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5-01

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6篇)

篇1: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在2011年全省艺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03-24 15:09:44】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2011年全省艺术工作会议,是正式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及“十一五”期间全省艺术工作的发展情况,对2010全省艺术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对2011全省艺术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开好此次会议,我们在进行了认真筹备后,前几天向杨厅长和厅党组进行了汇报,得到了杨厅长的同意。杨厅长指示我们:一定要开好这次会议,要认真总结好“十一五”期间全省艺术工作的经验,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工作打好基础,力争全省艺术创作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天,省委宣传部李庚香副部长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和汪新华处长亲自来出席会议。我们还邀请到了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李仲党和省杂技家协会秘书长李锦利同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十一五”期间我省艺术工作的总体情况作一个总结,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们河南艺术创作工作不平凡的五年,是全省文艺战线各级干部、管理人员、艺术创作人员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五年,也是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捷报频传的五年。五年中,我们生产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人才,创新和完成了一系列艺术演出活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捷报频传

五年来,我省有4台剧目入围参加中国第八届和第九届艺术节。其中,省豫剧一团《常香玉》荣获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大奖,省越调剧团《老子》荣获第九届艺术节文华大奖,实现了继第六届艺术节《香魂女》荣获大奖、第七届艺术节《程婴救孤》获大奖后的文华大奖“四连冠”。郑州市舞剧《风中少林》和省豫剧三团的《村官李天成》分获第八、九届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

五年来,我省有7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其中,郑州市歌舞剧院《风中少林》获2006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小皇后豫剧团《铡刀下的红梅》获2007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省豫剧二团《清风亭上》获2008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省豫剧三团《香魂女》获2009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三门峡市豫剧团《虢都遗恨》、鹤壁市豫剧团《调查》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艺术精品入选奖。省豫剧一团《常香玉》滚动成为

2010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0年12月,文化部公布《香魂女》入围2009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我省实现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五连冠”,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份。

其他获全国奖项的还有:《风中少林》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飘扬的红丝带》、《常香玉》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常香玉》荣获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汇演一等奖,《老子》荣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汇演二等奖;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木偶剧《牡丹仙子》获塞尔维亚第十一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唯一金奖——金火花奖;郑州市舞剧《风中少林》荣获全国歌剧舞剧展演二等奖;三门峡市《虢都遗恨》荣获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汇演二等奖;省豫剧二团《清风亭上》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汇演二等奖;省京剧院创排的《嫦娥》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银奖;平顶山《李清照》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汇演优秀剧目奖;话剧《宣和话院》在全国话剧展演中荣获“参演剧目奖”;郑州市杂技《荡杆飞绳》获第33届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铜小丑”奖和评委会特别奖;我省推荐的油画《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进入全国重大历史题材100部美术创作工程;郑州市《曹瑾外传》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表演金奖;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交响乐作品获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三等奖。另外,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河南省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评比中,省文化厅组织推荐的省直文艺单位各类专业文艺作品16台(件)获奖。

(二)人才培养推陈出新阵容初显。

本着人才是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工作原则,把艺术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推出作为艺术工作的第一要务。为了培养、发现和推出人才,我们举办了全省性的不同类型、不同艺术侧面的艺术人才培训班十余次,省市两级共举办100多次,举办各种剧本以及个人艺术风格的研讨会近百次。五年来,我们举办了第十、第十一届全省戏剧大赛,举办了全省第五届和第六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举办了全省第四、第五届舞蹈大赛,举办了全省第三、第四届声乐、器乐大赛,举办了第四、第五届剧本征集评奖,举办了第六、第七届全省杂技大赛,举办了首届全省钢琴大赛,举办了全省首届和第二届县区级戏剧大赛,举办了首届全省民营院团文艺汇演,举办了首届全省舞台艺术作品展,参与主办了两届“中国曲剧节”。通过以上举措,五年来,共推出舞台艺术作品200多台(件),推出了以李树建为代表的获国家文华表演奖演员7人、以姚金成为代表的获国家文华剧作奖编剧7人、以李利宏为代表的获国家文华导演奖导演4人、以赵国安为代表的获国家文华音乐创作奖1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6人。我们还推出了一大批在省内获奖的青年演员,遍及各省辖市。可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了新人不断涌现、硕果累累的可喜现象。

(三)艺术管理不断创新成效显著。

本着创新工作方法,服务社会基层的原则,科学安排艺术工作,积极开展艺术活

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组织开展了全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这是我省自2007年底开始酝酿、策划并建议省委省政府纳入“十大惠民工程”的重大艺术工作,于2008年正式开始实施。三年来,我们的省、市、县三级剧团三度走遍全省1897个乡镇,共演出6000余场,观众1500余万人次,受到了全省基层剧团和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公布“全省重点创作和加工提高剧目名单”,以提示、督促各级文化部门对艺术创作的重视。实践证明,我们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省在全国获奖的剧目都是出自我们的重点创作和加工提高剧目。

三是我们策划组织实施了“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策划组织开展了“向全省人民汇报——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现实题材优秀剧目演出季”,策划组织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启动了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实施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省优秀剧目演出季”等大型系列演出活动。

五年来,全省大部分市、县文化局分管局长都能深入剧团,了解情况,调研指导,开展工作。在积极配合当地中心工作和各种社会纪念活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五年来,全省文化部门直管的文艺院团在全省城乡演出146000多场,观众达3亿多人次。从新创剧目和演出场次中,可以看出,我们艺术工作的繁重、广大艺术管理人员和文艺院团同志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回顾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能够取得以上这些成绩,与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党组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是与省委宣传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更是我们全体与会同志、各级文化部门的艺术管理工作者和奋斗在艺术创作生产一线的文艺院团的同志们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结果。请允许我代表省文化厅,向省委宣传部领导、向全体与会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全省每年高质量的新剧目创作数量偏少,二是调动鼓励全省艺术创作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三是艺术主创人员,尤其是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人才状况不容乐观,四是各级干部对艺术创作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等,以上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另外,今年开始,省文化厅将重点实施艺术人才培养工程,请各地文化部门及早着手,把有发展潜力、有待培养的青年演员报省文化厅艺术处。

