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法的内容

2024-04-22

电子商务法的内容(共6篇)

篇1:电子商务法的内容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启发式教育,或启发式教学法,大家可能都已经不是那么陌生了,尤其是在西方教育的范畴,在教学方法上,是特别强调这一点的,注重启发与理解,而不鼓励填鸭式教学、生产线式教学。

然而,如何来具体实现启发式教育呢?我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吧!

开车的人,大多有这种经验。对于一条不熟的路,坐在旁边的人带路,告诉您怎么走,直走、左转弯、右转弯…最后到达目的地。有的时候,就算人家带了好几回,到自己单独开的时候,还是无法顺利开到目的地,还是弄不清楚路线!这种状况,我自己都经历不少!

为什么呢?因为,旁边的老手,告诉您,直走、左转弯、右转弯…您按着老手的指令去做,很顺利;习惯上,不太需要动用很多大脑,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不管多复杂的路线,很容易就到达了目的地。嘿!下次自己来开,还是一头雾水,根本认不得路。这就是填鸭式教学法的一个比喻。

还有一种方法,当然,那担任带路的这位指导者,就得多多费心了,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了。那所花费的功夫与心力,就会比填鸭式教学法多得多。

首先,要告诉学生,我们的目的地,大概是在哪个方向、大概是多少距离,花多少时间等等的。这就是我们每一个课堂的objective,这乃是非常的重要,使我们对于大纲、主题,有某种程度的了解。

接下来,老师说:在前方有一个分叉,是右转或左转,您自己看一下路标或周遭环境,您认为应该是左转还是右转呢?可以开慢一点,不要冲的太快…这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判断一下,与老师互动一下,也与周遭互动一下…其实学生的答案对与错,不会是太重要的,当老师告诉你,你说右转,其实不正确,应该是左转,您的印象会非常的深刻,下一次一定记得了…如果您判断是对的了,那么印象也会是非常的深刻了…

如果是第二次练习(复习),到了这个路口前,老师也许就轻轻地提示一下,前方该怎么办呢?还记得吗?您说说看…透过学生自己告诉老师该怎么办,无论这次,您不小心没记清楚、或者是记对了,相信再次的判断,可以说是深谙路线了…

以上是通过互动、通过自我思考、通过自我判断过程的学习方法,事实上,也正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些写照。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对于整个主题非常的理解、熟稔,而能够启动(initiate)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路的一些方向,而不马上就给予答案,这样,写生学习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就好比,学生还没思考,就直接给予向左或向右(灌输式教育)的指令,那么,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思考,没有经过适当互动,就已经得到结论,事实上,这种教育,是害了下一代、埋没了下一代、抹杀了下一代…

启发式教学法,伴随的,往往是鼓励式的教学法(鼓励自由思考),而不存在惩罚式的教学方法 (会抹杀学生的自由思考…)

本文只是透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启发式教育一小部分的内涵,肯定不能涵盖全貌。例如,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并没有一定的答案(容许有很多不同答案)那么启发式教育,对于创意式思维的培养,就更是关键了…由于时间匆促,这次就谈到这里搁笔,尚请大家多多指正。

二、启发式内容:

传授知识绝不仅仅为储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进而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就在这个地方。

(1)、目标启发式

目标明确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明确本专业课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和要求;还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各个单元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每堂课的要求,指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和要求掌握的程度等。

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疑吸引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

教师的责任在于:

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

②、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这样就能拓开思路,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从中寻觅问题的“归宿”和“落脚点”。

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

(3)、提问启发式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教师怎样提问才算有启发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①、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

②、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

③、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

④、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教师运用启发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信息差”。

这是启发式的关键。

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无力。

第二,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

为了提高效果,有人提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问:教材的疑点要问;关键的内容要画龙点睛地问;含蓄的内容要问。

第三,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

要求:

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随时提出些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的学习。

知识要讲得“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要把同一课题的各种不同观点都摆出来,教师不急于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去思索和选择,培养他们的求索精神和鉴别能力。

要把着重解决的内容提出来,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和发明。要从正面和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和对比,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要从知识结构上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命题,培养全面地看问题的本领。

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造成“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培养钻研问题的良好品质。

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提出一些难度较大、较深的课题,激发他们向科学险境进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习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要从浅显举例和实际事物中,启发学生寻找问题的哲理和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理解力和概括力。

要举出有典型代表性的一个问题的实例,让学生去进行联想,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和思维综合能力。

要从事物发展顺序和知识内在逻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顺序等。

(4)、比喻启发式

教师要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激发学生联想,启发思维,进行对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

中国古代教育经验和方法中,就有“博喻”“善喻”的说法。孔子就是这方面在的突出的代表之一,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运用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记载。

一般地说,越是深奥、抽象的道理,越需要借助比喻。教师要对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提炼,注意比喻的通俗性、科学性和理想性。

(5)、反诘启发式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理解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诱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独立思考,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叫做反诘式反问法。

教师在运用反诘法时,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所在;反诘的问题应与本题有明确的必然的联系,不要离题太远,使学生感到“茫无边际,摸不着头脑”。

(6)、提示启发式

提示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突出强调为特征的。它包括关键型、奠基型、例示型、比较型、实验型等形式。

不管哪种提示,都是教师明确地强调问题的实质或准确地显示问题的突出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同时也兼有激发学生的性质。

