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理性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条理性范文

工作要有条理性

现代企业越来越把做事的条理性作为一项主要的考核指标来考察新进来的员工,甚至在面试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观察你是不是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在单位里忙得团团转,可是当你问他忙些什么时,他却回答不出来,只说自己忙死了。对一个企业来讲,不需要一个看似整天忙忙碌碌实则一事无成的员工,这样的人就是瞎忙,做事没有条理性,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跑去做另一件事,结果第一件事情又要重新来做。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浪费心情,而对于自己的能力却没有半点提高,甚至稍微复杂一点的工作都无法完成。

同样一个目标,有的人能完成,有的人却不能完成。这并不完全是能力问题,而是有人不懂得有计划、有条理地把目标具体化和细化,脑子里老想着这么大的一个目标怎么能实现。可见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做事的条理性这方面加强自己,就能够在做事的时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难的事情也不在话下了。

很多人每天都有太多的想法,有太多想去做的事情,可是等到每天日落西山,躺到床上后才想起来自己有那么多的事情忘了去做,然后开始不住地埋怨自己:“这是怎么啦?为什么想好的事情都忘了去做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工作太缺乏条理性,整天忙碌却感觉不到收获,没有一点成就感。原因找到了,该怎样去解决呢?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有条理一点?如何才能让自己劳有所获呢?以下几点是我们需要做的:

首先,遇到事情,我们要先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做这件事情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最好,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其次,统筹规划,理出做事的提纲。最好拿出笔和纸,或者直接敲在电脑里,把我们要做的事情一件件记下来,然后分清主次,哪些先做,哪些后做,一定要弄清楚,这样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有规矩可循。就像上学的时候写作文,先列出行文提纲,再动笔写。形成有条理和分类的工作习惯,就会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一件事情做完了,要有总结。这很重要,很多人事情做完了就不管它了,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误,也不想一下,以至于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错误照犯。其实,总结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关键是要养成习惯,通过总结,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篇:如何讲话有条理性与概括性

教你练口才---如何讲话有条理性与概括性

如何做到讲话条理分明呢?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思维要清晰,要有逻辑性。我们这理介绍一种最常用的“三点”论的方法,大家运用这种方法就能迅速组织思维,组织词语。

“三点论”是一套快速地把一些理念整理出一套逻辑的技巧,可使文字表达方面清晰,有条理,同时组织性强。“三点论”用在写演讲词(尤其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兴发言)、发表意见、写文章,等方面都很有效,而且非常容易掌握。

三点论,有很多例证,从这些例证中,我们能够体会“三点论”的普遍应用性。如: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初期、中期、后期;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地点:大陆、香港、台湾;家中、公司、市场;上、中、下;等等人物:自己、对方、第三者;买方、卖方、中间人;上司、自己、下级等其他方面如:结果、因素、现象;生理、心理、情绪;准备、执行、检讨;等等

三点论,究竟有什么作用:

1、它是一种结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组织思维,具体帮我们做到三个方面:A、快速简便;B、系统逻辑;C、清晰条理

2、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三点论的最佳案例,我们举三个典型的例证:A、三字经;B三生万物;C、三个代表。由此可见不光是过去,现在,还是宇宙万物,都经常运用三点论。

3、 三点论,非常适用,具体在我们语言文字方面有三方面:A、会议发言;B、文章写作;C、沟通谈判。 以上我们在介绍三点论的时候,也用了大量的三点论的方法。其实,我们在讲话过程中经常活学活用,作用非常大,这里介绍一些我们经常用的话术,大家可以记住,活学活用: 我发表三个见解------------------

2、 我就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3、 我讲三个事例,---------------

4、我就产品、市场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5、我们的任务是分三步走:---------

6、我们目前有三个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7、就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8、 我们的三步棋是----------