二、2011年全省主要艺术工作安排

根据省文化厅印发的2011年全省文化工作安排,今年的艺术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色剧目展演月”活动,预计“七一”前后实施,在全省推荐的基础上,选调10台左右剧目在郑州展演。二是组织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届时将有全国13个省的豫剧团来参加。三是举办全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本届大赛将于6月15日开始。四是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出周活动。五是举办河南省第八届杂技大赛。六是举办河南省第二届钢琴大赛。

除举办以上各项赛事活动以外,还有中国洛阳牡丹节、参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等全国性赛事活动,全省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舞台艺术人才培养进修工程、首届河南美术双年展等省内展演活动。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作为艺术工作,我们的艺术创作应该怎样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怎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想,我们首先必须做好今年的工作,完成好今年的工作任务,就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文艺支撑。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打好“十二五”开局的第一仗,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抓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着手。艺术人才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点,文化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二是从抓艺术精品生产方面着手,没有精品,艺术院团走向市场就没有品牌,也推不出人才。三是从抓艺术管理方面着手,对艺术院团要科学指导,科学管理,科学谋划。这三个着手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工作,也是我们艺术创作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2010年6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上撰写了“用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文章。之后,河南日报又以“何平”的名义发表了“九论”,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卢书记的文章和“九论”写的都很深刻,都很精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根据省委的要求,目前全省上下都在学习,对照、检查自身的工作。我们在座的同志要认真学习卢书记的文章和“九论”,并且要坚决落实到工作中去。要认真找出我们思想上的差距、工作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距,增强基层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提高我们服务基层的服务能力、服务方法和服务水平。作为政府文化部门,作为各级干部,我们就是要为基层群众、基层院团、为广大艺术家们做好服务,通过我们的服务,来促进艺术家们成长,多出精品,从而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党组的具体领导下,群策群力,奋发进取,为河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我们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篇2: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XXX

2006年7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会议,是在“十五”胜利结束,“十一五”开始起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结合当前林业形势和“十一五”期间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省林业形势及“十一五”林业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全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这五年,是我省林业发展速度最快、投资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生态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五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如期实现。全省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大好局面。

一是全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现已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目前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8.98%,比实施天保工程前增加了4.75个百分点。森林资源管护面积由2000年国家批准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的2.88亿亩上升到3.23亿亩(含灌木林),增长12.15%。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100万立方米,7年减少了7700万立方米,相当于少砍了600多万亩高质量的天然林。生态效益正在逐渐显现出来,生态建设5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已经实现。根据清查资料,“十五”期间,全省有林地面积由17585万亩增加到21028万亩,新增344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由14.65亿立方米增加到15.82亿立方米,增长1.17亿立方米。目前我省森林面积居全国第4位,蓄积居全国第2位。通过对不同生态区进行定位监测,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53亿吨。现有森林资源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定二氯化碳和供给氧气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价值,每年达1332.5亿元。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边治理、边破坏的历史结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遏制,穷山恶水的面貌得到改变,生态建设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生态面貌的改善,不仅为我省大开发、大开放特别是生态旅游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建设生态四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林业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为助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我省实施天保工程,由于天然林禁伐,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严重萎缩,林业面临产业再造的历史重任。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工程建设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后续产业,林业产业不但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而且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过去的5年中,国家累计投入我省退耕还林资金125.7亿元,落实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财政贴息资金4.6亿元,全省民营投入林业一、二、三产业资金累计达40多亿元。到目前,全省已建立竹资源、速丰林、名特优经济林基地3500多万亩。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崛起,其中竹浆生产能力达50万吨以上,纸和纸板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木竹地板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平方米。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0.2亿元,比2000年的119亿元增长236.3%,年均递增27.45%;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280元,比2000年的126元增长121.4%,平均每年增加31.7元。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认真落实“严管林”方针,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目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已基本形成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林权管理为核心,资源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执法监督为保障的比较规范、稳定、有序的工作格局。林业行政案件由2000的12632件下降到2005年的8942件,案件查处率98.4%。严格保护林地,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路子,征占用林地审核率96.4%,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17亿元。顺利完成了全省第四次连清复查工作,全面启动并完成了全省200余个森林经营单位的二类调查,查清了各单位的森林资源家底。加强了木材检查站的建设和管理,实现了全省林业系统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目标,受到了国家治理公路“三乱”验收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木材检查站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全省林业建设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贯彻意见》,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四川、和谐四川等历史性任务,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我省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起布局与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多功能、高效益的森林资源体系,力争每年增加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类型多样、比例协调、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在改善生态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力争人均超过300元。

二、坚持依法治林方针,切实抓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污染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关键作用。森林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环境依托和物质基础。保护好森林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实际上就保护了我们绝大部分的自然生态,这是国家赋予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紧迫任务。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务林人的艰苦努力,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生态状况比较脆弱、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还不合理、生态灾害仍较严重、经营管理粗放等困难和问题,生态建设和保护管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林”方针,大力加强保护与管理,切实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

最近张省长在省政府《关于认真执行“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文件上批示:“认真巩固天保成果,继续抓好两大工程成果,抓好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蓄积量和绿化覆盖率;严格依法行政,根据《森林法》规定,禁止对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按国家规定,依法有序进行;加强监控,对森林资源保护严格监控,对乱砍滥伐严厉打击,凡发现必须严肃查处。”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张省长的批示精神,资源林政管理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认真落实《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林业行政许可行为,依法治林,依法行政。

二是要认真贯彻国发〔2005〕41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十一五”采伐限额,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要坚决杜绝商品性采伐,确保其生态效益稳定高效发挥;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要依法放活,优先满足采伐指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要通过进一步修订《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和相关采伐作业规程,促进森林资源利用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三是要继续加大林地管护力度。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和征占用林地的植被恢复制度,真正做到林地占补平衡。

四是要进一步规范木材运输、加工和经营秩序。为了有效打击偷拉盗运木材行为,针对当前木材运输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修改《四川省木材运输管理条例》,使其有关条款规定与上位法《森林法》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保持一致性,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的作用,严厉打击非法运输、加工和经营木材犯罪活动,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五是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针对一些地方查处破坏森林资源典型案件,认真总结,研究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对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要依法打击,严肃查处。