①、关键型提示

是教师指出理解问题的关键词语和关键条件的启发方法。

反映任何事物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其文字表述都有关键的词语,抓住它就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不难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②、奠基型提示

是教师首先重申与新知识有关或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让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启发方法。

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③、例示型提示

是教师用通俗、直观的事例提示对复杂、抽象问题的理解的启发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例说明。

这种举例有时用以阐述某一道理,有时是用以形象说明某一事物。

④、比较型提示

是教师对相近或相似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的启发方法。

在各科的知识体系中,由于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几个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⑤、实验型提示

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显示事物的突出特征,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启发方法。

(7)、点拨疏通式

是教学中调整学生注意力、纠正马虎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手段。

如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则说“现在有的同学已不在教室了”加以提示。

发现个别学生学习马虎则说:“你计算的结果对吗?”如发现有的学生眉头紧皱则给予必要的点拨疏通,帮助学生克服看问题的表面性、孤立性,排除定势干扰,培养逆向性和多角度思维。

(8)、情境启发式

①、情趣结合。

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也可以借寓或故事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教学形象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思维。

②、情意结合。

教学要提倡“情于心而会于意”。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进而要求编故事进行复述,效果也很好。

③、语言启发。

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文科教师的语言声调,更要求能够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诵读,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做到,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情趣横溢。

心理学研究证明:

问题的情趣出现在教材的开头比分布在后面效果要好。因为在教学开始时出现,可以引起学生长时间甚至是整堂课的积极化,可以提高整堂课的学习质量,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④、环境启发。

教学法的环境设计和布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学生常常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他们接触到的语言文字,只有在他们的大脑里引起经验的共鸣时,才产生意义,也才能被记住和理解。

因此,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强调把知识和学生们的亲身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自得到结论。

做到:

按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法的要求,搞好教室等教学环境的布置,特别要注意美学原则。

结合教材内容,创造出多种多样,符合教学法要求的形象化材料、标本、照片、实物等;板书、板画、图表等,要有启发作用。

(9)、示范启发式

示范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规范化示范来启示学生掌握某一技能的启发方式。它包括潜在型、解题型、操作型、口语型、榜样型等形式。

不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规范化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示范启发式的本质是向学生展示规范化的过程。

①、潜在型示范是教师讲述知识,阐明道理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讲述知识的联想方式、阐述理论的诱导方式、联系实际的选择方式等等,都会给学生以启迪性示范。

②、解题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比较明确的审题和答题的规范化示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自己规范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甚至还要以分解方式,指明各步骤的具体做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模仿对象。

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临摹”,就会启发学生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操作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以准确规范的动手操作的示范。

教师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常向学生展示自己规范化的操作和动作过程,甚至还要反复展示各环节的具体做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模仿对象,学生照着去练,就能逐步学会操作技能。

(10)、类推启发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突破教材难点,引起他们的相关联想。通过概括化的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学习。

运用此法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探讨新知识和未知领域的东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感性认认的实际出发,达到开发智力和开发能力的效果。

(11)、对比启发式

教学中对相互关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

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善于分析比较。

所以,用对比方式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

(12)、直观图示式

①、体系型图示是连接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勾画展示若干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图示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整体性认识。

②、推理型图示是定向连接有关知识点,以完成某个观点的推理过程。

这种图示化推理的定向制约性非常鲜明、直观,前后的因果联系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高低来灵活安排,既可粗略,又可细微。它可以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明朗化,很容易引导学生去深刻领会。

③、展示型图示是揭示事物的内部构成,反映定理或观点的内容,表明某些知识点的相互制约关系及说明题意等形式多样、作用广泛的图式。

(13)、讲练引导式

指教师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表现是,教师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

(14)、研讨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各抒己见,共同做出结论。

(15)、探究引路式

指教师在探究课中运用的启发式引导。

探究中,“导演”在关键处思想引路,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地“排练演出”,使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民主的色彩,使学生各得其所。

(16)假设式启发

假设式启发是以虚构的事例来说明某一观点是错误的,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接受正确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赞同某一错误观点的不正常情况,这时,教师就不应硬性制止,而应用假设式启发,即用归谬法的论证步骤。

一般是首先假设错误观点是正确的,再按错误观点的有关条件进行推理,结果引出矛盾的或是荒.唐的结论,从而否定错误观点,肯定正确观点。

(17)、自学指导式

教师在自学辅导课中研究教法,进行自学的思维引导。

“自学能力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而是属于特殊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课前应选择设计怎样区分教材主次,易混淆的知识如何处理、如何审题、怎样确定解题步骤、怎样论证、检查、演算、如何优化自学时间、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利用智商等带有启发性问题,课中随时引路。

(18)、语言动作式

指教师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艺术语言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启发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使用,而不管适用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形式。

如果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规的启发式教学形式进行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学生求知欲渴的动力。

篇2:电子商务法的内容

摘要: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到大规模应用产生的商务形态。由于运行环境和商务模式的改变,使得传统的法律体系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全面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内容与范围,电子商务立法的概念以及发展情况。

