) .

构建灵动的生命课堂 篇9

要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必须创设美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更具魅力呢?

一.尊重生命, 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 他们同是自然的人, 同是社会的人。他们和教师在“人性”上没有什么两样, 他们也有情感的需要, 有满足的需要, 有好奇的需要, 有展示自我的需要,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需要。

教师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 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 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 使学生乐意参与活动。一方面, 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 在课堂教学上,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 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 从而建立起自信。另一方面, 教师也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 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 进入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地带。因此, 我们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为主要的特征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 “想学生所想”, “思学生所思”,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 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 补充与讨论, 赏识与肯定, 倾听与沟通, 尊重与信任, 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 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 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 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二.感悟生命,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享受审美愉悦

打开语文课本, 进入学生视野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 有的学生却能从这些信息的载体中听到绿叶的呼吸, 看到岩石的沉思, 嗅出野花的芬芳……有的学生却只能看到点、横、撇、捺的排列和获得望文生义的表层感知。同样的文本, 读起来为何有如此的反差?归根结底还是对生命的体味和感悟问题。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 披文入境, 去体味生命, 感悟生命。

1、声情并茂, 诵读吟咏, 让学生感受美的情感世界

“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文教材中, 不少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 题材不同, 风格各异。而语言文字的“情味”, 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 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意义和情味”, 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所以, 教师要善于把握感情基调, 掌握好语调和节奏, 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 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 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春》是朱自清的名篇之一, 那清新隽永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 那生机勃发, 充满生命气息的意境, 叫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朗诵欲望。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以朗诵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反复吟咏, 边读边思, 边思边读, 以激活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描述相关的内存图式。让作品中的人、物、景立体化, 在学生的思维的屏幕上动起来, 活起来。只有在这时, 他们才真正地披文入境, 真正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画面美和感情美。

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 从“情”入手,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 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让学生忘情其中, 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 令他兴奋, 令他深味, 令他珍藏永远, 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2、唤起联想, 激活想象, 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 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 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 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 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 感同身受,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 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 体味文章意境, 达到情感的共鸣。比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师和学生满怀情感地朗诵那优美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老友惜别的画面, 想象自己已经飞跃时空的限制, 进入到李白描绘的意境中。此时, 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写一写现代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又体味到了古人对友谊的珍视, 从而感悟到友情的美好。

语文教育, 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对语文课堂而言, 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 使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 领悟真、善、美, 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 焕发生命的活力, 展示生命的飞扬。

3、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思维灵动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 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 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 少年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 则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 令他们兴趣盎然, 情绪高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为师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探究, 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变“喂食法”为“觅食法”。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思维品质的火花迸发。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教与学中都应该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 日积月累, 养成灵敏而又科学的思维。只有当学生真正拥有了优良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才会有灵动的美。

4、引导学生, 乐于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是运用语言、评论语言、鉴赏语言的活动, 是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 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 结合教材, 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 创设说话的氛围, 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 让学生想说就说, 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 也只有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 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三.重视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学习不可能只靠灵机一动就能够完成, 它必须以规范而灵活的“教”与扎实而灵动的“学”来共同完成。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说的:“教学,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教学中我从未敢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掉以轻心。我以教材中典型课文为例指导学生逐步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好习惯,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语文知识看似繁杂, 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 将终身受益。如在记叙文单元教学中, 我会逐课渗透“写人”“写事”“写景”的方法等。文言文教学时, 在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我请学生提出疑难词句, 师生共同解决, 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方法”、“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等, 相信通过老师的指点, 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类旁通。

构建灵动的小学美术课堂 篇10

一、导入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在学习中尤为重要。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导入方法,将学生的美术兴趣激发出来。

