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厅机关讲话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厅长厅机关讲话范文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杨光成在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开创云南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杨 光 成 (2011年1月17日)

同志们:

在2011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省政府就适时召开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要求,全面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目标,安排部署2011年工作任务,奋力开创我省“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十一五”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交通建设冲刺年”和“交通运输管理年”活动,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全年完成交通投资702亿元,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340亿元的任务,并大大超越了373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25亿元,普宣高速破土动工,大丽、武昆等8条高速加紧建设,昆明西南绕高速完工通车,龙瑞、嵩昆等6条高速前期工作有序开展;52条二级公路进入施工关键期,完成投资380亿元,成为拉动交通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10个项目顺利建成,在建项目强势推进,省政府一年内三次召开二级公路工作会,极大地促进了二级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捷报频传,完成投资112亿元,新改建里程2.4万公里,新增132个乡通沥青路,763个村通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186个;水运建设力度加大,完成投资2亿多元,创历史新高,实施了一批航道治理和港口改扩建工程,水富港建成云南首个千吨级泊位,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港;完成了6个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布局规划审查;大力实施安保工程,改造危桥90座,危险路段1643处。在管理年活动中,以迎国检为契机,集中实施了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的修复,路况质量明显改善;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制定完善了建设、养护、路政、运输、收费等方面的一批管理制度,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大幅提升;以提高运输保障和服务能力为根本,公路水路客货运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完成公路客运量3.6亿人、旅客周转量352亿人公里、货运量4.6亿吨、货物周转量548.5亿吨公里,分别较上年增长10.5%、16.5%、12%、10.6%;完成水路货运量402万吨、货物周转量6.9亿吨公里,分别较上年增长16.5%、27.6%。交通立法、安全生产、应急维稳、科技创新以及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十一五”是我省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感受交通发展变化最深刻的重要时期,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都提前或超额完成,全省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个重大突破

第一,交通建设投资实现重大突破。“十一五”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超前的谋划、超常的举措、超强的力度,取得了超凡的成效。交通投资年年上台阶,前四年平均达到300亿元,去年一举越过700亿元大关,五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2042亿元,比预期目标1200亿元增加800多亿元,是“十五”期790.8亿元的2.58倍,投资总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交通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11%,成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迅速扩大,公路总里程从“十五”期末的16.8万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末的20.9万公里,交通运输条件显著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十一五”期,圆满完成了国道主干线改造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的建设任务,出省通边、内外连通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规划的思小、平锁、水麻、昭待、保龙、罗富、富广、广砚、蒙新、新河、昆安、曲嵩、永元、元武、小磨、高海、西南绕等17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新增里程120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30公里。已交工的项目,全部评定为优良工程,继玉元、昆石高速之后,安楚、砚平、思小、罗富高速又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我省高速公路获奖总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目前在建及拟建高速公路里程达2165公里,“七出省、四出境”大通道正朝着全面高速化的目标迈进,为国家桥头堡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高等级公路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十一五”期,全省集中力量强基础、调结构,新增高等级公路4141公里,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913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4.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昆明连接15个州市全部通高等级公路,全省129个县有94个县通高等级公路,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有效缩短了州市县之间的时空距离。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以大气魄启动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打响52条在建二级公路大会战,建设总里程达4848公里,总投资达706亿元。二级公路建设项目之多、覆盖地域之广、建设里程之长、投资总额之大,在我省交通建设史上前所未有,成为具有开创意义的新的里程碑。

第四,农村交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十一五”期,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累计争取国家补助资金155亿元,是“十五”期的24倍,改造建设农村公路10.1万公里,比规划目标5万公里翻了一番。新增560多个乡镇通沥青路,全省1342个乡镇实现90.1%通畅;新增6700多个行政村通公路,全省13960个行政村实现98%通达,30%通硬化路,7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路站运管安”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科学推进农村交通建设,创造并推广丘北经验,建成农村客运站774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441条,投入客运车辆2.7万辆,日发班次4.9万班,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96%,行政村通班车率达67%,初步形成遍布城乡的客运服务网络,3300多万农民群众受益,成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一大亮点。

第五,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十一五”期,我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3亿元,比“十五”期增加3.3亿元,增长一倍多。建成四级以上航道365公里,五级航道179公里,内河通航里程达3109公里;实施了富宁、关累等4个港口的改扩建,多层次、宽区域地提升了港口码头服务水平。水运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全国首家完成通航水域认定,为各省市通航水域认定提供了借鉴;率先建立了澜沧江航电协调机制,成为全国探索破解航电矛盾的范例;启动了船舶标准化工作,提升了内河航运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水运在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第六,交通建设筹融资实现重大突破。“十一五”期,累计争取国家补助资金314亿元,是“十五”期的2.9倍;获得省财政预算投入37亿元;水运建设专项资金首次纳入省财政预算。通行费收入从2005年的14.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8.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国际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比“十五”期增加2.8倍。不断拓宽筹资的视野,创新融资的模式,成功尝试了拍卖冠名权、转让公路收费权、置换贷款、股权转让、合资合作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首开全国高速公路融资租赁先河,昆石、楚大两条高速公路融资租赁近90亿元;以合作建设方式,引资110多亿元建设富广、广砚、石锁、锁蒙高速公路。筹融资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有力支撑了交通运输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

(二)行业改革发展取得六项显著成效

第一,交通运输保障和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枢纽、站场建设稳步推进。6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陆续开工建设;新建和改建县级客运站场29个、货运站场3个,全省县级以上客运站达到473个。二是运力结构不断优化。运输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装备水平逐步升级,公路营运车辆达52万辆,比“十五”末增长94.3%,其中大型货车增加3万辆,大型豪华客车增加2589 辆;机动运输船舶882艘,载重量达8.5万吨,载重量比“十五”末增长68%,其中300吨以上船舶增加19艘。三是公路水路运输能力持续提高。“十一五”期,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5.8亿人、货运量19.8亿吨,完成旅客周转量1404.4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219.7亿吨公里;水运完成客运量3171万人、货运量1595万吨,完成旅客周转量7.3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6亿吨公里,公路水路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养护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国省干线公路路况质量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了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养护资金投入达95.76亿元,切实加强经常性、预防性、及时性养护。全力以赴做好迎国检工作,投入17.23亿元实施了高速公路大修,投入8.87亿元实施了普通干线公路大修,高速公路技术状况达到优良,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状况得到改善。二是农村公路管养能力明显提升。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体制,规范了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设置,形成了建管养并重的良好局面。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考核兑现制度,2007年至2010年,省级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20多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政府增加农村公路养护投入20多亿元,初步建立了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三是路政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切实加强路域环境的综合整治,始终保持对超限超载的高压态势,共办理路政案件近20万起,收回路产损失4.5亿元,超限超载比例控制在10%以内,维护了公路基础设施完好,保障了路网安全畅通。四是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广泛开展温馨交通样板服务窗口创建活动,涌现了大理管理处等一批优质文明服务典型,打造了恐龙山等一批高品质服务区,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五是水运养护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建立了航道养护机制和目标考核责任制,组织开展航道日常养护和重点维护,保障了航道畅通。

第三,行业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依法行政有序推进。交通立法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修订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制定了一个政府规章,颁布了《云南省收费公路联网收费管理办法》等四个省政府规范性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南省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云南省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在全省首次开展了《云南省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草案)》立法风险评估。在农村公路建设、水运发展道路运输管理等方面,争取省人民政府下发了一批促进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涵盖交通运输领域的100多个制度办法和标准规范。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实施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水运、公路工程安全预评价,研发推广了道路运输GPS监控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切实抓好渡改桥、危桥整治、安保工程建设。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了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的跨越,水上交通、公路建设施工20年无重大安全事故。三是应急维稳工作扎实有效。沉着应对罢运、甲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应对百年大旱、频繁地震、重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组建抢险队伍支援汶川灾区,打通和保障“生命线”,为抢险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落实综治维稳责任制,加强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危爆物品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维稳预警、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以及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妥善处理信访历史遗留突出问题,信访总量连续四年以20%的幅度下降;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利用贷款30亿元,偿还了一批历史欠账,画了三个“句号”;清理偿还交通领域拖欠工程款16亿元,获得“全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第四,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坚持“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完成了“交通厅”向“交通运输厅”的职能调整,增设了运输管理处和对外合作处,强化了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和计划职能,新增了指导城市客运发展职能。二是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新组建和调整了9个企事业单位:组建省公路开发投资公司,加强高速公路建管养工作,省厅履行出资人职责,理顺了对公司的管理;成立省路政管理总队,将原交通征稽系统人员整体划转,在全国率先妥善安置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涉及人员;组建云南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引导运输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路子;成立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中心,收费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启动,滇西、滇南、滇东北、滇东南四个片区高速公路实现区域联网收费;成立“中缅公路通道云南协调办公室”,启动了瑞丽至皎漂公路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在全国首家成立了交通工程造价管理局,成立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局、澜沧江航道管理局和厅信息中心。三是对外合作进一步拓展。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健康有序发展,与老、泰、柬、越签署了便利运输协定,开通中越、中老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6条,其中昆明至万象客运班线成为我国国际班线中效益最好的运输线路。