关键字:电子商务

概念

电子商务法

网上交易

电子支付

现状

法律纠纷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得到空前广泛地提高,网络经济促进电子商务运用,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网络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科技进步和网络经济发展催生出的新型生产力,不仅在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扩大经营,促进经济发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在彻底改造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深刻地改变着企业商务活动的运作模式。但是电子商务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如交易纠纷,安全保障,电子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所以电子商务法的应运而生对解决这些纠纷有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崛起并逐渐发展完善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依托,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使传统的商务活动发生巨大变革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使人类的社会文明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果从广义上理解,电子商务就是以整个市场为基础的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有关的商务活动,这就概括为电子商务不仅仅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商品或劳务交易活动,还会涉及传统市场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概念是: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设备与基础设施,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从事的各项商务活动。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组成要素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务活动,即必须是利用电子方式或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的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交易网络化

电子商务所依赖的各项技术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传输,因此,电子商务的实现和发展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2)交易虚拟化

电子商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或其他任何电信手段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信息服务以及电子支付,交易双方无需面对面洽谈。而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交易过程,整个交易过程完全虚拟化。

(3)交易成本低

电子商务为商家与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交换平台,并且在提高商品交换数量和加快交易速度的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行“无纸贸易”可大量减少文件处理费用。

(4)交易全球化

电子商务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正实现了贸易的全球化,拓宽了国内国际市场,商家能以最少的成本支出,在世界范围内简单而又迅速地寻找到更多的消费者。最好的供货商和最合适的贸易伙伴。

(5)交易透明化

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从交易的洽谈,签约到货款的支付,交货统治等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进行通畅快捷的信息传输,可以保障各种信息之间相互核对,可以防止伪造信息的流通。

二、电子商务法的概念和特征

1、电子商务法的特征

广义的电子商务法同广义电子商务相对应,包括了所有调整以数据电子方式进行的商务活动的法律规范,其内容涉及广泛,将调整以电子商务委交易形式的调整以电子信息为交易内容的规范都包括在内。

狭义的电子商务法,则对应于狭义的电子商务是调整以数据电文为交易 手段引起的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实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法,也是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法。

2、电子商务法的主要特征

(1)国际性 电子商务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国际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结,在国际互联网上已经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线。

(2)科技性

因为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与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需要通过互联网来界线商务活动,所以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必须以科技性为特点,才能符合规范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3)开放性

电子商务是关于数据电文进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规范,数据电文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而且技术手段,方法的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

(4)安全性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也可以能成为安全的脆弱性,电子商务虽然在交易方式上给商务活动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便利,但是也给商家带来新的问题,其中最令商家感到担心的就是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5)复杂性

由于电子商务的高科技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性,复杂性造成了电子商务交易关系的复杂性。

三、电子商务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电子商务法的基本原则(1)安全原则

电子商务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它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安全措施,同时也离不开法律上的安全规范,所以安全原则是电子商务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2)中立原则

电子商务的基本目标是在电子商务中建立平等,公平的交易规则,这是商法的维护交易安全原则在电子商务法上的体现。

(3)交易自治原则

交易自治原则是指参加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当事人

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对反复当事人协商,确定他们之间的协议条款,选择交易与履行方式,其中不含有被强迫的成分和由国家强制执行。

(4)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原则 许多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与商家发生纠纷时,找不到能够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电子商务法务必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原则。.电子商务法的作用

(1)电子商务法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根本特点看,以法治网,以法律规范来确保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与快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电子商务法是互联网安全的有力保障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安全的脆弱性,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活动也同样深受互联网安全性的影响。

(3)电子商务法是规范电子商务活动的有力保障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随着经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中黑客破坏活动与网络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下面引来一个案例,电子商务法在案例中得到很好的利用。

网络虚拟财产盗窃第一案(黑龙江省)

【简介】 河北某大学毕业生刘思,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潜入威海市某计算机服务公司网上销售系统,盗走该公司528张价值人民币 33745元的各种游戏点卡及充值卡,销赃后获利 22893 元。这起国内罕见的虚拟财产盗窃案,因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且案值高,被称为我省“网络虚拟财产盗窃第一案”。11月 6日,记者从威海市环翠区法院获悉,该院一审以盗窃罪判处刘思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5万元。

【案件】528张卡不冀而飞

2008年8月的一天,位于威海市繁华路段的某计算机公司开门营业。该公司胡经理打开公司网上销售系统,进行例行的工作检查。突然,一组交易数据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组出售游戏卡点的记录数据,是用本公司出纳丛媛的用户名提走交易的。不同以往的是,这些交易多发生在19 时至凌晨3 时之间的非工作时间。公司员工在非工作时间通常是不会进行交易的,职业的敏感使胡经理意识到,这不是技术漏洞就是员工个人的盗卖行为。

胡经理立即对此进行调查,发现是一个陌生的IP 地址的机主盗用公司出纳丛媛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公司的销售平台提取了游戏点卡。经过仔细查账,发现公司网上销售系统的征途点卡、网易点卡、搜狐点卡、骏网点卡、盛大点卡、完美点卡、中国移动充值卡等共计 528 张卡不冀而飞,这些卡价值3万多元。

警方介入抓住窃贼

公司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公安人员提供了入侵“黑客”的IP 地址。接到报警后,威海警方迅速展开调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发现“黑客”竟然远在河北。当警方赶到犯罪嫌疑人刘思的家中进行抓捕时,他的家人十分震惊:儿子足不出户,怎么可能是小偷?

