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性散文范文经典

2024-04-24

说理性散文范文经典(共9篇)

篇1:说理性散文范文经典

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又是作家中有影响的学者,还是目前为止旅行最多的文化人,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亚欧大陆,可称为华夏第一学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余秋雨哲理性散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泥步修行

什么叫修行?

下定义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走偏了。

怎么走偏?那就是一说修行,就忙着找书籍,找导师,找讲座,找寺院,找“仁波切”。

本来找找也可以,但我要立即做一个提醒: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

排除什么?排除大大小小的“惑”。

看破什么?看破大大小小的“惑”。

先说“小惑”。那就是我们平常不断遇到的疑惑、困惑。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段段实际的障碍,等待我们一一解答,一一通过。

再说“大惑”。那像是一种看不到、指不出的诡异云气,天天笼罩于头顶,盘缠于心间。简单来说,“大惑”,是指对人生的误解,对世界的错觉。

修行,就是排除这些误解,看破这些错觉,建立正见、正觉。

这有点累。那么请问,人生在世,能不能不修行,不排除,不看破?

当然也能。但是,世间之“惑”,相互勾连。一“惑”存心,迟早会频频受到外来的迷惑、诱惑、蛊惑。自己受到了,又会影响别人。如此环环相扣,波波相逐,结果必然造成世事的颠倒,生命的恐惧。

夜航船

余秋雨

我的书架上有一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这是一部许多学人查访终身而不得的书,新近根据宁波天一阁所藏抄本印出。书很厚,书脊显豁,插在书架上十 分醒目。文学界的朋友来寒舍时,常常误认为是一部新出的长篇小说。这部明代小百科的书名确实太有意思了,连我自己巡睃书架时也常常会让目光在那里顿一顿,耳边响起欸乃的橹声。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 象征。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入。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船夫看到岸边屋舍,就用木棍敲着 船帮,召唤着准备远行的客人。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 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当敲击船帮的声音终于响起时,年幼的儿子们早已歪歪扭扭地睡熟,山民粗粗糙糙地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随即用拳头擦了擦眼角,快步走出屋外。蓬头散发的妻子提着包袱跟在后面,没有一句话。

外出的山民很少有回来的。有的妻子,实在无以为生了,就在丈夫上船的河滩上,抱着儿子投了水。这种事一般发生在黑夜,惨淡的月光照了一下河中的涟漪,很快什么也没有了。过不了多久,夜航船又来了,依然是笃笃笃、笃笃笃,慢慢驶过。

偶尔也有些叫人羡慕的信息传来。乡间竟出现了远途而来的老邮差,手中拿着一封夹着汇票的信。于是,这家人家的木门槛在几天内就会跨进无数双泥脚。夜间,夜航船的敲击声更其响亮了,许多山民开始失眠。

几张汇票使得乡间有了私塾。一些幸运的孩子开始跟着一位外乡来的冬烘先生大声念书。进私塾的孩子有时也会被笃笃声惊醒,翻了一个身,侧耳静听。这声音,与山腰破庙里的木鱼声太像了,那是祖母们向往的声音。

一个坐夜航船到上海去谋生的人突然成了暴发户。他回乡重修宅院,为了防范匪盗,在宅院四周挖了河,筑一座小桥开通门户。宅院东侧的河边,专修一个船码 头,夜航船每晚要在那里停靠,他们家的人员货物往来多得很。夜航船专为他们辟了一个精雅小舱,经常有人从平展展的青石阶梯上下来,几个佣人挑着足够半月之 用的食物上船。有时,佣人手上还会提着一捆书,这在乡间是稀罕之物。山民们傻想着小舱内酒足饭饱、展卷卧读的神仙日子。

船老大也渐渐气派起 来。我家邻村就有一个开夜航船的船老大,早已成为全村艳羡的角色。过去,坐他船的大多是私盐贩子,因此航船经常要在沿途受到缉查。缉查到了,私盐贩子总被 捆绑起来,去承受一种叫做“趱杠”的酷刑。这种酷刑常常使私盐贩子一命呜呼。船老大也会被看成是同伙,虽不做“趱杠”,却要吊打。现在,缉查人员拦住夜航 船,见到的常常是神态高傲的殷富文士,只好点头哈腰连忙放行。船老大也就以利言相讥,出一口积压多年的鸟气。