第五,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科技兴交”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期,53个项目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其中“膨胀土地区公路成套技术”和“高原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支撑技术”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内河小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制”获我厅首个省科技发明一等奖。积极争取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11 项、省科技项目12项,试验推广应用沥青冷再生、硅藻土改性沥青、水泥混凝土整齐块体路面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不停车收费。二是“人才强交”取得积极进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新举措,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全厅人才总量达到9373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839人。3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2人获省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1人成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首次设立了“交通运输十佳科技英才”和“杰出贡献指挥长”、“突出贡献指挥长”三个奖项;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示范院校,新校区建设加快,第一批新生已顺利入住;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升级为交通技师学院,成为部示范院校。三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营运汽车综合燃料单耗每百吨公里降至8升;营运船舶燃料单耗每千吨公里降至35公斤。

第六,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党建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十一五”期,新增基层党组织186个,总数达572个,新发展党员5662人,党员总数翻了一番,达1.13万名。坚持和完善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结合交通运输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总结党建工作经验,积极构建交通运输业党建工作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创先争优活动启动快、氛围浓、载体新、亮点多、进展好,走在了省直机关的前列。二是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仅2010年中央和省级媒体就刊登、播报云南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新闻687条、专题226篇,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我省“十一五”期公路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的士气。三是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认真落实“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力倡导“八简”作风,推进行业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源头防腐力度,深入实施了十项改革制度,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修改和完善全行业廉政长效机制;建立了社会机构审计业务等级资格数据库,成立了行业内审协会,实施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76个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人民日报、半月谈内部版还专文报道了我厅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制度源头反腐的经验。四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路文化品位,扎实推进滇西公路文化走廊和滇南绿色生态走廊建设;8个单位获国家级文明单位称号,1个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45个单位获省、部级文明单位称号,5个单位获部级先进集体称号;12个青年集体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35个青年集体获省级青年文明号,10个团组织获省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称号;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6人获部、省级劳动模范称号;涌现了杨晓川、赵家富、汪建明、铁飞燕等一批交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我们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凝聚共识,汇集合力,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发展交通的格局,在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中涌现出了10位“路县长”和30位“路乡长”。

(三)交通运输发展积累了六条宝贵经验

回首不平凡的五年,交通运输发展既取得了突出成就,也使我们加深了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牢牢把握大局,这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第一要务,从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研究、谋划和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砥砺奋进、共克时艰,完成了一系列急难险重的任务,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赢得了中央、省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副主席、李克强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考察云南交通运输工作,李盛霖部长等部领导多次到云南调研指导,白恩培书记、秦光荣省长、刘平副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对交通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必须抢抓机遇,这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国主西开建设、扩内需保增长等战略机遇,积极争取支持,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成品油价税费改革、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机遇,以敢于顶住压力的韧劲、敢于正视风险的气魄、敢于承担责任的胆识,用两年的时间建设52条二级公路;抓住国家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议大事、谋全局、破难题,使我们牢牢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乘势加快了交通运输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云南交通运输各项工作,正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少花钱、多修路”、“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等级多标准、路面多形式、安保多样化、筹资多渠道”等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律性,增强了前瞻性和预见性,有力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这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始终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基点,以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大刀阔斧地革除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资金筹措、机构改革、制度建设等方面,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极大地增强了交通运输发展活力。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攻坚进取、奋发有为,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能推进发展的大跨越。

五是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这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建设与养护、建设与运输、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交通与环保等重大关系,将质量、安全、廉政、稳定作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四大基石”,建成了思小等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速公路,及时总结推广“三个方面、十二句话”的经验,指导农村交通工作。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着力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收到了实效。

六是必须抓好党建工作和行业建设,这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学理论、学经济、学管理、学科技、学文史、学法律”的学习活动,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承重”的行业精神,积极倡导“工作程序要简化、召开会议要简短、公文材料要简练、工作汇报要简洁、语言表达要简明、接待应酬要简单、生活公务要简朴、基层调研要简从”的工作作风,抓党建、强班子、带队伍、硬作风、正行风,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开创了干事创业的新局面。

“十一五”交通运输事业的辉煌成就,凝聚了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对云南的热情关怀,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科学决策,汇集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各部门情系交通的心血汗水,再现了各族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交通运输部门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展示了交通职工勇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在此,我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向关心支持云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五年的奋斗,云南交通运输工作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交通运输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展中依然存在六个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解放程度还不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还有差距;二是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总量、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发展需要;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结构还不够合理;四是资金筹措难,建管养资金压力大;五是综合运输体系不够完善,道路运输产业化水平不高;六是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突出强调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也作出了 “十二五”是云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期,加快建设“两强一堡”黄金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的战略判断。

深入分析云南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全省交通运输依然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支撑。随着“桥头堡”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云南交通运输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交通运输部将继续采取倾斜政策,适度调整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将保障云南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三是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去年底,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达242万辆,发展十分迅猛,对公路基础设施的需求持续增加,客货运输需求日益旺盛,交通运输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四是推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和做大做强运输物流业,给我们提供了大舞台。因此,云南交通运输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特点没有变,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各级政府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和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加快发展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看到发展的有利因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交通运输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我们还面临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通达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长期问题;面临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建设低碳、绿色、安全、便捷、舒适交通,拓展运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等繁重任务;面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筹融资、债务、建管养体制等方面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等带来的重大影响;面临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不进则落后,慢进仍然落后”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推动“十二五”全省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根据当前形势,结合云南省情,厅党组明确提出“十二五”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强化行业管理,坚持建、管、养、运、安并重,坚持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保障。

主要目标:努力推进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六化”建设,即:骨架路网高速化、国省干线高等化、农村公路通畅化、水运发展现代化、交通服务均等化、系统管理一体化。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路网络体系,力争实现“四通”目标,即:州市高速路。全省16个州市全部通高速公路,“七出省,四出境”通道全部高速化。县县二级路。全省129个县市全部通高等级公路。县乡沥青路。全省1342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乡村硬化路。全省13960个行政村全部通达,其中7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

同时,水运建设和枢纽站场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运输服务和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功能配套、服务高效、运转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满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桥头堡”战略部署的需要。

围绕以上要求和目标,全行业必须切实做到“六个努力”:

第一,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云南交通运输发展新跨越。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力争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000亿元。

一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重要国道、省道为依托,围绕“七出省、四出境”,重点实施大通道高速公路中的“断头路”以及连接省际、州市的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拥挤路段扩能改造。力争开工建设龙瑞、嵩昆、昆明东南绕、宣曲、昭麻、小磨、楚广以及功山至待补、昭通至会泽等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约1300公里;抓好武昆、石锁、锁蒙、大丽、丽江机场高速、昆明西北绕、磨思、石红、保腾等续建项目。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500公里,通达广西、贵州、四川不少于2条高速公路,沟通毗邻国家不少于1条高速公路。

二是抓紧国省干线改造。重点抓好续建二级公路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3000公里二级公路。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公路里程达22.3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6万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中的高等级公路比例超过45%,全省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基本建成有效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

三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继续抓好通畅、通达工程,继续实施安保、危桥改造工程。到“十二五”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8.6万公里,全省100%的乡镇通畅,100%的行政村通达,7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四是加大水运建设力度。提升重要航道等级,加强主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续建项目,开工建设澜沧江五级航道二期、橄榄坝航电枢纽、航运搜救中心和金沙江金安桥库区、糯扎渡库区等航运基础设施,新建128个生产性泊位。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内河航道里程达4000公里。金沙江、右江两出省通道全线达到五级航道标准,实现8个出省出境主枢纽港口装卸机械化,乡村渡运和库湖区运输船舶标准化。

第二,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把调整结构作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和协调机制,推动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重点建设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大理、景洪、河口、曲靖、瑞丽的6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网络。力争开工建设10个一级公路客运枢纽站场,10个运输物流园区,10个货运枢纽站场。加快交通运输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大力发展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运输企业公司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龙头企业,推进货运站场向物流园区(基地)升级、转型。继续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提升交通运输装备技术与服务水平。

