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学元副厅长在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5-01

侯学元副厅长在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3篇)

篇1:侯学元副厅长在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化内涵建设 推动转型升级 努力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工程

—— 在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侯学元

(2012年3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两会”以及省委15号文件精神,回顾2011年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总体情况,分析新的发展形势,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上午,大家实地参观了常州市“12349”公共服务和社区综合信息平台、钟楼区的荷花池、清潭三社区和天宁区的金百国际、工人新村二社区等5个现场。刚才,又听取了常州市、南京市、扬州市、无锡市崇安区、启东市、沛县和太仓市等7家单位的典型发言,无论是现场参观,还是典型发言,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各自的创新成果,我觉得这些经验很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把握机遇谋发展,“十二五”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开局良好

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新社会管理、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战 略部署,抢抓机遇,谋划发展,进一步创新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在“十一五”率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是政策文件创制取得了重大突破。省级层面,2011年基本完成了“十二五”时期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制定了《江苏省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纳入了《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会同省财政厅下发了《江苏省城乡社区建设省级“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市县层面的政策创制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去年以来,南京、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镇江、泰州、宿迁等10个市和一些县(市、区)相继以党委政府名义及时出台了贯彻15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很多的政策举措前所未有。

二是社区服务管理迈出了创新步伐。各地认真贯彻15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全省社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会的部署要求,加快创新步伐,大力推广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服务管理模式。南京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专门出台文件,提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分别于今年和2013年全面推行。无锡市围绕“把社会管理抓到位、把公共服务送到家”,在全市推行社区服务管理“扁平化”,深化了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内涵建设。苏州、常州、镇江以及苏中、苏北各市的推广力度也很大,进度在不断加快。截至2011年底,全省城乡社区“一委 一居一站一办”覆盖率已分别达65%和35%。

三是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创新发展。各地按照加强城乡统筹,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完善“8+X”功能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全面提升了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南京、无锡、镇江等地通过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推动人员、经费、资源“三下沉”,增强了村级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等地通过构建农村社区“服务组织、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三大平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去年,高淳县、苏州市吴中区、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市等5家单位,通过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验收,目前全省总数已达17家,列全国第一。

四是基层民主自治形成了实践成果。各地围绕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创新城乡居民自治管理的实现形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太仓市通过梳理政府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事项,明确“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力”界限,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动”模式,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沛县通过创新“1+5”机制,规范了村级事务决策管理。宿迁市通过实施“勤廉双述制度”,增强了村干部勤政廉政能力。盐城市形成了村务公开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吴江、启东、盱眙和扬州市邗江区,在全国会议上交流了创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的经验成果,民政部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是平台项目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去年,我们通过省级财政1亿元的引导资金,采取项目化的补助方式,对22个县(市、区)、88个街道(乡镇)、318个社区(村)的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分别给予了100万元、4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性支持。在此基础上,还对46个经济薄弱地区的88个街道(乡镇)的民政办建设项目分别给予了5万元或8万元的补助。通过资金引导和项目运作,撬动了地方财政投入,2011年各地累计投入7.89亿元,其中:市级层面1.21亿元,县(市、区)层面6.68亿元,共完成1200个社区基础平台建设达标项目。盐城、宿迁切实加大市级财政引导奖励力度,分别安排3500万和1500万元专项用于社区平台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着眼全局找差距,准确研判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省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希望各地引起高度重视,进行重点破解,力争取得实效。

第一,关于和谐社区创建达标率“虚高”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200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其中,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居(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是到了后期,一些地方降低标准,盲目追求达标比例,普遍都在98%以上,很多地方甚至浮夸到100%,其水份之大令人震惊,100%的达标率,即使在一些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也很难做到,而在我们的 一些地方仅用短短几年居然就实现了!当前,类似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列入了《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到2020年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8%和95%,从各地最近上报的目标进度计划看,如果这里不事先打个预防针,恐怕有旧病复发的危险。以省辖市为单位到2015年达标和基本达标的就占到70%。各地有这样的积极性当然是好的,不过有冒进浮夸的成份,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有些地方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础都还相当薄弱,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服务用房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有不到4年时间,怎么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目标呢。因此,希望各地一定要吸取以前的教训,依照全省总体进度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设定目标进度,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而不是热衷于填数字。