每次船老大回村,总是背着那支大 橹。航船的橹背走了,别人也就无法偷走那条船。这支橹,就像现今小汽车上的钥匙。船老大再劳累,背橹进村时总把腰挺得直直的,摆足了一副凯旋的架势。放下 橹,草草洗过脸,就开始喝酒。灯光亮堂,并不关门,让亮光照彻全村。从别的码头顺带捎来的下酒菜,每每引得乡人垂涎欲滴。连灌数盅后他开始讲话,内容不离 这次航行的船客,谈他们的风雅和富有。

好多年前,我是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惊醒的孩子中的一个。如果是夏夜,我会起身,攀着窗沿去看河中那艘扁黑 的船,它走得很慢,却总是在走,听大人说,明天傍晚就可走到县城。县城准是大地方,河更宽了,船更多了,一条条晶亮晶亮的水路,再也没有泥淖和杂藻,再也 没有土岸和残埠,直直地通向天际。

第二天醒来,急急赶到船老大家,去抚摩那支大橹。大橹上过桐油,天天被水冲洗,非常干净。当时私塾已变成小学,学校的老师都是坐着航船来的,学生读完书也要坐着航船出去。整个学校,就像一个船码头。

橹声欸乃,日日夜夜,山村流动起来了。

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残的农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险家下赌注的船,文化细流浚通的船。

船头画着两只大大的虎眼,犁破狭小的河道,溅起泼刺刺的水声。

这下可以回过头来说说张岱的《夜航船》了。

这位大学者显然是夜航船中的常客。他如此博学多才,不可能长踞一隅。在明代,他广泛的游历和交往,不能不经常依靠夜航船。次数一多,他开始对夜航船中的小世界品味起来。

船客都是萍水相逢,无法作切己的深谈。可是船中的时日缓慢又无聊,只能以闲谈消遣。当时远非信息社会,没有多少轰动一时的新闻可以随意评说,谈来谈去,以历史文化知识最为相宜。中国历史漫长,文物典章繁复,谈资甚多。稍稍有点文化的人,正可借此比赛和炫示学问。一来二去,获得一点暂时的满足。

张岱是绍兴人,当时绍兴府管辖八县,我的家乡余姚正属其中。照张岱说法,绍兴八县中数余姚文化气息最浓,后生小子都得读书,结果那里各行各业的人对于历 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一旦聚在夜航船中,谈起来机锋颇健,十分热闹。因此,这一带的夜航船,一下去就像进入一个文化赛场。

他在《夜航船序》里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举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日:“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 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你看,知识的优势转眼 间就成了占据铺位的优势。这个士子也实在是丢了吾乡的脸,不知道“澹台”是复姓倒也罢了,把尧、舜说成一个人是不可原谅的。让他缩头缩脚地蜷曲着睡,正是 活该。但是,夜航船中也有不少真正的难题目,很难全然对答如流而不被人掩口耻笑。所以连张岱都说:“天下学问,唯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于是,他决心编一部初级小百科,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使士子们不要在类似于夜航船这样的场合频频露丑。他把这部小百科名之曰《夜航船》,当然只是一个潇洒幽默的举动,此书的实际效用远在闲谈场合之上。

但是,张岱的劳作,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有趣的“夜航船文化”。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可感叹之处。

在缓慢的航行进程中,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反正有的是时间。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

船头的浪,设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 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

第二天,依然是这般喧闹,依然是这般无聊。船一程程行去,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

我一次次抚摩过的船橹,竟是划出了这样一条水路?我梦中的亮晶晶的水路,竟会这般黯然?

幸好,夜航船终于慢吞吞地走到了现代。吾乡的水路有了一点好的征兆:几位大师上船了。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 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这是鲁迅在船上。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这是周作人在船上。他不会再要高谈阔论的旅伴,只求个人的清静自由。

早春晚秋,船价很便宜,学生的经济力也颇能胜任。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与几个馒头,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随时随地可以吟诗作画。“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出着。

——这是丰子恺在船上。他的船又热闹了,但全是同学少年,优游于艺术境界。

这些现代中国的航船虽然还是比较平缓、狭小,却终于有了明代所不可能有的色泽和气氛。

仍然想起张岱。他的惊人的博学使他以一人之力编出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夜航船》,在他死后24年,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诞生了狄德罗,另一部百科全书将在 这个人手上编成。这部百科全书,不是谈资的聚合,而是一种启蒙和挺进。从此,法国精神文化的航船最终摆脱了封建社会的黑夜,进入了一条新的河道。张岱做不 到这地步,过错不在他。

说到底,他的书名还是准确的:《夜航船》。

我,难道真的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敲醒过吗?它的声响有多大呢?我疑惑了。

记得有一天深夜,幼小的我与祖母争执过:我说这笃笃声是航船,她说这笃笃声是木鱼。究竟是什么呢?都是?都不是?抑或两者本是同一件事?

