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4-05-1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共6篇)

篇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及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优秀群体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宏观背景,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要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具体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取向趋于理性化。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如赞赏民主、科学、和谐、公正,反对封建、愚昧、腐败、特权,积极与消极两种观念界限明显。这表明大学生的是非观点是明确的,能够以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思想,并以之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这种认识趋于理性化说明,国家舆论导向、政治决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作为年轻一代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是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等观念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教育在原有的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其行为的根本标准,将现代的与传统的价值观、民族的与外来的价值观进行扬弃、内化,从而一反传统价值观念绝对的严格性与界限的分明性。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复合型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固有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没有得到完整的梳理和系统的阐发,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引领标准模糊。事实说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条件比较复杂、严峻。三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调和性突出。

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是人们必须做出的价值行为选择。在选择中出现矛盾具有必然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利他主义和西方人生哲学倡导的利己主义,而是认同公私兼顾的观念。他们在注重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不少学生关心或较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认识到只有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就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而言,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泛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融个体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体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它的特点在于既强调个性解放又追求集体认同。这就是大学生要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达到和谐的深层次因素。

四是个体人格价值观的非同一性突出。全球化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对大学生个体人格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重大作用。调查表明,不少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脱节的情况突出,个体人格价值观非同一性的特点表现明显。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但问及原因时仅有三分之一是基于“对共产主义本身的深刻认识”,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奉献精神有必要”,但在“你当学生干部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却仅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为同学服务”。普通大学生最欣赏的是比尔・盖茨式的创业型人才,但只有不到15%的同学愿意过“充满刺激和挑战的生活”。由此可见,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知”的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但“行”却远远跟不上。“知”与“行”不统一这种表层价值观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的矛盾与差异,不利于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混沌、不稳定的状态,致使他们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丧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和思想统摄作用;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有过丰富的论述。但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一直以来,思政教育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往往表现为内容分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成体系。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以致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因此,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四个方面的地位、联系和作用,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提炼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是对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一定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锤炼的客观真理,它来之不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一规律性,我们的信仰将会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外在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利益分化和整合还远远没有完成,一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严重冲击以致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想基础。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要求我们给大学生讲清楚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其后果,讲清楚主流和支流,讲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前景,讲清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美好的前途,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调整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信、自信心、自豪感,使之自立、自尊、自强,就会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让大学生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有效锻炼他们的个人意志和能力,培养他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使他们明白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这样也能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认知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本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荣辱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过程,并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荣辱观教育的成效要看大学生行为的变化,因为对比以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它更侧重于道德的体验和认知,行为的倡导和约束。所以说,荣辱观教育既需要大力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又需要平日里一点一滴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以上四个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自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自己基本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路将更加清楚,努力的方向将更加明确。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首先,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现代价值观念,一方面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其次,针对他们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辨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示范与导向功能,具有形而上的追求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境地,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认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就是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就是体现出对个体具体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尊重。这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又符合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四,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一般来说,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有效的关键和难点。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者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动。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这方面可以借鉴情感教育理论的代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育过程应以解决受教育者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首先由教育者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组织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

篇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党员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诚勿扰”与“拜金女”在《非诚勿扰》中频繁出现的女嘉宾马诺,因其毫不掩饰的“拜金主义”而成名。她最出名的“段子”是曾对一个邀她一同骑自行车的男嘉宾说:“我还是更愿意在宝马里面哭。”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引发了持久的讨论,讨论蔓延学术界。有学者称,社会正面临着从单元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型,在《非诚勿扰》中我们能看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化。

市场的利益交换和金钱规则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社会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损人利己当做成绩来歌颂,把坑蒙拐骗当做能力来宣传)。社会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让人值得追求的价值和认可的道理。

马克思 韦伯曾说过“在价值、道德多元化的社会,个体的道德、价值选择却应该是坚定地、单一的。”