9、 我对三个方面表示忠心的感谢

运用三点论,可以让我们边想边讲,边讲边想,有助于我们组织语言,避免思维混乱的情况发生。

第三篇:如何才能让你的讲话有条理性呢

我们在讲话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言之无序,具体表现就是:颠三倒四,丢三拉

四、前后矛盾,主次不分,没有重点,啰里啰嗦,没有条理。如何让我们的讲话能够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我们讲话就要学会讲好,讲得精彩,讲得精炼。我们培训从敢讲开始,然后大家达到能讲到阶段,好多同学上过一段时间以后,已经能讲了,在台上一讲七八分钟,还不愿下台。但是却讲得不好,抓不住重点,没有条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突破敢讲,敢讲以后还要学会“会讲”,最终达到讲得精彩的水平。

如何做到讲话条理分明呢?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思维要清晰,要有逻辑性。我们这理介绍一种最常用的“三点”论的方法,大家运用这种方法就能迅速组织思维,组织词语。

“三点论”是一套快速地把一些理念整理出一套逻辑的技巧,可使文字表达方面清晰,有条理,同时组织性强。“三点论”用在写演讲词(尤其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兴发言)、发表意见、写文章,等方面都很有效,而且非常容易掌握。

三点论,有很多例证,从这些例证中,我们能够体会“三点论”的普遍应用性。如: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初期、中期、后期;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地点:大陆、香港、台湾;家中、公司、市场;上、中、下;等等人物:自己、对方、第三者;买方、卖方、中间人;上司、自己、下级等其他方面如:结果、因素、现象;生理、心理、情绪;准备、执行、检讨;等等 三点论,究竟有什么作用:

1、它是一种结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组织思维,具体帮我们做到三个方面:A、快速简便;B、系统逻辑;C、清晰条理

2、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三点论的最佳案例,我们举三个典型的例证:A、三字经;B三生万物;C、三个代表。由此可见不光是过去,现在,还是宇宙万物,都经常运用三点论。

3、 三点论,非常适用,具体在我们语言文字方面有三方面:A、会议发言;B、文章写作;C、沟通谈判。 以上我们在介绍三点论的时候,也用了大量的三点论的方法。其实,我们在讲话过程中经常活学活用,作用非常大,这里介绍一些我们经常用的话术,大家可以记住,活学活用: 我发表三个见解------------------

2、 我就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3、 我讲三个事例,---------------

4、我就产品、市场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5、我们的任务是分三步走:---------

6、我们目前有三个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7、就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8、 我们的三步棋是----------

9、 我对三个方面表示忠心的感谢 运用三点论,可以让我们边想边讲,边讲边想,有助于我们组织语言,避免思维混乱的情况发生。

每个人说话时都必须有逻辑性。说话有逻辑性,也是说话有条理,接收者能很清晰的提炼出你所要传达的几点意思,便于交流,又不会产生误解。我们现任国家主席,锦涛同志这点做的就非常好,他总会说“我们的原则是,

1、。。。

2、。。。

3、。。。 。所有领导人在答记者问时,都用这招,清晰,概括、全面,而涛哥将这招用的最频(刚看过《中国领导人答记者问纪要》一书,以上判断为粗略统计的结果) 现在简单谈一下说话背后的逻辑性,首先回顾一下逻辑的概念,逻辑包括三个元素,概念、判断、推理。概念,给同类事物下性质上的定义;判断,根据所下定义考核新事物是否属于所定义事物;推理,通过一连串的判断,得出该事物的性质。而逻辑性,就是从定义概念,到作出判断,到推理出一结论的过程,整个过程,像一条线,就是我们说所的条理。

说话者的条理性。首先,说话者在说话前,心中要有一个大的纲,即,我这次说话要达到几个目的。然后在说话之中,顺序一一落实。对没有达到目的的,要继续沟通,直到达到为止,这是说话的原则,不可不坚持。逻辑性就是要说出为什么,给对方演绎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如:"小明,我们说过我们谁过生日对方都要为过生日的人买礼物,现在我过生日了,你得过我买礼物."(例子很土鳖).这就是一个推理过程,概念:过生日的人--判断:小王今天过生日,算是过生日的人——概念:过生日的人有被给予礼物的性质--判断(结论):小明应被给予礼物,整个连起来的过程就是推理。这样说话有理有据,接收者对起因,过程、结果都清晰明了。

答话者的条理性。首先有一个大背景,即你说话的立场,这个立场是要绝对坚定的,谈话中绝对不动摇。在提炼到提问话者提问的真正意图后,进行断判,是否提问者表达的意思与自己所持的立场有不同。不同,则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进行上逻辑推理,向对方说出道理;相同,注意一下你所持的立场的性质边界上的细则便可;