二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为重点,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保障。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城际、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大力发展个性化旅客运输方式,组织好农村客运车辆投放,扩大班线覆盖率,增加客运班次,重点解决偏远、贫困地区不通班车的问题。到“十二五”末,实现100%州市有一级客运站,100%县有二级客运站,100%乡镇有客运站,100%乡镇和80%行政村通客运班车。

三是深化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为前提,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积极推广思小高速建设经验,争取再建成几条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生态型公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到“十二五”末,营运汽车综合燃料单耗每百吨公里降至7.8升,内河运输船舶燃料单耗每千吨公里降至34公斤,营运客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

四是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加快应急和救援保障指挥平台、监测预警系统、保障中心、水上搜救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运力储备,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应急体系,提高多层次应急和救助保障能力。

第三,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十二五”期,全省交通建设所需资金规模较大,研究探索多种融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针对云南“少、边、穷”的特点,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云南交通建设的投入;争取省财政增加资金扶持;落实好各级地方政府的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依托省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各种资金渠道;借助政府担保、贴息等方式,积极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交通建设领域。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争取省级出台盘活公路资产、提高车辆通行费率的政策,制定公路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努力缓解资金制约。积极研究适合云南交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在国家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总体安排下,配合省级有关部门研究利用成品油消费税中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探索搭建公路水路建设融资平台的可行性。继续深化对收费公路政策的研究。

三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库,着力谋划好、储备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把国家支持的政策变成具体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前期工作的质量,加大前期工作中资金、科技和人才投入;统筹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项目与部建设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与城镇布局及周边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积极开展蒙自经文山至砚山、丽江至香格里拉、丽江至攀枝花、腾冲至猴桥、小勐养至磨憨、新平至临沧、保山至泸水、富宁至那坡等高速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是继续加强资金管理。重视投资控制,加强造价管理和审计监督,加快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全寿命周期的投资控制监督体系,推进工程造价执法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通过交通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后评价各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不断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

第四,努力实施“科技强交”战略,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为动力,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四大任务,解决制约云南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坚持科技研发与成果应用并重,在重点领域建成3至5个行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培育1至2个项目进入省部级重点研发基地系列;力争在高原山区公路桥梁隧道管养工程、重点水路通道建设、绿色交通、运输组织、安全保障和防灾抗灾等方面的技术取得重点突破;力争建成公路管理、水路管理、运政管理、路政管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和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六大业务信息体系,逐步形成省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和交通运输信息化保障体系;力争完成全省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的联网售票;加快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统一管理体制,建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新的现代智能交通服务。到“十二五”末,交通科技成果贡献率达55%,符合条件的高速公路省内联网收费覆盖率达100%,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覆盖率达60%;基本建成州市级以上城市出租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出行信息覆盖率达75%。

第五,努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增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活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快交通运输改革攻坚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综合运输规划和计划协调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和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体制,鼓励支持城乡客运发展,统一城乡运输政策和标准;逐步完善安全应急指挥协调、沟通合作、信息报告、督查监督、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等工作机制;推动建立省际间的协调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法制建设。修订完善《云南省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规;努力促进《云南省航道管理条例》等法规出台。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研究提出我省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框架,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在“十二五”期有更大的突破,逐步实现从“行业监管”向“依法治交”转变。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力争行政复议准确率达100%,行政执法社会满意度达90%以上。

三是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进一步改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规范国际航运管理,实现国际航运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抓好中越红河航运的合作与开发,推进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建设及中缅双边运输合作。扩大国际道路运输合作范围,促进交通运输便利化再上新台阶。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用。

第六,努力推进行业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塑造行业良好形象,提升行业软实力。

一是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好“学树建创”活动,增强行业文明创建的工作活力、品牌效力、感染力和宣传引导能力。行业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建设云南公路博物馆,建成大丽高速“公路文化示范路”和昆明至磨憨“省级文明公路运输线”,完成“滇西公路文化走廊”和“滇南绿色生态走廊”文化建设系列工作;努力把“路畅人和”,打造成全国高速公路一流的服务品牌;大力推进公交、出租汽车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到“十二五”末,争创具有重要影响的10个文化品牌、20个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10个先进典型;争取打造30个省部级“青年文明号”,5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00个厅级“巾帼建功”单位;90%以上的厅属单位成为省部级以上文明单位。

二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力度,健全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认真抓好《云南省交通运输系统廉政长效机制》的实施,深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健全完善信访举报投诉受理机制和查办案件组织协调机制,净化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环境。

三是切实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使人才真正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第一推动力,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交通运输行业。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落实“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尖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2011年的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部署,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示范年”和“二级公路决战年”主题活动,把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工作中,努力推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一)继续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支持,全力拓宽筹融资渠道,努力增加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其中: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20亿元,二级公路完成投资240亿元,农村公路完成投资60亿元,港航建设完成投资2亿元。

二是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重点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强省内区域交通、城际交通衔接,继续抓好武昆、石锁、锁蒙、大丽、宣普、昆明西北绕、保腾、丽江机场高速等8个在建项目;确保磨思、石锁高速建成;力争昆明西北绕、武昆高速完工。积极推进龙瑞、昆明东南绕、嵩昆高速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启动丽江至香格里拉、新平至临沧、保山至六库等8个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以行政村公路硬化为重点,提升通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重点建设30个乡镇1500公里通畅工程,通畅率达93%;建设139个行政村2000公里通达工程,通达率达99%。加快渡改桥、危桥整治和安保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抗灾和安全通行能力。

四是加快推进内河水运建设。继续推进景洪港勐罕作业区、大理港、澜沧江海事局合作船码头、石鼓至虎跳峡航运开发完善工程、小湾及崖羊山库区航运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确保富宁港、关累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年内完工;新开工澜沧江五级航道二期工程及漫湾、南沙、那兰等库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金安桥库区航运、糯扎渡库区航运、澜沧江水上搜救应急中心以及全省水上安全监管救助一体化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五是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按照“要够国家的、借足银行的、引进国内外的、吸纳民间的、管好用好自己的”思路,以创新的思维和有效的举措,广开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民营、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云南公路建设市场;充分发挥筹融资平台作用,努力挖掘存量资源,盘活公路资产;继续探索以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利用信托工具等市场化手段筹措建设资金。

(二)全力打好二级公路大决战

扎实开展“二级公路决战年”活动,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积极的行动和必胜的信念,确保二级公路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高水平建成,并按期锁定债务和里程,做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完成建设任务。要围绕刚性工期,营造大会战氛围、摆开大决战态势、激扬决战决胜信心。咬住目标,制定严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倒排工期、倒逼进度、细化到天,统筹调配施工力量,抓项目、盯进度、促落实。特别是进度低于70%的项目,必须查找差距,全力组织机械设备、技术力量、施工人员,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成也质量,败也质量,越是抢时间、争进度,越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真正把52条二级公路建成“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要加强投资控制,合理安排与使用建设资金,强化计量支付程序,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努力降低工程造价。省政府早已明确,项目发生不能按期完工、不能按期上报资料、项目超概等问题,导致无法落实资金偿还债务,由州市自行承担偿债责任。

二是全力以赴完成债务及里程锁定。各建设单位要一手抓建设进度,一手抓资料整理,全面落实责任目标,早谋划、早行动,安排专人扎实做好资料收集、查缺补漏、整理归档,做到数字准、内容全,确保52个项目在工程完工的同时,同步完成竣工验收和竣工结算,并于2011年6月30日前上报省厅。厅相关处室要提前准备、精心组织、严格审查,在2011年9月30日前将全部资料上报交通运输部。力争2012年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三是提前谋划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各项工作。制定完善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力争三年内妥善安置涉及人员;超前研究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的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嵩待、昭麻等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的路政管理,制定有效措施,防止混合交通,从严控制开口,确保运行质量;积极争取部省支持,尽早解决债务偿还问题,做好普通公路融资体制和平台组建等工作的研究,积极谋划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二级公路发展新措施和公路养护新机制。

(三)强化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一是提高运输服务品质。继续做好重点物资和重点时段的运输组织协调工作;积极推进全省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的统筹规划;切实加快运输企业结构调整,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研究制定车辆技术管理发展规划,引导机动车维修及综合性能检测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提高农村客运覆盖率。建立农村客运公共奖励制度,创新经营组织模式,支持农村客运班车进城,鼓励城市公交下乡,加强城市客运与农村客运衔接,构建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组织好农村客运车辆投放,扩大班线覆盖密度,增加客运班次,重点解决偏远、贫困地区不通班车的问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三是提高城市公交效率。树立公交优先理念,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理顺城市公交归口统一管理体制,研究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政策措施,制定云南省城市公交发展规划纲要,开展城市出租汽车系统和城市公交运营监控系统建设,推动城市公交行业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提高运输物流水平。将货运枢纽站场与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相结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培育运输物流龙头企业,推进行业技术标准,贯彻全程物流理念;继续完善全省道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鼓励和引导道路运输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认真总结甩挂运输试点经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快甩挂运输的推广运用。

