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024-05-22

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共6篇)

篇1: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所以,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篇2: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个定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代表从三个层面提出了24个字,精准的概括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便是24字核心主义价值观,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核心,建设了公民的思想道德,任何学校都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这种价值观无疑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灵魂,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要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作为学生,毫无疑问首当其冲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带头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包括整个社会和国家想要前进、想要发展都应该有崇高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一个人有了这种追求势必会成为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一支军队有了这种追求便会拥有东方不败的精神支柱,能走向繁荣复兴的民族势必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一个国家有了这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必将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核心价值观是火,点燃无数民众心中熄灭的灯;核心价值观是灯,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核心价值观是路,带我们走上幸福快乐的康庄之路;核心价值观是清甜的甘泉,哺育我们所有学子健康成长;核心价值观是明媚的太阳,在她的光芒照耀下,我们扬帆起航,奋勇拼搏。

的特大洪水,给无数家园带来了毁灭性的的伤害,但它无法冲垮中华民族坚强意志;的“非典”使千百万人的美好生命迅速流逝,但它无法夺走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斗志;5·12大地震,无数的房屋顷刻坍塌,无数张笑脸被生生掩埋,但它震不碎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果敢强大的内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数不清的国家面临经济困难,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它的影响。但是中国却在它的冲击下,临危不惧。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发展能力和民族潜能。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表明我们中国高高树立着一面最坚强的精神旗帜。谁能否认,这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呢?身边太多的好人好事一幕幕全部浮现在我的脑海,孝老爱亲模范黄来女背起爸爸上学感动了多少人!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让多少黑心老板汗颜!“小处方医生”王争艳为多少贫困的病人以及家庭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他们都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走在时代的前面,坚守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对社会责任有强烈的追求。这样的人,才是真真正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的践行者。

中国精神绵延不绝,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精神、抗震精神、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数不清、道不完的伟大精神都是我们需要弘扬和发展的。我们历代尊重敬仰的人们大都是将“忠义两全”、“精忠报国”牢牢记在心间的人。他们是我们的典范,是民族的骄傲,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垂不朽,这些行为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的美好光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圣人对学子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只有拥有科学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习是一件需要耐力并且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倘若我们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的恒心,我们又怎能学有所长呢?周自幼便懂得知识不仅改变个人的命运,还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还是少年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而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储蓄能量,将来在某一需要的时刻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积极勇敢的面对,并且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紧跟时代的舞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可以去适应环境;无法改变他人,可以把握自身;明天发生什么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预知,但我们完全可以抓住今天;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可以事事尽心;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努力拓宽它的宽度。微笑面对生活,奋起面对失败,面对困难选择克服,面对弱者选择帮助,面对不幸选择淡然,提高心理素质和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有担当,守诚誉,有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21世纪的人,使社会美好发展。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新一代的学生一定会不负众望,扬帆起航,在自己的美好人生旅途中勇敢前进,微笑面对人生,生活才会对你绽放笑脸,敞开心扉,胸怀开阔。在平凡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用不平凡的态度去对待。仰望星空的满足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去换取。

社会需要正能量、国家需要正能量、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正能量。一个国家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个社会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人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弘扬者跟实践者。

愚笨的头脑点燃智慧的火花也会提出聪明的想法,平庸的理想有了确实的目标也会变得大放异彩。生命是梦想的梯子,一直可以延续到美梦成真的时刻,只要你永不放弃。智慧、勤奋、真诚永远都是我们每个人成功的法宝,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明天的我将会怎样,显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所坚信的:一个人,只要怀有远大的理想,抱着永不放弃的信念,勇于担当对自己,对家庭,乃至于对社会的责任,让生命之花四季绽放,你的明天一定是无限光明美丽的。

篇3: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意义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1]。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发展机遇期,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个伟大而充满挑战的发展机遇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所形成的关于人生价值、价值信念、人生价值选择及如何坚定科学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具体体现,是从灵魂深处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最核心的价值观。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当前乃至今后走好人生之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为此我们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 以“志存高远,坚定信念,胸怀祖国”为价值精神,以“坚定理想,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为价值目标,以“崇尚自由、公派正道,守法护法”为价值主题,以“爱国创新,诚信友善,敢于担当”为价值表现。这四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反映,又是当代大学生在校园空间内的主要任务和青年时期的特殊矛盾和成长规律的体现,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是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群体特征的。