被警方抓获后,刘思供述了自己的作案过程。刘思1985年出生,河北某大学本科毕业。在校期间,刘思虽然学的是法学专业,但对计算机的痴迷使他很快就掌握了过人的计算机技术,是同学中小有名气的“电脑高手”。刘思去年8 月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在家上网沉迷其中。出于好奇,他从网上购买了木马程序,试着种植在别人计算机上。他发现借助木马程序,不但能够查看机主的计算机内容,还能监视机主的键盘操作。刘思觉得好玩,但开始并没有产生其他想法。

去年8月 23日,刘思与威海某计算机公司出纳丛媛在 QQ 上聊天,通过QQ 信箱发送了一封带有木马程序的电子邮件,将木马程序种植在对方的计算机上。通过这个木马程序,刘思对对方的计算机进行监视,发现上面安装了一套网上销售系统可以销售游戏点卡。当日晚19时左右,刘思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用监视中窥见的员工账号和密码进入网上销售系统,盗窃了该公司的100 元面值点卡10张、50元面值点卡10 张,合计价值人民币 1500元,并将这些点卡放在了自己的游戏账号中。

第一次盗窃成功后,刘思又利用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该公司的网上销售平台,多次进行盗窃,短短几天内就盗窃了价值33745 元的各种游戏点卡及充值卡。通过销赃,获利22893元。

新型犯罪引来法庭激辩

2009年1月,该案开庭审理,控辩双方围绕着刘思的这种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展开了激烈辩论。检察机关认为,游戏点卡是具有现金价值的私人财产,可以构成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刘思盗取的点卡虽然是网络中流转的虚拟财产,可以在虚拟人物间转让、交换,可以由玩家自由处分,但这些虚拟财产是需要支付现实的货币购买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现金价值和流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点卡与有形财产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可以构成盗窃罪的犯罪对象。

刘思的代理律师则提出,游戏点卡只是网络环境中的虚拟财产,不是现实中的有形财产。在很多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虚拟的凶杀、暴力情节,如果网络环境中虚拟实施的秘密窃取行为构成犯罪的话,那么,网络中虚拟实施的凶杀、暴力行为是否也应该被当做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而在现实中去追究法律责任呢?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不同,所以就盗取网络中游戏点卡而言,不能构成盗窃罪。

对此抗辩理由,公诉人认为,游戏点卡并不完全在网络之中,而是可以从现实转化为网络、从网络转化为现实中获利,且刘思确实也从中获得了利益,他的行为与虚拟世界中虚拟的凶杀和暴力完全不是一回事。刑法第92条规定,公民私有财产应当包括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虚拟财产应该属于“其他财产”的范畴。

环翠区法院专门召开了审判委员会研究此案的定性。经审委会研究认定,刘思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环翠区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刘思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 5万元。

由于在法定期间内没有上诉,一审判决已经生效。

上述案件可以很好地进行阐述电子商务法对现实世界的积极促进作用,科技在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法也在不断加不,以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问题。

四、国内电子商务的立法概况

(一)国内电子商务立法现状

我国在1994年开始出现电子商务模式,十几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电子商务的法制建设上,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的现状是:立法层次较低,地方性法规还不够完善,不足以应对变幻莫测的网络环境,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部门对有关互联网经营活动的不同方面都在进行管理,职能重叠,界定不清,现行法律的修订相对滞后。

(二)国内电子商务法的发展前景 我国对电子商务法的研究其实还有很多欠缺,在现有基础上,可根据情况适时制定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专门立法。同时对现行的法律中涉及到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要做出修改和补充。以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社会各发面的努力,包括法律在内的瓶颈问题,电子商务法将会更加有利于 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楚:《电子商务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严小红:《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3.高复平、张楚《电子商务法》(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赵云:《电子商务自由化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3:对构建电子商务法的思考

一、电子商务法的基本原则

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构筑的互联网平台, 电子商务法是调整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构建电子商务法, 要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 实现公平的目标, 应了解电子商务法的基本原则, 其基本原则如下。

(一) 中立原则

电子商务法的中立原则包括技术中立、媒介中立和实施中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技术中立要站在宏观的法律观看待技术, 以传统技术为基础, 不对其他的技术产生歧视, 同时给未来技术的发展留下空间, 兼顾法律的可用性。媒介中立是中立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与技术中立联系密切。在遵循市场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电子商务法允许各种媒介相互融合发展, 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避免行业垄断和媒介垄断的产生。另外, 实施中立是指电子商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在实施上, 应一视同仁, 中立对待, 不可偏废。

(二) 功能等同原则

功能等同原则是实施中立原则的延伸。电子商务法的功能等同原则在立足于分析传统的书面要求的目的和作用的基础上, 应兼顾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数据电文的要求。就数据电文而言, 数据电文与书面文件具有不同的性质, 二者不能作用并不是全部相同, 采用功能等同原则时应对电子数据不同程度的要求功能相等。二是对书面文件的功能要求。在数据电文中使用书面文件时, 将数据电文简单地等同于书面形式在法律上没有实际意义, 应挑出与书面形式要求中的基本作用作为标准, 数据电文按照此标准享受同等的法律认可。