祖母早已亡故。也许,我将以一辈子,索解这个谜。

生命,是一树花开

余秋雨

红尘路漫漫,能有几回欢?

凝望岁月,剪一段记忆,与你共享生命的欢喜与温暖。此生,有你足够,时时刻刻一树花开。我知道花开花谢本是自然规律,自然的起始都深含美丽的意义。

冬去春来,二月天里的春姑娘吹尽冬留下的小寒冷,绿意开始萌发,一切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爱是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生命便是爱。春风吹着一树花开,生命就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静静走过一段颓废的岁月,感受着心灵的暖风。难能平静的总是我的思绪,那留下的与离去的,究竟演绎了与懂得了什么样的生命意义?

一树花开总是美丽,人生的美丽包括起始也包括这之间的过程。能像一树花儿绚丽绽放坦然离去,不管这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挣扎怎样的抗争,能懂得顺应自然就是美丽。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

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一树花开花谢的笑容飘荡在心里面,给予的不仅仅是美丽。含笑的起始,含笑的过程,那才是它真的意义。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红尘一笑,静放那一处清浅的安然。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过往,酸甜苦辣;苍茫尽处,云卷云舒。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热烈或寂寞。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总想寻一处山林,安静生活浅写岁月;总想借一些日子,播种向日葵的温暖,栽种阳光的花瓣。

春花秋月,夏萤冬雪,怀一心宁淡,安然度日。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

在花开的日子,曾从百花丛中走过,看尽缤纷花朵娇艳盛开;叶落的时候,曾踩着红黄斑驳的记忆,找寻逝去的时光。年华流转,转身,原来从不曾丢了自己,只是让时光变得更加安静,对待过往,也不再追问。记得往年桃花开时,总在不经意间就绽满了眼帘。

有种浅浅的惊喜漾了满怀,眼里和梦里都落下了旧时月色那种沉静的美。如同逝去的时光,沉在某个断层里,只需轻轻一勾,那些封存许久许久的心情,如水般缓缓流淌着,如清酒的温润。小小一杯,滋味萦心。

生命,原本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璀璨。习惯了在记忆深处,捡拾大大小小似曾相识的过往,那些哭过的,笑过的,都于不经意间渗入骨髓。

生命是一树花开。

那些滴着露珠的花瓣,沾满了阳光的体温,在蔚蓝的眼色里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水声。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也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

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生命就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轮回转世里,我仍然要固执的守护,那一方清幽;仍愿做那个柔情的处子,打坐莲花,不唱岁月的挽歌,只留着清亮的眼眸,去赴玫瑰清露的邀约。

谁说蝴蝶飞不过沧海?只要心中有一份期待,只要辛勤日积月累,沿着阳光雨露不懈地飞,彼岸一定会春暖花开。

记忆的风,是一滴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泪,轻轻一碰,便会渗入如兰的情怀。

记忆的风,是一树花开,那些花开雨落的日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镌刻在心的扉页,不曾忘怀。

那份暖任凭雨打风吹,仍挺拔在阴晴圆缺的时光背后,绚烂出一层记忆的花瓣,唱尽扑朔迷离的幸福笙歌,在流年里含泪微笑。

一树一树的花开,风走过时,细碎的花瓣堆叠在我的脚边,不动声色。我想,再美的生命凋落,只如此耳。一树树花开,紫色的苜蓿,五彩的石竹,绚丽的景色美在路边,兀自静寂的开放。它们偶然抬起头,一朵两朵的白云轻飘飘的移过来,为它们遮上一把大大的太阳伞。

我披着阳光的笑容,聆听生命中最感人的音符,一些饱满的情节似蝴蝶的羽翼,在波光潋滟的大海上起伏。

篇2:说理性散文范文经典

从小到大鲜少见到从不争吵的夫妻。邻居家更是个把月就上演一次全武行。周末的早上,难得睡个懒觉,隔壁噼里啪啦、叮叮咣咣的前奏便响了起来。紧接着就是女主人哭天抢地的厉声控诉与男主人踹门、踢墙、锅碗瓢盆齐飞的琴瑟合鸣。扰人清梦不说,关键是还制造了一种紧绷、尴尬的邻里氛围。心里老得琢磨这出门要是偏巧遇见了,该不该打招呼?该怎么打招呼?假装没听见早上这一曲?还是问候一下今天战果如何?