(四)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依法行政与制度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文明执法优质服务,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探索实行执法预警,健全行政执法便民措施,提炼出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执法文化。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简化行政审批,提升服务效能。抓好《云南省高等级公路管理条例》、《云南省乡镇船舶安全管理规定》、《云南省民间渡口管理试行办法》修订,抓紧《云南省农村公路条例》、《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管理办法》起草,推进《云南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云南省城市出租车管理办法》立法,做好立法评估工作。

二是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运输市场行业管理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管理创新活动,落实机动车配件质量追溯制度,规范运输企业经营行为,提升监管水平;加大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整顿力度,汇集合力,持续开展打击非法营运等专项治理活动。强化交通建设市场监管,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信息公开制度,探索项目招投标工作交易平台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质量管理,将大丽、普宣高速作为标准化施工试点项目,龙江特大桥、普宣高速作为信息化管理试点项目,开展龙江特大桥的部省专家技术合作;严把投资控制关,加强造价监管,强化责任制,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三是切实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切实抓好迎国检工作,对照国检标准逐项检查落实、整改完善,力争我省在全国排位有所提升;切实推进养护“四化三转变”,即养护管理科学化、养护作业机械化、路面养护专业化、路基养护社会化,努力实现养护管理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从手工操作型向机械化、规范化养护转变,从粗放生产型向集约科学型转变;加大大中修和服务区改扩建工程实施力度,加强桥隧养护工作;落实市县政府农村公路管养主体责任,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正常化、规范化。

四是切实加强安全监管与应急维稳工作。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全面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建立完善搜救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工程建设施工全过程监管和现场监管,提高工程建设安全监管水平;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提高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科学化水平;严格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抓好综治维稳工作,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全力推进以“平安公路”为基础的平安交通创建活动,确保行业稳定。

五是切实加强路政管理。进一步理顺路政管理体制,发挥集约化管理优势;加强路域环境治理,杜绝以高速公路和服务区为市的现象,维护公路基础设施的良好状态。进一步加大治超工作力度,加快超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尽早实现全省治超站点联网;建立完善责任倒查、考核激励和内外联动治理机制,推广派驻和巡查管理模式,推进源头监管,力争2011年车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6%以内。

(五)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活力

一是不断深化交通运输各项改革。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确保职工队伍稳定;扎实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切实组织实施好。

二是不断拓展交通对外交流领域。认真落实《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收费规则》,规范国际航运管理,改善航运条件。积极推进中越红河航运和中缅瑞丽至皎漂陆水联运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尽早促成项目实施。推动昆曼公路中泰车辆直达运输有序开展,力争尽早开通昆明经河内至海防直达客货运输线路、昆明至会晒客运班线,启动中缅双边运输合作谈判。

三是不断推进交通管理与服务创新。创新收费行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收费公路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一体化;加快滇西和滇南联路,力争年内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有序开通电子不停车收费车道,探索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启动营销网点建设;持续开展文明服务,不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打造云南高速公路“路畅人和”服务品牌,有效防范、打击偷逃车辆通行费行为,确保通行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科技兴交”向“科技强交”转变,集中力量突破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改善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公路、水路、道路运输、水上运输安全等核心业务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公路水路交通出行服务信息系统,推进行业决策平台建设,将统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数据,为行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力争营运汽车综合燃料单耗每百吨公里降至7.92升,船舶运输燃料单耗每千吨公里降至34.6公斤。开展公路环境、生态保护与材料循环利用、交通建设和运输污染防范等技术攻关,推广运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清洁车辆;改造一批隧道、收费站照明,降低耗电量;落实好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运力政策;组织开展好“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六)不断促进行业自身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创先争优示范年”活动。扎实抓好“四亮四评”活动,积极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比安全、争零事故,比质量、争优质,比进度、争工期,比节约、争贡献”活动;在交通窗口单位开展“比服务态度、比服务水平、比服务效率、比服务环境”活动;在各级机关开展“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活动;在执法单位开展“比服务、看形象,比素质、看能力,比规范、看纪律”活动。努力创建一批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创先争优示范点和先进典型,推动交通运输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是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交通运输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作用;以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加快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行业建设,开展党建表彰活动,出版党建理论文章汇编,组织文艺汇演,以多种形式庆祝建党90周年。

三是进一步发挥干部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探索“德”的评价标准,推进差额选拔和竞争上岗;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制度;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管理培养;抓好“十二五”和中长期人才规划的实施,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完善推广组织人事管理平台建设。

四是进一步发挥精神文明的引领作用。积极构建交通运输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实施行业文化建设品牌工程,组织开展“微笑彩云南、温馨在交通”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加快公路博物馆和公路文化走廊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

五是进一步发挥党风廉政的保证作用。严格执行新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预防腐败预警机制,增强科学分析和预防腐败能力,实施好《云南省交通运输系统廉政长效机制》;强化宣传教育,落实《廉政准则》,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和52条二级公路建设的跟踪审计,确保工程优良、干部优秀。

同志们,时光如水匆匆过,大业如棋局局新。云南交通运输工作“十二五”及2011年的各项目标已经明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指导帮助下,继续发扬“十一五”的奋斗精神,凝聚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征途上,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开拓、敢于创新,努力推进云南交通运输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二篇:科学技术厅厅长述职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向各位作述职报告。

我于2000年调任省科委副主任;2001年任党组副书记;2003年任省科委主任、党组书记;2004年连任;2005年机构改革,省科委更名为省科学技术厅后,任厅长、党组书记至今。十七年来,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来,我觉得自己能够不断增强对所肩负工

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对本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踏实工作,努力为全省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我也深切感到,在实际工作中和自身素质的准备上,尚有许多不足,急需努力加以改进和提高。根据这次述职的要求,我主要汇报本届任期以来的有关工作和思想情况,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帮助指教。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按照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要求,加强科技工作的整体部署

我省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确立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己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成为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我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全省科技工作充分体现并有力服务于这一战略的全面实施是科技管理部门领导最为根本的职责。为此,我着重从区域布局、重点领域、能力建设和规划启动“十五”四个方面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1.突出产业科技创新,纵深部署“两带”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省”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科技工作的自身特点,“九五”以来,我厅着力从整体布局上加强了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从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出发,突出产业科技创新这一主线,在沿江8市建设以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苏北5市建设以培育科技先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

围绕火炬带的建设,按照统筹考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强化科技纵深部署、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把加快高新园区建设作为提升火炬带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托。高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园区的自身建设水平和对火炬带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大力吸引外资、迅速集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导推动各高新园区注重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入区;扶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性技术平台和风险投资机制,营造科技创业氛围;按照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多年来,高新园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自主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2001年,全省高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7亿元,财政收入866亿元,出口创汇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9%、545%、408%、234%;其中四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1/7强。

第二,把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作为推进火炬带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把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是火炬带重点发展的领域,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探索性地提出培育以技术相关、功能相近、市场同向、资源相同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加强规划研究,实施科技专项等措施,启动培育了集成电路、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等2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围绕产品群的培育,组织实施了2000多项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火炬计划项目;开发了2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较好地推动了火炬带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形成。

第三,把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促进火炬带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主动接受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先后规划培育了昆山传感器、吴江新医药、江阴新材料等15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批特色基地的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也有利于组织科技创新的纵深部署,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约占全国总数的1/4强。

第四,把开放性配置生产要素,特别是着力推动院省科技合作和对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作为火炬带强化科技依托的重要措施。到2001年底,我省与中科院签订了5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其中已实施丝绸后整理等近200项,总投资约10亿元,新增产值25亿元,我省已被中科院确定为重点联系省;我省对俄科技合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组织实施了可调距螺旋桨等7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最近,我省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在火炬带内建设“

对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几年来,火炬带建设进展顺利。200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04亿元,占全省的93%。建立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近千个,集聚了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4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了40多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带已经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带和

经济快速增长区,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围绕星火带的建设,按照提高创新能力,深度开发地方资源,着力形成产业特色的思路,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以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选择并规划优先培育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以农副产品、非金属矿、地道地产中药材等地方特色资源为重点,以“一县一业”为目标,选择确立并研究规划了33个优先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并分期分批、重点启动培育了灌云棉花及深加工、东海硅资源深加工、邳州银杏及深加工、东台茧丝绸等20个区域性支柱产业。