(三) 信息安全原则

信息安全原则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内在要求, 电子商务在各种商事交易中, 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进行, 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安全措施, 还需要在法律上制定信息安全规范。电子商务安全性方面的法制建设应涉及到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体和数字签名与认证机构等, 贯穿信息安全原则和理念, 规定认证机构的资格及其职责等具体的制度, 建立起反映其特点的操作性规范, 创造一个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 有利于保障电子商务安全迅速发展。

二、构建电子商务法体系

电子商务法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构建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构建电子商务法的体系, 规范电子商务发展, 主要包括对信息流的规范、资金流的规范和对物流的规范,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 对信息流的规范

对信息流的规范是立法的重点, 电子商务的信息流涉及电子合同、安全认证、隐私权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电子合同方面, 通过电子代理人订立的合同与自然人直接交流订立的合同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在安全认证方面, 电子商务的安全是电子商务立法的重要内容, 对安全认证应作出相关规定, 并建立配套的认证机制。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 对于违反该法律规定者予以相应制裁的一种法律制度。另外,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 也应在法律上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保护知识产权。

(二) 对资金流的规范

对资金流的规范, 有利于保障资金流动的安全。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带来支付方式的变革, 随之而来的电子货币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顺应而生, 在电子商务法的构建中, 制定电子货币法律规范就成为必然。合法规范、稳妥安全的电子支付, 才能防范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和流转风险。因此, 电子商务法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货币管理机构, 规范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行为, 调整交易双方的关系, 规范交易方之间的电子支付行为, 进而防范电子支付的金融风险。

(三) 对物流的规范

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的物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品配送行为, 主要涉及通过在线以数据形式传送的商品或服务。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规范, 可以提高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优化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法制环境。对电子商务物流的法律规范应健全物流支撑体系, 制订相应的条款规范商品配送行为, 逐步建立面向网上商户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机构, 主要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瑕疵担保, 售后服务等, 以提高商品配送能力, 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商务法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地系统地工程, 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许多技术和法律问题还有待研究。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我们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需要, 制订出适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 强化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 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的交易行为, 才能确保电子商务快速、稳定、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抽象法的内容及其运用

关键词:抽象和具体;商品;货币;资本;地产;交换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9255(2016)01-0001-06

一、抽象法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抽象法,是指人们运用抽象力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和分析,进而找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和运动规律的方法。抽象法也叫做抽象和具体的方法。抽象法的贯彻包括两个对立的行程或两条道路,或如马克思所述,“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其中的前一行程即对占有的客观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抽象以便探寻出事物内在一般规定的方法,叫做研究的方法,其中的后一行程即在前一过程基础之上,在思维中再现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方法,叫做叙述的方法。抽象法的整个过程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具体-抽象-具体。这个公式反映了思维加工和再现客观事物的两个阶段,是所运用的研究的方法(具体-抽象)和叙述的方法(抽象-具体)的统一。

抽象法作为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的不可分割的科学方法。其中,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在理论上加工和复制出的“精神上的具体”才能是科学的。不过,本文对具体-抽象的研究方法不作专门研究,而只专注于对抽象一具体的叙述方法作一些展开叙述。

所谓由抽象到具体,是指在对感性具体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形成各种抽象规定的基础上,将各种抽象规定加以综合,上升为理性具体的过程的方法。《资本论》正文三卷,就是马克思运用该方法而形成的“理性具体”,用于反映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其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抽象,是指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从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整体中逐步撇开各种复杂现象后,抽取的一个最简单的规定性,或是从事物整体中得出的最简单的经济关系或要素。因此,这里的抽象,应当将它理解为局部,理解成简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具体,并非是指客观存在的被考察的具体对象,而是特指事物包含着许多规定的综合性的统一整体,因而又称理I生具体,或思维具体。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资本论》中,区分抽象范畴和具体范畴的标准,不是以范畴是属于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来判断,而是以规定性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来判断。凡是规定性是简单的范畴,就是抽象的概念,规定性是复杂的范畴,就是具体的概念。

一般来说,抽象法对于经济科学而言,其意义和重要性堪比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室。“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本质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济运行过程的表现往往是浑沌的、头绪纷繁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凭借思维的抽象力,撇开一些偶然的表面的因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找出运动着的事物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理论。

抽象-具体方法对于《资本论》而言,其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点,确定《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始点范畴是商品。对《资本论》体系始点范畴的确定是运用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的结果,即是马克思运用思维加工能力,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主体,逐步抽象掉其各种各样的复杂表象和较浅层次的社会形式,最终探寻到的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以它作为《资本论》的始点范畴。这一始点范畴只能是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的经济形式,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机体进行抽象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比商品更为简单的经济关系。如果将商品关系作进一步抽象,只能是产品;作为产品,已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简单的规定,显然以产品作为《资本论》的始点范畴是不适合的。《资本论》的始点范畴的确定不是任意的,抽象法的应用有其客观基础。

第二点,抽象一具体方法构造《资本论》范畴结构的大框架。从大的方面来说,《资本论》体系的大框架是由商品、货币、资本、地产四大基本范畴构成。这四大范畴及其所形成的四大部分理论,构成了《资本论》理论展开的四大台阶。其中,第一大部分是考察商品,第二大部分是考察货币,这两大部分的理论,集中在《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篇。第三大部分是考察资本,它的范围相当宽广,包括《资本论》第1卷的第二篇到第3卷的第五篇完结为止的全部内容。第四大部分是考察地产,其内容是《资本论》第3卷的第六篇。构成《资本论》体系的这四大基本范畴及其理论展开的四大台阶,完全是按照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排列的。这种安排从逻辑上说,可以使理论体系的结构不松散,没有重复之处,逻辑进程严密而有致;同时,这种逻辑进程又是顺应历史,符合历史进程的,这也说明了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安排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抽象一具体方法的内容特征