亏得邻居大方坦然,每次不管遇见夫还是妻,他们都会抢先道歉,顺便递一句,我们正在闹离婚呢。好像一句闹离婚就可以解释所有的互相伤害,一切的失控与不恰当;好像一句闹离婚就可以把一个家庭拆分成两个人,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争取选票,希望在这场离婚大战中斗的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其实,从心底里,他们已经把彼此排除在外。

记得刚结婚时,租住在公司附近的公寓里。隔壁住着一对老夫妻,头发花白,沧桑布脸,看上去七十有余。老两口每天早早起床,赶往居于同一小区的女儿家做早饭。你拎着包,我拉着小推车,互相提醒注意脚下的路。清晨阳光还未洒落的有些黯淡的长长走廊里,总会留下他们彼此关切问候的回响。

那时我常想,如果我们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如他们这般恩爱,就足够了。

听房东讲,这家老爷子是个老红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文革时被批斗落下了精神疾病,幸亏老婆婆照料得当,才没让病情恶化,只留下了不顺心时喜欢站在门口大声叫嚷的习惯。

与他们相邻而居的一年多里,时常会听到老爷子的训斥声。有时是对保安大叔、有时是对隔壁小孩,有时也针对老婆婆。每次,老婆婆都不发一语地皱着眉走开。

有一次,骂得紧了,女儿赶来劝阻,或许是担心打扰邻居,也或许是心疼妈妈,女儿冲着老爷子喊了一句,再这样,我妈可要和你离婚了。

老爷子不再做声,老婆婆却不答应了,责怪女儿怎么没头脑地说起这样的疯话来。

想来,在他们的婚姻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不管出现任何的阻碍,都是没有想过放弃的。

执子偕老的夫妻或许就是这样,愿意选择无条件地分担起另一半的命运。

所以结婚誓词里会说,“无论疾病健康,无论富贵贫穷”。

篇3:说理性散文范文经典

关键词:散文创作,艺术特色,反思文学

“文革”之后, 文学创作领域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批进步作家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对“文革”进行回顾总结的同时, 正视现实,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 也开始了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追根究源的反思, 对文学创作领域伪浪漫主义虚情假意、粉饰美化的弊病进行剖析, 积极倡导“五四”文学讲真话、抒真情的传统。在散文领域出现的一些以理性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对历史的理性思索和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探寻追究。巴金的《随想录》正是这种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散文佳作。

巴金 (1904-2005)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他的散文包括随笔、游记、杂文、小品、回忆录、书信等多种文体。在新时期他的散文代表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 编集了包括1978年12月1日发表的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的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在内的150篇文章, 共42万字, 分别收录在《随想录》《探索集》《真话录》《病中集》和《无题集》等五个子集中, 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 (集) 荣誉奖。

一、讲述自己心里的话语

《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真话”, 讲出作者自己心里的话。巴金曾经说“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盗世欺名的骗子。”真诚的人格、严厉的自审意识和具有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巴金“文革”后最为尊崇的创作宗旨。《随想录》充满了巴金对生活的真诚体验和赤诚态度, 真情实意始终流溢在字里行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巴金这位被誉为“世纪良心”的老人的伟大人格。在《随想录》中, 巴金的自审意识特别强烈, 他“受害者”狭隘意识, 以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忏悔者”形象, 严峻而真诚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和心灵, 对个人和历史进行系统反省和深刻批判。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 “我就是奴在心者, 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他把自己在“文革”中的心路历程艺术地概括为“奴在心者——奴在身者——我回到我自己”, 这三层精神变化特征也正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后精神由放逐到回归的典型心态。