“志存高远,坚定信念,胸怀祖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也是他们达到人生最高目标的信念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思想领域的解放使得人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表达更加自由。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人生的价值、理想信念等认识陷入了困惑和迷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亦是如此,出现了价值认知的偏差。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大学生,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形成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美好价值目标”[2]。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开阔视野、志存高远、心系祖国,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当作个人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以此理想信念为动力和目标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激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坚定理想,追求真理,服务社会”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青年时期是放飞梦想的年龄,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相连。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中坚力量,是最有理想、最有担当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3]。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树立未来学习、生活、家庭、职业等个人理想,要有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以饱满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丰富多彩大学生活中,为实现自我理想而奋斗; 另一方面,要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坚信“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个人梦想就没有实现的舞台”[4]。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崇尚自由、公派正道,守法护法”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面对贫富差距拉大,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公平正义,在扩大民主的氛围中坚持法治公正,在尊重法律的约束下崇尚自由平等,成为群众的共同心声。所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既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5],也是从社会政治建设和民众公共生活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需要时刻遵循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青年大学生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因此,大学生应用这一价值观引导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学会奉献社会、感恩他人、充满正义、积极向上,在学习生活中懂得自由、平等的实现需要民主、法治做保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努力维护公共规范,促进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

“爱国创新,诚信友善,敢于担当”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头脑中的内化,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向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所以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尽责、勤勉敬业、诚信光荣、友善待人的良好道德风尚,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紧迫和实在的课题。“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当今世界,须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增强其对国家与民族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把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内化于心,将自己的青春与活力奉献于祖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大学生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是最富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代。所以,广大青年大学生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思索,既要继承前人又敢于超越前人,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一些大学生却陷入缺乏学习激情、道德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和诚信观念匮乏、什么都不在乎的生存状态。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既要珍惜美好青春年华,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做到精于学业、服务社会,诚实劳动、信守承诺,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做到了这些,也就真正地担负起了大学生的身份与时代赋予他们的这份责任,也就真正地践行了个人层面的国家核心价值观。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这势必严重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复杂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价值观多样化的趋势。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其主导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

1. 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追求自己理想的坚定信念。调查结果显示,对“钓鱼岛的主权应该属于哪个国家”这一问题,90. 4% 的学生表示“毋庸置疑,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领土,我们要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在回答青年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67. 0% 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家努力拼搏,就会有实现理想的机会”,16. 0% 的学生认为“只有少数有关系的人才畅通无阻”。

2. 当代青年大学生有较强诚实守信意识,主流道德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认同基本的道德观。调查显示,97. 0% 的大学生认同诚信价值观; 同时,在回答“雷锋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时,有69. 1% 的大学生是持认可态度的。

3. 当代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认同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肯定我们 党和国家 奉行的核 心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7],赞同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总体上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态势良好,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政治态度坚定鲜明,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

(二)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偏差和扭曲,这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 少数“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甚至出现偏差。在消极腐败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信念、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出现了对生活的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价值认同感逐渐丧失、价值标准出现混乱、精神生活出现危机; 有些学生甚至开始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崇尚资本主义道路,认为资本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2.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突出。调查显示,有70. 6% 的大学生完整的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主要内容; 而在回答“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您赞同哪种观点”时,20. 8% 的大学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而只有55. 6% 的大学生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表明大学生的价值观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行背离的现象。

3. 一些“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多元化,政治价值观倾向于功利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并不断渗透进高校校园,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以大学生的入党为例,申请入党的学生数几乎年年增长,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而请求加入党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端正,仅仅只是为了自己以后更好地就业和发展,从而呈现出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化、实用化现象。