1.情境导入,带领入境体验。

情境导入是教师常用的方式。教师将情境与美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不同的情境呈现方式,诱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并带领学生入境体验,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在呈现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丰富其呈现方式,利用新颖、有趣的情境,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美丽的盘子》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展示实物情境。课前教师搜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盘子,利用实物盘子诱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这些盘子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装东西,放水果,放食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盘子,作为生活用品,用途可大了。同学们再想想,盘子还有其他的用途吗?”很多学生陷入思考当中。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盘子艺术品,让学生大开眼界。很多学生感叹:哇,盘子还能变成那么漂亮的艺术品,真神奇。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切入新课学习:让我们一起学习“美丽的盘子”,给普通的盘子来个“大变身”吧。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综合运用实物展示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从而优化导入效果,让学生饶有兴致地融入美术课堂。

2.悬念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重,对于新鲜的事物更是如此。教师可以抓住这点,设计悬念导入,以新奇的方式吊学生的胃口,再设计相关的美术问题,让学生欲罢不能,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学习五年级美术《非洲雕刻艺术》这一课时,教师以悬念方式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为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非洲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生1:非洲人肤色黑。

生2:非洲很热。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观点,非常不错。

(利用幻灯片播放热情奔放的非洲舞蹈,刺激学生)

师:非洲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其对立面就是无声艺术,大家猜得出非洲什么无声艺术有名吗?(悬念诱发学生思考)

(学生被这一悬念问题“卡”住了)

师:非洲有名的无声艺术就是雕刻艺术。哪里都有雕刻,为什么非洲的雕刻艺术那么有名呢?非洲的雕刻艺术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有何特点呢?

(话语一落,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满脑子想的都是非洲雕刻艺术,想要一睹非洲雕刻艺术风采)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悬念为主),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转动,从而主动融入美术课堂学习。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构建灵动美术课堂

“教无定法”,的确如此,美术课堂教学蕴含丰富的知识,有绘画知识、有造型艺术知识、有艺术表现知识等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凸显出教法的灵活性,以利用多样化的教法,构建灵动的美术课堂。

谈话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较为常用。谈话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启发式谈话法;二是提问式谈话法;三是指导式谈话法。在运用谈话法进行授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把控好课堂,避免由于意见分歧而导致美术课堂失控。同时,教师还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渗透知识,牵引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评价。例如,在学习三年级美术《你见过哪些飞机》这一课时,教师以谈话法授课,逐层推进,有效渗透美术知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什么飞机能够垂直降落?什么飞机能够载客?什么飞机又能打击敌人保卫祖国?

生1:直升机可以垂直降落,我见过。

生2:我妈妈带我去旅游时坐的是民用飞机,可以载客的。

生3:听新闻报道说军用飞机能够打击敌人保卫祖国。

师:同学们非常棒,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事情回答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飞机可以怎么样分类呢?(启发学生归纳总结)

生:主要可以分为军用和民用飞机。

师:太棒了。那大家观察过没有,飞机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细化学习内容,启发思考)

生:机尾、机身、机翼……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采用提问谈话法进行美术教学,启发学生根据飞机用途进行分类,再深入到飞机的组成,从而有效进行教学。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美术《漂亮的房间》这一课时,教师采用参观法进行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起走进房地产商开发的新样品房参观。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对各种各样漂亮的房间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参观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参观后的感受,包括房间的风格、类型、色调等等。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变化教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活动方法多样化,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教学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方法也要多样化,可以是即兴的,也可以是有准备的美术创造比赛活动。用活动丰盈美术课堂,可以激发出学生深层次的美术学习兴趣,可以让美术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我设计的车》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即兴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车的定位、了解,设计独具个性、实用、安全、美观的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完成车的初步设计图,并带上自己的作品上讲台前做简单的介绍。限时而又有挑战性的美术活动彻底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纷纷投入其中,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对车的了解展开设计。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看到的是各种新颖、酷炫的车,当然也有超级实用、美观的车,各种车层出不穷,各有创意。

又如,在学习五年级美术《我设计的图书封面》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为自己喜欢的书籍设计图书封面。这个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合作商量选择书籍,再商讨图书封面的制作。在商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以封面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去阅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融入竞争元素,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评委,评选最优秀的小组作品。这样的活动能够最大化刺激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设计图书封面。

上一篇:下运带式运输机下一篇:污泥加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