二、反思自身人格的价值

巴金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有着深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他从自我解剖入手而解剖社会, 把自审性反思、政治性反思和文化性反思结合起来, 以这种形式启发更多的人反躬自问, 引以为鉴, 以修正民族文化人格, 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在《怀念胡风》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上线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 “我对我自己的表演 (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也感到恶心, 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 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巴金在《随想录》中解剖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一个民族被扭曲的心态和残缺的文化心理结构, 使自己的反思结果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辅相成, 使一己的真话成为人民心中的真话, 使反思与忏悔具有了人民性的价值。

三、呼唤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想录》更加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 是它由自审与忏悔出发, 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良知和责任, 体现出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作为“五四”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代表之一, 巴金始终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斗士。他一生的创作紧紧维系着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在那个是非不分、人鬼不辨、血腥浩劫的十年中巴金并没有倒下, 也不会倒下, 他始终为了追求真理和一切的传统观念, 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做着坚决的斗争。在《小人·大人长官》一文中, 巴金由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 深刻地批驳了“长官信仰”。他指出人们实际上长期以来遵循着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 即“小孩相信大人, 大人相信长官。长官当然正确。”正因为如此, “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包青天的身上创造出种种离奇的传说。”在巴金的几篇以“探索”为题的随想中, 则明确地提出只有坚持“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最后的《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老化》几篇随想中, 他则更加激情疾呼, 以尖锐的社会性抨击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 也使他的反思具有了真理性和可实践性。

除了反思历史、抨击时弊的作品外, 巴金另一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追悼文章, 如《怀念萧珊》《怀念老舍》等, 也是《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怀念萧珊》是作者为追忆亡妻而作, 是一篇用爱和恨、血和泪交织扭结成的至情至性的悼文, 我们从中既可感受到作者亡妻的善良高尚, 又可体味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怜和思念, 更可以体悟到作者对吞噬了美好生命的黑暗时代的强烈抨击。

从艺术特色看, 《随想录》文风自然朴素、不事雕琢, 是巴金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巴金在写作中追求的只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表现手法看, 巴金散文的语言平易亲切、舒展流畅, 立意结构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题材内涵神聚形散、托物言志, 真正体现了巴金散文创作对淡雅质朴之美的执著追求, 也真正实现了文体的自觉。

总之, 《随想录》厚重深刻, 充分体现了巴金强烈的自审意识和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体现了巴金尚法自然、纯朴天成的美学风格, 可以说是巴金对中国当代文学散文文学的最可贵贡献。

参考文献

[1]译兴国, 《走进巴金的世界》,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篇4:浅谈说理性散文阅读策略的教学

有人说学习“如何阅读”,就是学习“如何学习”,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其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更直接地得益于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关注文章背后作者是怎么想的,弄清作者的思维活动是如何发展的,于高中学生自身的写作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那么,如何建立高中学生的阅读策略观念?怎样帮助他们拥有并运用阅读策略呢?笔者仅就提升学生认知说理性散文为例进行说明。

一、建立“全文意识”

建立“全文意识”,即阅读者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整篇文章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阅读的主要目的,即抓住这篇文章的灵魂。具体的策略如下:

首先,猜读题目。在没有阅读正文之前,面对题目设想作者可能阐述的思想内容。比如,文章的题目为谈论某一事物(理),那么“猜题”时就要想到,作者可能会写到对这一事物(理)的独特理解,谈到这一事物(理)的特点、意义等。

其次,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般情况下,建议学生带着“猜题”时的问题去阅读并寻求答案。拿《咬文嚼字》(朱光潜)来说,类似的问题就有:在作者笔下,“咬文嚼字”的内涵是什么?作者对“咬文嚼字”持何态度?作者为什么会来谈“咬文嚼字”呢?

此外,建立“全文意识”还有个阅读的操作问题,即原则上要求一鼓作气把文章读完。对于文中生疏难懂的字词,学生可利用上下文进行猜读,教师可在阅读前提供字词的注解,以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思想的把握。

二、建立“结构意识”

如果说建立阅读的“全文意识”是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整体性,那么建立阅读的“结构意识”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复杂度。优秀的说理散文背后都能看到作者严谨的逻辑思维,在指导这一阅读策略时,要求学生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作者是如何表达他的思想的?