六是要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加快推进“GIS”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和准确率,进一步优化完善林业生态监测体系,使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结果成为宏观决策的重要支撑。

三、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农村是林业工作的主战场,林农、林业、林区又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均与林业发展有关。一是林业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夯实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需要发展林业;二是林业特别是林果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帮助农民拓宽多元化的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需要发展林业;三是通过乡村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意识,促进“乡风文明”,需要发展林业;四是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需要发展林业;五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广大集体林区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由农民自己管理好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落实农民各项合法权益,还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促进“管理民主”也需要发展林业。

结合四川林业来讲,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优势。全省现有森林资源每年涵养水源能力达637亿立方米,固土能力近4亿吨,在蓄水保土、固定二氧化碳和供氧气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价值,每年达1333亿元,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资源优势。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动植物天然宝库”的美称。全省有高等植物上万种,其中木本植物390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00余种。有脊椎动物120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近140种。全省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全省现有林业用地3.4亿亩,有林地面积2.1亿亩,林业用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3.5倍。森林覆盖率28.98%,活立木总蓄积15.82亿立方米。丰富的生物资源、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为农村产业开发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项目优势。自1998年先后启动实施天保、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来,国家和省累计投资304亿元。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涉及640万农户、2400万人口,“十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25.7亿元,每户均增收392.7元,人均104.7元。三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是科技优势。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余人,依靠和建设好这支队伍必将对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四川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简要地讲,主要抓好以下四大任务:

一是搞好生态建设,为农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林业工作的首要地位,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陡坡耕地沙漠化、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带的综合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维护国土安全;实行城乡联动、全民行动,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森林健康经营,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等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力争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通过构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的森林生态屏障,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在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面向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林产业。加速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经果林、种苗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多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构建生产、加工、营销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区域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的特色产业带或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林业经济强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抓好农村庭院建设,创建绿色生态家园。坚持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纳入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培植风景林、“四旁”树,努力营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环境。弘扬植树、护绿、爱美的文明新风尚,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生态文明程度。紧密结合各地新农村建设,搞好村庄、道路和庭院绿化,逐步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院中、人在景中”的新容貌,创建自然得体、景观秀丽、树草花结合的绿色生态家园,使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村容村貌相协调,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四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目前全省是资源大,价值低,主要问题还是机制问题。要通过改革,研究制定林木采伐、工程投入、投融资、税费改革以及木材流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焕发林地活力,创建农民从林地上增收的机制。

四、积极探索,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对于我省来讲,林业改革开放相对滞后,集体林权状况较为复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精心运筹谋划,抓住林业产权制度这个关键,在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周密部署,规范管理,扎实推进,把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个转变”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完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激活加快林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规模经营和优势产业的成长。积极探索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和森林资产融入市场的有效途径,推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转变。在权属明晰的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放活经营权,鼓励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实行资本化运作。允许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和景观资源依法抵押、转让、拍卖和作为合资、入股的资本或条件,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利用形式。鼓励社会各种投资主体投资林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林业。

要规范流转程序,加强流转管理,积极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依法保障林地、林木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公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切实加强对流转后应当用于林业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有资质的资源评估机构,抓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推动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为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篇3: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讨论研究教育工作, 省领导多次听取教育工作汇报, 并作出指示。全省上下积极快速行动起来, 齐心协力, 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 踏踏实实抓落实, 取得初步成效。但工作还存在不平衡、不到位问题, 距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距离。教育系统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全体同志必须认真对待, 加以解决。要不断增强落实意识, 提高落实能力, 坚定信念和决心, 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把教育的各项规划落到实处。

二、正确把握全面落实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

2011年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最为关键一年。在研究落实2011年工作时, 力求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关键环节带动整体, 增强落实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二是找准关键、创新举措。三是长远考虑、整体统筹。

(一) 着力实施教育重大发展项目。

一是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召开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 省政府出台《关于当前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启动“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黑龙江省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落实国家“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黑龙江试点项目”。

二是以校安工程为牵动,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县域推进、改造薄弱、均衡发展”的原则,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增加教育投入,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省级统筹, 市、县负责, 中央财政补助”的工程资金筹措体制,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 加大省市县三级资金投入力度, 确保校安工程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启动教育部批准我省的“边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 发挥试点引领作用,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意见》。务求县 (区) 域整体推进, 避免“拔毛”做法。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督导的职能作用, 加快推进以县区为单位、城乡一体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 2011年全省完成4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

三是以加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牵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我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适应专业发展需要, 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全力推进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辐射功能。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式校外实训基地。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人才保障, 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农业类职教集团, 建设面向农村、面向一线的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专业。

四是以启动高校债务化解和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为牵动, 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高教强省建设为载体,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扎实有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力争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

五是以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为牵动, 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发挥高校科技优势,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特别是新材料、生物等十大重点产业重大科技需求, 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六是以加大高校学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为牵动, 突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召开全省教育人才工作会议。加强高等学校高水平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 计划建设10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启动实施“基础教育名师培养计划”, 最大限度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 着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

要扎实抓好农村学前教育办园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改革、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人才保障综合改革和以高教强省战略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试点工作, 以点带面, 逐步铺开, 确保有序推进, 取得实效。一要进一步细化目标方案。在报备国家改革实施方案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细化目标, 落实责任, 建立和完善检查工作机制, 确保各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项推进策略。围绕试点任务, 抓紧研究出台指导性文件, 协调各方落实各项保障性措施。三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 力求尽快在某些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有所突破、见到成效。四要创新体制机制。既立足当前, 又着眼长远, 解决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五要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尊重和鼓励各地、各校的改革首创精神,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国家改革试点切忌拿了钱就拉倒, 不仅钱要花好, 而且要创造经验, 国家要随时组织验收。

(三) 着力维护教育和谐稳定。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自觉增强维稳意识, 完善工作机制, 切实维护我省教育持续稳定局面, 为全面落实规划创造有利条件。一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二要切实关心学生生活。三要纠正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四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的预防化解矛盾机制。五要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六要坚持守土有责, 坚决防范各种敌对势力的各种渠道、方式的渗透。