改版的“非诚勿扰”走了“拜金女”的马诺,来了党校女教授黄菡老师。给价值观领域的“惹火”请来了价值观的“消防员”。

黄菡语录:现在提社会主义价值观,我觉得她们太主流了,但凡主流觉得好的,大众娱乐塑造的形象,他们全接受,但凡跟这个不大符合的,就不能接受。我发现我才是主流的。”在黄菡看来,今天社会的主流价值,太过强调成功,太以成败论输赢,她反对简单地崇尚财富,这不仅是一个道德、价值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活智慧的问题。

多元的价值、道德需要达成价值共识、道德共识,为社会发展提供来自多元价值、道德意义知识网络的支撑,形成社会共享的是非价值观念。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规范性作用。十八大报告的论述,反映了我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反映了全社会各方的意见,是现阶段覆盖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表述,使群众们恳切期盼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基础,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概括和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展开与存在基础。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联系。它们之间内容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则比较抽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二者都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不懈追求,同样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在内容上具有包容性和逻辑性。在内容上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全国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对我国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个人的层面提出了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就逻辑结构而言,这三组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涵盖了主要价值观主体的价值追求:第一组“倡导”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发展目标,第二组“倡导”是针对社会层面提出的制度要求,第三组“倡导”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道德准则。三组词汇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具有强烈的逻辑性。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具有大众性。

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忽视”: 第一、忽视了不良社会风气在学校蔓延的程度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不良社会风气在学校泛滥的主要表现,同时还伴有其他形式的不良风气,比如相互攀比、入党动机不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走形式等等。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把对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定位于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与发展,导致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滋长,“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存有“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的价值取向。

第二、忽视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偏重职业价值观教育

随着就业难形势的不断加剧和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逐步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问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就有了“参照物”,这种“参照物”为他们毕业面临的就业提供了方向。学好专业课,这是对大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有些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只注重专业课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以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为准则,只树立与之相关的职业责任感、培养与之相关的职业价值观。而有些高校也把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但职业价值观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有所作为。

第三、忽视了网络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网络内容庞杂不

一、良荞不齐,是一把“双刃剑”。从正面来看:网络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如免费名校名师专业教学视频、海量免费优质课件、论文、科学及管理前沿讲座、名家论坛等优质学习资料;大量网络招聘信息、商业及商品价格信息等均为容于接受新信息的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网络连接全世界,为当今大学生放眼世界、了解古今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增强了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易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负面来看:由于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较成人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在网络上,不同国家、民族之问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庞杂不

一、良荞不齐,甚至有些极端思想也因披上民主、自由、民族主义、时尚主义等外衣而迅速传播,为一些鉴别能力差的年青人所接受。这些负面因素容易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冲击;对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承起到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消磨作用,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紊乱和对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动摇,在思想上成为“迷失的一代”。

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篇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 价值认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然要求

认同一般指“由客观的同一性衍生出的相应的作为主观态度的认同, 是多维和多层的有机系统”[1]。它在不同类别 (人格认同、种族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 及不同层面 (社会层面、个体层面等) 之上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然而, 不论何种类别或层面的认同, “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东西, 利益、情感和信仰影响着人们对‘他者’的评价问题, 这就注定了从一开始人们的认同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因此, 认同说到底是对人的意义感的重新定位和评价的问题, 是一个价值认同问题”[2]。也就是说, 价值认同是认同的内核和基石, 决定着个体认同体系中其他类型或层面认同的选择和内化。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 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 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主要在于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的价值结构, 把社会主义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教育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教育内容, 旨在使大学生全面理解、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从而使之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转化为自己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可以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是一种有指向的、针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领域的教育, 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大学生所接受, 其基本前提是必须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非全方位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仅是部分和一定程度上的认同。第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平衡性。当前, 在大学生群体中, 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高, 也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第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的不一致性。当前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趋于务实, 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更多地停留在认知认同或情感认同的层面, 所以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有待于进一步强化[4]。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 就不可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 高校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教育, 既具有本质的规定性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应成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价值认同的现实可能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不断实现。第一, 有价值认同的心理结构。转换的每一个片段都倾向于变成一种认同危机的同时, “个体常常会通过反思来认识这种危机”[5]。也就是说,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价值观念及其文化意识形态互相碰撞、排斥和融合, 传统、单一的社会文化体系不同程度地遭到解构,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价值范式解体与重构的德育生态中, 大学生急需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参照系”, 以便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某一信念, 进一步获得道德认同感, 获得稳定的精神支撑, 维系自身精神层面的归属, 以超越自我本身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的困境, 使自己不会处于无所依傍、没有着落的境地。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取向是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传统文化来诠释, 就是立志爱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明礼知耻, 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这表明核心价值与大学生价值取向有共同的文化“基因”[6]。不仅如此,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也是其共同利益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它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因为作为华夏儿女, 他们都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作为个体, 他们都需要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自我的成才成长及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 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用共同理想凝集爱国力量,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 这与当代大学生自觉的理性追求和价值追求具有趋同性。由于大学生有价值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在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 因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现实可能性。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认同的路径选择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告诉我们, 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可以起到独特作用。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 价值认同一般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为此,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教育需要着力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一) 突出主阵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