现总结一下,请大家注意几下两点内容:

一、说话前,要想好自己说话要达到几个目的,并在说话中一一落实

二、答话时,要清楚自己的立场,并坚持。

第一、说话之前要打腹稿,列出自己想说什么?我这段话要说明什么?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要说几点,每点要讲什么?刚开始可能需要写下来练习,不断重复同时记忆补充;第

二、如果脱稿,刚开始可以少说,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慢慢随着条理性增强多说!第

三、多读些演讲、传记、逻辑学类书籍加以借鉴、丰富阅历。

第四篇:第七期分享:如何让你的工作具有条理性

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者,您的工作有条理性吗?做到高效工作了吗?遇到问题时,您具备怎样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您的工作有计划吗,是否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呢?在与上下级、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时,你是否遇到了瓶颈?您的每一个决策是否是准确有效的?您的综合能力是否明显强于他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当中,分次通过“管理知识文章分享”与您一起探讨。 今天与您分享探讨的主题是——工作条理性

工作的条理性

一、 基本概念

首先,遇到事情,我们要分析目标是什么,做这件事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最好,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其次,统筹规划,理出做事的提纲。最好拿出笔和纸,或者直接存在计算机里,把我们要做的事情一件件记下来,然后分清主次,哪些先做,哪些后做,一定要弄清楚,这样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有矩可循。形成有条理和分类的工作习惯,就会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一件事情做完了,要有总结。这很重要,很多人事情做完了就不管它了,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误,也不想一下,以至于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其实,总结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关键是养成习惯,通过总结,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工作条理性的训练

1、建立工作列表

随时记下要做的工作,所有事情一目了然。在建立工作列表后,我们必须注意:

(1)建立工作列表的原则 区分轻重缓急,先做重要的事情,注重效率更注重效果。其中有两点:

1)设置并重视完成期限。就像对自己的承诺,在制定完成的时间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制订出可以具有一定挑战性又能够通过努力顺利完成的工作任务表,并严格遵照任务要求按时完成它。

2)具体步骤要明确。如果太大就分解成简单的工作,任务往往是由很多简单而具有关联性的工作组合在一起的,将具体的操作思路、步骤、流程细分后,我们就可以量化了,做到了胸有成竹。这一方法比较容易,大多数人都可以使用。

(2)建立工作列表的作用

当制订工作列表成为习惯后,复杂的任务就变得简单起来,具体表现为:

1)既减少消耗在记忆各种事情衔接上的精力,又避免遗忘某些步骤而造成返工所带来的损失。 2)能快速着手工作,清晰的列表能迅速而明显地提示你第一步工作从什么开始,最后一步到哪结束,

减少了构思和准备的时间。

3)有效利用琐碎的时间,每一个细部分支在界定了时间与效果的要求后,零散的时间变得更加高效就成为必然。

2、利用日程安排

当工作列表上的工作很多,让你感到烦乱的时候,就要考虑使用日程安排了。日程安排与工作列表的不同在于,工作列表只是说明要做什么,而日程还确定了按什么顺序去做,什么时间去做。养成制订日程的习惯有些难度,但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日程安排开始,再逐渐完善。

1)先从时间已确定的事务开始,例如会议、会面等。将这些已经确定的事务所占用的时间块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分配。

2)逐渐培养起日程安排的能力后,就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将各项事务根据紧急和重要的程度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上。

3)渐渐地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效率在提高,但必须注意的是不要将日程安排得太满,留下必要的缓冲时间以备一些突发事件及安排一些自我休息的时间以保证效率的持续性。

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日程安排上,相似的工作应尽量放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角色的变化而保证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5)优秀的日程安排需要养成一种习惯,随时利用琐碎的时间做一些琐碎的小事,高质量的工作效果往往来自我们对事务细微处的精心处理。

3、保持工作焦点和热情

每天早晨先确立当天的目标,让工作焦点清晰,然后以最大的热情去做事。其中应做到:

(1)学会调整工作状态 用积极的意识去激发热情,在任何工作中都蕴含着成就带来的满足感和困难带来的压迫感,强调积极的一面,就会产生良好的愿望,由愿望引发热情,由热情带来更好的结果。

(2)想办法避免干扰

日常工作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琐碎事务在影响着工作进度,但是有研究证明更大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人们面对的各种诱惑,比如各种兴趣爱好就会影响到工作状态,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孤立的时间段,例如午餐之后午休之前,或者重要工作完成之后,而不要放在重要时间段之前。

4、建立时间价值观念

心中要清楚什么事情值得花时间去做,学会权衡和取舍。把时间用于你的家庭、社交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带给你的收获可能很高,不要轻视这些价值。更不要吝啬锻炼身体的时间。在许多时候,可以花钱买时间,例如偶尔不做晚饭了,去餐馆或叫份外卖。

5、考量时间价值

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有6个小时吗?在一些高效的公司内部,常常加班并不被公司文化所认同,如果

你能够在6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做完普通公司员工一天的工作量,那么你会被认为是一个高效的工作完成者,但是对于省下的时间,我们怎么看待呢?只有将其用于有价值的事情上才能体现时间的价值,否则,在一天的时间里,你和普通员工贡献的价值又有什么区别呢?

6、遇到难题寻求帮助

有时我们会面临一些难题,如果陷入一个思路中,可能会空耗时间,这时不妨同他人沟通一下,听听别人的见解,或许有更多的解决思路;或者你对一个难题有了一个思路,也应该立即与他人沟通一下,验证思路。一般来说,在前期发现问题比后期改正问题要节省数倍的时间和精力。

7、分解复杂的工作

如果遇到难题就一筹莫展,那就是在浪费时间。对复杂的工作,善于分解,分而治之,将能够完成的部分很好地完成,并从完成的过程中寻找其他部门的思路,事务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联系,也许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如果做不到,可以寻求他人的协助,或暂时搁置,没有必要在不可能完成的事务上浪费本可以完成其他工作的时间。

8、展开多个工作线索

在某一时刻,你需要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情。但某一段时间,最好有多个工作线索,如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两种情况适合这种方式,一是遇到思路阻碍时可以暂时搁置,等经过酝酿之后有了思路再做,有些难题可能在你放松思考的时候会迎刃而解;二是提前考虑下一步工作思路,当前工作完成时,下一步的大思路也清晰了,可以立即着手去做,同时,开始思考再后一步的问题。多个工作线索也可能使你思绪繁杂,这需要合理安排。

9、量化目标完成情况,不断改进

记录并量化工作完成情况(这一步正是建立在工作列表的基础上)。用数字掌握自己的工作价值情况,接下来应该清楚提高价值的方法:一是改进,二是改进,三还是改进。

例如从每天重复的事情中节省时间:安排好上下班时间,找到最快的方案。如果您坐公交车,不妨观察一下发车规律,减少等待时间,同时也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听听有声资料。

通过每一次的改进,我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将省下的时间用于有价值的事情,在此时最好也有一个列表,否则我们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现在可以做什么。

10、适当的压力

过大的压力让人烦躁,会影响身心健康。而适当的压力如果使人精力集中,反而会更轻松地解决问题。但多数情况,对压力的反应在于我们自己的意识,而责怪环境或公司肯定无济于事。所以,面对压力最好暗示自己,激发积极兴奋的心态。

如果公司采用了任务管理制度,使工作更透明,责任更明确,完成期限也作了明确规定,这会给人一种压

力。应该适当利用这种压力,而不是消极抵制。养成高效的工作习惯于人于己都有利。

第五篇:科技理性、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科技理性的张扬有密切关系。必须指出,科技理性只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人类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价值理性的孵化。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在不断重视和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 [关键词] 科技理性;价值理性;人文关怀;德性;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垂直隶属型的社会亚系统逐渐被水平网络型的发展趋势所取代,与此相关,曾经在旧体制中起重大维系作用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排斥感的准则、规范和价值观日益为多样性和包容性很强的准则、规范和价值观所取代。“网络组织使权力由垂直变成平行,个人因而得到极大的自由”,[1](P210)人们越来越多地对于已有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尺度。所有这些都使得社会不管在要素意义上还是在结构意义上都越来越大,从而使现今的中国社会与30年以前相比较,差异点多于共同点、一致性弱于冲突性、断裂性多于连续性。