(四) 着力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要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强基础”的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一要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二要高度重视加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目前我省教育事业的短板,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三要解决好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

三、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 努力营造全面落实的良好氛围

篇4: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篇5: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的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关键时刻,在我省遭受特大灾害袭击后,防汛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次会议,涉及长远,关乎大局,十分重要。刚才,乐山市蒋辅义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详尽地介绍了乐山市近几年发展特别是防汛抗旱工 作发展的情况,对此我表示衷心地感谢。在这里,我首先向被评为2008年全省防汛工作先进集体的9个市州防办表示祝贺!刚才,小平同志作了08年防汛工作 总结,对明年的工作作了六点安排。成都、德阳、乐山对今年的防汛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三个市的防汛工作做得很好,都有自己的特色,会后请各地认真学习其它 市州好的经验,取长补短,并按小平同志对防汛工作提出的要求作好安排。

目前,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国务院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11月上旬国家发改委紧急召开会议安排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投资工作,千亿 投资计划目前已大致分配到农业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等11个部委。其中水利部新增200亿投资,将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南 水北调工程20亿、重大水利工程及大江大河治理70亿、人畜饮水安全50亿、灌区建设30亿、病险水库治理30亿等。明年年底国家还将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投 入,我省水利、防汛抗旱部门要抓住这次机遇,争取资金,搞好灾后重建工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防汛抢险 成效显著

今年对我省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大部分地方遭受了雨雪冰冻灾害,农村基础水利工程不同程度受损。正当我们着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时,突如其来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省水利工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加上汛期特别是汛末的强降雨过程,使得我省本已薄弱的水利防洪工程雪上加霜。特别是绵 阳的北川、江油和广元的青川等地,毁坏极其严重。我们一方面要加紧开展震后应急排险处置和灾后重建,另一方面要全力投入抗洪抢险,同时还要应对各种次生灾 害的频繁威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汛工作面临极其艰巨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省广大水利系统,特别是防汛战线的干部职工,不怕辛苦,迎难而上,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和 中央其它部委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水利部调动3千余人投入四川抗震救灾),在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和其它兄弟省市水利防汛部门的无私帮助下,按照省委、省政 府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省防汛办在震后一小时内恢复正常值班,地震灾区各级防办冒着余震危险坚持24小时坚守岗位,非地 震灾区的防办按照省防汛指挥部的要求,及时调集抢险物资和冲锋舟操作手支援灾区。全省各级防指按照省防指要求,上下一心,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取得了显著 的成绩:水库、水电站、堤防无一垮塌,堰塞湖处置未死1人;“9.24”强降雨过程中,平武县大范围转移受威胁群众未死1人;省防汛办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 英雄集体,圆满完成今年抗震救灾和防汛保安任务。

借此机会,我受指挥长作哈副省长的委托,谨代表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四川省水利厅向获奖者表示祝贺,向全省防汛抗旱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把握形势 振奋精神

当前我省防汛抗旱工作正处在一个极为特殊而关键的时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做好全省防汛抗旱工作,尤其需要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主动投身大局,克服困难,不断推进防汛抗旱全方位工作。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工作的必要性

受极端气候影响,近几年来我省灾害频发,04、05、07年我省部分地方相继发生了特大洪灾,06年发生了特大干旱,今年年初遭受了雨雪冰冻灾害,5月份 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汛期特别是汛末又经历了几次强降雨过程。纵观近几年的自然灾害,频率之高、强度 之大、损失之重,前所未有,不少地方更是反复受灾。

在当前灾害形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大家要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汛抗旱的必要性。防汛抗旱事关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防洪保安、抗旱减 灾是群众的基本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基本民生问题,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必须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推进“两个转变”的工作力度,把人的生命安全和用水安全 放在首位,坚持蓄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防汛抗旱统筹,综合发挥水利工程设施拦、蓄、调、控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坚持做到防洪保安与避险保安相 结合,给洪水出路与利用雨洪资源相结合,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与兼顾生态建设用水相结合,防止水伤人与防止人伤水相结合。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现在我们 75%的水库,其水质达到劣5类,百姓守着水库而没水喝,这主要在于部分人为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人为地造成了水库水质的破坏,人祸大于天灾。因此要依法依 规营造水安全环境,建立适度承担风险的体制机制,提高应对和管理水旱灾害的能力。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四川省委在全面深入审视省情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 展”的工作取向,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跨越发展“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 路,开启了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新征程。要顺利实现这个既定目标,减轻洪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抓好水利建设,尤其是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极为重要。当前,各级 党政对水利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水利高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纳入国家重点支持领域,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 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水利部要求积极践行并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省委、省政府对水利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我省水利发展多次做 出重要批示,要求积极开展战略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水利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指明了方 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水利工作的三大目标和十大任务,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了水利发展的五大目标,由此可见,从国家到省,都是高度重视水利这项工作的。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扩大内需,中央将加大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防汛抗旱工作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责任,统一思

想,规范行动,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 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三)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工作的特殊性

防汛抗旱工作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去年国家正式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应 对突发事件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履职、公众参与、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要求。国务院还出台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省政府的相关工作意见正在酝酿出台中,标志 着应急管理工作不仅提速,而且更加规范,要求更高。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地防汛抗旱部门按照应急管理的新要求,着力抓预案编审、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值班制度、加密专业会商、加强信息管理、落实 预警措施、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基本适应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对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应急管理工作在全 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难度更大。尤其是近5年来,我省极端天气频发引发的洪涝灾害,对我省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在新的形势下,防汛抗旱工作必须 向内使劲,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应对办法到位,特别要做到授权到位,当前各级政府都十分关心防汛抗旱工作,人大、政协都高度重视,这种形势是大大有利 于我们防汛抗旱工作的,但同时,这也可能造成多头指挥的情况出现。因此各级要敢于、善于分层次授权,各地防办要切实承担起防汛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 范和处置水旱灾害。

各地防汛部门务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按照应急管理的新要求,认真学习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应对水旱灾害突发事件 的能力,积极做好水旱灾害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加强突发水旱灾害信息报告工作,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格局。