首先,建议学生在了解文章主题之后的再次阅读时,寻找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及其思维发展过程。以《看灵魂》(林贤治)为例,学生先在“猜题”时提出问题(“看灵魂”指的是什么?作者对“看灵魂”态度如何?怎样“看灵魂”——这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会被自动“屏蔽”),然后根据问题阅读全文了解主题(作者喜欢“看灵魂”——欣赏人类博大、爱与意志、勇于抗争的精神与思想),再依据主题来带着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喜欢“看灵魂”的)进一步阅读,从而发现作者的思路:从“看风景”写起,然后用事实阐述喜欢“看灵魂”的三个理由,最后对比“看风景”来高度概括“看灵魂”的意义。

其次,建议学生找到段落间的密切联系,然后概括这些段落所集中表达的意义,再思考它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从而理清作者行文的思想“历程”。

三、建立“理性阅读意识”

指导学生阅读说理性文章,运用的大都是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所以把这一阅读过程中具体的阅读策略观称之为“理性阅读意识”。

其一,区分不同体式的要求。尽管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以表达作者思想为主的说理性文章,但这一阅读策略仍然要加以强调,举例来说,若文章中采用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那么,我们对于该故事就不能尽用学术论文的力求简明、避免歧义来要求,相反,它注重修辞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影响力。

其二,要让学生重视文章中重要概念的特定含义,尤其要随时区分文章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理解的不一致。换个角度讲,即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与作者达成共识”。例如,在《咬文嚼字》中,“咬文嚼字”主要指的是遣词造句背后思想感情细微而不容忽视的变化。

其三,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如何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一是留意文中“不正常”之处,比如,在《看灵魂》中有这样的语句:“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显然,斯巴达克斯不是第一个人,普罗米修斯也不是第一个神,那么,作者此说如何成立?从哪个角度来说可以成立?这就促使学生思考并弄清普罗米修斯在众神之中与人类的关系,进而理解到“巴达克斯是第一个人”是从精神层面,即人的自由来说的。二是就弄不懂的语句提出具体的问题来。如“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看灵魂》)学生普遍读不明白最后一句,但若把它化作问题——为什么列维坦看海恸哭不是看风景呢?紧扣文本就能找到答案。

四、建立“评鉴意识”

建立“评鉴意识”,指的是阅读不会因为已经了解一篇文章说了些什么而停顿下来,阅读之后,必须评论,提出批评。这是阅读策略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效阅读的保证。

总体来说,对作品本身的评价,包括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涉及的主要有思想认识与语言表达两项内容。若是肯定作品的思想内容,原则上要求能就这一思想举出其它的例子或作出自己的说明,如阅读《高处何所有》之后,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结合自身体验就有这样的说明:成功者要压耐得住寂寞——在周末,当他人逛街、进入KTV放松娱乐之时,若自己能静心阅读与学习,便是“耐住寂寞”,而“耐住寂寞”者往往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对于“渺小感”的认识——若把自己放在天地宇宙之中、放在历史长河之上,放在大自然面前——成功者往往会把自己放在这样的位置,的确除了渺小只有渺小,所以谦卑的态度是智者的态度。若是否定作品中的不足,则要在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进行驳析。

篇5:说理性散文教学的浅思考

----第17次活动心得体会 连云港市宋庄中心小学徐燕

今天,我们一行人相聚在美丽的连岛,参加培育站第十七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小学说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聆听了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学习了专家的点评与讲座。一天下来,收获很多,对于说理性散文的课型教学也有了一些认识,具体如下:

一.准确把握富含哲理的散文的特点。

说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说理散文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二.明晰课型教学流程

1、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相关段落。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说理性散文所蕴含的道理。三.确定适宜的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拟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平等的首席。四.理清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拟设计:相似迁移,激趣导入→矛盾冲突,设置悬念→自主读悟,共同探究→总结课文,深化主题→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的教学模式。

1、相似迁移,激趣导入。

课前,师生谈话:学生交流,教师调用学生的前期生活体验,让自己积累富有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再谈谈成功积累上的喜悦,告诉学生,今天学习了新课后,你也会写今日的凡人凡语,明天或许就是名人名言。以此拉近学生与所要学习的文本的距离。

2、矛盾冲突,设置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文本的内容提出与中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了解文本内容,从而产生矛盾冲突。这样,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设置了悬念。

3、自主读悟,共同探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这一环节我以学生自主悟读,共同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读、争辨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布鲁纳曾指出:“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读文,画出相关内容,静思默想,主动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启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交流的能力。初步达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目标,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为突破体会弟子们悟出的人生的深刻哲理这一教学难点作了铺垫。