4. 部分“90后”大学生奉献意识淡漠,在价值追求上倾向于自我的实现。一些大学生开始崇尚西方文化,总是用西方的现代文明来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西化的、低级庸俗的、非理性的、急功近利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开始滋长。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追求自认为的“个性”与“自由”,只关注自己的得失,不顾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利益,这就弱化了他们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感。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是时代前进的弄潮儿,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探索构建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科学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1. 引领大学生的价值理解、价值追求与价值文本相统一。首先,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功能。家长应该主动与大学合作,科学地指导自己的孩子做好学习规划,完成学习任务,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也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从而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培养他们积极进取、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加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当前,大学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大学教育总体规划中”[8],贯穿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等观念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进而促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最后,重视社会教育的渗透功能。社会教育要渗透在当代青年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目的。因此,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掀起一股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浓厚风气,达到无时不在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2. 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内在素质,培养价值自我选择能力。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社会教育只是客观的外部影响因素,个体自我教育才是其形成的内部根据,因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还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因此,在构建过程中,我们必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自觉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促使其把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等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变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识和信念,成为支配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能够在价值多元并存的情势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二)贴近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 教育方式生活化。人们的价值观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高校应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大学生向坚定信念、胸怀祖国、笃学善思的有为大学生转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9]高校应当重视生活化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 解决问题实际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中的许多思想问题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如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毕业生就业难等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的解决程度都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党和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民、惠民、为民的方针政策。例如,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大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大学生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 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从而促使他们将其作为指导自己学习、生活的自身的内在法则,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理性自觉。

(三)营造氛围,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其自身的核心价值构架,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个体信仰的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与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支撑大学生精神生活力量的重要途径。

1. 创设健康清新的网络环境。当今社会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国家应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杜绝垃圾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清新的网络环境; 同时国家也应该利用网络这个载体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2. 建设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践行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树正气必先正官风。这不仅是因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基础,是抵御‘四风’的精神之盾,更在于领导干部的言行作为,决定着社会风向”[10]。领导干部清廉才能为全社会树立好的榜样。所以,国家应加大力度整顿公务员队伍,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尚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形成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理念,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营造和谐清廉的政治环境。

3. 营造科学先进的文化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把握文化育人的真谛,用科学先进的文化去培养和熏陶当代大学生。首先,高校应该美化校园文化、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建设优良校风,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富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进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当前面临各种文化碰撞和价值冲突的背景下,政府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敢于向大学生介绍西方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去进行理性地比较和鉴别,同时媒体工作者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从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公平正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四)健全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

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必须通过固化机制来巩固和发展这一道德行为。因此,在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调整的机制与制度设计中,要使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甚至制裁,通过此正确的社会导向,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积极的行动。

1. 完善评价奖惩机制。大学生个体有差异,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原有价值观的融合碰撞中,可能出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大学生个体需要相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制度的强制力量来约束,以保证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正确方向。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标准,通过自我测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教师、辅导员、家长都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达到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目的。二是建立大学生道德知行统一的档案,把当代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等在内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记载下来,以依此作为奖惩的依据,激励和鞭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三是要创新激励制度,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对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优秀大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和奖赏,以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其他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践行。

2. 健全管理制度。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需要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来约束。首先,创新管理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1]。建立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等日常管理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日常行为规则,使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其次,通过制度管理的反复强化,引导他们形成理性的爱国行为,形成诚信意识行为,形成对他人的友善精神,从而形成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注重实践,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利用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社会,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调查显示,有64. 7% 的“90后”大学生认为,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实践化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学有所用,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高校应当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当代青年大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结合、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挖掘实践课程新内涵,把实践教学内容纳入课程的考试考核之中,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 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通过变化多样的主题创建活动,突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的针对性、新颖性,同时,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者服务,把环境保护、社会考察、支教扫盲、带薪实习、科技创新、红色教育、义务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赋予传统实践活动以鲜活的“生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自己人生价值实现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推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让当代大学生感受真、善、美的感召,体会假、恶、丑的考验,在平凡而真实的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激发为祖国而学的责任意识,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从而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立志成为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新一代大学生。

摘要: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是未来社会思潮的中坚,他们的价值观将指引社会价值观航行的方向。然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复杂多变的趋势。因此,深刻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积极探索构建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并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2010(4):122.