三、充分准备 迎战明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各级水利、防汛部门务必对当前的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迅速适 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和部署,结合实际,按照“三个确保”的目标(即确保洪涝灾害损失减 轻到最低程度,确保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最大限度降低次生灾害损失),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顺利开 展,为明年防汛抗旱工作做好准备。具体讲,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在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上狠下功夫。近年来,特别是今年,针对国内发生的多起涉及民生安全的重大事故,责任制落实与否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家也加大了责任追究制的执行力度,不少负有行 政责任的地方和部门领导受到处理。今年4月,省防汛办针对去年以来各地防汛抗旱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变化较大的实际,举行了首届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 班,对防汛抗旱工作,特别是行政领导责任进行了专门的讲解。“5.12”汶川大地震后,震损堤防、水库和受灾群众安置点分别按国家、省政府、省防指要求,逐一落实和公布了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防汛责任人。各地要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务院关于特 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国家防总关于《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职责》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强化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防汛抗旱 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监督机制,切实把防汛抗旱行

政首长责任制落到实处,促进责任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加大组织协 调力度,不断强化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联动机制。今年5月底 已公布了堰塞湖“1+3”等责任人的名单,明年4月30日前要再次公布堰塞湖、震损水利设施等相关责任人名单。

特别是这次地震中,我省水利工程出险较多,情况复杂,各地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水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会议的精神,把水电工程 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地区防汛工作体系,切实履行对水电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防指要引起高度重视,督促建设主管部门抓好在建水电工程安全度 汛工作,各级管理部门抓好已建成水电工程的防洪和生产安全工作。

二是要在恢复重建防汛工程措施上狠下功夫。“5.12” 特大地震,给我省水利设施造成了严重损毁,据统计共有706处震损堤防和1997座震损水库,各地在震后采取紧急措施,开展了应急除险工作。在此基础上,入汛以来我省又遭遇了频繁的强降雨过程,造成了不少水利设施水毁。这些震损和水毁防汛工程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加固和恢复,对明年我省防汛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为支持我省抗震救灾工作,财政部、水利部、国家防总办先后安排我省中央特大防汛经费3.68亿元,用于堰塞湖应急排险、震损防洪工程等应急处 置和抗震救灾应急抢险;针对我省汛期暴雨洪灾情况,近期又安排了500万元中央特大防汛经费用于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后水利水毁工程的恢复重建工作。当 前汛期已结束,距明年汛期到来还有半年时间,今年我省损毁堤防点多面广,需要修复的部分数量多、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对此各地要抓紧有利时机,大力开 展损毁防洪工程新建加固工作,务必要在明年汛前全面完成。2899座震损和病险水库,要在3年内全部修复。今冬明春已安排800多座,大家要抓紧落实。同 时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中央特大防汛经费使用管理的规定,专款专用,及时安排下达已到位的经费,保证损毁堤防工程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资金缺 口较大的地方要千方百计、多渠道积极筹措修复资金,有对口援建的市、县要尽可能争取列入援建项目;要完善各项保障体系,做好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堤防质量 达标,加快修复进度,尽早完成修复任务,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对因玩忽职守、违反资金使用规定造成防汛事故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其责 任。

三是要在建立完善非工程措施上狠下功夫。“5.12”汶川大地震以后,我省对大量受灾群众进行了临时性 和过渡期安置。由于选址工作时间紧急,加之受余震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制约,部分受灾群众安置点存在着不同程度防洪安全隐患。经过前阶段努力,我省大部分安置 点的防洪安全隐患已得到排除。由于受灾群众安置点大多选择在了空旷开阔、便于躲避余震的地带,部分位于临近河道、地势低洼或震损水库、堤防、堰塞湖下游的 行洪区内,并将会在今后恢复重建期内较长时间存在,其防洪安全问题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继续加强落实责任,特别是已公布的各地受灾群众安置点安全度汛责 任人,要切实上岗到位,履行职责;对各地受灾群众安置点要坚决按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10年一遇)设防;加强排查指导,对防洪标准偏低的,要采取疏浚河 道、加高加固堤防、修建排洪设施、加大堰塞湖和震损水库除险力度等多种应急工程措施,提高设防标准;对无法采取应急措施的,要发出书面通知立即搬迁;加强 监测预警,落实监测

责任人和各项制度,实施24小时监测,一遇险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灾害防治是我省震后防汛工作另一个重点,各地要严格执行群测群防制度,扎实做好危险区的巡查和警示工作,切实落实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细化各类人员的 责任,落实人员转移方案,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受威胁区域人员的转移安置工作,加强暴雨定点定量定时预报,坚决制止诱发山洪灾害的人为活动,尽最大努力减少群 众伤亡。

预案建设是非工程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人员转移避险预案。面对目前复杂的各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防汛隐患,各地要 因地制宜,认真制订群众避险预案,特别是堰塞湖、震损水库下游人员转移避险方案,明确避险地点、转移路线、预警方式,让避险人员知道怎么走,往哪里走,什 么时候走,有条件的地区,要组织群众进行昼夜避险演练,一旦发生险情,能有效有序组织群众避险转移。

四是要在强化防汛抗旱自身建设上狠下功夫。要 按照建设一流组织机构、培养一流专业队伍、配备一流技术装备、实现一流业务管理的要求,继续加强各级防办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强化防办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 能,使之与所担负的防汛抗旱任务相适应。要把重视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作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急反 应快、工作作风硬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特别是要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能吃苦能战斗的防汛抢险队伍,同时不断加强队伍的锻炼和培训。要重视制度建设,完善各 项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工作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全面加强预警预报、信息处置、分级响应等防汛抗旱应急处置工作,提高突发洪旱灾 害事件分析及应急处置能力。要推进技术创新,运用先进技术,配备先进装备,同时也要常配传统设备以应对不时之需,通讯系统要加强,要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准 备,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大灾之后,尤显治水任重;重建紧迫,更需全力以赴。同志们,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困难多,我们一定要清醒、全面、深入的把握工作形势,切实增强紧 迫感和责任感,充分估计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和决心。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团结协作,开拓进 取,全力以赴落实防汛抗旱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做出新的贡献!