4、合作探究,读中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领悟文章最后揭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将课堂与学生生活“链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体会,使学生通过课堂充分展现自我,剖析自我。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又迎合了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的需要;既时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了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5、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通过激情洋溢的总结,深化主题,使学生能够切实领悟文本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6、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这样的设计,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创新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入社会,拓展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有人说学习“如何阅读”,就是学习“如何学习”,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其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更直接地得益于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关注文章背后作者是怎么想的,弄清作者的思维活动是如何发展的,于小学生自身的习作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016年9月30日)

篇6:家不是说理的地方哲理性散文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句名言古训,道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生活的个中苦涩。历滚滚红尘,食人间烟火,处纷繁家庭,人人都得“读”这本难念的经。纵观历史,或贫穷艰辛之家庭,或坎坷不幸之家庭,或幸福美满之家庭,谁家没有发生过“战争”?谁家没有弥漫过 “硝烟”?谁家没有产生过矛盾?谁家没有出现过摩擦?千百年来的历史证明: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

“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因为家庭不是法庭;因为家庭中男女老幼、数代人并存;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何况是有思想、有灵魂、有独特性格的人?!所有家庭中的矛盾,法官难以断清,即便包拯在世,又能奈何?因此,若想家庭和谐幸福,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须做到人人自律,个个讲理!

在任何一个家庭,夫妻关系的融洽至关重要。因为夫妻相处的频率最高,接触时间做多,最长。为夫者不可再固守“夫为妻纲”;为妻者,也不可太骄奢,任性。夫妻间宜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尊重,少些高傲;多些信任,少些猜疑;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多些呵护,少些自私。夫妻彼此心中常念“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之间要相互取悦,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夫当常念妻对家庭的付出和贡献,要懂得妻的撒娇,嗔怪,甚至一天到晚的喋喋不休,都是因为她对你的`爱,对你的感情,都是为了你好;妻要常念夫在家庭里担当的艰辛,不容易,事无巨细他都得管得得当,所有关系他都得处理得好,他内心深处,可能比你更沉重!

既然“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双方在不出大原则的基础上都应该“难得糊涂”。切不可动辄就提“分手”,随便就说“离婚”。谁都知道,“糟糠之妻不可弃”,“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人统计了一组数据: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为千分之一;相遇又相识的可能性为千万分之一;相识又相知,能成为朋友的可能性为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因此,世上所有的夫妻,当且行且珍惜,惜情缘,惜姻缘,惜亲情。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婆媳关系也须用心营造。婆媳无血缘关系,在道德与伦理的基础上宜当好朋友相处。有了摩擦不计较,不上心,不记仇,及时沟通,切忌“冷战”。要做到互敬互谅互让,用心利用对方的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送些小礼物,以达和解。婆婆对媳妇不要要求过高,不要太苛刻,不要“鸡蛋里挑骨头”;媳妇对婆婆要有礼有节,敬重有加;儿子在婆媳之间不可做恶言传话筒。

子女们更应该冷静的对待父母的唠叨,尊重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不宜凡事都指手画脚,无休止的唠叨,应只提原则性建议。

篇7:哲理性散文

多数学佛之人,尤其是学禅之人,都是以开悟为学佛的目标。好多人不知道,今生就算是开悟了,但还未能亲身证其所悟,对于了生脱死,实则仍是无济于事。开悟和证悟,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别。简单的说,领悟了理论,并不代表得到实践上的受用。这就好像弄懂了乘法表,并不代表能得到心算的受用。只有亲身证实于实践应用,方可受用无穷。知行合一,解行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使令饮水之人说得十分正确,而未饮之人,终究不知其是何滋味。

参禅之人,常以禅宗的机锋转语,他人他宗无能回答,而自认为道行高妙,人不能知。生起这种知见的人,其实也不知道古人的意思。如果真知道的话,必定没有自雄自矜的姿态。为什么?因为绝妙之语,也是极为平常之语。别说领会了无济于事,纵使大彻大悟了,依然是无济于事。只有完全亲自证得,断尽烦恼见惑思惑,方为了脱生死大事。而如今能亲自证得的人,实不多觏。