[2][5]包雷.从三个层面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点体会[J].学理论,2013(1):4.

[3][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_1110528066.htm,2014-05-04.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05-04.

[6][7]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820_2.htm,2013-12-23.

[8]王红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教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36.

[9]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篇4: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7-0022-02

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往往是以一定的核心价值观予以强大的内涵支撑。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整体价值体系群中占据基础地位,能够将社会主义思潮带入良性发展方向,并能从根本上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质的相应的陈述性与操作性规范体系。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生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是当前相应研究中的热点。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 关于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软、硬实力是国家发展的现实考量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之一,广泛被理解为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体文化的渲染力。这种凝聚和渲染基本上源于个体对相应价值观的认同,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年学生,他们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如何,学界探究有如下几点:

责任说。研究者认为,时代要求青年学生应当履行职责,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整体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这一价值追求和目标又是通过社会价值导向来表明的。”强化价值认同,是培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的基础工作。认同与否,程度怎样,事关我们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问题。

目标说。学者指出,价值体系教育的当代目标之一则是价值认同。价值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性是多元价值理念产生的原因之一。同时,它也增添了对价值认同的障碍。因而,认同促进应当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诉求之一。认同教育可进行目标分层:准允多样化选择,辨别模糊价值,认清是非表象,达成知行合一。

应用型学生以就业为主要价值指向,在掌握马恩基础理论的同时,活学活用。学术型人才以继续深造为主要价值指向,其诉求是从学理上全面深入把握体系内涵。与此同时,不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要循序渐进施行。

二 关于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

整体上,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了解和认知状况尚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意义,但尚未普及。青年学生往往有认知,但难做到知行合一。

经过深入分析,学者们发现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认为,青年学生有认知上的模糊性、认同上的不平衡性、践行上的滞后性、态度上的矛盾性和人生价值观上的差异性。从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分析: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当代青年学生西方文化模式强化;在文化行为取向方面,追随西方生活方式,对传统文艺非常冷落,但对实用主义文学的热衷导致新生代青年学生的文化和政治认同评价现出不稳定性。“一些同学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观念不清、价值歪曲、缺乏诚信、责任心不足、奋斗信仰低下、团结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

可以看出,虽然青年一代在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可程度较高,但从价值内化和践行上看,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表明,从总体上看,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未达到广泛认同。

三 关于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性因素

首先,诸多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引发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关键性因素。其导致的多元文化冲击推动着认同危机演化,社会转型导致的政治、社会认同危机,传统教育模式效能低下导致阵地失位,道德教育环境的变迁使原有的高校政治理论和道德教育体系在新生代日益严峻的社会文化认同危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种文化交流的试验场。由此产生了“认同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层面价值观的压缩和共时性层面价值观的杂合,让他们作出选择变得不易,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相伴相生。

其次,价值观系统的建设是影响价值观认同的根本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以及国际化相对薄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扩了意识形态建设的范围,弄清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问题,解决了意识形态建设的认识和实践问题。但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凝炼存在分歧,针对以下问题:“社会主义性?还是所谓‘普世性?规范的行为主体应是国家还是公民?价值基础是承认现状还是改变世界?”针对这些问题难以形成共识。社会主义价值观该如何克服影响因素,科学凝炼、达成共识,有利于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的形成和程度提升。

第三,认同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因素。从宏观看,它指影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从中观看,它包括影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社会、高校、个人和家庭层面因素。从内容看,它包括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主观建构包括价值取向、理性判断等,它是影响认同的内在因素,客观影响主要包括学校和家庭教育、舆论、利益和同伴影响,它是认同的外在因素。

四 关于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探索

选择合适的策略对于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至关重要。这一问题是目前的热点领域,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与对策。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多维教育、营造主力,精确拟定不同类型青年学生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发挥榜样作用;有学者从青年学生价值观接受的过程和心理角度提出促进理论、目标、情感和规范的认同和内化,提升认同力。通过变量分析得出认同力模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力的三个主维度为认知力、倾向力和践行力。而心理认同与文化、思维、政治和社会等四方面的现实情形密切相关,它是体现良好人际关系处理、夯实高效人际结构的关键心理环节。高校学生社团是促进认同的鲜活载体,可运用社团优势强化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信念引导和认同实践。