认知是认同的逻辑起点, 知之才能信之, 最后付诸行为。普通心理学认为, 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所谓认知认同是人们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成的理性认同。因为只有在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思维活动对其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 并在判断、推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 完成已有个人价值观对其的“过滤”, 才能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可以说,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发端, 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根据,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行为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得价值知识、价值理论的主要途径, 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 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性、表面性、片面性的价值感知认识上升为间接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理性认同。首先, 整合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内容,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贯穿于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逻辑主线, 但各门课程对社会核心价值只作一般性的概括。为此, 必须对各门课程中的涉及社会核心价值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梳理、整合、活化, 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 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 构建若干教学内容,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的价值教育更具备系统性, 以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其次, 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实践的科学总结, 具有科学性, 它的理论是彻底的, 彻底的理论更易使大学生在信服的基础上增进认同, 教师要运用课本理论知识,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结合讨论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归纳,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解, 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认同。再次, 创新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在价值观教育中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宣讲方式,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话语权的基础上采取对话、讨论、疏导等平等沟通的方式, 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评判性的分析和引导, 这种民主平等、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认可教师、认可教育方式的情况下更加认同教育内容。

(二) 优化认同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来源于对一事物真切、深刻的了解;同时, 情感一经形成, 又会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因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切、深刻地了解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情感认同一经形成, 就会对认知认同有巨大的强化作用。因此, 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同教育。首先, 要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大学生心坎。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8]通过大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才可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带入生活情境, 从而实现理论的魅力与现实需要的对接,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心灵, 为人们所接纳和践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善感”的时期, 他们情感丰富而热烈, 具有易于激动、易受各种环境、事件的影响等特点, 因而应通过日常的和非常的榜样示范, 以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情感因素,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肯定。其次, 优化认同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9]一是优化社会大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做支撑, 没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正向作用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就会被削弱, 甚至会被抵消。因此, 要着力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 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二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以文化人。思想教育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10]。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 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昭示启迪、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教育作用。为此,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形成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增强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以文化特有的魅力来引导、激励、传递、鼓舞学生,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 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 构建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是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可以说, 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认同的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体现出价值认同的真正意义。一种价值体系要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广泛接受和自觉遵循, 必须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 其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实践过程, 需要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现实行动中。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将诠释理论经义与鼓励亲身实践相结合,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 发挥实践活动的独特功用, 引导大学生在体验、验证、践行过程中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不断体验、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 促使其行为逐步趋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认同和倡导的行为。因此, 要积极借鉴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诸如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专业实习以及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 努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转化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觉追求, 引导其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大学生认同并转化为其行为准则, 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需要着力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关键词:价值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参考文献

[1][6]李辉, 练庆伟.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1) .

[2]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3, (5) .

[4]李斌雄, 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

[5][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 1998:174.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3, 9.

[8]列宁全集 (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117.