第二,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集成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与工作。仅2001年,围绕支柱产业的培育就组织实施了省以上科技计划539项,总投资28亿元,科技贷款14亿元,拨款近5000万元,有效地推进了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发展。

第三,大力扶持星火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组织银杏提取物注射液、高纯度硅微粉等重大科技攻关,实施制鞋机械系列化产品开发等一大批星火计划项目,建立集成电路塑封料、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吸引省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星火带的建设,提升了星火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星火带支柱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星火带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1年,星火带优先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利税46亿元,分别比98年增长747%、347%。

2.加强示范引导,组织实施科技专项工程

科技产业化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为适应这一规律并探索政府在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机制,我先后提出在我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组织实施四大科技专项工程。

一是组织实施“医药、农药、兽药”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在中美知识产权与“入世”谈判即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九五”中期,为了迎接因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和承诺向国外开放市场而对江苏医药、农药、兽药产业带来的挑战,引导推动“三药”企业向以提升内涵竞争力的转变,我厅提议并经省政府批准,于1998年底启动实施了旨在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工程。按照“三药”创制和产业化的规律,组织“三药”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重大产品的开发,建立政府资金做引导、风险投资作补充、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涵盖创制基地、共性条件保障设施、产业化示范基地的专业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等,全面提升我省“三药”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竞争力。2001年,我省“三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719亿元,利税总额39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5%和2327%,销售利税率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3;医药、农药、兽药领域年获取新药证书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75%、17%和235%。去年,我省已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二是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我省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信息技术是现代高技术最具渗透力的领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我省制造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科技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厅提议并经省政府批准,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几年来,在cad等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cims的试点示范、自主版权套装软件的研发及应用、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培育、行业和区域试点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进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近期,我省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

三是组织实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新材料是我省的优势学科,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如何使这一技术和产业优势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优势,也是我省科技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厅在全国率先组织启动了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从我省现有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出发,以强化新材料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以推动新材料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为突破,充分发挥产学研的组合优势,加快培育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优势。通过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培育、特色基地的建设、对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骨干企业的扶持,逐步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发展的水平。

四是全面推进科技兴农和科技兴海工作。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切实增强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多年来,我们坚持把科技兴农和科技兴海工作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了重要品种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综试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运用新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力度;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等一系列工

作。“九五”以来,全省共育成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97个,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90多亿元。在基地和园区内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343项,示范转化农业新品种144个、新技术和新产品446项,试验示范转化面积7562亩;培育了溧水草莓和黑莓等36个特色产品。

3.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构建配置科技资源的新体制、新机制,持续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科技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我们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适时提出了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知识支撑,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调控为引导,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涵盖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重点为我省产业创新服务,具有江苏特色、开放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及任务,并组织实施了相应工作。

首先,按照新机制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领域,以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为载体,以加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为目标,组建了67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设了33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其次,以加强常规业务建设为基点,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应用和扩散的桥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我们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重点培育了200多家生产力促进、创业服务、科技咨询、信息网络和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引导其不断加强常规业务建设,提高为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第三,积极推进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培育新型科技企业。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着眼进一步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机构尽快发展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应用型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制工作。全省21家部属所、26家省属所和147家市属所根据总体部署,规范有序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了科技型企业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院所改革工作整体进展顺利。

4.适应新形势,规划启动“十五”科技工作

在全面完成“九五”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如何面对新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给科技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制定恰当的应对举措,努力开创“十五”科技工作新局面是我在本届任职期间的重要工作责任。

在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纲要》,按照以“创新、产业化”为指导方针,从“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上进行部署的工作思路,及时对“十五”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启动。

调整省科技计划体系,突出了原始创新和产业化环节,进一步加强和引导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我省高新园区以加强技术创新为主题、加快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火炬带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制发了《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十五”规划纲要》,以突破制约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力度。

制发了《江苏省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方案》,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培育农业科技企业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八大农业科技工程,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制发了《江苏省科研条件建设“十五”实施计划》,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对科技发展的保障和支持力度。

进一步研究拟定《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统筹规划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健全有效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机制,培养、吸纳、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和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政策和法制环境。

研究拟定《江苏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见》,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为目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科技计划实施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上,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对技术壁垒的研究,努力提高面对国际技术壁垒的应对能力。

按照上述思路和部署,“十五”开局之年的科技创新工作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17项,总投资110亿元,其中省拨款25亿元,科技贷款51亿元,引导企业投入50亿元,推荐并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379项,获国家拨款32亿元,各项科技投入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光纤预制棒制造等重点项目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它各方面工作也进

展顺利。

二、围绕科技进步工作的重点环节,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与政策环境

我理解,推动形成有利于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法制与政策环境是科技管理部门更为重要的职责。“科教兴省”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先后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和《江苏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98年以来又颁布了《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江苏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初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规体系框架。本届任期内,我着重围绕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从制定配套政策、落实操作措施的角度,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改善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环境。协助省委、省政府开好技术创新大会,整体部署全省技术创新工作;会同统计部门每年综合评价公布各地科技进步状况;与省八个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科技工作先进市县考核与表彰;总结推广地方党委、政府实行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做法等,认真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努力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2001年,全省65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其中7个市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18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二是进一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双密集型企业认定办法》等,细化落实国家和地方立法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江苏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实施意见》等,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部署,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围绕高新技术产品与企业的培育等,积极推进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措施;会同统计部门建立了监测与评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统计快报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营造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制定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明确科技人员在职务发明中的知识产权权益、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等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科技人员的创业平台;开展“科技创业投资年”活动,举办科技创业高层论坛、创业精英大赛、创业者沙龙等活动,营造科技创业氛围;制定有关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金、建立高新技术创业种子基金等措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是为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创造宽松环境。在推动省属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院所的自主选择,并实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改革积极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与有关部门反复协商,切实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并采取特殊措施,缓解转制前后退休人员待遇的反差;积极争取购买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优先用于补充职工社会保障和富余职工安置,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保险补贴、免收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占用费及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转制院所负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引导院所在转制过程中结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筹措省属院所技术开发和公益服务专项资金,增强院所持续创新和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配合做好部属科研院所改革工作,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协调,妥善解决部属院所进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

五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在依法推动各级财政不断增加对科技直接投入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落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双密集型企业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按规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企业承担各类科技项目的力度,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对科技产业化计划实行财政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扩大社会化融资渠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推动科技创业投资资金的发展。到2001年底,我省各类创业投资资金总额已达21亿元,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机构达37家。

三、努力以身作则,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机关廉政约束机制

省科技厅自身运作是否规范、工作作风是否严谨、廉政约束是否有力,是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并对全省科技管理系统的机关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在本届任期内,突出“用钱、用权、用人”重点,立足以身作则,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着眼制度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规范决策机制,始终把贯彻民主集中制作为领导工作中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加以坚持。不断完善厅党组会、厅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对事关全局的科技发展与改革重大问题的确定、干部人事任免、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重大项目与经费的安排等事项,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努力形成领导集体民主决策的工作氛围。

围绕科技计划与经费管理,主动会同省财政厅全面制定了管理办法及操作细则,并向社会公布好范文版权所有

,接受监督;明确并严格执行编制中长期计划、发布项目指南、组织专家咨询、分类进行行政决策的计划管理工作程序;积极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制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加强财务监督,坚持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中期和验收前的审计工作。2001年对我厅进行全面审计后,给予了较为充分的肯定。

依法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坚持除了国家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外,不再增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所有的行政审批工作,都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明确行政责任,完善制约机制;改进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弱化政府对科技成果的直接评价,简化、规范科技成果鉴定程序;健全科技进步奖评审指标体系,完善评审办法,力求更加科学公正地遴选代表我省科技创新实力的优秀科研成果。

在提拔任用干部上,严格坚持民主推荐、差额考察、考察预告、党组决定、任前公示、任期试用的程序;积极推行系统内处级干部公开选拔;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务员。

加强廉政建设,较早地建立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及按照责任制实施一岗双责的工作制度;与直属机构主要领导签订党风廉政责任制,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在系统内推进以反对弄虚作假和挪用科技经费为重点的行风建设。

在本届任期内,省科技厅多次被评为“政风先进单位”、“三优三满意”省级机关和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集体。