叙述抽象-具体方法的内容,需抓住以下三个特征加以理解,并结合《资本论》范畴体系试进行说明。

(一)抽象-具体是规定性逐步增加的过程

这即是说,在《资本论》的范畴体系中,经济范畴由前往后的排列,总体上说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越是抽象的经济范畴,自身的规定性越少,因而越是简单;越是具体的经济范畴,自身的规定性就越多,因而越是复杂。经济范畴在演绎过程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每上升一步,规定性就有相应增加,最具体的范畴,其包含的规定性最多。例如,构成《资本论》大框架的四大基本范畴就是按此道理排列。商品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这一整体中通过思维加工撇开各种复杂因素后抽象出来的最简单的经济关系或范畴,因为其内在只包括商品二因素,此外不包含其它任何的社会规定性。货币范畴就比商品复杂,因为货币有等价形式的特点这一社会规定性。资本范畴又要比商品、货币复杂,其包含着自行增殖这一社会规定性。地产范畴又比资本复杂,因为这里又加进了一个土地所有权因素。由此,要说明商品,不需要说明后三者,而要说明货币,则需要说明商品为前提;要说明资本,又需要说明商品和货币为前提;要说明地产,需要以说明资本为前提。马克思说:“不懂资本便不能懂地租。不懂地租却完全可以懂资本”,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二)抽象一具体过程中,考察前者(较简单范畴)时绝对排除后者,后者(较复杂范畴)则包含着前者

以上第一个特征说明的是:经济范畴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中,范畴的规定性是逐步递增的。然而,这一道理如果从另一角度理解,则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分析较为简单范畴时是绝对排除了较复杂范畴的,而较复杂范畴是包含着较简单范畴在内的。

所谓“考察前者时绝对排除后者”,是说分析较为简单范畴时是把复杂范畴的规定绝对排除在外的,不需要以复杂为前提。例如,《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标题是“商品”)中的第一节(标题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第二节(标题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和第三节(标题是“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中的A、B、c小节(这三小节分别考察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这些部分的内容只是考察商品,是绝对把货币排除在外的。同样地,在第1卷第一篇(标题是“商品和货币”)中分析商品和货币时,是把资本完全排除了。当在第1卷第二篇(标题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到第3卷第五篇(标题是“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考察资本时,又是把地产完全排除在外。这种方法论安排,使经济范畴在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中,每进一步都能划清界限。

所谓“考察后者是包含着前者”,是说对后面较复杂范畴的考察,是包含着前面较简单范畴的规定在内,并以此为前提,在这一基础上再加进新的规定来进行考察。这使得经济范畴的演绎每上升一步,原来的规定性一点也没丢掉,并逐步增加其新的规定性,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抽象-具体过程中,简单范畴潜在地包含着复杂范畴,是前者推出后者

以上两个特征说明:经济范畴的排列是由抽象到具体,是规定性的逐步递增,并且是考察前者时绝对排除了后者,而后者是包含着前者。但是,对于这一道理的理解不可绝对化。因为这只是说明了抽象到具体方法的内容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而看不到该方法包含的另一方面内容,就会产生一种误解,似乎经济范畴从前者过渡到后者是从外面加进来的,后一范畴的出现会变得不可理解。比如从考察商品进到考察货币,似乎货币是从天而降。

由此,抽象到具体方法的另一方面内容是:经济范畴由前向后的演绎,是前者推出后者。比如,货币是从商品中必然地产生出来的。为什么是这样?道理在于:简单范畴里潜在地包含着复杂范畴的萌芽。由此,需要对第二个特征说过的道理作进一步的解释:简单范畴虽然不包含着复杂范畴,但可以包含复杂范畴的胚芽。换言之,是简单范畴中潜在地包含着复杂范畴的因素,复杂范畴中现实地包含着简单范畴。由于这样的道理,使得经济范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绎过程中,前者推出后者有了依据,否则,具体范畴的出现就会变得不可理解。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为什么说简单范畴中能包含复杂范畴的胚芽?这就需要说明简单范畴是怎么来的。马克思说过:“比较简单的范畴,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存在,但是,它的充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恰恰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简单经济范畴是来自对复杂的社会形式中现实事物的抽象,是从该社会客观事物整体中撇开了各种复杂的关系之后得出来的。既然是如此,那么,简单范畴是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局部存在,也就潜在地包含着整体的全部性质。三、抽象一具体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上一问题已经提到,构成《资本论》三卷大框架的四大概念商品、货币、资本、地产是按抽象到具体排列,形成了理论展开的四大台阶,但在每一概念或台阶内部,经济范畴的排列,既存在抽象到具体的情况,也有一些理论部分不是呈抽象到具体的排列情况,对此就需要用其他的方法来说明,因为毕竟抽象到具体方法只是《资本论》的具体方法之一。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解说整部《资本论》的方法论结构,下面仅以《资本论》第1卷第一篇为例(第一篇已涉及到商品和货币两大台阶),尝试解说抽象到具体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情况,不过,在解说过程中需要将形式和内容的方法同抽象和具体的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说明,因为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是在同其他方法的融合使用中编织出理论内容的。下面对于第一篇中三章各自的方法论结构及其联系情况作出分析。