篇4: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1 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等现象。我国多样性文化、价值观的互动交流是激发共同繁荣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就像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同的价值观、文化和不同利益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解决不当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取向来引导文化事业工作,为将来的繁荣发展指明方向。

1.2 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类问题和矛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改革等方面引起的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腐败、征地拆迁、失业下岗、劳工权益等引起的社会问题增加;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基本都是利益问题引起的,即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和利益博弈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利益均衡的前提条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我们面临的艰巨的任务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生活新秩序。

1.3 社会道德文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人们的道德意识、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另一个方面又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1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那我们就应该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被严重遗失。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加强传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2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而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要做好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因为法律意识是产生于人的骨子里的对法律的一种认识、信仰,它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那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首先我们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法律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并且承担法律上的义务。最后,要教育大学生守法用法。学法尊法是为了更好地守法用法,只有遵守法律才能更好地用好法律。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种种矛盾和问题

2.3 加强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明天,未来事业的接班人。而且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些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和心理。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加强教育和引导,特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用新的理念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随着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各不同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爱国意识、集体意识、主体意识,挑战与竞争意识等不断增强,他们还注重锻炼自己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对专业学习和社会事件都体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主张的影响导致政治信仰弱化,还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体现,是新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为己任。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以“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把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作为自觉地行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呼都特(1980-),女,蒙古族,现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学院社科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民族文化教育。

作者单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35

篇5: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对人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其唤醒人性和追求真善美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石,也是对真善美追求得以实现的价值基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价值优势,对于大学生身心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艺术教育道德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较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去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认识过程提高精神和道德层级意识的不断升华。

1.1艺术教育有助于情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宣泄情绪的作用。因此,从中可以其对情操培养的肯定作用。他认为“:音乐乐调当中,每个乐调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其中存在特殊的目的,可以此阿勇特殊的乐调来完成。如果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采取特殊的乐调来完成,而那些具有净化作用的乐曲就能够产生一种有益的快感”。从中可以看出,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环境中就能产生有益的快感,能够起到净化心理和完善品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1.2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修养的提高

篇6: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业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群体,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一些大学生在创业中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模糊、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等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路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业教育 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高校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以及毕业生专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如何把“史上最难就业季”变成“最好创业季”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创业人才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水平的稳步提高,日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实践科学发展策略的要求[1],同时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落实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举措主要侧重于提供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的工作。其中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工作由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开展。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比创业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在创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政治信仰迷茫、心理素质弱、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核心价值观的偏差问题。面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种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的问题,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2]。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有利于形成新的人才观。通过研究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培养一大批精英人才,造就一批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也能促进全新成才观的形成[3]。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重要的人才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认知、理解以及掌握。创业教育就是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创业的基本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涵盖了大部分专业教育的内容,如果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根本就不可能创业成功。

从实践意义来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能有效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并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对于提高人才培养具有长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高校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是高校落实创新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以人为本”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减轻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措施[4]。此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能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指导下进行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我们培养的创业者不仅要有成就事业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具有理想信念、伟大抱负、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的复兴之路和强国之梦奋斗不息。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撰、教学方案设计等多个环节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创业技能培训,教会大学生创办一家公司,开办一个实体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更重要。

第一,应该明确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人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创业人才能将自身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兴旺发达相结合;同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会伴随他们创新创业发展的全过程;而创业的艰辛、阅历的增长、人生的历练也会使让大学生更加懂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价值。

第二,应该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写进创新创业教材。目前创业类教材书目虽然众多,但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认识不足、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内容重术轻道的问题。即便是创业意识的教育更多还是停留在表面,通过就业压力分析、成功学或经济利益等驱动激发大学生产生创业意识,而这些仅是创业的原始动力并不能成为创业成功的核心动力。创业的核心动力应该来自于职业理想、卓越导向、成长导向以及价值导向形成的合力,这正好是当前教材欠缺的内容,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写进相关教材讲义十分必要。