四、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积极改善科技管理工作

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是政府部门正确对待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力、积极改进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科技管理部门服务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标志。我本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此深有体会。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我要求机关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积极吸纳有关建议内容;对一时还来不及采纳的就在今后工作安排中予以采纳;对现阶段我省还不具备落实条件的建议,要实事求是地对建议人诚恳地予以解释和说明。对建议的办理工作,采取了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办理程序的方式予以落实。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每年根据两会要求,召开厅办公会具体布置和分解各项办理任务,每个建议都必须明确相关厅领导和责任处室,并指定具体办理负责人,落实计划进度。其中对重要的建议,由我负责主持办理;对由我厅主办的建议,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予以落实;对由我厅会办的建议,我们及时与主办部门沟通协商。我们要求原则上对每一个人大代表建议,在办理过程中都要尽量与建议人直接沟通,了解说明情况,随时通报建议办理情况。自1997年以来,我厅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件,人大代表对我厅所办理的建议,反馈的意见全部是满意。

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这些年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省的综合科技实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年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人大依法促进和保障的结果,更多地凝集了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和努力,自己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仅仅在党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履行了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分析自己的任职情况,感到还存在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是:

一是自己在组织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中,更多地是着眼于部门和系统的角度,在如何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努力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全社会的科技进步等宏观层次上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争取领导等方面做得不够;主动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全方位工作的组织程度上仍显不足。

二是对科技创新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组织不太有力。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强调作为经济和科技大省的江苏科技工作,一定要站在全国水平上考虑问题,但总觉得受自身水平和科技经费投入的局限,在把握能拉动科技、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前沿问题上,深入调研分析和组织突破不够,放不开手脚,工作力度不足。

三是面对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方面,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不够。项目组织等微观管理在整个机关工作中的比例仍然过大,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

四是广泛联系科技人员,特别是与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员深入联系不够。在进行调查研究酝酿工作的过程中,多半采取一揽子座谈会的方式,与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界的代表性人士谈心交流少,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够。在引导科技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家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献计献策、发挥专家咨询顾问作用等方面的组织工作也不够有力。

五是对有一定难度的科技政策

措施抓落实力度不足。这些年来,虽然在研究制定科技法规、政策上下了一些功夫,也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推动政策的落实上抓得不够紧。特别是千方百计推动依法增加科技投入等重点、难点问题的落实上有时有畏难情绪,开拓性和韧性不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省的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得到了省人大及各专门委员会和各位委员、代表的大力支持,在我任职期间,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也给予了我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实际的帮助,对此,我由衷地表示真诚的感谢!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认真加以改进。同时,我将诚恳接受评议,进一步总结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履行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实际行动完成组织赋予自己的使命。

以上述职,请予审议。谢谢!

第三篇: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述职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于2000年5月被省人大常委会任命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述职报告。遵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将我任职两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常委会作如下述职。

第一部分两年来的履行职责情况

1997年之前,我一直从事保障工作,后调任中江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机构改革后,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任命我当厅长。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讲,公司经营良好,国际市场已经打开,市场份额首次进入中国外经同行第九位,全球同行100位之列。而劳动保障工作此时正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一是在我省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近二十亿并日趋扩大的情况下,必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到每一个离退人员手中的工作压力;二是在下岗失业人员空前增多,就业局势日趋严峻,资金筹措困难的情况下,必须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并促进再就业的工作压力;三是在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劳动关系调整纷繁复杂、上访人员增多的情况下,必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压力。总之,劳动保障工作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说实话,当时再回劳动保障厅工作,从个人考虑,思想上曾犹豫过。但作为一名老党员,服从组织决定是天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选择我,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期望。我必须以对党、对人民无比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挑战困难和压力,尽忠职守,竭尽全力地做好新时期的劳动保障工作。

两年多来,我团结班子全体成员,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充分发动和依靠全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切实措施,使“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就业局势得以稳定,改革取得了新突破,工作作风和行风建设有了明显改进和加强,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坚持以完成主要任务为调控目标,身体力行,扎实做好各项劳动保障工作

任职两年多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我从事的劳动保障工作倾注了关爱和支持,每年都把促进就业、控制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经济发展调控目标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以及为民办实事的德政之举和民心工程。省人代会期间,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为重大专题听取意见并提出要求。省人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财经委等委员会领导十分关心,多次和我们研究劳动保障工作,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问题。作为本人来讲,如何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如何使劳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和服务、服从于全省经济工作中心,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始终是我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工作的着力点。两年多来,我坚决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紧紧抓住目标不放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努力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

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项硬性任务这也是我上任后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我认真按照“三三制”原则,积极筹集下岗保障资金。2000年至今年8月,共筹集2944亿元,保证了4158万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下岗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强失业保障能力。今年8月末,全省4708万名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已成为企业分流人员的重要保障形式。

保生活是前提,积极促进再就业才是根本。在抓好保生活的同时,我更是把工作着重点放在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再就业上。一是大力拓展个私经济和服务业就业渠道。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建立政府购买岗位的办法,开发公益性和社区服务岗位,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常规制度。三是建立政策公示、联合办公、再就业“绿卡”、检查通报等制度,保证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践证明,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1—8月,共促进275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再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的目标以内。去年全省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均比上扩大了一倍左右。

(二)全力确保养老金发放,加快社会化管理服务步伐。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问题历来是一件难事。过去作了很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但还时常发生新的拖欠。这也是我上任后必须首先要解决的要事。为此,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并制定了“省补助资金加大提早、有条件的市给予支持、各县(市)兜底保发放,省补助资金和县(市)工作挂钩”的方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通过加大省对苏北、苏中确有困难市县的支持补助力度,及时变省补助资金由事后补拨为事前预拨,促使养老金保发放和社会化发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确定省级重点补助的困难市县,由去年的22个增加到31个,省补助资金由427亿元增加到7145亿元,占

地方资金缺口的三分之二。8月末,全省社会化发放人数22021万人,社会化发放率达9953%,比2000年5月提高595个百分点,全省进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已达20多万人。

(三)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也是保发放的关键措施。但近年来,参保职工每年都呈下降趋势。为此,根据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我提议并经厅务会议研究决定,明确了工作的重点。通过狠抓个私企业、三资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自由职业者的参保,开展执法检查,实施目标管理和情况公告等措施,促使扩面征缴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今年8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9268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4456万人。1—8月,征缴养老保险费95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499亿元。在全国参保和缴费“双下滑”的情况下,取得了“双增长”的良好效果。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2206万人,完成覆盖770万人目标的938%;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204亿元,同比增长138%。所有市、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先后启动实施。8月末,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96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89万人,比去年底增长305%,增长数居全国第一,超额完成全年覆盖530万人的目标,基金征缴率达943%,与去年同比高出22个百分点。今年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普遍认为,我省参保覆盖率在不断扩大,基金收支平衡,政策逐步完善,医保运行呈良好的发展态势,改革是切实可行的。

(四)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随着体制的转换,劳动关系纷繁复杂,导致了纠纷时常发生。根据这一新特点,我主动提请省委、省政府同意,在全省组织开展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年”活动,加大了劳动关系的处理力度,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并在全省选择156户企业,实施定点联系制度,对劳动关系运行存在的问题,实行动态监控,及时指导企业制定工作预案和应对措施,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使各类劳动纠纷下降了25%。

二、坚持以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为重点,促进职能和作风的转变,加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力度

近年来,劳动保障工作改革的力度超过往常,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加快劳动保障立法的步伐十分紧迫。为此,我重点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出台后,原《江苏省职工失业保险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及时组织调研,反复修改论证,代省政府草拟了《江苏省失业保险规定》(审议稿),述职报告《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述职报告》。 结合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清理,向省政府、省人大汇报建议废止《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办法》,得到采纳,省人大已于5月12日公布废止。针对经济组织多元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的新情况,组织对《江苏省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办法(试行)》和《江苏省劳动监察规定》贯彻执行中的问题,提出修改方案并报省政府。

二是抓法规的制定出台工作。针对当前劳动关系纷繁复杂的情况,为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我向省人大、省政府汇报,要求加快《劳动合同条例》、《企业工资支付管理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规规章的出台。经商省政府法制办,上月下旬,我们已联合开展立法调研。

三是抓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去年,我主持按时完成了对79件劳动保障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我厅制定的1005件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根据省审改办的要求,今年又主持召开厅务会议,对56件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取消4件,下放1件,降格审批1件。

四是抓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将执法的依据、制度、程序和结果等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依法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对确实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对下级劳动保障部门合法的行政行为给予积极维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年多来,省政府、劳动保障部和地方法院对以我厅为被申请人和被告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全部都维持了我厅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一起因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而被变更或撤销。

三、坚持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为窗口,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000年,我厅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51件,去年52件,今年达75件。为切实做好代表议案以及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工作,每年我均主持召开建议提案交办会,并从“领导、网络、质量”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做到从我及各位分管副厅长、职能处室处长到每一位承办工作人员都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办理工作的重要性,坚持“认真办理,及时答复,要办实事,解决问题”