第二,关于“两委”会工作职能“缺位”的问题。最近,我带着社区处的同志到一些地方开展了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期间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会,随机性问了他们问题,其中一个比较棘手,也是居民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很多社区的物业管理不到位。据调查分析,这与我们社区“两委”会工作职能“缺位”有一定关系,有些社区“两委”会始终认为,物业管理是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导致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加之,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业主委员会大多处于自发状态,法律主体资格不明晰,有些形同虚设,根 本无法有效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广大业主的利益。而有些社区由于“两委”主动作为,工作到位,形成了社区与物管的整体合力,上午,我们参观的荷花池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们通过建立“三合一”工作室,实施“业主自治、物业服务、社区指导”,开展“小区大事、三家合议”,社区“两委”会主动加强领导和协调指导,不仅有效解决了过去物业管理费收缴难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社区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这个成功案例充分说明,对于社区物业管理的问题,我们的社区“两委”会不应该成为局外人,社区党组织要充分领导发挥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应当积极帮助、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管理。另外,对于一些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我们的社区“两委”会也应当想方设法,争取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居民自治的形式,拓展服务,成立“准物业”来解决,南京市玄武区的一些社区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得很好。总而言之,社区“两委”会不能在这方面“缺位”,更不能让社区服务管理“空位”。

第三,关于新一轮发展“短板”的问题。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这几年全省整体水平应该说上了一个新台阶,很多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但是,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幸福工程建设的新要求相比,与城乡居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与一些先进省份和地区的新发展相比,还有不少“短板”,如果不加以研究 和解决,势必会影响和制约新一轮的发展。我们目前的“短板”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工作理念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二是文化内涵欠缺,彰显不出鲜明特征;三是社会组织发育缓慢,专业化水平偏低;四是居民参与度不高,民主自治能力薄弱;五是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社会化服务管理色彩不浓。从我最近的调研情况看,一些地方至今仍然停留在打造“盆景”,应付检查评比的低层次水平上,看来看去就是那么几个反复展示的老“典型”。有些地方的社区“硬件”虽然上去了,但房子里面却没几件像样的“家具”,社区建设缺乏内涵,有的甚至不知道社区建设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应该怎么做。

第四,关于落实意见精神“迟缓”的问题。省委、省政府15号文件给予社区建设的很多政策其刚性和细致程度前所未有。比如,在经费保障上,不仅明确要求地方将社区建设“五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而且将省级财政引导资金增加到了1亿元。又比如,在服务设施建设上,不仅明确了三级平台的建设标准,而且还明确了相关部门责任,特别是明确了民政部门和街道(乡镇)要全程参与社区用房的规划、建设和验收。再比如,在人员待遇保障上,不仅提出了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成员实施分类保障的要求,而且还明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解决,等等。希望各地要充分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给予我们的尚方宝剑,在此,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目前还没有按照15号文件的要求,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提出 具体目标举措的省辖市,包括所辖的县(市、区),必须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要确保省委、省政府的意见精神在本地区得到全面落实。我们将组织力量对各地贯彻落实15号文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和通报。