篇6: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月10日

这次全省财政地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3年财政地税主要工作,研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税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部署2014年财政地税重点工作。

一年来,我省财政地税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在川南调研指导时充分肯定了我省财政地税工作。书记元旦过后即专题听取财政工作汇报,充分肯定我省财税工作,并就做好2014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省长把省财政厅党组作为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两次前来调研指导,今天下午还将专程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对中央和省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厅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2013年财政地税主要工作

面对复杂严峻的财税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财税发展改革任务,全省各级财政地税部门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遵循“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秉承“实、稳、优”财税核心价值理念,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夯实“业务、作风、制度”三项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财税事业取得了新成绩。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731亿元,增长13.7%。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5020亿元,同口径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3067亿元,同口径增长9.7%;社会保险费收入1636亿元,同口径增长15.8%。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三篇文章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为目标,出实招、求实效,充分发挥财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引导作用。

——围绕做好“生财”文章,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着力稳增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政策的协调性、针对性和稳定性,增强“三驾马车”的驱动力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投资方面,将省级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增至12亿元,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等“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实施。筹措落实省级财政性资金130亿元,争取中央基建投资资金43亿元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3亿元,推动实施“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规模增加至15亿元,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消费方面,支持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节能产品财政补贴推广,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外贸方面,整合外经贸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帮扶企业方面,发挥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和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缓解企业融资难。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减负政策,推进“营改增”改革试点,取消和免征5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21项收费标准,临时性下浮部分中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累计为企业减负近150亿元。

着力促转型。推动“四换三名”、产业集聚区、浙商创业创新等重大战略实施,切实做好政策和资金保障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设立初期规模6亿元的创新强省产业基金,引导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全省地税系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26亿元,增长10.6%,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58亿元,增长23.6%。安排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资金13.5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财税政策引导,鼓励“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扎实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试点工作,有效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节能节电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政府优先或强制采购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着力抓统筹。落实新一轮省对市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政策,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安排山区经济、特别扶持、专项扶贫等各类资金42.3亿元,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安排省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资金12.4亿元,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统筹省以上财政资金26.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制定“31066”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和特色园建设。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围绕做好“聚财”文章,进一步壮大政府可用财力

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夯实税收征管基础,提升收入质量,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93.4%,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提升站位,健全税收预测和分析机制,牢牢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报请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意见》,完善部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构建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加强分税种分行业税源管理,强化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及股权转让等非劳动所得税征管。运用第三方信息开展税源数据比对和税收风险管理,夯实基础、挖潜增收。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虚开发票等行为,整顿税收秩序。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确保依法及时足额征收。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组织机构建设,整合监管职能和业务流程,提高征管效能;强化票据管理,发挥“以票管收、以票控费”的作用。加强非税收入分析和预测,确保收入均衡入库。探索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改革,提高非税收入征管信息化水平。

盘活存量资金。按照收入一个“笼子”的要求,强化预算“盘子”的完整性和统筹力,逐步建立统筹政府所有可用财力的体制机制,增强财政调控能力。激活各类闲置和沉淀资金,切实消化和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提升资金调度能力,增强财政资金的流动性。不断创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方式,调整优化存款结构和规模,提高理财收益水平。

——围绕做好“用财”文章,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严格支出管理。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统筹各级财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以作风建设和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报请省政府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压缩“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全省公共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5%,其中接待费下降24.7%。

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落实财政教育投入各项目标要求,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力量进入教育领域,推进各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整合设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支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保障川南音乐学院(筹)、川南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30元,达到约2300元,位居全国前列。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财政最低补助标准至290元。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各级财政安排人均补助达到13元。完善我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调剂政策。按时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任务。深化完善公立医院投入和补偿机制改革,统筹2亿元资金推进城市医疗资源下沉。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53亿元,支持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推动全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实质化运作。

深化“平安川南”建设。筹措落实29.8亿元政法奖励性补助资金,支持全省政法部门加强履职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围绕质量强省的目标,落实检验检测项目技术装备经费,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全面提升我省产品的质量。规范出租房税收征管,在增加税源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财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省财政累计安排生态环保资金68.2亿元,支持重点区域、重要流域和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完善具有川南特色的生态环保补偿机制,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以治水为突破口,加大海塘堤坝维护、大江大河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将省级以上公益林的最低补偿标准提高到25元/亩·年,为全国省级最高。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支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抓住机遇、强本固基,努力夯实三项建设

在发挥好财税职能的同时,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全面推进“业务、作风、制度”三项建设。

——夯实业务建设,进一步提高财税管理水平

推进财税改革。在深化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基础上,探索实施竞争性分配改革,选取9个专项资金36亿元进行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覆盖面。稳步推进“数字财政”建设,编制完成详细规划和业务需求,重点开发民生地图和预算单位数据库;深化《税友龙版》应用,完成省局到市局的数据下行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和深化数据分析利用,加强信息系统运维和需求管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制定乡镇财政管理规范化建设3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乡镇财政和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并与部门预算改革有机结合,为部门预算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强化财税监管。推动财税法制建设,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积极稳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首次公开省级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情况。同时,将131项涉财涉税权力事项向社会公开。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摸清债务底数,强化债务预警和高风险地区债务监管,规范政府融资行为,严格控制乡镇新增债务,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强化财税执法监督,创新开展网上远程督察,深化工作流管理,通过对工作环节的限时设定和全程监控,进一步规范财税执法行为。

——夯实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各级财政地税部门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能增效,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和部分市局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全面查找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深入开展“六项集中行动”。坚持把整改落实贯穿活动始终,并将整改落实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新制定或修订完善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等多项制度,努力将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制度化、长效化。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推动行业科学发展。

提升行政效能。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涉财涉税审批管理事项。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取消了2大类、7小项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行政许可事项由9项减少为5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13项减少为9项。全省地税系统行政许可事项由4项减少为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122项减少为16项,省地税局实现“零审批”。办税服务再提速,单笔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由6.5分钟压缩到3分钟,纳税人平均等候时间由8.7分钟缩短为6分钟,窗口评价满意率由95.5%提高到98.4%。