如果在科学技术层面上进行深入分析,产生这种“新社会”的原因则在于科技发展的快捷和科技的社会影响的凸显。

诚如哈贝马斯所言,如今,我们生活世界的结构当中充满了技术。一方面,科技的实证性内在地偏离了对于抽象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共同性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科技的工具理性倾向天然地具有打破旧有框架的固有张力。科学上的“实验主义”认为只有有效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建立在“效果”上,因此,“实验主义”本身不能产生价值系统,它本身并不能解决什么是道德、美和宗教的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同时,人们的生活观念无不在科技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科技理性以及由它所导致的社会行为理性便是重要的构成。

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这种活动“特别注重感官所能知道的事实,认为所有的命辞都必须根据他们认为的事实,才能成立。”[2](P44)在科学实证主义看来,“一种单纯的批判姿态,不管在主观上被许多现象证明是多么有理,却必须让位给更加可靠确切的知识”[3](P108),信仰系统是无法能够被证明的,所以,它也就是不可知的、不合理的,这样,科学理性的核心在于相信客观世界的客观性、统一性、规律性和可知性。科学理性起源于科学家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特定方式应该包括:探索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严谨踏实。科学研究的这些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地被社会所采纳和接受,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指导自己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这就是科学理性,它是人所独有的认识世界、探究自然的能力,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的一个方面。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通常以两种方式对

1 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第一种是物质的力量,即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第二种是精神的力量,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科学作用于社会的第一种力量较为明显,从而为人家所熟悉,而第二种方式和力量则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对于科学以第二种方式作用于社会的功能,爱因斯坦早就有洞见,他把科学“对人类心灵的作用”或者说“科学对于理智所产生的影响”,称为“不朽的荣誉”,并认为,“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一样锐利”。正是由于科学的这样两种作用方式,所以它既可以作为“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的要素,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方式,又可以作为“科学—理性—世界观”系统中的要素,表现为精神生产力的方式。

在爱因斯坦看来,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即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的因果关系,中国的贤哲没能走向这两步,是无足惊奇的,而要是发现了这两个基础则倒是令人惊奇的事。近代以来,我国的科学理论相对薄弱,在传统文化中科学理性的沉淀相应地较为缺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升。其中首先被认识到并受到重视的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平心而言,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即科学理性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对于从科学理性通往世界观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还重视不够。

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主体能动力量,理性是人类在本质方面的重要力量和特征。据此,可以认为,科技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理性也是认识自己、探究社会,为社会设定理想价值目的并给人自己立法的能力。在此,我们可以把以追求理想、伦理道德等人文科学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称为“价值理性”。这两种理性由于共同指向于人及其生存的客观环境而应该有本质上的同一性。简单地说,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科学技术和认知世界的科技理性,又在追求人类的合目的性、合主体性的理性过程中发展出了“真”、“善”、“美”,这渗透着价值理性把握世界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更完善的方向性指引。

动态地看,现代化过程要求普遍地实现工具意义上的理性化,但工具理性(即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使科学与技术本身成了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仿佛成为技术社会的现代社会,使人们原本丰富的人生蜕化为“技术的人生”。马克斯·韦伯甚至认为自然科学“总是倾向于从根底上窒息这样的信念,即相信存在着世界的‘意义’这种东西”[4](P33),这和我们这个时代的“除魅”有关联,它的结果就在于: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消逝。

随着科技理性的不断张扬,崇尚科技万能的文化理念逐渐成为近现代社会的文化倾向。在道德相对论、追求事实和效率精神的怂恿下,科技理性深深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掩盖了价值理性的自我解释能力,于是,科学对外部自然界的技术性尝试便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这样,以所谓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为共同名称的娱乐材料以其消费的虚拟性和充实度导致了人性的理性匮乏,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事实上将新闻形式和零散的信息整合成有足够弹性区间的“生活忠告”,使其带有一种超级广告的因素或担负起广告的模拟功能,于是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的实质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影响极具渗透力,以致于大众媒体和肤浅的社会思潮充当了个人疾苦和困难、情感迷茫和抑郁的诉诸对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阅读更多的是周末杂志、画报和马路报刊,也更多地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和叙叙街头小道传闻,如此而已,真正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浮躁情绪越来越烈,隐藏在高度物质文明之下的是人们的精神痛苦和行为堕落,世界因此而失去了与道德不可分割的美的存在。