第五,关于社区内涵建设“贫乏”的问题。2012年,我们的工作主题,就是深化社区内涵建设。通过这几年的大力推进,很多地方的社区硬件建设已基本到位,有些地方的建设标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社区建设发展到今天,硬件建设水平的高已不再是发展的主要优势,更多的是要看社区内涵建设的程度如何,看社区的精细化服务管理做得怎样。换句话说,就是面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具体问题,解决得是否及时,服务得是否到位,老百姓是否满意。最近,我到南京市白下区调研,触动很大,让我看到了理想中的“五有”社区,这是个80年代建的老社区,社区用房面积近800平方米,与一些豪华小区相比,不算很大,主任是全市十佳社区主任,他们把能够利用的地方都利用了,全部用于居民服务和活动,所有工作人员没有一间办公室,只有书记、主任挤在紧靠服务大厅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当时令我很感动。他们坚持“民事民议民受益、民事民管民满意”的工作理念,将社区服务管理、民主自治做得非常到位,赢得居民普遍赞许。社区建设的理念和内涵不是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存在,就是要处处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想居民群众之所想,急居民群众之所急,帮居民群众之所需,认认真真地做好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急事;就是要把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性服务,做到既奉献他人,又提升自己,形成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就是既要让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得到真诚的服务,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温暖,也要让白领阶层感受到社区的存在和作用。到那时,我们的社区建设才说得上真正具有品质和内涵。

三、服务大局强基础,积极担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重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是一项事关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工程,社会管理重在基础,重在基层。作为民政部门特别是从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的同志责无旁贷,要切实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强化基层基础工程,竭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要积极实施社区平台提升工程,着力推进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平台。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15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和街道(乡镇)按照不低于30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的标准,每个社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最低不少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到2015年达标率达95%以上。去年11月全省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会,特别 强调要更大力度地推进社区平台工程建设。今年4月,民政部将在南京市召开全国民政项目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我省民政项目建设成果,社区平台项目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最近,社区处作了一次调查,截至2011年底,没有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尚未达到建设标准的县(市、区)有40个、街道(乡镇)有369个,分别占总数的38%和28%;无社区用房以及尚未达到建设标准的社区(村)有4620个,占总数的21%。从去年的实施进度看,不容乐观,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希望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15号文件和“如皋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举措,力争提前完成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达标任务,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奠定坚定基础。

(二)要积极实施居民自治管理工程,着力推进以深化基层民主为根本的社会治理。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探索了不少实践经验,但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相比,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实际水平还不高,需要我们从更宽的视野和更深的层次进行探索和创新。也就是说,我们能否通过居民自治管理的成功实践,有效推动社会自治。目前,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应更加重视社会自治的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是社会治理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一体之两翼。我觉得,学者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民的社会自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或缺。如果仅仅加强社会管理,即使做得最好,也只能说是善政,而不能称其为善治。因为善治是一种社会的共同治理,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政府在 场,或政府治理失效,社会政治生活也能够井然有序。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深刻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使命感,推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推进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积极实施和谐社区创建工程,着力推进以强化基层基础为目标的社会和谐。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臵,在15号文件和《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分别就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提出了明确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15号文件要求到2015年分别达到90%和80%;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到2020年分别达到98%和95%,在4大类30项指标中占了4%的比重。根据最近的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分别为54%和42%。2012年,全省的总体进度是要分别达到70%和55%,也就是说,在现有基础上要分别增长16和13个百分点。为积极落实现代化指标体系目标要求,今年我们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创建标准,开展“三级联创”,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加快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进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将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对重点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决不为了完成达标任务而降低考评标准,决不为了完成指标数量而影响创建质量。希望各地切实增强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不仅要确保 进度,而且要保证不含水分。

四、围绕目标抓推进,确保年度各项重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012年是全面落实顶层目标设计的关键之年,能否实现重点突破,打牢发展基础,对于今后3年至关重要,希望各地要围绕既定目标和任务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把城乡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管理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是要加快建立“三社联动”机制。刚才,无锡市崇安区作了这方面的经验介绍,他们通过“夯实平台、提升品质、强化参与、放大效应”,探索形成了“三社联动”机制“崇安模式”。我对崇安的“七彩家园”社区服务中心印象很深刻,是一个由持证社工注册登记的专职社会工作机构,坚持“爱心、公益、乐助、专业”的服务理念,开展的蓝丝带社工服务社项目,真正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在这方面,南通市的崇川区、南京市的建邺区等一些城区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于“三社联动”机制建设,我们的总体设想是,上半年,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意见,年内选择30个“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作为全省实验基地,全面启动试点工作,探索总结一批在全省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模式。2013年,省内所有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面建立“三社联动”机制;苏南80%以上、苏中60%以上、苏北40%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建立“三社联动”机制。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全覆盖,基础较好的地方 力争提前完成,有效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良性互动、有效衔接的服务管理格局。希望各地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一方面,要依托社区建立“三社联动”平台,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依托社区开展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组织承载功能,重点培育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骨干的实体性社会组织,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再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社会组织依托社区融合发展。