优化财税服务。创新服务载体,开展纳税服务志愿者、“纳税人之家”等税收主题活动。搭建并完善12366语音服务、税企通等税企交流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开展“走基层访企业活动”,坚持省市县上下联动,重点走访省级产业园区、重大税源企业和浙商回归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整合财政业务软件和办事流程,切实减轻预算单位工作量。推动财税普法,做好财税政策的宣传和培训,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夯实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财税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以财税文化为引领,不断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约束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化。紧密结合财税业务,举办青年论坛、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摄影书画展等主题活动,强化“实、稳、优”财税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培养使用机制。加强分层分类培训,探索业务处(科)室与综合处(科)室结对互帮互学机制,总结推广“花钱少、效果好、可复制”的在岗培训模式,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市县地税局一把手任免和资格条件管理,深入推进地税基层单位非领导职务配备。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选派财税干部到专业对口部门、市县局、重点工程挂职锻炼。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积极履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考核,出台党风廉政作风效能建设量化考核办法。建立工作人员礼品登记报告制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与财税业务工作互促互进,借助“数字财政”和《税友龙版》等信息化手段,构建“科技+制度”的防控模式。加强对财税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分类分层推进“阳光财税”建设,以公开促廉洁。加强廉政宣传教育,提升干部“廉商”。

上述工作成绩,凝聚着全省财政地税干部职工和广大财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财税收入增长乏力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突出,预算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不够,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专项资金交叉重叠、分配不规范、使用效益较低、结转较大,预算绩效管理仍需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管理不够规范,债务风险有所累积;防范和化解财税执法风险压力不断增加,干部执法水平和履职能力有待加强,高素质领军人才的培养步伐需进一步加快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以及战略重点、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路线。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确定的每一项目标任务、每一条改革举措,都与财税工作息息相关,反映出对财税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首先,《决定》提升了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明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把财政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意味着财税职能必须从“经济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凸显了财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决定》为财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3个方面,对财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这些部署实现了新时期财税改革理论和政策的新突破,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我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再次,《决定》为财税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财税工作的突出难题就是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支出责任无限扩张;法治意识不强,随意出台财税优惠政策等现象比较突出,既干扰了正常的财税运行秩序,又增加了财政负担。《决定》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和法治的精神,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强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这一系列具有现代理念和市场化思维的理财治税思路,为做好财税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是做好财税工作的“尚方宝剑”。

最后,《决定》对财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财税改革在整体改革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改革发展中的许多突出问题都会集中反映到财税工作中,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会出现新的困难和矛盾。因此,如何处理好全面改革与财税自身改革、改革红利与改革成本、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等重大关系,将更加考验财税部门的智慧和能力,更加体现财税部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水平。

——树立五大理念,统筹谋划财税改革思路

面对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做好财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上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税改革举措,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要在改革精神的统领下,牢固树立五大理念。

一是市场理念。《决定》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做好财税工作的重要法则。当前首要之举,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清晰界定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疲于应付、被动埋单”的局面。要加强对支出政策的评估,守住公共性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善于用市场观念和契约精神来统筹财税工作。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尽量减少直接给钱和行政干预,按照李强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省级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向企业分配财政专项”的要求,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一企一策”式的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借助PPP等创新模式,构建多元化、有效率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在部分领域尝试用合同、委托等市场化手段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财政管理,大胆引入竞争性分配、竞争性存放等市场竞争机制,变传统的行政配置为市场化配置,把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到“刀刃”上。

二是法治理念。《决定》更加突出法治在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必须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治税的理念,将法治思维拓展到财税改革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清理,避免将税收政策作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招牌”和“筹码”,刻意打造税收“洼地”,搞恶性竞争;要提高依法治税能力,绝不能为完成任务去收“过头税”。要增强预算刚性,主动配合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突出对支出预算和公共政策等的实质性审查。要强化执行和监督,树立规矩意识,将行政权力用制度、信息化技术等手段加以固化,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增加违法违规成本,提高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三是发展理念。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爬坡过坎的“阵痛”和“成长的烦恼”,可能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速度和财税收入增幅。对此,财税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场变革,要认识到转型成效和改革红利的释放是长期的、必然的,暂时的“阵痛”,是为了夯实做优财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既要保持定力,注重财税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更要突出政策的精准发力,通过财税杠杆的撬动,切实改变川南产业结构“低、小、散”的状况,发挥好产业集聚区的功能,推动产业向“高、新、特、优”方向发展。

四是底线理念。凡事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守牢政策底线,确保财税平稳健康运行。制定出台财税政策,特别是增支政策时,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不要把胃口一下子吊得太高;要把可能遇到的情形都考虑进去,不仅要看当前的可支付能力,还要看长远的可支付能力;不仅要测算直接的支出,还要评估因“羊群效应”可能带来的隐性支出压力。在保障民生时,要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原则,树立“托底”、“补短板”思想,立足发展阶段和财力实际,托牢民生保障底线、补长区域发展短板,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规划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协调、多层次、分阶段、稳步推进的民生保障路线图。

五是绩效理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新形势下做好财税工作的迫切要求,要坚持把绩效作为配置财政资源的重要依据。促进发展方面,要注重政府引导、财税支撑和市场主体的协同发力,利用财税杠杆充分调动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保障民生方面,要把区域特色、财力可能和民生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受益对象和基层群众的原始诉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体现公共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性。科学理财方面,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整合清理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监管方面,要加快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清晰反映并跟踪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和使用绩效,把监管触角延伸到财税运行的细节末梢。同时,要注重加强财税内部绩效管理,以内促外,提升效率。

三、2014年财政地税重点工作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之年,也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承上启下之年。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川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一)2014年财税经济形势

从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同时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经济运行稳中也有忧,稳中也有险。随着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不断推进,及“五水共治”、“四换三名”、创新驱动发展、有效投资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效应的不断显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更加扎实,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仍显不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较明显,金融潜在风险尤需高度关注。

从财税形势看,2014年财税收支仍然偏紧,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是财税减收因素不断显现。房地产业对财税增收的贡献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制造业回升基础仍不稳固,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营改增”继续扩围和清费减负政策的落实,带来新的减收。二是财政增支压力不断加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等仍需要保持较大的支出力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翻一番”的具体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以及我省“两富”现代化川南建设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坚实的财力支撑和保障。