的原则,对难办的建议提案,由我直接督办,办理意见提交厅长办公会或厅务会议讨论。

二是健全网络。建立了厅党组成员、办公室、有关处室、具体经办人四级承办网络。采取分级负责、分工办理、专人经办、责任到人的办法。明确各业务处室是办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处室主要负责人是承办的第一责任人。凡事关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全局的建议、提案,我直接抓;凡涉及到劳动保障某个方面的,由分管厅长牵头办理。

三是保证质量。针对每件建议、提案,我要求不能满足于书面答复,要本着高度负责、重在落实的精神,力求使每个代表和委员都满意,对一时难以落实和解决的,讲清道理,求得理解。建议、提案答复前,必须与建议人、提案者取得联系,征求对答复意见的意见。对重点建议、提案加强调研和沟通,把握代表、委员的意图,做到重答复,更重落实。

四、坚持以加强学习、廉洁自律为准绳,重视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勤政廉政形象

两年多来,我一直把加快建设一支能切实承担新时期繁重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的干部队伍摆上重要位置,着重从“思想、队伍、勤政、作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特别是结合广泛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对各方面反映的问题,深挖根源,逐条进行整改落实。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带头并要求全厅深入学习江总书记“7·1”讲话和“5·31”讲话精神,既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又开拓进取,增强信心,营造全厅和劳动保障战线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的氛围。切实加强党组中心组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倡导思想交流,开展谈心活动,增进了解,形成讲真话、办实事的氛围。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我刚到劳动保障厅时就面临机构改革。为激活用人机制,我明确提出处级干部全部实行竞岗并作为今后提拔任用干部的一项制度,把干部提拔任用权交给群众,以充分体现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有效防范干部选拔任用中腐败现象的滋生,使这项制度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干部职工热情高涨,工作积极性高。同时,结合今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契机,以改进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力度,抓好队伍的建设。

三是加强廉政建设。结合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具体制定了廉洁自律“三十九个不准”及违反的处罚规定,制定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四项规定”的具体意见。重点对出国、出差、出书、办班“三出一办”等进一步作了制度性规定。

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并要求党组成员以身作则,树立表率作用。坚持建立联系点制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困难企业。在开展调研时,我尽量安排去困难企业和乡镇基层劳动所,掌握第一手资料,体现对企业和基层应有的关心。

第二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纵观两年来的工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一是抓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和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很多,由于政务公开还不够,部分群众还不够了解。有关政策的宣传、执行还缺乏一定的力度和透明度。劳动保障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两个确保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解决弱势群体再就业的工作力度还不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力量比较薄弱,有时执法还不严。

二是对目前明显滞后的有关政策法规研究解决还不够。在贯彻执行有关劳动保障工作的政策、法规时,有时存在简单化倾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保障工作缺乏坚持不懈的探索,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不够强。有的贯彻意见注重了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基层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使贯彻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是对劳动保障前瞻性的探索还不够。当前劳动保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际上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自己常常忙于处理应急事务、文件和会议,主要精力放在应对“两个确保”中的具体问题,应对工作中的突出矛盾,这虽然是必要的,但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缺少深入、广泛和系统的研究分析。

四是学习还不够系统全面,对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学习重视不够。知识更新速度还不够快,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在劳动保障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上,运用理论指导业务工作还不够。

五是干部交流的力度还不够大,业务处室重要岗位的科级干部交流更不够。干部交流中还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单位班子结构优化配置,使之更趋合理,更有生气,随着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及机构改革的深化,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干部的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虽然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党

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但有的落实、检查、督促不够,没有完全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对干部接受吃请等现象已有遏制,但还存在。对干部的教育、培养、监督还不够。重使用,轻帮助教育,忽视管理的现象还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我将通过这次述职,从思想上查找和分析原因,认真进行整改,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再创我省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7·1”及“5·31”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指导实际工作,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团结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以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困难企业,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诚心诚意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全面、系统、有序地安排系列经济、法律、现代化办公手段等学习内容和专题辅导,健全干部学习、培训档案,促进干部学习管理规范化,全面提升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素质,真正把劳动保障部门建设成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服务部门、责任部门、法治部门。

(二)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在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劳动保障工作,提出符合江苏实际、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意见,保证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提高决策水平这个核心环节抓起,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增强班子整体功能。

(三)切实抓好劳动保障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严格实行党风廉政责任制,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注重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加强谈话戒勉等廉政提醒工作,加强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及管理约束机制。坚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同时强化班子内部监督。

(四)全力抓好各项劳动保障工作的落实。继续巩固两个确保,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待遇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的力度,健全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预防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以上述职,不妥之处,请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各位委员批评指

第四篇:最新经济厅厅长一职竞岗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和党委给予的这次公平竞争、交流学习与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叫,岁,年月出生,年参加工作,年任职务,年任,……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对于经济厅厅长这一职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任职优势。

一是事业改革面前有股“闯劲”。我一直把“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干什么,都把事业放在心上,责任担在肩上,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全身心地投入。多年来,组织上的培养,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造就了我敢于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秉公办事,作风正派,求真务实,胸怀宽广,谦让容人,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品格。自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立足实际,认真学习,不怕工作任务重,不怕要求标准高,对于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干好,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为法院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始终认为,干好事业靠的是忠诚于事业,靠的是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当前,我院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缩头不前不行、求稳怕乱不行,工作不怕干,要的就是一种敢闯、敢作、敢为的精神。

二是业务管理面前有股“钻劲”。在长期的法院工作中,我干过年的,干过年的,无论是在业务学习中,还是在业务管理上,我都坚持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向老领导学习,向专家们学习,向同志们学习,向实践学习,以肯于钻研的学习精神,不给自己留疑问,无愧于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信任。自年走上管理岗位上以后,我深刻体会到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我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主动为自己“充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法院管理、经济管理、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多年的学习,在客观上丰富了见识阅历,在主观上增强了管理经验,在实践中提高了领导能力;多年的努力,使我感到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思路与方法,在管理和改革中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三是困难压力面前有股“韧劲”。我特别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话,“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十几年来,我充分发挥一个共产 党员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我一直认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冷静科学的处理方法,劣势总会变优势,不利总会变有利。

四是年富力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我可以自信地说,年龄是我这次竞争的显著优势。作为中青年人,我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近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大局观念,丰富了宏观管理经验,提高了分析、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旺盛的精力,我一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五是大是大非面前有股“正气”。我认为,“正气”是一名法官的最基本的素质。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都要求自己把握好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坦坦荡荡,老老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待人,时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有损于团结的事不做,要保持中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更要保持基本的原则和分寸,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坚信,“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我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我们的工作就会如鱼得水,工作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这次有幸竞演成功,我将不辱使命,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全身心的精力,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为我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如果这次竞争落选,说明我在某些方面与这个职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将正确对待,把这次竞演作为一次锻炼自己能力、寻找自身差距与不足的机会,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珍惜每一次机会,争取更大的进步,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信任。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省人社厅吕克梁副厅长来我县调研时的

工 作 汇 报

尊敬的吕克梁厅长、调研组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巴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吕克梁副厅长及省厅、市局调研组的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诚挚的欢迎!对省厅、市局多年来给予巴彦人社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就我县人社部门的基本情况、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12年工作任务做以汇报,敬请领导指示。

一、基本情况

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2010年6月成立的,下属有劳动就业管理局、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劳动保障服务站、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共6个事业单位。局相关内设17个股室(其中:原人事局机关12个股室,原劳动保障局5个股室),现有职工干部112人。其中正科级3名,副科级8名。2010年6月份人事局与劳动保障局合并后,成立了人社党委。下设6个基层党支部,党员总数83人。

二、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市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责任,把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惠及民生放在首位,积极创新思路,凝聚全局力量,强力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第一,落实政策,拓宽渠道,就业再就业工作高效推进 一是抓岗位开发。采取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部分、落实优惠政策扶持一部分、组织职业介绍转移一部分、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一部分的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220个,安置困难人员220人。其中残疾人就业“爱心工程”,安置残疾人就业64人,截止目前,城镇新就业人员、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达到3910人、3795人、2970人,占年初计划的103%、105%、106%。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低于全年控制目标的0.4%。二是抓政策兑现。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为6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万元,为533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65.3万元。分别占年初计划的100%和102.3%。三是抓就业培训。坚持以“围绕就业抓培训、抓好培训促就业”为指导,构建了“纵向到社区、横向到基地”的就业培训网络。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00人次;开展创业培训160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4300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2900人次,适用技能培训1400