二是要加快推广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模式。省委、省政府把它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了议事日程,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省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覆盖率达9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力争实现全覆盖。这一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是在认真总结各地实践成果基础上提炼而成的,有利于突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强化社区居(村)委会职责,有利于提高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今年,全省城市和农村社区覆盖率力争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希望各地结合实际,加大推广力度,扩大覆盖面,有效增强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综合能力,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三是要加快实施社区“扁平化”服务管理。近年来,无锡、南京等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他们的实践证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 率。一方面,通过压缩管理层级,缩短了从“金字塔”顶端到低端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基层机构设臵,避免了工作职责的分割;再一方面,通过实施综合服务管理,实现了资源的横向共享。各地要按照“精街道(乡镇)、强社区”的要求,结合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模式推广,积极实施社区“扁平化”,将人、财、物等直接下沉到社区,优化公共资源在城乡社区的配臵,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村)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服务站(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服务管理体系,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整合服务资源和力量,不断提高承接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等事项的综合水平。

四是要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民政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工作以来,全省各地按照部署要求,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目前,我们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数量名列第一,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希望各地今年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创建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要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和实施民生幸福工程,通过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创建,进一步推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着力加强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基础平台、工作队伍、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社会组织培育等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拓展和丰富农村社区服务形式,全 面提高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宁。

五是要加快形成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新模式”。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了多年,2004年民政部在我省召开全国会议,总结推广过我省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曾经在全国产生过较大影响。最近这几年,我们在这方面的创新动力显得不足,没有多少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创新成果。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这几年倒是后来居上了,出了不少经验,比如,河南省的“四议两公开”,前年全国召开会议进行了推广。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做了,却不善于总结推广。就拿河南省的“四议两公开”来说吧,在我省的很多地方早就开始这么做了,但最后的果子却被别人摘走了。因此,我们不但要善于推进工作,而且要善于总结经验成果。今年,希望各地能够在这方面,总结出一些有影响的典型经验和模式,来引领和推动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再上新台。

五、转型升级上水平,切实增强社区建设率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社区建设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会更加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能否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快速的转型升级,在未来发展中具备更多的核心竞争力。

(一)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策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 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美好蓝图,明确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近,省委罗书记在全省“两会”上,围绕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出了“四个必须坚持”的新要求。新征程催人奋进,新目标令人鼓舞。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了现代化指标体系,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我们应当如何承接这一重任,怎样又好又快的完成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指标任务。我想,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科学的发展理念。可以说,理念是发展之魂,发展之本。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成果,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我们在乘势而上、率先发展的道路上,如果不及时清理和更新原有的一些陈旧、滞后的理念,那么,我们原先的创新成果也有可能变成新一轮的发展障碍。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高调查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按照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围绕“四个必须坚持”,重新审视和科学梳理城乡社区建设新一轮的发展理念,策应形势,准确定位,着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区建设的率先发展。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形成体系化的推进格局。创新体制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融合起来,使政府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有生力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就是说,要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 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努力实现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行政力量与社会协调力量互动。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群众参与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四种作用不可替代。因此,我们在推进社区体制机制创新过程,既要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和政府负责,让党委、政府知道当前抓任何东西都没有抓社区建设来得快,是产生效益的;更要有效实现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让社会和公众知道参与社区建设是应尽的责任,积极培育共驻共建共享的“社区精神”,避免“社区冷漠症”。总而言之,必须要形成更为适合时代需要,更为契合发展要求的体系化推进格局,着力在更大范围上实现社区建设的社会参与。