《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的标题是《商品》,其中的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包括了A、B、c、D四个小节。这四小节是按照抽象到具体排列,目的是从商品中说明货币的起源。这四小节所演绎的关于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顺序表明了诸种价值形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它们都是各不相同的特殊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只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简单价值形式中的规定性又是以后诸种价值形式所共有的,只是等价形式三特点在后面诸种价值形式发展中越来越固定化了。这使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秩序井然。

第一章的前两节与第三节的关系,也可用抽象到具体原则给予说明,但这里需结合形式和内容的方法予以解说之,尽管此方法并非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首先,第一章第一节开始,马克思就指出了商品形式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并给交换价值下了最初的定义:“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句话表明马克思的考察是从交换价值或价值形式人手。这可以算是形式的考察阶段。接下来,马克思又用两句话把第一章的结构作了清楚勾勒。第一句:马克思在该章的第一节说:“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这句话表明马克思的考察是从交换价值形式进到价值内容,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在第二节更是进到对构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考察,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二句:马克思在该章的第三节开头又说:“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这表明考察又从内容回到形式的分析阶段,即是在以上内容阶段考察的基础上,来具体分析商品内在矛盾与价值形式之间的联系,从内在矛盾出发分析外在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这就构成了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概而言之,第一章的整个前两节到第三节的开头,这样的内容安排我们可将其概括为是形式一内容-形式的循环结构。

我们再说明,如何能将第一章的上述循环结构纳入抽象到具体排列的框架中去。以上叙述交换价值的最初定义时,很明显关于交换价值或价值形式的表述是指简单价值形式与总和的价值形式。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认识:第一章第一节一开始分析的交换价值或价值形式概念是指简单的价值形式或简单的商品形式,由此出发,逻辑分析进到内容阶段找到价值及抽象劳动的内容,然后到第三节的A小节又回到简单的价值形式或简单的商品形式。这样一个循环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抽象;然后再由此出发进到B小节、c小节、D小节,这四个部分在逻辑上就可以看成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排列了。

关于《资本论》第1卷第一篇中的第一章和第二、三章的关系,也可以用抽象到具体方法来说明。对此可作以下三点分析。

第一点,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关系。第一章的标题是“商品”,整个的是分析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所谓商品形式,即是商品的价值形式,这是指商品与商品之间价值获得表现的关系。但这种价值表现关系只是想象的关系,并没有进行商品与商品的实际交换,因而并非是实际的交换关系或价值实现关系。第二章的标题是“交换过程”,分析的是商品的交换,这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实际交换关系或是价值的实现关系。概括地说,第一章分析的商品是一种价值的表现关系,第二章分析的商品是一种价值的实现关系;价值表现关系中包含着商品价值形式的基本规定性,即一方面是相对价值形式,另一方面是等价形式,价值实现关系则是在包含价值表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价值形式的两方面规定性外化,并将一种商品推向一般价值形式的地位。可见第一章到第二章是一种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第二点,第一、二章和第三章的关系。对于第一篇的这两个部分的关系作最简单的表述,可以看成是由商品到货币的演绎关系,第一、二章是考察商品,第三章是考察货币。从方法论来看,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考察,商品是抽象,货币是具体。第一、二章整个地是在考察商品,尽管也涉及到货币,那也是完全站在商品的角度。第三章则是专门的考察货币,这一章的三节结构设计(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也是为了具体考察货币的诸种职能。但第三章似乎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马克思在这一章既然是专门考察货币,又为什么要把商品内容的一部分(商品的形态变化)推到货币里面(在第二节)来说明呢?道理在于:没有货币,就不可能有商品的形态变化,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的循环必定是在价值尺度之后,因而商品形态变化只能放到第三章进行说明。

第三点,对于第一篇我们还可以从商品的角度作出认识,它的三章内容可以看成是关于商品考察的三层次结构,即商品形式、商品交换过程、商品形态变化。这一结构是秩序井然的从抽象到具体。这里之所以把第三章货币章概括为是“商品形态变化”层次,道理就在于:商品要发展到较高阶段,一定要在货币之后,没有货币,商品就没有进入现实的发展阶段;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这样说,较高发展阶段的商品一定要在货币里面得到说明,而不是在货币之外说明之。因而马克思在第三章中叙述货币诸职能产生的同时,也就是在叙述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商品和货币这两个范畴是同时形成,也是互为条件地相互成长的。四、一些学者在抽象法的认识上存在的错误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无用”、“不合时宜”等评价就没有停止过。笔者在参加一些理论研讨会时就曾听到有学者发言,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正文的开头分析商品价值形式时提出的“20码麻布=1只绵羊”这一商品交换公式“不合时宜”,认为这一公式只是一种没有货币为媒介的远古时期物物交换的原则,它既未计算成本耗费,也不考察市场竞争因素,实在是一种过时而无用的交换法则。就连我们的个别讲授《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到“A商品=B商品”公式时可能也会觉得心虚,甚至困惑于马克思怎么会提出这么一个与现实的市场经济如此之远的简陋的商品交换等式。