2 在弥漫着一种引人注目的不安和焦虑气氛中,有责任的思想家敏锐地看到了对于科技理性的过分强调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由于价值理性的过分缺失,我们的时代面临着毁灭的可能性,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绝对文化的门槛’”,没有任何人不会不受到它的巨大转变的影响[3](P106)。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的缺失和本能倾向的凸显已逐步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从这个世界上清除了出去,并把我们置于一个可加利用、但没有意义的宇宙之中,为此他们真诚地走上了精神定位和价值选择之途,渴望有一种内在精神生活的不死之鸟能够站立起来,支撑人类伟大而遥远生活的未来。

看来,人类在过多地占有自然飞地的同时也失落了纯真的精神家园。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作为推动现代社会前进的文化力量,科学与技术建立在“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的”假设的基础之上,于是现实生活中就没有任何道德秩序能够被保存下来[5](P45)。帕森斯非常深刻地指出,随着宗教兴趣的衰微,科学成了人们主要的关注点,科学也被广泛地看做是人类精神在理性上的成就,这种强劲的影响通过近代社会而留下其难以抹去的痕迹[6](P668)。如今,人类所面对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人类内在精神危机的外部表现。只有失去了内在精神的人才会疯狂地追逐外在的物质,而越是追逐外在的物质,就越是失去人的精神家园。

据此,可以认为,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中夜航的轮船,需要人文之灯来导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托罗斯教授认为,300年前,人类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那就是将人文与科学分开发展。在他看来,这种分割越深,人类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就越弱。所以,反省人文价值理性和自然科技理性的关系,强调建立科学与人文平衡的整体性文化观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攸关大事,乃至于许多科学家群体也在致力这一问题的研究,如美国科学史家布鲁诺斯基(J·Bronovsky)在其著作《科学与人文价值》一书中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的价值在于人的价值,并指出当今世界文明的许多困境不是科学本身的恶果,而是人们鄙弃了真正科学的人文精神。

如今,人们倾向于认为科学理性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提高人的认识、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以工具、技术和自然科学为标志的人驾驭自然界的能力空前发展了。在此意义上,科学技术本身是无辜的,问题在于人类没有正确地把握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人本身的精神生活和内心要求却遭到了漠视。如果我们一直能用人文价值理性对自然科技理性和科学发展的方向进行合理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使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求生物欲的追求一样努力,那么,就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果真如此,则虽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只能追求和满足那些正当的利益、欲望和需要,这样就不会因为积德消业而放弃人生的各种利益追求和各种欲望的满足,就不会为在磨难中修炼和“形成强大的思想业力”而“割舍七情六欲”,乃至于“在亲朋好友遭受痛苦时还不会动心”。“人类在败坏,到处都是魔”只能为人类道德反动论和人类毁灭论作注解。本该内在于个体的德行的生成无可置疑地有着外在的源泉,而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人文价值理性的孵化。所以,人类发展中的困境和迷惑只能是人们鄙视真正科学的人文精神的折光和反射。

米尔斯曾说:“给予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生活在理性之中,而不再有神话、欺诈和迷信”[7](P182—183)。科学理性的“理性亏空”必须借助于价值理性的“理性垫补”,而这种“垫补”只能通过人文关怀逐渐实现。因为,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分析性的、批判性的力量,它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人文关怀以其内在精神孕育价值理性的基本途径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3 第一,在科学地认识和指导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自觉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文关怀能够把人类引向远离本能和盲目的动物式行为方式的美好境界[8](P202) 人类总是处在一种困惑的境地中,即一方面是动物,同时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性的存在,而后者使人类知道自己被赋予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尊严,为此就设定了常规,这也就成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一把尺子。理性化行为要求人们理智地追求合理的恰当的目标,有效地、切合实际地追求合理的高效益。依靠科学理性,科学家发现了宇宙规律、解释自然现象、预见世界的未来。这就昭示人们应该按照客观规律来指导社会实践,使他们的行为“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反对一切盲目的、主观的、唯意志的行为,在科学理性之光的引导下,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理想的现实世界必然要求将逻辑公理、道德规范和审美原则等各自的真理性建立在某种合目的性上,而对其的论证和一系列的内化过程不得不依赖于人文关怀的渐次渗透。