还有诸多学者提出,将青年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与高校思政课程结合,达成认同目标。在一般的教学方式外,可在遵循“计划性”、“平等性”和“灵活性”中实施研究式教学。河北科技大学有学者提出:该校建立了“一条主线、三个维度、六大模块”的整体优化的实践教育体系和“大学生阳光宣讲团”,对现有构成实践教育的各要素进行整合,收效良好。

五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学术界围绕主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如: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割裂;比较研究不够深入;论证内容较粗浅;认同策略缺乏操作性。这些都有待学术界更加系统和深入地探究。

深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研究。虽然目前学者们对概念、内涵等基础性问题作了探讨,但缺乏系统性,必须进一步在理论上凝聚人、在内容上说服人、在形式上启迪人。不同学者的表述各异,内涵界定不一,直接关系到现状研究的维数和目标拟定的科学问题,造成结论缺少比较学意义上的价值考量。当前基础研究表现为点状质性,对应探讨泛布于相关学科论文且内容不深,尚无论著就科学内涵、功能价值、形成机理等基础性问题做深入而全面的阐述。

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证研究。目前,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社会调查,并从调查结果中把握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实现的途径。实证研究有助于了解青年学生认知、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事实。因此,应与丰富的自然、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获取一手客观材料,用客观眼光和务实态度审视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现状,真正弄懂、摸清青年学生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地提出“价值认同”的具体策略。

创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比较研究。汉斯(NicholasHans)指出:比较研究是“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在研究时,可借鉴古今中外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影响要素和达成路径的有益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已有成果中,与国外的比较研究寥寥无几,青年学生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比较也较匮乏,增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课题提供更为广阔的探析场域。

拓展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可操作性策略研究。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必须注重探寻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当前,学术界成果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提出的相应对策相对空泛,缺乏目标分层、衡量指针和实践操作说明,难以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发挥务实性指导作用。今后学术界关于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应加强可操作性策略和方法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檀江林,叶璟.深化价值认同: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高校

德育工作新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2]李丰春,等.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10(9).

[3]陶倩.由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之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4]孔国庆.分层次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5: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阶段,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新老观念的碰撞,网络文化的流行,经济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等等,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益多样。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官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和公平正义守护者的神圣使命。检察职责的特殊性对检察干警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检察干警才能自觉抵制不良生活方式和腐朽生活作风的侵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能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失政治失方向,在各类不良思潮的冲击下不困惑。目前,检察机关部署开展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检察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自觉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指导做好各项检察工作,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核心价值观只有被认识、理解,才能成为思想上的自觉、行动中的追求。而任何一种价值观的确立,都必须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 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做到知行合一。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真正学习领其“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深刻含义,内化于心,将其作为自己的思想的指引、价值的坐标;其次是要知行合一,做到外践于行,切实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项检察工作始终,不断增强为人民检察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近年来,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和选调方式,检察队伍增加了许多青年干警,有效改善了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也给机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作为青年检察干警,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年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青年干警,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就在具体工作中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加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内化于心,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同源自持之以恒的政治学习、价值灌输和理念确认。内化于心的重要载体就是加强政治学习,突出政治学习的常态化,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化,突出学习成果的应用化,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著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发生各种价值冲突、角色矛盾时始终保持正确定位,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其次,注重细节,养成良好习惯。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命运。首先要养成学习的习惯。有效的学习不仅能养心,还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更快成长。把学习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成自己生活的一种需求,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向书本学,在工作中学,向老同志学。其次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作为检察干警,“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要求我们要有理性的思维,要注重思考习惯的养成。学习中要注重思考, 并将思考的东西进行梳理整理,才是有效的学习;工作中进行周密考虑,精心策划,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平和的思考,工作才会有实效。再次是严谨的习惯。法律是严肃的,检察官必须严谨从事,严谨办案。忽视小小的细节,可能会影响执法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任何时候都不能轻忽和大一。