从方法论的观点来看,一些学者的上述观点实际上存在着抽象法认识上的两个错误。一个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第一节中分析商品价值形式时提出的“A商品=B商品”交换等式等同于实际的商品交换行为;另一个是用马克思的抽象法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

关于抽象法认识上的第一个错误是,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第一节中提出的“A商品=B商品”交换等式,并非是实际的商品交换。它只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的特有的表达方式,我们切不可望文生义,将这种价值表现关系与实际的商品交换行为划等号。不仅《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第一节里的商品交换等式不是现实的交换行为,而且,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中,在考察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四阶段和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尽管也多次地提出了多种商品交换的等式,在行文中多次使用了“商品交换”这一词汇,但那也只是一种纯粹逻辑上的演绎过程,那里的全部考察与实际的商品交换过程同样地毫无关系。至于实际的商品交换过程的出现那是第二章的内容。

关于方法论认识上的第二错误,是以抽象法的运用来达到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某些学者批评“20码麻布=1只绵羊”这一商品交换形式等式“古典”、“过时”,其实质是抨击乃至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的第一节中提出商品交换价值或“A商品=B商品”交换等式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隐藏在商品价值形式之后的商品价值I生质,并由此而得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而劳动价值论原理又是马克思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否定劳动价值论足以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学理论。因此,某些学者们批评上述的商品交换等式,其实质就是为了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形式时提出的“20码麻布=1只绵羊”这一交换等式,其实是运用了抽象力对经济过程作出了高度抽象的结果。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抽象掉了哪些因素呢?应当是:抽象了货币关系,即是将价格等因素撇开不谈;抽象了供求变化因素,即假定商品交换中供给和需求一致,排除供求关系对商品交换比例的影响;抽象了生产领域中劳动以外的其它生产因素(如工具、土地、资本等)的作用,即假定劳动以外的要素使用都是无偿的;抽象了竞争因素对于商品价值的作用,等等。其实一些学者也指出了,是马克思设定了这么多的前提条件,抽象了这么多因素的作用,其结果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商品价值只能由劳动这一唯一因素决定。

那么,是否加入了这些前提因素,就会改变商品价值质的规定了呢?本文认为,抽象掉这一系列复杂因素或设置一些前提条件,是考察商品价值性质之必需;反之,即使加入这些复杂因素,也并不会改变商品价值的实体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凝结而成这一性质,而只可能影响到价值的水平,并使对问题的分析复杂化,甚至模糊了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对于这样的道理,马克思在多处作过说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成长时期,那时特别重视财富生产因素,重视生产领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解释力是很强的。但自那时以来,经济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劳动扩大化、物质化和资本化了,资本社会化和虚拟化了,经济垄断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了,在这些新条件下,再用马克思的既有理论来解释现实,显然有些力不从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作出相应变革和发展。然而,如何发展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是本文考察的任务,这是一个需要理论界通力研究的大课题。笔者在这里仅从与本文相关的角度指出两点。其一,个别学者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存在误读,对此,不能采取过激的做法,你只要直接阐述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理论就可以了;其二,对马克思的价值论原理作出某些评价当然也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弄懂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叙述的本意是什么。如果从未研读过《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或者只是读过但不解其意,就轻率地抓住马克思的某一句话或某个原理即做出似是而非或断章取义的抨击,如同本文前面例举的某些人一经发现“A商品=B商品”公式竟然如此简陋,连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常识都没有,因而判定它“不合时宜”那样,这一做法起码是肤浅和不严肃的。由此而使笔者不禁想起马克思当年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者们时说过的一句话:“任何一门科学都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流行着拿浅显的普通道理来大肆吹嘘的风气。”在当下理论界一些人过度吹捧西方经济理论而把马克思的《资本论》当作“陈旧的垃圾”加以取笑时,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在面对不良理论偏向时所昭示出的鲜明态度: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第1卷时,针对当时的德国哲学家们对待黑格尔,将其当作一条“死狗”来打时,大声说道“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

篇5:电子商务法的内容

基于靠模法的飞机战伤电子装备抢修仪

战时飞机战伤抢修是保证战斗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本文通过利用“靠模”原理结合战伤抢修专家系统设计的“HKRE”抢修仪,在模拟战时快速抢修战伤装备的.过程中叙述了“靠模”修理法在战时进行元件级抢修的机理.

作 者:刘江林 杨景常 LIU JIANGLIN YANG JINGCHANG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都,610039刊 名:微计算机信息 PKU英文刊名:CONTROL & AUTOMATION年,卷(期):24(1)分类号:V267关键词:战伤抢修 “靠模”修理 专家系统

篇6:电子商务调研座谈内容

电子商务专业开设调研

1、贵公司主营业务是什么?什么时候开设的?为什么?发展前景如何?

2、贵公司所属的企业类型:国企、三资、民营个私、其他?

3、贵公司工作岗位有哪些?

4、关于贵公司人才需求,简单谈谈工作岗位、首岗、发展岗的情况?

5、贵公司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

6、贵公司人员从事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应取得的技能证书?

7、职员应具备的知识?在校期间应参加的技能训练?

上一篇: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下一篇:五英5单元3课时教学