三是要壮大专业支撑的社会组织,加快社会化发展进程。长期以来,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一直是个难题,截至2011底,全省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总数还不足7.4万个,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总数才刚刚突破4万个,其中登记数还不到5000个。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当前,我们的政府职能为什么难转变,究其根源,主要障碍在政府自身,抓着不抓的权力,充当着“万能政府”,担负着“包打天下”的角色,有时很辛苦,但群众就是不满意,感到很委屈、不理解。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势在必行,应腾出空间来,将不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让渡给 社会组织去承接。社会组织是政府的有力助手,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枢纽,能够能起到政府起不到、也不应当起的作用。目前,社会组织与人口的比例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的社会组织纵向比蓬勃发展,横向比少得可怜。“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建设100个示范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重点培育示范性社区社会组织1000个,采取公益创投等方式,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全省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数力争突破4.5万个,苏南、苏中、苏北平均每个城市社区至少分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8个、6个和4个以上,每个农村社区至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2个以上。在这一点上,广东等一些地方已经走在了前面,无业务主管单位,完全走向民间。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厘清行政事务、政府委托事务与社区自治事务的边界,处理好“掌舵”与“划桨”的关系,确立“社会组织是第三部门”的理念,让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大显身手,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化发展进程,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区建设的转型升级。

四是要掌握高效的工作手段,加快信息化技术应用。近年来,基层同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就是社区台帐多,工作负担重。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化倾向严重所导致的;也有因为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化服务滞后所导致的;有因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没有落实,社区事务无序进入所导致的;也有因为居民自治制度不完善,社区内部组织关系不顺所导致的。等等。不过我认 为,其中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信息化应用严重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形势。刚才,常州市作了很好的经验介绍,他们按照部门业务“一线接入、集约管理”,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的工作理念,整合资源,延伸服务,实现了市、区、街、社区四级信息的互联互通,成效很好,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社区负担。对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全省的总体要求是,到2015年建立全省统一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信息化率达9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力争实现全覆盖。从发展趋势看,信息化已经在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近些年,中央领导的在线网谈,创造了网络时代高层领导接近群众,与群众进行网上面对面交流的新型载体。有些地方领导还在网上开了微博,到网络基层听取网民的呼声,随时随地跨时空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各地要跟上信息化的时代步伐,掌握其应用技术,以社区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积极创新在线服务、网上民主等新型方式,着力在更宽领域上实现社区建设的创新驱动。

五是要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造就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15号文件中专门作为一条进行重点要求,占了很大的篇幅,提出到2015年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去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部门和组织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要 求非常高,不同于社会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臵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据了解,国内目前只有25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到4万人,每年的毕业生仅1万多人。最近,厅人教处就我省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状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数量还不足1万人。而在国外、境外等发达地区,一般要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二。因此,从长远发展看,随着居民对专业化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将供不应求。各地要积极创新社区用人机制,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着力在更快进度上实现社区建设的能力提升。