人次。四是抓平台建设。全县18个乡镇全部组建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事务所,高标准组建了116个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做到了“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使我县的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延伸到了乡村、街道、社区,省厅业务处给予了充分肯定。五是抓就业服务。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把大棚车开到各乡镇,把岗位送到乡村,为求职者提供方便。今年,共有96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65个,有248名农民工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六抓厂办大集体职工并轨工作。我们积极配合国资部门完成了职工身份认定、档案审核、所需资金测算等工作。经测算,全县厂办大集体涉及82户企业,职工5958人,每个工龄按380元给予补偿,总计所需资金5746万元,年底前补偿金将全部发放到位。

第二,硬化措施,注重实效,创业成才活动扎实开展 我们把“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和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搭建平台,落实创新政策,培育创新主体,全力推进。为了配合全县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的开展,我们坚持每月10日在服务大厅,举办劳务招聘会。6月20日,我县举办了全县创业创新全成成才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吸引全县45家用工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764个,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452个,收到了明显效果。

第三,抓好扩面,及时发放,社会保险工作稳中求进 一是着力抓好社会保险工作。今年以来,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职工已达到2860人,收缴社保费1456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1.5%;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险人数已达到7.3万人,占计划的97.3%。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7.5万元提高到12.5万元,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5.8万元。工伤保险新增参保职工607人,占年初计划的101.3%,收缴工伤保险费46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2.2%。按照《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将我县事业单位职工纳入了工伤保险范围,年底前事业单位职工参保人数将达到8000人以上;参加失业保险新增634人,占年初计划102.3%,收缴失业保险费117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4.5%。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金年底前有望纳入市级统筹。二是全面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我县自去年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来,紧紧抓住目标考核,业务培训、宣传发动以及配套服务等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克难攻坚,全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参保人数达到15.3万人,参保率达到了90%,已收缴养老保险费2622万元,为全县53051名60周岁以上老年居民发放养老金3558.1万元。在今年全省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我县介绍了经验。按照省市的部署启动实施了城居保试点。三是切实加

强基金监管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内部监控机制建设,坚持管理和监督并重,对资金的收、管、发等环节实行全程控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从源头上、制度上防范和化解基金运行风险,逐步形成了相互制约、全程监督、控制严密的内控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社保基金的安全。

第四,主动监察,有效调节,和谐劳动关系日趋稳定 一年来,我们以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为重点,积极开展了送法到企业活动,坚持依法监察,妥善处理劳动仲栽案件,提高了企业的法律意识,促进了企业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今年以来,日常巡视检查用人单位104户;收缴农民工工资保障金90万元;为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42万元。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3件,结案52件,结案率98.1%,其中调解46件,调解率68%。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8.7%,集体合同备案率达到了94.6%;劳动合同网上录入企业95户,录入职工7100人,占年初计划的100%,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8.7%,集体合同备案率达到了94.6%;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五,强化培训,搞好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认真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今年以来,为家庭困难的“五类”高校毕业生,即持有下岗证、低保证,农村救济户、残疾人、在校享受助学金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了免费人事代理和跟踪就业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农民创

业创新典型事迹进行了总结,并参加全市创新成果展示,加大创业创新典型扶持力度,主动帮助联系小额创业贷款,总结了高校毕业生金彦辉等3人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并在全县创业创新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二是为流动人员提供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多项服务。为流动人员县内外交流,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人事代理服务。按照相关规定,为9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了职称申报手续,为6名流动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缴费认定手续,为25名高校毕业生办理了改派和档案工资审批手续,做到了转递有记录,审批推荐有依据,接待热情,服务周到。三是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接收和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对去年接收的570名大中专毕业生档案,进行了登记造册,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编码入库,达到方便查询,便于利用。四是认真做好军转干部解困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社会保障工作。按照上级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协调财政部门,将工商银行下岗失业的两名军转干部2010年的生活补助金3.4万元已筹措发放到位;按照我县社保开支项目,协调财政部门,将5名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医疗保险和独生子女费总计1.5万元纳入了2011年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发放。

第六、严格考核,提升素质, 公务员队伍管理更加规范 一是抓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突出抓好公务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采取集中脱产培训的方式共培训公务员

1723人,人均96学时,占年初任务的100%。提高了广大公务员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抓考核,营造争先创优氛围。逐步完善公务员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制度,形成工作实绩与考核结果相适应的考核机制,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对全县政群机关2058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考核,评出优秀公务员 228人,并由县财政统一支付奖金26.3万元。三是抓管理,积极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根据上级部署,按照《哈尔滨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办法》和《哈尔滨市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我县2011年乡镇卫生院医疗体制进行了改革,基层卫生院全面实施了绩效工资。对已经结束的受聘人员聘用合同进行了鉴证。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四是抓改革,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专门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动员会,部署调查摸底工作,摸底工作主要围绕达到“五清”进行,即,事业单位人员情况清、职称清、三类岗位比例清、“双肩挑”人数清、年龄结构清。目前,我们按市局要求正在组织基层事业单位设定具体岗位,申报岗位设置方案。此项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结束。

2011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深知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就业的供需矛盾和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创业、稳定和扶持就

业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扩面难度大。35周岁以下的农村居民不愿参加新农保,城镇年轻健康居民不愿参加医疗保险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保险扩面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与巴彦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工作难度加大。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农民工资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三、2012年的重点工作安排

2012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这一主旋律,突出就业在就业、社会保险、人事制度改革、劳动关系等重点工作,实现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努力推进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主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加大就业政策落实力度。要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发放《就(失)业登记证》,失业人员凭证享受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扶持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范围扩大到所有创业人员,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二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妥善安置

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控制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以内。三是失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力度。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有创业愿望的人员的创业培农民工技能培训分别达到500人次、100人次、2000人次。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我县劳动者整体素质。四是加大就业服务力度。要充分发挥县人力资源市场的龙头作用,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定期发布,开展职业介绍。要坚持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劳务洽谈会,为县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和城乡富余劳动力求职搭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加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完成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改建完成4个乡镇的劳动保障事务所。六是全力做好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创新、全民成才”工作。完善基础,做好迎接国家、省、市的检查验收工作。

第二,全力抓好社会保险工作。一是在医疗保险方面寻求更大突破。要努力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参保人数要达到75000人,做到应保尽保。要将城镇居民门诊就医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要提高城镇居民医疗待遇水平,进一步减轻个人经济负担;对于参加居民医保的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员,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二是在养老保险方面寻求更大突破。要将农场、牧场、渔场、林场“四场”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全力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扩

面征缴工作,积极筹备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农村居民的参保率要达到95%以上,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政策,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问题。三是在失业保险方面寻更大突破。要重点加大事业单位失业保险的扩面、基金征缴、陈欠收缴力度,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全面提升我县失业保险保障水平,完成纳入市级统筹工作。四是在工伤保险方面寻求更大突破。要重点加大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扩面工作力度,参险人数要达到10000人以上。完成工伤保险基金纳入市级统筹工作,增强基金支撑能力。

第三,全力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岗位条件,实行公开竞聘上岗,遵循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结构比例、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三个不得”原则,规范实施岗位聘用,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于2012年完成岗位聘用工作。

第四,全力做好劳动关系调处工作。一是强力推进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继续做好国企改制并轨遗留问题的处理和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积极参与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认定工作。二是强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大力推进非国有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力争在2012年实现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50%以上。三是强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行工

作。大力加强网络化、网格化建设,努力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的全覆盖。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不规范裁员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四是强力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按照编制、规范的要求建设好仲裁办案机构;推行“和谐仲裁”,努力创新调解方法,开通绿色维权通道,推动快立、快调、快审、快结仲裁办案程序。

总之,我们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在省厅、和市局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努力、扎实的工作,进一步开创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四、几点建议

(一)关于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人员的工资补贴问题。08年经全省统一组织考试,在大学生中招用了一批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人员。经过两年多的锻炼,在乡镇、社区劳动就业就业、社会保险等服务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在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他们的工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每月到乡镇开展工作支付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后,工资所剩无几。建议能否提高他们的工资补贴待遇和他们的身份、编制等问题。

(二)关于县、乡、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所需资金问题。我县18乡镇、116个行政村平台机构都已建立。但服务大厅、办公场所、办公设施还比较简

陋,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由于我县财力十分脆弱,难以支付基础建设所需资金。建议省厅能否在平台建设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三)关于县农保中心、县劳动仲裁院、县劳动保障监察局机构规格问题。目前我县农保中心、劳动仲裁院、劳动保障监察局都是股级单位。我们也多次协调县编制部门争取升格为副科级单位,但是县级编制部门没有这个权力。建议省厅能否协调省编制部门将这三个单位升格为副科级单位。

上一篇:现代管理学发展范文下一篇:未享受拆迁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