第三,应该转变创业教学方式,润物无声地培育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课程设计上应该抛弃传统式知识的传授方式,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说教方式本身就没有体现“创新”。应该转变老旧的创业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引入、经典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才有创业的环境保障和制度保障;只有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有创业的公平竞争和法制保证;只有个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成为才德兼备的创业人才。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价值认知和思维模式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业模式的提炼、案例分析的引导等参与性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改变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创业,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学生用行动去落实,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决策自然会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大学教育一定要注重将弘扬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着力打造真实“小社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环境。“只有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6]。所谓真实“小社会”的育人环境,是指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要引入市场法则、社会规则、法制原则和道德准则,按真实社会里面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指导学生创业行为。这个小社会里有“政府”和“企业”,有“政策”、“法规”。其中扮演“政府”角色的可以是学生会中的学生企业联合会,也可以是指导校内学生企业孵化中心的专门团队。他们发挥“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作用。所谓的“政策”、“法规”就是既要制定为“企业”提供创立、发展的帮扶办法,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要设定严格的红线,让“企业”按规则办事,承担“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对创业学生既要关爱也要严格要求,使这些“企业家们”血管里要流着“道德的血液”,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在打造真实“小社会”的环节中,高校应特别注重发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创业服务主要包括高校在校内校外对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搭建、学生创业组织的管理、校园商业秩序的维护等,而这一切管理行为都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管理者和创业者应该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第二,大力培养一支具备专业学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优秀导师团队。好的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创业导师应该经常和学生联系沟通,言传身教相结合。今天的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企业家,所以导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发展十分关键,青年们会以更大的能量去影响社会和他人。在创业导师团队的选拔上不仅要看重过硬的专业、丰富的学识,更要考察教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创业导师的组成团队除了高校教师之外,还包括校外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在选择创业导师时要特别注意全面考察导师资质,将具有正能量和正确理想信念的优秀专家聘为创业导师,他们不仅能教给学生创业的知识经验,更能通过自身的正能量带动学生成长。

第三,多渠道培养创业学生团队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创业过程中培育核心价值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利益观和感恩意识培育。如同企业要通过依法纳税体现其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贡献,学生企业也应该依据一定原则,通过一定渠道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比如成立助学基金会等形式帮助困难同学。二是培养规则意识。在学生企业注册的时候,应规定所有股东的学习成绩底线,项目要合理有创意、不能损害学生权益,企业项目视野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层面,可以适当往校外发展,从源头上避免学生因为创业耽误学习、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三是培养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每个经营时间节点,要求学生企业按时提交财务报表,通过报表的管理及时掌握学生企业经营情况,规避学生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对于报表中的失信行为进行顶格处罚,对于严重违规创业组织进行注销,或依据学校规定对相关的同学会进行相应处罚。

(三)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鼓励大学生在创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创新创业会遇到很多难题,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创业过程中还需要丰富的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单以学校一方之力推动学生创业成功难度很大。目前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出台了系列政策。人社部发布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同时还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希望以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还应该注重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家长需要理解子女创新创业的初衷和意义,认识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家长要用的长远眼光和大格局教育子女。当前国家大环境鼓励青年创业,给大学生创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家长来说,应该认识到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很复杂,用理性的思维,根据自身经验和社会阅历给子女提供帮助,让他们对创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没有创业经验或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陈述创业方案,结合自身经验对他们给予意见,或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找到合适的咨询途径。

其次,家长要适度的参与子女创业过程。学生家长大都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资源。面对无资金、无经验、无人脉的创业新手,家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去帮助他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去争取这些资源,而不是不劳而获地赠予。总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残酷的过程,会有成功也会面临失败,但是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体验创新的过程并收获经验教训。

再次,家长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子女创业。由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学习经历都有,学生在创业项目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顺境时容易骄傲自大、逆境时容易退缩和气馁。此时家长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教育自己的子女,用主流价值观积极引导子女,让他们保持正确的心态和道德情操去创业。

上一篇:高中美术教学反思下一篇:青岛市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