篇8: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涵泳经典

一、在涵泳中拓展经典的宽度

由于种种原因,现行语文教材里选编的先秦诸子散文少之又少,注解也较为粗浅,缺乏系统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提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学习,通过阅读经典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日本有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人,他是日本现代文明的创始人之一。他有过这样一个口号:“要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算盘表示经济利益,《论语》表示伦理精神。日本经济就是在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的规范制约下实现义利合一,逐渐发展成今天的经济强国。听完故事,学生们表示感触很深,认识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影响着邻国的发展进步。其次,我利用PPT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让学生通过诵读,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在涵泳中体悟经典的深度

我常带着学生涵泳经典,与经典对话,教导学生耐心聆听先知的教诲,明白一些为人之道,使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与感悟,认识自我,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一些经典名句看似简单易懂,却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读懂经典,在经典的感召下,对生命能有新的体悟,对自我能有新的认识。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今天,向孔子学当教师”的专题解读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与先贤对话,获取情感的共鸣,汲取做人的智慧。先贤的智慧良言和伟岸的人格精神一次次感召着他们,他们在获取、辨识、整理、归纳中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内涵的理解,他们不再盲目崇洋,而是能够聆听、倾诉、思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例如,通过学习名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学生在记诵中感悟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下还会发生转变,最后归于统一。学生在诵读中陶醉着,在诵读中收获着,明白了“以德养道”的真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三、在诵读实践中修身养性

1. 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

我采用导读和精读相结合教学形式,从学习经典篇章的原文、原字入手,引导学生掌握经典的精髓。同时,我还在深度讲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挖掘和深化文本的思想内涵。

我在课堂上进行导读时,在具体操作中注重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知识。在导读的同时,我还带着学生加以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使他们在涵泳中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升华人格内涵。

对照新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驾驭教案,并不能体现教师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动态才能真正地教育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制订教学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经典的学习中,通过熟读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圣贤的缅怀之情,在熟读中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师与学生都应在诵读中用心去感悟经典,在反省中获取智慧,形成良好的主观体验。

2. 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一生为学的写照,完整地叙述了孔子一生进学的历程,对青春期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帮助极大。学生在诵读后能很快熟记句子,但对句子的理解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整体地领会其内涵,而且学生对“志”的理解过于简单,仅解释为“立志”。因此,我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理解,使学生明白“志”是“三十而立”的基本前提,“志”应该理解为在心里“以圣人为志”,在外就是“学”,学习圣人。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学”入手,从模仿圣贤的言行开始,去感悟其内涵,从而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篇9:“勃氏”经典的理性演绎

音乐会演奏了两部勃拉姆斯的作品,《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第二交响曲》。将这两部作品安排在一场音乐会上,本身既是一种契合又是一种挑战,因为勃氏这两部作品在创作构思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可说是同时期、同风格的作品,二者之间的契合是自然的,而正是因为这种契合的相同性,往往为指挥家和演奏家带来了驾驭上的困难,即如何体现出音乐上所不同的细微差别。所幸,当晚邵恩、洛蒂及澳门乐团的全体演奏家给我们带来的是两部作品颇富新意的演释。

洛蒂当晚演奏的“勃二钢”有水平、有味道,演奏中分寸感把握得很好,他技巧高却不炫技,音乐浓却不滥情,整部协奏曲弹得流畅自如。在音乐会上我特意找了个能看见他双手的座位,仔细观察了他的弹奏,发现他的双肩和双手都极松弛,而指尖触键时的瞬间力量却很集中,故奏出的声音结实、柔和且富有弹性。“勃二钢”我过去常听钢琴大师李赫特尔的唱片,脑子里对他的声音印象很深。在第一乐章开始时钢琴的两组琶音引子中,我似乎感觉到了李赫特尔那清脆明亮的音色。听着洛蒂的琴声,我不由得从侧面端详他,发现他的长相也蛮像李赫特尔的,这真是一种奇妙的融合之感。

我尤其欣赏邵恩处理的第二乐章,舒展的乐句走向、自如的声部穿插和旋律的蜿蜒起伏,无不浸透着勃氏清高雅致的抒情气息,而第四乐章,邵恩的指挥则使音乐焕发出无尽的激情与朝气,此时,勃氏精深的思想和宏大气概,通过音乐传达给了每一位现场观众。从总体来看,邵恩的“勃二”处理得很理性,像是每个细节都有着符合音乐的逻辑性,没有在外在感性上过多显现和纠缠,这应是他近年来艺术上成熟的标志。

上一篇:唐金硕我爱你,北京范文下一篇:讲认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