第三,把握机遇,立足真做实干。要善于等待机会。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青年干警要有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在工作要始终保持激情,不要计较得失,尽心尽力工作,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只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才能做一个有准备的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单位和部门对于人才的认可、典型的树立、人才的提拔使用等,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形成认同的合力。青年人要善于把握竞争上岗、业务竞赛等机会展现自我,走进大家的视野,得到更多的认同。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依靠团队的力量借力发力,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有所成功。要善于创造机会。要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目 标追求,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和希望,人才会充实。创造机会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要迎合时代的要求,立足岗位真做实干,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突破现有的模式,创新方式方法,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真正做到不安于现状、不无所作为,勤勉敬业,不断提高自身涵养品德和能力水平。

篇6: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合的几个路径

[摘要]本文从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及内容出发,就青年审计人科学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做了简要阐述,最后提出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路径。

[关键词]审计

核心价值观

构建

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审计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青年审计干部是审计机关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是审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和先锋队,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培养青年审计干部的核心价值观并深深根植于心灵深处?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一、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及内容

价值观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就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和优化出的群体意识,是指导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在审计文化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阐释的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是全体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和审计目标的认同,也是维系审计人员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推动国家审计事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青年是审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肩负着审计精神薪火相传、审计事业继往开来的重任,因此,科学构建审计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从年轻干部抓起。把审计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审计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审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青年审计人普遍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他们审计行为的永恒的准则。

二、青年审计人科学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精兵简政原则的逐步落实,一大批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充实到审计干部队伍,这无疑给审计机关的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因为受历史的、传统的一些旧的文化影响,青年审计干部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和审计精神的树立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和培育。审计核心价值观构建和树立审计精神的创新意识不强,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共建审计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审计核心价值观为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业务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审计人精神也没有充分激发出来,大局意识不强,缺乏团结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等。因此,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十分及时,切中时弊,它是时代赋予青年审计人的价值取向,对于青年审计人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做好新时期审计机关青年工作的责任感,促使审计人员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上增强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和忠诚心,把审计精神作为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根植于青年审计干部的心中,运用科学的审计理念指导实践,发挥审计激浊扬清的功能,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审计组织形象,提高审计的创新力和权威性,促进审计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路径

(一)明确定位,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诠释审计责任。青年审计干部正处于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要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位置是党和人民给的,既不把自己看的过高,也不妄自菲薄,时时处处摆正位置。不管处于何种岗位,担当什么职务,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把握审计信息化的主题主调,系统学习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管理系统OA、DB2及ORACLE数据库、联网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将核心价值观内容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更好履行岗位职责,努力争当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推动个人价值观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二)提高业务素养,提升履职能力,当好公共财政的“忠诚卫士”。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不断出现,青年审计干部虽然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和较好的知识素养,但是并不一定具有学问、或有学术研究的能力,很容易陷入“身处茫然大海,却不知何处寻水解渴”的困境,这就需要青年审计干部充分发挥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基础性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前沿性科技知识的学习,注重博览性审计优秀成果的学习,掌握宏观上把握大局的能力,洞察问题、认清形势,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习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法律法规等知识,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原专业上成为“问不倒、难不住、用得上”的综合型人才,在相关专业上成为可以替补的复合型人才,以达到一专多能、精益求精的要求。具体在对各项政策执行、民生资金和项目、财政预算执行、政府重点投资等方面加强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努力使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准确反映经济运行动态、全面揭示审计事项全景、客观评价资金使用绩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从微观思量向宏观思考扩延,找到可以解决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性漏洞的办法,使审计成果成为决策机构决策优化的依据、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参考、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保障、成为预防腐败的屏障、成为促进规范的良方、成为资源保护的对策、成为百姓“幸福指数”上升的推手。