六是要发展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打造特色化的地方品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虽然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但很多东西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刚才,扬州市就弘扬 社区文化作了发言,提出了努力探索“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和谐社区建设道路,讲得很好。我对扬州市的社区建设有所了解,这些年他们坚持以文化引领社区建设,很有理念,打造了一大批有内涵、有品味、有特色、有活力的品牌社区。我省的其他很多城市历史同样非常悠久,人文特征也非常明显,比如,南京一带的六朝文化、苏锡常一带的吴文化、徐州一带的楚汉文化等等。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传统当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各地要很好的加以研究、挖掘、梳理,丰富今天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地方的人文特征充分融入到社区建设之中,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建设品牌,要通过社区建设充分展示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精神。要通过打造地方特色和品牌,努力形成江苏社区建设的不同特征,在更具软实力上实现社区建设的文化品质。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就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下发通知,省委常委会也就如何“学习雷锋榜样,践行江苏精神,汇聚道德力量”作出了专题部署,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对于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社区建设战线的同志们和广大社区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号召,奋力走在前列。要把弘扬雷锋精神和培育“助人自助”的社区志愿精神以及深化社区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不断丰富和谐社区建设的文化内涵,以雷锋精神引领社区互助和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生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志们,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既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实践舞台,也给我们赋予了沉甸甸的历史重任,舞台创造历史,责任创造卓越,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高的定位、更实的举措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我省社区建设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篇2:侯学元副厅长在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总结近几年来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 分析加快农村沼气建设面临的形势, 研究安排今年的重点任务, 统一认识, 共谋发展。今天上午, 大家现场参观了华池县农村沼气建设示范点。刚才, 天水市、华池县分别介绍了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省上与各市州和县市区签订了项目责任书。在今天的会议上, 泽巴足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抓好贯彻落实, 全面推进我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下面, 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估价全省农村沼气发展形势,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2003年以来, 中央投入国债资金近200亿元支持推广农村沼气, 其中安排我省农村沼气建设投资11.2亿元, 占全国总投资的5.6%, 居全国前列、西北第一。全省除少数几个不适宜发展农村沼气的县区外, 绝大部分地方普遍开展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初步实现了全省整体推进的目标。自2007年以来, 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 进行了专门安排部署, 各地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使我省农村沼气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连续五年居全国前列, 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截至2008年底, 已在全省3467个村累计建成户用沼气45万户, 普及率由2002年的不到1%上升到10%左右。回顾近年来我省农村沼气建设, 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立足省情特点, 统筹谋划沼气建设。近年来, 各地立足全省农村能源短缺、消费水平低的现状, 以户用沼气为重点, 注重规划引导, 将农村沼气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主导产业培育有机结合,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在“一池三改”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了“四位一体”和“五配套”建设。将农村沼气建设融入大生态、大农村、大产业的规划中统筹考虑, 积极推进中小型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试点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秸秆原料沼气的试点工作, 推动了农村沼气产业协调发展。二是突出质量管理, 注重发挥建设效益。坚持把提高建设质量作为确保农村沼气健康发展的根本, 按照先示范后推广的思路, 加强示范培训、严格建设程序和资金管理, 强化工作措施, 狠抓关键环节, 连续五年计划落实率、资金到位率和“一池三改”完成率均达到100%, 使18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三是强化后续服务,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近年来, 各级主管部门着力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 注重综合利用, 注重规模化、产业化建设, 在加快推进“一池三改”的同时, 围绕主导技术、主推产品、主体模式, 积极推进了“三沼”综合利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方向, 通过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等多种措施, 推进了沼气后续服务;加强日常宣传培训,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报告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推进了沼气安全生产。总的来看, 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四是依托沼气建设, 协调推进节能减排。全省上下把农村沼气建设放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农村节能减排的大格局中来研究、来部署, 大力实施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采取以技术替代资源的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设施种植、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 推进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和循环农业发展, 每年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落实机制。自2003年以来, 按照国家对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三个100%”的要求, 始终将靠实责任作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来抓, 省上每年都与各市州、项目县签订项目责任书, 实行目标管理。目前, 基本形成了“政府支持推动、农民积极参与、部门上下联动”的农村沼气建设格局, 初步健全了省级定期督查、市级跟踪监管、县级全面自查的项目建设监督机制。每年都对项目计划落实、资金管理、建设质量、公示公开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 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