第二,传播和普及了科学知识的心灵在人文关怀的浸润下,会在更高层面上提高心智和智慧,增强人们抵制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的道德化和文明化

自然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部分,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同时又是观念的财富。科学知识内化于人的心灵,使人视野开阔、思想锐利、行为理智。在科学发达、理性之光照耀的地方,野蛮愚昧和封建迷信是没有市场的。相反,现实生活中存在愚昧落后现象,都是在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里发展起来的。当前,一些地方看风水、观星相、重巫术、建神庙以及其他一些伪科学和反科学现象的泛滥,根本原因就是科学理性之光没有照到那里。

社会发展固然需要更多的科技理性精神,但人文价值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因为它不仅是真的,而且也包含了人类善的和美的理想的愿望,包含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取向,引领着人类发展的合理方向,表达着人性和人类生活的真谛。在此意义上,应该由价值理性统领科技理性以保证科技理性的正确方向。而这只能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证。

第三,科学的认知功能能够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成为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科学基础,人文关怀最终对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有人将科学理性与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人的情感的人文精神对立起来,认为弘扬科学理性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并把世界上人文精神的失落归咎于科学,这是错误的。其实,真正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融为一体的。近代以来,正是自然科学的诞生才把人的尊严从神的统治的阴影中解放了出来。现代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科学家的精神气质、高尚品质和人生理想代表着人类道德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作为先进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度的科学理性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汇趋势应该日益明显,社会行为在高度理性的基础上,应更具人文精神。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理智的批判能力,利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和知识去识别各种消极没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各种反科学、反民主的社会思潮,如此,则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

美国学者理查德·罗蒂在他的《后哲学文化》中十分深刻地指出:“一个从着魔状态中解脱出来的世界必然是宽容性的,这必然导致实用主义”。既有的封闭社会的隐退会促发主体的个人主义和对个人选择的自由性的推崇。前文已经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统一性的被打破和新社会的被铸造,建构了宽容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成员现实的或预期的行为空间和思想空间大大扩展,形成了社会层次的渐次分化。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表明,社会群体的分化会产生超越原有空间、经济和精神等方面限制的需要和倾向,该过程会日益增长个体化及各个要素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加的离心倾向又成为通向其他群体的桥梁[9](P42)。曾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能够将具有不同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的人们揪结在一起,

4 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人类原始思维的特点,那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不易区分性与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渗透性[10](P125),这种保持了许多相当原始精神状态的“集体无意识”,通过江湖郎中、手相先生、风水先生、占卜者、魔法师和所谓的“教主”及其崇拜等表现了出来,这实质上是实证思维在另一个向度的延伸。它从反面说明:在转型社会中,我国群体生活空间的弹性和有凝聚力的、能动的社会道德认识基础的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自然地助长了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科技理性的膨胀。现代社会对“投入—产出”关系的情有独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功利意识,诱发了人们的交换冲动,使现代人的人生情趣日渐趋同、心灵空间日显封窒,人们在进行“数”的计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陷入生命意义的空白。[11] 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文关怀的极大缺失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不断地溢泻出来并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中得到不断强化,于是在社会实践领域和内在精神领域中出现种种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非理性行为便成为必然,惟其如此,“邪教”组织才能够打着科学的幌子,严重地损害科学的尊严,直接败坏社会风气,给经济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带来极大的破坏。因此,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人文主义关怀全面提升科学的理性价值,这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 [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译校.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5]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利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6] [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7]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8] 徐辉.科学·技术·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林荣远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法]让·卡泽纳夫.社会学十大概念[M].杨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 岳天明.试论个人社会化的标准与目标[J].西北师大学报,2001,(4).

5

上一篇:足三理范文下一篇:热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