两周之前,林书豪还只是上场时间基本不超过六七分钟的NBA替补队员。如今,他已经率领自己所在的球队取得七连胜,用最快的时间演绎了从灰姑娘到白天鹅的故事,成为“美国梦”的最新诠释者。林书豪的信仰,来自于对篮球的热爱,也来自于基督教的教化,作为青年审计人员,同样应坚持自己的信仰,忠诚于一名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珍惜健康向上的政治环境、任人唯贤的用人环境、展露才干的审计环境,工作中勤思善想,培养会干事、愿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理念,以只争朝夕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切实把立党为公、执审为民的要求,具体地落实到审计实践中,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忠诚卫士”,保障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

(三)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塑造清廉审计人形象。随着审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严格执行审计任务。青年审计人员要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观念,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促进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新路子,实现审计人员从“财务型”、“手工型”到“综合型”“知识型”以及“信息处理高智能”的转变,切实提高依法独立审计能力,形成有创意的审计思路、做成有创意的审计项目和审计报告等。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实事求是地揭露和处理处罚,客观公正地反映情况和提出评议意见。对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深查透,加强研究分析,严格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该处理处罚的要坚决进行处理处罚,该移交的要按程序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行立案和处理,该曝光的要曝光。

“监督体现服务、制约体现促进”,只有自身廉洁工作是过硬的、经得起考验,审计人才能有资格、有底气去检查和督促别人,才能通过审计监督来推进社会发展,否则会严重损害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声誉,影响审计机关的工作作风和审计质量。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面对花样繁多的诱惑和腐蚀拉拢手段,青年审计干部要慎防见五光十色而眼花缭乱,遇名利竞逐而心神不宁。无论“八小时内外”,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自觉为廉政纪律通上“高压电”,时刻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被审单位人员来往,把握原则、注意分寸、掌握尺度,秉公审计,不能因为人情、得罪人等背弃审计职责,做到 “吾令三省吾身”、“正人先正己”,既要有审计威严,也不能骄横跋扈;既要自信、又不能自傲。

(四)乐于奉献,开拓审计新思路。在国家审计事业29年发展的每一个镜头中,无不镌刻着审计人员睿智、执着、创新、奉献的身影。奉献是一种爱,对青年审计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审计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个人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大力培植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在工作岗位上争先进,在工作业绩中创优秀;时刻不忘党和政府对审计人员的教诲,时刻不忘社会对审计人员的期待,时刻不忘人民对审计人员的关切,把思想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一心一意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以工作实绩羸得党和政府的肯定、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赞誉,真正彰显审计亲和力。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审计人,我们是要甘于奉献,积极进取,但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让工作陷于被动之中。当今经济的发展要求审计人既要坚持依法审计,严格按规矩办事,也要与时俱进,敢于创造,大胆开拓创新。历史告诉我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终究难成大气,顺应发展、开拓创新才能有所作为。青年审计人员履行自身职责、促进审计的发展,不能仅仅挂在嘴上,关键是要落实到审计行动中去。将通过中高级审计师考试、计算机中级考试和相关资格考试作为短期目标,将成为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作为中期奋斗目标,将审计骨干人才和审计领军人才作为长期目标,以实践为“第一跑道”锻炼自己,积极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撰写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对审计项目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通过审计实践的审计实务导师制,积极向导师请教,提高审计效率;积极参加审计能手评选、计算机审计能手竞赛、审计青年论坛等活动,及时汇报思想动态,培养自身组织协调、延伸突破、查账和总结提炼的能,努力成为高层次、复合型青年审计人才,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创新的举措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成就一番审计事业。

由于每个审计人员的资历、生活环境、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差别,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善于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核心价值观,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把握不透、认识不明的审计人员,尽快帮助其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校正人生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判断对与错、是与非、曲与直的标准。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刘家义审计长阐释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拥有“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会使得审计人员了解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审计人员从内心深处对审计事业的理想目标自觉追求,这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长期积累,需要审计机关以及青年审计人在理解认同中“沉淀”、在高效履职中“激活”、在坚持长久中“保鲜”这一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以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做到坚定信仰、崇尚法律、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扎实苦干、求实创新;恪守审计职业操守,做到廉洁、文明;坚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审计研究》第1期,2005;

[2] 邢莉萍,《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2期,2011;

[3]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上一篇:三年级自信演讲稿小学下一篇: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