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当前我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够到位”。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农村沼气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而且有利于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促进种养业良性发展,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但在一些地方仍未摆脱就能源抓沼气的思维定式。有的地方只建沼气池, 没有搞配套建设, 影响了综合效益的发挥;有的地方沼气池建设与畜牧养殖没有紧密结合, 料源不足, 靠卖原料启动沼气池, 既没有效益又难以实现持续生产;有的地方配套建设不规范、标准不高, 使沼气池不能常年正常运行。二是技术服务不够到位。在目前全省农村沼气大规模推进的新形势下, 还有部分项目县没有成立农村能源机构, 也没有足够的人员开展这项工作, 存在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 建设水平低等问题;有的地方沼气生产工数量不足, 没有完全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施工不规范, 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后续管理和综合利用不够到位。目前, 个别地方对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和“三沼”综合利用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 既缺乏对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模式的研究, 更缺乏对适合当地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 没有把后续服务和综合利用放在与建设沼气池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产气轻拓展的现象。部分地方沼气协会形同虚设, 报酬难以落实, 管护工作不到位, 影响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

今年中央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明确提出加快农村沼气建设, 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 新增500万户沼气用户。省委、省政府将“新增3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作为为民兴办的12件实事之一, 向全省人民作出了公开承诺, 并下发了实施方案。全省各级农牧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立足农村能源建设, 着眼农业农村发展, 致力改善农村民生, 突出重点、统筹谋划, 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更好地推进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

二、着力抓好关键环节, 全面提升农村沼气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国家和省上共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7.6亿元, 计划建设4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3510处村级服务网点和29处大型沼气工程。新增农村沼气户数接近前几年的总和, 可以说跨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同时工作任务也成倍增加, 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全省各级政府和农村能源部门一定要倍加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 紧紧抓住建设的关键环节, 真正把农村沼气这件好事办好, 实事办实。

㈠着力落实目标责任,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是抓落实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对于掌握工作全局, 推动科学决策, 促进任务完成,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 责任不明确只会出问题, 不会出实绩;压力不到位只会出懒汉, 不会出干才。面对沼气国债项目任务量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 各地要按照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责权一致的原则, 将管理重心下移。省上已与各项目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各地要把沼气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定期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为项目负责人, 要与项目所在乡签订责任状。各市、县农村能源部门要细化方案, 充实人员, 精心组织, 搞好服务, 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各市州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全面监管的责任, 定期深入项目县开展调查研究, 加强督导检查, 推进项目建设。特别要对工作进展缓慢、“三改”落实不好的县, 进行重点督导, 分析查找问题, 研究解决办法, 加快建设进度, 决不能拖全省的后腿。

㈡严格执行工作制度, 确保农村沼气建设质量靠制度理事, 可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的落实。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 工作量大面宽。各地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下达的项目方案, 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要严格执行项目计划, 坚决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村、项目投资计划的行为;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切实落实“一池三改”。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 从事沼气池施工的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建设技术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坚持招投标制度, 对省级统一采购的沼气灶具及配套产品, 货物到县必须进行抽查验收, 砖、水泥、PVC管等主要建材要坚持集中采购;要坚持项目公开制度, 做到“三公开一公布”, 切实加强项目户建档工作, 及时在网上公布进展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国债资金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省农牧厅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大资金跟踪检查力度;各市州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认真监督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进行经常化的财务检查;各项目县要加强警示教育, 做到严格自律, 切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㈢加强服务网络建设, 确保沼气发挥综合效益健全后续服务管理网络, 推进综合开发利用, 是农村沼气持久发挥效益的关键。各地要积极借鉴天水、定西、华池等地的先进经验, 按照以县级沼气协会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支撑、村级服务网点为单元、农民沼气服务人员为基础的工作思路, 加快构建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当前, 要把工作重点向乡村延伸,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创新机制、多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 因地制宜地采取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运行机制, 突出抓好村级服务网点示范建设。每处网点要达到“六个一”, 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每个服务网点至少要配备1名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抓好至少200户沼气用户的管理和服务。今年, 全省要力争建成2个县级农村能源服务示范基地、3510个高标准村级服务网点, 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功能齐全、运转自如、服务高效的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体系。要坚持推进“一池三改”和综合利用, 积极推广“一池四改”、“一池五改”、“四位一体”、“五配套”、“猪-沼-果 (菜、茶) ”等生态农业模式, 带动循环农业发展。要鼓励支持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自主创新, 因地制宜地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不断延伸技术和产业链条, 拓展应用范围, 充分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 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㈣注重建设模式拓展, 确保沼气工程协调推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 是农村沼气建设努力的方向。今年, 国家将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联户和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作为拓宽农村沼气建设模式的重点, 加大了扶持力度。各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农业部关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有关要求, 督促建设单位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施工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 尤其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市县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土地、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衔接, 及时帮助建设单位解决土地使用、发酵产物综合利用、供气安全、沼气工程消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确保建设一处, 成功一处, 努力推进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协调发展。各地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 对建设模式、供气方式、运行办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积极探索总结加快推进我省沼气工程建设的路子, 不断拓展农村沼气发展领域。