从改革任务看,要实现“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目标,今明两年至关重要。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税务工作会议已部署了今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其中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7项任务,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有8项任务,除此之外,还要协同推进养老、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住房等相关领域的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入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改革部署,耦合性强、关联度高,很多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有的需要我们马上推进落实,有的需要我们结合川南实际,深入研究应对之策,有的需要我们根据这些部署,谋划好相应的改革思路和举措。

(二)2014年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我省2014年财政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遵循“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着力深化改革,再创财税体制机制新优势;着力彰显职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持续改善;着力提质增效,提升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绩效;着力夯实基础,提高财税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着力规范管理,整顿财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着力防控风险,确保财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

2014年全省和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期分别为4100亿元、292.1亿元,增长8.0%和6.0%;拟安排全省和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分别为4932亿元、474.5亿元,增长7.5%和5.0%。上述安排尚待省人代会批准。全省地税系统组织的税收收入预期是3305亿元,同比增长7.8%。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再创财税体制机制新优势。落实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举措,研究谋划我省的应对之策和改革思路。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健全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出台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机制创新试点财政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省内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属市县事务的都要纳入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原则上省级部门不再直接向市县企业分配财政资金。确需按项目管理的专项,要推进竞争性分配改革,重点支持平台建设。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制度。要按照《决定》精神,保障好重点项目的支出,但不再采取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方式。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况、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研究编制3年滚动预算。严格超收收入管理,原则上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削减债务;当年减收的,原则上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压缩支出解决。创建专项资金3年滚动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从2014年起,省级专项资金连续安排最长时间不超过3年,到期视评估结果决定继续安排或取消、调整。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加强税制改革宏观研究,对中央和地方的税种划分提出合理化建议;密切关注“营改增”、消费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重大税制改革,认真研究改革内容、制度设计、征管配套措施及对地方可用财力的影响,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配套改革方面,要积极协同推进养老、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住房等相关领域的改革。特别是要关注并研究国家推出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和职业年金制度改革,提早做好预案。自身改革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从法律依据、市场规律、现实意义等方面梳理财税行政权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和组织机构改革,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积极推进市、县地税局领导异地任职,加强系统“三师”等专业人才建设和培养。切实做好国家税务总局绩效管理在我省地税的试点工作。

2.着力在彰显职能上下功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持续改善。加强对“五水共治”的资金保障,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省财政将在未来7年筹措600多亿元资金投入治水。加大对“四换三名”、扩大有效投资、浙商创业创新、新型城市化等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建立健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发挥财税政策的“正向引导”和“逆向倒逼”双向调节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落实好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减负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负担。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财源税源,下大力气培育新兴优质税源,挖掘新的税收增长点,努力实现财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面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夯实房产土地税源信息基础,在存量中寻求增量。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原则,推动民生事业发展,把加大民生投入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00元,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财政最低补助标准,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新一轮特别扶持政策,构建与大扶贫格局相匹配的财政政策体系,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3.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提升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绩效。将税收发展的速度优势、规模优势内化为质量优势,使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与税源实际更加契合,实现真实、没有水分的增长。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制定完善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等方面的制度,加快建立科学合理、完整规范、符合各地实际的公务支出标准体系。2014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总额在2013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30%,省级“三公”经费压减2.13亿元。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一般公务用车不得更新和新购。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加快结转项目执行。凡连续两年不使用的结转结余资金统筹用于“五水共治”。稳步推进省级国库现金管理,探索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提高理财收益。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真正发挥市场和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4.着力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提高财税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公务卡改革,切实提高公务卡使用率。认真落实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所有市县全面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加快“数字财政”建设,深化《税友龙版》应用,为科学决策、有效管理、优质服务提供支撑。进一步推动乡镇财政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下农村。继续做好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2014年,全省所有市县政府要公开财政预决算,半数以上市县政府要公开“三公”经费和本级部门预决算。建立省级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信息公示公开制度。深化政府采购监管,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动税收征管保障立法,强化第三方数据信息应用。探索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所得税管理体系,加大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落实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政策。加强土地增值税管理。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完善五位一体的税源管理互动工作机制。探索施行税务“黑名单”制度。持续推进社保费征管基础建设,健全社保费长效征缴机制。拓展完善川南地税网上办税服务厅功能,提高纳税服务信息化水平。扎实做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及时整改所反映的问题,确保满意度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5.着力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整顿财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近年来,我们在规范财税秩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政府之间、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上下级财税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财税纪律松弛、甚至破坏正常财税秩序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财税工作领域失范失序有所加重。对此,财政部明确,要下狠心、出重拳,重振财税纲纪,整饬财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对违反《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下一步,要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全力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如对各类区域的税收优惠、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对企业的税费减免、先征后返和财政补贴,低价出让转让土地和国有资产等,凡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政策一律停止执行。要规范往来款管理,全面清理对外借款,严禁违规对外借款。在座的各位局长,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财税纪律教育,增强对财税纪律的敬畏心和遵从度,形成秩序井然、风清气正、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

6.着力在防控风险上下功夫,确保财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首先,要大力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把短期应对措施与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源头防范,明确责任落实,做好化解债务风险的各项工作。要明确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和用途,开展川南省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逐步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和限额控制。要加强对PPP模式的研究,鼓励准公益性项目通过政府专项债务和PPP等模式融资。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高风险地区债务预警和监管,抓紧研究制定风险处置方案,防止由局部性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要强化考核,省财政将在考核的基础上,对仍超警戒线的市县,扣减转移支付金额,不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也不审批土地储备机构的融资规模。要积极做好债务审计数据公开和应对工作,对可能产生的影响早作预案。同时,还要密切关注金融风险。其次,要大力防范行政执法风险。健全防控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实施执法责任制人机结合考核、疑点提取和实地督察相结合的税收执法督察模式。积极响应涉财涉税诉求,筹建全省财税系统网评员队伍,提升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制订全省财税系统2013-2017年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突出问题导向,推动源头治腐工作任务的落实,继续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大科技防控风险的力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张强言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水政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相关文章:

张强教师管理论坛04-20

上一篇:踝关节术后康复计划下一篇:上翰林李舍人,上翰林李舍人朱庆馀,上翰林李舍人的意思,上翰林李舍人赏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