三、统筹推进任务落实, 努力开创全省农村沼气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国家要求, 2008年批复下达的建设项目, 务必于6月底前全面完成;2009年新增农村沼气项目, 要求于10月底前全面完成, 11月验收上报。据调查分析, 近几年建设农村沼气的农户, 绝大多数积极性较高、家庭收入较好。与前几年相比, 今年全省农村沼气建设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一是工作任务繁重, 时间要求很紧, 按期完成任务的难度加大;二是农户建池的积极性没有前几年高, 组织发动的难度加大;三是相当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不高, 落实自筹资金难度加大;四是工作范围不断拓展, 指导服务的难度加大。各地要充分认识今年农村沼气项目实施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建设与管理、政府推动与农民意愿的关系, 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 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 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 积极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当前,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㈠全面加快建设进度2008年国家批复下达的农村沼气项目, 按计划要求应于2009年2月底前完成全部中央投资。为保证工作进度, 除沼气配件采购资金和服务网点建设补助资金之外, 省上已于2008年12月底将其它中央补助资金全部拨付到各项目县。但在实施过程中, 一些县没有按期完成建材采购和施工合同的签定工作, 有的没有及时进行建材采购资金、技工工资的预支付工作, 使中央投资在拉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目前, 随着天气转暖, 全省农村沼气将进入黄金建设期。各地一定要统筹谋划, 积极推动, 不折不扣地按期完成40万户农村沼气的建设任务。

㈡不断提高“三改”配套水平搞好“三改”是农村沼气发挥效益的重要条件。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在项目建设中经常出现建池容易、“三改”到位难的问题。各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 在进一步严格沼气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的同时, 千方百计提高“三改”配套水平。要积极协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强与扶贫、卫生等部门的衔接,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与扶贫开发、暖棚养畜、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等项目的配套建设, 减轻农户的“三改”配套负担, 激发农民的建池热情。

㈢认真落实项目工作经费从检查的情况看, 目前一些地方无项目工作经费或项目工作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从农村沼气发展的趋势看, 建设地点离中心城镇越来越远, 建池农户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越来越差, 农村能源部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解决工作经费, 改善工作条件, 不能完全依赖省上。市、县两级都要积极筹措资金, 各县每年至少要安排5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 支持业务部门开展项目建设。

㈣努力提高技工工资水平沼气池建设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根据各地现场作业测算, 按标准施工, 一个技工建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需7天时间;按每个技术工每日工资50元计算, 单池工资定额要达到350元左右。而目前多数项目县单池工资标准在250元~280元之间, 每个技术工每日工资不足40元, 与在公路、电力等建设工程中打工每天50元~60元的收入相比, 相差10元~20元。一些县区技工流失高达50%, 甚至出现了边培训边流失的现象。再加上建池技工需要参加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短期内很难得到及时补充, 使技工短缺问题相当突出, 直接影响到建设进度。各地一定要结合当地物价上涨水平, 认真分析测算, 在不超过项目规定最高限额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技工工资标准, 改善基本条件, 稳定技工队伍, 确保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同志们, 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农村沼气建设任务, 我们既面临良好的机遇, 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全省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一定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深化认识、强化责任, 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积极推进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侯学元副厅长在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上一篇:物业培训心得体会文章下一篇:征税与纳税教案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